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冶金产业分析

冶金产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冶金产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冶金产业分析

冶金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促使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87家。总资产达22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为113.97亿元,销售总收入达230.54亿元,出口创汇额为3.39亿美元,上缴税金10.68亿元,带动专业村119个,带动农户134.9万户,安排劳动力就业9.93万人,带动农民增加收入15.4亿元。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催生了一批联接千家万户、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的专业市场。截至20__年底,我市年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8家,年交易额为17.78亿元,带动农户种植面积73.56万亩,带动农户达23.45万户。

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3个,协会会员2.3万人,带动农户30.46万户。在民政、工商或农业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80家,其中龙头企业领办的11家,农技服务组织领办的9家。参加中介组织的农户数达21.33万户,带动种植面积128.66万亩,带动牧畜养殖量14.35万头,带动禽类养殖量0.09亿只。

(一)制定完善了农业产业化政策机制,落实好各级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我市认真执行国家农业部等8部委《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农经发[20__]8号),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凤祥集团、蓝山集团、__丰种业等三家企业的初加工产品给予了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用于产业化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奖励等。

(二)加快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按照“扶持大的、改造老的、培植新的”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如阳谷凤祥、高唐蓝山、__丰种业、泉林纸业、__县东兴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围绕各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高唐县蓝山集团,累计投资28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的猪舍30栋,现存栏种猪700头,年产仔猪过万头。泉林、金兴和热电厂密度板厂三大龙头企业,建设了30万亩纸浆林、20万亩芦竹,10万亩速生林,扩大了基地规模。__县澳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全县食用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建、再建现代化菇棚(房)达3000多个,栽培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产值达3亿多元。阳谷县以凤祥集团为龙头,在全县逐步形成1700余座1000只鸡规模鸡舍,1400余座5000只规模鸡舍的肉鸡养殖基地;以露易莎调味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了3.5万亩大蒜蔬菜生产基地。

(三)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和完善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是“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的经营模式,同时加快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场”等形式的经营新模式。大力发展作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联结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合同制、股份制、契约制等利益联结机制,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做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联合体。

(四)调整出口结构,培植壮大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出口种类和规模,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组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培育壮大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

(五)加强龙头,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我市定期对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龙头企业进行监测考核,并建立了优胜劣汰制度,实现了企业的动态管理。按照省厅要求和项目管理规定,对我市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定期进行验收总结。

(六)实施“村企互动”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大力扶持“村企互动”的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茌平小杨屯鸭业集团,不但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农民种植的粮食就地成为优质饲料来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二、存在的问题

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有的乡镇不认真落实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甚至出现乱圈乱占耕地现象;有的在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违背农民意愿,强行低价反租、高价倒包农民承包地,侵害农民利益;有的不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破坏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在结构调整中,工作方法简单,强迫命令,忽视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和收益权;有的地方对已经出台的扶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不兑现,挫伤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有些政策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农产品 竞争力不强。多数农户仍以经营传统种养业为主,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开发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设施农业发展缓慢。从加工制品看,全市20__多家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中,粮、棉、油等传统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占到60%以上,果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加工经营企业仅占30%左右,而且初级加工多,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少,全市蔬菜、果品的加工转化率不到15%。从产品结构看,传统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优质、高效、专用、生态农产品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品牌农业刚刚破题,缺乏像金乡大蒜那样既有规模优势,又能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农产品。

(三)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类农产品市场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特别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少;有组织的流通渠道少,产销有效对接不好,生产、流通存有很大的盲目性;流通主体数量多、规模小、素质低、组织松散,承载品牌能力差;交易模式手段落后,初级市场特征明显,流通手段仍处于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网上洽谈等现代物流形式刚刚起步。

(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对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低水平状态。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标准水平低,广大农民的质量标准意识不高,农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质量安全方面还存有诸多隐患,如化肥、农药、激素残留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比较严重,与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影响了农产品出口。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市农业人口比例大、产值低,工业化、城镇化进展缓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个别基层领导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甚至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农业产业化项目只富民富企,而对财政贡献率低。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兴一业、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激发他们抓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热情。

(二)优化结构,扩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一是实施“一村一品”,做大做强地方农业支柱产业。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引导乡村产业向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集聚,培植壮大地方产业优势,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二是围绕名、优、特、稀产业,积极打造品牌农业。根据全市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和各地产业特色,积极发展优质、特色、稀有农产品基地。像__县田马园的苹果、樱桃等,拥有了品牌就拥有了市场,也就拥有了效益。三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功能示范区。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功能逐步被拓宽,生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如__县马颊河生态区、东昌府区姜堤休闲旅游区,还有沼气建设示范村、生态家园示范村、“四位一体”示范村等。四是推行“一品一社”,发挥农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积极推广“一业一社”的做法,通过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以此扩大产业优势,真正将农民发展成为生产和市场主体。五是加快实施“村企互动”战略。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利用乡村的土地、产品等资源条件,选择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相关乡村实施“村企互动”战略。

(三)培植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根据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业加工企业。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在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二是分产业抓好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粮油、棉花、蔬菜、园艺、养殖、林果等不同支柱产业的不同管理部门,各个管理部门要制定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制定目标,落实措施,帮助企业扩大生产基地,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出效益,搞好目标验收。三是做大做强一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认真总结凤祥、蓝山等龙头企业经验,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大的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或运销仓储企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着力倾斜,予以重点培植。四是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和监测。把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纳入到经常性监测管理范围内,搞好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和经常性指导,帮助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五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中,加大农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招商、跨区域跨行业兴厂立业,扩大规模、技术升级和增加效益。

冶金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金融保险业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其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同其他产业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运用产业关联分析法对中国金融保险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做了检验。通过基于产出投入表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得出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指数不大,但是其感应力指数相对来说比较大,说明我国金融保险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较大。

【关键词】

产业关联度;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一、引言

金融保险业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推动,而具体到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上更是错综复杂。一方面,金融保险业联结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成为各部门之前的桥梁;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又是提升金融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与地位的重要支撑。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保险业在量与质上的双向提升,各种新兴的事物如互联网金融等的出现,保险与各产业之间的渗透与交融更为深入。在经济“新常态”与保险发展新时期的背景下,对我国金融保险业与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是以我国金融保险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其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我国投入与产出表的数据进行处理。而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栏,主要数据包括了2002年、2007年、2010年42行业的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

三、产业关联度衡量指标

本文根据目前主要衡量指标,选取了四个常用的产业关联度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的指标说明如下文。

(一)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反映了某产业与其后向关联产业之间完全关联程度,系数越大,关联程度越紧密,而介绍完全消耗系数前有必要对直接消耗指标进行介绍。假设直接消耗系数为aij(i,j=1,2,…,n)。这一指标主要用来说明某一产业部门j在生产经营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业部门的货物以及服务的总价值量。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具体为假设第j产业部门的总投入为xj,假设该产业部门直接消耗的i产业部门的货物以及服务的价值总量xij。

(二)完全分配系数完全分配系数被用来说明某产业与其前向产业之间的完全关联程度。这一系数值越大,说明关联程度越紧密。通过对完全分配系数计算和比较可以对保险金融产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各产业间的分配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并可对保险金融产业与其前向关联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介绍完全分配系数前有必要对直接分配系数进行介绍。

(三)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度系数指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这两个指标主要是用来表示某一产业部门在一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衡量指标。某产业部门的这两个指标都较大时,就证明了这一产业部门在这一国民经济体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也证明了其在国民经济中无与伦比的地位。1.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也称带动度。它主要说明了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这一行为对国民经济中其他各部门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指标说明了某一产业的产品生产对其他产业的生产的影响。影响力系数的指标值越大,越能说明这一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大。2.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即所谓的“前向联系系数”,它主要用来反映某一部门受到一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产业部门都增加以单位的最终产品的使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对这一部门的产品使用价值的需求。这一指标也证明了当其他产业部门进行生产时所需要的这一产业部门为之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一指标越大也越说明了该部门其受到其他产业的需求越高,反之,则表示对经济发展需求越低。

五、产业关联度实证分析

通过产业关联度相应的衡量指标以及方法对我国2002年、2007年和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我国金融保险业相应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相关指标值以及相关指标的排名,并通过此计算出了我国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地位、前后紧密联系的产业,具体的实证结果如下可得。

(一)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分析通过对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这三年相关指标比较分析可得,我国金融保险业影响力系数较低,但感应度系数较高。影响力系数从2002年的0.732590,到2007年的0.612711,到2010年0.616969,小于1,而其排名分别为37,39,38,综合比较可知在我国41个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在近十年时间的影响力系数排名均很低。上述实证结果说明了我国金融保险业在整体上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较小,并且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与提升;而我国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从2002年的1.9909993,到2007年1.129557,到2010年的1.166794,大于1。在整个行业的感应度系数的排名中,我国金融保险业排名分别为10,14,12,在所有的41个被研究对象中金融保险业的排名相对靠前,这说明我国金融保险业总的来说对其他各产业部门的支撑与推动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但这一状态在近十年的时间中依然徘徊不前,没有进步。

(二)产业关联度分析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通过对2010年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的计算来说明具体哪些行业与我国金融保险业前向、后向关联最紧密。通过上述图1、图2,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与我国金融保险业前向联系最紧密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金融保险业前向关联度最高的是社会福利业,其次是文化体育业,再者是化学工业,其次是信息、计算机行业。有上述结果可知,排名前四有两个是服务业,两个是第二产业。第二,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后向联系最紧密的最为主要的是第二产业。其中,除去排名第一的金融业与自身的联系外,水的生产与供应、计算机通信行业、电力行业等都属于我国垄断竞争行业。综上,我国保险金融业的影响力并不大,我国金融保险业对其他行业的拉动力不大;但是我国保险金融业的感应度比较大,说明了我国这也就说明我国金融保险业在整体上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撑作用较大;而通过上述的保险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可知,我国金融保险业与其他任何部门的前后关联度都很低,与其他产业的前后关联度比较均衡,带动效应不突出。

参考文献

[1]张文君.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江西金融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研究[J].江西科技示范学院学报,2008,(6).

[2]魏明.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浙江金融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3(,3).

[3]何德旭,姚战琪.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金融研究,2006,(5).

[4]郑珍远,郑颖,陈晓玲.中国金融保险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金融论坛,2013,(3).

冶金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链;林业产业价值链;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国经济的区域性合作发展思路更加明显,福建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强同台湾地区的林业合作是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两岸更大范围内的交流,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的重要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闽台林业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省致力于发展绿色海岸经济,加快林权体制改革,为闽台林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中国经济由单极增长进入更加强调互动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如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统一市场难以建立、商品与要素难以流动或优化组合、地区利益难以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发挥、难以形成企业规模与地区集聚规模经济等。福建将迎来可以预期的新一轮跃升期,大力支持海西经济区的建设目的在于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因此对两岸林业产业链的整合以及林业合作路径的探讨,对两岸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地区性的产业经济、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链及林业产业价值链国内研究现状

(一)产业链的定义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一是基于微观角度的产业链定义。任保平(2005)认为,产业链从微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蒋国俊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二是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哈里森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三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定义。郑学益(2000)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

(二)产业链整合的研究

刘明宇,翁谨(2007)在《产业链的分工及其知识整合路径》中从知识整合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链分工演进的不同阶段对制度需求的差异,认为模块化产业链在对第三方强制履约效率、产业进入自由、知识产权保护、关联产业支持等几个方面对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度环境对产业链知识整合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契约的执行、产权保护和行业进入规制。里昕、揭筱纹(2006)认为纵向战略联盟是产业纵向整合的一种有力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产业链的企业战略联盟也是企业应对产业结构变革、行业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

(三)产业链的形成机制

郭承龙、郭伟伟、郑丽丽(2009)认为林业产业链的形成始于社会分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合适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尔后产生新的细致化、更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周而复始,形成蛛网结构的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之后基于蛛网模型3个维度,提出林业产业链形成的价值模型,并举例说明验证了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最后探讨了林业产业链价值实现的4个途径,为积极拓展和完善林业产业链功能和优化结构提供借鉴。

(四)林业产业链拓展

杨加猛、张智光(2008)基于“微笑曲线”的启示,从提升江苏林业产业整体附加价值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林业产业链条中的生产环节、技术环节和营销环节的拓展思路。他们二者还在《论林业产业链的多为拓展思路》中,指出综合供应链、价值链、产业组织、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对林业产业链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基于林业产业链涉及的不同层面和多种视角,以系统集成的思路,提出由供需维、空间维、价值维和组织维构成的林业产业链多维静、动态拓展模型,以期为中国各地林业产业链的拓展实践提供理论框架和路径参考。

(五)林业产业链利益均衡问题研究

蒋昌华(2009)认为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林业产业链的完善及其各环节利益分配的均衡。分析中国林业产业链在营林环节、林产品加工、销售环节。提出通过发展和完善“营业专合组织”和“林业产业协会”,构建完备的利益协调机制,来协调各环节的利益,使之均衡。

(六)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刘贵福(2006)研究产业链的组建提升和运行机制,提出产业链的组建过程模型,提出产业链的三种修缮方式,提出产业链中间产品定价的公差带模型。创建了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和运行过程模型图。他还提出产业链功能效应,给出产业链的增加值链、成本链、利润链;提出产业链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张勇、何海燕(2009),基于协同效应理论,通过对林业产业链的系统结构及特征,以及林业产业链系统演化中的各种冲突分析,认为林业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是业务多元化、业务单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的企业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为一个群体。最后得出林业产业链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联盟机制、经营价值均衡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共同作用来实现协同效应的结论。

(七)中国林业价值链问题的实证研究现状

在Grubel-Lloy指数运用上,曾玉荣2001年用Grubel-Lloyd对台湾近10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表明台湾在林产品方面的需求今后仍将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孔凡斌2006年利用贸易竞争指数,投资利润率指标结合其他因素评价了中国林业产业的竞争环境条件及中国主要林产工业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发育程度上,孙顶强等人2005年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试了中国木材市场发育程度,其研究认为中国木材市场在长期上整合但短期不整合,2006年王怡等人运用协整检验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苹果产量最大的两个省份省内各地市场进行整合程度的分析,其研究表明山东省内各地苹果市场的短期整合程度要高于陕西。

(八)区域林产企业供应链研究

龙勤(2007)提出区域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林产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与培育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构建高效的供应链平台,同时还应着重培育林产企业供应链的内涵异质性。张智光(2008),将绿色供应链中的“绿色制造”拓展到林业资源培育等环节。研究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内涵、特性、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提出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出其核心问题是林业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的协同共生,即“绿色共生”问题;勾勒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理论基础——绿色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并以林-浆-纸产业链为例,对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结构和共生模式研究提出了建议。

(九)林业产业价值链研究

程征(2006)认为从森林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林业产业分为第一、二、三产业。以林木培育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林木加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以森林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同时提出林业产业价值链中存在森林资源短缺,林产品加工增值幅度低,林产品深加工和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效率低等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三、国外关于产业链及林业产业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价值链概念由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强调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及维护其产品各项活动的集合,且所有这些活动都可用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在林业领域也有广泛的运用,尤其是林产品加工价值链及其升级的研究。

国外学者多从林产品加工业中具体的和相关产品为例,绘制价值链。例如JasonW.Clay,JanisB.Alcorn,JohnR.Butler(2000)为了研究当地中小林业生产者以在林产品加工业市场价值链的地位,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木材的采伐、运输、加工,以及在荷兰的销售为例,详细绘制分析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木材在其加工业价值链条中的价值增量。也有把某一个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按各个分支产品来进行具体描述的学者,如MartinGreijmans,BoualayOudomvilay,JulioBanzon(2007)对老挝Houaphanh省的竹子加工业的价值链进行细分,涉及到竹笋价值链,传统竹子手工艺品价值链,竹席价值链,竹子半加工品价值链。通过这样细分,可以对复杂的价值链系统进行清晰化和简单化,便于分析。RaphaelKaplinsky,MikeMorris(2001)为了能够更好地介绍和解释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就以家具加工业为例,绘制了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结构,并指出在现实中的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是由多条价值链和多个节点组成的一个价值链系统。但从节点上看,认为一条简单的价值链一般会涉及到四个环节:设计、生产、营销和消费。在林产品加工业中除了木材产品外,其他一些非木材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也倍受学者们的关注, 而且研究内容更为丰富。如分析当地人在巴西坚果加工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利益分配(JasonW.Clay,JanisB.Alcorn,JohnR.Butler,2000);强调企业在非木材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中的作用(DirkWillemteVelde,JonathanRushton,KathrinSchreckenberg,2006)等。

CrissJuliard,CharlesBenjamin和Mazia

rSassanpour(2006)在关于马达加斯加香料和药用植物产业的研究报告中运用价值链分析法,详细地绘制了该国香料和药用植物加工业的价值链,并研究了价值链的运行环境、最终市场、参与者、参与者之间的纽带和关系、自然资源基础和承载能力等问题。在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识别的基础上,学者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办法。其中用以森林为基础的家具产业为例,RaphaelKaplinsky(2000)自己就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的各环节利益分配失衡,富于价值的环节是原材料的种子遗传设计,家具设计及其品牌化上,而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各个农林业、工业或该产业的支流等规模经济部门。同时由于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的普遍运用,管制的放松,市场的开放和全球贸易的扩大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CohenSJ,BDeLong,JZysman,2000;Dicken,1998)。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RaphaelKaplinsky,MikeMorris和JeffReadman(2001)强调创新是林产品生产商从全球产业整合中获益及其价值链升级的关键。但HovgaardAbra和HansenEric(2004)指出专门针对林产品加工创新的研究还很少,他还表明林产加工业的创新涉及到产品,加工,业务系统,以及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林业产业链条中的营林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仍然相对割裂,上下游产业间还亟待进一步相互延伸,产业链中的企业、消费者、行业中介以及政府等不同主体间缺乏有效协同。尤其是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原料、产品、技术以及政策上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原料上的林木资源匮乏与木材加工业高速发展、木材利用率低下之间的矛盾;林产品单一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林业企业的大量技术需求无法满足与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之间的矛盾;以及林业分类经营中商品林建设与现有采伐限额政策、林木产权不明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影响中国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研究难点是基于供需协同视角,构建林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模型,提出林业产业链延伸和拓展的相关路径。这对于把握现代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林业产业各环节的定位与发展,提升中国林业产业在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把产业链管理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重心转向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整合问题,范围扩展到了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赵绪福认为产业链优化包括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的提升和产业链的整合并强调在产业链优化中应特别注重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朱毅华构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验证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是产业链环节整合,丁慧媛认为农业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程度关系到整个产业链沟通的效率和价值的提升。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产业链的管理、组织形式和构建,未来研究的重点:明确政府角色,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对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风险防范。关于闽台林业合作洪志猛等认为两省之间存在区位优势、互补优势和政策优势,蔡新民根据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经验,提出要针对投资环境和林业发展基础的差异来开展林业合作,三明市政府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开展科技交流、对接国际市场”的合作方针,黄森慰从林业生产要素的角度对比分析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指出闽台林业合作是推进两岸林业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

闽台林业合作源远流长并已形成了很强的相融性和互补性,福建在森林资源、劳动力、市场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台湾拥有较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丰富的林木良种资源、木竹加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发达,开展闽台林业合作前景广阔。闽台林业合作要在闽台农业合作的总框架下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把福建办成林产品加工和引进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基地、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示范窗口、林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交流中心。福建省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林改和构建现代林业的省份,以花博会、林博会、木洽会为载体,积极引进台湾森林经营先进理念、新品种、新技术和资金,与台湾的林业合作经营组织交流林业管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共同提升海峡两岸的林业发展水平。

全球林业产业新一轮的布局都在调整、优化,针对闽台林业要素差异运用产业链组织整合原理探讨闽台林业合作的核心问题,分析研究创新、整合和协调林业要素资源的决策机制促进闽台林业整体发展的新态势,具有推动闽台林业交流和深度合作的重要作用。但闽台林业交流合作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为自发和零散的,缺乏总体的研究与规划,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网络“点稀、线少、面虚”,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新机制没有有效建立。为此定量分析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总体水平,找出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关键影响因素,系统分析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演进规律与趋势,总结与选择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式,提出可操作性的林业产业分工合作路径,可以有效地促进闽台林业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为此从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眼光来研究推进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闽台林业产业发展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定性和实证研究较多,而针对闽台林业合作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根据闽台林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展开实证研究较缺乏。针对转型时期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水平的判定和综合评价,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网络的构建,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趋势分析,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式选择展开实证研究与评价是一个新课题。本研究以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为研究主题,从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分析评价中提出促进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框架。

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研究的实际价值:

第一,可以摸清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及时掌握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为进行区域森林环境资源的合理规划与林业产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有助于构建闽台林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要素全面发展的机制和框架,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高效持续的区域林业经济系统,有效地解决闽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第三,对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分析有利于提高政府对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认识并树立新的闽台林业合作发展观,促进有关闽台林业合作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并为各级政府制定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参考。

第四,福建省需要一个超越地方利益的组织,能够对闽台林业合作做出统一协调,研究所建立的闽台林业合作和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化前景。

第五,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是一种多赢的发展模式。研究所设计的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框架,可为福建省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管理、促进海峡两岸和谐社会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森慰,张春霞.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比较与合作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5).

2、丁慧媛.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蔡新民.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的问题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4、刘明宇,翁谨.产业链的分工结构及其知识整合路径[J].知识管理,2007(7).

5、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

6、里昕,揭筱纹.我国产业纵向整合新形式:基于产业链的战略联盟[J].求索,2006(12).

7、杨加猛.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度与拓展模型研究: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8.

8、杨加猛,张智光.论林业产业链的多为拓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3).

9、张智光.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2007(1B).

冶金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一、内蒙古金融业产业关联分析

(一)内蒙古金融业投入结构

投入结构是指投入产出表的纵列费用结构。它可以通过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体现。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的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如果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依赖性越强,则它的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而间接消耗系数则反映某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产业部门的间接消耗联系。完全消耗系数则综合地反映了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时直接和间接消耗的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总和。

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可计算出内蒙古金融业投入结构。投入结构内金融业与各产业部门的关联程度具体排名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看出,综合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排名,前6位所包含的部门完全相同,其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都属于第三产业,由此可见,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投入。金融业对相关第三产业的有效需求直接制约着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对于第二产业,金融业对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直接依存度最大,直接消耗系数为0.02022,表明生产10000元的金融产品,需要直接投入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品达到202.2元。金融业对建筑业等第二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也不可忽视。这说明金融业发展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存在直接需求方面产生了拉动作用,而且对间接需求也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内蒙古金融业产品销路结构

产品销路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产品的分配去向。它可以通过直接分配系数、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来反映。各产业部门产品的分配系数,是表示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品销往或分配使用在各产业部门的数量占该部门总产量的比例。如果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直接供给推动力越大,则它的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而完全消耗系数则综合地反映了某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直接和间接分配给各产业部门的数量总和。完全分配系数越大,产业间的前向关联程度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完全供给推动力越大。

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可计算出内蒙古金融业产品销路结构。产品销路结构内金融业与各产业部门的关联程度具体排名见表2。

从直接分配系数来看,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金融业的关联程度最高。综合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可以看出,完全需求最大的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说明其对金融业的间接需求较大。比较这10产业部门的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完全分配系数都明显较高,表明各产业部门对金融业不仅具有直接需求拉动作用,也具有间接需求拉动作用。并且在42个产业部门中,金融业与各产业部门都有前向关联,表明金融业发展对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供给推动作用明显。

二、内蒙古金融业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一)内蒙古金融业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产业部门发生变化时,通过后向关联方式,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程度。某产业部门最终需求增加1个单位,如果对各供应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则该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反之则小于1。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越大。

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最终算出2007年内蒙古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58760,其值小于1,这表明金融业的影响力低于全部产业平均影响力。可见,当内蒙古金融业以最终产品形式产生影响时,对内蒙古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带动作用不强。这是由于金融业产品多是以中间产品形式提供给其他产业部门,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后向关联部分,所以,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较小,处于基础产业地位。

(二)内蒙古金融业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产业部门发生变化时,通过前向关联方式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程度。它反映了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1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如果对某产业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则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反之则小于1。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供给拉动作用越大。

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最终算出2007年内蒙古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48212,其值大于1,这表明金融业的感应度高于全部产业平均感应力。由此可见,当内蒙古金融业以中间产品的形式产生影响时,对其他产业的推动能力较强。当经济快速发展时,国民经济对金融业产品的需求增加,这就要求金融业提供充足的产品支撑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金融业也极易受到其他产业需求不足的影响,可能会造成金融业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内蒙古金融业社会贡献、产业关联、波及效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政策:

第一,由于内蒙古金融业国民收入系数极高,所以对社会的贡献程度非常大,同时奠定了其基础产业地位。但其直接折旧系数相比毛附加值部分内的其他系数极低,说明内蒙古金融业的物质装备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信息高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增加对物质装备的投资有助于内蒙古金融业增加更多的毛附加值。

第二,从投入结构和产品销路结构的角度来看,内蒙古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其次是第二产业。所以发展内蒙古金融业,有利于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相关部门的发展。另外,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需要金融业提供大量中间产品,发展金融业有利于缓解这些产业中的投入瓶颈问题。因此,发展内蒙古金融业,就要优先发展与其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高的产业。

第三,从产业波及效果的角度出发,内蒙古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而感应度系数大于1。这说明内蒙古金融业对本地区其他产业部门需求拉动力小,而供给推动力大,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提供中间产品,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撑效果较为明显,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产业对金融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如果金融业发展滞后,必将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由此可断定,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主动发展金融业,而不是被动接受其他产业对金融业的推动或者带动。

冶金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黄金产业;技术进步;存在问题;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7日

20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给黄金开发带来良好机遇,我国黄金市场自2002年开放以来,已成为世界黄金产业和黄金市场的发展亮点。一方面我国黄金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黄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黄金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人均黄金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黄金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黄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因此,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非常重视黄金产业技术进步现状的研究,以期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我国黄金产业的技术进步。

一、我国黄金产业技术进步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黄金产业的勘探开发技术和产量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我国已经成为黄金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我国黄金产量稳步增长,并且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1949年建国时,我国黄金产量仅有4.07吨,1975年为13.8吨。1978年开始,国家出台扶持政策,黄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为19.67吨,到2002年已经上升到190吨,从1979年到2002年,平均年递增速度达10.8%。2003年黄金产量较2002年增长了10吨,为200吨。2007年超过南非居世界第一,2010年达到340多吨。黄金产量已经跨入世界大国之列,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黄金产业的发展为安排就业、促进社会安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实际上我国黄金产业在发展和技术进步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我国黄金产业资源保障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低,而且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地质勘探技术落后,产业集中度也存在偏低的问题,环境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我国黄金产业发展现状。1949年建国时,我国黄金产量仅为4.07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黄金产业开始起步,年产量持续增长,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黄金年产量平均增幅为9.82%。近几年,黄金产量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表1)

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黄金价格持续走高,也刺激了我国黄金产业的发展,黄金生产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黄金产量持续增长。在我国,以国有和国有控股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大型产金基地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大集团、大公司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黄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并开始到国外寻找和配置黄金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促使我国黄金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二)我国黄金产业资源现状。我国具有良好的黄金资源远景,金矿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金矿床相对集中,潜在的黄金资源量大约在2~3万吨之间。2010年底,我国已查明基础储量1,868.4吨,排名世界第九;资源储量5,951.79吨,排名世界第五。目前,我国黄金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可开采的黄金矿产资源储量却远落后于南非、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为此,我国应加大对地质勘探技术及产业技术进步的研发力度,促使我国黄金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由于我国黄金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虽然黄金产业资源丰富,但伴生金及难处理金矿所占比重较大。至2010年底,我国金矿已探明资源储量5,951.8吨,伴生金为1,401.5吨,岩金资源储量为4,027.5吨,具体见表2。(表2)

我国独立金矿中,在已查明资源储量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微细粒、含砷、含碳的难处理资源。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可供开采的金矿多为只能地下开采的脉状矿床,对开采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必须加大我国黄金产业技术进步的研究。

二、我国黄金产业技术进步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进步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尽管走规模经营之路谈论了多年,但总体看,资源分割、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破坏、非法开采问题,矿山点多、面广、分散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而制约着我国黄金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黄金产业技术进步水平低,产业技术进步仅占产业增长的33%左右,小金矿所占比重仍然较大,2008年我国金矿矿山数有1,687个,大、中型矿山仅占到矿山总数的7%,安全环保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现象没有得到解决。我国每生产1吨黄金,大型矿山平均消耗储量1.5吨,小型矿山高达2吨以上,平均消耗储量1.7吨,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黄金平均消耗资源储量。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加大资源利用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