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桥梁建筑艺术意蕴艺术风格造型要素美学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桥梁美学理论涉及建筑学、美学、物理学、材料学、色彩学、艺术学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一座完美的桥梁,不但要讲究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审美需求。桥梁建筑的艺术意蕴,就是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与桥梁造型和技术等方面完美结合起来,表现桥梁作为一种结构,一门结构造型艺术,所承载的蕴涵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本文将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桥梁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桥梁建筑的风格以及桥梁建筑造型要素的分析,揭示桥梁建筑意蕴的深刻内涵。
1.桥梁建筑艺术
从人类以天然的石头垒起简单踏步,利用倒塌的树木架起独木桥,就开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愈加强烈地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向建筑艺术的方向发展。桥梁建筑师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古今中外,桥梁建筑艺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桥梁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结构艺术。其艺术意蕴的流变,总是在深层次影响着桥梁建筑的发展。深入考察研究桥梁的艺术意蕴以及形成的内在机理,对提高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艺术修养会有所裨益;对桥梁发展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刘其福,《城市桥梁栏杆圈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
关键词: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传统人性回归
时代在不断进步,建筑设计历经了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回到人性化的设计道路。人性化设计,主要是指人类追求文化和价值的综合表现,这同样是当前艺术设计主要的发展趋势[1]。建筑设计回归传统人性,主要体现在审美人性回归、自然人性回归、道德人性回归。本文则针对这三点对建筑艺术的传统人性回归展开深入的研究。
1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自然人性回归
当前,社会各方面都取得很大程度的进步,人性遭受了理性和科技的冲击,首要表现在人类情感非常重要的自然人性被严重撕裂,所以道家思想和西方的回归自然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指南[2]。顺着建筑发展轨迹分析可知,居民和谐为人类对建筑价值和人性的统一化追求。通过对外界的观察以及实践感悟进行的设计,可以达到很很高的艺术水准,同时其设计思想一直秉持“道法自然”的理念。我国很多现代建筑设计者,更多地是通过山水画进行自然人性的感知,由此进行建筑作品的设计。比如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人造山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艺术设计以小见大的意境,在陶瓷、刺绣等工艺品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国山水艺术,其中体现着回归自然的思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分为很多流派,其中有一流派为大地设计家,他们认为城市环境艺术作品因为本身具备美化环境的社会功能,不能成为纯粹的艺术,也不能将其作为艺术进行研究,所以他们选择离开城市,深入自然。比如,英格兰的巨石阵、印第安人沙画等,这些都给大地艺术家以很大的启示。这一流派的艺术家对于现代设计理念非常厌烦,所以渴望回归自然,进行新的创作灵感。这些艺术家的行为,从根本上讲就是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回归自然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2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审美人性回归
人类追求传统人性还涉及对于美的向往,其中席勒将其看作拯救被理性和科技撕裂的人类的妙药,马斯洛更是将其视为人类的顶级需求。足见审美人性的回归不仅是现代建筑设计的追求,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这是因为艺术设计本质就是美的人性的体现。例如,英国展览馆科普中心建筑——千年宵顶,这一建筑的位置在格林威治半岛,建筑整体呈现出弯庐形状,总体占地面的为300英亩,由12根钢桅杆和宵面钢索网构成,其中钢桅杆高达100m,宵面钢索网的周长长达1000m,直径365m。千年宵顶的屋面非常薄但是却非常坚韧,而且其透光性能良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在设计之初,设计大师们反复进行论证对比,将同一屋顶下汇集多项功能,最终确定了宵顶的设计方案。千年宵顶现在已经是伦敦一个地标性建筑,它仿佛泰晤士旁最为耀眼的明珠,是创新科技和伟大设计完美结合。
3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道德人性回归
在西方世界中,“理性”文明的人类已经变成可以进行计算的流程化的“机械”,灵性已经被撕裂,神性严重扭曲。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下的机械化的宰制理论和追逐利益的思想等,成为科技和理性主导之下启蒙思想的社会顽疾。在这种情况下,向往和追求正义、同情、宽容、仁爱等道德自主性逐渐成为当前西方社会努力探求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西方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则必须将道德人性当作话语形式。比如,在慕尼黑市中心矗立着一座主题为“AIDS”的建筑,这一建筑寓意深刻,表达着人类将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的文明过程中,丢弃伦理道德,最终必将会遭受自然的报复。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最主要的区别表现在秩序规范和伦理准则等方面的遵守。我们祖先在远古石器时代,主要依靠穴居和渔猎为生,对外部事物进行观察,由此对生命和宇宙存在的意义进行思考。直至春秋战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个流派对伦理、生命以及世界进行阐述,这些思想历经了上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我国哲学思想重要的基础。其中一项最为典型的是“太极图”,其中阐述的理论以及形成即使到了现在依然常常被现代建筑设计师拿来借鉴,很多建筑设计都是受到这一理念的启发。比如,建立在广东深圳的主题公园,公园标志性建筑“水上乐园”就是设计师基于“太极图”不断地进行思索从而设计创建的。这一主题公园在太极图的总体框架中加入了上下翻卷的水纹造型,由此充分展现了主体公园中水千变万化的形态。这一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和谐和动感的形态美,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宇宙和人性向统一的价值观。
4结束语
综上,建筑主要是以满足人类需求而创造的物质,最开始的建筑只是单纯地为给人类创造更多的私人生活空间,而随时间的一步步推移,建筑的发展历经了很多的改变和变革,由此建筑的属性由实用性能进化到当前的艺术化、人性化,同时现代建筑也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视觉原理以及现代科技。现代人类更多的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百态,传统的人性再次得以被唤醒,于是人们更加关注建筑设计,对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现代建筑艺术设计逐渐更加重视或者有意识地回归传统人性。
参考文献:
[1]李俐.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3.
关键词:建筑装饰;传承;地域文化
1 建筑设计中的装饰因素
装饰是建筑的审美符号。它可以使人透过装饰本身,感受到建筑的精神性因素。一座优秀的建筑物之所以使人震动,往往是通过装饰设计的魅力展示出来的。像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头雕刻;中世纪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中富丽豪华的天顶、穹隆的装饰;中国宫廷建筑和园林中屋脊、长廊上富有象征性的雕刻和色彩艳丽的彩绘,都体现出建筑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这一切离不开装饰设计的作用。如果从建筑上抹去这些装饰造型和装饰物,建筑将会暗淡无色,失去艺术的魅力。
装饰与建筑是难以分离的一个整体,建筑承载着装饰,装饰美化着建筑。建筑中的装饰风格必须同建筑自身的风格相互统一,装饰的造型、色彩、工艺同建筑必须谐调一致,构成统一完美的整体结构。具体地讲,一方面装饰本身要适应建筑墙面、地面、天顶、门窗、立柱、长廊等不同部位的造型。其装饰造型手法应按建筑各部位的审美需要和功能而定。
2征建筑装饰与建筑的风格
2.1 建筑装饰风格东西方差异
建筑上的装饰风格从纵向看,由于时代的不同,建筑中的装饰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
从横向上看,由于文化、环境、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其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讲、东方的装饰纹样大多是象征性的、意象化的,其中包容了东方人祈求吉祥的美好意愿和精神崇拜的宗教理想。而西方的装饰纹样大多是写实性的,虽然题材上反映了某种理想化的意识和宗教观念,但艺术的造型基本无法超越写实性的造型模式,这也反映了西方人祟尚自然的文化心理。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东方与两方的多样化装饰风格同建筑一样,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多彩的丰姿和万千的景象,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2.2建筑装饰伴随建筑的演变而发展
建筑风格的不同,往往表现出装饰艺术的不同。在装饰艺术有较大的改变时,也就能影响着建筑风格。因为无论是室内或室外的装饰,它都反映一定的建筑形式,甚至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形式,从柱式的型制、表面的装饰以及山花的装饰都反映得十分清楚。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装饰豪华,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显示财富但却形成了建筑新风格。装饰语言最明显的特征是运动感,用大量的曲线、曲面造成波浪似的流动感。和巴洛克风格不同的洛可可风格在室内的装饰更新颖别致,非常亲切温雅。装饰语言用圆线脚和柔软的涡卷代替了檐El的小山花,圆雕和高浮雕换成了色彩艳丽的绘画和浅浮雕。装饰题材更倾向于自然主义。装饰中变化着舒卷纠缠着的草叶,另外还有蚌壳蔷薇等。
现代建筑很少装饰,用大量的抽象几何图形作为建筑的语言,琐碎细小的装饰减掉了,建筑细部也变得简洁,但在大的几何形式上还是注重形式美。可以说这时的装饰语言改变了,正象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艺术一样,运用了很少的语言去试图表现更多的内容,给人们一种回味的余地,而不是在直观的形象中得到理解。当然现代建筑的简洁抽象的装饰语言同时也带来了建筑的经济性,正符合了工业化时代的要求。
可以说,这时的建筑装饰又回到了反映结构逻辑,用建筑的节点反映新技术,用新型结构构造的自身形态作为装饰,在被人们认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装饰观念怛o。但现代建筑的装饰语言还是太工业化了,缺乏人所必需的情感,随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就从反对现代主义的冷酷出发,又捡回了古典主义装饰语言。大量的柱式、线脚、山花、花纹又重新出现在新建筑上。但此时的语言不是重复古典式的,而是在现代建筑抽象装饰语言基础上加入古典建筑装饰语言,形成既现代又古典,既有时代感,又有人情味的演变后的装饰语言
2.3建筑装饰与建筑细部
最后一点想要阐述的是,建筑细部的刻画乃是装饰成败的关键。古典的和哥特式的线脚,建筑石材的式样,无装饰的竖线等等,都属于建筑含义的真正单词。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共同适合于恰当的反映,从这种意义上说,即不能再增加、减少或改变任何东西,否则将向差的方面转化。”没有细部装饰就没有所谓的装饰艺术。罗杰・斯克鲁登(Roger Scruton)在《建筑美学》
一书中说得更直接“装饰就是细部,能够受到欣赏,并且独立于任何主宰的美学全局”。事实上一座建筑物是否“耐看”,除了恰当的比例等以外,便在于它的细部。装饰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要通过细部设计来实现的,没有细部的建筑物,其生命力是有限的。
3 建筑装饰与建筑功能
3.1 装饰的功能随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及建筑型制的演进而呈现出起伏与更变
建筑装饰作为建筑艺术,随建筑的出现而产生,伴建筑的演变而发展。建筑装饰的功能作用也是随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及建筑型制的演进而呈现出起伏与更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建筑装饰是基于建筑的功能而产生,对建筑的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一定时期后,人们为了追求建筑风格的突破,变幻着作为建筑外观的装饰时,装饰就被人移离了它的功能作用轨道,而仅仅作为一种美的形式被人们所用,同时也就出现了装饰与功能的脱节。但这时人们所重视的是装饰本身所带来建筑新风格的价值,功能则退居第二位。”一在结构技术上的装饰演变,就表现出由简到繁,由功能装饰到纯装饰的更替过程。原始建筑中用巨石作为梁柱构件,在巨石稳重、简洁中追求一种纪念装饰性.用来表现神秘、压抑之感。古希腊时的多立克与爱奥尼柱头就开始增加了装饰性,随后柱身雕饰增加,线脚复杂趋向华丽、细密。到17世纪,巴洛克建筑中用人像柱半身像的牛腿,人头的托架等,注重装饰而忽视结构逻辑。至20世纪的现代建筑,柱式又回归到原始的单纯形式,或圆或方但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柱的形式及尺寸完全服从于结构的承载需要。从后现代建筑起,柱式又增加了装饰性,回到旧时的各种柱式并加以改造成为新时尚,柱本身除结构需要外的其它饰物增多,甚至还可让柱完全不承重仅作为符号存在。
3.2注重建筑装饰功能的合理性
装饰的功能性虽在发展中不断减少或根本丧失,但装饰的前提是仍要保持技术及材料的合理性,建筑使用的合理性。这不是着意强调装饰服从功能或反映功能,而是要在追求装饰的同时不破坏建筑的统一逻辑性。如果建筑装饰的本身能考虑建筑的结构、材料、施工等技术的合理性,又不妨碍建筑的使用功能,那么它的生命力及活力就会永驻。
当今建筑中的装饰设计即注重审美价值,也注重实用功能,在结合中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为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如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大厅中地面的装饰。用黑白相间似欧普艺术的图案构成,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但图案的真意是迷宫,竞有许多好奇的观众认真地在其间寻找出入口。地面的装饰竞与人们的娱乐心理结合的十分巧妙。另如在墙面上制作浮雕,形成高低不平,抽象形式的造型,不管是在阳光下还是在灯光的照射下部是感人的装饰艺术。但墙上又设有许多小洞,允许人们攀登,常有好奇者试试身手,这就使观赏性与体育运动结合了起来。
4 建筑装饰与地域文化
4.1 建筑装饰与建筑文化
装饰附属于建筑时,就表现出建筑文化的特征。从装饰内容及形式上就能反映出不同民族与地区的建筑文化特征。西方教堂彩绘多是圣母、耶酥、圣徒像等题材,从柱式本身的装饰也反映出他们注重人的感性审美,人体审美。教堂内的装饰为创造神秘的气氛服务,所以也表现出晦暗夸张。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寺庙内的装饰内容是直接在人们生活中可见的,与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相符。其用意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民居内的装饰图案更与现实生活愿望一致,采用福寿禄、梅、竹、菊、松等形式。在建筑的装饰上反映出中国的伦理观念。如:
“和玺彩画”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庶民百姓的房子绝对不允许使用。屋面只有皇家才用金黄琉璃瓦。
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规定了一个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建筑装饰在一个国度里,就在一定的时期,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一定的形式,反映了一定建筑艺术特色。随着文化的延续,建筑装饰也会变化发展。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文艺复兴等各历史时期的装饰风格迥然不同,除了西方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外,不同时代的文化演进也影响了它们的风格。
当时代产生大变革后,新技术和新物质手段产生了新的社会审美观。各民族、各地区的建筑文化就存在着相互融会、相互移植的过程。在欧美首先形成了现代建筑思潮,在强调工业化的简洁中,坚决取消一切装饰,宣称“装饰就是罪恶”,与此同时,造成了建筑艺术的单调呆板、缺乏民族特点与生活气息。
但尽管这样,当时还是作为建筑的一大革命波及全球范围。在各国都出现了现代建筑热。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都各自寻找文化传统与先进技术的共存中创造表现地区与民族文化的建筑。
4.2建筑装饰与地域文化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在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面对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设计师必须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对主要表现的装饰内容的风格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优秀建筑装饰。
从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来推论,装饰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无声的诗的艺术,也就是说,装饰艺术应该同诗一样去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及理念。北京故宫把这种壮丽提高到了极点,把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毫无疑问,建筑装饰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任何一种流派或风格都只是在装饰表现上的具体手法与内容,我们不能光停留在那些历史中。而是应用现代的技术与材料去表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种生活或传统等,亦或用传统的技艺与地方材料去适应现代的建筑形式与造型,从而突出时代性与地域性,达到表达文化性的深度。
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运用现代装饰的几何要素,并加入了白墙灰边的语言,整个建筑的外墙装饰既有一种现代建筑感,又具中国传统意匠的双重魅力。近作无锡太湖饭店的外墙装饰也表现着江浙民居木构的形式,颇具风采。
5 创造性地传承建筑装饰
近几年我国当代建筑装饰中的复古现象越演越烈,建筑装饰中的完全复古当然是穷途末路,完全西化也是思想贫乏的表现,无所用心更是一种失职,正确的道路只能是发展与创新。虽说我们不能逃避历史,但至少我们应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去看待传统,一切偶然的和仅仅是样式化的东西被放到它应该去的低层位置,以新的姿态出现。维护建筑的完整性,修护与修缮是必要的,但是破坏整体风格的重新装饰必须禁止。
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Art Nouveau)极力反对西方古典的建筑形式与装饰符号系统,从最原始的自然界汲取创作灵感,以各种大胆变化的自由曲线装饰取代传统建筑的严谨的构图模式,仿佛是自然界中蓬勃生长的植物。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就创造性地发展了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他的作品极富浪漫主义的艺术幻想力,将建筑理解为可以进行三维塑性造型的艺术载体,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变化的曲线墙体赋予了建筑生动的表现力;以大胆奇特的造型,使人眼花缭乱的结构而响誉世界,虽然他吸收各家建筑的精华,如哥特式、伊斯兰教、新艺术式??但他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将他们改造成为奇异无比的建造方式。再如后现代思潮中意大利最引人注目的设计组织“孟菲斯”以那些夸张的形式、奇特的装饰以及大胆甚至有些放肆的鲜艳色彩来诠释它的作品,虽然看起来有些希奇古怪,但让人觉得既轻松活泼又心情振奋,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又一个崭新的设计风格。
再如新疆大巴扎建筑群,是一座现代的建筑。没有完全去复古,照搬传统建筑,仅是传其神。满足了现代建筑的一切功能需求。就装饰色彩而言,不象现在的一些意在创造“民族风格”的建筑有些太形式化,用各种色彩的瓷砖纹身式的满贴,各显其华丽,最后互相抵消而共呈杂乱无章。大巴扎建筑群的色彩只有土红及白色来衬托,表达丰富的体块和光影;外墙上工艺砌砖的花饰保持了传统的风味又有创新,突出了自己的个性。统一中有个性,简洁而有冲击力,手法非常现代Ho。
成都皇城老妈餐饮中心外立面把装饰和结构有机结合,外观传承蜀汉遗风,古朴典雅。装饰繁简对比强烈,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尚都市气息。
关键词:回澜;青龙;风雨桥;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是广西贺州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桥梁建筑,是中国传统木石结构桥梁同潇贺古道传入富川的历史见证。两桥同处富川油沐乡界内的黄沙河上,瑶族人民称之为“凉桥”或“风水桥”,列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回澜风雨桥,年代久远,极具历史地位,比驰名中外的广西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还要早300多年。“广西富川油沐乡下花园中的回澜、青龙两座廊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体的组合体。这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于独特的。”
1 回澜、青龙风雨桥的基本形制
从回澜、青龙风雨桥建筑形象来看,他们都是跨河而建,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下部的墩台,中部的垮桥游廊,上部的廊亭和阁楼。底层石作与主体木作搭配相结合。二者的主要形制区别在于圆拱数量和阁楼屋檐的做法上面,总体差异不大。建筑材料为下层墩台外部均采用条形方块青石饰面,内填料石的做法,其中回澜桥墩台为缓解水体山石的冲刷以锐角倒三角形制建造为3眼圆形石拱桥,如图1。青龙桥因其所跨黄沙河区域距离回澜桥下游500米,河面较窄,以单眼圆形拱的形制石拱桥,如图2,中部主体形制均为穿斗式木架构游廊呈现,木料为当地水杉木,长廊式通道两侧均建造护栏和凭栏而坐的木质长条坐凳,如图3,切均以大块条形青石铺地,如图4,上部均建有亭和楼阁,整体形制呈现廊、屋、亭、阁于一体的立面造型,屋顶天际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回澜桥为三孔石桥全长37.5米,宽4.6米,高4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0平方米。桥体长30.43米,桥体有3拱,桥拱两墩台跨度6.22米,圆形桥拱高3.5米。桥上的开间为11间。桥屋山墙为硬山屋顶,通高5.60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制作。桥亭采用36根水杉圆木柱建造;位于桥头的阁楼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为高二层的重檐歇山顶样式,通高10米,有三门和桥相通,砖墙绘制彩色图案,屋檐四面八角起翘。青龙桥与回澜桥一起被称为姊妹桥,全长度为34.4米,宽度4.7米,占地面积125.49平方米。廊桥通高5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5.5米。桥台阁楼通高14.5米,高三层,同样为砖木结构的三重檐歇山顶,共有近100余个木质花窗,游廊上的桥亭采用28根水杉圆木建造而成,做法与回澜桥一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从回澜、青龙桥的基本尺度构造来看即具共同特性,有着各自明显的不同。
2 回澜、青龙风雨桥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讲求功能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属性,与周围自然环境,风水人文密不可分。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建筑的过程中,无不相关的把建筑的形象和表现性,建筑的审美意境,建筑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进行有机的联系起来,所以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存在形式―――风雨桥,也同样具备上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征。
2.1 功能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历经400余年的变迁,至今依然能够保持其使用功能,与其设计和建造之初对功能合理性的考虑密不可分。富川瑶乡地处广西东北,群山环绕,溪涧众多,是湿热的亚热带海洋气候和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的集结地,常年多雨,石材和木材资源相对富足。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于一体的风雨桥横跨黄沙河上,成为其遗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在风雨桥本身的功能来说:一方面,廊桥顶面的舍瓦屋面,利于排水、通透而宽敞的廊桥更适合采光和通风,遮雨;另一方面,石作桥墩建筑耐用,加上乡土水杉木材的结合运用,在抗湿防晒等方面延长了风雨桥的使用寿。回澜、青龙风雨桥桥面条石铺地,地面十分平坦,是村寨之间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是人畜共同行走的交通建筑;是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在功能上满足了瑶乡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田间遮阳避雨,农闲休憩、对歌的功能性需求。坐在廊桥休息的长凳上,透过廊桥稀疏的栏杆扶手欣赏田间美景―――廊桥上的扶手和长凳简单粗陋横纵线条对比,更符合瑶乡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艺术升华,使回澜、青龙风雨桥更具艺术美感。
2.2 审美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于一体,设计符合地域特色,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构思巧妙,造型别致,在桥与自然,桥与当地风俗、文化等方面的运用都有体现远眺如凝固的音符,天际线高低错落与周围山川树木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近观其单体建筑的内部装饰都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回澜和青龙风雨桥的用材上,全部取自富川当地(廊桥上和链接廊桥与屋亭的长条青石,桥与村寨连接用的花石铺路,桥面主体采用的水杉木材)自然生态环保的理念更是彰显了独特的审美情趣,更易于用美的环境来吸引人们观光驻足。
人工美的完美体现,回澜和青龙两座风雨桥,其装饰虽质朴、简洁,但不失精美。其建筑礼制虽用于乡野,但也不失工艺的精湛。两座姊妹桥的整体装饰集石雕,木雕,碑刻和楹联字画于一体,朴实轻盈,造型简洁,内涵深邃。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屋基,檐口,宝顶,墙壁,窗棂等处。在工艺制作上,注重以柱、粱、檩、枋的穿插和接应,聚散开合,张弛有序。彩墨绘画,屋基兽吻,碑刻诗句,榫卯的桥是彰显地域文化和风土民俗传说的再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人工美的诠释。
回澜、青龙风雨桥是广西瑶族地区修建最早,目前保持最好的且能够使用的民族风雨桥,从《富川县志》等文献书籍和遗存至今的碑刻,都记录着风雨桥历经几百年,人们为修建和桥梁维护所捐赠的钱财和物品,瑶乡人民的勤劳和善良,团结和互助,共同谱写了淳朴的民风,体现了人们的公益心,是对道德美的歌颂和阐释。
2.3 民族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是集中体现瑶乡人民日常作息、生产生活的生活场所,是民族场所艺术的体现。众所周知,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是瑶族专有的民族祀典,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民族的盛装,聚集在田间地头一起欢歌跳舞,青年男女也会在以此来传情,觅得佳偶。回澜、青龙风雨桥上就有瑶族姑娘盘兰芝和豪山才子何廷枢的爱情传说,“回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蕴含两人忠贞不二的爱情。回澜、青龙风雨桥正是北方建筑工艺和当地瑶族建筑工艺的结合体,是瑶族民族建筑的代表,因此,回澜风雨桥更是堪称与侗族风雨桥相媲美的民族建筑艺术珍品。2.4 时代性艺术特征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期随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建筑样式。回澜、青龙风雨桥是瑶族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对了解潇贺古道文化极具历史价值。在当下开发富川瑶乡的特色民族旅游有重大意义,努力打造风雨桥的历史民俗文化也成为富川县建设“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提升,富川县在充分吸收和汲取回澜、青龙等等风雨桥的形制,在县城瑞光路上修建了新的具有现代建筑气息,又不失传统的新中式建筑―――瑞光风雨楼。瑞光风雨楼继承了传统的瑶乡回澜、青龙风雨楼的穿斗式木架构体系,以回澜、青龙风雨桥为参照设计依据,桥墩则用水泥砌成,有八个拱孔组成,气势恢宏,是回澜、青龙风雨桥在新时代的延续,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性艺术特征。
富川瑶乡风雨桥,体现的是瑶族本民族的桥梁、楼阁、街亭的布局,融桥楼建筑于一体,集中展示了桥梁兴建时期的建筑水平;青砖绿瓦,起翘的飞檐,马头墙等建筑构件都是中原建筑文化结合瑶乡本民族特色的具体运用,集汉瑶建筑工艺之手法;桥柱下的芦笙和长鼓的装饰纹样,正是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的历史见证,凝结瑶乡文化和风土人文,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瑶乡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玉文.瑶乡风雨桥[N].贺州日报,2004210(3).
[2]王国政,金小中.广西富川的风雨桥(上)[J].古建园林技术,1991(3).
[3]唐玉文.试论广西富川回澜、青龙风雨桥[C].广西瑶学会论文选,2011.
[4]冰河.侗族鼓楼与风雨桥特征浅论[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张锋.贺江生态游憩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11(7).
[6]张玉金,周燕玲.广济桥的建筑艺术特色[J].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石狮;造型;艺术本性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12-02
一、引言
从古到今,关于什么是美以及艺术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绕着历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哲学家。其中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康德、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黑格尔更强调艺术美,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列夫・托尔斯泰、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形象认识;在贝尔那里,艺术基于“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在弗洛伊德、荣格那里,艺术成为无意识的表现;英伽登认为,艺术是多层次的意向性客体等;而马克思则在生产劳动中来规定美与艺术。这些观点,都是对美与艺术思想的丰富,都力图从各自的角度去揭示艺术的本性。当然,在各个观点与思想之间,还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本身就说明美与艺术本性的问题的艰难性与复杂性。人们总是通过形式去感受具体事物的,艺术作为美的典型体现,其中的艺术美也是感性的,并关切情感。把形式价值摆在审美价值首位的人们认为,那些没有获得统一性和形式感的艺术和美是无根基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创造了差异而这是质料所无能为力的,他把美规定为形式,艺术之为艺术不在质料而在形式中。形式已成为美和艺术的规定和根据,而正是形式使美和艺术成为可能。下面就以石狮为例来分析造型艺术的形式美与艺术本性的关系。
二、历代狮子造型艺术
石狮子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狮子, 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狮子不是中国所有的物种,狮子生长地在中非亚、非洲、美洲。据《后汉书 转》记载:“章和二年,冬十月乙亥,安息国(古波斯国)遗使献狮子扶拔。”一般认为,这是真狮输入中国的最早年代。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 不知从何时起,狮子就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石狮造型的形式美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现归纳如下:
(一)汉代
汉代的石狮姿势大都取立式行走状,运动感较强。昂首挺胸,四肢强健,筋骨明显,重写实、神韵突出表现了矫健威猛的精神气质。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两臂有翅,周身有卷云纹、火焰纹的神瑞装饰,使石狮神化。其意是想借该神兽威力镇邪除妖,护卫风水宝地永保昌盛兴旺。
(二)南北朝
南朝的石雕名匠们继承传统,吸收外来精华,他们在雕刻石狮时抓住了区别于老虎的特征,强调了狮子长披式的旋卷鬣毛和宽厚壮实的胸肌,突出了强健的动势。特别一提的是,在南朝梁代石狮已经开始分出雌雄,雄狮硕肥豪迈,张口吐舌,而雌狮则动势较小,肌肉丰满,有的伴有小兽。南朝陵墓石狮,遗留至今的全是用整块巨石雕琢而成,体积感很强,体量上也空前博大体形上大都相似。挺胸曲腰,目睁口张,双肩大都有翅,形象夸张而生动。具有摄人心魄的成就和气势。在造型艺术上,将狮虎一类巨兽的凶猛、悍烈的属性融进作品,表现得更加威猛庞大;另一个特点是体量庞大气势宏伟从量上可压伏对方;装饰手法的神幻化,双翅、云纹、火焰纹通体的卷曲花纹。此外,南朝石狮头颈部的毛出现长披式或螺卷纹,基本上形成了狮子形态特征。北朝佛教艺术中,狮子体量小,没有南朝陵墓狮子气势大。如云冈石窟石狮造型艺术比较接近西域风格。
(三)唐代
唐代的狮子艺术,在初唐以继承为主,进入盛唐和中唐,得到繁荣和突破性的发展,到了晚唐又趋向衰弱。从唐朝的“十八陵”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唐代狮子的一系列发展与演变过程。如乾陵的狮子形象突出刻画了头部的卷毛、突鼻、阔口、利齿,姿势对称,身躯饱满,四肢粗壮,胸脯宽厚,反映了帝王生前专制独尊,死后仍要显示威权不可侵犯的用意。其形象还成功运用了我国汉唐以来民族化的兽类雕刻装饰手法,继承了传统的线刻技艺,充满了灵动的韵律和节奏。造型上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结构准确,生活气息浓厚,装饰手法自由,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充分反映石狮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酿就了独特的民族化石狮造型―一种以写实为基础的面向现实的重精神和气势的艺术造型。
(四)宋代
五代两宋时期的中国狮子艺术在继承前代的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实和丰富。在宋代文人雅士提倡的那种文雅、高洁,恬静的和风吹拂下,狮子的精神面貌开始转猛为驯,装饰味不断加浓。到了南宋,这种情况更为剧烈。在150年的南宋岁月中,镇守用的门狮形象一律为蹲踞式,项颈上开始配有铃铛和绶带。中国狮真正走向民间,应该是从宋代开始。主要是因为在南北朝时期的日常用品中狮子形象的出现和发展。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封建文化不断深化。它的宗教艺术、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都注重于现实,狮子的“神性”、“佛性”、和“王气”逐步衰退,并开始缓步迈向民间。狮子造型的人间性、商品性和民族性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深化,应用日益广泛,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表现都超过了前代。
(五)明清
明代是中国狮子艺术在晚期的一个发展高峰。从现在的狮子形象来看,明代虽力图恢复唐宋时期的那种雄迈作风,但传统狮子的艺术形象最终还是沿着明代官僚和中、下层平民的欣赏爱好方向发展。从品类和使用范围来说,明代的狮子艺术是最为广泛的。明代的狮子造型已走向程式化,其特征是端庄、敦厚,整体比例匀称,狮身上的装饰得到进一步增强。清代的狮子造型和应用比明代更为程式化,更普及,狮子失去昔日的威严,纷纷来到寻常百姓家中安家落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具的改进,狮子的艺术创作技艺有了提高,然而却趋向繁琐,甚至纤弱。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三、从石狮造型反映的艺术本性
(一)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西汉时期是华夏石狮艺术诞生的前期,这一时期石兽雕刻对石狮艺术形象形成影响很大。汉代以后,狮子虽不断传入中国,但数量必竟有限,再加上路途遥远艰辛,猛兽运输极为困难,能如期到达中国的寥寥无几。然而,这种巨大而凶猛的异兽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之内,艺术家们只能根据传闻进行创作。汉代的艺术家对狮子充满了神异感,认为它是能“食虎豹”的“殊方异物”,三国时期孟康在注释《汉书・西域传》时说:“狮子似虎,正黄有斑纹,尾端茸大如斗”。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熟悉的虎、豹、马等动物形状,抓住猛兽张牙舞爪的基本特征,凭借书籍中的记载和传说,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塑造出来的狮子形象和真狮之间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陕西省博物馆藏东汉石狮来看,外观上都是以猛虎为基本型,再加上狮子的明显特征来雕刻的。“石雕名手们往往在狮子的原形上给以加强和夸张”,当时的艺术家们可能多见过狮子的本体面目,故而逐渐由单纯的书面知识和极度的夸大转向现实与夸张想结合的样式。
(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石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虽然有时也带有一种迷信色彩。其一,避邪纳吉。古人认为石狮子是可以驱魔避邪,所以最早用来镇守陵墓。这种人们心目中的灵兽,也被称作“避邪”。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石狮子不仅用来守卫大门,还有在乡间路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有同样的功能,用以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村寨的平安,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其二,预卜洪灾。在民俗传说中,说狮子有预卜灾害的功能。说如遇有洪水泛滥或陆地沉没等自然灾害,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血,这是征兆灾害就要来临了,人们可以采取应急避难。在这里石狮子俨然成了灾难的预言家。其三,彰显权贵。古代在宫殿、王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狮子守门,显示了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威风凛凛的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体现了皇权至尊、威震八方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其四,艺术装饰。石狮子还是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如北京卢沟桥的东端就用两只大石狮镇守栏杆,不仅桥两头华表柱头上刻有石狮子,有的石狮子身上还负藏着几只小狮子。这些石狮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情活现,穷极工妙,最小的狮子仅有几厘米,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隐现无常,所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俗语。到明清以后的石狮子多在爪子下面踏着一个“绣球”,雌狮脚下往往还踩着一个幼狮。民间也有狮子滚绣球的绘画和图案,这无非表示娱乐升平和人间爱恋之象征意义,体现了人们趋向太平祥和的美好愿望。
(三)艺术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服务
以佛教对石狮造型的影响为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批佛教艺术狮子,主要集中在北朝的石窟雕刻中。北朝,以佛教艺术艺术取胜。相传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他也崇拜一些生物,而狮子就代表法力。“北朝的石雕艺人们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创制手法,又接受了从‘丝绸之路’大道貌岸然上吹来的西域新风,使北朝的石窟狮子造型中西融会,呈现出奋进向上、富有浪漫色彩的宏浑面貌,它和南朝的陵墓狮子交相辉映,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在佛教艺术中,狮子被完全神化了,以神秘色彩出现,受到人们的信奉。石狮造型一般有两种。一是威武雄壮型起镇守护卫作用,一种是曲尊温顺型有听经护法的作用。正是它的这种玄学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被统治者所利用,起到奴化劳动人民的作用。
(四)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
在汉代,由于统治者奢豪生活的需要,国家的强盛,民族精神振奋,石兽雕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创造出了石狮形象这种独特石狮造型艺术。从大部分石狮造型看,是继承了秦和西汉时期写实和理想化的造型手法,加以浪漫而神瑞化装饰的形象风格,作品凝聚一种力量,流露出一种深厚朴素的雄健壮实神韵和宏大磅礴气势。
四、结语
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狮子,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外友好往来的见证,“它显示了我国伟大、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狮子,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外友好往来的见证,“它显示了我国伟大、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展示了我国历代艺术家们高超的艺术成就,凝成了一个万古不灭的民族精神”。 石狮的造型艺术也为我们探究艺术的本性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使我们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杨古城.中国狮子的造型[J].东南文化.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