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兴趣 乐学 激励 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英语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教学观念所取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素养。
农村初中,特别是处在边远农村初中,学生得信息不畅,接触面狭窄,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学生家长也没有能力辅导,也没有请家庭辅导教师的能力和条件,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困难。以至于许多学校英语成绩差,学生对英语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在我从教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学生的英语成绩却还不错。我现浅谈我对英语教学的几点感悟。
1.让学生、家长重视英语学科
在现在农村的学生家长读初中的年代,有的学校并没有开设英语,或者开设了英语课,也没有受到重视。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英语学科还没列入升高中、中师、中专的必考科目。所以,在现在初中学生的家长意识中,英语是副科,没有数理化学科重要,也没有语文学科重要。他的这种意识必然影响到他们的孩子。在农村经常听到重要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样干革命。”学生、家长不重视英语学科,造成学生英语成绩差。我在教学中多次给学生讲,现在你们升高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均为120分,物理为80分、化学为70分、历史为60分,其余学科为40分,英语一科顶两科,你们说英语重要吗?并且,英语是世界范围运用最广的语言,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如果不懂英语,如何给外国人打交道。强化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让学生牢固树立英语是一门必修科目的思想,只要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学好英语是与外界接轨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有利条件和氛围,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英语。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学生一切学习的动力源。学生有了学英语的兴趣,就乐学、好学。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征,认知能力和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影视片断,或借助表情,肢体语言来表演。例如,在教学flower, tree, grass, hill, mountain等单词时,让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注意观察,自己对着事物用英语说出事物名称,学生在乐中学。并且,让学生在上学路上采摘野花,带到学校,让学生用英语说出各种花的颜色,注意巩固了新单词flower,同时又学习了red, yellow, green, blue, purple, brown, blond等颜色单词。通过注意单词与实物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心灵迸发出学习英语的激情和火花。
3.强调预习,检查预习效果
学生通过预习,发现自己哪些地方不懂,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如果还没有搞清楚,可以举手提问,这样,让学生自己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听课,使学习变得不再盲目。同时,教师的上课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灌输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必备《英汉词典》《练习册》和一个笔记本,当学生有不认识的单词时,可以通过查阅词典,了解单词意义和读法,如有什么疑问,就记在笔记本上。我还定期检查学生的英语小笔记本,看学生是否真正做到课前预习,预习的深度如何。我在上课时,通过提问或做习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做到查漏补缺,有的放矢讲解。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我克服了满堂灌得教学方式,使启发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我的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得到了提高。学生成绩提高了,学习劲也就跟上来了,形成了良性循环。
4.学生脚踏实地地搞积累,教师督促强化
俗话说:“一天吃不成大胖子。”我们的学习是长期的积累,“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纳细流,无以成江河。”英语学习,首先是积累。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的单词必须人人过关,每学习的单词再听写一遍,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不让学生背负担。对学生不能听写的单词,要求学生下去记忆,教师不作统一要求抄写单词多少遍,个人根据自己的方法,只要下次能听写就可以过关。我一向反对那种罚抄三十遍,五十遍地作法,那种方法只能无形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属于变相体罚之列。学生对我的这种作法乐于接受,并且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我还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让学生及时巩固。采用多听、多说、多看单词,采用对话,造句,写日记等多种方式,在上学或放学路上,同学之间多谈论英语方面的事,课堂采用提问,互相听写方式,巩固单词和语句。给学生营造一个信息英语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我国伟大数学家语“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我们英语学科何尝不如此。
5.找准时机,激励进步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布列钦卡先生对“教育”,“教育目的”,“教育需求”三个概念进行分析并精确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简要评述了布列钦卡先生的观点,并认为教育科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仍然任重道远。
w·布列钦卡用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教育学研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三个研究领域,并尝试用演绎的方法对教育科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
本书中,布列钦卡提出并试图澄清教育科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即“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围绕着这三个概念,布列钦卡用诠释的方法为我们深入解析了教育科学基本概念的复杂性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分析了概念应该具有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一、关于教育的概念的精确化问题
在对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时,作者以六国之例来说明了教育概念的混乱状况。作者在文中分别列举了德国、法国、美国、荷兰、英国和苏联六个国家关于教育这一概念的代表性观点。由苏联教育科学院编撰的名为“教育学的普通基础”的学术专著中,教育首先被定义为“对发展的控制及其对发展的影响。然后它又区分了作为客观影响的教育,亦即不依赖于教育学观点而存在的各种现象,以及作为专门组织化影响的教育。”其他的例子我们在此不再一一例举。对于作者在本书中对其所作的精辟分析和为使概念的精确化而做出的工作和努力,我们深表佩服和感激。这里,我们来看看作者所提出的“教育”的概念,作者在一番精辟而复杂的分析之后提出:“教育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为。”作者随后接着提出了一个比较简洁的定义:“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就前述两个定义,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前一个定义提出的是对心理素质结构的改良,而后一个定义则是对人格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人格是属于心理素质结构的一部分,但显然不能说人格就是心理素质结构本身,这二者明显是不同的。若人格是心理素质结构的部分内容,那么再看这两个定义就会发现,后者显然是将前者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而这种程度就指的是心理素质结构和人格二者的关系。
二、关于教育目的概念的精确化问题
在本书中,布列钦卡先生为我们例举了十种可以混同于“教育目的”这一概念的词汇,如“培养目的”、“培养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学目的”、“教育的目标”、“教育任务”、“培养任务”、“教育学任务”、“教育意图”和“学习目的”并给出了一些典型例子,如作者在“教育理想”这一同义概念中提到的是纽文惠斯的观点,纽文惠斯将其视为“‘必须给教育指明一个特定的方向的一种思想或观念上的理想’,它区别于那种‘一般被认为是可以不断实现或已经实现的’、‘具体的’教育目的”,如此等等。布列钦卡提出,教育目的是一种规范,它描述了一种作为理想而为受教育者所设定的心理素质(或一种素质结构),并且要求教育者应该如此行动,使得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实现该理想的能力。这种全面发展如果放在布列钦卡先生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就是这种预设的心理素质结构吧。当然,你也许会问,这种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结构本身有什么关系呢?不错,这正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请你试想,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体现,如何衡量呢?我们都知道,我们通常是以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最大限度提升来判断这种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提升是和心理素质相关的,我们说某个人某方面能力的提高则必然会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相关心理素质的改善。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通常来说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外显,而一个人的行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则反映了这个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当我们说一个人能歌善舞,很显然,我们不只在说这个人外显行为能力的突出,我们同样预说了这个人内在心理素质的改善,而这种改善本身无法直接呈现,它需要借助人的行为活动能力来体现,从这点上说,布列钦卡先生确实是深挖了教育的根。然而,如果这样来说,教育活动只是为实现一种一切都是预设了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工具,它要的是参与活动的主体按照预设行动而以求最大限度的实现目标,而这个目标尽管是外显的行为能力却先在的是内设的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心理素质或素质结构”。这显然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至少对于教育主体来说,这是很自私的。教育目的本身应该是目的,是一个不受任何外在预设或约束的主动的行动者,这个行动者指向的是教育主体,或者可以说教育主体本身就是目的,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三、关于教育需求的概念的精确化问题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布列钦卡先生对“教育需求”概念的精确化分析。布列钦卡先生为对这一概念进行科学化解释所做的大量的、细致的工作,这里将不再班门弄斧,亦如我们在上面所作的那样,我们还是来看看先生精确化后的概念,布列钦卡先生研究发现,“教育需求”这一概念本身对于科学教育理论的建构没有多大价值,但它却仍是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先生在最后提出,个体的教育需求概念使用的两个条件即“只有当某一特定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应该被某人所获得时;只有当人们确定教育者的某种被归纳到教育概念之下的行动是获得上述心理素质结构的一种必要条件时。”也就是说只有受教育者需求教育和教育者提供的正是受教育者所需求的这种教育时个体的教育需求这一概念才能成立。不错,先生对这一概念运用的条件限定,就这一概念本身来说正是十分精致的,但是,在这种精致过程中,区分出的受动者和主动者难免让人生疑。毕竟,教育显然不是一个主动,一个受动就能真正达成理想目标的行动。这方面,现实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画面,我们今天的教育正是这样的局面,而这也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情景即教育活动中,一个主动者的主动和一个受动者的被动。很显然,这其中主动者和受动者都是主体,他们都是在主动的建构这种心理素质结构,而并非是主动——被动建构的过程。对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体而言,双向的主动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以认为才是真正的教育,那种主动——被动的建构模式显然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对于布列钦卡先生为教育概念的科学化所做的工作,我们深表钦佩。尽管,布列钦卡先生做了如此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些概念仍然有些问题。我们在此对这些概念提出的非议,只是聚焦于问题本身,期望能够就教于方家。如能对思考同样问题的研究者们有些启发,实则幸事。从以上我们的简单分析来看,教育概念的科学化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继续为之努力探索。千百年来,历代大贤为了教育的明天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今天教育,就连其概念都仍然是歧义颇多,其任务之沉重亦可想而知,我辈亦应竭诚努力以探索出教育的大道矣。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双差生 因材施教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舟山群岛新区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海洋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和质量快速的提高迫切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来保驾护航。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涉海企业的技术发展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发展,为企业提供优质员工和高水平的技术培训服务。舟山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为建设高水平的职业学校提供保障。
2 职业学校“双差生”现状分析
从事教育工作几年以来,笔者接触过形形的“双差生”。尤其是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一年以来,更是处于与这些双差生不断“交锋”的过程中。这类学生存在得最大的特征是:学习底子薄,产生厌学情绪,对老师抵触性强;思想品德有较大的偏差,无法用一般的教育方式与其沟通,行为较为偏激;自律和自控能力极差,无法约束自己的言行,并屡教不改。
3 职业中学“双差生”的形成原因
3.1 内因
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一方面由依赖性过渡到独立性,思想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心理比较脆弱,极端、片面、缺乏理智。
3.2 外因
(1)家庭问题。或溺爱家庭或破碎家庭或不良行为家庭,最终导致孩子偏执、冷漠、好斗,甚至脏话连篇、酗酒赌博、偷盗腐化,最终导致无法收场。(2)学校教育问题。考试制度使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教师对学生关心度不够、或者缺乏耐心,是学生在班集体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更加不容易被班级群体所接受。(3)社会问题。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流散在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同龄人、犯罪分子的诱骗、网吧游戏厅的诱惑,所有这一切,对缺乏判断力的学生最终带来误导。
4 因材施教,完善“双差生”教育模式
(1)建立“分级管理、分类组合、分块运作”的多维立体发展框架,通过优秀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把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辐射到学生群体的每一个角落。
①制定并实施学生操行分评定细则。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实施了个人操行分评定细则。通过加减分的形式,促进学生在品行上能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地追求进步。②建立文明行为督查制度。组建了一支由学生干部组成的纪保巡查队,对教室、寝室、操场等公共场所进行巡查,对校园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劝阻、登记,并及时建立学生违纪违规档案。以减少校园违纪违规现象。
(2)针对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问题,打破原有的“一杆称衡量”的考核方式,采用“因材施教”的考核模式。
①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习。建立多方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某一点上,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提倡“大教育”,即教育无处不在。春游秋游,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等。我们的教育是将课堂的直接延伸,除了在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外,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教育学生形成一种完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组织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一种是针对职业技能的竞赛。根据不同的专业,如旅游管理类,汽修类,船舶修造类,电子电工类,物流类,举行不同的技能竞赛。可将每种专业的技能细化。另一种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组织不同的社团,如动漫社、篮球社、摄影社等等,可以校内分年级段比赛,也可以兄弟学校相互竞赛。不同的竞赛,其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实现自我价值。
(3)尊重“双差生”的人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走出“老师”这一框架,与学生交朋友。良好的师生间情感关系有利于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师生间的和谐、融洽关系是学生管理原则的最好体现。对“双差生”,更是应该与他们建立一种朋友关系,走进他们的世界,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身上,甚至是心理上存在的问题。②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家庭是教育学生的另一个主要阵地。一个学生的好坏,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对于“双差生”的教育尤为重要。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我们应该用合理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积极地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在重视他、尊重他,可以树立他们的自豪感。
5 拓宽就业渠道,使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
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对学校和学生都十分重要的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得好,那么学校在社会上(在学生中和家长中)就有一个好的名气,同时也会使学校的招生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们只有多动脑筋,勤奋工作,正确引导,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他们较快地掌握专业知识,成为具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6 总结
一所学校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双差生”的转化尤为重要,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还有待我们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有两点必须坚持:一是要正确对待“双差生”,尊重、关心、热爱、信任他们,仔细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鼓励,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二是要注意培养“双差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双差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是做好“双差生”教育转化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依法治教工作的推广和实施、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培育法治精神是依法治教的基础工程。笔者将教师的教育法律素质分为:教育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为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迅速发展,公民法律意识逐步觉醒。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的教育已逐渐成为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的教育。“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依法治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绝大多数的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法律素质。没有这一条件,依法治教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法律素质水准不高的民族绝不可能建成一个良好的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同理,依法治教工作的推广和实施,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教师素质结构研究到教师法律素质结构研究,再从教师法律素质研究到关注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研究的过程。这一研究历程体现了人们对教师素质认识不断深化,解构与建构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教育法律素质实际上是法律素质在教师行业中的具体体现,教师法律素质的特殊性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不仅强调教师一般的法律素质,更加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法律素质。教师教育法律索质是指教师经过学习和培训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律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态度、意识等,它由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法律意识和教育法律的行为能力等方面构成。
法律素质的核心和关键是法律意识,而法律意识的首要内容是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指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行成一种风气,风行即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教师的法治精神是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中国有几千年的专制传统。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译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习惯,现行教育管理中人治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如果再不强化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教师队伍的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依法治教就难以实现。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培育法治精神是依法治教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依法治教的奠基石。
对于教育活动基本的伦理规范地遵守,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通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教师的行为。而对于这些规范与教师个体及专业团体本身“德一福”一致的关系缺乏起码的确认。《规范》中更多的是教师的义务,而“教师专业生活和基本权利更需要有专业的道德规范给予保障。以确保教师在行使专业权利时免受非专业人士非理性指责与侵犯。”随着教育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出台,不仅是对教师,更是对全社会的人对于教育领域的伦理规范地遵守,提供了基本的要求和底线。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他们能够按法律的规定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履行自己的义务;更在于能够主张自己的基本权利,享受幸福人生。
为准确把握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内容,确立合理的概念维度,笔者以法律素质的理论抽象性、内容涵盖性、形式稳定性为坐标,将教师的教育法律素质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教育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又在每一个层次中确定了不同的层次结构。
一、教育法律知识
知法是教师守法、用法和护法的前提条件。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同理,以法治教意味着教育正进入法律调节领域,是用法律管理、规范教育活动或教育行为,解决教育领域的矛盾和纠纷,更多的是依靠法治而不是人治。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中国二十多年的教育法治建设里程表明,依法治教需要执法公仆,更需要护法、守法的广大教师这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知法、懂法,在此基础一L人们才能真正运用法律武器,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教育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规范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包括人们对法律的评价、态度、关注和期待,换句话说,法律意识就是法律知识在人们心中的内化。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识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内在的精神支撑,是法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在依法治教的历程中,教育法律规范的贯彻程度和效果依赖于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教师自觉、自愿守法的内在基础。完善教育法制是实行以法治教的前提。但依法治教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教育法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良好的教育法律意识能推动教师自觉守法。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教师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同时,良好的法律意识能驱动教师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据此,又可将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分解为法律态度、法律评价、法律关注和法律期待四个层次。法律态度是指教师在教育法律认知的基础上对教育法律所持有的情感,它是教师对法律直观的体验感受。法律评价是指教师依据某种理性的标准,对教育法律的好与坏所做的价值判断,它是教师对教育法律的理性评价。法律关注是指教师对当前的焦点教育法律问题和热点教育法律问题注意留心的程度,它反映了教师主观上参与法制建设的程度。法律期待是指教师对教育法律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的期盼和希望,它反映了教师对未来教育法制建设走向和趋势的期望。
三、教育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一切合法行为。在以法律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在受到法律约束的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不管是法律制约功能,还是法律的保护功能,都存在一个如何最有效地实现法律规则的问题。任何法律不过是一定行为规则而已,规则是法律的存在形式,行为是法律的调整对象。离开了法律行为,法律的意义就无法确定。美国著名的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认为:“我们一直花费很多时间研究法律规则及其结构,以制定和执行规则。但需要强调指出,法律系统并非仅指规则及其结构。在任何法律系统中,决定性的因素是行为,规则不过是一堆词句,结构也不过是被遗忘的缺乏生命的空架子。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被称之为法律行为的问题上,否则就无法理解任何法律系统,包括我们自己的法律系统在内。”法律仅是纸上的规定,要转化为社会的现实,必须依赖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既是法律调整的对象,也是法律调整的手段。没有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法律行为,法律就会毫无实际意义;没有作为法律调整手段的法律行为,法律就无法贯彻实施,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意义。
【关键词】数的认识;整数概念;自然数概念
儿童从开始记事起,爸爸妈妈就扳着手指头教他们数1,2,3,4……,他们也慢慢地知道3个指头、3颗糖、3个人……都表示的是3。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他们开始萌发了数的概念,但系统地建立数的概念还是从进学校后开始的,首先认识整数,再认识小数、分数、百分数。而建立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主要是非负整数,也就是自然数,它是数系中基本的一种数,也就是0、1、2、3……,这些数都是从数数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内容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数数》,例如数5朵花,作为数的结果5,这个自然数反映了被数事物的个数,这是自然数作为基数的特点;作为数数的过程从第1朵数到第5朵,自然数反映了被数事物的先后顺序,也让学生感受到自然数的无限性,这也是自然数作为序数的特点。
自然数概念的建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安排是秩序渐近的。学生随着不同阶段的学习不断深化对整数概念的理解。
一、走进生活,返璞归真――理解意义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对自然数的认识则是从一年级一入学就开始了。所以根据学生的年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直观形象的事物帮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含义。
二、利用模型,形象直观――理解意义
数位、计数单位、位值制、十进制记数法……这些核心概念对学生理解自然数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这些核心概念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的掌握自然数的意义。
1.重视10的概念的建立
在一年级上册教学10的认识时,要让学生亲自感受到9再加1变成10的过程,可以采用小棒数一数、摆一摆、捆一捆,借助图形圈一圈,利用计数器拨、说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10个一是1个十。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几根小棒、几个图形都代表几个一,十根小棒捆一捆、十个图形圈一圈都代表一个十,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计数单位的初期建模。另外在接下来学习的11~20各数的认识及一年级下册学习的100以内数的认识中,仍然要关注10的概念的建立。
2.重视数位概念的建立
数位是指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在记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各个数字排列在固定的位置上,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以区别它们的单位,这些位置都被称为数位。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明确数位的概念,还要明确位值制的概念。位值制亦称位置制,指确定数字值的一种原则。数字有二值:一是位置值,二是数字值。数字值是数学本身所表示的值。例如数字6,就是表示6个单位。位值制是数字本身与其位置结合起来所表示的值。在位值制记数法中,由于所取进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十进制记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
3.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
我们习惯用“十进位值制”来表示自然数,所以计数单位是1、10、100……为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户数法和位值制,要重视数计数单位,要让学生在数计数单位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方块模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通过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把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相结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个、十、百、千的影像,建立起清晰的满十进一的模型,对于学生理解计数单位是有帮助的。
4.重视数位顺序表的使用
随着认识的数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扩充、完善数位顺序表。从认识20以内的数起,就让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在认识100以内数时补充认识百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才第一次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在认识自然数的最后一个单元里,认识万级和亿级的数,数位顺序表也因此两次扩展:先扩展到万级,再扩展到亿级。数位顺序表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记数法,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巧借学具,手巧心灵――理解意义
认识自然数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从数量抽象到数,而抽象离不开直观的支撑和操作,因此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学具、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可以借助计数器、数位桶、小棒、方块模型、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学具,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经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事物一一对应的过程,感受具体的数量,理解自然数的实际意义。
四、丰富认知,多管齐下――理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