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和普教的发展,技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电工学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对电有一种畏难心里,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电工学习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实习训练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电工实习指导老师让学生对电工实习产生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训练的前提条件。为此,笔者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以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讲解电的应用知识时,教师选择电在家庭电气化和电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易于理解,通过讲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导和激发学习兴趣。
二是将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在实习课中针对具体课题,列举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并说明故障原因和维修要点,这样把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进行导线连接的基本技能训练时,学生认为把导线接来接去,没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列举家庭中照明灯忽明忽暗的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讲解解决办法。通过这些事例的分析,学生体会到电工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产生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动力。
二、对学生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
1.教师要有爱心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教师要有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资本。教师经常告诫自己“没有不合格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克服对后进生的偏见。“朽木”可雕,教师对后进学生要寄予希望,坚信他们不是“朽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为此,教师要从增强自信心出发,做到“避其所短,扬其所长”,抓住时机,给予机会,激发其上进心。
3.教师要有耐心
教师以高度的热情,坚持不懈地为他们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一个课题,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1.实习与讲授相结合
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及故障排除的教学实习中,学生对电路的构成及功能原理很难理解。实际上控制电路主要是由各类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等零部件组成的。学生了解这些电器的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功能是正确使用和操作的前提。如接触器正反转控制线路课题,教师利用实物讲清原理,反复模拟接触器线圈得电与失电过程,让学生观察触点开关动作控制电路接通和切断的情况,再通过实物示教板观察电动机正反转情况,把自锁和联锁的概念加以区别,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这样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于理论教学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为学生配备实习器材,让学生进行安装操作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指导,定期进行考核,使学生逐步掌握操作技能。
2.操作与纸上练习相结合
对一些元器件较多、线路复杂的电路,教师可以采用“纸上练兵”的方法。所谓“纸上练兵”,是指学生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在作业纸上练习布线的作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
3.专题操作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相结合
专题操作练习是把一个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进行实习,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创造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生产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进行M 7130平面磨床电气线路故障排除训练时,教师让学生首先熟悉机床电气原理图,分析各控制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各元件的动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故障现象,确定故障可能发生的区域范围,最后找出故障点。通过专题训练,学生在排除故障时,基本上都能准确、快捷地完成任务。
四、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实习教学又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实施实践课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每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从教案的准备、实物准备、示范指导、巡视指导,到结束指导等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39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塑造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学习方法科学,学习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学生学习的信心就足。学习方法科学,学生在学习中就能达到“无师自通”,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根基。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化学教师应如何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呢?
一、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课前预习
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决定于课前预习的程度,课前预习得好,听课效率就高,课前不预习或预习得不好,听课效率就低。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课前预习,摒弃漫无目的的预习,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为听课做好准备。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预习呢?我认为教给学生列预习提纲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即把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画成知识树,进行分类等,把各知识的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复习一下,对新的知识进行标注记忆,对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进行特别标注和记忆,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特殊标注,以便在教师讲解时重点理解。列提纲的方法开始也许有点慢,但练习得多了,学生就会“熟能生巧”,读一遍课本就能把知识的重难点抓个“八九不离十”,进而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指导学生严格开展化学实验
严格开展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化学现象真实与否需要化学实验验证,化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化学实验检验。由于初中学生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而且是刚刚接触化学实验,为了安全起见,化学教师往往是先进行示范实验,要求学生观察。但是,很多学生在教师进行化学实验示范时,只是觉得好玩,当热闹一样看,根本不认真观察、思考,对于实验操作的过程不加理会,对稍纵即逝的化学现象不加注意,一点学习的效果也没有。轮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立刻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错误百出,危险频频。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严格开展化学实验。在进行实验准备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同他们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在进行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有秩序、分步骤地安装设备并反复检查是否到位;对化学物质的添加时间、添加量等仔细核对,并采取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使用辅助工具等;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有所预见、有所准备,并认真观察、仔细记录、细致分析,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三、指导学生有效记忆化学知识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的发展。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前提条件是,脑海中要存储有相关的知识。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在脑海中存储,实践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无从谈起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用心完成。
那么,怎样才能对化学知识进行有效记忆呢?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发现,学生仅仅对课本上的零碎知识进行记忆,即使记得再多再牢固,在运用解决实际化学问题时,也常常表现得无从下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记忆的知识是松散的、杂乱的,而实际的化学问题是综合的、复杂的,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解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记忆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例如,学生对原子、分子的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在运用的时候又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针对这一实际,我和学生一起把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等列表进行构成、性质、分类的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归纳和总结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并进行强化练习,以巩固各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慢慢地,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指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解化学题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记忆化学概念、现象、结论、方程式,还要解化学题。解化学题是检验学生化学知识学习效果的途径,也是化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必然。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解化学题呢?
首先,指导学生审题。解化学题审题是关键。在审题时,要弄清楚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隐含条件,哪些信息与题目所求无关,然后排除干扰信息,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和图式符号,把题目的求解表示出来。
其次,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反复理解、推敲题意,教会他们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
当前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步骤进行: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2.1 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2.2 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如:我在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四年级数学)时,教给学生如下的预习方法:①动手实践: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量一量,它们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②学会比较:再把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各是多少度。③总结归纳: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2.3 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要求学生首先通读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摆一摆甚至剪一剪,为理解和掌握新知做准备。例如:刚刚讲过的《圆柱的认识》,学生通过读、划就会了解以下内容: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定义,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哪部分,本课的知识点基本清楚无疑。
在检查预习效果时,不妨让学生来担当主讲,其他人可以补充,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知识的碰撞中还可能闪出智慧的火花。
4.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如果和课本上的不同,要思考:我的方法对不对,哪种方法更好,是不是针对不同的已知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更简便,以及怎样的书写格式更清楚更合理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课上可以博采众长,辨别分析,拓展大家的思路,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5.享受预习的快乐
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学进去,充分发挥自主性,他们就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能力增长的快乐。
5.1 通过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地、有重点地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地施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5.2 通过预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教育所关注的课题。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甚至比掌握数学知识更为重要。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预习中学生学会了看问题-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起来,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看待一个问题;能够结合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证明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自学能力逐渐建立起来了,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5.3 通过预习,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创新。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精神,预习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数学的预习是有明确的预习目的的,要积极开动脑筋,要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自主探究,有时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关键字:有效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四六级 指导意义 方法探析
一. 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并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教学理念。学生能够有效的取得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很好的可以认定为是有效教学的体现。同时每位教师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树立全人的理念,也要确立学生发展的思想,全人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方面的科学发展,所以老师不要太过于高估自己的教学价值,要把学习科学价值定在发展之上。然而在有效的教学里,教师必须首先要养成自觉反思和总结的好习惯,处于一种天天反思的状况,不断的询问自己的教学有效吗?会不会有更好的教学。因此如果没有反思性教学就没有有效教学。同时在有效教学里学生们一定要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在有效教育里存在正比,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和自身的学习,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不断的启发,并从而激励了知识结构。在有效教学的策略方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把握一些有关策略性方面的知识,能够很好的当自己在面对相关情景时,能够正确的做出选择。其实关于有效教学所指的是教师需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需要利用很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然而却需要很快的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发展,能够更好的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的一部分,它是所阐述人和动物学的性质、过程所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然而有效教学理论是一门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通例,并且它明确的阐述了能够最快获得知识和技能地有效方法。从客观性角度考虑,有效地教学理论最关心的是如何促进学习的进步而不是去描述学习。具体的说,有效教学理论是在研究如何教的问题,然而学习理论主要所阐述的是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在学习后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在苏联和中国的教学是属于概念性教育,关于课程只是包含在其中,并也是教学的一部分,从而教学理论中也包含着一部分是课程理论。课程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同时也被具体化的成为是教学计划、教科书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制和改革也是教学理论所所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北美他们的教数学就属于宽于性教育,教学仅仅只是课程的一小部分而已。实施和设计也仅仅只是教学的课程,同时有效教学理论也只是理论课程的一部分。
三、有效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中的指导意义
有效教学理论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促使大学英语教师改革了现行的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师生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教与学的定义性思维,教师机械化的传授知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辅导教学的有效发挥,再加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英语教学仅仅通过死背硬记就可以获得高分,同时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符。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会对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提出有效的教学理论,对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引导教师关注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的变化
一直以来,学生和教师对于英语四六级考试最关心英语考试的内容。引进有效教学理论后,教师通过将新老四六级的考试内容作了对比分析后,可以明确地看出考试内容发生的变化,例如听力比重加大、快速阅读和主观题型比例增加、语法考查灵活性较高等。因此,有效教学理念作为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一根无形指挥棒,指导广大英语教师必须改进现有教学模式。
四、有效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中的方法探析
1、更新教学辅导观念
要想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课的有效性,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到辅导教学中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英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总之,只有通过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会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2、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课的有效性,关键要靠教师和学生长期的努力来实现,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仅仅依靠单一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它需要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达到目标。在解决英语题目问题的时候,教师若能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综合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事物简单化具体化,让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探究,进而提升探究能力。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总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好英语四六级知识。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促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主分析和实现解决。但是,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均缺乏学习自主性,为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开展小组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大学英语学科的学习中去。当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并且让这种积极性能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就会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并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又产生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继续探究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有效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中的提出,已经作为一根强有力的指挥棒指导着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加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实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总结和反思,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改变英语教学中“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况,促进新课改英语教学目标的完成,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光亚;;分层教学在英语有效性教学中的运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2] 陈红. 教改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体系的构想与设计[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12)
[3] 左敏;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年02期
[5]方媛;;浅析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及实施策略[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刘红梅: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现实羁绊与未来展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杨玉明,温晴;;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特征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自觉锻炼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41-01
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当前体育教学的重点。自觉锻炼指的是,一个人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独自进行体育锻炼。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必须克服许多因素,运用恰当的方法加以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 制约学生自觉锻炼的因素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参加体育活动和课外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树立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是,经相关调查发现,高中生自觉锻炼的意识非常薄弱,这主要受到学习压力大、运动场地小、健身器材少、惰性十足、缺乏指导等因素的影响。
1.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
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对学习和考试,根本无暇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家长、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体育锻炼能力,认为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这种思想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自觉锻炼的习惯。
2.运动场地小,健身器材少
高中体育教学中,因多个班级同时上课,造成人数多场地小的局面,影响了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健身器材陈旧、不足也影响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
3.意志力不坚定,惰性强
体育锻炼贵在自觉,只有自觉坚持锻炼,克服自身的惰性,才能在持之以恒中看到锻炼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惰性十足,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无法做到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他们无法对体育锻炼产生爱好兴趣,进而影响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缺乏科学指导
学生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缺乏教师的指导,无法掌握一些体育技能,缺乏体育理论知识,不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无法体会体育锻炼对于缓解学习压力的作用。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是制约学生自觉锻炼的客观因素。
二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指导方法
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指导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1.指导学生独立锻炼,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自觉地参加锻炼。因此,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是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兴趣的培养,学生会自觉地关注体育锻炼,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练习次数、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动作纠正等基本技能知识,使其情绪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调节,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2.完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树立积极锻炼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应设计好教学计划和内容,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活泼生动的教学主题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消除惰性心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让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培育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
3.运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教师可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养成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教师可在课外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辅导,引导学生制订健身计划,并实行教师监督与定期自我考核的制度,最终纳入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这种指导,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三 总结
自觉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为主,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校应通过扩大运动场地,购置运动器材来改善学生的体育活动环境,教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指导方法,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消除学生的惰性心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缓解学习压力、增强体魄,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辉.影响高中生自觉锻炼因素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