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模式之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之盈利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模式之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模式之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之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管理模式

制造业供应商管理一直是制造业企业在如今社会发展趋势下头痛的问题,要在国际市场下拥有更大的竞争力,那么制造业从产品的配件开始就需要质量的保证,而这对于传统的供应商管理模式来讲又有所冲突,要求企业从利益为主向质量为先的转变是有难度的。

一、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

如今制造业发展迅速,并且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大厂家对于供应商所提供的配件和原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供应商的服务和效率的要求也开始增大,但是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制造业和供应商之间仍然是以供应链的方式作为双方的合作方式。但是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开始兴起,制造业企业必须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对供应链的管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现在我们大部分供应商企业选择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就是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以利益为主要的目的,争取将供应商的供应价格压到最低,实现原料、配件等的采购费用大大降低,而对于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要求、服务的态度要求却排到了价格的后面,这对于要让自家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行列的企业来讲是不可取的,因为要有足够的竞争力首先在质量上就必须要足够优秀,而现在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实行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仍然是以利益为主体,只考虑到了短期的利益却没有考虑长期的合作。当然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点,积极寻求改变的方法,但是大部分企业收效甚微。

二、传统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的缺陷

现如今在我国制造业中大部分的企业在供应商管理上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并且对于供应商与自家企业之间供应链的管理不太重视,反而对于材料的采购价格非常的重视,甚至为此将供应的原料和配件的要求放后,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供应商与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关系由合作变成了双方之间的价格博弈,也因此导致了双方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也导致了供应商对于配件以及原料的质量把关降低,对制造业企业的评价和影响降低,影响了自身对与制造业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传统的制造业供应商管理模式因为不够受到重视,因此制造业在需要原料和配件时经常只到了需要的时候才开始进行合作供应商的寻找,既不能有足够的供应商进行对比选择,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供应商。

三、制造业供应商管理模式

(一)网络供应商管理模式

网络供应商管理模式是基于如今普遍使用的互联网实现的一种供应商管理模式,较低层次的包括一些简单的电子商务信息、电子合同等等,较为高层次的网络供应商管理模式是企业直接利用网络进行了全部的采购流程,从供应商的选择到采购成功及最终进行统计核算帐目都利用互联网进行。这种管理模式因为互联网的全面性,可以在网上就货比三家选择自己想要的供应商,节省时间的同时也保证了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并且该方式公开透明,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在实现节省时间和金钱的基础上多多去考虑供应产品的质量。

(二)分类型供应商管理模式

分类型供应商管理模式是如今制造业企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供应商管理模式,它通过将供应商进行划分类型来进行合理的管理。而在分类型供应商管理模式中一般都会建立供应商的量化评估指标,本着公平、公正、公开以及客观、定量、成本合适、可操作等要求进行指标的制定。当然要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必须要先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考核,因此同时也需要规定好负责考核评估的部门和考核内容、要求,但是这些指标以及考核内容的权重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企业在进行供应商管理的^程中适当的进行修正、填补、有所侧重,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划分指标权重,从而公正的进行评估。在对供应商做好评估后制造业企业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划分等级后便可以形成一份属于企业的供应商管理信息表,哪些供应商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做得不好,是否符合企业在要求等等都一目了然,而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当然必要时也可以将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淘汰出公司的供应商管理中,以此保证企业供应商在质量上的优秀。

(三)精益供应商管理模式

精益供应商管理模式就是将精益生产与供应商管理相结合。一方面是供应商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数量的原料和配件提供到合适的地点,要求既不过剩也不缺少的进行供应,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消除“不生产价值”的浪费,减少原材料与外购零部件的库存,使企业在能力承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上的生产出产品并效率较高的满足客户要求。另一方面,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是非常必要的。选择供应商时,需要对供应商进行综合的评估,在评估供应商时价格不再是主要因素,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标准,这种质量不单指产品的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交货质量、技术质量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关系,才便于解决品质问题。这样的供应商管理模式也有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等等优势。只要进行好控制和规划,精益供应商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大型的制造业企业提高自身的效率,迅速的满足订单的要求。

四、结语

在这里我们介绍了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的现状,了解了制造业如今由于开辟了国际市场而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传统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的缺陷,了解了这些缺陷我们也明白之前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需要进行改进。可以说本文介绍的三种管理模式都是如今比较先进的模式,并不是仅仅只有这几种供应商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其实是企业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风。

参考文献:

[1]商晓燕.供应商管理新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6).

商业模式之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融资 信贷风险 小额信贷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政府为促进经济,推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所有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政府对农村地区经济扶持加大了力度,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农村业务,并不断在农村扩大各自的分布点范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同时部分农村信用社也进行了改制,发展为农村合作银行,三者并存,共同服务于三农。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已呈现出邮政储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多家机构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因其面对的客户为农村个人用户和微型及小型农资企业,故经营管理模式也具有其固有特点,经营现状主要表现为:

1、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具有区域性。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第三十九条,“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2、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存在较多风险和危机。其中融资和资金问题、盈利困难、信贷风险增加等尤其突出。我国农村村镇商业银行一直处于无品牌,公信力缺乏的状态,对农村老百姓的吸引存款比较困难。农村银行的信贷项目多数为服务三农项目,这些项目通常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进行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较分散和低效,故此农村贷款额度小、比较零散,运行成本较高,盈利周期比较长,甚至于发生盈利困难的现象,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和服务性。我国村镇农村商业银行最低注册资本(乡镇)为100-300万元,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农村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借货信用制度不完善和人员流动大追踪还款困难,造成坏账、呆账的风险上升。

3、农村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管理弊病颇多。高管人员一般为本地方员工对本地风俗习惯、人际关系、本地民风非常熟悉,有比较浓厚的乡土感情,他们大部分人积累了较丰富的农村银行经营管理实务经验,但普遍理论水平不足,学历水平低、管理理论掌握不深,同时高管人员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比较大,对银行的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裙带风盛行,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管理难度增加。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设计

综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

1.建立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指标考评体系。扩大诸如农产品收购等优质贷款的比重;分析各类贷款周转速度,加大季节性收获的贷款项目的本息回收力度,同时针对信用不良用户,严格执行加息罚息制度;审核各类贷款的投放条件和范围,支持重点项目或重点发展区域,同时规范界定“坏账、老账”的流程,在总行许可的范围内,适度上浮项目贷款利率,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机制,满足客户需求,拓展产业化龙头客户,发展中间业务客户,优化客户群体,形成合理客户布局,推动农发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2.设计农村零售银行业务推广方案。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汇兑业务,更应该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经验,开拓发展农村个人金融业务,对个人业务进行细化,合理设置业务方案。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贷款需求、理财投资需要、中间业务需要、投资保险等各种需求,给农村商业银行留下了巨大的开拓发展业务的空间。

3.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现代银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集中力量对高管人员的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高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组织再造,合理设计和配置高管及其他人才。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公开渠道,公平考察,严格审查引进和招录人才流程,做到适岗适才。塑造现代银行企业文化,对柜台人员进行规范化工作流程培训,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培养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一流的服务标准和完整的商业银行形象。

4. 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分应吸收现代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积极发挥银行内控机制和内部审计的有效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协助银行实现经营目标,为总行及时了解分行情况,完成经营任务。内部审计可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评价,帮助总部银行控制风险,预防和减少损失。银行内部审计通过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可以防患于未然。

三、结言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市场广阔,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中国自身的特点,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地实际,侧重于优质小额信贷,结合增加农村零售业务产品的开发,及时调控资金流向,规避信贷风险,同时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手段,建立银行人力资源系统,塑造企业文化,延伸和发展总行的品牌形象,将农村金融市场做大做强,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光字《2008年度中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现状分析》.银行家,2009 ;9

[2]张曼《我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分析》.东岳论丛, 2009;8

[3]罗永方.《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管理与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信合,2008;3

[4]张国亭. 《孟加拉农村银行模式及其启示》.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2

商业模式之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商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商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借鉴以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较为成熟的“现代师徒制”先进经验,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自2013年开始深化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并取了一定的经验。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湖南省的传统专业,但由于各院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平不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基础专业不同、办学条件如教师能力、实践条件的配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导致该专业的建设水平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布点缩减了近一半。而全省目前10所开办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去向复杂多样,不仅工业企业、商业零售企业、小微企业需要众多的经营管理人才,金融业(含保险与证券业)、移动互联网产业等都需要企业管理人才。其中,商业零售企业、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的所占比重最大,目标岗位大多集中于零售运营主管、行政人事专员、生产主管、商业策划、采购、销售主管、部门经理、客户经理等岗位。而部分院校出现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案大而全、专业课程设置欠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有实战经验教师等现状。学校的专业建设很难跟上产业升级,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管理技术、应用、服务等更新速度和水平。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省级特色专业,近年来通过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交替、岗位进阶”人才培养模式,与长沙通程集团和都市丽人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行业企业培养了数百名商业运营主管人才,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构建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对零售商业运营管理人才需求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不断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商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理念,深化机制,校企互惠多赢”为基础,探索并实施了“工学交替、岗位进阶”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共建双元育人模式

学校通过与长沙通程集团、都市丽人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及人人乐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共同宣传联合招生,实现招生即招工,学生由单一的学生身份变成“学生+准员工”双重身份,被录用的学生拥有“学号+工号”并采取“校内辅导员+企业班主任”管理模式。学生进校后根据商业运营管理岗位素质及能力进阶路径,校企共同培养,采用大、小学期分段式的课程教学组织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使学生经过环境交替变化、任务情景变换、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异减同增,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阶梯式上升,构建了“工学交替、岗位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2.校企共建双导师制

校企双方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了双导师制,实施五个共同,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岗位进阶、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企业派遣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教学,共同制定学生职业评价与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将企业课程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其中第一学年融入订单企业文化认知、员工手册培训,第二学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店及特卖场)融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第三学年企业顶岗实习融入基层主管岗位实战挑战训练。企业商学院安排企业培训师和相关岗位资深管理人员授课,将行业、企业在实训基地、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3.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店),实施共同经营,并延伸“企中校”进行服务外包开发,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企业进课堂,课堂与工作场所一体化。校中店以非盈利为目的,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合作企业按照品牌旗舰店和培训教室相关标准及要求装修、运营及管理,校中店将由企业派驻实习指导教师,学生自主经营为主体,除课程教学时间外,其他时间将实行市场化运作、线上线下相结合,将市场理念,职业素质理念,创新与创业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形成“教室与店面合一,学习与经营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运行效果,实现了教育教学与实践培训的有机结合。校企还共同设立奖学金和奖教金用于实训基地运行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模式改革,开发行业技能标准、微课制作等方面。

另一方面延伸“校中企”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培训在职员工和开展技术服务等多方面。教师团队为合作企业员工开设特色职业培训课程,完成相关企业职工通用管理能力培训、高管培训、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同时,为合作企业提供基于互联网+全渠道零售运营管理咨询和运营方案等服务,支持企业员工通过远程开放教育提升学历层次。

4.校企共建岗位技能抽查考核标准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基于企业经营流程和管理思维创新项目设计,在职业标准化的平台上,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发了面向全省的专业技能抽查标准。通过行业、企业和高职学校同共开发题库,组织考核,将学校的教学课程改革与技能抽查考试内容和标准紧密结合,以期建立起技能抽查考试的激励机制与倒逼机制,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核心就业竞争力。同时面向整个零售行业校企共同开发网络课程、岗位操作标准视频、行业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共建零售企业区域运营主管培训基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从而促进了专业的内涵不断发展。

三、结语

目前,现代学徒制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学校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以及各行业企业单位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未来校企双方如何不断深入推进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加强“共建三基地”,即校企共建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科研实训基地,进一步开发移动课程资源、扩大员工学历提升规模、强化员工技能鉴定和培训等方面需要开展更为紧密和深入的战略合作,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学生和员工四方共赢还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商业模式之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需求 商务英语 职业导向 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和方向。然而,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显然与此差距较大,不能够满足市场对商务英语的需求。

一、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存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虽然我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对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有明确指出,但多数独立院校由于自身专业发展有限,加之学生本身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目标模糊,针对性不强。

2.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独立学院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决定着其课程开发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然而很多院校选用的教材老化,内容不能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缺乏新意,重理论轻实践;课程类型单一,重语言轻商务,两者知识技能严重脱节,课程体系建设缺乏有效操作效果。

3.教学方法过于守旧。一些院校仍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商务英语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许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堂讲授,练习商务英语主要依靠对话或者角色扮演等传统方式,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商务意识和技能薄弱。

4.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我国独立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大多数是语言类专业出身,很少具有国际商务学习或工作背景,致使他们的教学往往可能只是注重英语而忽视商务能力。因此,教师更应通过多种途径推动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以有效满足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

二、以市场需求为职业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商务英语专业本身特点及现存的问题不难发现,独立学院如想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水平,培养适应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认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和与商务英语专业关系比较密切的行业特点,并结合自身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保障商务英语课程满足学生商务英语学习和未来职业需求,注重商务英语的职场适用性,重点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第一,用行业需求指引学生树立未来方向。商务英语专业要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合理地设置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行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研究表明,社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商务英语口笔译及外贸从业方面。而大部分学生的理想岗位倾向于社会地位较高,形象较好的管理工作。这种差异表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个人职业需求与社会需求部分脱节,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准确、客观定位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以便他们毕业时更顺利地找到工作,提高毕业生一次性选择就业岗位成功率。

第二,根据市场的职业需求,改善现有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符合自身发展出路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普通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理论课,实践课和综合素质类课程培养体系,但其中比重分配各校都有所差异。独立学院学生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英语语言基础一般,所以在课程开发上更应有其特色,在低年级时应加大夯实语言功底的课程配比,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提高商务英语知识及文化素养。高年级需要着重强调学生对职业的敏感性及倾向性,因此商务技能实践的比重要重点加大。这就要求学院从市场出发,加大商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资金等投入,积极诉求多方的支持,进而建立起本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基地、商务英语仿真实训基地等,更要加强与市场企业的合作,努力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教学为式,进而为商务英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师资力量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就商务英语教师而言,应加强商务知识学习和商务经验积累,寻找机会到涉外公司实地体验、参观或工作,熟悉所教课程的业务。这样,商务英语教师就能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与国际商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国际商务知识欠缺、国际商务概念运用不当等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院校而言,应制定商务英语教师培养计划,包括外派教师到国内外商学院学习相关国际商务知识,或派送教师到其他院校跟随有经验的商务英语教授做访问学者。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存问题,并从市场需求的职业导向角度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向,如用行业需求树立方向,根据职业需求改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等,期望能推动独立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良性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商业模式之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很多人利用微博赚到了钱,微博的提供商却一直在发愁怎么赚钱。随着用户的增加、影响力的增大,拥有3亿用户的新浪微博近来加快了商业化进程。

2012年4月,新浪微博广告报价单在网上曝光,从PC端“我的首页”、登录页、推荐话题,到无线端的Wap、手机客户端等位置,都有明确的广告报价;

4月26日,在2012微博营销大会上新浪正式宣布推出微博广告平台,升级企业微博产品至2.0版本,并推出商业开放平台;

4月28日,新浪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2011年年报中称:“我们尚未建立新浪微博的‘货币化’模型,无法确保其他微博服务和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采取的盈利模式也将适用于新浪微博”;

5月7日,《新世纪》周刊刊载了《新浪微博双平台之梦》一文,分析了新浪微博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商业化迫在眉睫、广告模式是否能解燃眉之急、开放的焦虑和双平台悬疑等;

5月16日,新浪一季度财报显示,虽收入同比增长6%,净亏损达1370万美元,远不及上年同期盈利1500万美元的业绩……

对新浪来说,博客曾带来巨大的流量,但没有带来商业上的成功,新浪微博会不会是下一个新浪博客?

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运营开支。新浪微博用户持续攀升、流量急速增加的背后是巨大的成本投入。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在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透露,新浪2011年在微博上的投入达到了1.1亿~1.2亿美元,第四季度新浪微博运营成本上升至6073万美元,同比增长30%;2012年投入将达到1.6亿美元。

另一方面是未知的盈利模式,乏善可陈的盈利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微博的盈利模式仍然未知,正常产业链仍未启动,已成立6年之久的微博鼻祖Twitter,尽管估值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

早在一年前,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就透露了微博可能存在的六大商业模式: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随着即时通信、微群、相册、位置等产品的陆续上线,虽然看起来很热闹,新浪微博开始变得“越来越重”,但基本是赔钱赚吆喝。据新浪年报,新浪微博2011年的大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好业绩,加之对麦考林、中房信的投资贬值,新浪在2011年的净亏损达到3.02亿美元,没有业绩的支撑,新浪的股价也从2011年中最高时的140美元左右下挫至现在的60美元左右。直到目前,即便在新浪内部,对微博的盈利模式也没有统一的共识。

此外,新浪微博摸索盈利模式时还必须考虑商业范畴之外的风险,比如政府监管。

图1 :新浪微博3月5日~4月5日流量排名数据(数据来源:Alexa)

2012年3月底,新浪微博为配合政府清理与某些谣言相关的用户评论,将评论功能关闭了三天。根据上图相关的流量数据可以看出,这三天对新浪微博的影响是巨大的。

微博盈利模式之惑:处在十字路口的新浪微博

对新浪而言,前有业绩不足的预期、股价下挫的压力,后有腾讯、搜狐等对手的紧逼,推进微博的商业化的确是迫在眉睫。年初曹国伟透露微博商业化进程包括:“二季度推出基于用户资料和兴趣的新的广告系统;下半年推行自助广告系统,并上线移动客户端广告系统。同时,下半年将同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在线数码产品电子商务。社交游戏的零分成政策也将在今年6月终止。”可以看出,新浪今年将主打广告和电子商务。但新浪年报的风险提示显示:“如果我们的货币化努力不成功,我们对新浪微博的投资将会明显降低我们的盈利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提高微博的用户和流量,我们的股价表现将遭受重大负面影响,公司普通股股价将会下滑,投资者有可能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投资。”

处在十字路口的新浪微博,该何去何从?

1.微博规模发展到多大可以进行大规模商业化

互联网的逻辑就是规模制胜,拥有海量用户和企业客户,收入则水到渠成,如果规模达不到,急于商业化,很容易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进而影响整个产品的黏性和用户体验。据新浪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亿大关,日活跃用户比例为9%,中国网民5.13亿,占58.5%,如果套用黄金分割点理论,当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61.8%时,可以做到赢家通吃,目前新浪微博大规模试水商业化,为时尚早,但如果这种商业化是建立在改善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的基础之上,是无可厚非的。

2.品牌至上VS产品至上

毋庸置疑,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在品牌上,而非具体产品,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两者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但从目前新浪微博的发展来看,新浪未来的重心依然是对新浪微博品牌的持续维护。

3.定位:信息源VS社会关系网嵌入(单向的弱关系VS双向的强关系)

按照微博鼻祖Twitter的最初设计,其更多地扮演社会的信息源角色,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媒体,这是一种社会单向的弱关系;而Facebook更多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的嵌入,是一种双向的强关系,这种关系所吸附的社会资本更多、更牢固。在商业运营中,与Twitter的“信息流”广告模式相比,Facebook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的广告收入更多,公司估值也更高。去年下半年至今,新浪微博将产品和业务方向定位为两大图谱——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可以看出,新浪微博更希望成为“中国版Facebook”,而非“中国版Twitter”,抑或是两者的合体,这从新浪微博的“六大商业模式”及新浪微博发力于用户之间的双向关系等可窥见端倪,新浪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单向+双向”的关系平台,也可以理解为介乎Twitter和Facebook中间的一种平台。

新浪希望通过信息流来切入社会关系网,然后通过关系链来获得社交网站模式的营收,像利用道教的“小无相功”来练习少林的“七十二绝技”,难度很大,因为Twitter与Facebook这两个产品差异太大,想做以社会关系网为核心的社交平台,必须要做好隐私控制,好友间的交流需要一定的保密空间;微博因其轻便、公开、快速而受到用户青睐,二者核心不同。一旦与用户兴趣无关的商业信息、大量的复杂操作在微博上铺陈开来,其原有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强关系与弱关系能否在同一平台共存,还有待时间检验。

4.单一化的信息平台VS大而全的大杂烩平台

在公共场合的演讲中,曹国伟提到新浪曾经尝试过众多产品,如爱问、邮箱、游戏、社区等,但最终被用户所认可的只有门户、博客和微博。现实运作中,新浪微博面临着是继续做单一化的信息平台还是做大而全的大杂烩的抉择。

从本质上讲,微博是一个社会化信息平台,新浪微博未来的商业化之路如果使得商业、游戏和无效信息等过多的信息熵充斥在用户的信息流和时间线里,会冲淡微博作为信息平台的核心价值,最终反而不利于商业化。这一点在实际运营中也得到了验证,对新浪微博在基于社交关系上的商业模式探索,如社交游戏,外界并不看好,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吸引力依然不强,因为还没有多少开发者在新浪微博平台上挣到钱,开发者更愿意在苹果的平台及腾讯的平台上开发游戏。

5.主业和次业相辅相成的盈利模式VS百花齐放的盈利模式

新浪微博今年4月正式推出的广告服务,从形式上看,延续了新浪门户的展示广告模式,仍然是按流量购买。

同时,新浪将游戏、相册、即时通信、微群、微币等功能和道具加入微博平台,还正在推进微博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和数据挖掘体系的搭建,以进一步完善微博电子商务等商业化的基础设施,“六大商业模式”即将全面开花。但无论怎么说,微博毕竟是微博,微博之微之轻,难以承载太多的商业企图和商业梦想,正如其竞争对手腾讯微博的人员评价的:“新浪现在的感觉就是什么都想要,微博承载了新浪太多的梦想和焦虑。”

业内专家对新浪微博定位于电子商务平台持保留意见,有专家认为微博更多的是广谱的内容,大部分与商品信息没有关系,同时在微博中,用户也不愿意更多讨论具体的商品交易。洪波认为,电子商务平台需要一个可信的交易环境,而微博太过嘈杂,没有评价体系,没有信任机制的控制,无法形成交易平台。

同样,对其实时搜索的商业价值,业内专家也持观望态度,认为目前还很难判定。专家认为用户的实时搜索需求是一致的,即使是百度,新闻搜索也不会卖关键词,因为用户更多是搜索突发的信息和新闻,而非找商品和找服务,与商业内容的关系不明显。

6.差异化VS山寨化

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山寨文化,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原罪。目前来看,这一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个互联网公司。综观目前新浪微博推出的诸多盈利模式和手段,都可以看到Twitter和Facebook的身影,山寨化纵然有成本低、跟进快等优势,但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目前有些专业化微博在进行积极尝试,如HR伴侣(青岛英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推出的“职微博”,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门针对在职、求职人士推出的开放式沟通平台,专注于分享、互动职场话题,积极嵌入到社会关系整合和社会资本再造的现实社会关系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需要说明的是,微博盈利之惑还存在很多的关系和利益点博弈,如用户隐私安全与商业化之间的均衡和博弈,在具体的实践中都必须通盘考虑。

平台经济-粉丝经济-关系经济:微博盈利模式再思考

今天的网民更多地将互联网视做一种工具、平台和环境。基于这种需求,互联网公司要提供更新的产品,帮助他们梳理关系、维系情感、帮助工作、建立未来,并帮助实现用户的需求与被需求,也就是把现实中的关系搬到网络上进行有效处理。进入关系处理的互联网迎来了新的发展周期,互联网公司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维系社会关系,如何真实地服务社会、服务网民,这也是被寄予厚望的微博今后发展的根基。

人类从一开始就是生存在关系中,而不是信息中,如何建立并持久地维护人类的社会关系,应是包括微博提供者等所有互联网人士思考的重点。

1.关系经济:未来微博盈利模式的价值本质

对于互联网的盈利本质,目前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最早是平台经济,随着微博的出现,又出现了所谓的粉丝经济,笔者认为微博作为基于一种社会关系的互联网产品,其价值本质也是一种关系经济,基于社会关系之间的嵌入、维系、沉淀、连接、整合等一系列行为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可以成为关系经济。关系经济本身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超越,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对个体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之下,研究的是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关系经济研究的主体是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微博是这种关系经济最直接和生动的体现,也就是说微博所有的盈利增长点都必须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

2.基于关系经济理念下的微博盈利模式的若干做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微博要在媒体化产品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点,并进一步发掘、沉淀用户关系链,使微博从社会化媒体向社会关系网络转型。基于关系经济理念下的微博盈利的若干做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关系广告服务的盈利点。基于个性化定制和关系链的精准社交广告,应该是未来微博盈利模式中最为核心的业务。微博广告将实现从流量购买到用户投放的转变,强调广告即内容,通过社交兴趣图谱将内容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并利用对应的应用页面吸引粉丝互动,激励用户分享创造口碑效应。广告主还可以利用数据中心,对广告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方案。可以实现将合适的广告推送给合适的用户,把广告变成对用户有用的信息,这样对于平台、用户、广告主各方都是有好处的。

基于关系维护服务的盈利点。目前部分外国企业已经开始享用来自Twitter付费的VIP服务,如一家创业型公司的CEO表示,他们在新浪微博的企业官方微博,拥有300多万的粉丝,有专门的运营团队打理,已经成了公司的一部分。“如果需要花钱从新浪买这个地盘的话,我们也愿意付钱。”

基于关系沉淀服务的盈利点。微博是可以将社会关系变现的互联网产品,新浪微博在用户关系的沉淀上,已小有所成。如在微博的产品架构上加入的即时通信功能,很多人也开始用来与好友聊天。

基于关系提升服务的盈利点。微博的实时搜索服务、基于位置的LBS服务、微信的社交服务都已经凸显了关系提升服务,但这不是关系提升服务的全部,未来的微博应该加强原有社会关系提升甚至社会关系嫁接、迁移服务。

基于关系嵌入服务的盈利点。电子商务平台从某种意义上看属于社会关系嵌入服务,将传统的物流网络中嵌入基于社交网络的服务,在口碑营销的效应下影响社会商品的营销,根据这个思路,微博可以提供基于关系嵌入视角的一切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游戏和数字内容收费服务也是基于关系嵌入服务产生的盈利点。

基于关系监测服务的盈利点。关系流在微博中呈现出信息流的信息表征,对微博信息流的监测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关系流的有效监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客户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掌握用户的基本社会网络及潜在需求;另外,通过关系流监测,可以向用户提供一些实用化和个性化的收费信息,如向商务人士提供整合后的商界名人对经济形势的深度分析等信息。

基于关系整合、嫁接服务的盈利点。这是微博营销的最高境界,微博在社会中扮演社会关系的整合者和嫁接者,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信息枢纽,社会关系运行均是基于微博这一产品形态而有效运行。届时,微博不仅为企业打造服务的应用商店,在整个社会中创建有效利益分享机制,内容公司、广告公司、数据公司、应用公司等将构成微博营销的生态链和产业链。

需要说明的,无论是关系经济还是粉丝经济、平台经济,用户都是整个微博盈利中的核心,如果微博获得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就无需担心其盈利模式,因为商业总是跟着用户跑。任何互联网产品一旦被用户普遍认可,即使看上去再难盈利的互联网模式,最终都能盈利。

参考文献:

①《新浪微博双平台之梦》,《新世纪》周刊,

②Lyotard, J.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p131

③喻国明:《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J],《青年记者》,2010年7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