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性研究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过程管理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逐渐掌握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做到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原则有三条,即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它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因此,如何严格而又不缺乏灵活性地实施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过程管理,使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感知“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顶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
针对目标管理模式的弊端,教育部提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要“重在过程”。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在过程管理模式下,对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和经费管理、项目检查、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的具体过程进行管理,实行的是跟踪式管理。实施过程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开放自由的研究环境,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保证项目的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质量;允许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失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探索性研究;有助于教育管理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理论实践结合、探索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同时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严把项目筛选关,启迪学生创新意识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过程管理中,如何进行正确的项目筛选呢?首先,参与项目的学生一定要出于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同时要学有余力,在达到本专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自己的精力、能力的范围内开展创新性实验。其次,参与项目的学生选题要适合,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要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学校或院系的专家组对学生的选题要进行评审,对那些在思想上具有创新意识、项目方案切实可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课题,经评审后,给予立项资助。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学术讲座或者学术沙龙,营造浓厚校园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竞赛等活动,如数学建模大赛、编程设计竞赛等,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都能够申请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从而使得积累一定科研经验、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浓厚兴趣的优秀学生参加项目中。
二、定期报告项目进展,保障项目研究质量
为了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正常有序地进行,确保项目研究质量,应要求项目小组定期向指导教师和专家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成员分工、经费使用情况等,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作出规划。同时参与项目小组的学生需做好实验记录,及时记录每次实验的名称、时间、地点、实验的结果、发现的问题等,既是对本次实验的总结,又是对下一次实验起到指导作用。另外,参与项目的学生还需要在指导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撰写和提交中期检查表,从而使得学校或院系对实验的阶段性进展情况有详细的了解,进而决定是否继续资助。指导教师需要对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对项目经费使用给予必要的监督;对下一步工作开展给予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得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沿良性的轨道发展,从而 确保项目能够高质量的完成。
三、审慎处理项目变更,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在过程管理过程中,要审慎对待项目变更问题,既不能经常性变动,又不能不顾客观现实一概否定。在过程管理中,如果发现一些项目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的影响使项目的实际进展与原定计划不一致,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指导教师发生变更、项目组成员变更、项目期限变更等,所有的变更都需要提交申请,说明原因,经学院管理部门批准后,提交学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项工作组审批。校专项工作组审批通过后方可变更。在项目变更的过程中,教师需进行监督、指导,在变更申请上需要有指导教师的签字和意见。
四、理性看待项目结题,重在梳理总结
在按照预定方案进行的创新性实验结束后,能顺利实现实验目的,获得预期的成果和结果固然是我们都期待看到的,但也有个别情况,经过了辛苦的努力,实验只达到了部分实验目的,甚至没有得到预期的任何结果。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不影响我们积极主动地对实验材料的整理和总结,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试验结果重要,团队合作与努力更加重要,无论结果如何,只要付出努力,都是对创新实验的肯定与支持。
项目结束后的总结与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项目的学生和指导教师需要对项目进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项目经验交流会,项目组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收获及经验传授于他人,扩大创新教育的受益面,同时加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使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好地推广开来,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
五、严格规定项目经费使用,确保科学合理
经费管理要科学合理,从经费的下拨、使用到报销,要掌握每笔科研经费的流向,保证经费得到合理的使用,同时也帮助参与学生养成一种科学使用经费的习惯。经费下拨分两次或三次进行,通常情况下是分三次下拨,例如按5∶3∶2的比例分3次下拨,即确定立项后下拨审批经费全部金额的50%,中期评估通过后下拨经费的30%,终期项目验收合格后下拨剩余的经费。如果项目在中期评估中没有通过,将不再下拨经费。对于经费使用也须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围绕实际需求进行使用,否则不予报销,报销使用的发票必须有经办人、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和学院团委书记签字。而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组购置的书籍、学术刊物、物品等在项目结题后都要归学院管理,从而方便更多的学生使用和学习。
六、制定项目奖惩制度,调动师生积极性
建立一套激励机制,调动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创新性实验计划中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实验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发挥他们的辅助和指导作用。对组织得力、实施效果显著的学院、优秀项目、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且制定认定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时的办法;对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生在选课、学分、考试、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毕业论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对发表文章被SCI或SSCI收录的要给予资金奖励;对于研究进展突出的项目,追加经费投入等。
七、结语
过程管理要对每个关键点进行质量控制,达到提升全面管理质量的效果。这就决定了过程管理工作的投入较大。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管理数据库,加强参与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各个部门在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思考解决的新方法,共同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时间还不长,所以高校对项目的宣传还要加强和深入。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启动、进展和成果,学校要进行精心、及时、有力的宣传,开展报告、交流会、图片展等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在教师和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影响,特别注意树立一些科研精英的典型,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王祖源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中国大学教学,2007,(9).
[2]冯林,张崴.“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验室研充与探索,2008,(6).
关键词:团队互动过程;创新主观规范;个人创新行为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2-0099-04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eam Interaction Processon Individual Innovative Behaviors
WANG Shuang-longa, ZHOU Hai-huab
(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School of Law,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paper shows that team interaction process are important contextual factors to innovative behaviors, and team interaction process could prompt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innovative behaviors by subjective norms.
Key words: team interaction process;subjective norms of innovation;individual innovative behaviors
工作创新行为不仅是个人行为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组织创新的基础。Kleysen和Street[1]将个人创新行为定义为“将有益的创新观点予以产生、导入以及应用于组织中任一层次的所有个人行动”。团队背景下的个人创新是包括成员参与和成员互动的持续过程,该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成员的参与。例如,新观点的产生往往来源于团队给予的灵感和力量,即使成员具有创造性并且产生了新观点,但是其观点的实施取决于他人的同意、支持以及资源等。因而,个体的创新过程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团队互动过程对于新观点的产生、观点的推广与实施都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团队互动过程的概念已渐为国内学者所认可和熟悉,然而团队互动过程与个人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非常有限,团队互动过程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有待于引起更多的关注。因此,本文拟以跨层次观点来研究团队互动过程对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
一、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1. 团队互动过程与个人创新行为
团队能否有效地工作取决于团队能否管理好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团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团队已具备必要的外部支持条件时,其内部的互动对于绩效的提高就至为重要[2]。刘雪峰和张志学[3]通过情境模拟的方法发现团队互动过程包括结构互动和人际互动两个维度,并且绩效优良的团队在这两个方面都比绩效差的团队表现得更好。就团队的结构互动而言,Burke等人[4]的团队适应性理论指出,团队成员间的任务讨论、沟通与反馈对于计划的实施非常重要,而计划的实施是个人创新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团队讨论和沟通有助于知识与经验资源的扩展和对对方需要的了解,并且提出的干预措施和方案更切合团队设定的目标。团队互动过程中公开地对团队目标或者流程进行交流有助于促使团队成员的学习过程[5]。而实证研究表明团队学习是团队发展与吸收创新的先决条件,已有研究结论也显示团队学习有助于团队发现和识别问题、扫描环境以及创新性解决办法的改进等。
此外,就团队互动过程的人际维度而言,团队互动过程有助于形成正向的团队状态。由于个人创新行为的形成需要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并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新发现,创新过程也是人际互动以及认知的分享过程,团队的人际互动过程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到支持和自由的气氛,成员之间的协调有助于自身观点的表达以取得相互的影响[6]。LePine、Piccolo和Jackson的[7]研究表明,团队人际互动过程与员工满意度、合作行为存在积极的关系。团队互动过程的研究也表明,团队沟通、团队协调与绩效之间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结合以上理论发现,提出本文的假设1:
H1a:团队互动过程的结构维度对个人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
H1b:团队互动过程的人际维度对个人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
2.团队互动过程与创新主观规范
James[8]运用了人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控制系统如何从层级控制、官僚控制到团队协作控制的管理变革。他认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创造或者重建了一套“基于价值判断的话语”作为员工推断适当行为的基础,这些想法、规范或规则使成员以“对组织有用的方式”采取行动,个体经常会因此而必须做出符合于团队所要求的行为。许多群体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团队规范并不是外部力量所强加,而是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发展起来,在互动水平较高的团队中,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和任务上的相互依赖会更易于形成有形或无形的规范,这些规范反映了共同的理解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团队成员所认可或隐含的规则,其可以用来指导团队成员应该如何展现其行为。因此,互动水平较高的团队中,成员会经常受到来自团队规范的社会压力,不论这项规范是有意或是无意的,个体会因此而必须做出符合于团队所要求的行为,团队互动过程使得成员之间相互卷入并形成了完成任务的行为规范。
团队成员未必能够正确地理解集体层次的规范。由于集体规范很少被正式地编码或者明确地阐述。因此个人对规范的理解必然存在着偏差。团队互动过程对主观规范的影响是高层次的情境变量影响成员个体,个体对团队实际规范的感知也是依赖于规范信息的传递。Allen[9]认为团队规范信息是通过两种途径而传递的。第一种为直接方式,即通过书面或者口头的交流;第二种为间接方式,即通过成员的行为或者身体语言。在团队互动程度较高的情境下,团队成员之间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规范传递,信息交流的数量比较充分,成员之间往往通过言传或身教的方式来传递创新行为的基本规则以及他人的行为期待,并被激励遵从这些规则以避免社会惩罚。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设2:
H2a:团队互动过程的结构维度对创新主观规范存在正向影响作用。
H2b:团队互动过程的人际维度对创新主观规范存在正向影响作用。
3.创新主观规范与个人创新行为
团队层次上的规范是成员从事规定或者禁止行为时的普遍准则,而个人对规范的理解就是规范的感知。Cialdini等人[10]在实验中发现参与者会从环境线索中寻找乱扔垃圾的行为规范并保持和这些规范的一致性,结论表明规范的感知而非规范的事实影响行为。规范感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得到实证的支持。尽管计划行为理论指出主观规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要受到行为意愿的中介[11],但是许多计划行为方面的研究也把规范作为行为的直接预测因素,发现了主观规范对于行为存在的直接效应[12]。这些研究认为大多数人会报告其与行为有关的认知,当个体在某一时刻报告说有从事特定行为的意愿,但是行为意愿很容易受到影响而改变,而相反规范的感知不容易随着时间而改变,规范的感知相对于行为意愿而言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更强的关系。Manning[13]的元分析研究发现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行为。
考虑到我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成员的自尊更加依赖于别人的认可和期望,人们倾向于形成相依自我观,团队成员表现出来的行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取向,即强调个人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和角色期望,个人的自尊主要依赖于别人对他的尊敬。因此,团队成员的个人创新行为并不一定完全出自个人喜好或自主意愿,即当团队期望成员表现出创新行为时,成员就会接受期望并按照此期望来展现自己的行为以响应感知的规范。因此,成员关于创新过程的规范认知有利于其提出新的观点以及推动新观点的实施。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设3和假设4:
H3:创新主观规范对个人创新行为存在正向影响作用。
H4:团队互动过程通过创新主观规范对个人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
二、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过程及样本特征
本文以企业研发团队中的研发人员为调查对象,他们共同参与同一任务的完成。经过数据的收集过程,一个团队至少具备三位团队成员的所有变量的完整资料。本次调研针对21家公司共发放1157份问卷,经过筛选剩余997份合格问卷。其中,765份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互动过程、创新主观规范的调研数据,另外的242份问卷是团队中除填写团队互动过程、创新主观规范问卷的另外一名成员对本团队其他成员的个人创新行为评价。本次被调查者中53.73%为男性,41.83%被调查者的年龄在26~35岁之间,本科和硕士教育程度的被访者约占总体的95.03%。被调查的已婚员工占64.44%。就职业年限而言,61.83%的员工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一半以上的员工在团队中的任期超过4年。
2.测量工具
团队互动过程。本文采用刘雪峰和张志学(2005)所开发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因为该量表的开发过程是针对任务并不十分明确,成员之间需要通过交流和讨论来自行明确任务的团队,比较切合本文调研对象的工作特点,包括“接到任务后我们小组立即分析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等9个问项。本文通过小样本试测,结果发现“我们小组所有成员都各尽所能”问项的CITC值为0.283,低于0.3的标准。经过分析认为该问项可能涉及员工能力的调查,容易与其他问项存在内容上的偏差,因此将该问项予以删除,剩下8个测量问项的CITC值在0.451~0.733之间,总体的Cronbach′s α为0.831。
创新主观规范。创新主观规范的测量量表主要是根据Ajzen(2002)所提出的主观规范测量工具并针对创新行为过程而进行修改的,其中社会期待的重要关系人分别为主管和同事,包括“我的主管会喜欢我在团队内提出新观点并去实施”等6个问项。小样本测试的结果表明创新主观规范的所有问项CITC值在0.605~0.784之间,均在0.30以上,总体的Cronbach′s α为0.889,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各个问项删除后的α值均低于整体的0.889,所有问项得到保留。
个人创新行为。本文的个人创新行为量表是在Scott和Bruce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是测量研发人员在团队中对新技术、新流程、新技巧或新产品的导入和应用过程,以成为有用产品或服务的行为表现程度。该量表共六题,包括“我会寻求技术、产品、服务或工作流程等方面的改善”等6个问项。小样本测试的结果表明个人创新行为所有问项的CITC值在0.562~0.695之间,均在0.30以上,总体的Cronbach′s α为0.857,各问项内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各个问项删除后的α值均低于整体的0.857,所有问项得到保留。
本文所有变量的测量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由填答者根据问项内容的描述,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加以区分。
3.数据聚合与分析方法
团队互动过程变量是团队层级的构念,本文采用个人层次资料加总的方法来反映团队特征。但是团队层次数据产生之前必须先检查团队内成员间填答的一致性,本文通过指标rwg来加以判定。经过计算,团队互动过程结构维度和人际维度的rwg的平均值分别为0.960和0.965。由于本文的分层数据结构特征,同一团队成员的数据无法保证传统线性模型的线性、正态、方差齐性及独立假设,因而本文运用HLM6.08统计软件包分析团队互动过程对个人创新行为的跨层影响效果。
三、研究结果
1.研究变量的信度、效度及描述性分析
团队互动过程属于二阶变量,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确定资料的可靠性及正确性。团队互动过程全部测量问项得到的共同因子均与原始量表具有相同的结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x2/df=1.698,小于标准5。GFI=0.97,AGFI=0.94,NFI=0.97;CFI=0.99,IFI=0.99,均大于标准0.9;RMSEA为0.054低于标准0.08,表明拟合效果比较理想。所有条款的标准化因子负载均大于0.6。而且结构维度的AVE值为0.537,人际维度的AVE值为0.578,均超过0.5的下限,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本文中的创新主观规范与个人创新行为属于一阶变量,其收敛效度是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结果表明创新主观规范的样本适应性指标KMO值为0.871,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值为2172.586,p
2.研究变量的信度及描述性分析
创新主观规范、个人创新行为变量及团队互动过程两个维度的均值、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量如表1所示,各量表的信度均达到可接受的0.7标准。
3.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
第一步,本文建立了创新主观规范和个人创新行为没有任何预测变量的虚无模型。利用HLM6.08对两个虚无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的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模型的组间变异都是显著的(创新主观规范:τ00= 0.109,χ2 =452.214,df=241, p
第二步,随机回归模型分析。本文利用随机回归模型来分析level-1层次截距的组间变异情况。随机回归模型不考虑团队层次自变量,仅以创新主观规范作为层次1的自变量,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个人创新行为的截距在团队间存在显著变异(τ00=0.039,χ2= 438.010,df =92,p
第三步,截距预测模型分析。在层次2中分别加入团队互动过程结构维度和人际维度,分析结果表明在level-2截距残差变异都是显著的,表4表明团队互动过程的结构维度和人际维度对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结构维度:r01=0.440,p
第四步,主观规范的截距预测模型分析。在层次2中加入团队互动过程结构维度,分析结果表明在level-2截距残差变异也都是显著的,表5表明团队互动过程结构维度和人际维度对主观规范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结构维度:r01=0.525,p
第五步,检验总体层次解释变量对结果变量的总效果是否因中介变量的存在而消失。表6表明在层次2加入团队互动过程结构维度,层次1加入r01个人的主观规范后,团队互动过程结构维度对个人创新行为依然存在着积极而显著的影响(r01= 0.323,p
此外,在层次2加入团队互动过程的人际维度,层次1加入个人变量主观规范后,团队互动过程人际维度对个人创新行为依然存在着积极而显著的影响(r01=0.116,p
四、分析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结论发现团队互动过程对个人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互动水平较高的团队更多地表现出对目标的承诺以及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积极合作与沟通。学者Larson和LaFasto[14]的研究发现团队的任务互动诸如明确活动目标、制定工作计划、角色分工等因素对团队具有积极效果。Bettenhausen[15]也认为团队互动过程是团队成员行为的重要预测因子,会影响团队成员的绩效水平。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印证了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团队成员的创新过程的确需要通过讨论、建议以及认知的分享等互动过程使得他人接受自己的新观点并一起实施,团队成员间良好的互动过程是研发团队成功的重要基础。
研究结论表明团队互动过程的结构维度和人际维度都是通过主观规范对个人创新行为具有跨层次的正向影响效果。团队互动过程对主观规范的显著影响意味着尽管个人对集体规范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团队互动过程对于创新活动的规范感知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另外,创新主观规范对个人创新行为的显著影响表明在我国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个体更容易将自己识别为团队中的一员,而为了维持自己作为团队成员的地位,个体对周围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会更加敏感,更倾向于遵从社会规范,团队成员往往是通过观察团队成员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在这个情境中应该的行为表现。
本文的结论进一步表明为了实现产品、服务或者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创新,管理者应设法使成员之间表现出更多的互动。团队主管可通过团队层次的沟通、协调以及合作来激发成员的创新行为。比如,内部沟通在团队内促进新观点的传播,并且增加这些观点的数量和多元性,并进一步导致新观点之间的交互孕育。此外,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采取措施促使团队成员建立创新活动的互动能力并接受所属的团队规范,使其更有意愿配合团队的创新活动。为了目标的达成团队也需要发展出一套创新行为的活动机制,通过参与过程逐渐取得成员的认同和内化,最终促使团队成员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相反,如果个体针对创新活动没有形成针对创新活动的主观规范,那么团队互动过程对于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就会受到削弱。
参考文献:
[1]Kleysen R F,Street C T.Towards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Individual Innovative Behavior[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1,2(3):284-296.
[2]Ancona D.Outward Bound:Strategies for Team Survival in the Organ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0,33:334-365.
[3]刘雪峰,张志学.模拟情境中工作团队成员互动过程的初步研究及其测量[J].心理学报,2005,37(2):253-259.
[4]Burke C S,Stagl K C,Salas E,Pierce L,Kendall D.Understanding Team Adaptation: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Model[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6,91:1189–1207.
[5]West M A,Anderson N R.Innovation in Top Management Team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680-693.
[6]Van Offenbeek M,Koopman P.Interac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roject Teams[A].In M A West(Ed).Handbook of work group psychology[K].London:Wiley.
[7]LePine J A,Piccolo R F,Jackson C L,Mathieu J E,Saul J R.A Meta-analysis of Teamwork Processes:Tests of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and Relationships with Team Effectiveness Criteria[J].Personnel Psychology,2008.
[8]James R Barker.Tightening the Iron Cage:Concertive Control in Self-Managing Tea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3,38:408-437.
[9]Allen V L.Conformity and the Role of the Devia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5,33:584-597.
[10]Cialdini R B,Reno R R,Kallgren C A.A Focus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Recycling the Concept of Norms to Reduce Littering in Public Pla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58:1015-1026.
[11]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50:179-211.
[12]Christian J,Abrams D.A Tale of Two Cities:Predicting Homeless People′s Uptake of Outreach Programs in London and New York[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4,26(2):169-182.
[13]Manning M.The Effects of Subjective Norms on Behavior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Meta-analysi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48:649-705.
【摘要】 目的 探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对紫绀型未成熟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将40例体重在8kg~15kg,血氧饱和度低于80%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包括法洛四联症,单心室,右室双出口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ST. ThomasⅡ 液(A组)、HTK液(B组)灌注心脏。于麻醉诱导后、升主动脉开放后3min分别采血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 (cardiac troponin I, 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ve kinase MB,CKMB)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含量的变化;记录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治疗时间等临床指标;于术前和手术结束后分别行心脏彩超检测,纪录左室的射血分数;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主动脉开放后B组血清cTnI 、CKMB含量均显著低于A组(P
【关键词】 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HTK solution on immature myocardium in cardiac operation. METHODS 40 infants weighted 8-15 kg with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low 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 (
Key words: Cadioplegia; Myocardial protection;Cyanose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nfants
目前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心肌保护液仍为ST. Thomas液,其对婴幼儿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尚未十分肯定。紫绀型未成熟心肌就其生理特点上与成熟心肌、健康未成熟心肌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心肌保护有其本身的特点,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对成熟心肌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紫绀型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研究很少。本文论述了其对紫绀型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体重在8~16 kg,血氧饱和度小于80%,择期手术的紫绀型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St.Thomas灌注组(A组)和HTK液灌注组(B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详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1.2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方法 CPB采用膜式氧合器,婴儿型管道。体外循环预充晶体液为复方林格氏液100 ml~150 ml,酌情补充库血或血浆200 ml~400 ml,血定安100~200 ml。CPB方法为浅低温高流量灌注。并行循环降温至鼻咽温32℃,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心脏停搏液。对照组(A组)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ST. ThomasⅡ液,首次20 ml/kg,灌注压80~100 mmHg,每间隔30 min重复灌注10 ml/ kg,直到主动脉开放,停搏液温度4℃;实验组(B组)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HTK液40 ml/kg,术中只灌注一次,初始速度尽量快,大约100 ml/min,主动脉根部灌注压80~100 mmHg,保证单位时间内的灌注量,达到快速停搏, 心肌电活动完全静止后,减慢灌注速度,灌注压力降至30~40 mmHg,灌注流量维持在50 ml/min左右持续5~6 min,停搏液温度4℃。两组分别于阻断升主动脉前(阻断前),开放升主动脉后3min(开放后)采血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 (cardiactroponin I, 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ve kinase MB,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变化。
阻断前和开放后自右房取心肌组织0.2 g,固定于2.5%戊二醛液体内,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参照Flameng[1]评级方法,对线粒体结构的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每个标本随机选取100个线粒体观察其损伤程度(即在每个电镜标本中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又随机选取20个线粒体),按下列标准分为5级,进行积分评价。级别得分越高表示线粒体的损伤程度越重,平均每个线粒体得分为该标本分数。
Flameng评级方法评分标准如下:
0级(0分):线粒体结构正常,可见保存完好的线粒体颗粒;
Ⅰ级(1分):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线粒体颗粒丢失;
Ⅱ级(2分):线粒体肿胀,基质透明;
Ⅲ级(3分):线粒体嵴断裂,基质凝结;
IV级(4分):线粒体内外膜完整性消失,呈空泡状。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当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检测其射血分数的变化。
应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RANDOX公司的试剂,采用两点酶法检测血浆CKMB,LDH;采用Diagnostics ACS 180 cTnI自动检测系统检测cTnI,试剂为Chiron公司提供。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s)表示,分析方法采用配对,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对照组1例死于低心排,实验组1例为法洛四联症患儿行姑息手术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低心排,其余均顺利出院。开放升主动脉后自动复跳率B组明显大于A组,术后多巴胺用量、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低心排发生例数B组均小于A组(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观察结果注:与B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血液中cTnI、CKMB、LDH浓度的比较注:与阻断前比较*P<0.05
冠状静脉窦血清CKMB、LDH和cTnI浓度变化:开放升主动脉后较缺血前两组均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术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
心肌结构的改变:参照Flameng评级方法,对线粒体结构的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两组患者线粒体半定量分析计分在术前无显著性差异( P>0. 05 );心脏复跳后心B组损伤显著小于A组(P
3 讨 论
Bull[2]等对 400 例小儿心脏手术临床资料分析后认为,术后死亡一半原因归咎于不适当的心肌保护,所以适当的心肌保护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紫绀型先心病手术中临床常用的是冷晶体停搏液,为高钾停搏液。但高钾去极化停搏液在有效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仍有不足之处[3],术后部分病例仍会出现可逆性的心肌收缩功能低下或心肌顿抑[4]。
与ST. Thomas液相比, HTK液具有以下特点: ①依靠低钠微钙导致心脏停搏。冠状动脉内经6~7 min灌入大量HTK液,使得细胞外液Na+下降,心肌细胞内外离子电位平衡,Na+电流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从而使心脏在较低的钾离子浓度下于舒张期停搏。②拥有强大的组氨酸/组氨酸盐缓冲系统(浓度比为180 /18 mmol/L)。与其它缓冲系统相比,组氨酸对人体有较好的水溶性和分解能力,能较好地由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而发挥作用。而且组氨酸为非渗透性因子,可防止内皮细胞肿胀。如此高浓度的缓冲能有效避免心肌组织发生细胞内和细胞外酸中毒,从而使HTK液仅灌注一次便可使心脏安全耐受180 min的缺血时限。③溶液中含有的α-酮戊二酸为三羧酸循环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它可以通过三羧酸循环、呼吸链及氧化磷酸化产生ATP。色氨酸为生糖兼生酮氨基酸,是尼可酰胺核苷酸辅酶(NAD/NADP) 的前体, 而NAD/NADP是人体内许多脱氢酶的辅酶,三羧酸循环中脱出的氢通过NAD/NADP经呼吸链及氧化磷酸化产生ATP。所以, 这两种物质均可最终生成ATP,为缺血再灌注器官提供能量。可以使心脏安全停跳时限达3个小时,减少灌注次数,它更有利于手术操作,从而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Murashita[5]等应用新生兔进行研究,指出只有单次灌注方式对未成熟心肌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CKMB、LDH、cTnI浓度的变化是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的敏感指标,特别是cTnI更加准确,特异性强,当心肌细胞缺血损伤时迅速释放人血,可特异性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6]。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是反映左心室心肌收缩力变化的准确性较高、重复性较好、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7]。各项检测结果显示对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HTK液的心肌保护效果要明显优于St.Thomas 液。HTK液在紫绀型婴幼儿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将对提高紫绀型复杂先心病手术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Flameng W,Borgers M,Daenen W,et al. Ultrastructrual and cytochemical correlates of myocardial protection by cardiac hypothermia in man[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0, 79(3):413-424 .
[2] Bull C, Cooper J, Stark J. Cardioplegic protection of the child's heart [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84 ,88(2): 287-293.
[3] 刘兴奎,喻田,余志豪,等. 超极化停搏与高钾停搏对心肌保护效果的比较[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0, 20(5): 301-304.
[4] 汪文东,张凯伦,汪东仿. 钾通道开放剂超极化停搏液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0, 17(6): 590-591.
[5] Murashita T, Keishu. Y. Comparison of the properties of St.Thoms,Tyers and Bretshneider's cardioplegic solutions in the neonatal rabbit heart[J].J Jpn assoc thorac surg, 1996, 44:2027-2031.
论文摘要:近些年杜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行为方式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研究的动力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研究成果的受众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研究主体的多层次;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当前需要抓质量.促创新、搭平台。
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在本质上是为社会科学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的。做好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一、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明显转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社会科学自身的研究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了解、分析近些年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
(一)在研究的行为方式上,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以个人活动为主向以组织活动为主转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个人的事情。选题、立项,研究什么与怎么研究,几乎完全由研究者个人决定。尽管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研究现在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科学的价值、功能和作用被国家和社会进一步认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进人国家创新体系,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超越了个体、个人的狭小范围,日益渗透着更多的国家、事业、企业因素。其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体现了更多的国家、社会、企事业的利益和兴趣,社科研究已经成为国家大事,社会大事,企事业大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研究已经由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由个体自由选择变成一种公共理性选择。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理论工程,公民道德纲要,国家经济社会人口发展规划等等都是典型代表,即便是比较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也已经渗透了更多的公共色彩和成分。比如清史研究,蒙古族史研究,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人连年增加。
(二)在研究的动力上,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原来的远经济利益向近经济利益转移。现在,各种经济活动、经济机会增多,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知识力量产生了更多的以经济为主的利益诉求和满足。应当说个人的经济要求和追求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正当的要求必须得到尊重。但是也要理智地看到,个人收人与其实际付出的劳动和研究者生产成果的质量还大量存在不相符合的现象。知识经济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就是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假冒伪劣行不通,在学术研究的市场上同样不需要假商品。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越重要、越突出,其引发、获得的经济利益也就可能越大、越高。由此国家、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效性的期望值也越大、越高。人们的期望值越高,社会科学研究者肩上的责任也就越重。不能离开社会责任空谈学术责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越快,人们的期望越大,社会科学研究者、工作者的责任就越重。在物质利益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应当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三)在研究成果的受众上,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享有范围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享有不局限在书斋,而是跨出专门化的圈子,已经真正走出了自我欣赏的误区,克服了自娱现象。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既成为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决策的重要参考,也受到民间社会的广泛关注。比较典型的是于丹谈论语、庄子,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与过去简单的书院、书斋式研究模式相比,现在的社科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应用已经走向社会、走人生活、走向大众。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科学发展、人才队伍的特点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必须密切注意社会科学研究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同时结合本地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以便充分有效发挥社会科学规划、管理的作用。这些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欠发达地区一般来讲高校少,科研院所少,专业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党校和层次比较低的少数大中专学校,而且人数较少。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是分布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非专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可以说因为研究力量参差不齐,产生高质量的、规范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就很难。但是,把劣势认识、分析到位也会转化成优势。因为社会科学实际工作者人员多,专业研究人员少,标志着社科研究的着眼点、着力点、突破点更能关注社会实践的需要,更能贴近实际生活,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会厚实些。迫使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究,研究中做的密切结合过程。这就为整合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为社科规划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进而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
(二)研究主体的多层次还不可替代。在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个体的自主研究还不可替代,特殊的群体自主研究不可替代,各个单位的自主分散管理不可替代,社科规划管理的协调组织作用不可替代。个体和特殊群体的社科研究活动尽管有自主性,但多数科研活动往往也与一定的组织架构相关,他们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规范或挂靠的社科研究管理部门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社科研究日益成为公共行为、公共产品、公共活动,社科规划管理对个体和群体科研所施加、产生的影响力、指导力也在增加。事实上,不管是个体还是特殊群体的科研活动,研究任务最终都要通过分工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单位的科研活动更需要分工。有分工就需要协调、组织和管理,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没有个体的自主研究就不会有上层次的群体研究。没有自愿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就不会产生协作力。社科管理的基础是尊重研究者的自主权,社科管理的价值是调动区域内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因素,有效开发、整合分散的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社科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党和政府的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组织力、协调力和动员力的“三力”发挥上应加大力度,那就是要有效解决对个体研究的信息咨询和对群体研究的组织力不大,对单位及其单位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调力不高,对社会上社科研究资源的动员力不强的问题。社科规划管理部门要发挥好自身在社科信息资源的搜集、运用,社科社会资本的争取、利用,社科人力资源的组织、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好在研究方向、具体选题,获得各方面资源的渠道,建立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哪些问题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哪些是具体职能部门所需要的,哪些社科研究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以上信息只有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组织,才能更有效、迅速传递到具体研究者那里。所以必须加大服务力度,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好社科规划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如何创新社会科学管理方式
显然,社科规划管理的基础内容是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核心目标是生产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为实现这个目标,当前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突破:
(一)抓质量。必须形成共识,社会科学的繁荣必须通过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做支撑。没有质量的成果再多也是废品,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靠研究数量堆不成社会科学的繁荣。社科研究成果的质量取决于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者的基本立场如何,研究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不是来源于活生生的实践,研究的具体过程是否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也就是说是基于事实还是主观杜撰,研究出的产品是不是具有实际意义,是否解决实践问题或者具有学术价值,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作为管理方,必须明确质量问题贯穿于研究的始终,从研究主体到研究客体再到研究过程都离不开跟踪管理。
关键词:课题意识 设计意识 成果物化能力
中小学校的科学发展依承于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指向于中小学校的特色、优质与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的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却普遍存在着三种问题倾向――问题意识较强,课题意识较弱;实施意识较强,设计意识较弱;成果物化意识较强,成果物化能力较弱。这三种问题倾向不仅导致中小学校无法获得预期的科研成果,而且降低了中小学科研活动的实效性,更使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大受打击。由此,对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三种问题倾向进行深入剖析与对策分析,是有效提升中小学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以及成功推动中小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针对“问题意识较强,课题意识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策略实现课题意识的增强。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发现并提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将其提炼并抽象为一个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的科研课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虽然科研课题一定来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就是科研课题。
一个优良的科研课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价值性。即能够为教育理论的拓展提供相关的知识,或者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直接的指导。其二,创新性。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不难,但是要区分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就比较难了。因为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没有研究意识,他们不会甚至不知道运用文献检索来甄别已发现的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其花如此多的时间重复前人的研究还不如直接将已有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当中。因此,创新性是优良课题的必要条件。其三。可行性。一个有较高价值和一定创新的课题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课题,除非它切实可行,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成形。由此,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一定就是个优良的课题,因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可能没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也可能没有一定的创新性,还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无法有效解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良课题的产生既需要问题意识,更需要课题意识。
鉴于此,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就成为中小学教师生成优良课题的重要策略。这要求教师,首先,从价值性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是否能够为教育理论带来相关的知识,或者是否对同一类型的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次,从创新性的角度考虑问题及其问题解决是否具有新意。比如,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人研究过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是否与众不同等等。最后,从可行性的角度考虑能否成功解决问题。如果仅凭现有的研究团队、研究水平或研究条件根本无法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或很难推进问题解决的深入,那么这个问题也无法成为好的研究课题。实质上,无论是从价值性、创新性还是可行性的角度来实现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其实都是在强调中小学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应具有研究意识。
针对“实施意识较强,设计意识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强化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以及构想预期成果等环节实现课题设计意识的增强。
从逻辑上讲,课题实施依承于理性、完整与优质的课题设计,因而课题设计是有效实施课题的基本前提。但是从现实上看,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却存在着重视课题实施,轻视课题设计的问题倾向。比如,在课题实施中,教师们根本不知道课题的研究假设是什么,也不清楚是采用什么方法在进行课题研究,所撰写的课题申请报告、课题中期检查报告,甚至结题报告基本上都仅是工作报告,完全没有研究的味道。中小学科研活动中之所会存在重实施轻设计的问题倾向,其原因在于没有厘清课题设计与工作计划的异同,更不知道如何着手进行课题设计。
事实上,对于课题设计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从“做研究”的角度来看,课题设计是指对课题“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的设想,它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对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成果等问题进行构想,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研究假设、研究变量、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问题的设想。其二,从“做事”的角度来看,课题设计是指对课题“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等理论构想如何生成与实施的工作规划,它侧重于从操作层面对理论构想的生成与实施进行全面规划,其具体内容包括要做什么以及做事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基于此,优良的课题设计至少应包括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构想预期成果等环节。首先,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答案。研究假设的提出对于整个研究活动具有导向与轴心的作用,因为整个研究活动都是围绕着研究假设的论证展开的。具体而言,演绎法、归纳法和比较法是形成研究假设的三种主要方法;“提出科学问题-->形成初步假设-->不断完善假设-->研究假设的表述”是研究假设形成的主要步骤。其次,设计研究变量。研究变量一般包括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对研究变量的设计实质上就是对如何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及测量因变量的设计。研究变量的有效设计直接决定着实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第三,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假设与研究变量的提出与设计主要是对课题“研究什么”的具体设想,是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如何依据目标指向,采用什么方法逐步展开具体研究就涉及到“如何研究”,即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过程。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过程不仅直接影响着研究的进展,而且直接决定着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因而它是整个研究活动的关键,也是其成功的保障。在中小学科研活动中,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与叙事研究法等是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第四,构想预期成果。研究成果不仅是推动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而且是研究价值的具体表征,更是课题评审的重要依据,还是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的重要载体。预期成果的构想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构想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比如是论文、著作,还是调查报告等;二是设想研究成果的名称、完成时间以及负责人等。
针对“成果物化意识较强,成果物化能力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有针对性地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撰写训练实现成果物化能力的增强。
如上所述,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团队而言,是推动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与研究价值的生动体现;对于课题主管部门而言,是课题汇报与成果评审的重要材料;对于同行而言,是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的重要载体。由此,研究成果的物化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虽然中小学教师也较为注重物化研究成果,但是他们却将成果物化停留于个案的生成、搜集与整理,或者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总结。尽管个案与经验总结式文章都是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亟需加强。这一点,就连教师们自己也意识到了。重庆市龙凤桥小学的教师就认为,“我们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深度”;朝阳小学的教师也提出,“我们需要专家在研究成果的物化上给予引领”,“新教材内容的持续调整使得我们的大量研究成果(即个案)一夜之间付诸东流!”教师们的呼声与叹惜使我们意识到,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应成为中小学科研培训的重要目标。
实质上,成果物化能力就是将研究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生动体现在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中的能力。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最终表现在能够撰写出优良的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鉴于此,成果物化能力培养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撰写结题报告的能力。由于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是结题报告的核心内容,因而区分出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并能够有效把握两类报告的侧重点就能够撰写出优良的结题报告。具体而言,工作报告侧重于从工作(即“做事”)的角度来对课题研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以及做的结果如何等方面进行回顾与总结;而研究报告则侧重于从研究(即“做研究”)的角度来对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还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等方面进行反思与归结。二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这里的学术论文既包括普通的学术论文,也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叙事研究报告等。因而,中小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训练中小学教师学会撰写普通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以及叙事研究报告等。
实际上,透过上述三种问题倾向不难看出,阻碍中小学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症结在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意识强于研究意识,即过多地将科研活动看作是一项工作,而没有认识到科研活动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项研究,更没有意识到研究应着手于问题,受制于假设,依承于方法,着力于创新,着眼于结论或策略,延伸于新的问题。因而,牢固树立研究意识,注重课题意识与设计意识的强化,关注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是增强中小学科研实效性的关键,也是中小学通过科研活动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华.“学术的教学”与“教学的学术”―论中小学科研与教学的关系[J]. 教学与管理,2013年27期
[2]刘尧.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教师校本培训[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3]王际海.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