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目标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课程标准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体育学科领域,2001年9月开始的实验课程标准中,包括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高中阶段的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虽也制订完毕,但为了和整个高中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并没有开始实验。2003年上半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重新修订的机会,并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时颁布。2003年新学期开始之际,新的高中课程标准的实验也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实验期,此时,我国从小学至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进入了实验阶段。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这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课程目标体系

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其中,领域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的(图1)。

图1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一)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五点:第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第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第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包括:第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第二,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第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第五,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增强体能,掌握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较为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高中阶段(10~12年级)则更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习惯目标,要求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乐趣、爱好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目标,要求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要求学生将个人的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学生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学会关注他人的健康。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形成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这是课程理念在对学生学习要求方面的明确体现,它既反映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又重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更显示了科学与人文相协调的新课程观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课程的领域目标(具体目标)

课程的领域目标,或称为课程的具体目标。它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课程的领域目标的分类方法却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程领域目标的分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均相同,学段的领域目标的不同要求并不表现在分类上,而是表现在下一目标层次──水平目标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表1),根据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表1 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领域目标的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方面各有侧重。运动参与目标要求体育课程重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要求体育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体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某些体能。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中发展心理品质,提高信心和调解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适应目标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有关体育与健康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领域目标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它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虽然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而导致目标的误导,但这是一个必要的程序。

2001年颁布的小学和初中的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把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展示出来,在课程标准中,把领域目标和内容领域两者混用,它们均包括了上述的五个方面。此外,整个目标体系包括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层次,没有把作为手段和载体的运动主线的目标进一步扩展成为课程的内容领域的分类,使体育教师执行课程标准时产生了困难。如果能原则性地阐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领域两个部分,则能使教师直接地得到领会和理解。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就展示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领域两种结构(图2)。

下图中,课程目标的实质结构主要反映了课程的健康主线,代表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定位,同时也包含了课程的运动主线,它是实现健康目标的手段和载体,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完整结构。它是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密切联系的板块组成的。

课程的内容领域反映了运动系列和健康教育专题两个部分,其中运动系列要求取得10学分,而健康教育专题要求1学分(18课时为1学分,相当于每周1课时,上满1学期得1学分)。运动系列中包含了6个方面的选择板块,其中田径要求1学分,其余板块的选择由学校自主确定。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则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其内容根据相应的教学用书确定。

图2 课程的领域目标与课程的内容领域

(三)课程的水平目标(内容目标)

课程的水平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确定的,它把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划分为6个学习水平。水平1至水平4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每2学年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初中学段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水平5相当于高中阶段,而水平6则是满足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各学段提出的相应水平是基本要求,如有需要,也可以将高一级的水平目标作为本学段的发展性目标。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时数比重,教师可以照章办事而不用多费脑筋,但却不利于考虑各地区之间的不同和学校之间的差别,也不利于学校体育办出特色,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的水平目标明确了选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给予了教师广泛而充实的自主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

但是,为了更好地以课程的水平目标为依据,真正地安排好体育教学,使课程的目标顺利地通过合理的操作化程序,使之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还应当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1.处理好水平目标的横向关系。这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水平目标之间的关系。首先,这五个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很难孤立地存在。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当综合地考虑如何体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确定某发展领域为重点,它并不排斥其整体性,这种设计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机械地把学习某一种运动练习和某种发展领域一一对应起来,如认为球类运动可以和发展团队精神相对应,田径运动可以和体能发展相对应,这就不太合理了。因为球类活动同样也可以实现体能发展,而田径运动同样可以促进团队精神。正确的做法是每一种练习均应综合地考虑五个不同的发展领域,在实践中可以有重点但不应偏废其他。

处理好水平的横向关系还应当考虑水平目标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质结构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在各水平目标中均作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单单理解实质结构是不够的,了解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利于课程目标得以实施。作为课程目标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具体的反映是在课程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上,该体系与作为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实质结构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体育课程实质结构包含的五个领域目标是系列的整体性要求,各个领域无法互相代替。但是,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却具有可替代性的特征,在实现同样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载体,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来组织学习。因此,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并不要求我们从整体上都要学习,而只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菜单。这样,体育课程的内容将会出现各个学校各有特色的结果,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有了可能。

2.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对于不同的学段,具有相对应的水平目标。例如,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当和水平4相对应,明确临界标准的阶段性纵向结构,这是处理水平目标纵向关系的基本根据。但是,我们决不能割裂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因为水平4是在水平1、2、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递进性的目标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能达到水平4的目标,必然也同时具备了水平1、2、3的目标,这就是必须重视水平目标的纵向联系,使学生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强化,使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育课程的各学段的水平目标主要反映的是递进性,其次才是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水平1至水平6的各层次的目标能联系起来,有重点地给予落实。

二、课程目标的实施

课程目标分步到位的实施模式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这种实施途径以课程标准提出的系统目标体系为前提,同时课程标准中还展示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和实施要求,使目标的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分别得到表述。但运动主线只提基本要求,留有更多的空间让学校和教师发挥作用,这种分步到位的途径正是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理想途径。通过对2001年颁布的小学与初中的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高中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段的课程标准更为完善,这不是课程目标上有什么变化,而是对课程目标中的运动主线作出了较好的阐述和分析,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和使课程目标整合化的分步到位的具体要求。如果采用全权委托的途径来实现课程目标,只是提出课程目标的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全权委托由学校和教师来确定,这种途径不容易控制课程基本要求和专业的基础知识,也不容易对课程进行宏观调控,对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也不容易相适应,目前来看我国的师资水平也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除制订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体系外,还应该制订一些补充文件指导地方、学校和教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分步到位地实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密切关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以便于能够顺利完成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上人们长期以来对体育的错误理解,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和中小学在体育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培养全面的体育教育人才,也影响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体育教育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要注重体育的育人功能

根据《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体育健康教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也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是否能正确开展体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课程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它重视的是对学生体质的增强,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健康知识,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它要求学生要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新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要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要逐渐成熟,同时还要逐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第一”是其指导思想,而且在开展体育教育课程时要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根据当代教育理念所做出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

“健康第一”不仅是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切体育活动都要围绕健康展开,并且增强学生健康更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其次,教师在领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不仅要重视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还要发挥体育活动对学生信念和毅力的塑造等。而且,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名称不符

不同阶段的体育课程文件在名称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例如高中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都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此可见在这两个阶段体育教育已经由传统的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所以课程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原来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的内容,这与大学的体育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这种差异还体现在体育课程文件的属性上。我国体育课程先后学习了苏联和欧美的体育课程,在高中和中小学阶段都特别强调“标准”,而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文件都是以”指导纲要“的形式下发文件,这都证明了体育课程在衔接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课程标准不够具体与细化

为了使体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改革,并设立了诸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领域目标。在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又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合称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这几大领域的划分上,大学与中小学都是相同的。但是高中和中小学在体育课程的目标划分略有差异。而且,各个阶段、各个水平具体目标的划分存在很多不够具体的地方,导致彼此之间的层次衔接不够明确,给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教材缺乏连贯性

通过对各个阶段的不同地区的体育课程教材的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和中小学体育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重复的地方,而且不同阶段所用的教材在衔接上缺乏连贯性,这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体育教材重复严重不管是在中小学、高中、抑或是大学所用的体育教材中都有跑、跳等基本内容,对这种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再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这种教材内容的重复只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根本发挥不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由于版本的不同,一些体育专业术语也不尽相同,对同样一种教学内容却有不同的解释,这极易造成学生对已学知识混淆。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研究

随着一次次的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教育最为凸显。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中小学体育教育也做了适当的调整。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必须做相应变化,在体育教学的思想和内容上都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多会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必须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满足未来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势在必行,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不但要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还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并能将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一名未来的体育教师,他们除了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要能将这种技能切实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二)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不同于高中和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的是,高职院校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外,要教会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践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课程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多次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学习制定了框架和相应要求,这就使体育课程更加具体化、明确化,而且各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这种经过精心选择安排的体育课程,更加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改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体育课程标准一体化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衔接上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缺乏一个标准化的课程体制,不能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构建各个阶段的体育教育课程的一体化管理体制,选用专家构成委员会,对教材的编订和课程大纲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合理划分,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提供依据。

(二)加强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联动互通

不同阶段的体育学习有所侧重,选取适合各个阶段教育的体育教材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项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地加强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联动互通,掌握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加强其衔接的顺畅性。根据学生需要,可以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中小学的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互动。

(三)完善体育教材,增强其连贯性

体育教材缺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因此完善体育教材,增强不同阶段教材的连贯性已经成为体育教学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首先,要对体育教学有个整体的视野观,其次要对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有个整体的把握,并注重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需求,在继承原有教材精华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1、体育课的主要任务

在中小学体育课上,学生只有掌握了运动知识与技能,才能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才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学生只有参加体育活动才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才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体育健身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可涵盖《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的所有方面。《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就能逐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通过锻炼进一步增强体质。

2、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竞技运动教学观念误区。竞技运动以挖掘人的最大潜能为目的,虽然从个体上的价值和培养人的精神等方面来看,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竞技运动毕竟是少数人的运动,而体育教育则面向全体学生,是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活动,把体育课上成训练比赛课,这是与“健康第一”的思想相背的。

2.2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表现为教学组织形式的程式化,过多的条条框框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不喜欢的东西成为课的主导,多少年以来一直习惯于“教师是主导”,而忽视“学生是主体”,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厌倦情绪,从而视上课为负担。

2.3教学方法的陈旧。传统体育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法,主要强调教师的“教”,至于学生的“学”,并不重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例如:教授篮球课时,先是从原地运球开始,依次教行进间运球,原地传球,行进间传球,投篮,直到学会动作再开始比赛。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发展,打击了他们的学习情绪。

2.4考核方式单一。长期以来,体育考核习惯于终结性的定量评价,用“一把尺子,一只跑表”去衡量所有学生。其结果是有些学生可以“临时抱佛脚”而取得高分,而不少学生虽然刻苦训练学习仍“不及格”。这种考核方式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当前学校体育的要求。

3、面对《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3.1把握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是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它超越了单一的学科范畴,建立了身体、心理、社会整体健康为目的的课程结构,涉及了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具有基础性、实用性、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3.2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意识形成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既能促进身体健康,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它对心理健康的改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改善情绪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消除疲劳,培养意志品质,治疗心理疾病等。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通过运动技能、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通过游戏竞赛活动,使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3.3积极改革教学方法。(1)更新教学观念,变“教”为“诱”。在教学中改变过去教师的灌输的方法,结合实际广泛运用发现法、诱导法、问题法等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指导教学。(2)结合各地实际大力提倡简化教学法。各地各校应从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在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技术环节,简化教学过程,降低对技术细节以及动作规范性的要求,强调通过体育,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上达到教学要求,运动能力得以提高。(3)创造学生互教互学、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学中应以大力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并经常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虚心好学等方面的思想教育。(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泼、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不要使用命令式的语言,使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和谐、互助的环境之中,形成一种和谐、自然、默契的课堂气氛。

3.4改革考评方法。《课程标准》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特点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评价观念,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学习的态度与表现,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意志品质等;评价的方法应将定量与定性、终结性与过程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教师与学生评价和同学间互评结合起来,力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既考虑学习态度,又注重学习效果,把掌握体育健康知识、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学评价能够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水平。

4、结束语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试行,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理念。但是,无论是新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其核心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对学校体育教师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出发。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体育课主要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二是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安全地开展游戏或竞赛活动。完成这两项工作,就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增进学生健康、提高民族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时立新: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武汉体育教育学报2002(1).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55-02

一、西部经济文化的区域特征下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失衡的现状剖析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状况、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在全国各地实施课程改革大环境中,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虽然发展较快但整体经济还远远落后。“普九”工程与绩效工资改革有效地解决西部地区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的收入瓶颈,但受地方财政的约束,大部分西部地区学校仍存在教学设施简陋,新课程所必需的教材、教具及教学设施缺乏有待改善的现状和事实;教辅资料相对滞后;老边穷地区班额普遍偏大,大多集中在50-80人,现有的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课程部分理念的实现。

受经济条件收入的影响,现今西部地区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改与自己关系不大,认为在考试制度未根本改革之前,放手进行课改会影响教学的秩序和质量,把改革等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改革及一般的教材改革,导致部分教师和相关人员成为课改的旁观者。由于经济和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及自然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西部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大相径庭,存在着因地制宜进行课程改革的地域特性。同时,对课程改革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待进一步深入。西部地区各地、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对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程度和对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和性质目标的领会程度,将直接导致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实施状况。能否结合自身特点全面推动和实施各地课程实验改革,也是西部各地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和实验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不均衡发展的成因

1.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的传统“范式”与创新教育改革的博弈。“范式”这一概念是1969年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提出的,它是指从事某一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守的世界观的行为方式。体育作为教育教育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体育教育者(包括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基本按照统一的范式从事体育研究和教学,这种范式源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并且通过教学过程代代相传,为他们提供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思路。而我国遵从的体育教育范式,既源于从西方引进的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又交织着尚未在思想上根本废除的“科举”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国教育传统;教学思想上打上了农业时代“传承型”和工业时代的“标准件型”的双重烙印。学校体育教学有其自身鲜明的学科特点,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特有的“教学范式”:形成了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和教学目标达标化的误区。不可否认,在一定特定时期内,西部地区学校体育“范式”教学对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有显著的历史作用和明显的教育效果,但随着国际社会教育思想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范式”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对人的发展要求,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2.整合的课程文化观与西部体育教师课程理念的抨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定位于全人教育的课程价值取向,构建了“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观,新课程兼顾了体育课程学科本位和学生本位的双重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体现了大势所趋的课程综合化的时代特性,突出了国际上对体育与健康观念认同的一体性,在确立体育活动类课程实践性特征的基础上,拓延了健康的维度和内涵,针对体育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结合学科类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共性和活动类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成为一门涵盖自然和人文的综合学科,达到逐步与国际上体育健康理念接轨的目标。新体育课程标准取代了体育教学大纲根据竞技运动项目划分领域的教学体系,确定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在课程观的转变过程中,西部地区体育教师面临诸多的课程文化观念的冲击和改变,这需要逐渐的内化和转变。

3.全新的课程实施体系对西部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新建构给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提供了广域的空间,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带来了发展失衡的现状。

4.西部地区教师人力资源储备和培训的滞后。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教师是新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伴随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课程理解、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等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但在现实的培训活动中,由于西部地区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完全由专家全员全程深入到各校教师中不太现实,因而培训工作最终主要地落在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各教研室(员)身上,压力很大,质量保证和分级培训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急需有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多形式的培训模式,确保西部地区师资培训质量,提供高质量的课改师资。此外,教师是课改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改的成败,应及早对参与课改的教师的动因进行分析,克服城乡教学环境及收入的差距所造成的学校(特别是西部农村学校)师资的流失,以便对症下药,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同时,对于那些积极参与课改的教师的热情如何给予保持和强化,需要在评价和激励机制上下力气进行研究。

5.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性与学习效能的平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原《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在于国家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没有再作具体规定,而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确定,而国家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要求是明细而具体的,实现目标的内容、途径、手段、方法是开放的。在已经实施的课程教学中。西部地区有的教师在尝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同时,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设计和训练,有的教师在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上课质量不高,流于表面形式的课改和热闹表现于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散乱状况时有发生。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学科渗透和整合,抛弃了各自学科的自身特

色,不能完成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制订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就是全新的技术操作问题,如果不能围绕课程标准及学校、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西部地区实施课程标准的最基础性教学技能问题就不能解决。

三、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均衡发展的对策

1.加强西部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价值。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特点,西部地区各地、各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就更加重要,特别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和教学资源等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结合终身体育思想体现了体育的社会回归特性,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现了学校体育的生活化趋势,倡导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教学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过去一度被忽视的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等要素的充分发展。西部地区有良好的地貌和自然环境,因此,结合西部地区各地教育、经济基础及民族特点,研究教材的多元价值的研究,大力加强西部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教材的多元目标也是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体育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注重的趋势。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新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 教学方法

一、前言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的。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旧式教材的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体育老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只有顺应新课程标准的潮流,随之转换体育教学观念,并领悟体育教学的新理念,重新认识、定位、建构学校中的一系列现象和行为,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任。只有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二、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入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参加体育锻炼,现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因而小学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悟其精神实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个小学生身上,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指导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具体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小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使小学生从心里能接受并乐意学习。尤其是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教师都应向学生传授,这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应从以往的决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及参与者。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适时、全面的指导上。为使自己达到适时、全面的指导,就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自己所教小学生的心理、情感、能力基础、态度等。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为小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提高指导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转变以往角色,把自身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比如,教师在各年级重复出现的一些动作上,可以让学生自己为讨论、去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去完成,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

为了更好地弘扬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使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教师应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上多下功夫。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小学生成为主要角色,提高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其次,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体育教学实践课大多在操场上,小学生容易受干扰,教师更应精神饱满、和蔼可亲。这样小学生才能感到轻松、亲切,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即使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也会开动脑筋,想办法掌握它、学会它。此外,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机会,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加深学生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这也有力于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培养自我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要儿童化、游戏化、兴趣化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即“四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可以说,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这完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最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说,小学生的“本性”往往是毫无保留的反映在体育课中,因此体育教师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体育教学,以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2.游戏化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趣味性很强,又能够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的好帮手。把游戏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便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加强小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兴趣化

根据小学生很好动、爱新鲜,不喜欢过多的重复练习的特征,小学体育教学手段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同一动作而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可采用游戏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力求儿童化、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小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六、结束语

体育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小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体育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密切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新鲜、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始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颖多样为教学模式。同时,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以适应新时代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琳.再议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教学研究(新课程・小学),2010,(8).

[2]吴建刚.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中国教育(教海探航),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