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量变现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彦宏在2012年百度联盟峰会上抛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并非拥有足够用户就可赚到钱”。这被外界解读为给移动互联网泼冷水,鲜花和板砖纷至沓来。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并不认同李彦宏的观点,他将其形容为“江湖大佬”看“小弟马仔”的视角,把其他竞争者都当成是“菜鸟”。胡延平更强调为服务用户创造价值,挣钱是第二位,当年PC互联网也经历了一个从泡沫到繁荣的过程。
“等用户积累到一定规模,盈利模式自然会浮出水面”,大多数创业者都持这种观点。易观国际分析师孙培麟解读了目前商业模式缺失的现状:商业模式可以定义为核心能力+盈利模式,对于用户端来说,盈利模式仍旧脱不开电商、广告以及增值服务这三大块,移动互联网不是没有商业模式,是没到讨论盈利模式的地步,现在还在聚集核心能力获取流量的阶段。
门槛最低的App模式
创办于2011年的最淘网,正在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路上小心翼翼地调整方向,现在正推广今年5月份新推出的“唱吧”,被称作手机上的KTV,一个多月时间用户突破百万。而在18个月前它刚进入移动互联网创业时,切入的模式是移动团购平台,两个月后改为出售代金券的模式。从平台到应用,从电商到娱乐,每一次转型都是惊险的一跃,最淘网的经历是整个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是一个非常长尾的产业,从最接近用户的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到用户平时直接使用的各种App(Application,即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软件),再到更下一层的手机操作系统,以及最底层的基础硬件设施及构架方案供应体系,构成了全产业链的线性主干。再加上各种为App应用提供支持的基础服务,包括移动支付、移动广告平台以及应用开发平台等,就构成了一条庞大且立体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现在的情况是,尽管手机终端风光无限,移动支付风生水起,移动广告平台的利润也羡煞旁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移动互联网最简单、最直接、门槛最低的玩法还是App Store模式。
移动互联网App模式的潜力毋庸置疑,但众多细分领域真正做到“名利双收”的应用却并不多。
通过移动互联网细分市场代表性应用图谱中的分布状态可以发现,用户数量与商业模式成熟指数既密切相关,又没有必然关系。虽然拥有相对成熟商业模式的应用大多都是用户在5000万以上的应用,但既有移动社交领域的新浪微博拥有亿级用户却缺失商业模式的情况,也有移动阅读领域的云中书城这样仅有几百万用户,却拥有了相对成熟商业模式的应用。
实际上,App模式中数量最多的应用当属以墨迹天气(墨迹天气是一款免费天气信息查询软件)为代表的生活服务类应用,其用户数量普遍较多,但限于中小开发者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服务类应用普遍缺乏平台属性,因此发展到后期最好的结果仍然是被大公司所收购。例外是导航犬这类地图导航服务应用,因为高门槛导致初期发展较慢,但地图服务的属性却有着成为平台级应用的机会。
“流量为王”的入口大战
手机浏览器、手机安全、移动游戏、移动即时通讯、系统管理等领域既有足够的用户数量,又拥有完善的变现模式。除了移动游戏是传统的盈利模式之外,其他模式均是移动互联网入口层面的应用。手机安全作为制约着移动支付的瓶颈之一,一旦突破将颇具潜力;第三方手机浏览器更是因为HTML5的普及,有着挑战App Store模式的机会。2012年第一季度,第三方手机浏览器活跃用户达到2.18亿,占手机网民的55.9%,而作为独占第三方手机浏览器市场份额49.5%的UC浏览器,其未来发展不可限量。但无论如何,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应用,将流量变现的难度显然要远远小于其他应用。无论是与电子商务服务合作,还是依靠广告收入,亦或是作为内容分发平台,第三方手机浏览器等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应用都可以迅速简单地将流量变现。现在各大移动互联网入口级应用之所以收入没有实现井喷式增长,非是不能而是不愿,各大公司仍旧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除非现金流遇到极大困难,大多数公司仍然愿意“先用户,后商业”。
同样是对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觊觎,微博、手机输入法的前景就不那么乐观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均有重大缺陷,虽然目前的用户数量巨大,但缺乏流量变现的手段,未来发展堪忧。
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CEO曹国伟在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透露,2011年新浪为微博投入了包括人员、基础设施和营销成本在内共计约1.1亿~1.2亿美元,而2011年新浪全年净亏损也达到3.021亿美元。显然,微博的亏损已经严重影响到新浪的整体营收。更重要的是,微博尽管用户众多,但活跃用户数量却一直不高。新浪的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目前新浪微博用户数虽然已经突破3.24亿,但活跃用户占比仅为9%。活跃用户不多,常年亏损,今年4月商业化以来却仍以展示广告为主,其货币化进程又不被业内所看好,微博的未来着实让人担心。
长期看好的“内容型市场”
移动阅读、移动音乐以及移动视频虽然分别受限于支付手段以及3G网络的制约,目前用户数量有所欠缺,但商业模式清晰,只需解决技术问题即可实现井喷式增长。
作为近期加快商业化的一部分,新浪微博开展强制推送广告信息、绞杀草根大号、连续上线微任务和信息流广告平台等一系列“动作”,正引发一场争议。
支持者称,企业最终目标一定是赚钱,微博不是个公益的平台,商业化是大势所趋。而反对者却认为,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不应该一切朝“钱”看,应首先注重用户的个人体验和感受,尤其是不该拿用户的“隐私”信息赚钱。
涉嫌出卖网友隐私惹反感
1月22日,新浪微博用户“采熠”通过微博向新浪提出质疑:“从未关注的微博账号却推送广告到我的个人主页,而且无法取消无法删除,只能不停刷新页面直到推广广告消失,真令人恶心!”
紧接着,24日,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质疑过后,新浪官方管理账号的“微博小秘书”“不痛不痒”地回应用户:这是由系统为您推荐的。系统会精选微博中优质的内容并为您推荐。
据了解,这些推广广告的来源,是新浪刚刚推出的“信息流置顶推广”广告系统,广告主在此平台中充值付费后,可通过后台系统,看到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爱好、浏览数据等信息,进而通过这些数据进行精准广告投放。
然而,在不少网友看来,这种精准投放实际上是以牺牲自己的注册信息和网上浏览喜好等“隐私”为代价的,现在新浪“不打招呼”就把个人信息出卖给商家,显然是侵犯了个人权利,“很不道德”。
相对于这些遭遇过精准投放的广告的网友,更多的免费注册微博用户则是在遭遇强制广告“轰炸”时“叫苦不迭”,明明没有购物的需求,却推送了最新的购物信息;不喜欢娱乐圈的绯闻,却常常被邀请观看最新的明星微访谈——这样无节制、无下限的微博信息流广告,不能删除,不能拉黑,只能看后隐藏,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
目前,在新浪微博大部分推广广告的转发和评论内容里,责难声更是此起彼伏,一些带推广内容的微博甚至不得不关闭评论功能。
“搭台却赚不到钱”
事实上,反感新浪微博近期商业化动作的,并不仅仅只有普通微博用户,不少依附于新浪的草根微博大号,同样对新浪近期加快商业化动作表达了不满。
据了解,引发不少草根大号不满的,是新浪从2012年10月开始,微博账号商业信息必须要通过新浪官方的“微任务”平台。而广告主(机构或个人)授权“微任务”应用并通过任务的形式,选择指定微博账号进行商业信息的微博原发或转发,微博账号在接到任务后可以选择执行或拒绝,成功执行任务获得的报酬,新浪微博将抽取30%作为分成。
记者调查发现,伴随着微博营销的运作,尤其是商家对于“一对一”式广告“轰炸”的青睐,像“韩剧情报网”这样有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草根大号”一旦成为微博上的营销账号,便可赚得盆满钵满。
有媒体此前报道称,一些粉丝众多的微博通过给商家链接广告的方式,可以与商家进行分成,粉丝数量数百万、上千万的微博,一年的广告收益可达几十万、上百万元。
“新浪搭了个台,戏却全让别人唱了,不仅贴钱还要承担各种风险,这是新浪肯定不愿看到的。”谈起新浪微博近期加速商业化的一系列动作,业内人士介绍说,很多人利用微博赚到了钱,微博的提供商却一直在发愁怎么赚钱,甚至包括微博鼻祖Twitter,也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
难以摆脱传统广告盈利模式
按照新浪的设想,其商业化实现的途径包括: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等。
新浪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超过4亿,但2012第二季度广告营收仅为1000万美元左右,第三季度广告营收也不过2000万美元。
与之对应的,是微博用户持续攀升、流量急速增加后的巨额运营开支。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透露说,从2011年初到2012年第二季度,新浪在新浪微博上的累计投入已超2.8亿美元。
根据这份报表,目前新浪微博流量变现方式仍然是广告,其他途径的变现能力十分有限。
一位新浪微博广告产业链体系的合作伙伴说,新浪本计划通过数据挖掘、广告展示等方式向大客户收费。但实际上,微博目前尚不是大客户的主要推广投放路径,而中小客户又难以承受新浪微博高昂的费用,因此变现能力十分尴尬。
而即便是能够带来收入的广告,其变现能力与巨大的支出相比,同样无法令人满意。
笔者还依稀记得上一次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广告收费模式逐渐从CPM模式向CPC的模式转向,但其实当初的效果并不好。笔者那时在美国读书,当时我的很多同学都热衷于利用业余时间点击一些互联网的广告,而每一次点击都会转换成一定的价格,最终他们那些IP地址带来的点击量能给他们本人带来不错的收入回报,每个月那些负责刷点击量的外包广告公司都会给他们邮寄一张支票。
从这冰山一角的现象中,我们也清楚看到上一次互联网泡沫中盈利模式的瓶颈。那个年代雅虎是第一大搜索门户网站,其网页密密麻麻,什么都有。从天气,到体育,到新闻,到邮箱。今天已经适应了谷歌非常干净页面的消费者可能都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如何忍受每天上雅虎密密麻麻的网页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也说明了在没有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精准营销下的传统互联网时代中,流量变现的销量非常之低。
而笔者认为CPS是此次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核心的变革,也带来各种丰富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中,最核心和特殊的群体就是“垂直网站”,类似于58同城,搜房,汽车之家等等多样的垂直网站开始崛起。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CPS其实是垂直网站做的流量二次分发。他们将从百度,奇虎这类搜索引擎上买来的流量,在他们的平台做二次分发。而由于这些垂直网站都非常专业,其流量分发的效果也好得多。而最终按照销售结果来结算价格,也是一种最合理的广告营销方式。可以说,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整体广告营销的效果大幅度提升。
从笔者最近关注的搜房网转型中,就能看到这种商业模式的进化。搜房网最早做的就是CPM,在其网页上展示展示广告,赚赚广告费。搜房最传统的业务新房广告就是这种模式。之后,搜房开始向相对精准的CPC模式改进,根据点击数量来收钱。于是搜房开始了CPC模式下的listing service,向中介收取费用。
如果没有美图秀秀,朋友圈里的自拍至少会少一半。
截至2016年6月,从美图秀秀、美颜相机到美拍、潮自拍等应用,美图的系列产品已经覆盖超过11亿台移动设备,月活用户量高达4.46亿。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上,能实现如此高用户数据的,只有微信、支付宝、百度搜索这样的巨头级应用。
但美图的市场地位,离BAT差得还太远。
高流量下的营收迷思
圈用户,圈流量,做体量。
互联网世界一直有一条信念―― “先把用户规模做大,有了流量就能变现。”
在这条信念的指导下,多少创业者、投资人前仆后继地拥入“圈用户”的大军。他们相信,烧钱、亏损都是暂时的,只要有了用户,就会有盈利模式。“流量终将变现”是他们咬牙坚持的核心动力。
伴随美图公司的上市招股书公开,投资人眼镜碎了一地,创业者看得胆颤心惊。
在美图的上市招股书中,截至2016年6月30日,美图月活跃用户4.46亿,其中美图秀秀月活跃数1.03亿,美拍月活跃数1.41亿,美颜相机月活跃数1.13亿。BeautyPlus月活跃数3 600万,潮自拍月活跃数2 400万,美妆相机月活跃数1 700万。
作为一个工具类App,这样的流量成绩,可谓十分靓丽,与之对应的收入数据愈发显得惨淡。
2016年上半年,美图营收5.855亿元,其中95.1%都来自于手机硬件销售,营收可以被看作严重依赖硬件。问题是美图从2013年开始做手机,目前为止一共销售了98.24万台手机,对比4.46亿的月活跃用户,只有约0.22%的用户认可美图秀秀品牌,从使用软件的免费用户,变成了购买手机的付费用户。
这意味着有高达99.78%的美图用户并没有直接成为付费用户,4.46亿用户体量带来的流量变现还不到3千万元。如果对比美图系应用11亿移动终端的覆盖量,用户付费率还会更低。“有流量就能变现”这一被互联网创业者们奉为经典的定理,似乎正在失灵。
人们不禁要问,工具类App还有未来吗?
移动互联网企业数的爆炸式增长,掩盖了大量创业企业的退出与死亡。那些提供基础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微型创业团队,历经漫长寒冬,即便获得了个别VC的支持,在商业模式和营收的探索上也举步维艰。
对这类公司而言,工具类的应用和基础性的服务,如声音、天气、图片、LBS,在社会的观望、媒体的揣测、大公司可能的复制性竞争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之下,不知不觉间“进化”到公益。于是,事你要做,想赚钱门都没有。
在资本寒冬下,叫好不叫座往往意味着退出或死亡。
2015年底,印象笔记App裁减了大约18%的员工,并将关闭10个海外办公室中的3个。
作为第一批“独角兽”工具类App中的一员――印象笔记,最高时估值超过10亿美元。
2016年7月,曾排在应用分发市场第一名App的碗豆荚卖身给阿里巴巴。2013年,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91手机助手时,豌豆荚还是行业龙头。短短两年时间,一边是市场被BAT逐渐蚕食,另一边是守着巨大流量却找不到有效的变现方式。
不论是美图,还是印象笔记、豌豆荚,乃至更早的墨迹天气、万年历,工具类产品的特点是功能极致专注,可以靠某一方面的优势快速积累大量用户。但是,工具类软件的缺点是只能在用户需要时被使用,即使做到了同行里的第一,在用户没有需求的时候也谈不上用户黏性。
2015年10月,美图CEO吴欣鸿为美图制定的三大发展战略是国际化、平台化、商业化, “之所以把商业化放在最后,是因为我们没有特别急迫需要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
9年前,吴欣鸿曾用3天时间做了“火星文转换器”,仅一年的时间便带来了4 000万~5 000万的90后用户。当用户规模达到增长边界、产品形态趋于定型时,商业空间在哪里?做这款产品的时候,他没有想过赚钱,推出来后也很难找到盈利模式。
在美图秀秀身上,这个相似的故事会有不同的结局吗?
软与硬的探索
作为一款工具类App的产品,美图的未来走向会有几种可能?
第一,为应用付费。为应用付费的关键来自于工具的实用性、习惯性甚至必须性。美图也许具备了付费的基础可能,但整个移动互联网环境对流量的贪婪,以及投资者对用户数据的偏爱,付费下载并没有商业基础。
第二,刊登广告。当烧钱大户共享出行领域时,各类明星、企业、电视节目以冠名的形式出现在“滴滴们”的分享链接上。这虽然是最直接的变现方式,但不会带来指数级的营收想象空间。
第三,图片社区。Facebook花费7亿美元收购的Instagram,如今已经估值350亿美元,社交、互动是后者与美图最大的区别。但产业环境、社交习惯的不同,这条路也注定充满挑战。
美图秀秀董事长蔡文胜在纽约老虎基金全球年会上,说过一句令人动容的话。
“25年前,我只想能够偷渡到纽约来打工,今天却可以在全球资本精英面前讲述自己创建美图秀秀公司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蔡文胜提到了美图未来盈利的两个方向。
第一条路是软件,包括广告、游戏、电商和图片大数据。在蔡文胜看来,广告收入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游戏、电商变现空间也十分巨大,图片大数据则是布局未来的爆发点。第二条路是智能硬件。尽管以美图手机为主的硬件出货量不高,但是接近20%的毛利率,却高出同行不少。
方向虽美,但软硬两条路都很艰难。
美图招股说明书披露,2014年上线的美拍,如今已拥有1.41亿月活跃用户,用户每天使用美拍的平均时长为31.5分钟。在短视频领域中,美拍占据着行业第二的位置。但用百度指数把短视频领域当下几个佼佼者做比较,却发现在最重要的用户搜索趋势中,美拍被搜索的频率远远落后于快手和秒拍,仅能排在行业第三。
美图积累下来的4.46亿月活跃用户,无论是从手机用户转化率还是美拍转化率来看,证明用户忠诚度并不高,关联产品的消费性也不强。工具类App的用户黏度低、品牌延展性弱这一缺点,在美图身上还是很明显。
短视频和手游到底是否赚钱?在美图秀秀招股说明书中有详细披露,在“互联网服务及其他”收入一栏中,分为在线广告收入和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其中,“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就是指短视频和手游项目。
2013-2015年,美图秀秀分别实现了营收3.1万元、151.9万元和204.7万元。这又是一组“数量级”的反差数据,拥有上亿的月活跃用户,年营收却只有百万之级。
坐拥海量用户,但如何实现用户转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领域脱颖而出,取得行业领先的地位?如何在短视频领域找到盈利模式?这都是美图秀秀要直面的问题。
在智能硬件领域,美图也让人乐观不起来。
据披露,目前美图的智能手机研发人员共有148人,这支专营团队仅负责手机的设计及研发,制造、渠道、仓储、保修等环节都由第三方完成。这与小米、锤子等互联网手机的轻运营模式几乎如出一辙。
做智能硬件当然需要大手笔的投入,在做手机之前的5年,美图一共完成了两轮融资,但数额只有数百万美元而已。而2013年做手机之后的3年间,美图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钱都花在了智能硬件领域。
然而,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以来,美图5款手机的年销量分别是:2.8万台、27.8万台、38.8万台和28.9万台。三年多来,美图秀秀的手机销量不温不火,常年挤不进全国手机销量榜单,累计销量还不到100万台。作为对比,同样以拍照为核心功能之一的OPPO手机,2015年实际销量已超过5 000万台。
吴欣鸿做手机的动力源于两句又理想又落地的答案,“你不觉得做手机很牛吗?”“硬件卖得好的话是可以挣钱的。”只是在“很牛”与“挣钱”之间,美图还没有找到连接两个点的路径。
两点之间不只情怀
作为颜值的守护者,美图自己的颜值没有想象中那么“美”。
在美图的招股说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截至2016年上半年,净亏损人民币22亿元,累计巨亏近62.26亿元。但也有数据指出,美图秀秀其实只累计亏损了11.39亿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出在招股书中的财务报表标准上。如果采用的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则要计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和“股权激励”的部分。由于美图秀秀前后一共进行了5轮融资,融资总额达5.01亿美元。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投资机构拿到的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按照投资的游戏规则,美图秀秀每一轮融资之后估值都会越来越高,同时优先股的公允价值提高,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优先股的公允价值越高,则财务报表中显示的亏损越大。
如果采用美国上市所公认的一般会计原则(GAAP),则不会计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这一项,于是美图的累计亏损则是11.39亿元。
美图的经营数据没有招股说明书上那样凄惨。超过62亿元的巨亏中,只有11.39亿元可以被视为经营性亏损。只是,美图既然选择在香港上市,自然必须得使用港股采用的IFRS标准。
这部分亏损其实就是美图提前预支了上市的募资,从投资人那里获得的“高息借贷”。但是美图年年亏损,投资人的权益亏损加上融资成本这个坑总得找人填上,于是等到美图上市以后,这些“欠债”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转移了――都要由中小股民埋单的。
如果美图最终以50亿美元的估值在香港上市,将创造继腾讯之后,港股市场最大的互联网IPO案例。这样的关注效应也是美图想要的,除去资本市场的因素,美图在香港上市也是为了更贴近用户,这种贴近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吸引新的用户流量,以及提高现有用户的付费率。
吴欣鸿反复强调自己首先是一个产品经理而不是公司的CEO。他最核心的事不是做管理,而是把产品做好,把用户需求弄明白。把这句话再往下解读就是,产品做好了才会有用户,有了流量自然就能变现。
一个产品经理可以只关注产品本身,但一个公司的CEO应该明白,在很牛的产品与赚钱的产品之间,不能空有理想和情怀。
以手机为例。没有渠道优势的美图只能依赖分销体系出货,2016年上半年,只有25.5%的手机是由美图直接销售的,大部分销售依赖于7家分销商和7家大陆地区零售商。与之相对的,是OPPO在全国拥有渠道网点20万个,直营店6 000多家。28.9万台销量与5 000万台销量的差距,不只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研发、供应链、营销、渠道等一系列传统但现实的商业运转体系。
蔡文胜曾直言不讳:“创业就是赚钱,投资就是用钱来赚钱!”
但在美图秀秀这个他引以为傲的创业项目上,至少目前蔡文胜还没有找到赚钱的最佳路径。这个一手撑起中国颜值半边天的男人,坐在月活跃数4亿的流量巨川之上,却只能画饼充饥。
死灰复燃的微博
资本市场的嗅觉一向是非常灵敏的。当人们感叹于微博二季度总营收和净营收高增长的同时,微博股价已经完成接近400%的增长。虽说资本市场会放大企业的成长性并通过股价和市值表达对企业未来的认可,可微博的成长也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在今年一月阿里巴巴同微博战略合作关系解除,阿里巴巴不再向微博输血以后,这样的增长很大程度表明微博自身造血能力的增强和完善。相比资本市场对企业成长和未来的关注,大众消费者和媒体更好奇的是微博究竟凭借怎样的改变实现这样的增长,毕竟自从《微信》开始崛起,市场就从不缺乏看衰微博的声音,其股价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腰斩的走势,微博近乎“逆袭”的核心因素在哪里呢?
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微博,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新浪微博”,在新浪平台的支持下强势横扫饭否、腾讯滔滔(腾讯微博前身)、易信以及来往等众多竞争对手。新浪微博依靠绝对优势的高市场占有率成为一个互联网产品品类代表的过程,也是其高速成长的过程。
开放的社交模式加上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内容,让微博一度成为互联网创新的代表,并帮助新浪成功完成PC端到移动端的转换。可随后诞生于移动端的《微信》却更霸气、高调的成为移动社交领域的新焦点。从微博到《微信》,虽说少不了互联网追新和腾讯QQ庞大的用户支持,但“逃离微博”现象的发生同微博当时本身垃圾信息混乱和价值信息偏少等问题不无关系,而传统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魔咒”也让看衰微博的声音一度成为主流。毕竟任何互联网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流量变现,当微博聚集到庞大数量的用户群体后,一旦找不到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
暂不谈《微信》对微博的竞争,单看微博本身的数据,其2009年诞生以来,用户数量便持续增长,并于2014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但如同其他“叫好不叫座”的互联网形态一样,盈利一直都是微博的痛点。除了单一的广告,微博看不到太多流量变现的可能,虽然2013年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收购微博18%的股份,成为新浪微博第二大股东,成功合体为“阿里浪”,并持续给微博输血,但找不到成熟商业模式和未来可能性的微博显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显得相当迷茫或者说叫沉沦。
新的改变,新的赢利点
沉下来且经历了各种危机的微博似乎离成熟更近一步,“剩者为王”这句话绝对是互联网行业的真理,在阿里巴巴战略输血期内相对“低调”的微博不但完成了战略重心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移,更逐渐完成了对汽车、电影、金融和房地产等商业生态领域的垂直合作,整体战略格局逐步构筑完成。
与此同时,微博运动、微博雷达、短视频及直播等新功能的融入很好地激活了用户参与欲望与活跃性,提升用户与微博黏性的同时,很好地利用了新浪平台杠杆效应,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改变与创新很好地抓住了年轻用户群体。除鹿晗和TFboys等明星能够帮助微博凝聚大量粉丝外,2014年启动的大V垂直计划也让其有了构筑网红生态体系的基础。而在老对手《微信》对于直播比较犹豫的时候,微博大胆跟进直播应用领域,二季度总计超过1 000万场次的直播和15.7亿次的短视频日均播放量都成为微博成长的新动力。
而过往7年的沉淀和思考,让微博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相比阿里巴巴输血带来的众多淘宝小店广告,微博自己推出“Big day”一类服务满足大型企业品牌推广营销需求,更整合微卖、达人通及移动入口器等产品及功能,共同为卖家及达人提供新的以兴趣为基础的微电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