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学科线上教学总结

音乐学科线上教学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学科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学科线上教学总结

音乐学科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在中小学中进行了综合课程的探索,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国际教育组织也将课程综合化作为一项教育改革的政策写入了教育文件中。在艺术教育方面,各国的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设置艺术学科群,制定融各门艺术学科为一体的艺术教育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每一门艺术门类仍然相对独立。二是设置艺术学习领域,综合数门艺术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三是依然采取分科的方式,以美术或音乐学科的概念或体系为中心,在部分单元中加入一门或数门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性教学。

2001年6月8日,中国教育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此《纲要》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第二条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合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为了适应课程变革的需要,同时保持美术学科自身的特性,又考虑到我国美术教育的传统以及教师的接受程度等诸方面的因素,《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研究与制定小组决定采取学科综合的方式,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近年来,国内外的美术教育者们在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已开发了许多以美术学习为主导的“综合·探索”教学活动。当然,作为教育战线上的我们也在积极努力的实践、探索着。

美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学科相行不悖。

1.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在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画名卷,如痴如醉的乐曲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我在上《太阳、月亮、星星》一课(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时,以音乐欣赏作为引导:播放一段激昂而有节奏的乐曲让学生体验太阳升腾的感觉,再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一曲伴随着细微的铃声和海浪声的幽雅乐曲,想象月亮、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着光芒的美妙景象。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在课程中巧妙融合,利用通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想象、体验并表达天空的美丽景象。

2.与文学相结合

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两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尽相符而已。在美术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意识。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美术课应与培养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相结合。与此同时,美育要针对教材本身的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例如:在绚丽多姿的风景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树立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描绘壮美祖国山河,故乡一草一木中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的革命历史雕塑、绘画中,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

4.与常识学科相渗透

一位美术老师选择了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树叶颜色变化的过程及原因》,以梧桐树为载体,引导学生采用绘画、文字、摄影等方式,记录梧桐树从10月至第二年1月的变化。这一学习活动,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学生按自己的意愿组成12人的课题组,再分成3个小组,每组4人,组长经民主选举产生,每位组员都承担一部分职责,贵重设备(如照相机等)作为共享资源。第一阶段为观察阶段,学生记录每天的气候、气温变化;每周描绘同一棵梧桐书的树叶,并拍摄这棵树的照片;每周五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则针对学生描绘树叶方式的概念化的问题,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树叶形、色的变化,学习用多种色彩表现秋天树叶的丰富色彩。第二阶段为总结阶段,学生们将采样、观察、记录的资料进行汇总与交流,写出了题为《树叶颜色变化的过程及原因》的小论文。与此同时,小组成员采用绘画的方式,创作了主题为《树叶的生命》的绘画作品,布置了摄影展览,并创作了小剧本,设计人物的服装、道具和舞台背景,排演舞台剧等。

音乐学科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 兴趣 幼师

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学习,音乐基础薄弱,这就无形中为教师的音乐教学带来了困难。音乐欣赏课是通过给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带领学生走近音乐的第一步。音乐欣赏课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音乐的魅力所在,也能锻炼学生的什么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陶冶情操,磨练性格。所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课上鉴赏的曲目都是高雅的音乐作品,与学生平时习惯听的流行音乐不同,这些名家大作带有许多专业因素,不是那么通俗易懂,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上兴致寥寥,没有积极性。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很重要。

(一)、将音乐欣赏与实践相结合

大多数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都是找一些曲目给学生听,或者是做一些简单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因此效果往往不理想,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若是能在音乐欣赏的同时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给学生欣赏歌剧《白毛女》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找学生扮演歌剧中的人物。这样家喻户晓的歌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听过甚至会唱的,在欣赏过程中找学生来参与,来亲自演唱,学生的兴趣会大增,由此对音乐欣赏的认知也会改观。另外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乐器,欣赏作品是带动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伴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之后再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一定的鼓励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二)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背景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有着深厚的音乐背景,甚至是带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像是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背后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将一部作品身后所蕴含的意义和背景故事熟知,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一边将背景和故事讲给学生听。了解这些原本不知道的故事,特别是有些曲目学生很熟悉,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学生很容易就会被带入,对音乐曲目的了解也会增加。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音乐欣赏课新奇有趣,甚至会在课后自己去了解这些音乐,从此爱上音乐欣赏课。

(三)给学生以想象空间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有着丰富的创作空间。在音乐欣赏课上,可以在给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幻想音乐中可能描述到的场景。就像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听音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想象如银的月光下,平静的海面,海水流淌,月光流淌的美丽而静谧的画面。再如《深林狂想曲》中穿插的虫鸣,鸟叫,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大自然中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溪水,奔跑的小动物。学生会在这种想象中给自己带来无限的乐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别人的有何不同,以及音乐的那一部分给人感受最深,听之难忘。

(四)从听觉到视觉多方面展示

现在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前,学生的音乐线上多是依靠收音机。如今大部分学校的教室已经安装多媒体设备,在音乐欣赏课中也就不拘泥于听这种简单的感受。教室可以把要给学生欣赏的曲目拷贝出视频,给学生观看。尽量选择气势宏大的演奏视频给学生欣赏,例如维也纳音乐大厅中的大型演奏,这样很容易带动教学气氛,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接冲击。学生往往在观看后会惊讶自己听来简单优雅的曲调竟然动用这么多人,如此多样的乐器来演奏。如此以来,学生再不觉得音乐欣赏课枯燥无味。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

调动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收获更多,让音乐欣赏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应该主导学生去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不只是给学生听音乐这么简单,教师应该在课程中去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曲目,适时地提点学生去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带动并鼓励学生说出对该作品的感受以及从中收获的知识。同时组织小组之间的学生互相讨论一部音乐作品,然后派代表去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总结和看法。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

(二)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带入其他学科的知识

音乐代表着许多东西,它表现的画面感可以与美术结合,其中的韵律可以与数字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了解这些并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欣赏的音乐印象深刻。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带入对音乐的理解,对学有帮助。

(三)教师需灵活把握教材

音乐欣赏课上欣赏的作品往往与学生平时爱听的歌曲曲风差别很大,很难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能够灵活教学,将课堂上欣赏的音乐作品与流行元素相结合,不要一味的按照教材死板的去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流行音乐与课堂上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共通之处,慢慢去体会音乐作品表达的内涵。

三、总结

音乐欣赏是一门带领学生走向音乐殿堂的基础课程,直接决定着学生其他音乐课程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做到直到工作,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优秀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使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在音乐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李岩.幼师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2015(1)

音乐学科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视唱练耳;整体听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3.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3.017

作者简介:黄茜(1977~),女,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10421

作为系统培养音乐听觉能力的视唱练耳学科,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为了适应音乐艺术和音响世界的不断更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改进视唱练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努力探索适合音乐听觉培养的最佳教学模式,以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为此,本文在继承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总结前人教学经验成果及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试提出音乐整体听觉训练的视唱练耳教学方法,拟建立整体听觉教学模式。

一、整体听觉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作为“整体”包含3个方面:其一是整体由要素构成;其二是要素与要素耦合形成特定的结构;其三是特定的结构表达特定的功能。

“整体”这一观念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和分析都是适合的。它是指导人们宏观认识事物、探索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规律的法宝。整体最主要的特性表现为: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组合,而非简单相加,它们的整体特性不能还原为各个单一要素的特征,其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正如同“脱离人体的手不是一只真正意义的手”。

“整体”的观念用于视唱练耳听觉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常可看到具有绝对听觉的人在深刻地领会乐曲方面赶不上没有绝对听觉的人。 因为,后者虽然没有绝对听觉,但却具有有组织的、发达的、经过正确训练的听觉。因而,如果认为具有绝对听觉的学生就不需要进一步发展其听觉则是错误的。显然,生理上的条件应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并达到音乐能力的水平,使听觉不只是机械地掌握个别音的高度,而且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乐曲”。 [1]

也就是说,听觉技能训练并不是视唱练耳课的唯一目的,它只是视唱练耳课的必备阶段,而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受教育者通过掌握一定的听觉基础技能引发其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正确理解和解释音乐本质,服务于音乐实践的目的。

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以及听觉训练的深入,学生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平均年龄越来越靠前,入学者的听力水平也较以前同期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的教学现状表明,对音乐听觉技能训练特别是音高训练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许多学生甚至对听唱无调性旋律没有太大困难,但对音乐的理解远不够透彻,两者并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听觉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传统方式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较机械,学生在快速熟知这一套模式后,就会造成上课主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并且,理论的灌输和枯燥的技术练习会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探讨一种新的听觉教学模式,能够使技能传授获得最大的效果,能够通过音乐性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使其通过一定程度的学习后,能够主动用听觉理论去指导听觉实践,并在听觉实践中不断拓展听觉理论,最终使学生从“机械听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听觉”。

音乐听觉教学研究的是人的听觉心理规律,探索最佳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听觉发展。同时,听觉教学面对的是音乐本身,其教学内容必然涉及音乐现象的方方面面,涉及音乐各个组成要素。因此,训练音乐听觉,就绝不能脱离音乐作品这一整体,孤立地看待各音乐要素,而应注重与实际音乐作品整体之间的关联性,也就必须将局部微观的音乐要素与整体宏观的音乐结构联系起来,全方位地看待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培养对微观细节精确地听辨和对宏观整体全方位把握的能力。

“整体听觉”这一概念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指客观实际音响形态,即完整结构的实际音乐作品或纵向上含有完整声部的实际音乐片断。其二是指主观听觉思维观念,即用宏观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把握单一要素及其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

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以实际音乐作品为听觉训练教材,将音乐要素的单纯技术训练与其在音乐作品中的听觉分析结合起来,以整体感知为原则,进行规范化的同步训练,即所谓的“整体听觉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以往传统视唱练耳课中对音乐各要素单一的、纯技术性的教学方式,而是将各种音乐要素的技能听辨与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统一起来,在以实际音乐作品整体为背景的基础上,训练相应的音乐要素,并感知其与作品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力求达到听觉的技术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结合,使音乐听觉能积极自如地指导音乐实践。

整体听觉训练模式倡导的是在真正的音乐情景中学习音乐。将单一要素的训练与实际作品结合起来,通过聆听音乐作品的实际音响,理解其中相关要素,避免抽象的语言讲解,用“音乐说话”。使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得到合理结合,使知识能够“从作品中来,再回到作品中去”。通过这种循环教学,紧密结合音乐实践活动,使听觉技术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更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贴近了音乐。(见图1)

图1整体听觉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关系图

整体听觉教学模式是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思考后提出的,它包含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音乐要素的技术训练这部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音乐作品感知要素的实际应用,最大限度地指导听觉为音乐实践活动服务。这种将音乐听觉技能训练融入实际音乐作品之中的训练模式是向着更符合听觉规律、更符合实践需要这一方向发展的,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二、整体听觉的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音高、音强、音值、音色这4大要素是音乐共有的基本要素,除此之外,和声、织体、曲式及作品风格这几方面要素也是和听觉训练关系最为紧密的,因而整体听觉模式的教学策略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训练。“分解”即是对上述的几大要素为对象,选取典型的小型音乐作品,有针对性地分别加以训练。“综合”是指在“分解”的基础上,对以上一些单元要素组合成的完整音乐形象的整体感知,并对其内层结构进行听觉分析。整体听觉教学可分为单一要素的分解训练和完整作品的综合训练两个阶段。

(一)单个要素的分解训练

训练时,首先选择具有某要素明显特征的实际音乐作品,从中抽取出这一要素进行技术听辨训练;其次,结合音乐,以实际音乐的整体为背景,将训练的这一要素处于前景位置,深入感知单个要素;最后,重新认识这一要素与整体的联系。

这个训练过程既可以先训练从整体音乐中抽取出来的单一,再回到作品中;同时,也可以在教师要求下,直接用实际音乐整体,有目的地听辨整体中的某一要素,然后在将其抽取出来训练,最后再回到作品中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视唱练耳听觉训练中所涉及到的单个音乐要素很多,原则上是包含了音乐中所有的现象。而在实际教学中,结合音乐听觉的要求,侧重各有不同。在此,本文仅从以下几个主要要素的训练方法上分析说明,阐述整体听觉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法。

1.音高听觉训练

辨别音高是视唱练耳听觉训练的核心任务之一。音高训练不仅指单个的单音,还包括音程、和弦、旋律等方面的训练。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旋律实质上是音程的表现”,因此,训练音程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音程训练为例进行说明。

音程训练:音程是指两音之间的距离。音程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初级阶段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整体听觉教学模式的音程训练以不同音数的音程为训练顺序,将其置身于呈现这种特定音程的旋律结构中,结合实际音乐的背景去感知。例如,训练二度音程:

二度音程有尖锐、不协和的特性,而连续的二度进行,又使旋律具有流畅性(如:音阶)。在训练时,首先是对音高的分辨练习。教师需要有计划地选择一个二度音程关系很突出的作品,先抽出这个要素,并编写相关的技术练习曲,做二度音程的模唱练习。如下列:

例1

在这个练习中,集中体现了二度音程。先作自然音练习,再加入变化音,帮助学生迅速唱准变化音。其次,视唱具有二度音程的旋律。(见下例)

例2

这是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旋律,是g和声小调。其旋律基本由二度音程构成,如:bE-D;bB-A;G-F;还有g和声小调的特征音程#F-bE增二度的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例2与例1有很大的相似性,旋律流畅上口,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背唱或默写出旋律。通过上一阶段对二度音程的基本练习,结合作品旋律中的二度音程,更进一步地解决对二度音程的听唱技术,完成对这一要素的初步认知。

最后,过渡到实际音乐作品(见下例),通过实际音乐中音响的刺激,和声背景的衬托,再次感受二度音程这一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力。

例3

这首乐曲的主题是在中提琴柔和摇动的波浪型的背景音乐上,由小提琴奏出的。我们可以借助音响效果,让训练者感受第二小提与第一小提八度的齐奏,以及在中提琴音色所奏的和声背景衬托下的一支倾诉般的流畅而略带激动情绪的歌唱性旋律。

同样是听觉训练,通过结合实际作品,将要素训练与音乐的整体感知结合起来,加深了学习者对音乐要素的记忆和理解。

2.和声听觉训练

和声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西方专业音乐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在“多声部”的领域里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声也就成了多声音乐中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①对于听觉训练而言,和声练习更接近于实际音乐作品,是发展多层思维的有利途径。和弦序进在传统听觉训练中以四部和声的形式出现,而实际音乐中和声是隐藏在织体之中的。并且,和弦的进行也有一定的规律,如:从不协和到协和的解决、属到主的进行、终止式的安排等。在整体听觉教学中,可以通过从实际音乐作品中抽取出来的和声骨架与实际音乐作品的对比进行训练,强调四部和声形式与实际音乐织体的差异,为顺利听辨实际音乐作品的和声功能打好基础。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和弦序进训练(见下例),要求听辨音高和功能;

例4

第二步:通过织体变换过渡到实际音乐作品;(见下例)

例5

第三步:回到例4的和弦序进,想象刚才听到的作品,再次感知声部间的连接关系,

体会和声的功能序进,以及织体变化带来的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音值训练

音乐是有组织的音响在时间轴线上的运动。声音振动的延续时间,决定音的时值长短。人对音值最基本的反应为节奏,节奏是对不同音值组合的时间关系的总体认识,属于乐音横向运动的范畴,作为乐音运动的第一要素,始终起着灵魂的作用。节奏感的培养是视唱练耳教学重点之一,学习节奏,不仅要熟悉其具体形态,还包括对节拍的掌握,并且,一定的节奏组合还具有一定的风格。教学中要将这些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贯穿成为一个整体进行训练。

(1)单声部节奏训练

例如学习带连音线的节奏型。连音线的运用使原本简单的节奏变得复杂,对于初学者而言,一般采用打分拍的办法来解决,然后再用读、记、背、写等方法来加强记忆,而对于节奏表现的风格根本无暇顾及。整体听觉教学模式采用对比、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基本节奏型

的认知训练与音乐风格结合起来,在快速学习节奏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节奏风格的理解。

第一步:对基本节奏型的认知(见下例)

例6

第二步:用打击乐音色演奏节奏,加强节拍重音,以及连线的使用带来的重音变化

第三步:将节奏要素与实际音乐作品结合,用音乐曲例中的旋律来强化对节奏型的记忆,并结合音乐,体会节奏风格(见下例)

例7

上例中通过连音线的运用,表现了浓烈的古巴民间音乐节奏风格。结合实际音乐,更能快速掌握连线节奏这个知识点,并且还积累了相关的节奏风格。

(2)多声部节奏训练

训练多声部节奏,有利于从纵向上感知音乐节奏的密度,这是理解多声部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声部节奏训练也是整体听觉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其训练方法多样,如:例8是从例9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片断中抽取出来的节奏片断,教学中可以先对例8中单独的节奏进行预备练习,继而延伸、发展,过渡到实际音乐中的多声部节奏(见例9),然后再回到对多声部节奏要素本身的重新认识,也就是从“单一”到“整体”然后再回到“单一”的训练方法。同时,也可以采取先有所指向的训练“整体”,然后抽出“单一”,最后再回到“整体”的教学策略。

预备节奏练习:

例8

过渡到实际音乐节奏练习:

例9

4.音强训练

音强是指音乐中的力度、音量的范畴。力度的概念是相对的,例如:同是f力度,一只圆号和一把小提琴奏出的音响力度大小是不一样的。并且,一首作品中力度记号的运用和音乐的表现力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时期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巴洛克时期巴赫、亨德尔对力度记号的使用很谨慎,基本以乐段为单位,一段用一种力度,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中,力度被广泛、夸张地使用,这证明真正力度概念的建立是应该处于各种力度对比中的,因而,训练力度,也就要将其置于音乐中,才能感知其对比关系,这也是整体听觉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训练时,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视唱乐曲旋律,然后聆听实际音响,比较乐曲中大的乐段之间以及小的乐句内部力度的变化,体会作曲家对乐曲中力度层次处理的意图。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对单一要素的训练是建立在音乐作品的整体背景之上的,训练的模式灵活多样,可以先整体再单一,也可以先单一再整体;或者单一到整体再到单一,通过循环反复,强调整体中的某个单一。并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了整体背景音乐的衬托,因此,在对某种单一要素直接训练的同时,无疑,也间接地进行了多种要素的训练。如直接训练的单一要素为音程,也就间接地训练到和弦、和弦序进、音强、音色等多种要素,从而为后一阶段的整体综合训练打下基础。

(二)完整作品的综合训练

这是训练的高级阶段,必须要建立在第一阶段训练较为充分的基础上。要求听者能从音乐作品的宏观结构上进行整体分析,感知其内在结构。如:旋律分析、和声分析、调性分析、曲式分析、主题材料分析、主要节奏分析、音乐风格分析等。这一阶段的训练,实际上是主动地将视唱练耳课和其它相关学科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尤其需要结合音乐分析学中对音乐作品诸多方面分析的方法。依据整体到单一到整体的教学指导原则,这一阶段的训练分3个步骤:首先是在教师有所指的基础上对作品整体初步感知;其次,是对相关细节作听唱、听写要求,并结合第一阶段的训练方式,对单一要素逐步深入;最后,综合分析。

以巴赫的《勃兰登堡第四协奏曲》第三乐章为例说明。这首协奏曲是巴赫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之一,约在1721年创作完成。(见下例,由于篇幅有限,大量乐谱省略,全乐章共244小节)。

例10

第一步:音乐整体形象的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般性回答:a.整体音乐的长度;b.大致的时期和作曲家;c.最突出的音乐表现要素;d.主题动机的模唱;e.所使用的乐器名称及其作用 ;f.大致的曲式结构分布;g.速度、节拍等

这首协奏曲的独奏组包括一把小提琴和两支竖笛,呈示部主题首先由中提琴奏出,其余主题和答题由小提琴和长笛轮流演奏。该曲和声规范,复调对位的写作手法占主要位置。节拍为二二拍,全曲速度统一,无变化。

第二步:音乐细节的精确听辨

选择一些作品中突出的音乐表现要素,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听记。听记主要范围包括主旋律、主要的节奏型、和声的功能标记等方面。

如对中提琴声部演奏的主题旋律的听写。教师可以用钢琴音色弹奏,也可以直接作成

电脑MIDI文件,用中提琴音色播放,演奏三遍。

听写中提琴声部的主题:(见下例)

例11

听写小提琴声部的答题:

例12

同时,还可以将两个声部结合起来作二声部听写练习,或逐层增加作多声部听写或多声部节奏听写,以及相关的和弦构唱及听写等。如单个和弦听写,并要求写出和弦性质。(见下例)

例13

第三步:音乐要素与整体结构关系分析。

重新回到整体,将微观的细节与宏观的整体联系起来分析。可以要求学生对整体音响效果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借助申克图表分析的方法,用图表表述主要的调性布局、主要的音区、力度对比、声部横向线条的运动以及纵向的对位等,并指导学生分析某些音乐要素在音乐整体结构中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改变其中突出意义的音乐要素,如音色、节奏、某些和声织体等,让学生通过变化,更明显地体会到作曲家运用这些要素的意图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力。

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注意到的是整个音乐作品的布局以及其进行状态,而不是围绕个别音、个别节奏去练习,这样,就会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局部与整体框架的对应关系。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有助于快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为正确听辨音乐、分析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教学溶入了大量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学中要协调好视唱练耳学科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比例关系,教学重点要放在听觉训练上,通过拓展其他相关知识来辅助听觉记忆和理解,从而服务于音乐实践。

结语

任何一项听觉技能最终都应服务于音乐实践。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专家伊雷妮•玛兹教授认为,“听力教育的意义在于真正的音乐,它贯穿于整个音乐而不是孤立地训练某项技术,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清醒的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听觉感受是完全开放的,听觉训练方法应从整体入手”。整体听觉教学模式以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实际音乐作品为教学素材,针对性地选用适合于进行某种要素听觉训练的典型音乐,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音响媒介,从而拉近了视唱练耳教学与音乐实践的距离。“路漫漫其修远兮”,从现实角度看,本文对建立整体听觉教学模式仅仅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还有待于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特别要将多媒体技术与整体听觉教学的思路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发展音乐听觉思维和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创造能力,制作出一系列实用的音乐听觉训练课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音乐实践。这无论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深远意义。

注释:

①参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9月北京第1版,第201页。

[参考文献]

[1](苏)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孙静云译.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176.

Research On the Overall Hearing in Solfeggio & Ear Training

HUANG Qian

音乐学科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水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91-02

当下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教育便从幼儿园开始就受到家长们的重视,为了不让自家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音乐、舞蹈、绘画等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的艺术教育被家长们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近年来的幼儿音乐教育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成为家长们对幼儿教师的迫切要求,这为中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从事幼师培养的中等师范学校,更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改革落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音乐教育一定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新时代幼儿音乐教师。然而当前我国中等学校在培养幼师音乐教师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作为音乐教师要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基础上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加强音乐教学科研能力,为提高学前专业音乐教育水平寻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目前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当前中师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培养人才理念的误区就是培养目标不明确,中师学前教育音乐教育是要培养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不是培养过于专业的声乐歌唱家或乐器演奏家。很多教师过于强调学生专门的技能学习,有的学校把专业分得过细,设置声乐课、钢琴课、小提琴、扬琴课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专门学习一门技能,这样就会使得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偏低。音乐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性,就会导致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和技能过于单一,不能胜任今后幼儿教育教学。其次,音乐教材不适合中师学前音乐专业学生使用,当前中师音乐教学教材还缺乏系统性,很多学校自己随意设置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的学校使用的教材过于陈旧,有的教材难度与跨度大,不适合学前音乐专业学生使用。第三,教学实施没有专业特点和针对性,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要侧重于对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各种乐器的伴奏能力培养,以及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师缺乏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能把自己所学专业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缺乏艺术实践能力。第四,很多学校音乐教育重视技能培养,轻视音乐理论的教学,导致学生没能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对于音乐发展史、音乐基本乐理知识都是一知半解,不能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丰富情感。第五,音乐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不能从事幼儿音乐教育,而是成为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这是因为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学生供大于求,并且音乐教学能力低下,只能改行从事其他学科教学。第六,教师方面也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无法跟上时代教育发展的问题。有的音乐教师在大学阶段没能打下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乐器演奏技能,无法从容胜任中师学前音乐课程教学。当然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主要探究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应该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现如今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和手机微信等各种媒体,能够快速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眼界的开阔,求知欲的增强,使得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内容更丰富多样。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艺术天赋也不同,这就出现了音乐专业大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对自身特长的需求。首先,增设很多专业选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水准。尤其是那些学习勤奋刻苦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一门或几门音乐专业技能课程进行学习,那么这就需要学校开设一些民族器乐课程,如二胡、笛子、手风琴、古筝、琵琶、扬琴、唢呐、笙箫等选修课程。还可以根据学校所具备的教师资源条件,开设西洋乐器课程教学,如萨克斯、小提琴、长笛、吉它、电子琴、电吉他、贝司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了必修的钢琴、声乐、舞蹈等课程,还可以了解多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与性能,以便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幼儿教学工作。其次,要重视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学。诸如欣赏中国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儿童动画片《山水情》、丁善德的《儿童组曲》、舒曼的《儿童情景》中的音乐;外国的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等,这些旋律优美、清新欢快、形象生动的儿童作品能够激发儿童的音乐想象力、创造力,使得儿童身心健康、感受音乐的美。学前专业的音乐欣赏教学应该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作品,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第三,增加打击乐器教学。打击乐对于儿童来说很简单,可以将不同节奏配合起来形成动听的旋律,让孩子感受到音乐节奏的美妙,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幼师首先要学会打击乐器才能从事幼儿音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上采取微格音乐教学法

可以将先进的微格音乐教学法运用于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之中。微格教学法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和伊芙首先开发建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被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录像反馈教学”等。所谓的微格教学法就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法建立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之上,可以用来系统训练幼儿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这种被简化、细分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微格教学法被运用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就能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使用这一教学方法需要遵循微格教学基本规律,那就是首先要制定微格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其次要提供教学示范,进行角色转换,开展模拟教学,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评价讨论;最后微格教学结束,根据全班学生学习情况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还可以根据学生声乐基础层次的不同分别布置,同时安排好下一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使得学生有充分的预习准备时间,以积极配合下节课的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程中进行微格教学训练,我们常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摹拟法、鉴赏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上采用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体现现代教育人本化特点,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全程化实践体系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培养出职业素养高、音乐技能扎实、艺术才能突出的优秀幼儿教师,为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构建科学完善的构架体系,中等学校学前教育学生所具备的音乐素质不一样,就需要进行分层分类,寻求最为有效的培养方法,很多学生不具备音乐专业素养,这就需要建构不同的培养架构体系。分层分类模式有利于不同条件的学生进行音乐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音乐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二是构建有效的机制培养模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进一步整合音乐教育资源,明确教师与相关部分的工作职责,加大这种培养模式的科研力度,积极促进该机制的长效发展。三是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音乐教师,是培养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为他们做好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的服务工作,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根据不同音乐教师的特长,学校要合理分配他们的音乐教学岗位,如音乐理论教学、音乐技能教学、音乐科研工作等岗位,这也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分层分类特点。

五、教学评价上的措施

中师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评价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往往只是在期末进行一次知识理论考试,从而忽视了音乐技能和运用能力测试。要想使得考核成绩客观、公平、公正,就必须以检验学生自身音乐专业水平和音乐教学能力为基准。考核可以在平时阶段性教学过程中进行,把一阶段学习获得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总结性的测评,这样不仅有效地检验与考核出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检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有计划、有目的地改进教学提供经验和帮助。这样一来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还能够检阅教师的教学效果。在专业技能评价上要以教材曲目为主自选课外曲目为辅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学习能动性,激发学习音乐技能的兴趣。音乐测试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侧重于教学能力的检查与测评。学校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考核结束后对任课教师应进行评估。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还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实施。如学生音乐成绩评价可以采取“笔试+小组协作学习+读书报告”三种形式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也符合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

六、结语

随着我国儿童出生率的降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愈加重视,幼儿音乐教育地位逐渐提高,这就使得中等师范学前专业音乐教育教学地位更加突出。为了更好地适应今后幼儿音乐教学,也是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教育发展步伐,加大传统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从事幼师音乐教育的教师要积极加强科研能力,探究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的方法,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幼儿教师,为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丽娜.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7).

[2]柳潇.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大众文艺,2012(21).

[3]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J].李秀洁.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5).

[4]文春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7).

[5]黄少芸.微格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7(05).

音乐学科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歌唱;嗓音训练;动态声区平衡;二环节嗓音训练

一、提出构建二环节嗓音训练原由

声乐发展的历史步伐已迈过了强调歌唱气息的十七、十八世纪;强调歌唱共鸣的十九世纪;突出嗓音机理研究的二十世纪;并产生了许许多多伟大的歌唱家和艺术家。先辈们在声乐艺术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留下的丰富卓越成就及伟大贡献,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探索、研究并进一步提高的广阔艺术海洋。但是,就歌唱来说,“难高音”的问题;声区不统一而“破”的问题;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四个歌唱基本要素顾此失彼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等等,这些歌唱嗓音训练难题,至今仍没有一个系统的、行之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方法。我通过学习、摸索、思考、比较、归纳、总结、构建并在实际演唱和教学中验证的“二环节嗓音训练”,是解决歌唱嗓音训练难题行之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方法。

二、二环节嗓音训练及其特点与作用

歌唱训练中,对歌唱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具体要求是:肺内气息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声带具有多种振动功能;声道能够充分打开;语言能力达到元音纯正、辅音清楚。实现“声音靠在气上”这个美声的根本原则和最高准则,是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即气息、声源、声道、表达诸方面同时调节、协调的结果。“根”、“点”、“间”、“义”是美声(以致一切歌唱)的四大支柱。声源、声道的正确状态使气息的威力发挥和体现出来,而共鸣腔体的正确调节则可以排除对声带调节的干扰;气息这个歌唱的“根”,“乐器建造”阶段是在发声基础上训练它,而“乐器演奏”阶段则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练唱了。歌唱的嗓音训练,其训练过程本身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如果在训练中没有客观的、行之有效的、简单明了的科学方法,将会导致训练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局限性。所以,理论让我们懂得“为什么”并使我们的实践避免盲目性,不至于误入岐途。方法将使我们解决“怎么办”从而行之有效。

二环节嗓音训练是指在嗓音的训练过程中,通过“哈欠――叹气”练习和“i(咿)、a(啊)模仿”练习两个环节(步骤),以此达到歌唱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等基本要素的综合训练,实现最终综合调节、协调统一的方法。二环节嗓音训练的最大特征是:通过第一环节即“哈欠――叹气”练习,实现歌唱的呼吸(长呼吸),放松喉外肌,声区统一等目的。在这个前提下,再通过第二个环节即“i(咿)、a(啊)模仿”练习,来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即“高泛音”获得持续的“2800”达到“点”“间”的统一。其特点及作用是:(1)能使歌唱者获得较长的、足够的气息支持;(2)充分放松喉外肌的同时保持肌内肌的积极状态,消除喉部不必要的压力,避免喉音和喉咙卡、挤的现象。让自己成为声带的主人而不是奴隶;(3)通过从高到低、从大到小,从轻到重的反复练习,以达到声区平衡的目的。避免高音过假过虚,低音过重过白,使歌唱者高音轻松低音充实、圆润,达到声区统一,音域达到两个八度以上;(4)通过“i(咿)、a(啊)模仿”找到“高位置”、“高泛音”,直接获得持续的“2800”,让声音具备很强的穿透力,并且音色灿烂,既有威力而不尖白,既有圆润而不暗淡。正如李维渤教授说的“又亮又圆”。(5)能使歌唱者在任何音上自由地、游刃有余地做渐强渐弱,优美、自如地歌唱。(6)使咬字清晰、自然、能准确表情达意。二环节嗓音训练在解决高音、声区统一、发声机理协调统一等歌唱抽象化难题上,简单化、大众化、科学化,并且极富操作性、实效性;深入浅出,简单易行。

三、二环节嗓音训练法

形式表现内容,内容需要和决定形式。没有离开形式的内容,也不应该有离开内容的形式。形式主义和模式主义均不可取。但是,一定形式和模式却是一定思想主张和理论体系的外在体现。嗓音训练也同样存在自己的训练模式。

现将二环节(二・二三)嗓音训练法操作模式列表于下:

二环节 嗓音训练法动态声区平衡训练“点”“间”统一训练读念练习“哈欠―叹气”练习元音析选读念练习i带a发音练习

正确的起音也有人把它说成:“声音靠在气上”、“自如的发声”、“用气息使声音溢出”、“唱在气息上”等。“声音靠在气上 ”这个正确的起音是美声唱法的根本原则和最高准则。“声音靠在气上”的标志是歌唱时胸腔中听到“回音”。看声音是否靠在气上,可以用发声时胸腔中是否有“回音”来检验。获得正确起音是按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调节的:

在意识支配下,吸好气控制住的同时,喉咙充分打开喉结自然下沉且稳定住。随着勺间肌的及时内收,声门已经形成。两条声带相当接近,但软骨尚未闭合。此时,以丹田为支点呼出的压缩气流穿过声门(约0.25秒后)引起振动并靠贝尔诺利效应(气体或其它流体流动时,它对四周围施加的压力比正常时小)迅速地将声带抽吸到一起闭合(不一定完全闭合)继续振动。声门闭合后气流暂时停止,形成挡气振动。接着大于声门阻抗的储积气息压力把声门吹(打)开,气流重新挤过声门支持振动。紧接着靠贝尔诺利效应又把声带抽吸闭合再次形成挡气振动。

稍加剖析可以得出,在正确起音(发音)的整个过程中。气息、气流、声门、振动四者的参与情况和相互关系是:气息始终支持,声带始终振动。声门形成,气息穿流。抽吸闭合气流暂止。止流增压,吹开穿流。抽吸闭合气流暂止,按“开、闭、流、止”的规律循环往复。大胆用气,声门及时起振抽吸闭合。获得喉内肌系肌肉协调而适度的张力并为嗓音对声门提供所需的气息压力且不浪费气息。不敢大胆用气则因让气漏掉而失去正确起音。在“声音靠在气上”的正确起音的前提下,高度拉紧声带,用更大的气势加强气息与声门之间的对抗形成更大的“阻抗”。加强“阻抗”,扩大和增强了“声音靠在气上”的能量。从而获得了帕瓦罗蒂所说的“高音c 要带胸声”的那种“胸声”――“半真声”。同时,也加大了胸腔“回声”强度和感觉。形成这种“阻抗”获得“半真声”时,巴拉称之为“横隔膜共鸣”的那种横隔膜振动感。这就是具有现代美声唱法特点的全胸式唱法。全胸式唱法产生的“半真声”能在高声区保持真声的特点。这种“半真声”和声带边缘振动产生的“半假声”结合,可以顺利地闯过高音c3前的 b2,从而克服了真声的生理机能局限,同时弥补了高音c3过假过虚的不足。“半真声”机理的确认,正体现了“关闭――集中”唱法的伟大。那种否定胸音,由于盲目追求头腔共鸣而一味地只打开上声道,忽视和不注意打开下声道的做法,会造成巴拉所说的“旗杆和旗一起动”式的头重脚轻,高音颤动失常,声音晃动的不良后果。美声的第一项标准是“每一个音上的渐强渐弱。”不顾“半声”这个美声的基本功,不自量力地追求音量与音高,那么,不仅美声的第一标准无从实现,还会由于超负荷地歌唱而毁掉嗓子。阿斯培隆德认为:“有支点的悄声”训练是唯一没有后遗症的方法。鲁卡、莫考玛克、斯基帕他们之所以能唱到七八十岁,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唱法和不超负荷的歌唱。

气流的增大将增强贝尔诺利效应的抽吸力量,加快声门闭合速度,缩短闭合周期,加大闭合频率,同时,随着声门对较强气流阻抗的增大,引起每个声波产生较强的压缩波,从而使每个音更响亮饱满。

人声,是一种发音器官肌肉弹性的气体动力学的音响现象。声区,是发音器官的先天条件与静态调节的产物。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音高,但真正的差别是不同发声状态决定的音质。声区人们通常把它划分为:低声区(胸声区)、中声区(混声区)、高声区(头声区)的三个声区或低声区、高声区的两个声区,也有其它划分法。

声区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符合人类生理机能的科学调节方法――动态调节,发展尽可能宽的音域,尽可能完美的音质、音色、实现和达到声区动态平衡。声音由高到低协调统一,犹如一个声区一般。发声过程中,在音高、音质、强度、音色等需要变化时,无需“断裂”就能重新调节平衡的叫动态声区平衡。动态声区平衡是理想的歌唱平衡。针对学生,它也可以通过避开声区这个概念,把重机理(胸声)和轻机理(假声)发音当作一个嗓音训练来实现。其中由低到高,应由重渐变平滑向轻发音,由高到低则反之;同一音高,越柔越轻,轻响越重;丰满的音质重,柔和的音质轻;高的轻的“点”小,低的重的“点”大;音色的变化主要靠共鸣腔体的调节。因为,声带的健全活动相当一部分仍处在自觉水平之下无法完全自觉调节。所以,我们还必须通过共鸣体和靠共鸣的形象化,借助耳朵听觉效果间接控制对音高、音质、强度、音色变化的调节。无法一来就过多地依靠直接控制肌肉调节来实现。加之学生声带机能千差万别,这就使声乐教学方法极端个人化。必须因材施教,一人一策方能奏效。为了避免喉外肌对喉内肌的干扰影响声带调节,宁肯强调气息也不能过多强调肌肉。

发音过程中,在音高、音质、强度、音色等需要变化时,只有“断裂”才能进行重新调节平衡的叫静态声区平衡。“断裂”业内人俗称“破”,是发声、歌唱的大忌,它是喉功能和歌唱基本要素协调能力不够成熟的集中表现。机理上是甲勺肌与环甲肌在对抗中失衡即甲勺肌在“拔河”中任凭输给环甲肌的结果。显然,无论是静态调节平衡或动态调节平衡都已涉及到呼吸、共鸣 和协调等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振动,在这一过程中振动是第一位的。

静态声区平衡的症结在“断裂”。弄清“断裂”的成因有利于我们掌握和利用动态声区平衡这种科学方法避免“断裂”。那么,静态声区平衡中的“断裂”是怎样形成的呢?声带的主体是甲勺内肌,它既有拉向中线的内收,也有反方向运动的外展。而声门的闭合开启则取决于勺状软骨的运动和位置。在发声过程中,当喉内肌系(环甲肌、环勺肌、甲勺肌)经过复杂调节后,声门闭合以阻抗气息的压力时,由于喉外肌系紧张或过分紧张引起的干扰或气息压力、喉位不当等因素引起喉内肌系肌肉绷得过僵、软骨扯得太紧,以致在音高、音质、强度、音色等需要变化时,只有“断裂”才能进行新的调节平衡这就是“破”的原因。这也就是发声、歌唱时喉外肌要绝对放松的原因。声区的基本问题在于肌肉的弹性问题,弹性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就要形变。形成平稳运动的轮替运动现象告诉我们,肌肉的活动总是互相对抗的两套为一组。而神经脉冲在主动肌和对抗肌中的交替作用使得在主动肌收缩的同时对抗肌一定放松,反之亦然。不难看出喉外肌系的放松是喉内肌系积极协调工作的前提,是消除“断裂”现象实现声区动态平衡的关键。另外,“声音靠在气上”――正确的起音时,声音具有流动性,可以使声区要素发生变化而不中断发声。所以,掌握正确的起音技巧也是实现声区动态平衡必不可少的本领。正确的起音这一科学方法,是嗓音训练中起音唯一的选择。它将给科学用嗓良好歌唱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正确的起音,则给漏气、扯紧,引起音无力度声无光彩的不良歌唱留下隐患。因此,一开始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以免错在起跑线上。

三、二环节嗓音训练(一) ――动态声区平衡训练

(1) 读念练习:

le ――― yu ――― lü――― ha ―――

乐――― 玉 ――― 绿――― 哈 ――― 。

(开放)――(掩 盖)――(再开放)

特点与要求:1、读准字音,每字一口气,一字一换气。读音饱满,每字均有强弱变化,速度缓慢。四个字的整体读音要求连贯统一,这四个字好象是装在同音高、等时值的音符下。好象是唱出来的,不是读念出来的。可根据需要向上、向下随意移高移低重复读念。

2、此练习所涉及到的声、韵母中。L是个舌尖中边音,发音时气流通过舌头前边的两侧,从口腔出来;h是舌面后清擦音;e是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ü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所以要作如上安排的目的在于让辅音由“L”的“舌尖中边”走向“h”的“舌面后”;元音由“e”舌面前、高、圆唇走向气流、声波都不太受阻的开口元音“a”时确保足够的圆润。防止和避免ha(哈)的“散、白、漏气”的常见弊病,为后面的“哈欠――叹气”练习顺序进行化解难点,打好基础。

3、“利用能意识到的位置去调节发音机能”称之为意识调节法。用得好,它是行之有效的。在“绿”向“哈”过渡中,意识上是在“绿”的状态下读“哈”的,特别是“绿”的向前、向上有利于“哈”的集中。

4、从音色、口型看,可以说“乐”、“哈”是开放的,“玉”和“绿”是掩盖的,连起来就是:“开放――掩盖――再开放。”可以看成是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即美声唱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开放――掩盖――在掩盖位置上亮出来”的雏形。在练习中,始终要保持振响和保存“2800”,特别是“哈”。

(2)“哈欠―叹气”练习。

嗓音训练机理的调节,涉及到的呼吸(横隔膜、胸、腹)、发声(声带――声源)、共鸣(声道――共鸣空间)、语言(喉、舌、唇、齿、牙)之间是既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又相对独立的机理。这给我们以各个击破的余地,也带来了最终需要综合调节、协调平衡的困难。只有肺内气息始终处于压缩的状态;声带具有(拉紧――收缩、拉紧――变薄等)多种振动功能;声道能够充分打开,形成理想的共鸣空间;语言能力;元音纯正辅音清楚,快不乱、慢不拖、断不促;达到四者最终调节协调统一,才算具备了歌唱应特有的发音技巧。发音的中枢是――喉,肌肉活动中枢是――声带。发音机理的调节核心就是声带收缩和喉结打开。关键是声源,声源不好一切都无济于事。困难则集中体现在声区平衡上。而声区平衡的问题,基本上是声带振动方式的调节问题。“哈欠――叹气”方法是解决声区平衡问题,实现动态声区平衡便捷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愉快、轻松、满足的情绪中,放松、舒适、随意的精神状态里无拘无束地做。用模仿“打哈欠”加上柔和而有声的从胸口以“叹气”状态和方式呼气,发一个没有特定起音音高,却处于较高声区的轻巧、清晰带头声类似假声的“ha――哈”逐渐自由地下滑到低而深的胸声中去,声音要朴实、单纯、柔和、天真烂漫、愉快。在由高到低、由轻到重的变化协调过程中,其沉重性随音高下降逐渐随意增加即是一个动态声区平衡练习。文纳博士是这样描述这个练习的:“它只是由模仿打哈欠加上柔和而有声的呼气组成。情绪的气氛应是愉快、轻松的。精神状态应是放松的,象在愉快地一天之后的感觉,‘疲劳但是愉快’。让学生设想他坐在一张安乐椅中。他刚换上拖鞋:他伸着懒腰并说‘啊―ha―ha―ha,多好的一天!’……必须用‘假想的ha’来起音”。经过训练实现:音域扩展到各声部的高低极限音跨度在两个八度以上,音质、音色、音量、强度等均达到理想状态且声区协调平衡统一。

右图为音的高低与声音集中点的函数变化图,同时也表示声音连“点”成线,包融成光滑的圆锥体无断裂痕迹。

特点与要求:

1、打哈欠可分为:“引发――扩张――消退”三个阶段。这里指的是“引发” 状态的鼻腔、咽腔开始兴奋有扩张感,喉、舌对抗适中,上下声道舒展扩张的含蓄半打哈欠。咽腔习惯于收缩。打哈欠时,对抗肌肉行动的放松使整天提喉抗重力的肌肉得到伸展放松。让肌肉再次紧张起来前的瞬间获得没有肌肉扯紧的理想平衡,这就是没有扯紧的歌唱所需的动作。发声状态的打哈欠是处在呼气状态,日常的打哈欠是吸、呼分开的,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一定要以始终保持鼻咽腔扩张感为前提。人们本能地呼气收紧吸气放松,把这个反射引向放松。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开腔体,在吸气状态下歌唱让“声音靠在气上”。“哈欠――叹气”这个练习的成败,关键在于起音应是声带边缘变薄振动产生的那种高位置的头声,并始终挂住。潘乃宪教授说:“打开――共鸣需要‘重如泰山’的喉头,头声需要‘轻如鸿毛’的声带边缘振动”。正确的打哈欠,喉咙呈最佳打开状态,喉结处在发声的理想位置且有咽壁坚定感。其实质是正确的歌唱吸、呼状态和过程。歌唱始终应在这种总的状态下进行。“哈欠――叹气”的“叹气”指的是用“叹气”的状态发“哈(ha啊)”。所以始终要有以丹田为支点的压缩气息的支持,支持的时间越长越好。这种支持被文纳博士比喻为:“象敲钟的人在楼底层,拉动绳索”。实现沈湘教授说的“声门上是找气不找劲”。

2、确保轻巧、清晰具有如铃音色和带头声的正确起音。绝对不能漏气。

3、在自觉控制喉外肌系和颈肌放松的前提下,实现喉内肌系积极工作。防止喉外肌系、颈肌和喉内肌系的同紧同松现象的出现。喉外肌系的放松就是自如,而喉内肌系的积极就是强度。力求自如与强度在最大程度上的协调并存。杜绝“放松”和“扯紧”的交替恶性循环。要知道这个练习也是一个身心和发声机理的放松练习。

4、带头声而类似假声的“哈”滑向低而深的声音过程,是由轻机理向重机理调节的协调过程。在保住头顶“闪光”的声音振动焦点不让脱落的前提下,其沉重性随音高的下降逐渐增加,力度逐渐加强,振动焦点逐渐增大。文纳博士说:“钟在楼顶上鸣响”。李维渤教授则说:“头顶往下的声音,就象由高山顶直泻深涧的瀑布,酣畅淋淋且‘自有源头活水来’。瀑布不能断流,一断流恢宏壮丽的景色就消失了。同样的道理声音不能从头顶脱落吞下,一脱落吞下声音就变成‘傻大空”了”。声音由高到低一定要按“假声――半假声――半真假――真声”这样的顺序逐渐调节转化,达到动态平衡。其实质是声音的集中点逐渐增大、减小的问题。任何跨越调节都将出现“断裂”脱落而无法吻接。

5、高音难“难高音”几乎是个共性,而这个练习又是从高音开始的,所以解决高音问题首当其冲。只要依据格特勒揭示的高音是声带边缘变薄振动产生原理,灵活运用泛音和关闭集中原理练习,高音将得到解决,“恐高症”将得到根治。有了高音,声区的统一就会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