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

总体上看,我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适应了农村生产关系、生产经营方式的调整变化,符合乡村建设规律要求,方向是正确的,政策是妥当的,推进是有成效的,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绝大多数群众是满意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差距,个别地方思想认识有偏差,工作统筹衔接不够,征求群众意愿不充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地方工作推进存在冒进倾向,做群众工作不深不细、工作简单化。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对待,认真查摆分析,逐一整改提升。

当前,要在全省范围对优化村庄布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工作开展“回头看”。各市、县要迅速行动起来,对本辖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对存在的问题即知即改、边查边改,确保按期整改到位。要坚持统筹把握、分类处置,对已经拆迁尚未搬入新居的,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让群众早日入住。对临时居住安置不到位的,要一户一策、明确时限予以解决,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正在实施的,要深入听取群众意见,把政策讲清楚,取得一致共识。对正在实施但群众意见较大的、正在研究准备实施的、以及已经研究尚未实施的,先一律暂停,进行重新甄别。

要优化村庄布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要压实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责任,牢记初心使命,把好事办好,决不能把民心工程搞成“民怨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负总责、亲自抓,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职尽责,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要加强督导检查,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在的问题及时纠偏,深入了解群众诉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强行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要切实改进作风。从省委常委会做起,全省各级普遍开展一次作风突出问题整顿,着力解决作风简单粗暴问题,着力解决宗旨意识不牢、群众路线不深入问题,着力解决急躁冒进、急功近利问题,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真正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在城镇化视阈下,如何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就如何做好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展开了分析探讨,论述中结合具体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工作,就其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城镇化新型城镇以人为本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从嘉兴市城镇化推进现况来看,我们在深入推进嘉兴市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嘉兴市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的需要,如何统筹城乡一体化,兼顾三化同步进行,则是评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嘉兴市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制约瓶颈

嘉兴自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来,联动推进“多规合一”,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省、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展良好,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列全省首位,已进入全面融合A段。尽管如此,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认识不统一,缺乏协作发展。对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的认识还不统一,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产业的空间布局散,缺乏整体规划。我市网络型结构体系虽然清晰,但系统有机性较差,各行政主体限于自身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没有形成有效的分工联系和相互衔接。

2.工业化体系仍待完善,园区科技能力有待提高。园区科技优势并不明显,没有很好的利用嘉兴市的区位和科教优势,加之各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意识不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工业化体系的建设;另外还有部分城镇工业园区建成后只注重招商引资成绩,对于工业园区的保障机制建设不完善,造成政策监管、劳动力、污染治理、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漏洞和管理偏差。

3.农业产业化尚未具规模,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基本上处于低层次的企业集中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效应尚未体现,产业竞争力不强。尽管近些年嘉兴市在畜牧养殖、高端花卉苗木、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家庭农场等方面有所突破,但县域产业结构失衡,同质化严重,农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不足,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

4.城镇化水平依旧不高,城区发展品牌亮点不够突出。城镇化水平不高反映在“半城镇化”等问题上。嘉兴市在解决农民工市民化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存在“半城镇化”现象,也就是农民、农民工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民工与市民还没有融为一体。市域城镇规模偏小,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差,竞争力弱,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快嘉兴市现代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1.构建工业化产业体系,支撑城乡经济的崛起

第一,力主“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招商引资的原则,不断完善园区投资,多渠道为园区筹募启动资金,为园区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第二,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服务能力,如加固工业园区生产车间、大棚等硬件设施,确保园区投入生产的安全性等;第三、借鉴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在嘉兴市城镇化建设中,选择有条件的区域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试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实施一批低碳经济重点开发项目,并从资金、技术、税收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2.打造城镇化文化品牌,赋予城乡统筹新内涵

其一,完善城镇规划建设机制。一是要注重规划引领,坚持城镇化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以全面推进“多规合一”为契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环境功能等规划,构建区域发展“一张图”;二是实施特色小镇培育机制,规划建设一批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和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以优势特色产业吸引人口集聚;三是强化公共服务的水平。力争更加全面的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建立起城乡统筹的财政体制,不断扩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进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其二,落实富民惠民政策。一是当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如解决农民实现身份转型后的就业、定居、社保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应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努力探寻最佳的绩效评价及监督机制,将这些机制的指标全面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从而形成现代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机制;三是需强化公共服务的水平,如建立起城乡统筹的财政体制,扩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3.推动特色农业经济,谱写现代城镇化新篇章

首先,培育乡镇龙头企业。作为蔬菜产业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带领农民生产致富的关键要素。创造性利用“龙头企业+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规范生产。

其次,发展模式创新。根据各镇特色农业基础,推动“万元千斤”农作模式“扩容”升级,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培育职业农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产模式更加丰富。

再次,整合旅游资源。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广度”和“精度”。集中攻坚,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已有成果。用好政策,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和示范作用的美丽乡村“精品点”,持续推进“整洁型”美丽乡村建设。

三、结束语

总之,建设现代城镇化是一场长久的工作,也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为此,我们不能只为了加快农村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却忽视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等相关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时代赋予的发展使命和机遇,朝着“三化同步”的道路努力前进,为嘉兴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最终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娜,刘政永.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4).

[2]郑明.浙西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3).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家书屋 措施 困难

近年来,在对我县农家书屋建设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重建轻管,书屋建成交付使用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没有纳入年度政府目标考核;书屋的图书更新速度较慢;后续经费投入不足,农民需求不旺,缺少专职管理员等等;这些问题导致农家书屋单靠自身力量几乎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桐庐县农家书屋建设的实际,从措施、成效及困难等方面对农家书屋建设与有效运行进行了研究。

1 桐庐县农家书屋建设的案例分析

桐庐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的富春江旁,上游是新安江,下游是钱塘江,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结构,是浙江省二类一档县市,全县总人口40万,辖4个街道,10个乡镇,183个行政村,12个社区。2009年开始,率先在杭州地区开始推行图书馆总分管制工作的试点,经过两年的努力,至2010年底已成功建成12个乡镇分馆,200多个图书流通点,实现了乡镇图书分馆和图书流通点两个全覆盖,从2011年开始,我县又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将村社区的图书流通点向更高的要求――农家书屋方向推进,2011年共建成农家书屋136家,2012年继续建设农家书屋59家,确保“到2012年5月底完成全县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的任务。

1.1 乡镇分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相互作用并驾齐驱

乡镇分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成员,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因素。桐庐县图书馆于2009年1月正式启动总分馆建设,至2010年底,实现了全县范围内乡镇图书馆分馆建设全覆盖。同时,桐庐县的农家书屋已于2011年起启动,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图书服务网络。同时,依托乡镇分馆、农家书屋,建设桐庐县城乡一体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桐庐县图书馆对乡镇分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进行统一培训,使管理员能熟练掌握乡镇分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管理业务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提高管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乡镇分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作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成员,三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三者必将相互作用、并驾齐驱。

1.2 桐庐县农家书屋建设的发展前景

目前,桐庐县全力建设山水如画的生态美、全域景区的城乡美、绿色低碳的产业美、崇文尚德的人文美、幸福和谐的生活美,努力实现“美丽中国、桐庐先行”。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每天都有村民来农家书屋翻书报杂志、查技术资料、交流技术经验、探寻问题的答案、寻找生活的乐趣。农家书屋成了村民农闲、茶余饭后等闲暇时间较热闹的地方。农家书屋建设也顺应广大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依托农家书屋,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读书用书活动,激发农民对读书、用书的积极性,积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美丽乡村建设会促进农家书屋建设。反之,农家书屋建设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必将会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彩。

2 桐庐县农家书屋建设的保障措施

2.1 以领导重视为动力,出台相关政策

2011年3月,我县启动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成立了由分管县长周建英担任组长,由县府办余晓群、县文广新局局长王樟松担任副组长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县文广新局、县财政局、县农办、各乡镇(街道)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家书屋建设协调小组。随即县政府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及时出台了《桐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实施意见》(桐政办〔2011〕118号)文件,为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指明了我县农家书屋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要求、资金安排、保障措施等。各乡镇(街道)均把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工作小组的成立和相关文件的出台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2 以资金保障为重点,推进农家书屋建设

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利用、统一要求”的原则,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2007年我县实施了一证通工程,至2010年底全县183个行政村全都建立了流通点,并配送了500册以上的图书,为我县农家书屋的建设打好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摸清各村农家书屋的家底,我们前后共组织2次摸底调查,掌握了各村已有图书册数与品种。根据新书屋的建设标准,统计出全县农家书屋建设的缺口资金,经过各部门的协商沟通,确保的资金落实到位。2011―2012年县政府已拨入专款350万元,市文广新局拨入58.5万元,对我县40个农家书屋做进一步的提升。

2.3 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建设模式多样化

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上,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资源的整合。如一是将书屋建在村委大院。充分利用村文化大院、党员远程教育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场所建设农家书屋,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如横村的孙家村、瑶琳的东琳村、富春江的金山村、分水的柏山村、莪山的民族村等;二是将书屋建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农村资源,实行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生产生活等“一条龙”综合服务,为农民提供便利。如横村的阳山畈村等;三是将书屋建在老年活动室里。由热心图书工作的老年负责人与文化宣传员一起共同管理农家书屋工作,其优点是能保证每天开放。如城南街道的春江村,江南镇的荻浦村等;四是将书屋建在当地的古建筑中。

2.4 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促进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上,我们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促进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统一建设要求。坚持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规模,统一标识,统一制度。在做到以上“三个统一”的基础上,部分乡镇还统一购置了书架等,比如分水镇、旧县街道、瑶琳镇这几个乡镇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经过文化站长的努力,为各村农家书屋统一购置了书架。二是集中上岗培训。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文化建设,2011年县委宣传部在全县各村招聘录用了宣传文化员。同年11月县文广新局立马召集了全县180多位文化员进行农家书屋管理工作的业务培训,使每位工作人员明确了工作要求和职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三是逐一考核验收。根据有关文件规定,至2012年5月底我县农家书屋建设必须完成100%的任务,由此,县文广新局专门成立农家书屋考核验收小组,分组分片对已建成的农家书屋逐一进行调查、验收,并对验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

3 桐庐县农家书屋建设的实施成效

桐庐县图书馆创新性地坚持不懈地推进“农家书屋”建设,该馆严格按照农家书屋建设要求,妥善解决资金投入、图书配备、社会效益、长效机制四个问题,高要求地完成了全县183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优秀书籍真正“走”到了农民身边。

桐庐县图书馆把“优化服务”,至使至终贯穿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服务的重要内容紧扣住“近、实、快”三个字。“近”,就是离农民近。“实”,就是实用性书籍。 “快”就是图书流通快。为方便群众借阅,县图书馆还在一些偏远自然村也设立图书流通点,使远离县城的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文化大餐,优秀书籍离农民近了些,又近了些。

4 农家书屋建设实践中碰到的困难

(1)重建轻管。有的书屋建成交付使用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没有纳入年度政府目标考核,甚至于有些镇、村干部对农家书屋重视不够,没有落实专人负责,有些村庄把农家书屋当做“盆景”,只有领导视察时才开门,对其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图书更新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农家书屋里的图书都由县图书馆统一配送,由于受经费的限制,县图书馆不能及时更新图书,而书屋自购新书较少,种类单一,可读性小,有些知识内容解决不了生产实际问题,满足不了生活娱乐所需,这样就激发不了村民读者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书屋的吸引力必然会锐减。现有农家书屋,只有少数自己添置了新的图书,其余全部是一样的种类,一样的册数,并且外借图书丢失现象严重。

(3)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书屋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村里工作人员兼任,无暇或无能力钻研专业知识,管理上也仅仅做些传统的借借还还服务,工作时间无法保证,缺少对图书的推荐宣传,不利于图书功能的发挥和阅读活动的推广。

5 结语

“农家书屋”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载体,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尽管农家书屋在建设过程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研究、探索和总结。但,农家书屋工程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们最终会把农家书屋打造成为农民群众常去、乐去、愿去的重要场所,让农家书屋为美丽乡村添彩。

参考文献:

[1]李静.《农家书屋特色发展路径之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3(9).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居环境教育;历史文化名村;对策;文山村

1文山村概括

文山村是古琼州四大文化名村之一,建村于宋孝宗隆兴年间,距今有700多年,是海南历史上底蕴浓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村。人口近2000,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海口市龙华区西南部的新坡镇南部,紧邻东线高速和南渡江,距离海口市区约30km;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文山湖、火山岩石、湿地和热带动植物独具特色。

2文山村人居环境现状

通过对文山村村民人居环境现状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有:乡村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历史建筑景观风貌破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等问题。住宅情况———该村目前的农房均为村民自建,建设呈无序发展。访谈中有2位受访村民家庭在今后几年内有建房或者买房的打算,理想的建房方式为自建或者委托施工方代建。而村民对政府提供图集的态度也是积极的。大多数都会利用图纸。设施及公共事业———受访村民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地点主要就在本村。一般看病的地点还是在村卫生服务站或镇上。在调研中发现,受访村民心目中的特色场所主要体现在庙会、村口广场及节日活动。其中可以发现乡村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滞后的问题。乡村经济发展———根据调查发现,该乡村由于大多数年轻力壮的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为空穴老人以及留守儿童,该村本身具备的历史文化条件也未得到正确引导,导致乡村的经济未得到可持续发展。村庄环境———目前,对于村庄的环境,受访村民持有不同的态度,村民对于村庄环境整治整体认可程度不高。50%以上的调研对象认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有待改善。其中有人认为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很好,绿化好、空气好、建筑有特色、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和谐自然。而部分村民认为村庄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水污染问题———村庄最主要的生活水来源于环绕村庄的水体,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向湖中,露天放养生猪和鹅,甚至临湖还建公共厕所,水质受到污染。周围湿地已有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等外来植物的入侵,本地植物生境受到影响。总之,面对一些老旧建筑的墙体脱落,生活垃圾的随意处理,以及历史建筑的废弃,“历史名村”已经出现严重的环境困难,亟待改善。

3文山村人居环境教育的对策

(1)由于村庄内的人口逐年减少,村内出现的大量废弃建筑应该拆除,或者利用现有的建筑条件对其进行整修,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面貌,并使其与周围的植物环境相融合。在考察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村落格局的保护:由道路、水系、住宅系统、公共活动场系统所构成的村落格局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不够完善和规范的地方,在后期建设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2)对于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村庄的支持力度。如临湖的公共广场是村民交往最为频繁的空间,很多老人和小孩几乎天天都在该处休憩玩耍,却只能随意坐在旁边的石头上,出行到此处游玩的游客也只能站立在旁边,无法落座欣赏风景或是休息。因此,配套的坐凳等休憩设施和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必须完善起来,以确保当地人或游客的使用。(3)对于村庄面临的严重水污染:村庄的南面和西面边被大片湖泊包围,但是当地却将其荒废在一边,无人问津。经过分析建议可利用现有的水体打造公共互动空间,使水塘及其周边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公共交流空间。其中更有效的注意生态格局的保护。即田、地、水构成的生态系统保护。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紧挨水体的村庄用地与水域的关系。通过河道清淤、生态驳岸营建、湿地保护和渠、井利用,使生态梯度变得更加完善,使当地人工规划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4)重点保护当地特色植物。村庄内有大量抬头可见的百年榕树(Ficusmicrocarpa),但有相当一部分一直被忽视。鉴于此建议通过环境的改造,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又能够加以利用并形成另一个户外公共空间。尽管这种方式可以对当地植物进行一定的保护,但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村落的生物多样性本身十分丰富。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也明显有些退化。因此,建议在过程中加强保护原生动植物栖息地,并可以适当引进外来适生植物,从而使得当地本土植物物种和多样性都有较好的保护和发展。(5)村庄建设中不仅是要处理好垃圾回收,污水纳管,露天改厕等要求,更要求村庄规划中的规划者应具有生态保护的意识,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要保护自然的空间构架,要维护乡村式的基本风貌特征。自然形态是环境运动漫长岁月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乡村的发展与这种自然选择联系紧密。此外,每一个乡村其特定的地理、生态、资源条件及其空间组合也常会构成该地区特殊的人类建设背景,故乡村规划建设必须尊重这种选择和价值,顺应和维护这种状态。

4建议

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载体,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山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关注乡村景观文化的体现,地域景观风貌的保护,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增添野趣和艺术感染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治乡村的环境,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岚,刘大威.江苏乡村调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