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翻转课堂的局限性

翻转课堂的局限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翻转课堂的局限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翻转课堂的局限性

翻转课堂的局限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传统课堂 区别 优势 局限性 主动性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45-02

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Flipped Classroom)在国内外很受热捧,甚至被称为大势所趋的课堂革命。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学习资料自主学习课程知识,并完成相应的课前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该文仅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1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1.1 课前学习

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种课前预习一般来讲只是布置任务――预习下节课要讲的内容。但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了,怎么办?没人帮忙,没人解惑。所谓的课前预习基本是学生自己一个人的学习。同时,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课堂上老师还要讲。每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对新知识的领悟是不同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针对课前预习的评价体系,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久而久之,课前预习就成了一种形式。

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情况就明显不同。首先,老师会将要讲解的新内容录制成视频,并准备相应的其他学习资料,如学习网址、电子资料等,将这些分享给学生,要求他们课前学习。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观看视频,一遍、两遍,甚至更多遍;同时,还可利用网络平台,向老师求助、与同伴交流。这就相当于在课前预习时,有个老师在身边,遇到问题,随时有老师讲解。学生会发现,课前不再是自己一个人孤独的学习,而是有老师、同学的陪伴、帮助,而且课前就能将基本知识学会,很有成就感,自然愿意去学。与此同时,老师还会有相应的课前任务,只有学习了课前资料,才能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程度与效果也是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课前任务及相应的考核督促着学生去学习。课前学习的效果显著提高。

1.2 课堂组织

传统课堂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应的知识点,学生大多时间是听老师讲。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往往是某几个学生参与,比如回答老师授课过程中的提问。由于每个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点的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可能会堆积很多疑问。由于时间、资源等原因,不可能实现对每个学生掌握程度的全面了解,很难实现分层次教学。

翻转课堂打破常规,学生课前进行学习,然后带着问题进教室,老师则根据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及反馈的问题组织相应的课堂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课、答疑,但不讲新知识。通过分组讨论、答疑、展示等课堂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拓宽思路,解决问题的角度更广、能力更强。解决基础问题后,会有进一步的探究活动――相关知识的应用。通过组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在课堂上就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1.3 课后安排

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完课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翻转课堂则把课后的作业搬到课堂上,直接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大把的课余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

1.4 评价体系

传统课堂中,课程的考核主要依据最后的试卷成绩及平时的作业记录,个别学生甚至通过抄袭作业等形式获得较高的课程成绩,考核结果很难真实反应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翻转课堂模式下,更侧重于过程控制:课前预习有测试,作业课堂上完成,课堂活动要参与,通过课堂任务及项目的完成情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核结果更真实、客观。对学生的评价更侧重于他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与努力程度,而非卷面成绩,学生自然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

1.5 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回家做作业,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教师就是布置好任务,然后有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合作探究,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只是一个任务的安排者、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和探索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2 翻转课堂的优势

从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各方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具有以下优势。

2.1 可以帮助繁忙的学生

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训练、演出等常让一部分学生没办法安静的坐着听老师讲课,但又不可能放弃这些课外活动。翻转课堂巨大的灵活性则能让他们自主安排忙碌的时间――可以提前学习或事后补课,做到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两不误。

2.2 可以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同。传统教学方式中,最好和最聪明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其他学生则是被动的在听,甚至跟不上老师讲解的进度。传统课堂无法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翻转课堂上,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速度来学习。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可以学习、掌握更难的课程内容,速度慢的则可以反复学习,直到听懂为止。教师在课堂上则有时间辅导有需求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3 增加了课堂互动,让教师更了解学生

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把有类似、相关疑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小型讲座或演示。显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而不是独自在讲台上表演。同时,学生们可以发展自己的合作小组,共同协作,互相学习,而不再是依靠老师作为唯一的知识讲授者、传播者。无形中翻转课堂帮助我们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翻转课堂中,教师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交流、探讨,因此能更好的了解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进一步,还能了解学生的生活,有机会发现、确认他们潜在的问题。老师对学生了解的深入更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 改变了课堂管理

传统课堂上,教师必须始终密切注意课堂上的学生动向。因为一些学生稍有分心就会跟不上进度或者影响其他人的学习。而翻转课堂中,捣乱课堂的学生的表演失去了观众,因为其他同学都在忙于活动或小组协作。无聊的学生也没时间无聊,因为太忙了。老师管学生的传统课堂管理模式转变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新模式。

3 翻转课堂的局限性

翻转课堂虽有很多传统课堂无法相比的优势,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3.1 对老师要求更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只是一个任务的安排者、学习的促进者,但教师的角色不是被淡化了,而是从另一个方面加强了。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虽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翻转。老师首先要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等整体规划,确定适合的内容来翻转。其次,它要求老师能够制作相应的适于学生自学的课件、视频,设计合理的课前任务,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三,课前要有足够的时间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给学生推荐、提供适量的相关学习资料;第四,要能够组织合理、多样、并能够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活动,能够通过设问、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完成作业、项目的情况来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对其职业素质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若老师某一方面能力稍弱,则极有可能影响到翻转课堂的效果。

3.2 对网络有一定要求

翻转课堂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全球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反复观看自己老师的、其他学校、其他老师的课件、视频,解读相应知识点,从而完成课前学习以及课后知识的拓展。同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在网络平成相应的测试来进行,不懂的知识点马上可以通过网络自己解决,或利用网络请教老师、同学,学习效果较好;较之以前要利用大把的课余时间来批改做作业,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但若没有网络,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老师课余要花大把时间批改作业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其课前准备及自身学习的时间就会受到影响,这些都有可能影响翻转的效果。

3.3 要求学生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学生课前预习,先自学知识,只有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相应的课前任务,才能提出问题,才能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与老师、同伴互动交流,才能达到相应的学习效果。若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不进行课前预习,不参与课堂组织活动,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相反,则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习主动性程度不同有可能拉大学生的差距。学习的主动权、掌控权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或缺乏主动性,都将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效果。

4 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态,具有传统课堂不具备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结合课程情况、实际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并配合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翻转,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http:///index.phpq=flippedclassroom

[2] 李万龙.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献研究[OL].

[3] 颠倒教学的“翻转课堂”[OL].

翻转课堂的局限性范文第2篇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优势

1.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生物课堂中的局限性

现阶段,我国的新课程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发展当中,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了进一步适应高中生物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师开始逐渐引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逐渐改进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差或者请假落课跟不上上课进度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按照自身的需求,利用微视频学习生物知识,直到掌握知识为止。

2.翻转课堂有利于完善生物教学结构

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教学结构主要指的是生物教师、高中学生、生物教材以及生物学习资源等重要因素进行相互作用,进而形成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的整合。由于传统的生物教?W模式中,常常以教师为教学结构的中心,不能够完全适应学生的发展进行有效教学,因此翻转课堂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极为重要。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使教师提高了对学生的重视程度,进而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教学结构进行全面改革,推动学生对生物的学习。

3.翻转课堂教学有助于树立创新型教学理念

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有助于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生物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视频以及影音资料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树立了创新型的生物教学观念。

二、优化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翻转课堂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助于高中生物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实验进行有效的探究,并且能够在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利用教学视频或者教学资源进行解决。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并且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力等,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且为改进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2.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外的运用

翻转课堂的局限性范文第3篇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utomobile fault diagnosis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tries to apply the flipped classroom to the teaching of automobile fault diagnosis technology. And then based on this model, an effective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a certain flow control method is adopted to organize the teaching practice. Finally, through the track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scop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关键词:翻转课堂;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课堂教学;实证研究;教学实践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automobile fault diagnosis technology;classroom teaching;empirical study;teach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94-03

1 研究背景

1.1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教学现状

目前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结构体系,它将汽车结构、检修及故障诊断相互分离。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内容的前后关联性差,没能充分结合该课程的特点组织教学,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也受到影响。②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比如ESP由原来的常规制动系统发展到后来的ABS,再发展到ESP等。但目前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没能及时反映出涉及的前沿技术。③教学方法不够生动,缺乏丰富性。尽管现在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板书进步,但仍摆脱不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④教学考核方式单一。汽车故障诊断检测技术的教学考核方式只重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卷面考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考核权重分配不合理,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而翻转课堂模式为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3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采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通过调研分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这门课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

其次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一堂课下来,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将课堂和企业一线完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能够胜任企业的一线工作需要,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再者作为大学生,部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自主学习,尽管少量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但在同学、教师的带动下,能够胜任对大部分知识内容的自主学习。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5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有两个班级,在本次研究中选取1班级为试点班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2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两个班级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局限性。

2.2 研究思路

翻转课堂模式设计思路见图1。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这门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为“学习内容导读”;第二模块为“课堂外―学习知识”;第三模块为“课堂内:内化知识”。

2.2.1 学习内容导读

为保证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有效、有目标的开展,教师应在前一课程的末尾布置下一课程的学习要求。以提问的方式明确新课程的知识要点、关键步骤,设计一个实践性的任务;学生依据“导读”中的实践性任务,思索实践性任务的解决方法。本模块目的是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求知欲望,形成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下面以“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为例,其学习内容导读布置如下:①案例视频:汽车行驶中,踩下制动踏板车辆不减速,即使连续踩几脚制动也无明显作用。②问题提出:制动系统的各组成机构及作用?视频中故障现象有哪些?总结该故障的原因都有哪些?分析故障诊断流程?

学生带着导读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学习,进行归纳总结。

2.2.2 课堂外――学习知识

在“课堂外――学习知识”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包括网页形式、PPT形式和微视频,以解决导读部分提出的问题和实践性任务。

网页、PPT主要向学生提供本次任务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体系,PPT要突出重点,条理清晰,采用动画、图片的形式使学生有效的学习本次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网页主要是向学生提供汽车新技术,使教学内容能及时的反映前沿技术。

微视频要短小精悍;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视频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为例,其课堂外――学习知识布置如下:

网页和PPT中介绍汽车常规制动系统、ABS制动系统ESP中常见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及诊断的流程。

微视频主要向学生介绍故障诊断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检测诊断方法,如制动系统排气、故障诊断仪的使用等。通过微视频,学生能够按照微视频的操作流程,按部就班地实施故障诊断,完成实践性任务。

2.2.3 课堂内――内化知识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课外自学的知识,解决导读中所提出的问题,解决实践性任务所用到的技术和方法,并接受教师及同学的质疑,从而实现知识的交流、内化。

以“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为例,其课堂内――内化知识布置如下:①教师考查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如制动系统常见的故障有制动拖滞、制动不良等,学生将每种故障的现象、原因及诊断思路阐述清楚,其他学生可以参与的讨论中去并且提出质疑,将自己的思路与大家分享。②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最优解决方案。在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中,师生边讨论,边总结,最终提供一个优质的故障诊断流程。③将所总结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任务中。学生利用课前微视频中学习的诊断方法,并结合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流程,将故障车进行检测修理。学生在对故障车诊断的过程中,教师对每种学生进行巡视指导。④任务结束后布置下一个任务单元的“导读”与“课前知识”。

3 效果分析

3.1 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

通过对15级汽检1班和2班两个班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对比情况如表1。

通过对比,可得出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性、凝聚力、协作能力都不强,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在这几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

3.2 15级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

对于开展翻转课堂模式的15级汽检1班的同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调研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看法。

通过调研可知,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喜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能够提供比较充足的学习资源,有比较高的自由度,可以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但也有学生比较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

4 结论与反思

4.1 翻转课堂在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教学中具有潜在优势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选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解决当前该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①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由于知识的初步学习阶段交给学生,有学生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方式,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协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由于新技术在汽车上的不断应用,从而对汽车检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汽车人员具备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翻转课堂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无疑对学习者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都有益。③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翻转课堂的考核模式可多角度、多方式,强调技能考核的重要性,突出过程考核,才能使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基本能够胜任企业一线的工作需要。

4.2 翻转课堂在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教学中表现的局限性

①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好把握。汽车故障诊断这门课难度较大、涉及面较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易受挫、不易激发兴趣,而且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能力有差别,教师很难把握学情,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掌握。②大量视频制作考验教师能力。翻转课堂的重要一步就是教师创建教学视频,这对老师借用科技手段进行教育是一大考验。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转课堂适应于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而基础薄弱的学生,更适合传统的教学模式。

5 结束语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这门课程是紧随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它不但是动态的,而且技术含量的难度不断在增加,通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这门课上,可以看出教师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从而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并且利于解决该门课程涉及内容广、实践性强的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但目前学生比较内敛,更习惯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活动,不少学生和家长还存在着疑虑,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琼琼,游专,史品佳.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在项目化课程中的教学模式研究――以《汽车底盘拆装与调整》课程为例[J]. 价值工程,2016(30).

翻转课堂的局限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翻转课堂

实现翻转课堂,要求教师通过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不仅可以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分析,总结出关于小学语文翻转课堂的实践方法,同时思考有关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的探讨和论述。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英语名为“Flipped Classroom”或者“Inverted Classroom”,是指教师利用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由学生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微视频等方式分享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便完成对相关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

在随后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共同的交流互动、作业答疑和问题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兴起以来,已经在欧美很多国家迅速普及,并且在近两年开始被中国的很多学校借鉴和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翻转课堂的优点

相对于传统课堂所存在的学习环境和时间的局限性,教师无法按照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个人能力提供最合适的手段进行教学。并且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上,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也被教师的一言堂和学生的抄板书或听讲解所占据。教学效果往往很低。

相比之下,翻转课堂可以让教师通过互联网上传合适的课件或教学视频,并通过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学习,同时完成简单的课前作业。这时,学生可以在上课时间就完成预习,将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记录,等到正式教学的时候再通过教师答疑、小组讨论或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

这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环境中的局限性,同时也使得学生有自主时间实现随时随地地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进行教学重点和进度的调整。

三、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课前充分准备

在翻转课堂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在家通过教师在互联网的课程微视频进行学习,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进行播放快慢的调整或反复播放,使得学生拥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思维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七律・》之前,教师询问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以及部分比喻的表达原因,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问题表示不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级空间中下载相应的微视频进行预习。次日,教师再询问相应的内容,几乎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对这些问题有了了解。教师根据学生集中不理解或容易发生歧义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难点有效理解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理解、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整,对于语文学科的难点学习,尤其是抽象内容进行理解更是如此。在翻转课堂影响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等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内容,并帮助学生掌握和突破重难点,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葡萄沟》的时候,学生经常无法理解葡萄干的制作和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功能,为学生真实、生动地展示葡萄干的制作全过程,让学生在掌握这个制作方法的同时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顺序的特点,理解葡萄干的魅力和独特。

3.巩固更加深入

翻转课堂最初只是让学生在家看视频,在课堂完成作业。这非但不能发挥翻转课堂的功能,还打乱了原本正常的教学结构。事实上,学生在家中进行了视频的学习之后,教师还应当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深入的知识巩固,并结合学生的问题集中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讲解。

例如,讲解《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教师在学生进行翻转课堂的学习后抛出问题:除了课文的内容之外,呼风唤雨的世纪还表现在哪些方面?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翻转课堂的引导和带领下拥有了思维的拓展,因此面对这个更加深入的问题便回答和分析得更加深入,甚至颇有独到的见解。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变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激发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翻转课堂的意义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拥有了更多钻研校本课程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更新教学观念。同时,学生在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下,可以更加自由和独立地按照自己的个人能力进行学习,进而为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翻转课堂让学生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全新的互动和交流的模式也让学生能够拥有极具个性化的教育,为有效实现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标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翻转课堂的局限性范文第5篇

这是数学教育乃至一般教育领域内一个新的发展迹象,即“模式潮”的涌现:“现在,教育教学都讲究个‘模式’。有模式,是学校改革成熟的标志,更是教师成名的旗帜。许多人对‘模式’顶礼膜拜,期盼‘把别人的玫瑰移栽到自己花园里’。”(李帆,“姜怀顺:做逆风而行的理想主义者”,《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第14页)。

进而,“翻转课堂”的兴起则可被看成是这方面的最新一波。例如,有学者就曾依据“教育的第三次革命”进行了论述:“第三次教育革命扑面而来,你准备好了吗?”(《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7日)

然而,笔者以为,这又应被看成是过去这些年诸多教育改革所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或教训,即对于各种“宏大词语”或“华丽包装”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或者说,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各种“豪言壮语”我们事实上不应轻信;毋宁说,以下的立场是更为靠谱的,尽管这看上去似乎有点目中无人:“其实,教育的真理就那么点儿,而且,‘那么点儿’几乎早被从孔夫子以来的中外教育家们说得差不多了。……所以,当我听谁说自己‘率先提出’了什么理论,‘创立’了什么‘模式’,或者是什么‘学派’的‘领军人物’时,我就想,你也不怕孔夫子在天上笑话你!再过若干年,也许还要不了‘若干年’,你这些‘文字游戏’就会烟消云散,连回声都不会留下一些。”(李镇西,“‘深刻’不是教育的唯一尺度”,《新课程研究》,2013年第2期)另外,当我们在谈及教育在国外的最新发展时恐怕也不应忘了西方社会的“民主传统”。例如,这就是美国社会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即高度的“自由性”,从而,即使是“课标运动”这样一个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改革运动,事实上也很难形成像中国课程改革那样的“一统天下”,更不用说全国一致公认的“领军人物”。(对此例如可见聂必凯等,《美国现代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第七章)

当然,历史的回顾与一般性的文化研究不能代替深入的理论分析,笔者在此所提倡的也是“坚持独立思考,而不应盲目地去追随潮流”。更为具体地说,面对任一新的时髦口号或潮流,我们都应冷静地去思考这样三个问题(郑毓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开放性”,《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7期):

什么是这一新的主张或口号的主要内涵?

这一主张或口号为我们改进教学究竟提供了哪些新的启示和教益?

什么又是其固有的局限性或可能的错误?

再者,由于“先学后教”与“翻转课堂”相比在我国应当说具有更长的发展过程和更大的影响,因此,在笔者看来,我们在此也可以前者作为分析的直接背景,包括由此而引出某些普遍性的结论。

具体地说,对于“以学生学习为主进行数学教学”(简记为“先学后教”)的突出强调显然可以被看成国内近年来诸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相关实验的共同特点,包括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上海段力佩和张人利老师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做做”,南通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山东杜朗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等等。“一是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二是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教与学的顺序发生变化);三是增加了学生议论、讨论的环节。”(余慧娟,“科学・精致・理性――对‘尝试教学法’及中国教学改革的思考”,《人民教育》,2011年第13-14期)

由于对于“先学后教”我们已经专门撰文进行了分析(郑毓信,“关于‘以学为中心’的若干思考”,《湖南教育》,2014年第1期),在此就仅限于指明这样两点:

第一,在明确肯定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应注意防止这样一种倾向,即只是注意了它们的外显形式,但却忽视了对内在思想的深入理解与分析。例如,在笔者看来,以下一些做法就多少表现出了这样的倾向。

(1)应当特别重视“先学后教”这样一个顺序,这也就是指,我们在教学中绝对不应违背这样一个时间顺序。

(2)为了确保“以学为主”,我们应对每一堂课中教师的讲课时间作出硬性规定,如不能超过10分钟或15分钟等。

(3)为了切实强化“学生议论”这样一个环节,对教室中课桌的排列方式也应作出必要调整,即由常见的“一行行”变为“之字形”:座位摆在教室中间,教室四周都是黑板。

具体地说,只需通过简单的回顾与比较我们就可看出这些要求既非不可或缺,更不是绝对不能违背的。

首先,就教室中课桌的排列方式而言,课改初期人们事实上也曾一度持有类似的观点,即是认为只有将传统的“一行行”变成按小组为单位的“一圈圈”才能很好体现“合作学习”的思想。然后,由于后者仅仅强调了教学的外显形式,因此在实践中很快得到了“纠正”,后者即是指,如果我们始终只是着眼于教室中课桌的排列方式,但却未能更加关注相应的实质性问题,也即教学中是否真正实现了学生间与师生间的积极互动,那么,无论相关的主张在形式上是否有所变化,也即是否由先前的“一圈圈”转变为所谓的“之字形”,都只能说是一种较为肤浅的认识。

其次,正如当年曾一度流行的这样一些观点:“不用多媒体就不能被看成是好课”“教学中没有‘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就不能被看成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的基本理念”……这也可被看成是过去十多年的课改实践给予我们的又一重要教训:任何一种形式上的硬性规定都严重地违背了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更为具体地说,相对于教师在课堂中究竟讲了多少时间而言,我们显然应当更加关注教师讲了什么,后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究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后,这无疑也应被看成是教学工作创造性质的又一直接结论,即我们应当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的个性特征)恰当地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同一角度去分析,对于“先学后教”这一时间顺序的片面强调显然也只是给教学加上了一个新的桎梏,而绝不能被看成是一个真正的进步。值得指出的是,现今得到人们普遍重视的“导学案”显然就可被看成是对于上述片面性认识的直接反对,因为,后者即是与“先学后教”的顺序直接相对立的。更为一般地说,这也就是指,与任一严格的时间顺序相对照,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必要指导”的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

第二,反对简单化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口号式”的结论。例如,对于以下的常见提法我们就应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坚决不讲。”因为,学习并非绝对的“能”或“不能”,而主要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我们更不应单纯地依据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此作出具体判断。

由以下论述我们即可更好地理解上面的主张,包括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认识“学生自主学习”的局限性。

“数学课程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定理、公式、法则、概念,这些结果很多可以让学生去看书、去练习……只要他的基础没有缺陷,他的智力没有缺陷……达成这个目标是没有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得到数学结果的过程。数学概念、公式是怎么来的,许多过程很重要。对许多学生来说,最好是教师带领他们一起推导。第三个方面是在结果和过程后面的,是推导出结果的过程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归纳、推理、类比这些东西教材没明确写出,要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慢慢地去悟。”

“有些内容,光从学生自学后的检测结果看,好像学生达标了。实际上,还是要老师讲多一点,因为有些东西光靠学生看书,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一定要老师把他拽一拽,你不拽他就上不去。”(赵雄辉,“数学课程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湖南教育》,2013年第9期)

综上,这就是我们面对任一新的经验或教学模式都应坚持的基本立场:“的确,没有可以操作的模式,再好的思想、理论都无法实现,但模式不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这也就是指,在积极提倡认真学习各个先进经验与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又应始终牢记这样一个教训:“模式!模式!是解放生命还是禁锢生命?”因为,就如以下的言论所清楚表明的,如果我们缺乏自觉性的话,则就必然会对实际工作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时下,各地课改轰轰烈烈,高效课堂、智慧课堂、卓越课堂、魅力课堂、和美课堂……绚丽追风,模式、范式眼花缭乱。一线教师困惑、苦闷,越发感觉自己不会上课。”(何绪铜,“品味全国大赛,悟辨课改方向”,《小学数学教育》,2014年第1期)

二、聚焦“翻转课堂”

以下再对“翻转课堂”作出更为直接的分析。

在此可以首先提及这样一点:由于“翻转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在家观看教师事先制作好的微视频,因此,从形式上说,“翻转课堂”的兴起似乎也可被看成对于先学后教这样一个严格的时间顺序的直接否定。

当然,相对于更为深入的分析而言,这又不能不说也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观点,这也就是指,我们在此还是应当围绕上述三个问题对于“翻转课堂”作出具体的分析,即究竟什么是“翻转课堂”?这对于我们改进教学有什么新的启示或教益?它又具有什么样的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按照通行的观点,以下即是“翻转课堂”的两个主要环节:(1)微视频,要求学生首先“在家通过对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的观看、操作,完成知识的学习”;(2)课堂教学,这就是指,课堂应当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由于这一模式将传统的“课堂中讲课、学生回家练习”这一次序“翻转”了过来,因此,在很多人看来,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就十分有益于我们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定教”“关注课堂生成”等现代教育理念,如“‘翻转课堂’将简单的记忆、理解、运用放在课下,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在课上发生”。(张正波,“‘翻转课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应用”,《教学月刊》,2014年第5期)

无可否认,“翻转课堂”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在笔者看来,这又正是这一模式、乃至任何一般性的教学模式最为明显的一个局限性,即是离开了专业化我们究竟能走多远?

更为具体地说,由于对于一些新的普遍性的教学方法或模式(情境设置、合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突出强调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笔者看来,这事实上也就应当被看成是过去十多年的课改实践所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或教训,即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坚持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就数学教育而言,这也就是指,我们应当明确反对“去数学化”的倾向。

正如张奠宙先生所指出的,由以下的现象我们即可清楚地看出“去数学化”的广泛影响:“君不见,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张奠宙先生并进一步指出,尽管其中充满了美丽的词语,如“自主”“探究”“创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积极主动”“愉快教育”等,“任凭‘去数学化’的倾向泛滥,数学教育无异于自杀。”同样地,“仅靠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的变更就能成为名师,就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乃是神话。”(张奠宙,《张奠宙数学教育随想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50、214、215页)

当然,上面的论述并非是指对于任意一般性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我们都应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毋宁说,这也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样一点:只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我们才能很好地吸取与发挥其中的有益成分,包括尽可能地减少其可能的局限性。

以下就从数学教育的视角对“翻转课堂”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笔者以为,这正是数学教育最为基本的一个目标,即我们应当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特别是学会深层次的思考与理性的思考(针对当前的现实,我们或许还可采用这样一个更为通俗的表述,就数学课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去动脑,而不只是动手)。另外,我们在此又应特别强调数学教学与学习活动的这样一个特殊性质: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学习,并表现为教师指导下的不断“优化”。

笔者以为,上述的两点为我们深入认识“翻转课堂”,包括“先学后教”提供了基本的立足点。

具体地说,我们在此或许就可首先提及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关于“先学后教”的这样一个认识:正是基于这方面的长期实践,贲友林老师提出,“先学后教”具有以下一些优点(详见贲友林,《现场与背后――“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这可以让学生更有准备地学,让学生在深层互动中学,让学生在研究性练习中学习。然而,如果我们围绕上述的数学教育基本目标去进行思考,笔者以为,这事实上又应被看成是上述几条的核心所在,即如何让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维,并逐步学会想得更深、更细、更合理。

也正是从同一角度去分析,笔者以为,以下关于“翻转课堂”“第一环节”(“微视频”)的概括更为恰当:视频比导学单更生动形象;前置的微视频学习为课堂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备而来让课堂互动走得更深入更有效。(高雅,“翻转课堂实践的体会和思考”,2014)更进一步说,这应被看成是数学教学中成功应用“翻转课堂”的关键之一:“微视频”应当切实发挥“问题引领”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更为积极、更为深入地去进行思考。

其次,这是数学教学中成功应用“翻转课堂”的又一关键,即在课堂上我们如何能够真正做好“数学地交流和互动”?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在此还应特别提及关于“合作学习”的三种解释:(1)分工合作;(2)“脑风暴”;(3)“强者”帮“弱者”。笔者的问题是:在所说的这三种解释中,你认为何者较好地体现了数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本质?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这三者都不能被看成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本质,因为,上述关于数学教学和学习活动本质的分析已经表明:数学学习活动有着明确的目标,而不是毫无约束的“自由探究”(后者正是“脑风暴”的主要特征),而且,所说的任务也不可能单纯依靠所谓的“分工”或是学生间的互助得以完成,而是应当明确肯定教师在这一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当然,后者又并非是指强制性的统一,恰恰相反,我们应当切实增强教学工作的“启发性”,从而使得优化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显然,从所说的角度去分析,以下关于“如何做好数学地交流和互动”的分析也应说过于一般了,即未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应当善于倾听,应当做到平等的交流……与此相对照,这应当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真正难点,即教师如何能够“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

正如笔者在先前的相关论著(郑毓信,《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郑毓信数学教育论丛之三],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中所提及的,以下是这方面最为重要的一些教学措施:多样化与必要性比较;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提问与举例促进学生的反思,特别是清楚地认识到已有方法和结论的不足之处……显然,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是从又一角度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如何去应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当然,又如先前关于“先学后教”以及数学教育基本目标的分析所清楚表明的,我们在此应特别强调这样一点:“数学地交流与互动”的重点应是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深入地、合理地去进行思考。

最后,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去分析,笔者以为,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是“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无论这是否为大势所趋,无论它是否会有兴衰演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妨将之作为一个契机,进一步深入思考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让我们发挥自己的实践性智慧慢慢解读!”(高雅,“翻转课堂实践的体会和思考”,2014)

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我们可提出如下的具体建议:相对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应用而言,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另外,相对于“实、活、新”这一关于教师教学工作的传统要求而言,我们在当前又应更加突出一个“深”字:我们不仅应当在思考与理解上达到更大的深度,而且在教学中也应努力超出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更好地去落实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

当然,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我们应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并更好地去认识与处理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好“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对此可见:郑毓信,“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另类解读’”,《小学教学》,2013年第3期;“一线教师应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小学教学》,2014年第4期;“数学教育的20个问题”,《小学教学》,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