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大学工科信息类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具有更新速度快、实践要求高的特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大学老师自身要密切关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动态,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大学老师也要抓住其中的核心技术进行深入讲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通过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发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由于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较低,其入门时间较长;对于新问题的分析,缺乏正确的逻辑思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案例;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开发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却不太愿意通过网络等渠道主动学习,学习过程缺乏热情。通过长期的深入实践与分析,作者对于大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好移动互联网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改进。
1 夯实语言基础,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历时还不长;与传统语言相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出的C,八十年代推出的C++,九十年代推出的Java,移动互联网技术的SDK开发出现时间也较近,因此大学课堂积累的教学经验不足,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常常感觉到入门较困难。但移动互联网技术中SDK发展,其语言的基础确是Java或者C++。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都会对Java或者C++知识进行简要的复习,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概要,对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其语言基础都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因此,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于类、对象的理解。如在Java的教学复习中,教师可以将开发工具Eclipse与Java语言的复习结合起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三个重要特点: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是此部分教学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语言基础中的重要概念,可以较轻松地学习SDK,对其它新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让学生快速达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入门水平。
2 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移动互联网技术虽然开发平台上可供开发的应用服务类型层出不穷,数目举不胜举,但其技术本身有一定的理论基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这些理论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平台运行的机理有透彻的领悟。如在Android平台上,任何应用程序都是一个Activity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Activity的生命周期进行讲解,并且以“Helloworld”工程为例介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发过程。
移动互联网技术中人机交互功能是项目开发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委托”事件模型着手,对事件处理中的事件源、事件注册器、事件触发等概念进行解释。如在Eclipse的开发移动互联网技术中,针对事件处理,提出了两种模型:基于回调的事件处理和基于监听器的事件处理。前者的事件源和事件处理合并在一起,当用户在GUI上操作时,由该组件负责的函数进行处理;而后者则是将两者进行分离,有独立的监听器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当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些理论基础,才能够对新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热爱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由于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技术,因此大部分学生是喜欢这门课程。但涉及到背后技术的开发时,面对众多、繁琐的技术细节,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不喜欢钻研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案例,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细节本身,而不是技术带来的用户体验。如在Android平台的实例开发中,可以穿插诸如用户通信录管理、多媒体播放控制、地理信息服务等与学生平时密切相关的技术。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励,鼓励学生热爱移动互联网技术。
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期期末考试采用以小组完成项目的形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常一个小组的项目内容会涉及到某个特定的技术,如短信操作、GPS服务、图片管理等。让小组成员讨论形式,共同完成某个特定要求目标,并对其完成情况公开答辩。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完成项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精心安排实验内容,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与其它语言类课程相比,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过程也会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安排是否恰当,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与期末项目题目相比,实验内容往往只是涉及到一个或者两个小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单独自己完成。如在Android平台中,对于组件的操作,可以安排学生完成对一个窗口中组件字符简单的如显示、改变等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信心。
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由于新技术更新较快,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的能力。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自学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关键。所谓“网络即老师”,要让学生多看原版的文档,多浏览开发平台提供的技术资料。如在Android平台中,鼓励学生在其官方网站学习,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的说来,新技术更新快、实践要求高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对技术细节的热爱和钻研,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完成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栋梁.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
[2] 程子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12(5).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条件,这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3G 技术的不断完善和 移动4G 技术的快人一步,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不仅有利于推进互联网和通信网络更深层次地融合,还有利于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无线信号的范围得到适当地普及,有利于推动整个信息网络时代的蓬勃发展。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内涵
1.1移动互联网概念
现阶段,社会各界人士对“移动互联网”缺乏清晰统一的科学定义。比如,有的人将移动网络终端使用的数据服务视为是移动互联网;有的人将无线应用协议,英文简称是WAP,作为对移动互联网的定义;还有的人将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等同,并把“移动”视为一种网络信息的接入方式。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将移动互联网定义为一种以移动网络为接入点的,包括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和应用服务的互联网和网络服务的统称。[1]具体而言,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对移动通信网络和传统互联网进行有效融合的一种技术,其终端用户主要通过2G网络信号、3G网络信号、4G 网络信号和WLAN 热点等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到传统的互联网体系中的。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集众多创新应用业务和新型应用服务于一体的网络服务,其能够充分结合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和可定位的优势,进而实现能够为移动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的网络信息服务的目标。
1.2移动互联网的组成结构
从宏观的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组成结构可知,移动互联网主要由移动接入网络、移动子网、核心网络和移动终端这三个部分组成。移动互联网的主体是移动子网和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的接入网络主要是为移动子网和异质异构的移动终端提供专门的移动接入服务,并将影响移动核心网络的复杂介质进行有效屏蔽,实现移动子网和移动终端的顺利运行。[2]移动核心网络主要进行路由信息的有效维护,实现互联网主干网络拓扑结构的合理组合,实现交换路由接入网络的数据统一和严格的标准划分。移动互联网组成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一种多样化、个性化的能够适时适地地感知周围环境的网络应用服务,进而完善移动互联网参考模型的构建。
1.3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点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多样性、开放性、隐私性、移动性、融合性、局限性、智能性等典型特点。具体而言,便捷性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在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移动网络使用。
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性,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者应当综合考虑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用户,实现移动互联网业务渠道的高度融合和开放。移动性主要体现在终端用户能够在移动状态下随时享受到互联网服务,方便携带和使用移动终端产品。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主要借鉴Web和SOA业务模式,实现移动互联网内容和业务开发者对移动电信网络业务的合理开放。移动互联网的隐私性主要体现在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实现对移动终端用户内容和服务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简述
现阶段,美国的移动互联网主要由接入网、主干网、近距网络和编队网构成,并且开启了研发空间互联网路由器的网络历程。
国内外互联网主要存在传输时延大、传输距离远和传输误码率高等问题,使得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链路资源容易流失,造成移动网络通信的时延较大,使得移动互联网的空间环境受到严重干扰,降低了传输协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降低了移动互联网的功能指标,限制了移动的空间网络和移动宽带,使得移动网络空间资源的互联操作受到制约,不利于异构网络的传输安全,削弱了移动接入资源的互联互通性和互联网的可扩展性。
2.2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主要是 WLAN利用的速率有待提高,能够增加移动互联网能源的消耗和蓝牙的能耗,降低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传输速率,不利于移动设备的有效识别和连接,不利于蓝牙技术的运用率,降低了WLAN 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速率,降低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发挥和创新,不利于整体网络系统能耗的减少和终端定位节能技术的运用效率。
因而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定位过程中,降低移动接入资源的耗能是我国遇到的技术瓶颈。此外,我国在移动操作系统、网络定位技术、移动应用程序、移动网络接入和管理等服务技术还应当不断完善。
三、未来趋势及展望
3.1向着多样化和便携式发展
融合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的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和电信网络的融合产物,其向着便携式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主要向着宽带化、多样化的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接入技术,实现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实现移动网络用户内容体验和制作的丰富化,进而促进多元化移动网络业务模式的形成,促进各种业务应用的快速发展,实现移动接入网络无线接入手段的多样化。
3.2向着高校定位发展
未来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将向着高效精确、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升高校定位技术研究的精准度。尤其是在多类定位技术的重叠区域,应当提升移动互联网感知定位和网络定位的综合利用率,以便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精确高效的定位服务,进而提升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的效率和质量。因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提升了信息定位的效率。
3.3与物联网高度结合
物联网作为绝大多数国家大力推广和创新发展的一种信息网络技术,其用途十分广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丰富物联网的功能,提高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效率,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络应当努力实现与物联网的高度融合,优化移动终端的识别和网络信息采集等重要节点,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创新和接入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物联网处理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因而,未来应当完善物联网的传输、定位和节能等环节。
3.4与高效智能化接轨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传送地址无法满足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效智能化完美接轨,信息传送设置应当保护移动互联网的特性,进而满足网络结构的规模化需求,实现移动互联网传送数据的完整性和技术的安全性,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点的自动化配置和计算,有利于保持网络路由聚类的有效性,提升网络服务的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个性化、多样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用户的不断增多,移动互联网技术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移动互联网网络和终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移动网络的传输能力、传输环境、信息容量方面。
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终端定位的智能化,实现对周边环境温度信息的采集,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和移动终端应当坚持个性化发展道路,这有利于实现个人消费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合理绑定,进而促进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
参 考 文 献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使移动用户也能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采用国际先进移动信息技术,整合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将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互联网之中,搭建了一个适合业务和管理需要的移动信息化应用平台,提供全方位、标准化、一站式的移动业务服务。目前质监的移动办公系统、移动执法系统、移动巡查系统、移动监管系统等都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质监业务的互联互通,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有以下特性:
(1)高便携性:除了睡眠时间,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主人身边。这个特点决定了,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可以带来PC上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即沟通与资讯的获取远比PC设备方便。
(2)隐私性:移动设备用户的隐私性远高于PC端用户的要求。不需要考虑通讯运营商与设备商在技术上如何实现它,高隐私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特点——数据共享时即保障认证客户的有效性,也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3)应用轻便:除了长篇大论,休闲沟通外,能够用语音通话的就用语音通话解决。移动设备通讯的基本功能代表了移动设备方便、快捷的特点。基于这些特性,我们在进行“智慧质监”建设时,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需要了解的质监业务信息上传到网络服务器,并由网络服务器保存管理,把质监业务从纸质文档上解放出来;再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将需要了解的质监业务信息的交流地点从办公室解放出来,实现异地办公、异地执法,提高工作效率。
2智能质监,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能够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可以凭借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打造领先的云基础架构,实现质监云、质量安全云等行业云应用,可实现资源集约化、数据一体化、管理服务化,全面提升质监工作效率,为质监信息化领域带来便捷与安全保障。近年来,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食品安全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采用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解决方案,为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经营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在搭建的数据采集平台基础上通过云计算中的SaaS服务模式为质监管理部门、经营企业、消费者提供全程可视、可跟踪、可溯源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可基于云计算技术和云服务模式进行质监信息资源整合,将IT平台、数据资源以及运维人员整合,形成高效的质监云平台,提供智能化的分析数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传媒技术;媒体融合
1媒体融合对传媒的变革
2014年8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媒体融合成为了一项国家战略工程。尽管在此之前,业内对媒体融合自身利弊关系存在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变革是革命性的,总体而言可归纳为3个扩大。1)媒介主体扩大。伴随媒体融合,“媒体”的定义早已被扩充——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不能代表这个行业的全部,微博、微信及各种App为载体的新媒体蓬勃发展。搜索、点赞、评论、转发,乃至原创内容,受众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由以往的被动接受,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制作者。可以说所有的新媒体用户,都“充当了一个组织化媒体的角色,成为一个‘准’公共传播者、社会化的传播者”[1]。媒介的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官方新闻媒体逐渐扩展到全民,众媒时代真正到来。2)传播受众扩大。媒体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载体与形式的改变。在不同形式的媒体独立发展、各自为政的年代,每种媒体都有自己有意或无意建立起的“受众门槛”,这个门槛一方面是受制于媒介形式的特点,例如纸媒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受到不同层次受众对不同媒介的选择习惯和偏好的影响,例如小孩和老人钟爱电视,纸质刊物通常被知识分子阶层所选择,即便是互联网,一开始都只是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体的特点相互交融,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融合了几乎所有传统媒介的属性,使之前分散在各类媒介中的受众集合在同一平台。3)传播内容扩大。由于版面、时长等空间或时间上的限制,既有的流水式生产体制下的传统媒体很多时候所能提供的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加之线性传播的特点,媒体所设置的板块(频道)也相对固定,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但在融媒体语境下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拿时政新闻而言,对于央视来说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时政新闻,可谓字字千钧、秒秒政治,每一个镜头的顺序、时长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从2014年11月起,央视新闻中心开始尝试在新媒体上进行时政新闻的微视频报道,以大段的同期声代替了画外音解说,多角度独家画面展现现场,使刻板的时政新闻变得接地气,观众接受程度提高,大大增强了时政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移动互联网打造的媒介平台给了内容更多的传播机会,也为媒体和普通网民提供了原创的动力。
2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媒体融合带来的动力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传媒技术的发展是促成媒介融合的基础动因之一”[2],可以说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就没有实现的可能。1)搭建媒介新平台。从1973年第一部手机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它真正成为人们所依赖的获取信息的媒介平台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以来,不过几年——2012年,手机网民的数量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而如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3]。由此可见,真正使人们接纳并依赖移动端传媒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媒介平台上,各类媒体在形式上得以整合。2)宽带技术环境改善。以往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将电视装在手机里”,但低网速高资费的情况客观上限制了视频媒体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发展。随着宽带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带宽提升、网络资费降低,加之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视频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可能。3)改变生产流程与产品形态。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及时传播,可以省去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及物料消耗。同时,信息的及时交流传递也能为媒体报道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得到提高,以发挥各自媒体在融合环境下的独有优势,避免信息赘复,报道同质化。4)大数据护航“内容为王”。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媒体在形式上的融合与变革,“内容为王”的原则在融媒体时代同样适用,而内容必须建立在用户的需求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是围绕受众的需求,将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居于主导地位,“利用媒体形态的多样性,采集用户的行为习惯、观点态度,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出用户的基本情况,做到信息针对用户的精准投放,不断增强用户体验。[4]”3媒体融合的发展战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动力和机遇,同时要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媒介融合,媒体机构得以长足发展,需要满足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应对其产生的问题与挑战。1)创新媒体机制。媒体融合实体的诞生不只是资产的整合那么简单,运营发展需要新的媒介运营机制作为支撑。原有的生产流程及管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融媒体这个新事物。目前的一些实践已经对机制创新有了尝试:以受众需求的内容为导向,打造“中央厨房”等融媒体机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机构重组。此外,对原各媒体人员的管理与评价奖惩机制、人力资源的引进流动等都还值得探索,最终形成一个整合运作以及跨媒体联动的管理架构。2)发挥特色优势,打造自身品牌。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各种媒介形式都能被轻易运用,如果仅仅是将各种形式简单堆砌,不注重找到和坚守自身特色优势,生产出的媒介产品就会千人一面,失去创新活力和人文底蕴。例如同样做新闻客户端,“网易”受人关注的重要原因在于犀利的跟帖和评论,“澎湃新闻”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它的原创时政稿,而“今日头条”靠个性化定制取胜。尽管媒体融合强调聚合,但不能因此而排斥媒介的细化和细分。当媒体有了各自的“标签”,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受众。3)探索内容导向之路。前文提到,无论媒体是否融合,“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核心。坚持内容导向,依然是所有媒体发展的原则。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变,对媒体判断选题的价值高低,确定内容的好坏与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媒体能轻松明了地掌握受众的需求,因此适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媒体在生产内容时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也有观点认为,“受众对新闻的个性化定制或者参与,兴趣有限。受众所渴望的是控制权: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任何所需新闻,拥有选择的权利而非不得不做出选择。”[5]基于此观点,媒体在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时也应把握好“度”,不要一味迎合用户偏好。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赋予受众更多的主动权,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被简单直接的双向互动所取代。这也给媒体确定选题和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新闻报道中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如今年央视推出的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就是一次较好的尝试。节目直播过程中,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创造性地引入“在线观众席”,全球网友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实时抢票,成为节目现场参与者,直接分享观点,向嘉宾提问,全程互动[6]。4)完善机制提高意识,谨防侵权发生。移动互联网在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无界共享之后,可能出现的侵权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一是隐私权。当人们的各类信息在投放到大数据的“云端”时,或许某些不愿意被他人涉足的“隐私领域”也遭遇到了侵犯。第二是版权。版权保护问题在近几年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版权问题的遏制又遇瓶颈。新媒体产品往往涉及更为复杂的版权权利关系,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版权需要明晰和如何授权使用问题[7]。若不防止以上两类侵权现象的发生,对媒体的公信力、创作的积极性、实际的经济效益,以及公民的基本权益都会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宝军.论新闻的社会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2):28-31.
[2]潘杰.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J].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43-144.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4]刘铮铮,曹三省.大数据与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简析[C]//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
[5]熊铮铮.用户真的需要定制新闻吗?——一项基于荷兰媒体与受众的调查[J].新闻记者,2015(4).
[6]央视网.通社情民意,传递中国声音:《中国舆论场》重磅亮相[EB/OL].[2016-03-23].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1.主体转变为师生每一个个体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服务号以及学校手机客户端等以移动智能设备为载体的新应用直接将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主体面向每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可以及时地接收到这些管理和服务信息,并且每个人都能够参与这些信息的互动,而管理者也能够实时地了解到每个人的反应。这一变化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产业发展信息、人才需求信息、新技术发展信息以及学校管理服务信息等重要信息在师生之间的快速、高效传播并及时了解师生的反馈提供了渠道,也让学校、教师、学生能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外界的变化,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
2.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得到提高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师生交流、教师和企业人员交流提供了微信、微博等一系列更加高效、紧密的应用程序,同时也提供了像钉钉、企业微信等针对办公场景的沟通工具,这些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职业教育管理者与企业、教师、学生的联系,可以更加快捷、直观地对职业教育所有参与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2)人与信息的沟通效率得到提高
由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个人获取互联网信息资源更加方便、快捷,管理者、推送信息更加及时、高效。在有着多样化需求的职业教育领域内,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支撑,校企合作、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职业教育环节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恰恰能够协调、统筹这些信息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教师、学生、社会对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方便快捷地参与和使用各项移动互联网平台和应用,每个人都可以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一特点在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上的体现就是每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使用信息化管理所提供的各项管理功能和服务,同样职业教育管理者也能够更加直观便捷地看到每一位用户的体验和反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水平要更上一个台阶。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应对措施
1.职业教育管理者应当时时关注移动互联网技术
职业教育管理人员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主体,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更新已有的教育管理观念,加强信息化管理意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迅速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加快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好地为广大职业教育师生和相关人员服务,提高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和效率。
2.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应当服务每一位师生,注重“用户体验”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用户”也就是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使用感受。在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听取每一位师生的使用感受,合理改进每一项提高师生体验的举措,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最大限度地方便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特别是加强移动互联网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领域中的应用,建立服务师生的各项管理信息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师生间、相关人员之间快速沟通协调的效率,有力支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3.细化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分类筛选和推送,制定适应的规章制度
职业教育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特别大,无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都需要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支撑,而对互联网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和审核就是职业教育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在信息资源大爆炸的今天。而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时,首先,要建立起更加科学严谨的信息和推送审核机制,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中移动互联网平台使用的流程,更加注重审核质量和效率,正确、科学地发挥移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特点,防止因为操作失误或者审核缺失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掌握程度,规范职业教育管理中各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和操作,科学规避移动互联网技术存在的弊端,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确保移动互联网变革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能有序、高效地运行。
4.注重微创新,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师生的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职业教育管理要注重在已有条件下进行微创新,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使用效率,根据师生以及相关人员的反馈信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这样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变革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要重视新技术、新平台的运用,综合采取各种有效策略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有力支撑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