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传媒业产业属性;投融资风险;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8-0026-04

从产业属性上看,文化传媒企业是内容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它们提供包括新闻、资讯、娱乐、文学、艺术、游戏、音乐、影视等丰富而广泛的内容产品。文化传媒企业除了需要将自己的产品开发成便于传播的形式产品之外,还必然地要综合地运用印刷媒介、电磁媒介和数字媒介这三大类媒介来传播其产品。和其它类型的企业一样,文化传媒业一头联着产品市场,一头联着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市场。但是,文化传媒业的基本属性却使其投融资的潜力和空间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内容产品生产的基本属性使文化传媒业投融资区别于其它产业

随着消费者对文化传媒产品需求的日益高涨,文化传媒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文化传媒业越来越面临着需求增长、国际竞争和技术变革等多方面的压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文化传媒业的自身属性使得投融资面临着特有的困境,这是文化传媒业投融资区别于其它产业的基本因素。文化传媒业的投资需求所发生的环节有所不同,融资渠道也各有不同,在此背景下,把握文化传媒业提供内容产品的基本属性,明晰内容产品属性给文化产业投融资带来的特有风险,对于有效地化解这一产业面临的投融资困境会有所裨益。

文化传媒产业为市场提供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容,内容的生产本身是一个以创意为基础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创意由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提出是不确定的,创意的提出有什么规律,是不明确的;一种创意能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会为哪些消费者接受是难以预见的;创意出现后,以何种形式、经过何种媒体呈现给消费者其结果是非常不同的。在文化传媒业的内容形成(即创意提出)、表现形式的确定(即后期制作)、形式产品生产(以何种形式展现给消费者)和传播媒介选择过程中往往需要资金支持,需要进行投融资决策。从投融资的切入点看,注资于文化传媒业的切入点主要有内容运营、媒介和渠道的网络运营、广告运营、为媒介产业链中其他环节所提供的配套服务(包括技术服务、受众研究和管理咨询等)、以及文化传媒企业的资本运作。这五个主要的切入点是文化传媒业最有活力的发展极,也是投融资需求最大的环节。但是,文化传媒业所提供的内容产品从其创意开始直到消费的全过程都充满着不确定性,这使得在对文化传媒业投资的各个关键节点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容产品作为经验品的价值模糊性、个体差异性和价值判断的滞后性和知识产权保护难题给文化传媒业投资带来风险。文化传媒业向市场提供的内容产品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神价值或者信息价值,如果是精神价值,则天然地难以确定其价值,如果是信息价值,则取决于使用者对该信息的使用方式,所以内容产品本身的价值很难确定,受众反应难以把握,这里出现了当前文化传媒业线性的盈利模式和非线性的受众反应之间的不一致,使文化传媒业的投资收益也面临着不确定性,因为投资是由未来收益引导的。产品收益不确定,投资收益也自然难以确定。当内容产品被文化传媒企业加工成形式产品,并进入到传播环节呈现给它的受众之后,又会遇到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如盗版等非法复制难以禁绝,尤其是在数字传播条件下,这个困难更为典型。内容产品的这些特性使得文化传媒企业在内容形成、形式产品的生产、传播媒介的使用过程中面临独特的收益风险,正是因为难以形成确定的收益预期,使得文化传媒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融资时难以说服投资主体。

其次,文化传媒产业核心人力资源资本化程度较高,这给该产业的投融资带来困境。内容产品的生产依赖于核心的创意团队和经营团队的人力资源,内容生产收益的不确定性促使生产内容产品的团队的核心成员提出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要求,由于文化传媒产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天然地大大高于其他行业,而且技术进步并不会使人力等生产成本降低,反而会使企业不断地提高文化传媒业人力资源投资。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其供给弹性小,因此容易获得很大的经济租金;如果需求方具有垄断地位的话,其边际工资又将获得更大的提高,因为有垄断地位的买家必然会引起人力资源价格的上升。-所以只有及时地、合理地将不断增长的人力成本中的核心人力资源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本,使核心人力资源的收益要求与最终产品在市场上的收益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缓解或解除成本刚性增长给文化传媒企业带来的压力。但是,内容产品生产经营的核心团队(创意、制作等)的人力资源,对于融资来说。是不可担保、不可抵押的,文化传媒企业人力资源资本化越强,其融资的自我担保能力越弱。

再次,文化传媒产业的纵向分工深化使得这个产业的投融资潜力发挥得不充分。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到今天,其产业内分工已经相当发达,内容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的生产和它们的传播往往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承担。内容生产企业存在人力资本的自我担保困难,而形式产品生产企业的资产又往往并不直接生产内容产品。文化传媒业风险与收益出现在不同的环节上,风险主要在内容产品生产环节,而收益却要通过形式产品的销售和传播来实现。这种风险与收益分布在不同环节上的状况,使融资变得相对困难。设想,要以印刷厂的资产为小说家的创作提供投融资担保,困难不少,即使在同时提供内容产品和形式产品的企业中,要以形式产品的资产来为内容产品担保,也不容易。

文化传媒产业作为一个产业整体,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明显地呈现出相对更高的增长速度和收益率,但是每一项投融资决策都是投向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企业的,将文化传媒企业作为个体而不是产业整体考虑时,它们那种以内容为核心产品的产业属性使得其在收益的风险性和资产的可抵押性两个方面都更弱一些,这是文化传媒产业投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当前文化传媒业投融资的几种基本模式及其风险特征

政府财政投资、传媒企业进行的股权和债权融资、风险投资等都是文化传媒业的资金来源,但是它们在文化传媒业投融资中的定位不同,资金的可获得性不同、与收益相权衡时的成本不同、资金投入之后对于文化传媒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不同,在文化传媒业投融资中形成不同组合、发挥不同作用。

政府或政党对文化传媒业进行投入有悠久的历

史,在中国,对文化传媒业的财政投入至今仍然在文化传媒业投资中占相当比重,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的财政投入达到898.64亿元。政府财政对文化传媒业的投入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便于政府以股东(或债权人)的身份对文化传媒企业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调控,在经营管理层面上便于对内容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基本思想方向输入公共目标;二是在产业结构上,便于政府有意识地对文化传媒业中的非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强、私人资金投入意愿不强的产业环节进行扶持,促进文化传媒业整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政府投入模式对于收益和资产的可抵押性的要求不太高,政府投入方式曾经为我国文化传媒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但是这种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于各种精神、文化、资讯等类型的内容产品需求的增长,整个产业发展完全依赖政府投入也不利于文化传媒业务市场主体的进一步发育成熟。我国政府对文化传媒业的投入当前正经历两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对文化传媒业各个投资环节全面投入转向向媒介和渠道环节投入集中,二是投入方式由股权投入向以产业引导基金和债权投入转换。

文化传媒企业为满足经营过程中资金需求时使用得最频繁的融资方式是向商业银行、合作伙伴等融入资金,这种融资方式手续相对简便、融资成本较低。通常要求文化传媒企业有较好的声誉、稳健的经营、较强的还本付息能力,而且通常还需要抵押或担保。但是这种融资方式对于以内容产品生产为主的文化传媒业来说面临着比其它产业更大的困难,因为内容产品难以抵押,也难以以产品本身获得担保。而且收益风险也相对要大许多。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文化传媒企业也在积极地运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证券市场上文化传媒企业以债权和股权方式融资的好处在于可以满足文化传媒企业大规模的投融资需求。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这种融资模式已经相当成熟,目前,广播电视、文化传播、出版、信息传播服务等文化传媒业的17家上市公司,如果扩大一些文化传媒业的范围,加上旅游和科研服务业的22家上市公司,共有30多家相关公司通过以上市这种股权融资方式,获得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类企业也相当多。但是这种方式对文化传媒企业本身的基本条件要求严格,程序复杂,一般的文化传媒企业难以达到这些要求。而且,以股权为基础的融资方式对于文化传媒企业来说还要面临股东及其人的利益诉求,对传媒企业经营管理的巨大影响,这与文化传媒业的核心价值所依托的内容产品的“社会公器”性质难免会发生冲突,所以,文化传媒业上市融资从而成为公众公司,在许多方面受到政策限制。

风险投资也是文化传媒业的一种重要投融资模式,特别适合于处于发展初期、业务前景良好、风险典型、股权结构不太复杂的文化传媒企业。文化传媒产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其核心价值创造――内容产品的生产――依托人的精神创造力为基础,创新性是这个产业的内在属性,面临的风险也要高于其他行业,选择风险投资方式发展文化传媒业体现了文化与资本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双赢价值诉求。随着中国文化传媒产业二、三十年市场化发展历程,中国政府对内容产品的监管日益成熟和规范,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的政策风险在减少;同时,随着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内容产品的消费将迎来一个迅速增长期,市场的高成长使市场风险在系统地减弱,这些因素使得文化传媒业成了风险投资迅速增长的一个领域。以吸纳风险投资公司的方式融资对于文化传媒企业的风险主要在于风投为了有效的管理投资风险,对于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要求较强,接受投资以后,文化传媒企业从战略发展方向到经营管理权都将受到风投的直接影响。

三、文化传媒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基本逻辑

风险化解一般来说涉及到风险识别、风险测量和风险防范,而基于文化传媒业基本属性的投融资风险在这几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困难,这是文化传媒业投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文化传媒业无论采取何种投融资方式,都无法避免要面对投融资的一般风险和文化传媒业投融资所面临的特有风险。文化传媒业的投融资困境需要进行投融资模式创新,这种创新的基本逻辑在于引入新的利益相关者、改变与投融资相关的利益格局。

(一)改变文化传媒业内部利益结构,克服收益环节与融资环节不一致的情形,缓解资产相互担保难的问题。改变利益格局必须借助于文化传媒业当前的发展趋势因势而为,走集团化和跨媒介经营的道路。文化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有全球化、社区化、娱乐化、集团化、综合化、集群化、跨媒介融合等。最为典型的文化传媒业发展趋势是集团化和跨媒介经营这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强烈地影响了传媒业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对投融资的需求,同时也为投融资风险的化解开辟了途径。通常文化传媒企业会综合地运用印刷媒介、电磁媒介和数字媒介这三大类媒介,跨媒介经营成为趋势,一方面跨媒体经营可以将传播风险减少到最小,另一方面可以使范围经济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文化传媒业走集团化和跨媒介经营的道路既可以整合内容产品生产、传播各环节的风险,使一些风险内部化;也可以形成收入的相互补偿,以有效地降低投融资风险。同时,集团化还可以运用形成形式产品的巨大资产来为内容产品生产环节的投融资进行担保,可以形成巨大的受众群体,以消化受众对内容产品的非线性反应风险,还可以以巨大的内容产品生产团队的人力资本,为内容产品提供集体声誉担保。集团化和跨媒介经营还可以使文化传媒业各个不同环节相互担保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使得企业间融资、商业银行贷款等投融资模式的效率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产业整合之后,政府对这个产业的支持与投入的环节选择和支持方式也更容易确定。

(二)开发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引入新的利益相关者,克服内容生产的资产难以担保的问题。引入新的利益相关者的逻辑是使受众――投资者直接分享内容产品的收益,也直接承担内容产品的风险。首先,要开发分别指向文化传媒业的产品(内容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项目和文化传媒企业三个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文化传媒业信托投资是文化传媒业投融资模式创新中的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向。文化传媒业发展至今,市场主体的丰富化、竞争日益充分、已经有相当大的产值规模,这为在文化传媒业中引入投资基金奠定了基础。信托投资基金向分散的资金提供者募集信托投资基金,再提供给文化传媒企业。随着传媒业的发展,文化传媒业中和其它较多使用信托投资基金这种投融资方式的产业领域一样,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大宗同质产品,例如2008年中国出版的图书就有近25万种、电视剧有14,500集之多,其它的如电影、教育培训产品、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产品的产量也已经成了规模,文化传媒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也使其内容产品的系统风险较小。而由于内容产品的内在属性,它的个别风险相对来说是较大的,这些内容产品的单件生产成本和市场价值都很大,所以文化传媒业是信托投资基金这种融资模式大有市场的产业领域。

为文化传媒产业引进和开发项目融资、信托投资基金等指向内容产品和项目的金融产品的投融资模式相对来说涉及到较为复杂的金融技术,但它们指向的是内容产品和特定的项目,而不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更不指向企业的整体资产,这一特征从文化传媒企业的角度上看,能够隔离投资者与企业,使文化传媒企业在融入较大规模资金的同时在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层面上受到的影响较小,使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得以发挥;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可以使投资者更好地享受产业发展的好处而同时规避个别企业和项目的风险。在指向产品和项目的金融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再运用我国当前已经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使这些金融产品并进入到相应资本市场,一方面为文化传媒业的资产创造出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公众在满足对内容产品的需求的同时,有机会分享文化传媒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记者:从年初《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到这次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可以看出总署在大力推动出版传媒集团的发展,并寄予了厚望。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怎样定位?

陈海燕:凤凰集团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创新型文化领军企业,这个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制度创新;第二,技术创新;第三,业态创新。

构建以书业为核心产业链的文化产业生态圈,这是凤凰集团提出的一个发展理念。过去,我们的发展理念都是局限于产业链,把产业链做粗、做长。现在,我们的理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要构建一个文化产业的生态圈。这个产业生态圈包括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流通交易、文化物流、文化中介、文化资源供给、文化金融等业态。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圈,我们的核心产业链,我们的书业就会在肥沃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现在正在按照这个战略发展。比如,与艺术出版相配合,我们创建了艺术品公司、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就是文化中介。因为有了文化中介,使得艺术品可以更好地进入市场;通过艺术出版可以推介艺术家和艺术品,这样使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能够被发现和得到提升,艺术品就可以增值。这就不是产业链的理念,而是一个生态互动的关系。艺术出版是出版板块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类别,因为出版成本高、受众少,很难盈利。如果运用产业生态的理念,艺术出版就可以较好地生存,当然它的商务模式不同了,业态创新了。它可以不在出版这个环节盈利,却可以在艺术品经营环节盈利。通过艺术出版,让公众认知艺术品和艺术家,不仅作品增值,而且艺术传播的目的也得以实现。

再比如文学出版,全国文学出版机构生存也比较困难,除了极少数超级畅销书,大部分出版的文学作品受众很少,发行量都很低。但是文学出版如果跟其他的业态相结合,就可以在其他环节盈利,甚至文学出版本身也可以获得升级。比如我们创建了影视公司和音乐剧团,用纸质图书方式传播的文学作品,现在可以用电视剧的形式来传播,用电影的形式来传播,还可以用音乐剧、小话剧的形式来传播。传播之后人们可能反过来再买纸质小说。我们组建音乐剧团,业内有一些同行会觉得离题太远了,但实际上是有关联的,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出版人从根本上说是内容提供商,这个内容不一定是文字信息。我们就是根据这个理念,跟文学出版相结合,影视制作发展得很迅速。现在正在湖南卫视播出的《新白发魔女传》就是我们的产品。我们2012年投资的影视剧有14部,其中大部分是主投。影视制作行业多数是大家合作,共同投资,分散风险。

技术创新的重点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涉及整个出版产业链,要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的出版产业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凤凰集团将数字化战略作为第一战略,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技术转型,打造全新的数字凤凰,努力成为以数字化引领、多媒体经营为特征的新型出版传媒企业。我们要建成数字化内容生产平台、内容投送平台和在线支持平台,实现印前全部数字化,并大力发展数字印刷。今年上半年,凤凰传媒的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齐头并进,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47%,市值挺拔,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入选上证180和沪深300指数样本股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记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为什么在数字出版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并且见效比较快?

陈海燕:中国出版界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接受了数字出版是一个大趋势这个事实,就是因为没有想清楚,没有了解它的必然性;实际上,数字出版能够极大地降低出版的社会总成本,极大地解放内容生产力。我写过文章,提出数字出版有十大优势。所以凤凰集团推进数字出版投入比较大,用的力道比较足,也可能见效就会快一些。现在有多个项目已经见到了成效,这个成效是指进入了盈利期。

谈到数字出版,我们首先要想清楚,中国出版界为什么总体上反应比较迟钝,以至于现在即使数字出版大趋势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但仍有很多出版人在徘徊、观望。主要是因为思想没有到位,认识没有到位,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比如很多人还是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纸质书轻巧、便利,它有一种阅读的体验,认为其他形式是不能替代的。实际上纸张只是一种介质,一个载体,而介质、载体是会发生改变的。我也认为纸质书会长期存在,理由就是因为纸张所用的原材料——植物纤维是可再生的,是廉价的资源,所以聪明的人类一定会长期利用它。既然这个纸质纤维可以很方便地加以利用,纸张会长期存在,所以纸质出版会长期存在。但是它已经不是传统出版,它已经开始演变成数字出版了。未来的纸书将成为数字出版的一种非主流呈现形式,数字内容可以纸质呈现,也可以在线阅读,可以用其他的电子终端阅读,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个趋势。虽然现在很多人还是喜欢读纸质书,但是一定要看到未来的趋势不由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决定,而是由下几代人决定。有的读者可能一辈子读纸质书,但下一代人不见得读纸质书,或者读纸质书越来越少。我们在数字出版理论上探索比较深入,所以对这个趋势认识得比较清楚。当出版界很多人还认为数字出版只是传统出版的一种补充,或者会共存的时候,我们已经坚定地认为传统出版业态必然要走向消亡。我觉得在数字出版方面决心有多大,进展有多快,最终取决于认识。

还有一些出版人到现在还犹豫观望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数字出版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但是,要知道等到盈利模式完全成熟了就没你的机会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总是这样的,开始都是没有盈利模式的,但是不妨碍它继续很快地向前发展,不能等待盈利模式自动形成。要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自己去发现创造盈利模式。

记者:凤凰的很多项目已经进入了盈利期。您觉得哪种盈利模式比较成熟,值得向业界推广,能否让大家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

陈海燕:首先要转变内容生产的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是数字内容,这个数字内容可以用多种介质来表达,这就是一种盈利模式。在传统纸质图书还存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内容可以纸质表达,同时也可以用其他的介质表达,那就是增量。我们的一些教育出版的资源,数字化之后,目前在线阅读不挣钱;我们跟有线网络合作,目前挣一点小钱;一部分内容用光盘介质,盈利情况很好,而且是爆发性的增长。当然光盘是要消亡的,其他介质的市场需求会增长起来,将来网上付费阅读模式慢慢成熟,也可以变成一个利润来源。因此,只要我们有充分的准备,有成熟的数字内容,就不愁找不到盈利的方式。目前,凤凰由集团主导的大型出版工程,全部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媒体出版。

另外,要把纯粹的提供内容变成内容服务。像我们的教育类网站,比如学科网,它不仅仅提供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服务平台,由单纯的卖内容到同时卖服务,甚至以卖服务为主,内容为辅,就形成了新的盈利模式。我们预期学科网盈利前景很好,而且会快速增长。

凤凰集团动得比较早,不仅仅是把字符信息数字化,还非常重视图表达。纸质图书也要重视图,重视图表达。所以凤凰集团现在对编辑人员重新培训,要学会图表达,因为传统出版的编辑一般只熟悉文字表达。我们正在调整,一方面培训编辑要学会图表达;另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图文书所占的比重,文字图书也要重视图片、插图,并鼓励创造一批以图表达为主,以文字为辅的出版物。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数字出版的关键是出版,出版的转型是重中之重。出版转型强调的是数字化、多媒化和图文化。随着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它会模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界限,多媒体出版将成为趋势。内容生产的数字化不仅仅是将传统的文字内容数字化,而是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于一体,为多介质传播提供多媒体内容和服务,为读者定制内容。因此,我们着力打造专业内容资源库,目前中小学题库、幼教综合平台和农业、中医等专业数据库、专业图片库正在建设过程中。凤凰集团十大出版工程开发也是基于数字化,《长城志》和《运河志》文化传承出版工程、《金阳光》三农出版工程、《全国少先队活动课程》、《中华民族》外向型多媒出版工程都是多媒体复合出版工程,其他还包括原创动漫、音频、电子书包等数字产品。中、小学数字化教材也正在研发,将在电脑、手持终端等多介质上呈现,其中,数字教材(光盘)新品开发迅速,高中品种数达到41 种,小学10 个品种即将完成。数字教材订数超600 万份,同比增长50%。我们还在筹划成立数码影像公司,将为复合出版工程提供数码影像支持,为未来制作三维影像打下基础。数字化、多媒化、图文化的发展思路不是灵机一动,而是基于对未来的分析判断,基于理性思考。

我觉得盈利模式还没有完全成熟不重要,它会逐步成熟。数字出版当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认识还没到位,其次是数字出版的统一标准还没有形成。另外,数字出版的市场规范也还没有成熟。这几个问题比盈利模式更加重要。此外,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有规模的内容投送公共平台。很多出版企业都在探索这一问题,但是一家搞平台,内容资源不够,有竞争力、能够形成气候的平台一定是公共平台,要有海量信息。这个公共平台由一个出版企业做困难很大,风险也很大。中国需要一个“亚马逊”,既然这个需求存在,如果我们业内自己不搞,业外就会有人做“亚马逊”。中国不搞“亚马逊”,外资就会进来搞“亚马逊”,我认为这还是非常紧迫的一个任务。我呼吁骨干出版集团能够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成规模的公共平台,其他的出版机构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公共平台要保证在平台上投送自己产品的内容提供商能够获利,保证它没有风险,他才愿意利用这个平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力资源多,内容生产力也强,因为有文化的人基数大,所以可能生产海量的内容。如果有一个公共平台,那就可以成气候。

记者:凤凰集团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海燕:制度创新主要指公司化改造,要确立制度优势,这是凤凰集团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包括多方面的含义,如制度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渠道优势、人才优势、业态优势,等等。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产品优势,有别人难以复制的业态、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有独占的技术,有稳定的、源源不断的资源,有强大的资本实力,有优秀的团队和高端人才,这些优势具备三五个就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些优势中,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是制度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比其他所有要素都重要。因为有了好制度,就可能赢得人才,就可以赢得资源,还可以赢得资金。如果自己的资本实力不足,但是制度好,别人就愿意给你资金,就可以引进资本。现在刚刚完成转企,多数出版企业还不太像企业,还有浓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痕迹,制度比较落后。凤凰集团在决策机制和运营机制改革上,力求改变过去事业单位决策效率低、最终无人担责的局面,形成权力的集中、分级和制衡,打造责任明确的高效决策机制。我们正在试行企业CEO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构建以编辑为基础、营销为中心、经营为主导的出版运营机制。凤凰集团要在法理转企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司化改造。通过股权多元化,由出资人层面带来动力;通过期权、持股等方式,由高管团队带来动力;通过薪酬制度改革,由员工带来动力。三个动力叠加,形成企业恒久的内生动力。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推行股份制改造,符合条件的设立股份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传媒企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通过股权置换、换股合并等方式,整合资源,做优做强。集团化发展到现在的最大困难就是跨地域拓展,主要的障碍是部门或地方的行政壁垒,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企业能做的就是用资本的力量突破这些壁垒,别无他方。当然,通过中央一级的行政力量加以引导,加以推动,可能进展得更快一些。我们呼吁推进股份制改造,也是为了利于突破地方和部门的行政壁垒,有利于全国大市场的形成,也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股权多元化之后,部门和地方不能一家说了算,其他的出资人也要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规则就要发挥作用。

记者:从集团发展战略和思路来看,集团对编辑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人才类型需求也很多样。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自2010年3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文化产业中的各项金融扶持与创新举措明显加快。2012年,为全面发展文化产业,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各项利好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业金融体系,积极引导、鼓励投资者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投入。众多投资机构纷纷涌入文化产业,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长高6.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已经达到3.48%,按照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加0.2%,而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达5.5%。

2013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统计局数据显示,文化传媒的财政拨款为636,828.28万元,占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额的92.7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类型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展,资金不断充裕,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其投融资体系建设也迎来新的机遇。全国各大银行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所投资规模涵盖了互联网、文化旅游、影视制作、网络游戏等各类型文化行业领域。其中,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对其投资金额高达1442亿元,比上一年度新增约330亿元,增幅达30%,是全行业中融资增长最快的领域。而其他一些商业银行也表示出对文化企业的青睐。在第二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峰会上,民生银行分别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华夏视听环球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春秋永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贷款总额高达10亿元。此外,民生银行还进一步与合作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建立专门的金融服务团队,为所合作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资金融通需求提供专项服务。

一、文化企业IPO上市情况

IPO上市(即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可以依托资本市场中强大的融资平台,持续获得资金支持,从而不仅实现价值增值,还能够提高企业知名度及公司声誉。

2013年,由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暂时关闭IPO市场,近800多家企业排队等待上市。清科数据统计显示,共有80家中国企业先后在境外资本市场完成IPO,累计融资776.81亿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占2012年IPO发行总量的35.6%、46.2 %,IPO企业数量及规模自2011年以来连续3年持续下滑。其中,文化企业也未能幸免。从具体市场分布来看,2013年完成IPO 上市发行的文化企业仅有五家,分别是:智美集团(01661.HK)、云游控股(00484.HK)、58同城(NYSE:wuba)、去哪儿网(NASDAQ:qunar)还有博雅互动(00434.HK),其上市地点主要分布于香港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和纽约交易所。(见下表)

二、文化企业通过PE/VC融资情况

引入风险资本是文化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风险投资人往往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除了能给企业带来所需资金之外,还可以帮助企业改善公司管理,助力企业发展。在文化产业领域,我国风险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动漫、网络影视、网络游戏、互联网等网络传媒企业,如浦东科投投资于天地传媒、高盛集团投资于盛大文学、深创投投资于乐视影业、晨兴创投投资于金山办公软件等。此外,风险投资规模也逐渐扩大,从而新生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企业。

2013年,随着不断利好政策的出台,在文化企业领域共发生84起PE/VC投资事件,其中有IDG资本、红杉美国等众多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机构参与投资,而融资企业则多为互联网服务、手机游戏网络开发公司以及影视动漫等文化传媒类企业。

清科数据库显示,2013年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中,互联网信息服务和网络游戏领域融资金额在融资总额中占据绝大比例,而影视节目、文化旅游等行业的融资规模极其偏小。这也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1.互联网领域投资过快过热。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公司凭借大好的投融资形势筹集到资金,却没有成熟的网络技术作为支撑,也缺乏明确的经营模式,这导致整体行业质量水平下降。而对于旅游业、出版业以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少之甚少,这导致文化产业融资规模发展不平衡。2.文化产权体制的不完善阻碍创新能力,尤其在互联网领域,不仅缺乏创新性,而且还存在严重的版权纠纷问题。3.一些文化企业仍由国家控股经营,缺乏自主性和竞争能力,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滞后,阻碍文化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笔者认为,要想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规范我国金融市场投融资行为,建立健全我国金融体制是激活文化企业投融资的前提。只有金融资本平等、公平、自由地在金融市场参与流通才能保证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顺利进行。另外,明确的经营模式和清晰的财务计划是文化企业融资并有效利用资金的基础。文化企业应该进行内部改革,明确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聘请财务管理人才对企业所融入的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与利用。其次,减少政府对文化企业的干预,让其在市场中实现优胜劣汰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保证。文化企业通过激烈的竞争和角逐,可以激发出其自身的创造力,使所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最后,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投资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推动力。将社会中众多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有利于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上市首日

市场追捧有道理

@袁家小伟:之前郭主席刚说过新股市盈率20倍左右合适,可是人民网上市价格已经明显超出一大截,但是人民网却说,已经是让利于民。而新股上市再度遭到爆炒,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向威达:人民网作为最权威的官方媒体之一,其独特的政治背景给投资者的想象空间可能是其他文化传媒股无法相比的,其政策支持也是其他媒体很难相比的,因此引起市场追捧,所以定价比其他媒体高也有其合理性。

@许亮:人民网半日换手超80%,前期申购资金是否已经出逃?散户是否可以参与?

@向威达:换手率这么高一方面说明人民网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申购资金获利兑现,另一方面其股价不断走高也说明投资者看好人民网。

@田渭东:谨慎为好。新浪市值为36亿元,人民网现在的股价对应的总市值超过94亿元,明显偏高。

盈利前景

政策和业绩最确定

@Clover:有人认为人民网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税收优惠政策,但这个优惠政策有很大的变异性,所以有人说买人民网股票相当于买了不确定性。

@向威达:不确定性是相对的,任何公司的盈利都有些不确定性。但我觉得相比其他媒体,人民网的政策支持和业绩应该是最确定的。

@田渭东:向文化产业政策扶持是长期国策,13年所得税优惠到期后,估计还会再延期优惠。

@雨泽:您对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人民网定价是让利于民”的表态如何评价?人民网定价是否过高?

@田渭东:他是从网下询价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按照询价结果,完全可以把发行价再定的高一点,也可以发行出去。大家把他的发言节选后就变味儿了!

@叨股姐:你看好人民网的广告收入和盈利能力吗?

@田渭东:由于国家政策扶持、税收优惠、政府资源等优势存在,人民网的盈利能力较好,网络广告收入发展迅猛,手机增值服务收入的增长也比较快。

未来发展

市场化运作最关键

@杨磊:有数据显示,人民网在中国仅排名47位,而腾讯排名第二,网易排名第六,人民网流量明显落后。与此对应的是,互联网整体是处在上升阶段,包括视频搜索网站,他们的访问量都在上升,但是新闻网站在这些方面却有下跌趋势。那么人民网将如何适应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呢?

@向威达:人民网和腾讯网可以说是两面大旗,前者是最权威的官方媒体之一,后者是市场化的大旗。人民网未来的发展关键要看是否利用其特殊背景加大市场化运作,真正允许多元化的业务和多元化的文化。

@田渭东:人民网应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特定客户群体服务;利用资金优势,增加新业务增值服务。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在深圳设计产业园内一栋名为“水”的写字楼里,青番茄“种植园”展现在《新营销》记者面前。简洁的房间内,落地玻璃窗户上吊着几盆绿色植物,长条形的木桌整齐地排开,几列大书柜上摆放着各种新书,办公桌前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幅大学图书馆里的景象。长发披肩的张丽娟从书丛中走来,举手投足透出优雅的书卷气息。

2010年8月,张丽娟和另外三个同样学理工科的爱书人士携手推出“中文网上实体书图书馆”青番茄,提供免费借阅、送书、还书上门服务,把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创意做成Web2.0时代的“网上图书馆”,并日渐形成了清晰的盈利模式:个人用户免费,通过企事业单位网上实体图书馆、“书式”深度阅读等增值服务子系统,以及大量的个人用户和企业会员带来的广告和线下活动等直接或间接的增值服务获得盈利。

青番茄的商业模式,针对的是中国社区图书馆系统的缺失。除了高校图书馆,中国的社会性图书馆只有国家、省、市三级图书馆,区级图书馆近于摆设,只能勉强称为图书室。有的企业自建图书馆或图书角,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其书籍采购和配置并不理想。与此形成对照的阅读需求却颇为迫切,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人们自我学习和提升正成为生存的必须。由此,青番茄应运而生。从上线至今,青番茄拥有60万读者,服务范围遍及20多个城市,拥有几十个大类别的16万多册藏书,并且仍在不断增加。

青番茄几个创始人在互联网行业浸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免费才是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未来。因此,青番茄从一开始就确定对个人用户免费的原则,并承诺永远如此。张丽娟表情坚定地表示:“我们将永不对读者收费。”个人用户只需在青番茄网站注册并缴纳押金,就可根据“阅读尺码”在线借阅。如果会员没在网站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在量身订阅版块通过系统申请。会员通过快递收到的书籍装在一个布制“精神食粮袋”里。泛黄的袋子上有青番茄的Logo,印着“不含农药,不含防腐剂”,这种小清新与小幽默深得文艺青年的喜爱。阅读完毕后,会员在网上点击还书就可以进行下一次借阅。

顺着免费商业模式的“长尾”推测,随着个人用户基数和借阅次数的增加,青番茄在未来将掌握一个庞大的阅读趣味“数据库”―阅读趣味能够反映读者的爱好、兴趣乃至个性,从而在价值用户中深度挖掘消费取向,再与能够提供相应服务的商家合作,将精准营销推向更深的层次,建立个性化的读者沟通服务体系,进而获得网站广告和书签广告等收入。

同时,青番茄为企业用户开发外包型的企业图书馆,既保证书籍的实时更新和高利用率,又节约采购成本。这项名为“每企一馆”的增值服务,以书籍为载体,还可以融入企业学院、企业间社交分享系统等,迄今已有200多家企业成为青番茄的客户。张丽娟说:“当企业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后,平台的魔力将开始显现。”比如,企业既是信息获得者,也是信息者,青番茄作为平台所有者,推介培训课程等,也能获取相应的收益。

此外,青番茄正在努力开拓的另一项业务就是尝试建立“每园一馆”,希望将“每企一馆”的模式复制到幼儿园,为幼儿园提供优质绘本图书。类似的模式还有针对学生群体的“每校一馆”。张丽娟说:“我们会持续以阅读为基础对各类用户进行细分和整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