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研究目标,探索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状,从而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
高职;管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能力培养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管理学基础实际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沿用“原理+例子”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课堂效果的好坏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的演讲水平,因为管理学基础的基本理论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懂,因此,只要找到合适的“例子”来讲课就可以了,而好坏对教师而言就只需要“嘴”了。显然,这种模式容易出现以下一些弊端:首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其次教师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经常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再次从教学内容上看,过于注重教材,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此外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混淆不清的情况,容易出现对知识、能力的要求不明晰,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管理学课程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是一线从业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笔者认为,改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应实践能力: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加强实训教学是社会发展、教学理念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高职教育是一种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纯粹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日常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地探求相关的知识。理论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则理论讲授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技术标准的执行者、创新力的思维者、凝聚力的实施者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设计及相应能力的培养
1.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因此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既要完成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网络等手段让学生实践管理的相关理论,同时辅以相关知识,开拓视野增进技能。对实务操作进行专题培训,注重实用性和可实施性,紧密结合企业市场和岗位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教学形式包括小组讨论法、案例学习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专题讲座、亲身实践等。以企业实际实施要求为考核标准,模拟企业环境,实施市场行为。教学效果评估包括理论知识测试,演讲和发言踊跃性、创意和深度,论文、分析报告、企划书等文档写作水平。
2. 在实践教学全过程采用仿真实践教学方式
即学生通过组建的虚拟公司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模拟经营中学习营销,在模拟与现实的竞争中激发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在开展实践性教学中,为了提高效率,将全班学生按自愿组合成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4—6人。人数过多则会降低参与的广泛性。每个团队组建一个虚拟公司,并给虚拟公司命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均以虚拟公司员工的身份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3.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鼓励教师实践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营销教师专业团队是现代营销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然而目前我国管理学教学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高校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战经验,没有进入企业的的体验,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我校开办的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也可以主动和地方企业联系,鼓励教师到企业任职或者兼职,通过亲身的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实践管理经验.其次聘请具有市场实践经验的营销人员来学校兼职指导学生的实践
4. 改变学生的评价体系
通过构建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实验操作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等多元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层推进,突出能力考核目标,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
方式一、体验性实训考核采取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小论文、网上购物等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以此锻炼、培养学生商情分析能力和实操技能。
方式二、操作性实训考核评价可以利用实验室软件自带评价功能,检测学生对各模块技能完成情况,通过撰写实训报告检测学生对实践技能掌握情况,锻炼学生商务写作能力,教师可结合职业资格考证的技能题目,进行综合测验,以评价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式三、创新性实训考核依据学生网上商店销售额、好评率、网站策划书等综合评价学生商务运营能力和客观关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定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创新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乔忠.管理学[M].机械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2,01
[2]单凤儒.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
[3]曹伟明.高职管理学课程课内实训环节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5)
然而我国部分的高校志愿组织在计划层面的工作上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工作方向不明确,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肤浅。部分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扶老助残、支教帮扶等形式,而体现大学生专业所长的活动寥寥无几,并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生志愿者的优越性,活动层次不高。第二,忽略了品牌效应的影响。大部分的活动可替代性较高,没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一个高质量的品牌活动,不仅能使志愿者自身素质得到升华,还能扩大高校志愿组织的影响力,这种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志愿组织在开展计划工作阶段,应重视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和品牌化建设。简化活动的数量,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程度,打造品牌活动,是高校志愿组织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可以利用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开展环境调查、环境保护类活动,通过专业的视角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服务于社会。
二、基于组织职能的分析及对策
组织职能是管理人员为保证组织目标与计划的实现而进行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配备的工作过程。高校志愿组织中的重要构成个体是志愿者,因此管理类志愿者的选拔、参与类志愿者的招募是高校志愿组织在组织层面上的重要工作。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笔者所谓的管理类志愿者是志愿组织中有管理意愿的志愿者,需要负责保证志愿组织正常运行的职能性工作,而参与类志愿者是纯粹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的志愿者。高校志愿组织在组织职能层面上的工作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志愿者管理工作不成系统,缺乏对志愿者的培训。许多志愿组织招募志愿者没有统一的标准,后期缺乏对志愿者的培训,导致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动机产生偏差,志愿服务的水平偏低。第二,管理类志愿者不能长久有效发挥其职能,易产生工作断层。大学固定学制限制了管理者的工作年限,毕业后无法再进行志愿组织的管理工作,使得管理类志愿者的流动性较大,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性得不到有效延续,一定程度影响了志愿组织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应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机制,加强高校志愿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一方面,应重视志愿者培训工作,引导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动机、加强对志愿者服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文化的建设,加强管理类志愿者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使得管理理念及方法得到有效的延续,增强志愿组织的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基于领导职能的分析
领导职能是通过管理者的指挥和协调,使组织的资源充分运作,完成组织目标的工作过程。激励与沟通是发挥领导职能的重要手段,能够充分调动组织中个体的积极性,协调各个体使之有效凝聚成整体,从而共同发挥作用达成组织目标。高校志愿组织应充分重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通过激励机制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我国大部分高校志愿组织并没有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奖励也只有精神方面的奖励;而西方国家在志愿者激励上做的更加完善,美国的许多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就非常注重申请者的志愿服务经历,在申请奖学金时,优秀的志愿服务经历可以增大申请的成功率;在物质激励上,美国政府每年奖励做满1400小时的青少年志愿者4725美元的奖学金。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志愿热情,因此高校志愿组织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完善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可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模式,将志愿服务经历与奖学金的申请、评奖评优挂钩,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适当的运用一些合理的激励手段,从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潜力。
四、基于控制职能的分析
关键词:管理实践;工厂;现代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2802
在管理学介绍中,比较一致的是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开始。以泰勒的秒表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和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共同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石。但在科学管理之前,人类社会也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这些社会商业事物是现代管理学和企业理论发展的渊源和演化的前身。对这些管理活动进行了解,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企业。
1 工业时代之前的管理
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了。社会本身,就是具有阶层性的,如何统治民众,如何安排宗教事宜,如何分配剩余物资,都是最早的管理问题。人类最早也是当时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不约而同都是产生在河流附近,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河流泛滥的防范与治理,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协同工作的任务。正是这种任务的挑战和不断实践,逐渐产生了协调与管理的需要,进而产生了文明社会。不论是埃及的治理尼罗河泛滥还是中国的大禹治水,都是这种活动的典型体现。
宗教方面,中东地区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很流行建立共同的机构来管理一大批寺庙。军事方面,公元前六世纪,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政治方面,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也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而且政治领域也诞生了最早的职业“宰相”,出现于公元前1750年,与法老实现了宗教事务与世俗事务的部分分权,并领导其下的官僚机构,以执行监测尼罗河水位、预测全国农业产量和实施分配等任务。
工业化前,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这些古代的管理活动,取得了很多管理成就。埃及治理尼罗河泛滥时,已经形成了“以十为限”的管理原则,即一个监工只能管理十个奴隶,以保证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都意识到管理的普遍性,不论在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还是在国家管理和家庭管理中。公元前370年的色诺芬观察到社会分工的好处,到罗马时代已普遍实现了社会工种的职业化。在世界的东方,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公元前六世纪,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中世纪,封建主义促使十字军产生,而又促使封建主义的消亡。此外,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道路,目睹了东方在各个方面的领先和繁荣,削弱了天主教的信仰,使欧洲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并且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活跃的商业活动,导致了记账技术的发展。复式簿记的记账原理自14世纪意大利商人就已使用,但规范的表述是在1500年的僧侣帕乔利,形成了第一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2 早期的工厂管理
随着资本主义兴起,作为新商业阶段的代表――工厂及工厂制度广泛普及并发展开来。在早期的工厂活动中,经济活动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早期工厂的雇工通常不多,在伐木业中不多于12个人。在1840年之前,只有纺织业才可以达到40以上的固定雇工,可以常常以实物作为报酬。在1832年,美国财政部长路易斯•麦克莱恩批准对美国制造业进行调查,在不少产业中,只有1-2家企业能达到50人以上的雇工,只有六种工业能达到3-7家雇工大于50人的企业。其描绘的主要工业情景,是由许多不到50人的小单位。
早期工厂的规模比较小,实际上也是由于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所决定的。以美国的工厂为例,在早期工厂内,面临着三个很大的问题:招募,培训和激励。早期的美国纺织工人独立性很强,反感工厂的强制性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此外,早期的专业人员是非常缺乏的,包括技术、管理和财务人员,因为没有成熟的学校体系来培养。会计制度当时依旧停留在帕乔利时代,而且除了记账,基本没有服务于管理。此外,监督手段落后、监督人力资源缺乏,懒惰和开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
因此,早期工厂的管理手段,也非常简单并具有针对性。首先是实行监工合同,其实质是一种包工制度,以详细的合同约定监工的责任,将监督的职能转移给监工,但这种制度会产生包工为短期利益牺牲企业主的长期利益,比如虐待工人和滥用设备。此外,对于工人实施计件工资,实施个人的成果激励,到1833年,47.5%的工厂都是通过计件工资来激励的。鉴于存在着很多需要监督的管理活动,资本家大量动用家族亲情,在工业革命早期,企业家常常让亲属担任管理职务。
3 现代企业的形成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商业活动的技术和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不仅促使了大型商业组织的出现,更直接形成了导致现代企业诞生的商业环境。
在运输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这种快速而廉价的物流手段促使了全国性的大市场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铁路技术快速发展,包括铁路、桥梁、涵洞等的修建和T型铁轨的普及。在美国,至1870年代经济萧条来临,美国已经建成陆地的基本铁路网。此阶段铁路公司已成功管理者数千名员工,数千万美元的设备,以及数亿美元的运货,在美国具有规模城市,已经实现一车到目的地。至1910年代合并阶段结束后,美国铁路网形成了稳定的寡头局面,提供通遍美国的高速运输市场。
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和期货交易制度的形成帮助了企业的融资和成长。1840-1870年间,私人或小型投资团体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渐被政府资助、大规模公债、投资银行的权益资本等形成取代。大公司股票可以上市融资,投资银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业教育方面,大学商学院已经形成体系。188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登商业和财务学院,教授会计和法律。1899后的十年,企业管理已经成为各大学的普遍课程。1908年,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专业化的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开始。管理咨询行业也随之发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职业化的管理顾问或管理咨询形成,从工程咨询中脱离出来。到1920年代,管理咨询已经提供职能咨询。
分销方面,铁路和电报提供了大量分销的可能,大规模分销出现。到了19世纪70年代,最大的纺织品经销商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美元,雇员2000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现代大型零售业,如百货公司、邮购公司和连锁商店发展。另一方面,农产品交易所出现,农产品交易标准化、等级化,并出现期货交易。由于铁路保证了运输,电报保证了通讯,期货交易取代了传统的寄售交易,并大幅降低了交易的风险。
4 现代企业诞生
0美国著名商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企业做出了经典的定义:现代企业是包含多个单位(多地域、多功能),以及支薪管理阶层(包括由高层和中层经理构成的管理体系)的经济组织。这种企业在1840年在美国尚不存在,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占优势地位。
科学知识的产业化催生了大量生产技术,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催生了全国大市场,两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从外部的市场协调顶点到内部的管理协调顶点,一系列不同的位置,都代表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单位协调的方式组合,在不同的流通量下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性。当流通量增大到一个程度时,通过支薪经理来实现管理内部化更优时,支薪经理就取代了外部的市场协调,从此现代工商企业就在流通量的压力下产生了。进一步,继续扩大的流通量又促使了集中生产和纵向一体化,使得多单位结合在同一个管理机构下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而且,规模增大导致了巨额的资本总量,促使了高层经理的职业化,从而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至此,现代企业的建立才最终宣告完成。
最早的现代企业诞生于美国的铁路业。铁路业的管理非常之复杂,因此必须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担负管理任务。这些管理任务远非资本家所能负担,所以必须聘请外部的支薪经理,从而就诞生了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
比如在技术方面,铁路公司的复杂性体现在调度的复杂。经常性的协调与控制是铁路管理的基本原则,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协调需求。铁路行使具有排他性,自从快速的蒸汽机车出现后尤其如此。到了19世纪40年代,铁路公司发现自己拥有火车,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会更优,直到后来复杂的管理和计费系统诞生之前都是如此。时间安排也是如此,一个可供参考的铁道线是每天两端对开三趟列车,相对的列车每天交会12次,在没有电报的条件下极易出现事故。
此外,在会计方面,铁路公司也非常复杂。首先是资本量巨大。1815至1860年间,美国修建运河的总费用约为1.88亿美元,其中73%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筹集。而私营铁路公司的股票投资至1860年已达到11亿美元。当时干线铁路的投资额在数千万美元,相比之下,只有少数的纺织厂和炼铁厂的投资额超过100万美元。而且会计,相对于传统的纺织厂和运河,铁路公司的列车、采购、维修等多方面人员都会直接处理相当数量的资金流转。而且,会计内容相对复杂。19世纪50年代时,最大的纺织工厂会计账目仅有5组,而铁路公司达到144组。纺织厂会计半年编制一次,而铁路公司每月编制一次。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丰富,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从而出现了工厂、企业等复杂的现代商业组织。进一步,技术的演变、社会消费的扩大使得这些商业组织经济规模量持续扩大,竞争的加剧也迫使商业组织采用更加复杂的管理技术。这些动因推动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继续进步,终于在20世纪初,孕育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从而创建了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其后的管理学发展广为人知,而了解前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的发展,则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管理学创建和演进的脉络。
参考文献
[1]丹尼斯•A•雷恩.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斯图尔特•克雷纳.邱琼等译.管理百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人力资源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指教育者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为特征,以运用理论知识观察、了解、发现、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传统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教育界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投入的越来越多。实践教学的研究对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更是至关重要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科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以理论性课程居多,多数教师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为了应用它来解决我国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人力资源规划、甄选、培训开发、薪酬、激励体系,来招聘、保留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中职学生更注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中职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之后,多数人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不爱学习,成绩较差。所以,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既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又系统地学到了各种所需知识,产生主动去学习的欲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够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它可以促进中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发展。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这在无形当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很快的适应角色,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施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在思想和能力上还不成熟、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且中职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比较片面,大部分中职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初期就是从事管理工作,就是管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就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自身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对某些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地给学生布置下去。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就比较弱。他们基本没有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这就使他们在教学中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完美的结合。靠这些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很难不影响实践的效果。很多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比较陈旧,不能够及时的补充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最前沿的信息,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教学的方法也相对单一和落后。目前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几种形式,这些教学法大都在课堂上进行,但多流于形式,很难体现出知识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且由于这些实践活动与校外教学资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学生很少有参与实质性实践的机会,因此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中职学校一直提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场地来进行动手操作的练习。然而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只见于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比如汽修专业。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却很少能引起学校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
三、实施发展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常见的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应同时兼顾 管理的本土文化背景和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库,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情景模拟教学具有高度仿真、科学、经济、见效快等特点。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而体验式教学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体验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2.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要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寒暑假和课程实习的机会以及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对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见习等实习考察活动,在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工作。对实习基地的选择要科学、慎重,要与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相配合,所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既不能太“奢华”,又不能太“简陋”,要让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角色。这样不仅能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也可以使学生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基本运作形成初步认识,促使他们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的学习及动手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可以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这些专家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他们如果把多年的经验和教训高度的加以提炼概括,在讲座中结合自身的管理经历娓娓道来,会比教师授课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强。在与专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被各种真实的案例所吸引,会跳出书本条条框框的限制,了解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保证了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让学生随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
四、小结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对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想在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大胆推陈出新,改革现有的陈旧局面,要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尤其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开发和创新,确保学生所学即为社会所需,切实履行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罗少婷,张仕华.开放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1).
[2]杨世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10,(12).
一、相伴而行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成人教学工作中,如何实施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科学的、合理的实施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成人教育的方针、路线、政策,保证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要素,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效益,使成人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一切都与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实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成人教育是有其特定目标的。一般说来,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均有其既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成人教育就是根据特定的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所在地区、行业、系统的发展要求为具体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各类教学活动。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依据教学计划而制定并通过计划的实施来落实的。没有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完善的组织管理,成人教学就会失去指导、失去秩序、陷于混乱。然而,无论有多么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精细计划,如果不付诸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它也只能是一种愿望。成人教学无论从整体看还是从局部看,都要依据一定的计划进行,而计划一旦确定就要进入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组织管理的作用就在于保证教学实施过程中各具体步骤和措施的秩序性和稳定性,保证教学实施的质量,进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成人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教学计划的过程,组织管理是使教学计划得以实现的保障。所以说,成人教学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是相伴而行,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组织管理的关键是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成人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由教务部门、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其中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起主导作用,他们是各项制度的制定者、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班级的管理者、教学的实施者,学生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他们参与教学的管理活动,又受教学规范的约束。组织管理者要善于抓成人学习的特点,他们同普通学校的学生不同,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对管理措施中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能自觉遵守,但管理方法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技巧。学生一入学就选派有班级管理经验、组织能力强、工作耐心热情、政治素质高的同志担任班主任,他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组建班委会,明确班委会成员的职责。这样,成人教学班的各项教学活动便可有序地开展起来。
组织管理的龙头工作是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而良好学习氛围创设的切入点是学生的考勤和课堂纪律,很难想象一个纪律松散、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的课堂会出现好的教学效果。管理者要调动组织管理才能,对学生严爱结合。针对成人学生家庭负担重、工作任务多等特点,引导他们处理好家庭负担与学习、工作繁忙与学习的关系,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把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身素质,升华为优良的学习风气。
教学实施有赖于良好的教学秩序,紧张活泼、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稳定舒适的教学环境。教学实施的承担者主要是任课教师,在授课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成人学生有学习目的明确、善于思考、见解独特、经验丰富等特点,教学方法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务实创新,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创新,使学生乐学、愿学、爱学。学生对教学要求的提高促使组织管理工作向前迈进,从而制定更高的组织管理目标,使组织管理工作上台阶,教学实施上水平,达到教学实施与组织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
组织管理是顺利开展教学实施的基础,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实施活动与组织管理密切相连。其相连的形式之一是成绩考核。成绩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授课水平的手段,教学实施的各项内容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查,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考试、考查的组织融于教学实施之中,考试、考查的组织和成绩的评定是一项严肃又繁琐的工作。考试前要进行考试动员,认真组织学生复习,为学生取得好成绩创造条件,组织管理人员要管理到位,考务工作要规范科学,加强考场的监督管理,保证考试的严肃性、真实性,杜绝个别学生投机取巧、抄袭别人试卷应付教学、败坏教学风气的现象出现。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要注意试卷、试题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授课内容紧密联系,把握好试题的量度、难易度,要求明确,避免偏题、怪题出现。仅以管理专业论文撰写为例,若组织不到位,选题生僻不恰当,要求不明确,很容易出现学生敷衍了事,没有按教学要求撰写论文,没有按预定时间完成论文的现象。所以说,教学实施上的缺憾靠组织管理去补充,组织管理的疏漏靠教学实施去完善。
考试结果能使学生找出差距,制定新的学习计划,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使教学实施者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改革,以适应成人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所学知识,使组织管理者认真检查管理的各个环节,改进与教学实施不相匹配的管理方法,让教学实施与组织管理达到最大振动频率。用加强考试管理达到以“考风”促“学风”、以“教风”带“学风”的目的。由此可见,组织管理与教学实施是环环相扣、相互交融、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
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关系
无论是组织管理还是教学实施,都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形式和实实在在的内容才能达到目的。成人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实施要想相得益彰、卓有成效,就必须抓住组织管理和教学实施的核心工作做文章。成人教学一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时紧、内容多、信息量大,加之成人学生记忆力较差,基础薄弱,但是成人学生理解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量身定作,紧密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教师要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对各科课程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可采用:课堂讲授、小组交流研讨、案例分析、考察参观等形式,这就给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管理要周密,活动安排要到位,避免一切因管理疏忽、组织不当而影响教学实施中各项活动开展的事故发生。
成人教学与管理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有序的管理能使学生对管理的严肃性、神圣性不可懈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各项教学活动安排一丝不苟,学习上比、学、赶、帮、超,能形成蓬勃向上的学习风气,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反之,虽然组织管理工作无懈可击,但教学内容陈旧乏味,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组织管理服务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推动组织管理工作,二者永远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总之,教学组织管理是成人教学的“中心”工作,它离不开教学实施,否则将失去存在的价值;教学实施是教学的“核心”工作,是落实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更加健全,教学实施离不开组织管理这个有力的保障。只有规范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保证教学实施的顺利开展,教学实施使组织管理工作产生实际意义,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