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失独老人;心理问题;扶助对策

一、引言

失独老人是指失去唯一子女后不再生育或领养子女的老年人。他们当年积极响应独生子女政策,而如今却遭遇中年丧子,这些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在50岁左右,即将或已经步入老年,除了经济压力外,大多数的失独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失独老人最大的变化在于“心理”,所占比例为45.7%。多数的他们沉浸在失独阴影里,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心理状况堪忧,因此相较于物质扶助,政府对失独老人的心理扶助更是迫在眉睫。

二、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痛苦与绝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寄托,唯一子女的离世,摧毁了失独老人的希望和精神寄托。他们不仅要承受孤独,而且要经受丧子的折磨,往往沉浸在痛苦里不能自拔。孩子是传承的希望,当希望破灭,失独老人往往会失去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变得消极悲观,甚至厌世,陷入绝望的境地。加之传统的封建观念,给他们扣上“克子”、“不祥”等标签,使得他们受到周围人的排斥,缺乏社会关爱、社会无助感蔓延,这些都会加剧他们心理的痛苦与绝望。

(二)心理敏感与脆弱

根据安民兵的统计调查,失独老人在心理方面的变化中,“敏感”的比例最高,占 65.7%,其次是“脆弱”,占57.1%。这一数据表明多数的失独老人在心理层面都比较敏感和脆弱。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愿与人谈及有关子女的话题;不能看到与已逝子女相关的物或人,因为这些都会勾起他们的伤痛;他们不喜欢过节,因为看到别人家团圆,而联想到自身的处境,便会倍感孤独和不幸。

(三)心理抑郁与忧虑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曾经指出:失独家庭一般在心理上会经历“否认、憎恨、自责、抑郁和平复”几个阶段。大多数的失独老人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沟通,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参与社会活动,跟朋友和同事之间的生活往来也慢慢减少,长此以往的自我封闭容易造成心理抑郁。另外,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当唯一子女离世后,失独老人往往担忧自己的余后生活该如何继续。面对无人赡养照料的情况,部分失独老人甚至会出现恐惧的心理。

三、基于政府角度的扶助对策

作为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贡献者和牺牲者,无论是从责任方面,还是从道义方面,政府都理应积极构建和完善失独老人心理救助机制,帮助失独老人摆脱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为此,笔者认为政府的扶助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整合社会资源,为扶助失独老人提供条件

政府虽然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责任主体,但政府的资源和力量毕竟有限,因此有必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更有效地解决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提供条件。首先,政府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定期组织心理咨询活动。其次,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或志愿者,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参与到失独老人的心理救助活动中来。再次,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如财政部可为扶助工作提供财力支持、卫计委和民政部可以将失独老人和儿童福利院对接起来,让同样需要爱的老人和孩子多一点接触,填补精神上的空缺等等。

(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使失独老人重拾生活信心

社会支持是指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的统称。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往和相互支持的,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帮助失独老人摆脱心理困境。因此,政府应积极地构建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消除对失独老人的认知偏见;要加大宣传,营造出关爱、救助失独老人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继续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将失独老人联结在一起,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勇气。

失独老人心理敏感和脆弱,社会认同感低,他们往往倾向于寻找“同命人”。因此,除了继续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成立失独群体组织外,政府还应鼓励失独老人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建立自组织,如开通微博、论坛或建立QQ群、微信群,让他们互帮互助,相互宣泄情绪。

(三)组织开展社会活动,帮助失独老人回归社会

长期沉浸在丧子的痛苦中,会使得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如果心理上受到了创伤,最好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转移注意力,而不是刻意地回避不幸。因此,为鼓励失独老人多参与社会活动,转移注意力,政府可依托社区组织开展各项精神文化活动,例如,挖掘失独老人们的兴趣爱好,组建兴趣爱好班、开展丰富多样的友谊比赛、定期组织旅游、定期开展献爱心活动等等。且献爱心活动可以使他们在帮助其他人的过程中认同并提升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因此,鼓励失独老人多参与活动,不但有利于改善失独老人们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还有助于他们早日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

(四)制定落实各项养老措施,确保失独老人安享晚年

针对失独老人们担忧自己老后无人赡养的情况,政府应制定、完善和落实各项养老措施。具体地,政府可以依托社区成立失独老人服务中心,为想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独老人担保,简化入住程序;或者筹集资金为失独老人设立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他们集中起来养老,满足他们“抱团取暖”的心理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养老机构应该是集理疗护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家,因此,政府应该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衔接起来,更有效地解决失独老人们的养老问题和心理问题。

四、结语

让失独老人早日摆脱心理痛苦,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及生活,是责任型政府建设的题中之意。希望政府对此能够重视和行动起来,制定、完善并落实相关措施确保失独老人心有所慰,情有所寄。

【参考文献】

[1]安民兵.马斯洛需要理论视阈下的失独中老年人个案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1).

[2]金珑嘉.失独家庭现状及其养老问题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

[3]宋斯芮,张晓燕.浅谈我国失独家庭的困境及扶助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5(03).

[4]姚兆余,王诗露.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应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34-02

引言

我国于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调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局势的挑战,传统的养老模式逐渐不能有效解决老年问题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它已成为我国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方法,养老工作的重心从原先的机构转移到社区和家庭。我国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近年来随着养老需求的增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突发猛进的发展。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界定

我国许多地区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模式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张杰,田霖,2009)。祁峰(2010)补充到,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依托养老机构举办老人的日间照顾服务,附近老人可进日托班进行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第二种是依托养老机构由居家养老中心指派护理员上门服务,主要围绕精神慰藉、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三大类(仝利民,2006)。

总之,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合理组合。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分析

居家养老通过进一步整合社会、市场、政府、社区和家庭的养老功能,建立新型的社会服务体系,具有资源高度集中、服务效率高、资本和空间需求小、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特点(敬■嘉,陈若静,2009)。既扬弃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又集中了两者的优点;既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老年人“恋家”的需要,又能减轻养老机构的压力、缩小国家养老资金的投入、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新模式(张杰,田霖,2009)。徐祖荣(2008)认为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体现为功能的全方位性、资源的多元性及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研究

从本世纪初开始,全国各地区就开始了居家养老的探索工作,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居家养老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探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与老人的迫切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社区居家养老面临诸多困境。

祁峰(2010)在《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中归纳得较为全面,他认为:第一,观念认识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健全。职能部门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看成是反映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法。第二,居家养老参与主体单一,受惠面狭窄。只建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委员会,各部门难于形成合力,老龄委很难发挥作用。第三,居家养老资金缺乏,筹资渠道单一。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投入具有较大随意性,经费缺乏,导致购买力不够。第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齐全,功能设置不合理。首先是适用性差,没有充分考虑老人的生理特征;其次,社区卫生资源缺乏,布局不合理,设备差,很难满足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第五,服务人员素质差,专业水平低。

另外,杨春华(2009)除了上述祁峰所总结的以外,还包括有限资源如何有效分配、各主体之间如何彼此协调相互配合等问题。如何把全国各地的居家养老探索进行整合,形成规范化和模式化运作,产生规模效应,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四、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体现在:能够强化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赵丽宏,2011)。笔者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介入的角度:

(一)社会工作者的作用角度

陈钟林(2009)认为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体现在:一是提供服务,根据老人实际需要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二是政策建议,结合社区工作的基本情况和老年人的生活情况、需要,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提供一手资料。三是能力建设,根据“助人自助”理念,在解决老人生活困难的同时,尽量提升他们的自助能力。四是沟通协调,通过内引外联,争取资源,促进两代的沟通,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二)增权视角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入增权视角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重新评估自身的需求和能力,构建对生活的信心,学习适应环境和解决自身的问题。何楠(2010)认为增权取向的老年社会工作应从个体、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三个层面进行。个体层面的增权主要帮助他们增加对环境和个人心理的控制力,注意生活技能的提升,自我效能的提高;人际交往层面,通过社会关系网,使老年人拥有相关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增加社会影响力,改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表达自己利益和需求的意识,尽力争取话语权。

(三)优势视角

张秀君(2010)在《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对居家养老的介入》中指出,通过优势视角分析,老年群体是有许多未被发掘的优势资源的,社会工作者要引导老人从另外的角度看自己,老年人不能把自己看成是“弱势群体”,要积极寻找资源,寻找生活空间。社工帮助老人们组织起来,低龄助高龄、助有困难的老人和空巢老人等,积极提供上门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除了开展针对老年群体资源和潜能的挖掘整合外,还应积极地从社区、家庭、团体、社会等多方面进行优势视角为指导的介入和服务。

(四)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层面

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的社工杨婷婷和徐晗(2009)在介入德福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后还归纳了包括:第一,为服务对象进行建档。社工在建档家访过程中遵循服务对象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原则,对服务对象进行综合、全面、具体的评估。第二,心理辅导和个案工作。社工在经过评估后会发现一些需要心理辅导的老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其确定为案主。第三,针对护老者的服务。社工对服务员进行理念层面和与人沟通技巧的培训,还有针对他们的情感支持和情绪疏导。第四,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以及和社区社工的联动。居家养老中心社工和社区社工一起,动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主要有场地资源、志愿者资源等,开展娱乐活动和小组活动。

社区开办老年人活动场所,开设全托或日托等服务,缓解家庭的养老压力。社区社会工作者组织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法律知识和维权咨询服务、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建立紧急救助系统(荆文凤,2011)。

五、研究小结

(一)小结

1.国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方面的研究随着养老问题的凸显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在服务内容上,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对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缺乏专业服务。

2.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往往阐述其优势、从大范围的社区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解决的对策,对居家养老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快速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研究,没有把地区差异等其他因素考虑进去。当然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工作并没有普及,大多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被引入和发展。内地的居民大多不了解社工,而在港台地区对社工具有较大的认同感。

3.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对如何发展和挖掘老年人的能力和潜能、如何有效联结各方主体、合理整合分配各项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也十分缺乏,而这些在社工实务中是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启示

在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个内容时,应更加注重实地研究,用实例和数据来说话,这样更有说服力,也体现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从如何挖掘和发展老年人的潜能,以及社会工作者如何连接各主体,协调他们发挥的作用,如何整合各项资源等方面来看,也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宗华,李伟峰,张荣.老年人社区照顾的本土化实践及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9,(4):34-37.

[4]张杰,田霖.浅谈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管理观察,2009,(3):174-175.

[5]敬■嘉,陈若静.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3-140.

[6]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研究[J].人口学刊,2008,(1):49-53.

[7]祁峰.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19-123.

[8]杨春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前沿,2009,(8):161-163.

[9]赵丽宏.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J].经济师,2011,(5):59-60.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第3篇

针对我院离退休老干部职工进入“两高期”(即高龄期、高发病期)的特点,如何做好医院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健康保健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现在或以后我国社会面临养老敬老的系统工程,其对于推动时代不断前进、促进医院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作为医疗保健工作者,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服务,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增强离退休同志体魄和心理上的健康,让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减少痛苦,使晚年生活更有尊严。

【关键词】

医院;离退休干部职工;医疗保健

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离退休干部职工群体进入“双高期”,离退休干部队伍迅速增长,如何加强对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健康管理,是保健医师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到2013年8月底,我院离退休干部职工的人数已经接近1400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已达699人占50%。医院党委高度重视,关心离退休干部的健康状况,在老干处成立医疗保健工作小组,把医疗保健工作列为老干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关的政策制度正在不断健全,相应的医疗经费也在不断提升,保障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1]。然而,我院老龄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速,针对离退休职工的医疗保健工作越来越繁重,这就要求医院及老干处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职能,提供高效、优质、持续且全面的医疗保健。鉴于此,笔者研究分析了离退休干部职工医疗保健工作的具体特点,提出几点做好医疗保健工作的措施。

1 离退休干部职工医疗保健工作特点

现阶段,我院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大部分都步入了高发病期与高龄期,这就导致医疗保健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服务型、时效性与规范性。

1.1 多种疾病并存

目前我院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平均年龄基本在70岁左右,根据相关的体检数据证实[2]:离退休干部职工平均每人患有4种以上的疾病,部分离退休干部患病的种类达到了10种,肿瘤、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疾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机能、反应力以及记忆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部分高龄离退休干部对于自己身患的症状与疾病感觉不到、描述不清楚,这对保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些时候,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老年人的外在表现不符,在就诊的时候通常呈现缄默状态,没有一点主动意识的体现,这就需要保健人员具有充分的耐心,提供更为细致且全面的服务。

1.2 难治性疾病增多

离退休干部年高、体弱、多病,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肢残或功能障碍,糖尿病、老年性痴呆,慢性肾功能不全、各种癌症、心脑血管病等疾病难以治愈,尽管医学技术在不断进步,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也获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要治愈难度仍然非常大,且费用不菲,给家庭和单位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负担,有的甚至因病致贫。

1.3 心理健康保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离退休干部职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从以前繁忙熟练的工作岗位退休以后,其自身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社会交往少了,集体活动一般不愿参加,成天猫在家里,产生了空虚感,孤独感。其生理与心理也跟着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严重的失落感导致其心理较为特殊。这些特殊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①自我意识较强,内心存在非常强烈的被关怀、被尊重的渴望;②存在一定的失落感与寂寞感,不善于与人交流;他们有的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相当一部分人精力充沛,身体状况良好,但是心里脆弱,有失落感。对于这些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③部分老年人心理应激较为严重,导致其出现绝望自弃、悲观厌世的情绪。所以,这些都需要保健人员与其进行沟通疏导。很多老专家年高志不减,但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觉得自己没用了,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人还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甚至有些由此而诱发多种老年疾病。

2 做好离退休干部医疗保健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全科医疗保健模式

当前我院离退休干部职工大部分已经步入了“两高”时期,不但患病种类骤增,而且集多病种于一身,有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多变等特点,所以,医院应当构建全科医疗保健方式的思维,集内、外、康复、护理、保健、预防、急救、心理健康干预于一体,提供更为综合且完善的医疗保健[3]。保健人员必须要加强自身在全科知识方面的学习,尤其是老年人病理、心理、心理的变化以及老年疾病在临床当中的特点,提升对老年疾病诊断、治疗的能力。

2.2 遵循新的医学模式

社会在发展,医学技术与医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生物-心理-社会”这种现代化的医学模式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然而,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院当中的实践仍然较为欠缺,在临床治疗进程中过于重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生化与生理指标,将病人当作生物体的治疗方法仍然较为普遍。“诊疗技术至上”与人文精神严重分离,导致医疗保健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当前的医疗保健工作必须要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家庭、社会、心理以及生理的医学模式,在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同时,还须关心病人心理、精神、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需要。

2.3 采用换位思考方式

在针对医院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医疗保健工作当中,保健人员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理解并认同离退休干部对于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保健人员要从保健对象的角度去思考,理解病者的感受与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在心理疏导与诊疗等各个方面给予离退休干部职工最好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对高龄、经济困难、患重大疾病等老同志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患重大疾病的老同志,定期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近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定期或不定期予以必要的心理辅导。

2.4 建立医疗应急卡片

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都有突发性的疾病突发可能,为了达到及时救治的目标,建议为离退休干部职工制发能够随身携带的包含有:姓名、年龄、性别、过敏史、常用药物、所患疾病、家人及其单位的联系方式等等的医疗应急卡片,若出现病发的情况,能够得到其他人帮助,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并通知家属。

2.5 认真做好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

医院历来重视针离退休干部的健康,每年组织一次健康体检。在体检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引到相关专科复诊,使一些疾病特别是肿瘤疾患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体检结束后,将体检的结果告诉本人,使其能够及时掌握自己身体状态,从而取得他们在治疗方面的积极配合,减少痛苦。此外,保健工作人员将离退休干部职工每年的体检资料实施归纳并电子化存档,便于查询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2.6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我院老干处还采用发放疾病预防宣传册、个体化指导、不定期邀请院内外相关专家进行知识讲座、利用文化长廊宣传栏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让离退休干部职工不断养成有利于其身体健康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提升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质量,增强离退休同志体魄和心理上的健康。

3 结语

离退休老干部德高望重、社会影响面大,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经验和资源,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力量。老干部工作做得好,就能调动老干部的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动力。反之,构建和谐社会就会受到影响。伴随国内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不断加剧,针对我院离退休干部所开展的医疗保健工作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保健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医疗水平,使得医院离退休干部能够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身心愉悦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赵海兰.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离退休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J].青岛医药卫生,2006(06)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 师生交往

一、研究背景: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在新的课改条件下,教师面临新型师生关系的挑战,除了思想教育他们要找寻德育的另一个翅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活动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由外化实现到内化的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行为,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的一种活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的人际交往,即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等心理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优良环境。

师生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师生交往在学校内部的人际交往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反之,会给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情感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我们对全县10所川、山、城区300名学生和百名教师访谈的情况看,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

1、师生关系是朋友式,在关键时候是顾问,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

2、老师尊重、理解、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考虑他们的家庭、成绩、长相、性别等问题。

3、老师有丰富业余生活,能与学生一起从事休闲活动。

4、老师出语文明、和气,最好具有幽默感,与学生关系和谐。

5、老师开朗、乐观,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善待学生。

老师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

1、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能体谅老师的苦心。

2、师生间做到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

3、与老师坦诚相见,彼此融洽、无隔膜。

4、互相理解、信任,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结果来看,师生关系问题比较受关注,而且总体关注的问题一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学生藐视老师,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教师不尊重学生、不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的现象均有发生,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疏远、缺乏沟通、师生感情产生隔膜的现象在现阶段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开展了“师生交往 ”的实验研究,期望通过实验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素质的共同提高。

二、研究范围:

在城、川、山区各选择一所学校运用心理活动课进行改善师生关系的实践。

参与学生466人,教师共12人。

三、研究方法:

1、问卷法:开学初和学期末两次对学生进行师生关系状况调查。采取的是开放性的问卷方式。主要问题是师生之间对彼此交往满意的部分有哪些?(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方面,人格方面等)不满意的有哪些?建议有哪些?一方面找到实施的措施,另一方面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2、访谈法:学期初访谈所教班级的全体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他们理想状态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怎样能够实现?主要是在问卷基础上的补充调查,目的在于找到师生关系冷漠或者隔阂的症结,以便提出改进措施。

四、实施措施:

1、师生走入彼此的真实情感世界:

我们采取了师生一起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师生在放松、回归“童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走入彼此真实的情感世界。这里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学生的那种自发游戏,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游戏和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选择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的过程、能评价活动的结果。

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粘年糕的游戏。师生围成两圈,随着音乐走,音乐一停,老师就要抱住旁边的几名同学这样,我们就组成一个组,然后,提几个问题,如;你们生活中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们生活中比较困惑或比较难过的事情是什么?请各组的老师和同学先组内交流,然后请老师和同学分别发言。最后,让师生交流感受。

此游戏来目的是融洽师生感情,活跃气氛,增进师生间的初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让师生之间在交往的时候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能感受到师生交往的快乐。

2、学会倾听彼此的谈话:

(事先准备好一些张纸条比如:1、我喜欢你2、你真棒!3、你很聪明4、你很漂亮5、你真好……)联系师生交往的实际情况,提出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有时,学生抱怨老师没说清楚,而我们老师发现当我们说了很重要的话时,我们同学却根本没听,那么,现在我们师生之间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是否能正确感受对方的话,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呢?由此,引出游戏――传话,游戏的规则是这样:

(1)每一组的每个成员都站成一竖排,每两人之间的距离是一臂。

(2)每个人在传话的时候可以加手势、口形,但不允许出声。

引导师生注意观察,同时请思考,你们觉得在这次交往中,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说话的声音很小,几乎没有声音,但我们都能理解,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师生交往中,正确倾听的关键点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发言。

师生总结出,学会倾听的关键有以下几点:我们在倾听的时候要面带微笑、要目光注视对方、身体稍微前倾、用心和智慧去感受对方的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

3、尝试理解对方:

我们认为了解和倾听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但最终要达到理解的效果。生活中,我们总说“理解万岁”,证明我们渴望着彼此的理解。我们通过游戏来看看师生彼此理解的程度。

我们准备了系列成语1、春意盎然、2、三心二意3、大吃一惊4、画龙点睛5、眉开眼笑6、惊弓之鸟7、前仰后合8、掩耳盗铃9、对牛弹琴10、恍然大悟……让师生配合猜成语,制订的活动规则是:1、一人表演 ,另一个人猜成语。2、可以解释这条成语,但不许出现成语中任何一个字,否则罚下;3、每个成语的解释限制在三句话以内。通过此活动来了解师生彼此理解的程度怎么样,师生配合的是否默契。无论沟通成功或失败,让大家总结,他们沟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再加以引申,如果不是一个游戏,在生活中,如果师生交往时,我们怎样说话,才能让对方理解呢。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彼此理解呢?各组讨论并做总结发言。

最后师生总结出:在师生交往中,交往的技巧是我们要会说话,说那些让人能理解的话,说话要说到人的心坎里去,多说赞美的话。

4、以赞美增进情感: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出六月寒”,在师生交往中可能由于大家由于过高的期望值,以及太熟悉的缘故,说话变得不假思索,再加上性情和素养的问题,一句非善意的话,成为师生矛盾的导火锁。为了改变这种生活中不注意状态。我们进行了学会赞美的心理活动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请每组推荐出一个成员坐到台上来,其中有老师、有学生。然后请每个组给自己组的这名成员写赞美的话,规则是:第一、写的话要不超过三句话;第二、不许出现名字、性别和老师、学生的身份。我们收上之后随意发下去。请各组依次把条上的话读出来。请台上的老师和同学注意听,猜一猜被夸的人是谁?然后请被赞美的人站起来并谈感受。

师生在活动中表示:短短的45分钟就在快乐、融洽的氛围中走过,但我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很长,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让我们师生在交往中了解,了解中沟通,沟通中理解,让我们在彼此的理解和信赖中一起享受生活的欢乐,让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绽放。

五、研究效果:

1、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们能够把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区别对待,不再是简单评价式的学生观,而是共情式的学生观,我们一项小调查表明,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识到学生的许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而是心理年龄段的发展问题,当老师们的观念和心态发生了变化后,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逐步上升。

2、教师的沟通技能得到了提高:

老师们普遍的的感受是遇到教师与学生的问题时老师心态平和,感觉办法更多了。在教师会上,一位班主任向我们讲述这样一件故事:计算机课上,一位学生拷贝了一张游戏盘,老师在前面讲课,就有好几位同学在自己的电脑上热火朝天地玩游戏,还通过网络发给更多的同学,引诱大部分男生一起玩。老师通过主机看到后,就将这些同学的电脑显示成了黑屏,他们不但不知悔改,还拔掉了网线继续玩。老师最后亲自删除游戏,可是当她删完最后一个时,抬头才发现刚刚删除过的游戏又回到了那几台电脑上,老师非常生气。计算机老师找到班主任,班主任对带头的学生心知肚明,但她没声张。她走进了学生家里,表扬学生的房间布置得很有特色,表扬学生爱好广泛。在不断地夸奖下,学生聊起了网络并告诉老师学生称他是电脑通,老师请他做自己的老师,帮助计算机老师维护网络安全,他愉快接受了。

家访结束,学生感谢老师在他父母面前我好好地表扬了他,没有向他父母提及计算机课上发生的事。送老师出来的时候,支走了父母他说:“太感谢您了,老师!我保证今后是不会让您失望的!”老师深深地体会到换个方式、换个环境,谈心的结果会出人意料!

3、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一个学生而言到学校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学期末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生在关注老师的同时,把爱心迁移到周围人。90%同学都说在教师节那一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真诚对老师表示;在“三.八”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写给母亲一封信”表示庆祝。家长把孩子们细微的变化归功于老师。正如朱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学这种感情升华让我们感到欣慰。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更加积极向上,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出现了“雷锋式”的同学,她们不但在家里照顾父母,在班里帮助同学,在校内主动为教师洗座套,在校外义务为敬老院老人服务。经过调查,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94%的同学在家里都承担了一项家务。

学生学会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减少了,非常友善,在别人有困难时、需要帮助时,他们懂得伸出援助之手,在班内、外、学校内、外都有服务意识。

4、师生之间更加自我开放。

师生之间有了初步的课外的了解和相互之间的理解,师生情感加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老师交流,体会了教师工作的辛苦、劳累,懂得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师生关系前所未有的和谐、融洽。活动课后,学生的课堂表现明显好于从前。我们的一位老师颇有感慨的说,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自然就畅通无阻了。

一位学生在心得中写到:正向徐特立先生与的关系一样:“你您现在是现在是我的老师,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学生把一个伟人和他的老师的故事比拟成自己和老师的情感。这里再次体现了师生情是人间美好的一种情感。

当然,我们在活动中注意到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科研水平与他们开展好心理活动课休戚相关,与活动效果成正比。今后,我们将在教师专业化培养,尤其是增强教师心理学素养方面多下气力。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第四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宋兴川、刘旺编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