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推理基本原理

逻辑推理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推理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推理基本原理

逻辑推理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科学性系统性《软件工程》教学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学科的一门专业课,因其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应用性,于是这门课程主要讲述软件系统开发的方法、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开发工具等,并且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结构化方法进行软件项目开发,以及应遵循的开发流程、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非常重要。《软件工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教师在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不能用简单的点对点方式进行知识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而孤立地、片面地掌握某个原理,就可能会出现“虚有理论,缺乏实践”的现象。其原因是很多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基本原理,一旦让其具体应用就不知所云了。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理论具有片面性,实践能力越来越差的学生。因此,教师如何科学的引导学生掌握《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的开发思想才是关键点,首先要让学生有清晰地认识度,《软件工程》这门学科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掌握其基本原理是该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但核心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实践开发的思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探究教学思想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孔子“启发式教学”,以及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1]。杜威倡导“智慧五步法”,主张科学教学应遵循下列基本过程[2]:(1)在情景中感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2)明确要解决的疑问是什么;(3)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3],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具有积极主动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教学环节:第一,具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会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发掘规律的兴趣和能力。第二,确定研究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更准确的确定问题。第三,假设和逻辑推理。让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即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应用基本原理或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寻求问题的答案。第四,把理论结论应用于实践。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理论结论还需要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学生明白到理论很重要,实践检验理论更重要。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下面以《软件工程》课程中的软件工程管理为例子,简单说明这种教学模式,以下依次就是每个教学环节。

(一)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待求软件的复杂度

例如,在一般性硬件系统中对可靠性设计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简单即为可靠。其实,这个原则也适合应用在软件系统中,现有的软件复杂性度量方法非常多,其中比较著名和实用的就是McCabeQA方法,它能够比较便捷地计算出软件复杂度,并且可对软件进行检查、分析和查找可能导致错误的代码。通过对McCabeQA方法的学习探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适合计算软件复杂度的理论方法。

(二)确定研究目标———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

软件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我们的目标是逐一找出这些管理的内容,这些是我们需要探究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我们确定研究的目标。

(三)提出假设然后逻辑推理

软件工程管理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软件质量评估,所以我们需要对软件的质量作一些假设,然后在根据现实约束环节进行推理论证我们的假设是否合理。

(四)得出结论作用于实践

在步骤3的假设和推理后,我们可以得出软件工程管理的基本准则,最后让学生把这些准则应用到具体实际的软件开发中去。

(五)经验总结和讨论

通过实践以后,让同学们总结出经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不能照搬书本上的方法和原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理论融汇到实践中去,在用实践来指导理论。

三、结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角的“填鸭式”教学,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型教学模式。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真理,这才是教育理论中的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彬,李灏.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J].中美英语教学,2006(6):64-67.

逻辑推理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有:

1、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实践中低效率的社会经济体系,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

2、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3、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来源:文章屋网 )

逻辑推理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因果关系判断是地理学习活动中常用的逻辑推理过程,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加大了对地理过程的描述及简单预测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采用因果对比、演绎归纳等推理方法,从各种影响因素与现象的联系上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合理的推理过程。因此,探寻地理因果联系,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的第三基础。

    二、高中地理学习中语言表述的关键性

    新课标全国文科综合卷中地理满分100分,其中56分为综合分析题,包括两道必做题及一道选做题,题量较少,每小题分值较大,加上答题时间有限,综合分析题往往成为学生得高分的拦路虎。经过多次分析原生试题,我们发现学生在综述题的解答时常常出现能够准确应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却由于忽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而导致失分的情况。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部分学生对地理试题的答题语言要求和语言技巧掌握不到位,大量的无效语言填满试卷,因此得分率较低。内在的理解只有表达出来才能被评判,所以,地理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往往成为最终决定应试者能力的直接依据。

逻辑推理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一、认识物理实验,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如对于彩虹,学生认为只有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教学中我就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应该:了解实验目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1.促使学生认真做实验。2.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做好实验。初中物理开始阶段的实验,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好品质。初中阶段学生做实验时,其动机和目的往往是有不确定性的,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3.创造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参与。在课堂演示实验中也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如声的产生中的音叉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等就请学生做;将其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做好教材中的小实验;让学生参与教师准备和整理实验器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以便了解器材的性能、用途。处理好实验性的习题,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进行观察从中得出结论。4.用简单器材做好实验。做好物理实验是需要一定的物理实验器材,但物理实验有时用简单的器材就能说明问题,例如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通过拍桌子感到手疼来体会。我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充分利用资源开发新产品。5.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多媒体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操作模拟仿真的实验,学习了实验方法,锻炼了实验技能,为课内外动手实验作出了成功的基础准备。某些物理现象,如电荷流动、扩散、分子无规则运动等等,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而应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洁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于物理现象,给学生提供思维过程中必须的感受性材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的健康发展。

二、在设计物理实验教学中要着力培养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1.高考命题方向变化。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转化,对于知识的要求越来越低,模板式的备考将成为历史。

2.学生未能准确把握方向的变化,并在平时学习中训练不足。

3.教师理解不到位,对于学生能力的训练偏于空,没有具体量化的要求和培养。

4.高考考生答题失分情况分析:(1)“双基”掌握不扎实;(2)审题过程不细致;(3)信息提取不全面;(4)解题思路不清晰;(5)语言表述不规范。

二、能力专题复习的实施策略

1.依据四大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2.针对学生平时出现的非知识性的错误思维进行整合,通过集中训练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突破。

三、案例――《分析类问题的表述规范・训练》

【选题背景】

高考试题的命制中设问日趋开放,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尤其侧重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演绎、比较判断。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

高考命题中,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然而学生语言表述不准确、不具体、不全面,也是答题失分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不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表述不够明确具体;回答没能较全面地体现出因果推理过程,说“半截话”等,最后使得我们的答题过程功亏一篑,甚至满盘皆输。

【课堂目标】

1.通过本堂课,尝试建立规范表述分析类问题的思维过程。

2.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形成整体、全面分析的思维过程。

【教学环节】

典型突破:

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为了展示出思维短板,让问题暴露出来。

三组题型选择,先后相关,又依次递进,让学生能够随学随用。

强调表述用一步因一步果,实现表述语言的具体性。

在原因分析时注意整体观的应用,三组题在整体观的展示各有侧重,力争求全。

【课后反思】

没有设计做题指导环节,使得整个过程不够完善。

在答案的组织中,没有尽善尽美,有遗漏。

四、能力专题复习的出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