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校园的政策

智慧校园的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校园的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校园的政策

智慧校园的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智慧校园;机制保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72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1 高校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的区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智慧校园还有其他方面的延伸,虽然当前只处于起步阶段,但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延伸的前提下,更多的智慧应将被逐步激发出来。数字校园是智慧校园的存在基础,数字化校园主要涉及的方面有:有线、无线网络建设、硬件环境和应用系统建设。智慧校园是以校园的数字化建设为基础,但在本质上要高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比如,在一卡通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学生使用校园卡进入到宿舍和机房等场地,这些应用就是校园数字化建设领域。如果通过一卡通系统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判断学生近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甚至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警,就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范畴。

2 智慧校园的保障机制

2.1 建立组织保障机构

首先,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领导重视是建设的关键要素。学校主要领导对于智慧校园建设是否重视决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自上而下的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体制,可以让各个部门加大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各个部门工作责任心,能将信息化建设成为校园建设的关键议题,这些都是推进智慧校园的核心动力。其次,为让智慧校园的建设更为高效,应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发挥专家技术优势,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由于专家指导组的成员有智慧校园建设经验,他们能在建设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另外,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智慧校园建设协助组,该小组主要牵头是有校办公室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的职责是要协调整个智慧校园的项目建设,其中包括与智慧校园的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做好校园与各个部门间的内部协调和沟通,并将项目做好细节分解,这样便于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

2.2 建立专项经费的保障机制

持续的经费投入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智慧校园建设作为一种错综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需有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为止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信息化专项经费进行制度保障,导致高校智慧校园的经费还存在较大缺口。高校要建立良好的经费保障机制,不但要明确经费的来源和支配权利,更能让智慧校园的建设处于稳健发展态势。

当然,智慧校园的建设经费来源可以有多个途径。很多高校在经费保障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如,某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一项“一卡通”子项目是与当地的银行进行合作,银行在建设初期进行158万元投资,校方40万元投资。在三年投资完成后,银行需要考虑项目评估标准并对项目状况进行综合考评,并认为该项投资投入资金比较少,但是见效比较快,在综合测评后决定追加160万的投资,用以升级“一卡通”系统。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

为能充分地调动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智慧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学校需制定各类不同的形式的激励政策。除了对教师给予奖励,甚至可以对学生给予经费方面的支持,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需求,献计献策。这样才能集中全校师生的智慧,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发挥作用。通常,激励制度可以划分为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学校制定的激励政策。学校为提升信息化水平,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制订奖励政策:①表彰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团体,然后通过精神奖励予以封号和表彰,并将这些评比成绩纳入到年终学校考核中,职工的晋升也应以此为标准;②将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信息化水平列入考察范围内,要求为员工搭建各类不同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样可以将信息化培训纳入到员工年度工作重点内,通过短期的信息培训和研讨,提升信息岗位素养人员专业能力提升;③开展智慧校园的专项研究,通过鼓励教职员工探索和钻研智慧校园的建设作用,推进科研项目的发展,这样能倾斜校科研经费,并奖励其中比较优秀的科研成果。

3 结 语

保障机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各种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进而提升管理的效率,让其覆盖面不断加大,执行能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将保障机制形成制度,直接运用到智慧校园的具体实践中。本文只讨论了部分保障机制,随着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障机制一定会日益完善,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智慧校园的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涵;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一、智慧教育内涵与特征

“智慧教育”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或网络教育系统。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图1是智慧教育的基本架构图式,描述了智慧教育、智慧环境(智慧计算是其核心技术)和智慧教学的关联性。根据不同的尺度范围,智慧环境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学习空间,如智慧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资源等,智慧教学根据学习的情境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智慧学习分为个性学习、群智学习、泛在学习、入境学习(情境化投入性学习)等。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智慧教育具有集成化、自由化、体验化、多样化的突出特征,可以集成多种信息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互动学习交流,亦可以根据构建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亲身体验知识,因此,顺应时展要求,推动智慧教育,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教育鸿沟,有利于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

图1智慧教育架构图式

二、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初步应用。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全校600名师生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许多发达国家研究性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日本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建立了一个一对一电脑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以及连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物联网技术在发达国家校园安防领域得到应用。电子书包在发达国家逐渐流行,利用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但智慧教育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有所体现。例如,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建设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一些地方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例如,宁波市镇海区正积极开展智慧城区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三、智慧教育发展策略

1.深刻把握智慧教育的深刻内涵

智慧教育旨在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学习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平衡的过程,揭示了“教育要为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服务”的深刻内涵。因此必须明确,智慧教育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学会如何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实践,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真实感、拥有感、责任感、安全感和平衡感。

2.积极推行智慧教育资源云服务

技术进步消除了界定教育机构的传统条框,资源的集约化,让学习者获得新资源以及由此创造出结合更紧密的合作者和资源网络。当前我国应加强教育云顶层设计,构建层级分明、应用清晰、功能完备的教育云,通过统一建设和集约化管理,节约教育机构信息化经费开支,让其区域内成千上万的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教育科研、学生社团、教师、班会等单位,都能在自己的一套教育云平台上,零门槛、微费用享用多种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资源,并快速形成一张先进、高效的教育系统管理与服务网络,多、快、好、省跨越式地提升区域教育系统整体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和教育部门的业务协同。

3.建设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园和教室,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体验。在这样的校园和教室里,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教学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开展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试点示范工作。

4.加强教师智慧教育技术提升

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的建设、开放数字教育资源的布局和管理、软硬件平台的有机融合,更离不开一批教师骨干。因此,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要培养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骨干,提升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其评价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的正确获取与分析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教师教学能力与技术的同步共进。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2012,(2):5~9

[2]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祝智庭,贺斌.解读物联网与云计算的教育应用[J].物联网与云计算,2012,(4):23~25

智慧校园的政策范文第3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关注“人”本身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要达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必须跨越时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相应的有效机制,并采取合适的策略才能实现。当前智慧校园的建设,给高中学生个性形成与自主发展提供了契机,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途径。笔者结合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实践,就如何支撑高中学生在数字环境下的个性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究,下面将围绕探究过程,展开具体描述。

探究背景

1.政策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发展任务,其中提到:要面向未来,“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要“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笔者认为,当前教育的有关政策突显以下关键内容。

(1)教育应关注学习者自身的生命状态,突出学习者全面、自主而有个性地发展。

(2)教育要通过创新的模式和方式方法,为学习者创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环境,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创建学生个性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对教育需求的“私人订制”,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国国情下,需要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去支撑。

2.学校基础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应用软件建设到数字校园建设,再到智慧校园建设三个时期,建设了支持不同业务形态的软件应用体系,形成了数字校园普遍使用的基本面。目前学校正在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并已着手研究技术支撑下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理论认识与思考

结合实践研究与对个性教育的思考,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认识与思考。

1.对课堂定位的思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对课堂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面对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我们总希望培养更多具有自主探究精神的、有健全人格和个性特质的学生,因此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形态,已经不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现代的课堂,应是师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就学科内容及其蕴涵的学科思维所进行的师生对话的空间,是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高级认知发展的重要场地。

2.智慧校园支撑师生教与学核心业务的几个层次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不断加深,智慧校园在支持学校教学核心业务及师生个性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五个逐渐深化的特点。

(1)支持教与学的信息管理。在这一层次中,智慧校园的核心功能将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信息管理、选课信息管理、个性化学业成绩查询等方面,以给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管理、查询等服务。

(2)支持资源动态积累与教学互动。当智慧校园有效解决了基本的信息管理后,师生将在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互动性等方面产生诉求,智慧校园主要功能也将扩展到提供良好的资源积累与互动环境上,从而对教学核心业务提供有效支持。

(3)面向评价,支持教与学的个性化诊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独特的发展特质。如何让其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帮助其按自己的特质,自主发展,在传统教育形态,我们的经验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智慧校园中,伴随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行为能以数据形式得到自然的积累,再经过智慧校园内嵌的智能分析、反馈与可视化技术,能给师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数据,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施教提供研判依据,为学生的自我发现提供了契机,从而促使学生有效、自主地学习。

(4)面向个性学习,提供智能引导体系,支持学生个性学习与发展引领。当智慧校园较好支撑了教与学的个性诊断后,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得到激活,建设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智能推送体系,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将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要重点推进的事情。

(5)面向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技术,用于支持师生及学校健康、科学与持续发展。智慧校园在这一层次要着重解决的任务是:从已形成的大数据中,去挖掘不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与发展规律,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挖掘学生个体的发展特质,为教师或学校尽早实施个性教育提供契机,较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成才。

3.关于智慧校园内涵的认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结合学校建设实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已建成的基础数字环境(如校园统一资源管理环境,泛在网络学习环境,数据、消息、资源、系统融合互通的技术支持环境等)支撑下,利用情景识别与感知、数据挖掘与关联、智能分析与推送等技术,构建面向师生服务,支撑个性发展的智能应用系统。其最终宗旨是服务学生个性学习与发展。

实践思路与策略

1.实践思路

(1)在技术环境上,构建基础的、支持学生泛在学习的技术支撑体系。如:校园无线网络;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体系;面向学习过程的集成化学习工具支持环境(如具有勾圈点画功能的有痕工具、学习行为记录与智能分析工具、评测与反馈工具等)。

(2)在数据与资源环境上,构建基于学习过程的个性数据积累与资源分享体系,营造良好的应用生态。这里面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自然采集;支撑学生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资源体系建设;支撑学生个性学习的社群资源建设。

在以上内容基础上,借助智能技术,为学生个性学习构建生态的专递数据与资源体系,促使学生自主而有效地学习。

(3)在使用环境上,创设相关机制,营造常态化、个性化的数字应用环境。聚焦课堂,推行以数字互动课堂为核心的新型教学体系建设,促进数字化学习常态发生;聚焦课外,推进以社群资源、个性资源为主体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

2.主要策略

(1)以课堂为切入点,推行数字互动课堂教学实验,通过智慧校园环境在课堂中的应用,促使数字学习常态发生。

为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笔者学校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选择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由于在高中开展此实验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为此建构了较为全面的数字互动课堂保驾护航体系,为数字化教与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到目前为止,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的班级已扩展到了9个班,文科综合学科的教师们已自发进入了该实验。

要有效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促进数字学习常态发生,除了常规保障外,我们认为学校层面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师资深度培训与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的发展规划工作,形成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新局面;第二,引进课题资源与发展平台,维持并推动教师积极探究的热情;第三,重点培育具有良好教育思想的教师,以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角度,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引领探究。

(2)以数据积累与资源应用为核心,通过恰当的应用入口,搞好生成性数据与针对性资源的自然积累,做到数据、资源的生态应用。

在数据积累方面,依托平板终端设备,以课堂互动教学、考试、作业等为入口,搭建具有知识主线的软件应用,自然积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数据;通过技术创新,实行师生由传统使用模式向新型应用环境的平滑过渡;借助智能抽取技术与学习分析技术,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数据传递与诊断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情,提高学习效率。资源积累方面,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立足微课、问答、社群三个维度,以面向对象的资源建设方式,展开资源建设。其中,微课内容以面向学科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开展建设;问答方面则以注重构建面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碎片知识管理体系,关注学生群体认知与多维度思考。社群则关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学生学习圈的相互影响,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有效学习。

笔者所在学校推出了数字互动课堂软件、基于平板的作业与考试系统等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了自然积累;建设和推进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三维几何课件模型、微课程等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其中微课程建设已经在生物、语文等学科中深度开展。以上平台与资源,比较受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值得深入建设与推进。

(3)以系统融合、智能分析、情景感知与推送为核心,面向学生学习过程,做好学习平台的整合设计,最终通过软件系统的智能导引与反馈,为学生自主与个性学习提供智慧支持。

智慧校园的政策范文第4篇

一、信息化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内涵是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四新”来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信息化,就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无论是“四新”还是“四化”,都必须依靠信息化推进。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打造学院信息化教学环境。智慧校园,是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二、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

当前学院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在教学管理方面仍然坚守过去的陈旧观念。

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较少

要想建设完善、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相应的设备投入和技术应用。但是目前各个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存在一些问题。

3.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目前常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集中在文字操作、报表操作方面,在信息收集管理、信息等方面大都采用传统方式,更高级的数据挖掘、信息管理和网络智能技术应用就更为欠缺

三、如何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1.树立信息化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

教学管理思想转变的过程是推进和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全校上下都要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根据教育实际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指导,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办学宗旨,探究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目的,制定建设方案和步骤。

2.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要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和资金投入,对相应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

3.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水平

智慧校园的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互联网+;徐州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10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2009年提出,智慧城市是以更加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变政府、企业、社区和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提高信息交互的明确性、传输效率、灵活和响应速度,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和居民生活便捷。2014年,徐州成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2015年,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徐州市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最重要的节点城市和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初步形成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通过智慧化建设,力争把徐州建设成为经济跨越发展、城市运行高效、人文社会和谐、信息基础一流的智慧型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1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运用

“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快速进入城市时代,城市的发展需要更有活力,运行需要更加“智慧”。智慧城市应该采用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进行管理,应致力于城市经济信息化、环护自动化、社会管理的智能化和生活服务的便捷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监控、传感网络、大数据存储于处理等。建设智慧城市,要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运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布置大量的传感器,对城市基础设施、进水资源、电能和其他能源的供需状况进行高效管理,实时监控城市运行情况。“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通过数据集成和建设管理平台,对各种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反映城市运行实际实时情况。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云计算处理,进行实时分析,实时传送给控制系统。智慧城市建设要引入智慧因子,智慧感知生产生活中的排放并加以自动控制,实现节能减排,整合各部门,逐步实现公共管理开放透明,提高治理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

2 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2.1 市场导向模式

市场导向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只做到宏观调控,没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是时间表和路线图。在这种建设模式中,市场机制对各种建设智慧城市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各公司、企业和社区在本身利益和市场压力下,通过寻求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自发的形成相关的智慧产业群,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推进城市的智慧化转变。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市场导向模式建设智慧城市。

2.2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的时间节点,政府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资源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智慧城市主要采用此模式。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推动下,全面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效仿,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行动方案,截止到2016年,我国已经有100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根据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

2.3 混合型发展型

混合型发展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是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智市的智慧化建设。从目前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向混合型发展模式转变。目前,徐州乃至江苏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多处于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是太大,这样会造成很多智慧城市建设资源的浪费,不能发挥出市场的配置作用。目前,徐州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应综合考虑两种模式的长处,以更加经济的手段推进智慧徐州的建设。

3 智慧徐州建设的建议

3.1 增强本地企业技术研发水平,提高参与度

在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决定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所有这些都需要有高科技企业来积极跟进。目前徐州智慧城市建设中,对于外来的技术的依赖性很高,建设过程中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徐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新技术、新平台和符合徐州本地情况的智慧产品的开发不足,本地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需要用更智慧的方式来实现管理创新,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激励措施,增强本地企业在信息技术研发的投资,提高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

3.2 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徐州市各高校都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校际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网络课程、信息平台、教育云服务等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有效引导。智慧城市的创建是一个持续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政府应定位于政策的引导者、协调者和规划者,对教育资源进行顶层的规划与设计,推进信息数据的共享,实现跨学科、跨校际的资源配置。

3.3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的规划存在问题,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资源浪费。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推动者,政府要采用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要加强对本地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的高端人才,多提供培训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为智慧徐州的建设做好储备。

3.4 大力发展智慧产业

徐州市要着重建设智慧产业示范区,引导企业和居民对智慧产业的重视,努力打造社区生态系统与智慧家居产业链,实现与“智慧社区”和“智慧产业”的同步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全面推动徐州“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教育”和“智慧生活”的建设和应用。

智慧徐州的建设关系到徐州未来的增长潜力,关系到改革创新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徐州智慧城市的建设要长远规划,创新思维,通过强化组织、留住人才等手段稳步推进城市的智慧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巧燕.厦门市“智慧城市”对策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2.

[2]王爱华,陈才,等.智慧城市―构筑于信息高地上的城市智慧发展之道[M].北京:子工业出版社,2014:219-220.

[3]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35-126.

[4]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IBM公司官方网站,2016.

[5]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