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更新;建筑设计逻辑;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文章对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对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逻辑研究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地方进行了探讨。

二、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的定义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建筑密度是反映建筑用地经济性的主要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总面积,应该如何具体落实其城市规划中的建筑设计,必须解决的是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经济的要求,然而应该遵循其建筑密度的计算公式,在建筑形态的外部形体上,在一定的时代特征风格的前提下,与城市历史文脉、周围环境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所以,建筑设计是在一种空间地域上的微观层次上的建筑规划,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建筑群落的空间特性或建筑单体室内外。

三、建筑设计中的城市逻辑

1.城市节点中的建筑角色

不同的建筑样式和形态创造了不同的街道景观,反应不同的生活气息。如上海的弄堂,是上海一种特有的居住形式。弄堂与城市街道的衔接口为过街楼形式,过街楼都设在主弄弄口上部。过街楼面向马路的一面,作为弄门,有丰富的装饰和弄名标志。上海老街里还有石库门建筑,公寓弄堂。

与街道并存、对城市公共空间有重要影响的另一构成元素就是城市广场。建筑,作为围合广场的主要界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广场的空间形态和广场特色,为广场的塑造承担着历史的文化的含义。当然,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广场的建设已经摆脱了古代城市广场的建设模式,已向着广场建构要素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建筑的比例、尺度、围合程度、建筑组合方式、建筑与周围环境处理对于广场空间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轴线设计是建筑师围合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实体的一种手段。自古至今,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途径,它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德方斯处于巴黎的传统轴线,即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大街——星形广场轴线的延长线上。为了加强新旧城的联系,在城市传统轴线的末端,德方斯巨门以其巨大的体量、纯净的形式、白色立面、观光电梯、篷状悬索,以及地下立体交叉网创造了城市轴线的连续性和景观的通透性。

2.建筑与城市互动

建筑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互动,一方面是城市系统向建筑的渗透,另一方面,建筑的功能与形态向城市系统辐射,成为城市系统的运作环节。前者体现在交通系统、公共空间与建筑功能与空间的互相整合,后者通过城市空间的组织作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城市系统进行作用。

(1)城市交通系统与建筑的互动

城市交通系统分为公共机动交通、步行交通以及静态交通,当其与建筑结合时,一方面,增加了建筑主要功能之外的功能作用,激发了建筑内部职能与外部人流的互动;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介入,为建筑提供了一个在城市动线上的一个“接口”,使功能上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内向性的建筑成为城市网络中一个能动的环节。

(2)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建筑的互动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建筑的互动,可理解为城市中某种空间类型向建筑空间转换,使城市中具有场所特征的广场、街道空间出现在建筑内部,形成中庭空间与室内步行街,构建起内部的步行系统和交往空间。室内外公共空间的互通能够促进城市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的互动,促进高效而有序的城市生活组织。

四、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逻辑研究

1.建筑设计要进行关于市场的逻辑思维和判断。

我们应该对建筑设计产品的市场细分类型、相关领域和区域内的潮流和竞争、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客户群体的接受程度以及开发时序等方面进行收资、分析和判断。例如我们在接受北京润泽庄苑某地块项目设计的前期工作中,首先对市场、产品类型和定位。经济价值测算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进而指导设计师有效利用弧形沿河地段安排从叠拼联排、洋房、到中段的台院雅居,再到邻河大宅的三组不同产品。不同产品类型的组合,既充分满足容积率的要求、有明显丰富的规划布局空间和景观;既避免了单一产品市场开发的压力,又通过适当产品比例和价格组合实现较高的销售总价。

2.建筑设计要针对项目用地的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逻辑判断。

建筑基地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质、地貌、水文和植物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在收集资料、踏勘调查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要做出判断:究竟哪些方面的因素是我们可兹利用、可以辅助确定项目定位和营造特色环境、形象的。例如,我们在勘踏天津中北镇华亭佳园现场时,关注到基地中茂盛的原生树林,对其适度的保留和利用,发展成为小区中的自然原生绿化景观。又例如在济南银丰花园项目设计中,我们针对复杂的山地地形高差加以利用治理,营造“城郊山地花园”的特色主题,并以此指导后序的规划、向甲方汇报、规划报审和施工设计等一系列的工作。相近的例子还有北京东坝单店项目、沈阳深航项目等等。

3.建筑设计中对创作手法要进行逻辑性选择和运用。

关于建筑创作手法,因设计面广、流派多、层次深,我们将选取其中的立面风格进行阐述。以居住建筑中的住宅为例,其立面风格的确定往往与甲方领导的喜好、市场的流行趋势、产品的定位和性质、客户群体的认知、既有的现状环境以及规划管理部门的意见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建筑师要结合把握这些因素,选取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判断。

五、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地方

1.气候的过渡。进入建筑庭院的气候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庭院中的空气运动与自然界的不同,除非庭院是外部空间。由于受到庭院周围垂直立面的约束,庭院中的空气温度受到空气盆积效应的影响呈垂直分布。冬季、空气温度由下而上升高,而夏季则相反。这样,庭院成为建筑与外间气候之间的缓冲带,建筑室内空间存极端气候以外的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舒适。此外,夏季由于庭院四周的屋檐会形成阴影,阴影会使空气温度降低。

2.可调节的的热缓冲带。通过调整建筑群的关系和建筑立面的设计产生热缓冲层。形成室内环境利自然环境之间的缓冲带。缓冲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建筑热性能也可以随之得到调控。空气将集中在庭院中,能够减弱外部气流对室内环境的不利影响。空气温度和气流比较稳定,这有利于冬季的热量储存。夏季,庭院的热压能够改善自然通风,有利于建筑的被动冷却。

3.走集约型的设计路线

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从而使资源相对贫乏。设计人员应该在满足使用者的使用与观赏的需求基础之上,采用集约型的设计路线。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要将建筑物的形式当作可以接纳各种设计的容器,不断地对其形式进行调整,让其产生更加完善的功能,从而将建筑的功能与美集约在一起。

4.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正行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就需求现代建筑体系应当作为先进生产技术,重复以往西方走过的道路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设计经验。设计人员可以学习国外的建筑设计,认识其设计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结束语

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逻辑思维和方法对于建设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大,加强建筑设计逻辑思维和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唯,袁春学.可持续建筑与设计方法探讨[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范文第2篇

1.1现实发展对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个学科的发展往往是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建筑作为快速发展时期被大量建造的实体,不再只意味着建筑本身。大量“独自跳舞”的建筑在各地不断涌现,建筑与其所在的城乡整体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的紧张关系越来越多地被呈现出来,并被公众所关注。基于城市视角来对待建筑本应是建筑学专业所应有的观念,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常常被忽略或被误读。学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势必对相应的专业教育提出要求,因为只有在大学本科的入门教育中重视了这些问题,基于城市视角的建筑观念才能提早养成,从而影响大量的建筑实践。在近年的发展中,一些建筑师和设计机构已经在做出应对,也已经有不少好的案例出现并受到好评,想让这样的少数好案例成为未来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建筑教育上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的发展时期也已经势在必行。

1.2现状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原因会是多方面的,但如果向上追溯的话,与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有较大关联的。当前建筑学本科教学体系中,城市设计课程一般是独立设置的,而建筑设计课程的训练则常常是按照类型逐步深入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题目的分别独立化设置,使学生较难理解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不能清晰认识到城市视角的观念对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也较难训练学生从复杂城市环境入手分析建筑问题的能力。

2文脉设计理念的阐释

2.1文脉设计的内涵

“文脉”一词的英文为“context”,原意为上下文,意指事物的前后关系,可引申为与周边各种事物的关系。文脉设计,是基于文脉的含义建立的一种设计理念,本文主要探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文脉设计。这一理念强调设计应充分重视和考虑设计对象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周边既有环境、未来发展所可能出现的环境等,同时还应充分研究当前时代使用这一环境的人群活动特征,使空间环境与人的活动和需求相契合。

2.2以文脉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架构调整

文脉设计的内涵与1.1小节中论述的建筑学专业发展中的新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将文脉设计的理念纳入建筑学的教育中,将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结合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文脉设计理念为主线将四年级的城市设计课与建筑设计课进行融合,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上下衔接。这样的调整将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城市整体环境与单体建筑的关系,并在具体的设计训练中理解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3新教学架构的培养重点

3.1价值观的树立

任何一种学科的专业教育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建筑学教学中也应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保障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利益的重要性,减弱各种媒体过度商业化的、以经济利益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基于文脉设计理念的融合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教学架构将使学生在探讨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清楚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同时也更加清晰建筑设计如何真正地为城市添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3.2思维方式的调整

文脉设计的理念注重设计对象与周边一切环境的关系,所以新的教学架构更加强调培养学生从整体而非局部入手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各种环境叠加后将呈现出极度的复杂性,如何分析各种要素并形成设计思路,就需要理性分析的能力。以理性分析为基调,重视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所以新的教学架构将注重理性分析与感性创造的结合,重点培养建筑学学生所普遍缺乏的理性分析能力。

3.3设计方法的加强

建筑学低年级教学中的设计题目,一般情况下设计环境较为简单,设计方法的训练也更集中在建筑空间方面。但是,实际的城市片区环境和建筑周边环境都是极其复杂的环境,面对这样的环境和设计条件,就需要新的设计方法来予以应对。新教学架构将注重现场调研、资料分析等方法的学习,同时训练学生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处理复杂问题、梳理多线索的设计条件。新的设计方法的学习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4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并不仅仅需要好的设计能力,因为建筑设计的工作不是一种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设计也不是为建筑师自己服务的,所以,在教育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可以提早体会到协作的价值和重要性。新的课程题目所面临的城市环境是较为复杂的,规模也相对较大,所以教学要求学生以3-4人团队的形式完成作业,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除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培养图示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并能清晰展示设计成果,最终使方案能更好地被接受和采纳。新的教学架构将更加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加强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4新教学架构的教学方法实践

4.1阶段式教学的思路

在上一节确定的培养重点的指导下,新的教学架构将设计题目设置为一个大的题目,在大题目的统筹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为城市设计阶段,第二个为建筑设计阶段,每个阶段开始时都有为期一周的过渡快题作为进入这一阶段主题的的序言和铺垫。建筑设计阶段的题目是从自己城市设计的成果内选取基地进行深化设计。每个阶段确定不同的设计重点,但要求文脉设计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4.2各阶段教学的重点

4.2.1城市设计阶段设计题目基地的选择以城市旧城区或历史街区为主,有较为复杂的历史文化及现实环境,主题为城市更新。4.2.1.1“城市意象”快题环节的设置。在城市设计阶段开始的第一周设置“城市意象”快题环节,让学生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体验基地及其所在城市,在尽量不带有专业成见的前提下由感性入手感受整体环境,并将这一直观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是图、照片、声音、视频、模型、甚至诗歌等等,完全不按常规套路进行的表达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及想象力。这一个为期一周的小快题训练,使建筑学的学生在第一次面对较大规模基地(城市设计的基地规模一般在10hm2以上,而低年级建筑设计题目的基地一般都在1hm2以内)和较复杂环境时有一个过渡,先直观地去感受和总结特征,避免突然面临强大理性架构时不知所措。4.2.1.2文脉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思路确定。城市更新类城市设计题目往往涉及一些历史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确看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秉承正确的价值观展开设计。在着重考虑文脉延续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规划思路,杜绝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不顾历史文脉和社会环境文脉的设计策略,比如简单化地大规模拆除重建、将原住民完全搬离原居住地的做法等。4.2.1.3运用系统化设计方法处理复杂问题。较大规模的设计基地和复杂的各种环境,使得学生必须更加逻辑性地分析问题,并且运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对大量问题进行归类,包括产业分析、功能设置、建筑形态组织、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系统等方面,梳理出多条线索,然后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设计的突破点。4.2.1.4城市更新背景中的空间形态营建。考虑文脉延续的城市更新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新区城市设计,空间形态的营建需充分研究既有环境的空间形态特征,制定出合理的针对不同类型环境的更新改造策略,从而恰当处理保留、整治与新建的关系,使更新后的空间形态不仅延续原有的肌理特征,而且能够满足新的使用需求。4.2.1.5通过导则的制定形成对建筑设计的控制和引导措施。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深刻体会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理解两个设计阶段的紧密关系,教学要求设计制定出相应的导则。一般情况下,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教学中比较忽视导则的制定,很容易让学生以为城市设计是很难落实的图画。通过导则的制定,使城市设计中各系统的设计策略和空间要求得以规范,以指标、图示和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根据不同的方案特点可明晰刚性指标和弹性指标的不同要求。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从宏观层面确定的城市设计思路是可以对建筑设计进行控制和引导的,并且有实实在在的手段,是可落实的。导则的制定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指标的意义、图示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性。4.2.2建筑设计阶段4.2.2.1“××的2030”快题的设置。在城市设计阶段结束后和建筑设计开始前,设置“××的2030”快题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和未来可能的生活状况畅想设计基地2030年时的场景。每次教学中,这个环节都是学生想象力得以最大发挥的时候,也是大家最开心的阶段。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不断涌现:动画、视频剪辑、舞台小品、漫画等,再加上音乐的辅助、小组成员参与的演出和配音,故事化的场景生动展现。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未来生活场景的想象,将自己空间化的设计成果与未来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为下个阶段的建筑设计铺垫关于生活的分析,同时加深对文脉延续如何影响生活的理解。4.2.2.2建筑设计基地的选择。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对规模的要求从城市设计的成果中选取建筑设计的基地。一般要求基地在功能上是具有公共性的,因为公共性建筑和基地的选择更能训练学生处理新时期人的行为与环境文脉关系的能力。4.2.2.3文脉设计理念下设计概念的形成。每一个建筑设计都会要求对使用人群的活动和需求进行分析,但文脉设计理念下,更加强调对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人的活动和需求特征的分析,并需要对未来环境下人的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预测。在理性分析这些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设计阶段的思路,形成设计概念。4.2.2.4各种要求影响下的任务书自制定。一般教学计划中建筑设计的任务书都是由教师给出,新的教学架构要求学生在综合考虑各种要求的影响下自己制定任务书。首先是细化和深化城市设计中对此基地的要求和相关导则,然后结合设计概念和对人群需求的分析,制定出符合基地规划和需求的任务书。自己动手制定任务书,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了解建筑策划的内容,理解建筑师可能承担的更多角色。4.2.2.5新的设计方法的尝试。鼓励将文脉设计的理念和城市设计阶段确定的设计思路在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中予以延续。尝试研究行为活动、空间形态、建筑风貌、街道界面、建筑色彩、建筑材质等方面与历史文化背景、当下的周边环境以及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打破原有的常规设计方法,找寻新的设计路径,寻求设计方法上的突破。

4.3辅助的教学手段

4.3.1结合阶段教学配备师资、开设专题讲座。根据新教学架构中设计题目的特殊性,在教学团队中配备等量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教师,且每个教师均参与全程的教学过程,保证不同的设计观念和思路能够全部呈现,并碰撞和交流,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加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结合阶段教学,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在不同的环节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到不同的专业知识,并且也使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集中得以解决。4.3.2整体评价教学过程及成果。虽然设计是分为两个阶段,并分别评分,但这一教学架构中的评分不仅仅看单个阶段的过程和成果,而是要对整体的衔接和问题深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打分。这一评价标准的确立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紧密关联性、并且理解文脉设计理念对连续性的要求。

5结语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角色定位;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现有规划体系的缺陷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从规划的层次看,总体规划主要通过用地布局、开发时序指导城市更新,由于总体规划涉及面广,很难对城市更新进行社会、经济、环境的系统研究;近期建设规划主要提出3~5年住房、交通、给排水、防灾等方面的改造策略,并把具体项目落实到各项行动计划中,但是由于编制年限的限制,近期规划对城市更新研究缺乏动态性和长远指导性;开发详细规划多以地块改造控规、旧城改造规划、城中村改造专项等形式出现,所针对的改造对象是单一地块或者是单一改造类型,缺乏对整个城市或地区更新改造的宏观把握。

从规划的时间层次看,在经济快速发展年代,凝固的、过细的、过死的静态总体规划往往被不断变化的实际发展所突破,城市更新缺乏动态的时间观念。城市更新始终处于似有规划又似无规划,似有法可依又似无法可依的状态;而现有的专项规划本身不具有法定地位,其编制存在部门性和随意性,在规划编制基础、规划内容、审批制度、规划实施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造成了城市更新难以落实。

二、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现实意义

(一)弥补总体规划对城市更新系统性研究的缺失

城市总体规划虽然考虑了城市土地使用的数量与性质,但没有考虑构成城市的各系统内部的或外部的有机联系,从总规到详规的跨度过大。按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专项规划可分为三类,即总体规划所附属的专项规划、完善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和指导城市开发的专项规划。加强专项规划,一是从技术角度对总体规划进行细化与深化,更重要的是从管理角度将城市功能分解成为若干密切相

关的系统进行专项研究,以确保城市活动的有机性与多样性。

基于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面临着急切的改造需求,同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而总体规划层面缺乏相应的专项规划,缺乏系统研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正是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问题的系统研究和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属于完善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

(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更新的公共政策效应

目前的规划主要通过空间维度的逐层分解来实施,由于各规划缺乏时间上的衔接,导致规划与政府操作层面的近期建设规划、年度计划融合不够。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一方面通过落实总体规划的用地安排,另一方面通过地块改造的时序安排与近期建设规划、旧城改造详规、城中村规划等相衔接,从而更好地融入政府操作层面计划,第三,在编制中强调公众参与,突出显示了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性。

(三)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城乡统筹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并进。然而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城市中的很多问题,土地利用集约度低下,生产、生存条件恶劣,发展与城市总体发展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城乡差距在逐渐扩大,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新村镇创造了契机。

三、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角色定位

城市更新规划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法定规划之间“若即若离”的特殊关系。在规划层次上,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之上的层次规划;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是完善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将城市发展中大量出现的旧商业区、旧居住区、旧厂房、旧村居等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专门研究。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规划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概念规划。这类规划一般基于政府对某些大范围旧城区运动式的更新改造,其中有明确的政府意志,但却往往缺乏真实的场运作主体,因而也导致了规划的“无的放矢”,缺乏可操作性,甚至可能由于政府改造意愿的提前透露,而变相地提高了改造的市场成本。另一类城市更新规划主要是市场主导的单个开发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市场往往将此类规划作为与政府博弈的手段,特别是容积率、公共配套设施等等。

城市更新规划的界定不够清晰,是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中一系列问题的直接诱导因素。规划编制的理论依据不强,与法律相关规定的有效对接显得力不从心。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性和方法性不强,在未来城市更新规划领域中,难以起到相应的决定性作用,在几项重要技术标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容积率,用地类型划分等。审批过程中,主管部门主观性太强,更严重的是存在行政审批的层次性和级别意识都得不到贯彻落实,以此可知,审批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博弈在这其中尤为明显。换句话数,在规划体系中,城市更新的定位,其实其核心就是所谓的定位边界,寻找底线,而政府与市场的博弈,使得这两点显得尤为艰难。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城市更新规划应该最大程度上体现政府对公共利益和整体目标的把握;而在实际城市建设过程中,非法定的规划层次则应该更多的给资本市场留下更大的经营空间和更高的自由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完善的城市更新规划内容和深度,规划类型,以及审批环节的层次化,清晰化,才会有力的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工作。

四、城市更新规划与现行规划体系的衔接

(一)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应加强对全市城市更新的区域及其更新方向、总体规模作出初步规定。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应编制全市范围内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其中应明确规划期内实施城市更新的规模和范围,城市更新工作的目标与策略,城市更新各范围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二)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应对规划期内实施城市更新的区域及其更新后的功能定位,实施更新的时序,为城市更新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作出必要的规定。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

随着我国各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断开展和成熟,它已经成为建设用地出让和规划管理的主要规划手段,而且其意义和功能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市场和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平台。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应成为与城市更新规划管理对接的重要平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作用在于,可以将城市更新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进行必要区分,将理应由政府控制的公共利益因素从可以交由市场运作的博弈因素中抽离出来,并通过控规这一重要的规划控制手段予以强力保护。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划定城市更新的实施范围,确定其中涉及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功能定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安排、容积率的控制范围、景观生态和文物保护要求、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城市设计控制要素、拆迁居民安置策略,以及捆绑改造计划等等。除了尚未编制控规的地区在控规编制中应加入城市更新地区的规划控制内容外,对那些已经完成控规编制的地区也应采取必要的控规修订程序,对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四)城市更新修建性详细规划

经过控规对政府和市场要素的区分,在控规保障公共利益因素的基础上,城市更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才能保留利益博弈和市场运作的相对灵活自由。城市更新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全面面向更新规划实施的要求,最大程度地纳入相关利益群体的诉求,保留市场运作的弹性空间。在一般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城市更新规划需要重点增加土地市场的经济核算,拆迁安置的具体安排等应对更新的特殊内容。同时还需要增加相关利益方谈判和博弈的程序。因此,城市更新项目规划不同于传统的指令式规划那样重视规划结果的技术表达和政府计划的传达,而更多地需要采取“协作式规划”的方法。

结语

综上,在城市更新规划的进程中,协调多个部门,加强周边环境的容纳量,整合公共设施供给,加强弹性指标的研究,都会使得年度评估和滚动编制机制得到具体的实行。文中所提及的观点和分析思路,希望能给大家更多的启示性作用,加强对城市更新规划工作的理解力,会让城市规划得到更大程度上的重视。

参考文献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风貌;保护与控制;利用与再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is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solidified memory. This paper take the purpose to protect and pass on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tak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rational use of the urban design principle, historic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historical protection methods discussed.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historical styl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use and recycl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发展自从城市产生一刻就不断演化和发展。这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空间格局和形态,产业、城市生活形成了城市历史文化,凝固成为城市记忆。保护好历史传统文化、城市历史景观风貌,维持历史的延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传输文明的桥梁。也正因为如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了可能和必要。

文章从城市设计角度探讨历史文化保护,对促进城市更新,传承城市传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原则,对城市设计中历史保护的保护策略和保护方法进行探讨。

2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近几十年来国内城市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大规模更新建设和向城郊不断扩展,旧有街区的推到重来,追求现代化城市建设,造成了城市结构的雷同,城市失去了传统特色。城市旧有肌理和城市空间特色丧失明显,历史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传统文化不能很好传承。

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凸显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矛盾,特别在历史街区的市民、村民反映最为激烈,历史文物、历史街区的保护限制了他们发展成为其他城市功能的机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历史街区不断遭受破坏。现实反映出来的是城市历史建筑年久失修,缺乏管理,不断被拆除重建;历史街区慢慢蚕食,周边新建建筑的高度、强度、建筑形式和布局与传统建筑不协调,传统城市整体风貌逐步丧失。

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冲击着人们生活习惯,破坏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延续,大量优秀民风、民俗、民间工艺正面临失传,人们对历史文化藐视,保护意识淡薄,加剧传统文化的没落。种种问题正困扰着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3保护目标

如今,以保护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作为目的的历史文化保护已经达成人们共识。特别是面对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矛盾,坚持有利文化保护为处理前提,放弃过往以破坏历史文化作为发展代价的道路。

保护历史文化的城市设计是以尊重地方城市,历史和尊重地方人文特色为前提,更注重市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做到保护城市生活记忆,维护地方特色,传承地方文化。从宏观的策略出发,准确的分析、评价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城市的景观风貌特征,发掘、提升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地方民俗,并最终指导下一层级的规划设计。

4保护策略

城市设计角度是从城市整体风貌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和场所记忆和精神保护出发,探讨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策略。

4.1建立历史文化保护框架,完善分级保护体系

梳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分析,建立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框架。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结合地方历史文化保护条例,城市设计中将历史文化划分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传统街道――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等五个层级,便于分级保护与管理。从文献资料显示,主要包括古文化遗迹、古墓葬、古建筑、近代重要史迹、石刻和构筑物、近代优秀建筑、近代工业遗迹、传统街道、特色街区、特色建筑群、名村、名镇、传统特色历史风貌区等等。作为人文特色重点非物质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地方风俗。民间工艺包括各类型的表演艺术、艺术文化、传统手工艺等等。从城市设计角度中对保护框架和保护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整体把握,选择合适地方历史特点框架,便于分层级保护和管理。

历史文化保护框架示意图

4.2挖掘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活力

分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要素、内涵、建筑形式等方面,对地方文化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地区文化载体,提炼出鲜明区域特质、元素和核心文化价值。例如济南城市中的齐鲁传统文化、泉城水文化特质,广州的岭南传统文化、传统商埠文化、近代工业遗产文化等都是详述各自城市悠久历史和核心文化价值。

新元素的注入为城市提供新兴活力。城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在原有历史环境的基础上,不断的注入新兴元素和活力,才能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两种思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文化发展。

4.2.1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发展地方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人们生活是长期沉淀下来的生活观念和生活形式,而旅游本质是一种感受异地文化的活动,而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吸引力的。只有当两者寻找结合点,才能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当地旅游。

发展独特文化旅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含了四种类型。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游;举办活动,以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以历史、自然环境为代表的人文风光游。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传播,宣传城市文化形象。

4.2.2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感受历史文化环境被看成为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方式,从而使之具备较高商业利用价值。产业的引入,为片区注入新生活力,推动了历史文化发展。因此,文化与产业结合被视为推动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目前常用的形式包括特色商业街和创意文化产业这两大类型。

特色商业街(区)――以传统历史街区和街道为基础,保留具有传统老字号商铺、独具地方风情的打造特色商业街,以这种独有地方风情、特色建筑文化、传统街巷空间、市民生活文化成为人们购物和旅游的去处。

创意文化产业――目前流行的对工业遗产的一种方式。通过转型改造,在保留工业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将文化融入科技和资本要素,改造成为集文化创意、展览、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创意园区。

5保护方法

文章通过详述历史文化保护的调查与范围划定、协调与控制、利用与再造这几方面,分析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

5.1 调查与划定

首先对地方城市环境与空间的调查研究是历史保护的基础工作,包括保护主体资料收集和调查。资料收集,主要为历史文献的查阅并与有关文化部门的对接,了解包括保护对象建筑历史、形成原因乃至使用方式习俗、生活模式等。调查包括对历史建筑主体、建筑群体布局、与周边街道的衔接、与周边地区关系等五个层次调查分析。

其次确定保护对象,城市设计中保护主体不仅局限于文保单位,可以适当放宽至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近代优秀工业建筑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划定保护主体历史建筑、近代优秀工业建筑、文保单位、历史保护区(历史街区)、城市特色风貌区的范围。

5.2 保护与控制

在确定保护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保护对象对策,目前常用的策略包括冻结保护、原址复古保护和拆除异地重建等方式。冻结保护,是指保护对象属于不可重复的历史文物,适合原貌保护,维护好现状情况。原址复古保护,是针对于对象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进行修复保护,一般采用“修旧如旧”思路。拆除异地重建,对于受损程度严重,保护价值有限的历史建筑,采用现状拆除,选择合适位置重建。例如,城市更新中旧村破旧的祠堂改造。

历史文化的保护除了对保护对象本体保护外,还必须跳出保护对象本体,研究其对周边的影响范围,与有机协调理想城市形态的关系。通过历史环境、视线走廊、建筑风貌、街道尺度、公共空间等方面对保护对象周边进行协调控制。

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保护对象的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材料、色彩等均应与保护对象的保护要素相协调,建设活动不得对对象造成干扰。对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应制定相关的措施进行纠正。环境协调区内的水体、绿地等自然环境要素必须严格加以保护。环境协调区内宜保持原有的街区尺度和肌理。保持地区原有的特色与风格,使保护区周边环境风貌协调。

而城市设计中针对传统风貌区的保护与控制,需要从保护城市总体特色出发,选择风貌区保护范围,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分配好老城区、风貌区的自然发展和新区建设的关系。城市传统空间结构和形态的保护包括风貌区天际轮廓线、城市肌理的控制。

另一方面通过管理机制进行控制,例如周边地块功能控制,土地利用的高度、强度、绿地率、建筑退线等控制。并通过制定控规地块导则、城市设计地块图则等便于图划管理。如此,通过多方面措施保证城市特色风貌、空间形态得以保护与实施。

5.3 利用与再造

“再创造、再开发、再利用”是历史文化保护的另一个层面,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充分历史文化的利用与文脉再创造,更好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方能促使历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文化保护利用,从国内外实践研究来看,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主要是针对不同保护对象,保护对象要求层次和对象利用的可能性,因地制宜,并创造性的发挥其场所精神。文化保护利用主要包括展示和功能置换再利用、空间再造等方式。其中历史文物作为不可再生性,以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为前提条件,修复原貌作为文化展示利用为主。而历史建筑、近代工业建筑,例如旧有工厂、传统民居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它们曾是前工业时代的历史见证,是传统生活的记忆,也是城镇发展的记忆。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时代文化、建筑文化、生产生活文化等等,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城市设计需从其存在形式蕴含文化内涵出发,改造发展成为符合新形势下的功能。

历史建筑、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利用方式包括主题博物馆、遗址公园、购物旅游中心、创意园区开发等方式。主题博物馆,包括以博物馆形式展示工艺生产过程,还原工业的真实性和历史感。例如我国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博物馆,红砖厂中展示百年啤酒生产历史。也有展示地方民情风俗、人文历史的民俗博物馆等。遗址公园,将工业遗址改造为公共休憩空间,例如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造船厂的改造。旅游购物中心,将旧厂房改造为购物中心,配置各种休闲功能。创意园,目前国内最为流行的改造利用模式,融合创意、科技、文化创造文化创意社区。例如广州TIT创意园、北京78街区等。

6结语

历史文化的保护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秉着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围绕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再创造”思路,发掘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蔡云楠 彭涛等 .“三旧”改造背景下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策略[J]. 南方建筑,2011.2 :60-62

[2] 齐冬晖. 城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策略探索――以太原市浑源会馆历史片区规划设计为例[J]. 中国勘察设计 2010(11):45-48

[3] 董世永 李骐莉.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J]. 重庆建筑,2012:40-42

[4] 王霖 张苒 李慧蓉. 城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策略与设计手法探索――以广州白鹅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 规划师,2010(7):41-45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范文第5篇

2015年底,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降到1%的历史最低点,2016年在一系列去库存政策引导下,到11月底,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达到24.3%,在销售增长的带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恢复到6.5%,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3%。观察历史数据,2013年以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为20%以上,2014年开始占比下降。随着房地产总量问题基本解决和城市扩张速度的放缓,房地产的新建项目开发投资增速趋于降低,而大城市对环境优化、建筑更新、基础设施升级的需求将不断上升,城市街区、建筑在不拆除下的有机更新,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新领域,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新热点。

当前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符合房地产市场趋势

经过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后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可以判断,目前各地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同程度地步入了存量房时代(存量房交易总量超过新房)。一二线城市新房市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对现有建筑的升级改造更新之上,城市有机更新也将成为存量房时代房地产投资的新热点。

1.存量时代的房地产总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着承载的形式,实现着资产的升值。从发达国家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来看,作为城市的基础产业和经济发展载体的房地产业态与城市功能紧密相关。如1998年英国提出创意产业,房地产已是存量房时代。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时,以从事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为功能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文化主导城市更新的新形式。存量的房地产被大量改造更新,成为文化经济集聚中心区,实现了更新地区的文化、创意式转型,促进了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为新兴产业起步发展提供了孵化空间,房地产的价值重新得以提升。

中国房地产正在步入存量房时代,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存量房的交易量已超过新房,北京存量房交易量已是新房的二倍。存量房市场的扩张,带来了既有旧建筑、街区和环境的更新需求。如2016年4月15日南京下发《南京市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行动计划》,此次环境整治目标锁定高楼大厦繁华盛景背后的棚户区和老旧小区。计划到2020年底,采取“拆改整留”方式,完成南京市11区约15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和936个老旧小区整治目标。2016年上海的城市更新将“有机更新”进一步渗透至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和城市治理中。突出以人为本和生活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针对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设施、历史风貌、生态环境、慢行系统、公共空间等方面;关注公共参与,考虑需求紧迫度、实施主体积极性、实施难易度等方面。具体实施“共享社区计划、创新园区计划、魅力风貌计划、休闲网络计划”四大行动计划。在三亚,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为抓手,大胆尝试“城市修补”,将城市发展模式、目标定位为“存量优化”、“集约高效”;在生态修复方面,实施山、海、河三大修复工程;在城市修补方面,打好六大战役:拆除违法建筑、整治广告牌匾、改造城市绿地、协调城市色彩、实现夜景亮化、改造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

2.处于城市核心地段的旧建筑存在与土地级差地租同步提升的经济空间。近年来,国内各地纷纷开展“三年大变样”、“三旧改造”、“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各类城市更新活动,使得城市面貌重新焕发生机,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显著优化。以商业地产为例,随着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壮大,作为承载现代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的商业写字楼,其需求不断增加。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城市写字楼市场目前正面临全方面的结构性调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核心区域已不再准许兴建新的商办项目,满足核心区域的写字楼市场需求只能依靠存量市场。而由于写字楼有着显著的集聚特征,且多集中于具有地域优势的核心市区,所以城市核心区域写字楼最多、建筑密度最大、最引人注目,但历史形成的建筑多是传统业态,难以满足新型企业的办公需求,大量旧业态楼宇需要改造更新。对于投资商来说,旧建筑更新、存量提升、功能改善就是投资机遇;而对政府来说则是发展楼宇经济,即对核心区域存量楼宇升级改造,改变其趋于老化的现状,最大限度挖掘区域价值,提升核心区域形象,吸引优质企业落户,提高政府税收。

3.新时代、新产业、新生代对办公、消费、生存环境有新需求,城市更新必将是永续的房地产投资产业。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办公物业通过持续的更新改造不断提升价值。如在互联网时代,办公环境要求开放、交往、多元、融合,传统的封闭式的办公写字楼必须适应新需求加以改造更新提升,存量写字楼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消费社会的时代,新生代人群对消费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的物质消费早已让位给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和休闲消费,对文化产品及其带来的身份、团体归属感的需求成为消费社会的主流需求,因而,有远见的运营商都会阶段性对写字楼、商场、公寓进行适当的提升改造。改造中非常注重楼宇的个性化、生态、节能、环保、开放、交往、互动、共享、文化、舒适性环境的创造。在欧美商业地产市场,对已经建成并使用多年的商务楼宇收购、改造,重新定位出租,提升价值后,再销售给投资者已经是一种普遍运作模式,而中国则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可以预见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符合大城市政府需求

最近深圳、广州、济南等大城市纷纷成立城市更新管理机构,这表明,在当前高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城市化先进地区的大城市政府已将城市发展的关注点从外延式的发展转向了城市内部的空间质量的提升,研究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复合分步实现的城市更新目标体系,指导城市有序更新。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开始强调城市化的质变,强调城市有机更新机制的形成,表现为在城市空间得到一定扩展后,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自然和社会)、提升城市环境、强调城市文化等手段,逐步实现城市的质变、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各地存量低效利用土地的再开发政策也正在研究提出。通过城市有机更新,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城市面貌,可以实现政府所倡导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最佳发展理念。

从城市有机更新的主导看,既有政府主导型,也有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与企业合作型。政府主导的更新福利色彩较重,更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公共部门,政府提供补贴、对更新区域和更新过程有很高的决定权。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与企业合作型更注重商业价值的提升、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利用、注入时代元素、再造区域繁荣。从城市有机更新的内涵看,既有建筑原用途转换的更新,如仓库更新为办公楼、工厂更新为公园、办公楼更新为公寓、商场更新为酒店等等,也有在建筑原用途不变基础上的功能提升。从城市有机更新的外延看,既有单体建筑的更新,也有社区、片区的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续的过程,中国的城市更新必将从目前的初层级的更新走向更高层面的有机更新。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城镇化从重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城市有机更新的投资趋势判断

1.由单一物质性更新向社会经济多元融合更新发展。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物质性更新,而是逐渐朝向以包括物质性更新、空间功能结构调整、人文环境优化等社会、经济、文化内容的多目标、快速更新阶段发展。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更新的内容也由单一物质更新向寻求提供就业、解决城市贫困、改善财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发展经济、增加住房供应等系统综合的城市发展战略转变。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不断探索实践,引起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各界对城市更新的研究也呈现多元化、多视角的复合性综合性研究态势。学者们分别从不同学科背景入手,对当前的更新时代背景、更新动力机制及更新指导策略、方法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随着不同发展时期更新目标的演化和丰富,以及受到多种新思潮和新主义的影响,近段时间内的城市更新出现了经济、制度、文化等新的转向。

2.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向公私部门合作发展。西方城市更新的经验表明,城市更新的内涵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城市更新越来越注重社区参与和社会公平,并且以多方合作的伙伴关系为取向。

从参与主体来看,早期的城市更新是以政府主导的,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城市更新,由于当地居民参与环节和途径的有限性,造成其在更新中利益空间的损失。近年来,国外的更新案例开始侧重对社会动员、居民自建和社区参与式重建、邻里更新的关注。强调利用社会资源的再合理分配以减少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差距,提倡发挥多元民间力量,肯定社会网络在促进城市融合中的积极作用。除公众参与外,还强调非政府组织在更新过程中的沟通作用。

从具体方法来看,由早期单一的房地产主导型,逐步演化出旗舰项目激励型、大型赛事推动型、产业升级改造型以及其他多元化的更新形式。

从融资模式来看,目前,中国参与城市更新的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相对单一,棚户区改造主要以国有政策性银行贷款为主,尚未形成能够完全满足不同城市更新项目资金的融资方式,基金、信托市场等融资方式仍然不成熟。未来,城市更新融资模式将不再是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而是向公私合作的PPP模式等市场化融资方式转变。融资主体逐步由政府逐渐演变为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民间机构共同参与。

3.由原来大片区拆建更新向局部社区单元更新发展。过去,旧区(城)改造主要是解决城市衰退中的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和结构性衰退等问题,侧重于成片旧区推倒重建的物质性更新,更多精力集中于改善城市感观上的物质性老化。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以及人们对城市改造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城市的功能会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从成片旧区推倒重建的物质性改造,发展成为从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来推进的城市更新。

未来将细化城市更新单元,更加注重充分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完善生活圈功能品质。以社区为基本生活单元,打造生活圈。首先以市民需求和社区文体为导向,对更新地区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关注社区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住房保障、产业功能、历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慢行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和社区安全等方面内容,明确生活圈中“缺什么”,“补什么”,提供更加宜人的社区生活方式。

4.更加侧重以城市精神为核心融合文化创意的城市更新。美国知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根本功能在于文化积累、文化创新,在于流传文化,教育人民。”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文化、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是对中国城市有机更新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

过去,对工业遗存的保护式再开发,以及全球经济社会的文化力转向,催生了以升华文化主题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活动的大量开展。其后,在日益增多的以应对内城衰败为目标的更新案例中,利用文化力量,以大型旗舰式更新项目的开发、地标性建筑建造、历史建筑翻建等方式重塑城市形象,成为文化主导的城市更新和凝聚城市精神的主流。

将城市精神注入城市空间,用文化来引领城市更新,这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品质,而且可以提高市民品味乃至修养品行。近年来,各国纷纷将文化经济和创意产业作为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以从事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为功能的集聚区成为文化主导城市更新的新形式。通过引导更新地区成为文化经济的集聚中心,或营造适宜产生创意活动的SOHO区,实现更新地区的文化、创意式转型。

5.更加注重城市生态修复和文脉保护的“双修式”城市更新。所谓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包括海岸线、河岸线和山体的修复;城市修补包括广告牌匾的管理、城市绿化的改造,违法建筑的拆除,城市色彩的协调,城市亮化的规划,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的改造等。“双修”既是物质空间环境的修复修补,也是社会文化、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修复。“城市双修”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把传统的粗放扩张性的规划转变为提高城市内涵质量的规划,以此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乡愁,促进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2015年6月,住建部确定三亚为全国城市“双修”的试点城市,随着三亚“双修”试点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未来将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将成为中国新一轮城市更新的热点。

6.更加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与空间品质的提升。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品质提升。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显现,有效应对极端气象灾害能力不足,许多城市动辄开启看海模式,严重危及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降低居民社会安全感。还有不少城市马路越修越宽,高架桥越建越多,而交通拥堵情况却未有效缓解。城市游憩空间不足,人均公共绿地偏低。养老及社区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不足。

未来的城市更新需要以人为本,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打通街区交通道路微循环,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圈的生活品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