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监督的必要性

内部监督的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监督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监督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管理 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有23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破产来-看,巴林银行破产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巴林银行内控管理不健全或者说执行力不够才是导致该银行破产的核心。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单纯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能完全防范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大多企业经营中无章可循、有章不循、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不正当行为时有发生,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经济法规的现象也愈演愈烈,人为的损失浪费严重,不少单位效率、效益低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内部控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相当一部分单位的管理者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认识也不全面,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者将内部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流于形式。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企业面临严竣挑战,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客观上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严格实施内部控制机制。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等法规对企业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企业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防范经营风险的迫切需要。从中国内部审计网了解到:财政部公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拟3 5年内建立控制制度体系,我国内控体系建设始于2004年底。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初步勾勒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原则框架,并于2006年7月开始全面起草征求意见稿。同月,财政部发起设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起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国际资本市场也大力强化内部控制,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为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是企业组织内部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在政企关系、企业制度环境等一系列方面都要进行重大的变革。特别是要加强和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这不仅对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企业内部改善管理,加强业务活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是系统化的内部管理和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要融入企业的管理过程和管理体系,成为企业管理内在的、核心的部分。既发挥控制作用,又具有协调和促进的功能。总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更是新时代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的必然要求。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起积极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有力地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相反,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能使市场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有煤矿企业和化工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虽然经过几次变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骨子里根深蒂同的一些观念是很难打破,这些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立稳脚跟,首先。我们得从制度人手,打破以前的思想僵局,建立与市场经济与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逐步向风险控制发展。

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利3:对企业实施外部监管

内部监督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监督要素 监督模型 风险导向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不是单纯的制度安排,而是由目标、要素、结构三个层面构成的完整框架。

内部监督既是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与其它要素共同作用从而帮助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同时又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是对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一种再控制,是保障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的关键要素。谢志华(2009)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在横向上表现为制衡关系,在纵向上表现为监督关系。Masli et al. (2010) 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最重要的地方是监督领域。Cosmin(2011)的研究发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监督能够有力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阳杰等(2011)提出内部控制监督的行动反思观、反馈控制观、组织学习观和质量管理观。

由于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风险,因此对于风险的认识与鉴定尤为关键。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其影响可以是有利的或不利的或两者兼有,可体现在不同的层次,如战略、运营、项目、产品、流程和作业层面。2009年1月,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监督指引》(Guidance on Monitor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要求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监督模型,以推动企业将持续监督有效植入内部控制的全过程。该指引对于内部控制最大的贡献是其提供了较为实用的内部监督流程,指出有效的内部监督需要以风险导向为核心,但该指引并未对如何开展以风险导向的内部监督进行深入分析,使风险导向的内部监督仍然缺乏明确清晰的实施指导。

基于此,本文首先以我国企业内部监督现状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国内企业内部监督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引出建立完善内部监督流程的必要性并简略介绍了内部监督流程。最后,基于风险导向的基础,针对实施内部监督流程途中遇到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建立明晰的风险导向内部监督的实施指导提供参照。

二、我国企业内部监督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监督形式主要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内部风险管控等,对于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而言还存在内部监察、内部纪检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监督形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内部监督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企业内部监督仍然不健全、不完善;或即使有完善监督机制,但也常常流于形式,难以实施。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监督机构不健全,部分企业根本不设置监事会、内部审计等监督机构;(2)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内部监事等监督职能多以兼职为主,致使内部监督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3)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建多是直接从财务部门抽调人员,有些内部审计甚至直接隶属于财务管理部门,导致内部监督独立性受损;(4)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约束,由于内部审计只有审计署颁发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致使无法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力;(5)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监督实施后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机制对内部监督的实施情况进行质量评估;(6)认识不足,我国现阶段不少企业仍对内部监督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认为内部监督就只是对企业财务会计管控方面的审查,监督内容的单一导致监督范围受损,降低监督效率。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流程

正是由于企业中的内部监督依旧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使得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流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将内部监督标准化、流程化,以此来促进内部监督的规范化建设。依据COSO委员会的内部监督指引所确立的内部监督流程,主要包括建立监督基础、设计和执行监督程序、评价和报告监督结果、形成支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四个环节,如图1所示。

以上四个环节,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紧扣,构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内部监督流程。其中,建立监督基础旨在为内部监督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监督人员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设计和执行监督程序是整个监督流程的重中之重,程序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得到落实,从本质上决定了内部监督是否有效,因此在实施内部控制监督流程的过程中需格外注意;评估和报告监督结果为监督程序及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提供了充分且有力的依据;形成支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则对前面三个环节进行了总结,以确定企业是否具有调整变更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四、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流程――基于风险导向是关键

内部控制的对象是风险,通过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控制,从而帮助实现企业目标。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一旦发生,极有可能会对整个企业的日常经营造成影响,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故极有必要对内部控制过程的风险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内部监督流程,如果不能有效实施,仍然不能实现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因此,企业应该积极遵循并有效执行内部监督的各个流程。在实施内部监督流程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企业监督检查资源的限制,通常难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执行监督程序,因此还会涉及到重点监督对象的择取。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监督就很好地解决了如何在监督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选择重点监督对象的问题。

总而言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监督是通过分析企业目标风险以及是否能应对或减轻这些风险的可能性,结合风险分析结果,把监督的焦点放在评估那些应对重大风险的控制上,从而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并在必要时加以修正的过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监督在实施应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一)明确风险归属。

风险无处不在。正因为风险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对于企业来说,风险不仅存在于业务层面,而是伴随着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可以说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充满着风险。由于风险可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产生差异,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时应首先明确风险的归属。企业应该通过书面授权文件明确定义风险的归属,合理划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治理层和内部机构各自的风险管理职责,以免权责不清,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一般来说,董事会负责设计、实施并维护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监事会对董事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监督;管理层和职能部门主要对经营和管理风险负责,并协助业务部门控制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业务部门主要对业务层面的风险管理负责,重点关注业务流程的风险;普通员工则对自己岗位面临的操作风险负责。

(二)将风险评估结果与内部监督相联系。

基于企业监督资源的有限性,内部监督应与风险评估的结果联系起来,监督人员应及时获取风险评估形成的风险清单,对风险进行排序,从而确定重大风险点,并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活动,最终将监督的重点放在重大风险点的控制活动上,实现监督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监督人员对风险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应该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故监督的侧重点也应随之变化。只有这样合理的安排监督资源,才能实现监督的有效性。

(三)控制内部监督流程各环节的自身风险。

正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充满着风险,内部监督各环节的实施也面临着种种风险。为提高内部监督的效率及效果,企业应加强对内部监督各环节所面临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系统地梳理处理过程中的各个风险点并分析其成因,针对各风险点设置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并采取应对措施。

五、结语

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监督为实现有限监督资源的充分利用,必须以风险为导向。但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监督的状况来看,不管是监督基础的建设,还是监督的实际执行都的确不容乐观,并最终导致监督的低效甚至失效。因此,企业自身应从根本上加强对内部监督的重视与投入,从制度建设、执行、评估等方面入手,提高内部监督的效率和效果。首先,企业高层应该提高对内部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内部监督的重视,从政策的制定、程序的设计、行动的落实等方面着手,传达正确的价值观,确立积极良好的高层基调,从而提高整个企业对内部控制和监督的重视程度,为监督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在设计监督程序的过程中,注意将内部监督与风险评估结果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企业将宝贵的监督资源用于刀刃上,以求对重大风险点进行有效控制。最后,通过对监督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有助于企业能及时发现监督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最终完善企业的监督制度,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09.

[2]韩洪灵,郭燕敏,陈汉文.内部控制监督要素之应用性发展――基于风险导向的理论模型及其借鉴.会计研究,2009(8):73~79.

[3]谢志华.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会计研究,2009(12):70~75.

[4]Cosmin Dan Eugen.Enhancing Assets’ Protection through an Adequate Monitoring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by Internal Audit. Economic Science Series,2011.20 (2) 491~497.

内部监督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政;财政内部监督;财政内部检查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内设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派出的检查组或人员,以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完善财政部门内部控制机制、规范财政部门的管理工作行为、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对财政部门内设各职能机构的财政财务、会计管理、预算编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直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会计信息质量以及有关财政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综合性或专题性检查和监控的经济管理活动。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财政执行的各个环节,是实施财政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权力分层化、利益多元化、决策分散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从实际出发,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清理、取消各类“小金库”,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和规范政府公共工程管理,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真正建立具有“严格的预算、合理的收支、规范的操作、严密的监督”的公共财政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认识财政监督在加强财政管理中的定位,如何创新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施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财政部门依法理财、科学管理的需要;是财政部门内部对权力的一种制约;是一种有目的的预防和纠错活动。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能促进财政职能的高效发挥。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有效监督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财政目标,履行财政职能,增强部门内部自控和自我约束的重要途径。它能确保在履行财政职能和重大决策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二)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有利于财政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即有暴露问题,纠正错误,抑制消极因素的作用,又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弘扬积极因素的作用。财政部门内设各职能机构几乎都相对独立管理着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财政资金。同时,财政管理层次多,资金分配繁杂,面广量大。如果财政系统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跟踪不到位,必然会导致管理环节上的疏漏,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甚至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只有做好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或避免违法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从而推动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合理安排和正确使用各项财政资金,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三)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能有效地促进财政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

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权力,在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时,特别是在频繁的财政收支活动中,能否经得住金钱与权力的诱惑与考验;能否做到正人先正己,廉洁理财,将直接决定财政工作的质量和财政干部的声誉和形象。通过财政内部监督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在开展监督的同时,强化了廉政勤政意识,从而促进财政系统的廉政建设。

(四)加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能够有效地促进和规范财政财务收支管理。

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过程,其实质就是监督过程。财政监督机构的各项监督检查活动,其本身也是财政收支的管理活动。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的职能将逐步改变只重检查不重管理,只重收缴不重整改,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的做法,日趋健全和完善,从而促使财政部门的财政管理行为更加趋于规范。

二、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原则

1、实事求是、依法监督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监督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深入调查研究,熟悉财政内部监督对象的情况及运行特征。②要把握监督的事实材料,做到依据充分。③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④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

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注重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客观效果,重点克服几种不良倾向:一是要克服指标观念。带指标开展监督工作既会走过场,又会丧失原则,极大程度上损害监督者和监督机关的形象。二是要克服为抢进度而敷衍了事的做法。三是要克服巨细不分、主次不分的检查观念。四是要协调同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检查,降低监督工作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优化工作质量的原则。

财政内部监督与检察工作的质量包括:①能否准确地发现被监督者的主要问题。②能否查出带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③能否实施全面检查。④能否提出整改的正确意见。通过质量优化,对各种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努力提高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的整体效果。

4、坚持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原则。

主要包括:①完善年初预算方案的核查备案制度。②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③参加重大经济活动预算的监管。④加强对财政收入征缴的源头监管工作。⑤检查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

(二)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就其方法,是依据凭证、账册、报表及相关资料去甄别其记录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通过这种甄别来了解、确定其财务状况和所要知道的具体事项,进而予以肯定或否定。具体说来,即实施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横向监督和纵向监督相结合,内查和外调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先进的监管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三)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主要内容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的内容,即财政部门对本级和下级财政部门所属各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内容。由于财政机关是各级政府管理公共资金的职能部门,而各种公共资金的来源渠道、性质和种类、分配和使用等各方面比较繁杂,因此,财政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内容也就相对较多,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情况。②本级综合财政预、决算及部门预、决算的编制和批复情况。③本级预算内外收入的征收、监缴情况。④部门和单位经费的拨付、使用、管理及经费指标的追加、追减情况。⑤对上级下达和本级预算安排各项专款的项目审查、资金拨付、配套资金安排及使用效益。⑥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及遵守财经纪律情况。⑦干部的离任审计。⑧政府采购。⑨财政部门内部财务收支。⑩其他如本级预算调整,收入退库等方面。

三、创新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努力实现和完善“六个转变”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内部机制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监督蕴含在公共财政中的“预警、反馈、制裁、督促”的功能越来越显著。财政监督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将主要精力转到依程序协同掌握制度、规则和研究把握政策、规范的大事上来,并加强对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调查,不断创新财政监督机制,要努力实现和完善“六个转变”,充分发挥财政内部监督和内部检查工作在财政工作的各个领域捍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作用。

(一)从注重事后检查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转变

财政监督机构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新形势,参与财政重大决策,对整个财政收、支、管等诸多方面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以监督管理为主,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尤其要重点抓好事前监督,只有关口前移,才能未雨绸缪,才能不断规范财政管理,及时查堵漏洞。在对财政资金分配特别是重点专项资金分配上,监督检查机构要派员参与其中,实行跟踪监督,不仅要监督资金拨付项目的科学合理性,合法合规性,而且还要监控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

(二)从重分配轻监督向“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转变

财政部门作为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者、仲裁者,其基本职责就是“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也可以概括为“分配职责和监督职责”。由此不难看出,监督职责是财政部门一项天然职责,财政内部监督工作要与时俱进的为财政的基本职责站好岗、服好务。

(三)从注重收入监督向收入监督和支出监督并举转变。

相比收入监督而言,财政支出监督在监督层次、力度和深度上要相对弱化、逊色得多。诸如拨“关系款”、“人情款”,在使用上不讲效益,滥支滥用损失浪费等现象在现实中依然存在。搞好财政支出监督,就要抓好日常内部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健全支出监督体系。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视角来规范财政支出,严格对财政支出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分配的用途、拨款程序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将财政支出监督从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向深层次效益性拓展。

(四)从职能交叉、重复检查向职责明确、规范有序转变

实行归口管理制度,即由财政监督专门机构归口管理监督检查的计划,实行内外检查工作统一协调、统筹安排、统一处理以及有关的行政处罚等,从而改变从前职能交叉、重复检查的问题,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果,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公正性。

(五)从监督与管理脱节向贴紧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监督转变。

财政监督机构要加强内部监督首先必须参与各项财政改革和财政分配政策、方案的制订,如参与财政体制调整,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等。其次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的内部牵制制度,主要包括规范资金审批程序,从资金的分配、使用、调节、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督。三是开展财政部门内部的日常监控和集中检查,抓好机关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督查工作。四是结合借鉴对外检查逆向监督财政分配和管理行为,提出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的对策、措施。五是将财政监督检查信息化建设纳入“金财工程”的分系统,贴紧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改进财政管理手段,强化财政监督。

(六)从注重对外检查向内外监督检查并重转变

近年来,财政系统内部违法违纪案件逐年增多,违纪金额越来越大,违纪手段越来越隐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资金的审批、投入和使用、收效等流程过程中存在约束力乏力和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问题。可见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政内部监督非常重要。

一国外银行家就银行资金问题说过:“我不怕外面的人来捣乱,我的防备设施足以抵挡外来干扰,我最怕的是内部人员搞破坏,因为内部的破坏是最难发现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牢固建立起内部防火墙。通过有效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时暴露问题,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能够及时地挽救一些同志,使他们悬崖勒马。即能使干部队伍更加廉洁自律,又保护了国有资产不受侵吞蚕食。

参考文献:

[1]孙开。论财政法制与财政监管[J].财政问题研究,2003,3.

内部监督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各国法治发展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新刑诉法明确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新刑诉法第93条首次明确了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机制,这也显示了国家对逮捕权的审慎态度,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救济机制,充分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从司法实践看,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主体、审查内容、启动程序都要继续予以明确,才能切实保障人权。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在检察机关的职能划分

羁押必要性审查在检察机关的内部职能中虽然尚未作划分,但是笔者认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职能应作为监所检察部门的职责。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宜让侦查监督部门来执行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从这条可以明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是已被侦查监督科批准逮捕的,就不宜由原批准部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

1、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起自己权利的保护。如果批准逮捕与羁押性必要性的审查为同一斑人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主观上会感觉检察人员有先入为主观念,会觉得同一个人或者同一部门人员对于自己已作决定作出改变的决定可能性不大,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对该制度设定公平性及实用性没有信心。所以,笔者认为,让侦查监督部门来作为审查羁押必要性的主体不能很好的体现立法者本意,不能充分体现保护和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原则,

2、不利于检察权利的内部监督。权利是需要制约和监督的,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如果由侦查监督部门来行使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利于检察权利的内部监督体制,从制度上不符合权利运行的规律。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宜让公诉部门来执行

1、容易混淆公诉部门对强制措施的决定权与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建议权。众所周知,捕后案件在审查阶段,检察院公诉部门有权对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进行审查,必要时可直接进行变更,而不是建议变更。因此可以看出,如果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放在公诉部门的话就会使公诉部门的这种决定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利与刑诉法规定的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建议权相互冲突,使得权责不明。

2、此项权利放在公诉部门使得权利的重复,不符合立法者本意。公诉部门在新修订刑法之前本身就有此项权利和义务决定是否改变被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措施,因此如果再由公诉部门来执行的话,会造成权利的重复,同时也不利于检察机关内容的监督。因此,此项权利不宜由公诉部门来审查。

(三)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当由监所检察部门来执行

要保障被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就要由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场所在的驻所检察室的监所检察部门来完成,这是因为监所检察部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人文条件及法律职责。

1、监所检察部门每天有驻所检察官在羁押场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方便向监所部门检察官提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意见。

2、与其他科室相比较,监所检察部门驻所检察官更能直接、全面了解被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看守所动态表现情况。

3、多年来监所检察部门在看守所为被羁押人员的人权保障作了大量工作,被羁押人员从心里上对于监所部门人员的信任度较高,有利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具体操作,即使作出了不予以释放的决定监所部门人员也能随时化解被羁押人员心理负担。

4、对于被羁押人员而言,诉讼环节程序多,时间长,公安、检察、法院部门繁杂,各个诉讼阶段办案人员的不断变更,让被羁押人员思序不清,但是对他们而言唯不变更的是驻所检察部门,因此为了减少在不同诉讼阶段各部门之间的推托,切实保障被羁押犯罪由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由天时、地利、人和的监所检察部门来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更为适宜。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启动

检察机关监所部门既可以依职权主动审查,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辩护律师申请进行被动审查。

(一)主动审查羁押必要性的案件宜限制在一定范围

1、案情重大敏感、社会关注度高或者特殊主体(如70周岁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或在校生)犯罪;

2、案件有后续补充侦查空间,检察机关在作出逮捕决定的同时引导侦查取证的;

3、具有刑事和解空间的轻伤害案件、交通肇事等过失犯罪案件;

4、案件定性存在争议,或者法律、司法解释、刑事政策等发生变化,导致不应继续羁押的;

5、审查逮捕阶段即发现犯罪嫌疑人患有疾病、怀孕或哺乳自己婴儿妇女等影响逮捕必要性判断的因素,但在该阶段必须作出逮捕决定的。

(二)排除羁押必要性审查。对以下类型案件应当绝对排除在审查范围之内

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组织犯罪、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犯罪等严重危害国家政权和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犯罪的,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的、累犯、惯犯、流窜作案、住址或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的羁押必要性审查。

三、审查内容及程序

羁押必要性审查关系到各个诉讼环节,因此有必要对审查内容程序作出规定。笔者认为,当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启动后,监所检察部门应形成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应有:公安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审判机关相关办案人员意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委托的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未成年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其法定人必须参加)意见;羁押场所、监所检察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意见;被害人及其法定人意见。在评估羁押必要性过程中,检察机关监所部门要充分听取上述人员的评估意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时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社会影响性、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最后形成羁押必要性审查报告。如果公安机关、法院、公诉、侦监部门、羁押场所之间意见一致可以作出释放或者不予以释放的建议,但是如果各部门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形,应报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四、羁押必要性审查时限

审查时限方面,为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不宜设置过长,可参照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限规定,对规定应在作出启动审查程序决定后的7日之内作出审查决定。对各诉讼阶段所在部门意见不一致,需要报检委员讨论决定的,可以再延长7日。

五、对审查结果异议的救济、检察机关建议是否具备强制性及如何进行事后监督等均未作明确规定

内部监督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构建 实施

所谓企业内部控制,指为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和信息资料的可靠性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企业政策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等问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因此,从企业角度进行内部控制构建和实施,也成为企业管理中的常用手段。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快速发展,但是许多企业都存在管理混乱、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如许多企业在内部管理上缺乏专业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内部控制力度低,一些内部控制岗位设置不合理,无故增加了企业办事环节,影响了企业经营办事效率。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因此,可以说,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求。其次,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如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独立董事不独立,“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监事会的功能有限,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充分体现,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董事会、监事会职责范围有限,难以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划分混乱,因此造成一些企业看似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对企业效益的提高却很难发挥作用。许多销售人员既推销东西又收货款,会计人员也是钱账一起管。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要想规范发展,必须完善内部控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构建实施建议

(一)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归根到底是要为企业生产经营而服务的,它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等内容,只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化、规范化。鉴于此,企业应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制定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环境保障。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要担起经济主体的责任,成为能进行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监督的独立市场主体。因此,企业要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企业财产法人化的同时,强化董事会在企业治理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企业法人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外部独立董事,加强对内部管理主体的监督;科学设置内部机构,明确内部机构职责和权限,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改变过去那种缺少职业经理人、盲目决策的状态。

(二)严密构筑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想确保企业内控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有效落实,企业必须构筑足够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以防为主、以堵、查为辅的内部监督防线,建立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减小企业经营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各级管理层还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施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给决策层以内部控制执行过程和结果反馈,以促进企业内控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的实现,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离不开企业监督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因此,在内部控制构建进程中,企业一方面要通过道德、技术和控制制度教育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管理阶层的思想意识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强化内部监督机制的约束力,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取消子公司对外融资权和担保权,突出集团企业资源配置、经营管理功能。这就要求企业在严格审核超预算资金配置的同时,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内部用人机制,在关键岗位人员竞争、聘用上坚持择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制度改革。

(三)通过各种内部控制活动营造积极的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是批准控制、会计控制和实物控制。其中,批准控制是企业事前控制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各级管理层要按照既定程序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提请批准事宜的合理性、合法性、可操作性进行核实、测评,确定是否准许其发生,严格控制那些不合乎法规要求、与企业利益相违背的经济业务,关注临时性、突发性事件中专门审批、报告、执行程度。会计控制指企业通过内部会计活动对经济事务的控制,会计控制一般是对经常性发生的财会业务而设置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可以借助会计方位设置、凭证制度、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日常核对等来管理内部经营活动,已实现经济业务控制目的。实物控制是针对实物安全完整而采取的控制方式,其主要内容有实物利用保护、实物清查、实物保管、实物限制接近等。企业管理层可以从不同角度、借助不同形式的管理活动宣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内部控制文化环境建设。不过对于许多小型企业来说,即使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在企业管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再完善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要想构建理想的内部控制制度指向环境,企业管理层需要考虑控制活动与制度之间的关联,利用各种控制活动如业绩指标分析、业务经理职能指导管理、定期资产、存货及现金盘点等活动,促进内控制度与企业日常管理的有效衔接,提高内部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要客观分析经营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内部控制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结合起来,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慧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财会研究,2010,0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