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反思;内容;形式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在体育教学理念的反思过程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方法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和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体育特长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发扬长处、弥补不足,促进学生在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经过精心谋划和周密考虑后,创造性地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行为。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方案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任务与要求、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充分体现合理地进行组织教学的方式。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所进行的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方法、动作技术内容在认知、技能和情感教育三方面的学习、掌握和应用,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习惯和构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反思中,必须按照突出身体运动的体育教学特点,重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方法和应用动作技术进行体育运动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针对性强,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体现了以运动、健身目的为中心的特点。而且对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方法、动作技术内容在认知、技能和情感教育三方面的学习、掌握和应用程度及其层次水平。
4.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也可以以课的某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反思。要客观地看待课堂教学,不仅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要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反思教学效果是高效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反思教学效果也体现在教为学服务,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情绪如何;问题是什么,解决得怎样;学生是否在走着一条爱学、会学、善学之路,进而从学生身上审视自己的情感、态度、思维、知识、能力、策略、手段、方法等。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
1.写教学后记,作案例分析
教学后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书写教学后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除了写教学后记,作案例分析也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案例分析是教师主动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用生动形象的教学事例进行深刻审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作案例分析时,要求教师重点对课堂上处理各种偶况、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教学中的精彩片段、干扰教学以至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回顾提炼。
2.观摩他人教学,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观摩他人教学,通过与自己喜欢或崇拜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进行的反思。实践证明,观摩他人教学,案例式的对比反思,可以博采众长,长期的对比反思,能使自己较好地掌握榜样教师教学的规律,真正学到榜样教师课堂教学的精髓。
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自行浏览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录像带,在播放中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将其静止,思考反省为何当时会这样教,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等内容。
3.通过网络相互交流进行反思
摘 要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诸多变化,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和转型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鉴于此,本文就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入手,分析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为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所带来的挑战,验证了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必要性,并据此提出了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成功变革与转型,确保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选择与应用,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 教学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开始积极倡导新型的体育学习方式。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上述变化,就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型。鉴于此,本文就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内涵
教学组织形式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联系任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纽带和桥梁。具体来说,要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体育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武术教学比较适合采用班级授课制,而技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则应尽可能的采用个别化教学的组织形式;二是,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的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三是,师生的活动必须要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简单来说,就是要确定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四是,师生的活动一定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与程序,也就是说,在每个基本的单位中,教学过程的成分应该如何搭配,如何开展,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与练习。
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挑战
首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开始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就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推进,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统一授课制,开始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与体育教学模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就必然要求要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
其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开始不断的创新与丰富,带来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应用的,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如今,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与变革,开始向着丰富化、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就要求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
最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使得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的突出,更加的重视与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就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是在明确和认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思想已经由更加突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性地位的“健康第一”的思想所替代,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也必然会引起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为了体现出“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以学生为本,长远关注学生的立体层次发展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进,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成功变革与转型,确保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选择与应用,还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应注意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是在未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确保教学组织形式成功变革的前提与关键。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说,虽然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也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并不是盲目的、无序的,实际上,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虽然班级授课制由于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无法充分的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但是由于其具有教学效率高、有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等诸多的优势,因此,在短时间内仍然没有哪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不断改革的班级授课制仍然会是高校体育教学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但是这却并不是说,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就不需要变革和发展了,实际上不但是班级授课制仍然需要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不断的变革和完善,同时还要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也就是说,虽然不但改革和完善的班级授课制仍然会是高校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但是同时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也是未来必然的趋势,在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变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应从这些角度入手积极的进行探索与研究。
首先,应注意教学关系的民主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交流互动和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由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必须要重视和体现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性和生生互动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和应用有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合作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创设平等、多向的师生教学交流情境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以此来促进教学相长,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再次,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上文的分析可知,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满足。因此,在选择和应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全面的考虑。
最后,应注意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选择和整合应用。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是有利有弊的,万能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不存在的。因此,妄想利用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就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等等,来灵活选择与之相符的教学组织形式,注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书元,王智慧.大学体育与健康新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晓鹏.从“统一”走向“个别”,课堂教学组织的新趋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9(06).
【关键词】小群体活动形式个性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分组形式,绝大多数是固定的行政分组和男女分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上分组活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太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活力和社会学基础。
根据现代教学观点,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提出了“小群体”形式,小组为4名~6名成员为适宜,教师按学生情况划分学习小组,尽量保持各组间实力均衡,使其处于同一起跑线,以利于教学实践和教学考察。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组内同学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练习,互相帮助,共同思考,使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是合作群体内不可或缺的一员,意识到我很重要,大家鼓励我,我也需贡献力量。合作学习模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将个人的目标转化为小组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从“我要学”的心理要求出发,教学效果肯定会显著地提高,最重要的是健全了人格。经几年的实验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一、“小群体”活动形式,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小群体交往是青少年的社会化生活的开端。它在人的一生中将会留下美好的回忆。群体交往的手段和方法日益丰富,交往的领域和功能不断变化、扩大。小群体是社会过程中必要的活动形式,它只会逐步加强,不会减弱。小群体活动是自我认识和自我确认的良好条件,使群体成为对个体有意识的交往领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认识自己的手段。在交往中,学生要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动、规范,逐步形成个性特征,这就是特有的教育功能。群体交往的心理的实质是“信任”,开始是群众的表层信任,群体中还有更小的群体,即2人~3人关系特别亲密,它们似有形又无形地存在着。这说明,小群体层次的交往并不能满足他们对信任的要求,这是信任心理特征。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现在假设一个是人,他对世界的关系是人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以爱交换爱,以信任交换信任。”青少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和成人交往时不必“交换信任”,因为成年人不接受也不珍惜他们给予的信任,而且不会用自己的信任给予回答。这就造成了青少年与成年人甚至跟父母、老师交往中的障碍,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的缘故。在我们某些家庭中,学校里,班级中,常被班主任严格管束与监督,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乱说乱动。”对他们的言行时刻加以干涉,好像温室的花朵,所以还有人称之为“温室教育”。他们有压抑感、缺乏独立性与主动精神。他们一旦摆脱监督,则更加强烈的要求组织小群体,使他们的行为变得更有情景性,更向往于小群体。这符合青少年追求独立性,也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二、“小群体”的活动形式加强了人际交往
固定的行政指令性小组活动形式与以自由组合为主的小群体活动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富有情感色彩。情感可以提高兴趣、意志、竞争意识和兴奋激情,对体育活动起着动力、导向、维持、促进和强化作用,因此也为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练习境界起着决定作用。
由于小群体的情感色彩作用,使体育活动中心理活动现象向着良性积极的方向发展。小群体活动的形式,加强了人际关系交往,人际关系交往是体育活动中追求的目标之一。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人类的社会交往,同时又是个体本身发展的方式。交往既作为社会的现实,又作为人际关系客观存在。体育活动的交往,是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都在不停交往(关系正常时、非正常时、敌对时)。学生步入社会时,遇到各种“敌对”关系,这时就要求学生有瞬间应变能力,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所以,被迫的交往行为,并不是坏事,而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交往是多方面的,多向性的,不像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而是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修正、扩大,逐渐明确、深化和继续发展完善的过程(包括受阻和变形)。因为参与交流的每个人既是客体,又是积极主体。每个人都在交往活动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每个人在头脑中都有自己成熟的活动计划、活动形式与活动方法。在群体活动中,每个人都设法把自己的活动计划与技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群体意识又往往会把各人的活动计划、形式与方法加以调整、修正、基本统一,使之合理化。这中间自然地表现出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的过程,从而成为群体活动的总计划,表现出群体性与群体优势。由于交往的这些优势所在,不管从锻炼身体的角度,情感交流,社会意识等多角度来看,都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这正是体育教学所要追求的功能目标。
三、“小群体”活动形式能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
我国现代教育观追求青少年个性发展和实际知识能力的应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友爱的小群体是发展和培养个性的好形式。因个体在群众中有情绪上的“满意感”,同时也确认“满意感”产生于和谐的人际关系。“满意感”可以提高群体活动积极性,提高运动技术,从而提高共同活动的作用与效果。个体也只有在群众中才能得到个性的发展,提高个体素质。群体对个体在教育影响上起“超常”的积极性,能吸引个体力量以至达到课堂中的标准和要求。从实际中发现群体的发展才能达到最佳水平,而个体的个性又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人的个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存在的。个性和人的意识则产生于活动、认识个性的过程,也就是人在群体活动中个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说,个性是群体活动中个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说,个性是群体活动的条件,又是群体活动的产物。群体活动中个体成员必须相互理解,而且接受支持群体活动的目标、动机以形成统一的意志。群体不但会协调默契,而且建立起特殊的关系,表现友谊、同情、亲密友好,这无形中也就培养了个体的良好个性品质。
【关键词】体育教师;形体语言;形体效应;作用
0 前言
身教重于言传。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体育教学蕴含着身教的内容,体育教师是身教教育的直接贯彻者。体育教育的身体活动特点决定了形体语言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总效果=7%文字+38%声音+55%面部表情。[1]这个公式反映在体育教学中,尤为形象、准确。我们知道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学科文化特点,体育学科文化的特点,就是大量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等形体语言将信息表达出来,一方面将抽象的动作形象化、具体化;另一方面可以对语言表达起到强化和补充的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眉目传情”、“手舞足蹈”等就是形体语言在实际交往中的妙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丰富形体语言实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艺术,往往可收到千言万语难以表达的效果。
1 形体语言的内容与特点
形体语言亦称姿势语言,是指人们通过身体的坐卧立行等姿势表达出的情感、意向、态度等各种信息的综合表达。它有助于加强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弥补或增强口述语言的信息传递。[2]其内容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眼势、头部动作等,在体育教学中形体语言交流主要是就是通过这些方式进行的。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伴随性
体育教师的形体语言表达手段大部分是伴随教学语言出现的,它是对教学语言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和强化。形体语言表达既能帮助教学语言表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增强教学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形体语言表达在伴随性的基础上,有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当某个学生听课时,精神不集中,为不影响其它学生听课,教师可一边讲课,一边用眼睛或手势警告这些学生。教师形体语言表达的伴随特点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各种形体语言表达方式的作用与特点,并能结合教学灵活运用,以增强表达效果。
1.2 表情性
体育教师的形体语言表达既有表义性,又有表情性,且与口头语言表达相比更具表情性。比如:面部表情往往能传播出情绪的性质,而身姿则能显现出情绪的程度,可见形体语言表达充满了感彩,更适用于复杂的体育教学过程。
1.3 动作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示范动作具有强烈的依赖性,教师的示范就是运用动作示范性形体语言向学生直观、立体地展示、描述所教技术动作的过程。教师正确的示范将运动技术的理论转化为动作实践,这种形体语言形式达到的效果,是任何语言讲解都无法达到的,它不仅用身体动作形象直观地完成并达到了教师讲解,分析动作的目的,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舞了学习热情。
1.4 示意性
指的是体育教师的目光和表情,通常说的“用目光示意”、“用眼教”,即是指这种示意,用目光示意时,通常伴有面部的表情,体育教师经常用目光这种示意形体语言传达指令。比如:上课前,教师在队列前面用信任和热情目光环视全体学生,把教师的期望和信任用目光传导给学生,使学生集中精力,思维活动与教师保持一致,使体育课有良好的开端。
2 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教与学自始至终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教师自觉地、巧妙地运用形体语言的独特艺术作用,同时又及时地获知教育对象反馈出的各种信息,可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或偶然出现的错误动作或行为。由此可见,形体语言不仅是维持课堂纪律、稳定教学秩序的需要,也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教与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课堂上运用体态语言不仅可帮助教师树立完美的形象,还可使教师利用体态语言获得的反馈信息更好地了解学生。讲解和示范中,学生作出点头、微笑、目不转睛注视教师等积极的反应,就说明教师所讲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融为一体了。反之学生摇头、看表、游目四顾或频繁地交头接耳,说明教与学已经脱节,教师应理智地做短暂的沉默,并灵活机智地调整原教学计划、进度和授课方式,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所以从这方面讲,体育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的同时,也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沟通,逐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形体语言的作用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运用形体语言可以使动作概念具体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动作教师只用有声语言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效果也理想。而通过形体姿态语言就可以使复杂动作具体形象,抽象描述变为形象示范。教师每做完一个动作,学生马上就想体验一下,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欲望得到满足。特别是教师规范的、协调的、优美的动作比任何语言描写都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体态语言的视觉刺激,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各感官系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内趋力。
2.2 运用形体语言可以促进教学信息交流,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人类传递信息主要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组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组成了体育教学的传递方式。运用体态语言有时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有声语言。授课作为一门艺术,特别是眼神,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使用“眼神”时要合理调控眼的视角、视域和视线。例如在队列队形的练习中目光随排面的变化而变化。教师上课时的视角应呈正视,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对我们讲”。至于视域,要保持教师与队列之间的良好距离,应使每排或每列不同角度的学生都有同感“老师在看着我”。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及时通过目光接触,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就可以“因材施教”,提高授课质量。如教师侃侃而谈时,学生流露出赞许敬佩的目光,教师能及时感受到这一点,必然会在师生的心灵中引起“共振作用”,能激发教师的授课热情,增加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神圣感。如学生对教师的谈话内容流露出茫然、疑惑不解时,教师也能及时中止或调整谈话内容,同时也会引起教师反思自己的素质、知识和才能,有利于自我提高。学生在练习技术动作时,教师辅以和蔼热情的笑脸,投以鼓励信赖的目光,能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印象距离,会使学生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2.3 形体语言促进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研究表明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其产生和作用过程中无不伴随着程度不同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动力功能决定着个体的活动及其结果,调节维持着行为的方向。而非智力活动中的主导活动是感情活动。它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影响的一种主要方式。情感活动的信号功能是通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心灵的信号,是人体语言交流的最主要形式,它对人们起着激励或阻止抑制的作用。如在课堂上教师使劲点头表示赞许、将眉头抬高表示惊奇等。这里教师的形体语言行为替代了言语行为,向学生传递着鼓励、肯定的情感信息,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启动和发掘,进而使其所有的心理活动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愿望、态度、要求及观点通过情感评价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影响他们,通过学生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各种形体语言行为传递教师的情感信息,如微笑表示赞许,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满意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其各种非智力因素。可以说,没有丰富、协调的人体语言行为,就不可能有生动、感人的课堂教学效果。
2.4 运用形体语言可以规范体育动作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形体语言具有科学性和严格的客观规定性。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动作是体育长期发展中经过选择而形成,它可以通过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体育教学中身体动作的主要表达形式是示范动作。教师以具体的技术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动作示范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一个恰到好处的动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网球教学中,发现学生某击球动作失误率很高,教师如果只用语言讲解,学生可能一下不能理解,于是教师通过动作示范,特别是做(打)出一个漂亮的动作,就会起到一个“镜子”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继续练习。这样既可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又能使学生明确正确动作的要领和概念。同时对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师的威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模仿动作时,应避免手舞足蹈和抓耳挠腮等消极和不文明的行为,以免破坏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而影响教学效果。
2.5 利用形体语言的空间感营造不同的教学环境
研究表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远近能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学中的人或物所处的特定时间、空间、色彩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及各种音响等都可以表示主次关系、亲密程度以及教学情景。体育教师应当设法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如可以采用“半圆组合型”或“马蹄组合型”等多种空间形态,缩短教与学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提高。教师通过形体语言与学生的空间的接触,加强了情感交流,使教学信息传递顺畅。根据教学目的还可以营造不同的的环境气氛。体育器材的摆放、场地的设置、环境的设计及音响设备等都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2.6 利用形体效应,树立教师完美形象
作为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体育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形体效应的技巧,将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教师的形体效应主要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形体、姿态及衣着服饰等展示给学生的印象。一副匀称的职业体型,优美的动态姿态,课堂上保持翩翩的风度,让形体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对增强教学效果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另外,教师的衣着服饰同样是一种直观的体态语言指导形式,这个问题通常被教师所忽视。衣着服饰的配备,应按照课的任务、教材特点、运动项目的要求而定。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健美操等运动都有自己的服饰要求,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上课激情。
3 结语
总之,体态语言有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起重要作用,是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体育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体态语言美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体态语言修养,使之达到较高的品位和境界。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统领下,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间的交流,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运用形体语言,发挥它的最大化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此外,体育教师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然会使体育教育成为一种展示美、传播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使体态言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显现出无穷的魅力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何芸.语言和非语言的对称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4),16.
[2]陈再雄.会说话是一种资本:当众讲话的艺术[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133.
[3]王顺堂,许洪娟.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沈阳体育学院报,2001(2):77-78.
[4]杨善乾.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1(2):71-72.
[5]陶洁.试论体态语言在体育课堂中的特殊效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
[6]余愉.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0(2):1-3.
[7]王敏.浅谈体育教学中形体语言的多元功效[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0(2).
关键词: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手段多样化;评价多样化
新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选择多种形式和方法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达成课程学习目标。下面就小学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谈几点认识。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全面围绕“健康第一”的总目标,力争做到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各教学环节从准备活动、新课学习、游戏活动、课堂总结做到有机结合,衔接紧凑。可以结合游戏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教学内容的设计。如在30米往返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安排跑的多样训练,如起跑姿势、抢物跑、持物跑、过障碍跑、接力跑等提升学生跑的技能。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多样性的游戏活动,如在教学中开展找朋友、打鱼、掷沙包、过山洞等活动,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学中,教师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可以运用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在体育活动中借用体育教学幻灯片,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选取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匹配的体育教学视频,可不断地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从而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如进行体操、动作、球类、技能训练时,教师播放有节奏的音乐,在音乐中让学生进行运动与竞技,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高涨,相应的动作也就会更加标准,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体育教学的评价要改变以往以技能为主的评价方法,教学要遵循发展性原则,综合考虑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和训练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人格。所以,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既要注重过程,还要注重结果,二者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客观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多元化,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有同伴和小组对其的评价,也可以引入家长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就会更为全面,更为客观,更为科学,更为
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