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种职业技术类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课程开发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学生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
通过在校内的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如下:
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 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2、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非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
3、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培养技能型、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整合了教育资源,对原分属教育、劳动、农口、人事等9个部门的18所同类院校进行整合,成立佳木斯技师学院。并于2008年4月8日正式成立佳木斯职业学院,正式列为国家高校序列。根据发展需要,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投资,组建佳木斯职教集团管理委员会,以统筹集团内部所有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对于资源的共享,资源的节约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企业可以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
5、生产经营模式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建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6、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7、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方法是关键。在指导小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农村小学生惰性思想较为突出,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的。本人认为在刚开始时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针对农村学生胆小,不爱问等情况,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用不同颜色区分主次;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例如自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梯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寻找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知识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如“太阳的变化”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太阳”在早、中、晚的变化,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自然常识。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的接授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社会的需要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自己的亲身需要出发,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由现实生活演变为书本知识,再把书本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这样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大自然丰富的美育因素,如自然美、环境美、生活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总之,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分小组自学给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
养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提高合作的效果,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关键词:网络;中学生;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13-01
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课堂,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青少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了新的空间。网络化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近年来, 青少年“触网”后的道德问题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引起各界关注。
一、网络时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
(1)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道德情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内容巨大,为中学生查阅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纷繁的网络内容加上无节制上网会使中学生出现心理、生理疾病,造成道德情感淡漠和人格的缺失。据调查,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偷看他人邮箱和侵入别人电脑获取信息不违法。还有的中学生缺乏网络行为责任感和正义感,认为在网络上说什么、干什么都无所谓。这些都是不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必将导致网络道德失范日益突出。
(2)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漠倾向。网络文化为中学生扩大了虚拟社会的交往空间,使有的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诉诸于互联网并试图从中寻找精神寄托。这种行为造成中学生现实交往空间缩减,损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中学生社会人际交往中出现了冷漠倾向。他们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对社会外界漠不关心,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甚至认为现实中的世界是“不识时务”。久而久之,这种狭隘的人际关系会导致自我角色失调、人格障碍、语言交流能力丧失等,使他们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
(3)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道德羞耻感弱化。网络由于具有开放性特点,往往有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羞耻意识,减弱了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使得中学生审美感退化,丧失羞耻感。再加上网络文化的隐蔽性,使得中学生在网络文化上所表现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道德羞耻感越来越弱化。网络作为一种先进事物,具有许多积极作用。有助于中学生了解社会,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全球化意识。在享受这一现代技术的快捷、高效时,对它的负面影响不可掉以轻心,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二、学校德育工作策略
中学生道德问题的存在不在于网络,而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这一群体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就使得学校成为加强中学生德育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主战场。因此,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是直接战胜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那么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网络的一系列问题呢?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学校教育应渗透网络文化科学内容。首先,应开设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教育课程,引导中学生理性认识网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就要求学校开设多样化并且切实有效的网络文化教育课程,渗透网络文化的科学内容,广泛普及网络道德文化知识,引导中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网络。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就网络上关注度较高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其次,应着重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教师要意识到学校德育建设中渗透网络文化科学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持“德育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德育无界限,处处教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教育人”。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树立榜样。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焦点问题都应当有所涉猎。平时多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举止行为,适时地对其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消极负面的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家校合作共同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共创家校合作的新局面。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彼此重叠的,随着学生年龄及年级的改变,家庭和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合力是不同的,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校合作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力度。针对学生年龄较小的情况,应主要采取约见家长的方式,教师与家长们共同商讨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的方法。总之,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良好的氛围,才能促进中学生德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实验探究,合作探究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①。探究性学习一直是被称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提出,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强调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一、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内外的实施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②。由此可见,化学作为21世纪的中心科学和人类的依、食、住、行、玩等密切相关,目前在我们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工产品无处不在,这就为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教材的一些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严密性存在的疑问和争议,化学课堂的有限性就为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共了必要性。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开设探究性学习,应分为课堂探究性学习和课外探究性学习两种。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学生的学习应该在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但由于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白磷的性质时,我首先用投影仪打出阅读以下材料:在二战期间,美国有个侦探小分队发现在一深山里有个隐蔽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十天内摧毁这军火厂,结果小分队只用十几只老鼠在其背上涂了些液体就完成了任务。
阅读完之后提出问题:老鼠背上涂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它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看了这个故事会非常惊讶,很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学习磷的性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这种问题情景是由知识的实际应运创设的。
Al2(SO4)3+6NaHCO3=2Al(OH)3+3Na2SO4+6CO2可联系下列问题给学生进行探究。
(1)为何不用H2SO4溶液代替Al2(SO4)3溶液
(2)Al2(SO4)3和NaHCO3溶液以什么体积比最合适?(假如两溶液浓度相同)
(3)能否用Na2CO3溶液代替NaHCO3溶液?哪种效果好?
2、引导点拨,实施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因此引导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基石。新的化学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如在化学必修(Ⅰ)中,专题1的活动与探究中,常见物质的检验,通过小组实验可以总结出NH4+、Cl-、SO42-、K+的检验,让学生知道常见离子检验的方法。但要在此基础上对其它物质或离子的检验进行汇总,小组内的总结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该将目标分解,部分小组汇总阳离子的检验,部分小组汇总阴离子的检验,部分小组汇总常见物质的检验,再经过小组间讨论交流,总结的知识也会较为全面。
三、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首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代呼唤主体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化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初三化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乃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最后,将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
四、相关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比一些重点中学和普通的城镇中学,在农村中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一些成绩,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学校的经费紧张,教学设施,实验仪器,教学条件有所欠缺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不够,各种信息资料远远落后于城镇,学生查找资料难度较大,因而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看起来很热闹但成效不大,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农村中学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勇于探究。其次,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者,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扬长补弱。以上只是本人的看法,望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
[2]李晶.探究性学习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7.
[3]张丽霞.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开展[J].教育科学,2012(12):140.
[4]袁远.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2005.
注解:
关键词:关键能力 实训 视频 社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84-01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迅猛发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优化,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点浅见。
1 基于工作工程,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1974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斯藤提出了“关键能力”概念。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产品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对相关新技术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表达和理解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等。上述能力就是在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所培养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即“关键能力”。雷茨认为“关键能力应该是‘行动导向’地获得”。1998年德国联邦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并“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确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基础地位,为提高教学成效开创了新的途径。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和经验,许多高职铁路院校开始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中,就是要优化课程体系,合理的设置“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充分体现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理论知识的弱化和删减。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主要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上,在课程体系开发中,生搬硬套“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模式,而且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尚停留在传统的单一职业或工程的培训模式上,而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够。比如很多高职学生的基础非常的不理想,语言组织能力令人堪忧,而“语言组织能力”是一项“关键能力”,但是很多高职院并未重视这项能力,在“学习情境”设计中很少考虑“语言组织能力”的练习,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进行文字的正确组织,给学生将来的发展造成障碍。
2 集中资源,突出视频、课件资源建设
目前,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教学的工具、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思路依然还在以前的思维中,许多学校只重视教材的更新,并没有把课件、视频提到同等的高度,但实际教学中课件、视频已经是我们常用的手段。一个优秀的课件需要很多的时间及精力,但是一个优秀的课件制作出来后只有创作者自己进行使用,完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很多教师上课的视频来自于优酷之类的视频网站,都是东拼西凑,很难呈现完整的系统。现在很多事物都需要视频、图片去形象直观的表达,但是一个教师能够的获取的教学资源是非常的有限,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应该相互联系,集中优势资源,定期组织制作一些优秀的课件,供教师参考及使用,而且应该成立专门的教学视频拍摄小组,专业的制作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用来提高教学的水平。
3 合理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可操作性模拟化实训基地”
目前,我们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主要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在扩大实训基地的规模,如扩大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实训设备的数量等,而忽视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可操作性模拟实训基地”就是对实际情境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无法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设计模拟情境,开发可操作性的模拟教学设备。就如开动车组不一定开真正的动车组,而是可以模拟教学设备上进行练习,用来解决我们无法实际进行操作的情况。目前,高职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很少进行模拟教学设备的研发及相应实训基地的建设,模拟实训基地的理论不够完善,市场上可以利用的模拟教学设备非常少见。所以应该采用“校企合作”,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一些模拟教学设备的研发,这样可以开拓市场,提高影响力,还可以减少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土建类工程,往往现场包括大量的知识,而且现场知识的比较零散,现场的学习时间过短,很难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使得学习的时间很长,往往在半年以上的进修学习,才能有比较好的收获,但是现在高职院校面临进修经费非常有限,专业教师数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的困难,很难让每位教师进行合理的进修。而我国铁路的相关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理念、新方法、新工艺,教师急需去学习。
高职院校都重视教师“现场进修”学习的模式,而忽略了其他的培训模式。应该提倡“经常培训、研讨学习、现场进修”相结合的模式,“经常培训”是定期邀请现场的专家、教授等给教师进行培训,及时地传递新理念、新方法、新工艺;“研讨学习”是本校或者兄弟院校同一专业的教师或者邀请专家定期的进行对本专业的内容进行研讨,相互交流。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减少教师培训的成本投资,而且使得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进行培训学习的机会。但是“经常培训、研讨学习”不应该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师的培养。
5 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
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高职院校也成立了大量的学生社团,但是总体而言,学生社团的数量远远不够,质量有待提高。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教学,忽视了学生社团这样的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锻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给予学生大力帮助,老师合理引导,形成制度化、规模化的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