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离异家庭 独生子女 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16-01

每个时代,人们的观念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夫妻双方更加追求婚姻的质量,当他们其中的任何一方对婚姻生活感到不满意时,往往会选择离婚,而离异后孩子往往交由其中一方抚养。这就使得我国的离婚率增加的同时,离异家庭独生子女的数量也开始增加。怎样做好离异家庭独生子女教育,也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引导离异家庭独生子女正确对待父母离异,这是教育的基础

很多独生子女都不理解父母离异,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是父母生活的重心,但是一旦父母发生离异,他们就面临只能跟随其中一方长大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恐惧,他们会产生父母不再爱他们了,所以才会离异的极端想法。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他们就会变得不信任父母、不信任周围的人,还会造成他们和父母之间的鸿沟。因此,让独生子女正确对待父母离异,是我们对其进行教育的基础。要让独生子女正确理解婚姻和离婚,让他们知道父母是以爱为基础结婚的,他们是父母爱的结晶。但是婚姻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预料的,当夫妻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选择离婚对他们来说都是种解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和孩子亲子关系的终结,要让独生子女认识到即便父母离婚,他们也还是父母的孩子,父母还是会把爱给他们。只有让他们正确认识父母离异的原因,并无条件地相信父母,才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二、对离异家庭独生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

很多离异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离异后,都会受到心理创伤,有的孩子会把创伤表现出来,有的孩子会把创伤埋在心底。当孩子们觉得自己受到伤害后,他们会渐渐关闭自己的心门,变得不爱与周围的人交流,在家里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在学校不愿意跟其他同学玩乐,除了行为上开始变得孤僻之外,他们的心理也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变得易怒、易暴躁。因此,必须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教育。首先,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要进行美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尊重父母,学会和同学友好相处,努力化解他们的敌对情绪,让他们保持与人相处时平和的心态。其次,对于有自我封闭倾向的孩子,要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班级活动,让他们多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让他们学会与同学和老师建立正常的交际关系,打开自己的心门。再次,对于心理极其脆弱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要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挫折,避免孩子心理受到重创,产生轻生等念头。要帮助他们释放内心情绪,并给他们传递正能量,让他们树立克服挫折的信心。

三、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关爱教育,让他们在爱中成长,用爱的眼睛看待周遭事物

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会觉得父母的关爱少了,甚至会认为父母不再爱他们了,因此,对他们进行关爱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要多关心离异家庭的学生,多多给他们一些关注的目光,要经常有意无意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要学会做一个聆听者,让学生产生信赖感;要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他们有思想波动要及时干预,避免学生产生极端思想,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要多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细致入微的关爱,这种爱的传递能够抚慰他们缺失的父爱或母爱,能够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其次,家长要多关爱孩子,一些家长离异之后,抚养权归谁就完全把教育责任扔给谁,这就会造成爱的缺失,会让孩子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的想法。因此,不管孩子归谁抚养,父母双方都要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共同承担起爱育责任。让孩子在爱中成长,用爱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事物,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

四、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行为纠正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

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家长离异期间由于受情绪、心理等影响,行为习惯也会发生改变,一些原本听话的学生开始变得性格古怪,行为举止也极为叛逆,一些孩子甚至开始抽烟喝酒,上课迟到、早退,或者无故逃课等。遇到这种现象,切不可放任之。要对学生进行行为纠正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父母离异,并改正自己的违纪行为。要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和课堂行为教育,让他们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离异,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不会以父母离异为借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离异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做好离异家庭独生子女的教育重于泰山,要给予他们春风细雨般的关爱,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要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幼儿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48-01

所谓独生子女:就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正是因为是家里的“独苗”,所以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父母和祖辈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在家庭里没有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没有兄弟姐妹为伴,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

独生子女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每个甚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既是社会的、学校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只要家长能发挥孩子的优势,独生子女的体格和心理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网络,才能更加有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记得近日,一位家长跟我聊了一件事。一天,天气炎热,要吃午饭了,5岁的儿子却说:“我不想吃饭,只想吃雪糕和棒棒冰!”妈妈说:“不行,饭都做好了,不能吃那个!”孩子仍坚持要吃,爸爸说:“那些东西吃多会伤害身体,也不卫生,不能吃,再不好好吃饭我生气了!”于是,孩子大哭,筷子摔了一地。妈妈厉声呵斥,爸爸拉过孩子,扬起了巴掌。奶奶赶快劝说:“乖乖别哭!吃完饭奶奶带你去!”爷爷说:“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不就是一个雪糕和棒棒冰吗?才几块钱呀?走,爷爷带你吃去!”说完摔门而去,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的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或愤怒,或无奈,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

在一天下午的自由活动中,刚刚玩起了摆在窗台上的电动小警车,她边玩边对我说:“老师,我是小汽车的驾驶员,我正开着它去抓坏蛋呢。”看到我肯定的目光后,她更加得意地摆弄着小警车,忙得不亦乐乎。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东东来了,玩具同样深深地吸引着他,只见他刚伸出小手想拿玩具的时候,刚刚就一把推开他,大声地排斥道:“这是我的,你不准拿。”东东气急了,小手抓到了刚刚的脸上。刚刚用车打东东的手,两人谁也不让谁。我快步走到他俩跟前,说:“老师说过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的,你们都忘了吗?”刚刚说:“他先动我的玩具!”东东说:“他不让我玩!”他俩都大哭不止,并说要请各自的爸爸妈妈来帮忙。我哭笑不得。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外公外婆的宠爱,导致了其霸道的习惯。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拒绝态度,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我认为,在集体生活中,必须要帮助她克服并矫正这一坏习惯,让他们明白幼儿园的玩具要大家一起分享。帮助他不排斥同伴,接纳同伴,并且与同伴共同玩并且共享合作的愉快。

苏霍姆林斯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陈鹤琴所说: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普遍性的问题:

1、过分注重智育,忽视自我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对自己的独苗舍得智力投资,钢琴、电脑陆续进入家庭。然而,家长们在幼儿的非智力教育上投入甚少,相对来说,轻视了自理能力的培养,甚至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很弱,不会穿衣、系鞋带,自我适应社会和受挫能力较差。

2、对子女期望过高

独生子女背负着两代人的期望,所有父母都想使自己的的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明明幼儿艺术能力一般,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幼儿;明明是幼儿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幼儿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以达到所谓的"不要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的目的。

3、教育方法不得当

多数独生子女不自觉地陷入了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家长对幼儿包办过多,不让幼儿做家务,不舍得让幼儿吃苦。幼儿知道自己在家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父母把对子女的爱和教混淆起来,甚至用爱代替教。结果在幼儿身上出现了很多毛病,如过度浪费、挑食、不会感恩等等。过分的溺爱与保护导致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平时也比较自私霸道。

4、、忽略了家长身素质的提高

家长的言行对幼儿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幼儿要求很严,对自己却放任自流,有时不知不觉地将自身的恶习、缺点传授给了幼儿。家长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不感兴趣,无疑给幼儿的培养带来消极影响。

二、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由于经济还不够发达,教育重视程度和普及不够,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下功夫。祖辈们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怎么教育下一代。而且新世纪,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幼儿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往往比家长掌握的更多,涉及面更宽。而许多家长还未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注重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沿用旧知识、旧方法来教育幼儿,仍然一如既往地维护自己的家长威严和尊严。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单亲家庭逐渐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幼儿园中,一些单亲家庭的幼儿在学业、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多一些。一般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幼儿一方面本身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另一方面单亲父亲或母亲因忙于生计,常常忽视了对幼儿心理、生理的引导和学习、生活方面的关心、帮助,独生子女们又缺少至亲的兄弟姊妹倾吐心声,往往在身心等诸多方面受到创伤。

3、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幼儿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家庭成员间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4、迅猛发达的网络的冲击

通过网络,幼儿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他们开始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同时网络能给幼儿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并以幼儿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的指导,这些是家长难以做到的。但幼儿的自我约束力和分辨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完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长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适应幼儿的成长需求。

1、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幼儿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幼儿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偏重智育转向教育幼儿成人

家长们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做人的教育。如:爱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等等;要教会独生子女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要将关注幼儿的分数转到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上来。

3、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幼儿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另外,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幼儿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同时,家长要尊重幼儿的意见,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人格。

4、家园合作,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当幼儿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给幼儿提供他们的社会生活。比如,可带幼儿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也可尽早将幼儿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幼儿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家园合作,共建良好大环境,拓展幼儿的成长空间,加深幼儿对人与社会的理解,部分弥补生活环境过于单一的缺陷。

5、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对幼儿的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幼儿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要给独生子女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磨练幼儿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幼儿多动脑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雷骥.试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张佩娟.独生子女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吴晓迪.城市学龄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0.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自从1980年推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就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这些研究对推动我国独生子女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用很大。但从研究现状看,研究者对独生子女持有较多否定性评价,而这些评价大多通过对比历史、对比国外作出的。独生子女具有特异性这一先设前提,是否足够牢固?在受教育时期,独生子女中学生的现实状况究竟怎样?教育者应该抱有怎样更为合适的学术态度?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区独生子女中学生为调查样本,展开探讨,请行家指教。

一、研究状况

美国心理学家Gastnley Hall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病态”。日本心理学家波多也勤子曾说:“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是非常任性,意志薄弱,遇有不如意便发脾气,缺少社会性,与人难以相处。”1985年,美国《新闻周刊》登载题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给独生子女贴上了“小皇帝”标签。

在国内,1986年,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说,独生子女是“那些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用全部精力供养起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患了‘四二一’综合症的孩子们。”2007年4月,《中国青年报》说:随着“421型”家庭的增加,调查发现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而同时49.8%的青年人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忙于工作无法照顾老人。但细心推究发现,若其数据为真,35%家庭的爷爷奶奶人数已占中国总人口的21%。而根据当时调查,中国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1%左右。这两个报道显然存在较大的统计误差。

时至今日,当年的这些悲观预测情况如何呢?

2013年,华尔街日报报道说:“据澳大利亚几所大学的四位研究人员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中国的独生子女往往更悲观、更自我中心、更不喜欢冒险。这些特点可能会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并对经济产生影响。”2013年1月10日,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说:“科学家说,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的孩子与之前的孩子相比,在长大成人后变得较自私、不太容易信赖他人、更胆怯、竞争力较差、更为悲观而且不够勤奋。”

2010年,中国学者姜健等人称,“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文献中,较为认可的是独生子女在智力发育、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优势,而中心化、依赖性、责任感等方面处于劣势。”2012年,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课题组报告说,尽管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在家庭中受到更多关注,但是,“独生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相对较弱”,“体质健康水平相对较弱,情绪状态呈现两极性”。

中国的独生子女研究始终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年轻一代的心理变迁,也会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研究承袭国外研究的色彩非常浓重,在个别问题上甚至有如影随形之感,相关研究结论也颇多抵触之处。

笔者以为,随着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独生子女身上的特异性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特异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与经济差异、地区差异和人群差异有关,也会因相互模仿而大致趋同。同时,对独生子女的评价也会随着社会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二、历史阴影

独生子女成为问题,不自今日始。中国古人对独子满怀怜悯,并关注他们赡养双亲的责任。《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窃符救赵、椎杀朱亥后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是中国文献首次提到“独子”一词。此后,“独子”经常出现在两类文献中:一是赡养双亲和为父母守丧。这类文献最集中在清代,尤以《大清会典》和“皇帝宝训”中出现最多。《大清会典》卷九十七载:旗丁在任,独子准随至任所亲养;卷一百六载:武官除非战事,其他无论是否独子,准去丁忧。二是忧虑独子成长艰难。这类文献以祭文最多见。晋李密《陈情表》中说独子之境况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则以“有待”相许,要求显亲扬名,反映了独子振兴家庭的沉重压力。正是因为独子生养不易,《大清会典·卷一》载:内府属下孀妇独子,给予一两钱粮养赡。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和祝英台》中,有三个故事都讲述独子的遭遇,而且都和死亡、悲剧相关联。

在男性血缘宗法制社会中,人们普遍轻视女孩,独女被看作“绝户”。《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情况,可以略现端倪。第二回载:“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此时黛玉五岁,林如海死时黛玉十三岁。巡盐御史在清代是出名肥缺,做了整整八年,肯定家产万贯。但四十五回,黛玉却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林如海的家产哪里去了?《大清律辑注》卷四载:“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者,所有亲女承分,无女者入官。”可见,林的家产被同宗给分了,其独女竟然落到乞食寄养的地步。林黛玉的敏感、多疑个性的形成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此,古人对独子的态度,基本是他人悲悯独子,而独子忧虑身世。独子生存的沉重感来自社会有形与无形的累加。伴随独子终身的,是沉重的血脉延续的使命感、家族振兴的责任感和形单影只的孤独感。他们的思想、心态很难有正常健康的发展。

文化在传承中发展,但文化也会随时代变化发生巨大转型。陈恩认为,“独生子女政策的社会起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性和科学”,以及“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研究界早期普遍的忧虑情绪就受到历史阴影的巨大笼罩,而很少来自现实的客观调查和理性思考。思维的历史惯性如果不加以迅速梳理,其结果只会加重代与代之间的隔阂,对独生子女成长产生恶性影响。事实上,受全球高速发展的福荫,少子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的重视教育、贪图享受的习性也是现代人的普遍习性,并不为独生子女所独有。

中学阶段的独生子女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视他们身上的优势和劣势,调整好教育教学最佳姿态,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城镇化背景下,那些五方杂凑之地的独生子女情况尤为复杂,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调查研究。

三、松江样本

笔者以松江区部分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是因为:松江作为上海近郊,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囊括了城市和乡村不同人群;松江的经济、文化、资源、信息介于都市向城镇的过渡特色,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养状态更为复杂。因此,本文的调查结果,既有中学独生子女教育的普遍参考价值,也能给城镇化背景下匆忙入城的独生子女教育提供一点启发。

本次调查,共发放1500份调查表,收回有效票1476张。独生子女1157人,占调查对象的78.4%;非独生子女(基本为两孩)为319人,占总人数的21.6%。根据松江人口网数公布的数据,“2012年末松江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例为0.38/1。松江地区常住人口的独生子女率明显低于上海市区,这与松江地区人口构成以外来户为主有关。

(一)经济影响

父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庭占21.4%。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经济偏好,其生育多孩的愿望较低。松江大学城的创建,不仅连带发展了松江新城,吸引了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入住,对松江人口素质也产生良好带动效应。这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优越,教养科学,明显智力较高,举止文明。父母学历为初中以下的家庭占55.5%,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各地农村,其生育多孩的愿望明显强烈。但由于家庭收入不高,加上超生罚款等因素影响,教养成本不堪重负,非独生子女的教养资源明显受到限制。高中学历家庭占23.2%。这类家庭在当地生活条件相对优裕。与本科学历家庭一样,他们生育多孩的愿望都不强烈。经济好的家庭,生育一个小孩;经济稍次的家庭,生育一个以上小孩。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与生育多孩的愿望成反向运动。这与国际流行趋势基本吻合。

受家庭经济影响,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独生子女在各项指标上都具有更大优势。可见,独生子女不仅在家庭教养上得到更多关注,同时也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这种起步差异,势必影响他们的发展。

(二)内心状态

独生子女在家受到更多照料,其父母更愿意为其做早饭,而非独生子女自己做早饭的比例更高。早饭吃快餐的独生子女比例远远超过非独生子女。比较而言,独生子女的营养状况要比非独生子女高一些。而选择不吃早餐的学生比例都比较高,这个现象值得关注。

独生子女得到家长更多关爱,但并不意味他们与家人关系更为亲密。一方面,在情绪波动时,独生子女更愿意选择家人与老师为倾诉对象,但另一方面,可能因为缺少兄弟姐妹做玩伴,在家里更喜欢沉默的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高出10.3%。独生子女与好朋友共享内心的意愿也非常低。独生子女既依赖长辈,也不够合群。

(三)交往状态

独生子女的交友意愿不强,其得分率比非独生子女少了20多个百分点。在打发无聊时光时,他们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现代社会对数字信息的依赖更深一样,在受到电视、网络的影响方面,两组比例非常接近。

独生子女对自己没有玩伴的孤独感并不很强烈。他们觉得只有我一个更自由。反而是非独生子女觉得没有兄弟姐妹会更孤单,这多少跟他们仍然在体验这份情感有关。觉得没有兄弟姐妹无所谓的比例非常接近,都超过三成。因此,根据这栏数据,虽然不能说明独生子女更冷漠,但至少有更强烈的自我中心。

(四)独立意识

在纠纷面前,独生子女忍让的意愿更低,发生冲突的可能更高,其寻求保护的意愿也更强烈。而遇到难题,独生子女中选择独立继续的人数比非独生子女高出8.8%,而找同学帮忙的意愿则低了10.8%。在教养过程中,独生子女是家庭核心的观念已经刻录,这势必影响其家庭之外的社会意识。独生子女既偏好权威,也更为刻苦。

(五)勤奋自信

在课外时间,独生子女更愿意选择看书,这比非独生子女高出13.2%。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度也高出10个百分点。这一勤奋状况,与教养有关:独生子女父母的期望值更高,希望其出类拔萃的心理更为迫切。在充足甚至过度的暗示之后,独生子女很容易养成依赖权威的心理,并因对未来产生期待而更为勤奋。

四、教育对策

1. 重视劳动教育。家庭是独生子女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基地。家长对一孩更加重视,期望值更高,导致独生子女的自我期望随之提高,学习主动性较为突出。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与劳动实践等方面显得不够情愿。然而,社会富裕,自动化程度提高,现代社会的懒散风气影响了每一个人。一孩家庭对子女照顾无微不至的做法,又部分带动了多孩家庭教养方式的变化。中学生懒惰现象非常普遍,并不只局限于独生子女学生。学校应该普遍开设劳动课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来。同时,要努力发动家长,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养理念,不要过度照料。

2. 加强体育锻炼。在课外时间,中学生乐于室外活动的只有三成。这固然和社区体育设施不足有关,但也和教养理念有关。受社会环境影响,家长更倾向于期望孩子成为脑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劳动者,无异于暗示了对体力劳动的轻视态度。教师要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教育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在对未来社会分工的描述上,教师要有更为开放的视野和更为先进的理念。

3. 保持持续关注。中国独生子女中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世界唯一的,其基数庞大,转变突然,所以没有多少成例可供参照。教育者要有事关民族未来的责任感,脚踏实地,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做到不盲目崇外,不照搬历史,不空讲理论。我们周围的世界在飞速变化,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思想变化更快。只有不断调查,反复思索,才能跟上时代,真正把握学生动态,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引导好这每个家庭的唯一一个孩子。

由上文可见,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可能都有一个误区,即独生子女是一个特异的群体,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并不那么醒目。自从中国普遍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社会主流,独生子女也会成为社会主体。当占多数的独生子女出现在社会视野,他们原本独特的教养方式、独特的生活习性也会逐渐影响到非独生子女家庭,导致两类家庭和两类孩子在诸多方面互相模仿,并大致趋同。学界对独生子女的调查结果往往各不相同,其差异更多表现为地区差异和人群差异。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思想的变化,对独生子女特异性的评价本身同样需要反思。但笔者仍然认为,事关民族未来,对独生子女人群保持关注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纪昀.四库全书[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2年(1983).

[2]于兰,高文.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3]夏勇军,陈华强.经济发达地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应征青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

[4]梁先锋.赵桂霞.江门市新会区高中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一、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1.过于重视孩子的智育

当今社会虽然一直在呼吁社会关注孩子能力的发展,但更多的家长仍然对分数“情有独钟”,觉得孩子只要分数高了就是聪明,分数也成了评价孩子是否成材的唯一标准。家长之间也拿分数来比较,甚至把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都联系于孩子成绩的好坏。所以,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家长们甚至采取了过激的金钱和物质的奖惩措施,考的好就给孩子买这买那,什么都答应孩子;要是考的不好,就剥夺孩子一切吃和玩的权利,逼着孩子看书,学习。这种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只关心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现代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还错误地认为只要不惜一切去投资,就会有收获,因此他们不惜财力去盲目地给孩子“塞知识”。在孩子很小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花钱投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英语等兴趣班,哪怕孩子一点也不感兴趣,那也不要紧。他们还不辞劳苦地迎往接送。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2.娇宠溺爱,忽视了孩子的能力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凸显了孩子为王的普遍现象。家长们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包办了一切的家务,孩子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因此,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越来越差,对于父母也有了更多的依赖。父母更是乐此不疲,真是有“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感觉!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早上来上学都是爸妈给背的书包,到校门口才给孩子,放学走出校门,书包又是爸妈妈抢着背了。去年班中有个蒋同学,平时在班级里表现很好,很勤劳,每次大扫除,他都会抢着扫地、拖地、擦窗,干起活来是有模有样。有天放学无意间接触到他奶奶,闲聊了几句,得知这个孩子在家是从来不做家务的。爸妈从来不让做家务的。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式,文化修养,行为习惯,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家长应该及时的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方法,使孩子在正确、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1.提高家长个人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作用至关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家长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家长要教育孩子必须从完善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多看修身养性的书籍,端其行正其身。其次,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不能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不放心孩子自己去做。其实在人的成长历程中,独立经历和面对一些风雨和挫折,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家长们永远让孩子躲藏在家长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象雄鹰一样搏击蓝天。偶然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报道,题目写着“神童是这样炼成的”,文中写的正是今年辽宁省的高考年龄最小的考生,12岁的杨航,以606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细看这个孩子有今天的成绩,和她母亲李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位母亲十分重视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从小消除他的依赖性。在杨航三岁的时侯,李娟就要求他自己擦屁股。第一次擦时,自然擦得不干净,婆婆看着不忍心,要去给孩子擦,但是被李娟制止了,“妈你要是给他擦了,孩子就永远也擦不干净了,让他自己去擦,孩子的自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于是孩子在几次擦之后就擦干净了。几天之后,杨航已经可以把自己的小屁股擦得很干净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李娟这样的教育案例比比皆是。是啊,家长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事情。家长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偏重智育转向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