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审美;情感;风格;个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35-01
美术一直以来就是世界历史文化传播及继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美育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美术欣赏是美育得以实施的载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是凭借艺术作品展开的积极主动地再创造活动。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在精神方面获得深刻的影响,能够作用于人的感情,在精神上产生影响,这是美术欣赏的特点。而美术欣赏又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它不但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历史文化,也可以让我们认识人类文明之所在。
以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来看,正处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审美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欣赏课的直观形象性特点,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情感、生命力及个性、独创性的集中反映。每个艺术家对世界抱有的观念、心态不同,他们在选择客观的内容上以及表现的形式上也就不同,所以不同作品给学生带来的审美体验也不尽相同。
一、情感的品味
情感是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活动。艺术家作为一个自然人也置身在现实世界里,身边客观世界的影响和其自身的内在情感被其以美术所有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也会受到情感上的影响,产生情感上的“局部”共鸣(中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有局限性)。如此看来,艺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过程。而艺术家对外界事物感受越深刻,他表现的形式、内容则更能感人,给学生品味体验的情感也就越多。
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格
人所生活的地域不同,文化范围会有所差异,从而在出现的美术作品中风格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民族的性格、风情。就拿绘画来说,在中国古代绘画风格上就有南北派之说,南方画派潇洒、飘逸;北方画派坚实、厚重。在世界绘画体系中差别就更为明显了,西方传统绘画注重客观的表现;东方则注重主观的表现。两者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和风格的区别。学生在欣赏中通过老师的分析,以例作为点,从而认识整体上国家风格之差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对艺术家的思维和观念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风格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柯罗和莫奈同样是法国的风景画家,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他们的作品风格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前者画风沉郁浑厚,后者却明快鲜亮。
三、个性创造的张扬
美术作品贵在个性和独创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越具个性就越具生命力。
个性是每个艺术家独具的气质,在其作品中会体现出艺术家个体创造的形式,势必打上艺术家的个性烙印。
在美术欣赏中学生会见到凡高与高更两位后印象主义绘画大师,他们曾经一度成为要好的朋友,但他们的作品却都在极力的表现自我,强化彼此的个性意识,从而创造不同的艺术风格。由于他们的个性、气质的不同,分别走上了不同的艺术创作道路,从《向日葵》和《塔希提少女》两幅作品中我们就可见一斑。如果凡高被看作是从原始的太阳中烧制出来的人,那高更就是圣经中烧制出来的人。一个是艺术的“苦行僧”,一个是艺术的“殉道者”。学生在欣赏中通过对艺术家个性的认识,从而可以更深刻的感受作品里所蕴涵的那些无以言表的内涵和画家个性的魅力。
在我的浅谈中,都以绘画为例,而在我们的欣赏课中,雕塑、建筑以及工艺美术同样会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样会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同样会使学生看到不同画家个性张扬的魅力。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对中学生来说美术欣赏恰恰是最好的形式。
我们现行的美术教育已经逐步地从过去的机械的技能训练中走了出来,美术欣赏日益突显着它的重要性。《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的目标。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集中反映,是艺术家对美的事物和形式的探求和向往,也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探求的结晶。艺术是心灵的伊甸园,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仅是视觉的狂欢,更是精神的共鸣。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对美术欣赏的重视和深化,正是符合了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并驾齐驱的教育。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通过美的熏陶、培养和实践,我们的美术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多的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审美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吴东梁、樊学川编著,《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199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景观;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化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现象。不同于建筑、道路、桥梁等完全人工化的城市构成要素,城市景观具有自然生态的属性,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景观设计要素中很多是使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工自然生态因素, 有着保护城市环境, 文教和游憩、娱乐观光、防灾功能和社会效益等作用。就生态方面而言, 景观设计总体上应是在发挥好各种作用的前提下, 使城市生态系统趋向于平衡, 使景观设计不再只是为满足部分人精神愉悦的需要, 而是要逐步致力于“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循环的过程. 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 这种设计是通过物质能量流动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人类的纽带”, 从而发挥景观设计的生态效益。
一、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设计的含义
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它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的空间结构,使景观要素分布合理,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于人类聚居。简而言之就是要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高度和谐。城市不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建设性的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简单在城市中植树种草,是通过城市绿地规划在城市这种开发强度很高的地区,开展自然保护活动,必须对城市绿地进行有效组织,实施绿地景观的生态重建。在城市中给自然生态以健康的发展空间,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态体系,这一自然体系有自己的垂直结构和水平格局,具有生态的整体性,并支持生态过程的进行。另外,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要恢复原始自然景观,而是要在现有城市自然本底的基础上,恢复景观的本土性、整体性、多样性和自稳性。新的城市绿地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基本生态设施的建设。这一概念的根本意义在于用生态学理论指导绿地建设,所建设的城市绿地景观在空间上具有稳定性,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并且要划分出具有自然保护、景观塑造、文化营建等多种功能的基本保护区域。作为基本建设的内容,任何城市在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的同时,都应建设一个面向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生态设施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可纳入不同规模的城市规划规范之中,并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原则
1、尊重自然
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 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 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尊重自然发展过程, 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 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当代景观。
2、整体性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 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 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3、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的研究表明, 生态系统内结构和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景观设计中的多样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景观拼块结构的多样性, 即城市中各种景观资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应尽可能多样化, 以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转; 城市景观生态元( landscapeecological unit , 即城市生态系统中完成某种特定功能而相对独立的空间实体) 中生物分布的多样性; 城市景观生态元空间形态及承载行为模式的多样性。
4、地域性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 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 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三、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设计的的思路
1、保留原生态土质
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是由食物链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塔底是孕育万物的土壤、水分等, 其上为微生物、昆虫等分解者, 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是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植物, 塔顶为消费者的动物和人类[ 7 ] 。原有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亿万年演化而成的, 在自身系统内可以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 所以属地原生态表土的保持相当重要, 而在现代城市开发建设中, 忽略了原生态表土的重要性, 随意弃土、回填土、整土, 破坏了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尽可能保留居住区的原生态土质是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的基础。设计中应就地取材, 通过借景、障景、引景等手法巧妙的利用原有生态景观, 保护原生态土壤和地形地貌, 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
2、构建复层植物群落, 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实现。城市绿地的植物配置是绿化景观的主题, 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 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 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 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其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植物循环和数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生态效益的大小取决于绿量, 绿量的大小取决于园林植物总叶面积的大小。单一的草坪与乔木、灌木、复层群落结构不仅植物种类有差异, 而且在生态效益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时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 夏则绿荫暗香, 秋则霜叶似火, 冬则翠绿常延” 的景色。四季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 既满足了景观要求, 又紧扣了四季主题。所以居住区环境建设中, 应避免盲目使用大面积的单一草坪, 而建设综合生态效益更佳的复合林地绿化。
3、水景的合理利用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水景的合理利用可以从其使用的材料硬质改造、软质改造和动物及微生物改造方面入手。水环境是居住区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 水景与绿化的结合造就了居住区优良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水环境能对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使用透水性铺装兼有良好的渗水性及保湿性, 透水性铺装地面以下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得到有效的保护, 因而很好地体现了“与环境共生” 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湿生植物能够净化水体, 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应该重视湿生植物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 城市环境中的水景利用不仅从景观视觉的角度出发, 更应当贯彻生态设计的思想, 如果人们如果能够善待水, 城市水景必将会带来更加令人愉悦的身心享受和更加长远而巨大的公众利益。
4、保留自然遗迹和古树名木
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 是文化的积淀。文化生态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层面, 因为从历史文化的高度认识景观生态设计, 归复中华民族尊重自然的大道文化哲学与现代生态学思想, 对于构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 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尽量保留、保护好自然遗迹、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的产物。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树、大树, 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 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的话, 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 所以必须统一规划, 必要时为树木专设排水系统。
5、对垃圾的处理――变废为宝再生利用
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出发, 通过对材料和资源的再生利用, 将改造后的“废料”塑造新景观,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 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彼得・拉茨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 在这里场地上的工业废料被循环使用, 如砖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 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和金属物用作一些植物生长的媒介或地面表层的材料 ; 用铁路护轨整修成新的道路, 用49块废置的铁板铺设了金属广场。拉茨将基地中的重新利用, 即减少了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也减少了施工中的废弃物, 体现了生态的设计理念。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生态原理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利用生态原理指导建设城市景观,环境,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创造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高品质的生态环境,这亦符合新时期城市景观环境建设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扬汉.小城镇广场景观设计探索――以尤溪县洋中广场景观设计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2] 刘东雄.陕北城市园林设计的剖析[J]. 价值工程. 2012(24)
[3] 赵晶.浅谈中外园林景观设计发展[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8)
[4] 陈思,翁许凤,曹磊.文化与生态设计的传承与融合――关于天津王庆坨镇六街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思考[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2(06)
[5] 刘燕.北林园林学院园林花卉领域发展概况及思考[J]. 风景园林.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