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方法 活动

大力推进体育教育尤其是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不但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成效和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对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的需求,更关系到国家进步和强大的百年大计。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和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对小学体育教学谈了几点看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十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三直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理念的提出让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以往那种我发命令你执行的教育理念就要被一种和谐、自然、默契配合的氛围所替代,以往那种教师高高置于学生之上的观念可能也会被教师始终置身于学生之中不分彼此地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做法所取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由原来的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合作者,放弃“主导”,重视“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评价多样化,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在课题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言语评价(表扬的语言)、行为评价(微笑、抚摸、握手等)、物质评价(糖果、小星星、学习用品等),同时还让学生相互评价。

三、建立对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理念,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的关照下,新课程确立了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新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化地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让学生自主练习,通过尝试、探索,学会学习的方法,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此外,还要加强教学民主,和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与学的方法,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活动(但每节课不得超过3个游戏)、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多给学生提供互相帮助、互相指导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多为学生提供创造活动机会。如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各种动物的行走姿势,中、高年级参与一些游戏规则和方法的制定及改造,多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潜在功能进行探究,多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避免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无神、探究过于泛化,或将体育课上成纯粹的游戏课。

四、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让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源于生活。体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接近学生的经验,学生就越感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常常发生的事件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挑选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并能够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利用投掷教学内容,笔者在中、低年级教学中创设了《劳动的丰收》情景,通过“劳动模仿操:播种——丰收”等情节的贯穿,创设快乐的田间劳动情景,使学生不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同时也能用心灵去感悟劳动者的可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快乐体育;兴趣

为了基础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总目标。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学与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体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贯彻“课程标准”必须做好教学工作

1.要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验工作。结合试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器材改革。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变成为广大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会。在总结十多年来学校体育课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余训练方法,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鼓励并推动学校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多做贡献。

3.加大学校体育评价的改革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在全国实行。坚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体育考试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全面地、科学地评价学生身体状况,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方便学生考试。

4.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工作,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认真研究对策,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5.要始终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能够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重点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6.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另外,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7.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8.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

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落实,学生将会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在这一标准下开展,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体育教学要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使快乐真正深入学习当中,从而使青少年体会到健康的效果,使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崔漩,龚继忠.从安然破产看企业财务控制.财会月刊,2002,6.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体育课程设置“轻向化”的内涵及意义

本研究主张弱化以往高校体育课程的竞技因素,建议对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进行过渡性改造,同时引入“轻体育”项目,以满足学生锻炼的个性需求、激发上课的兴趣、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本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解决得好会对高校体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尤其在突破高校体育改革瓶颈、确保毕业生与社会顺利接轨、促进课堂教学更加和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轻向化”发展构想

(一)改造原有体育课程体系,实现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软式化”过渡竞技运动项目“软式化”,就是通过主动的变革来适当降低竞争性、提高趣味性,使运动项目最终成为具有广泛流行地域和众多直接参与活动人口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的运动文化方式[2]。对渤海大学原有“专项式”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造,将已经开设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八个运动项目,分别采用项目自身改造和改造、项目之间相互渗透和交融等途径,在保持原有项目竞技性的同时,朝着轻松化、简单化和普及型的方向发展,实现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软式化”过渡。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一、阐述体育锻炼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教学成效具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当站在大体育的角度对学生强化教育引导,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1.从民族发展角度阐述。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全民族体质的提高,全民健身要从小抓起,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体质强健才能够强大一个民族。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上升到民族发展的角度之后,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

2.从强身健体角度阐述。虽然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增大,但是离开强健体魄,也是无法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的。笔者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向学生渗透“身体是学习的本钱”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学习体育和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初中阶段正是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一定要强化体育学习锻炼,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3.从社会发展角度阐述。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标准,其中身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向学生传达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让学生对于体育学习锻炼增强紧迫感与积极性,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锻炼中,提高学习成效。

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锻炼动力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学生需要一些目标和示范引领,做这样的示范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体育界的先进人物也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这些典型的示范作用发挥出来。

1.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所以一定要发挥模范作用,以严格的自身要求为学生做好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与锻炼习惯。如笔者经常开展锻炼活动,引导学生一起参加锻炼,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始终坚持不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能够更加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2.发挥学生引领作用。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发挥学生较好的典型引领作用,让学生从身边的典型受到教育,激发上进心。笔者在每一项教学内容的训练之中,都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训练和掌握效果较好的学生,要求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从而形成竞争性氛围,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3.发挥典型教育作用。在体育界,有许多的先进人物,他们的事迹能够对学生发挥较好的引领与促进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专门选取我国男篮队员平时挥汗如雨的训练场景,以多媒体手段进行播放,让学生在感受运动员辛苦训练的同时,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与教育,增强体育锻炼信心。笔者还曾经为学生播放中国举重队队员艰苦训练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一刻的辉煌所蕴含的巨大付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营造良好集体氛围,强化体育精神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训练技能,还要对学生强化体育精神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精神得到振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倡导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是教师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所应当积极倡导的,笔者在一些体力消耗较大的项目训练中,通过对学生强化这一精神的教育,增强学生训练的恒心与毅力。如1500米训练中,许多学生跑到中途就缺乏坚持下去的恒心,于是笔者向学生介绍了长跑冠军王军霞刻苦锻炼的事例,每天跑步几十公里的训练量,鼓励学生增强信心,坚持锻炼。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形成的这种优良品质,不仅有利于体育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倡导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笔者一直倡导团结友爱的精神,在一些技巧类项目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成多个训练合作小组,一名学生进行训练,其他学生进行技巧的指点,相互合作,增强技巧掌握效果。另外,在体育竞赛中,笔者还教育学生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风格,将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发扬光大,成效较为明显。

3.倡导勇于超越的体育精神。不满足现状,勇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这是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理念。笔者将这一理念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在开展训练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与目标,并将这种精神渗透到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之中,乃至学习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四、给予学生鼓励关爱,树立体育学习自信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较为独特,教师应当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加积极地融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之中。

1.分层要求激发学生自信。对于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不同的学生,笔者注重开展分层要求,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方面,都区别对待,目的在于让部分训练成效滞后的学生,消除自卑与畏难的消极情感,积极投入到学习锻炼之中,尤其是与自身能力相一致的目标体系,更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2.积极表扬激发学生自信。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中的进步之处,以及表现优异之处,笔者都及时予以表扬,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在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等积极情感的鼓励下,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会得到明显强化。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蒋燕(1964- ),女,贵州安顺人,安顺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贵州 安顺 5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安顺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AJG03,项目负责人:蒋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38-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涉及学生面广,其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发展,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关系到该门课程开设的教学效果。文章以西部某一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研究、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如何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出自己的设想。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近12年的情况为:输入“英语课程体系”检索词,全部期刊检索有128条;输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检索词,全部期刊有31条;输入“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检索,全部期刊1条。可见,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以前的专科学校升格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并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兼培养专科生,培养少量研究生。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本地、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其他省区,为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以应用为指导,努力构建应用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加强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研究,我们依据Richards所提出的需求分析方法,并参考国内外外语教学需求分析问卷,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以西部的几所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文理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所选定的大学英语授课班级发放问卷450份,当场收回有效问卷435份,并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分析整理调查情况如下: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由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欠佳或缺少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学习英语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要求,难以达到求学深造和英语交际的能力。

2.课程体系不完整。英语课程设置大致以基础课程为主,以精读教学模式为核心,以语法翻译法为重;重视基础英语,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文化知识的融入,缺乏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导致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欠缺;基本上是在教材的课文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有限的文化知识。其课程设置和整个课程体系重知识轻能力,文化教学缺失,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

3.教学模式单一。一般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班上课,满堂灌,笔记加作业,采取单向式的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和布置作业的方式来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居支配地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违背了语言习得的规律。

4.教学设施不足。由于贵州省各市州的地方高校在管理归属上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这就必然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有的地方政府投入少,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外语教学硬件设施较差,多媒体教室短缺,校园网络化教学不能开展,英语学习软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停留在将黑板搬上屏幕的水平。

5.教师素质亟须提高。这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在数量、质量上都有待提高。由于市州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很难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全校的英语教师一般只有30人左右,既要承担英语专业课,还要承担全校的公共英语课。加上办学经费紧张,专项资金缺乏,不能对在职英语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6.学生期盼学习英语。调查显示,希望改革英语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学生占89.66%,希望改变教学方式的占95.86%,希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占92.87%,希望开设四级后续英语选修课的占72.18%,希望能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占97.70%,希望所学英语能够适应将来的英语岗位的占88.51%。可见,学生盼望学好英语。

7.用人单位的反映。在调查时用人单位反映,有的毕业生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在手,各门课程成绩优秀,但一旦进入文秘、外贸、科技、新闻、金融等领域工作时, 却写不好英语书信,看不懂英文国际招标书,讲不了英语谈判,难以学以致用。原因是学生只掌握了通用英语,缺乏适用于各种特定语言场合的专门用途英语。而大学英语教学只是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只是为检验学生基础阶段英语水平的考试,仅仅是英语语言需求的基础,不能使学生应对各种具体的英语交流场合。

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Richards认为,语言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大纲设计、教学方法、测试和评估六个方面。应用语言学家James.D.Brown认为,只有准确了解不同类别的需求,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掌握群体概况,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检查语言的运用情况,才能实施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构想:

1.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基础,设置课程模式。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首先应该进行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分析,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水平及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其次,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要始终建立在需求分析上,遵循既要照顾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又要给好的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个性化学习,确保英语水平稳步提高并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需要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制定、教学方法选择、测试与评估等都要以需求分析为基础,遵循课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探索一条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又有个性化、多样化的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之路。

2.以提高应用技能为中心,定位教学目标。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定义:“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又规定各高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我们要以此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应用技能、个体差异、学科专业要求等,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灵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大纲既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要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不同专业、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要注重通过语言传授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要以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和学习策略为主,并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3.以教学理念为支撑,设计课程体系。教师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要有规律性的认识,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进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此,可以通过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个教学路径和两个阶段,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由语言基础、语言文化、语言技能、语言应用等四个部分组成,其课程体系总体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其中基础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阶段,可开设通用英语,供那些在语法、词汇、语音、写作和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选择,并可以弥补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不足。第二阶段,引入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根据学生的特定需要和目的设置课程,如开设西方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高级阅读、英语写作、英汉互译、旅游英语、文秘英语、商务英语等各种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和所学专业的英语运用能力。

4.以分类指导为原则,转变教学方式。外语教学的实践证明,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和各校不尽相同的教师整体水平、教学资源,采取分类指导原则和分级教学方式。采用不同起点、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习目的学生要求。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开设的课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通用到专业,由综合到实用,进行不同级别、不同课程的学习,如通过开设综合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并结合拓展英语课程在语言技能类、应用类、文化类的应用供学生选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人文知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只有采取分类指导、分级教学的方式,才能使不同英语知识水平的学生达到不同级别的课程要求。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完整、系统、多学科交叉的工程。需要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转变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需要抓好通用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与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

[2]郭宇路.谈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必要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韩戈玲,董娟.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3).

[4]刘富强,孙建奎.多重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时空,2007(18).

[5]孙建奎,宫钦言.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严明,冯莉.国外ESP教学研究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7]杨淑侠.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8]杨玉兰.学生需求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2(6).

[9]郑红莲,刘桂兰.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施原则[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