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教学学情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法学教学改革;机遇

一、“大数据”简介

大数据给法学教学带来了对于如何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全新认知方式。

二、大数据为民办院校法学教学改革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民办院校的教师师资力量弱,学苗差,学生考研率低,就业率低。长春财经学院在法学教学改革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可以为翻转课堂提供更好的数据分析。(一)辅助提升法学学情分析。利用大数据可以从海量的数据分析中,提供教学需要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1.大数据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大数据则可以通过对学生线上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为教师提供数据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为了防止学生观看视频的学习过程中有偷懒行为,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成绩的真实性,超星等网络平台也采用了许多新的手段。2.大数据对学生学习效果提供统计数据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统计。如,提供随堂测验的统计数据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尤其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二)辅助配置教学资源。大数据可以辅助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工作中,要注重大数据的分析,特别是对于学情的分析,确保教学改革取得应有的效果。通过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查找规律,辅助教师评估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效果及学习的困难点,从而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三)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对于学生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上岗即能上手,因此,学生需要真正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大数据可以更好的促进二者关系的良性互动。

三、大数据时代民办院校法学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法学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问题。当前,法学教学改革中面临着许多与大数据时代相关的挑战,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大数据对真实学情的掌控上,仍需完善。目前,超星尔雅平台已经建立起了教学互动平台,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过程及效果,及时进行统计分析。然而,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大数据无法掌控的问题,如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二)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学情,仍需论证。目前,大多数的教师认为,目前大数据可以作为学情分析的参考,如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但不能以此作为认定学情分析的标准。综上,在不断的深入法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为法学研究提供数据参考,也为我们法学教学提供数据分析,为法学教学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辅助支持。我们要提升重视现代化科技力量的运用。利用大数据对海量数据分析、整合,从而发现学生学情的新规律,提升法学教学水平,在运用大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固有的局限性,对数据分析进行恰当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JohnGantzandDavidReinsel,“ExtractingValuefromChaos”,IDCiView[J],(Jun.,2011),pp.1-12.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范文第2篇

教研组名称

菏泽市第二中学分校化学组

教研组长: 祝英华

教研组成员:刘东升张新平 田念玺辛郑丽 王竹伟 聂庆丰 郭艳玲

李佑旺 荣海霞 朱秋红 张汝杰 王淑燕 刘建丽 祝英华

教研组研修计划

教研组研修目标

l 教师: 通过全组教师研讨,制定出教研组研修计划,确定3个微能力;根据教研组研修计划,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的认领,形成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时间安排合理的工作配档,在教研组内进行汇报;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至少能提炼出一个可借鉴、可操作的应用策略进行分享;能够通过微能力认证,并积极参加成果展示与交流,从中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的快乐。

l 面向学生:向学生开展“学习投入、人际沟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前测和后测,学生在这五个方面呈现进步发展态势。

l 教研组: 研修中期制作一期学习简报; 形成一定数量的优秀案例。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能够更便于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和及学习投入度的情况,为更好的实施教学计划提供必需及可靠的数据分析。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数学课堂更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提高效率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有助于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研修安排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准备阶段

(2020.11-2020.12)

1.制定教研组发展计划,初步确定3个微能力点。(2020.11)

2.征集适合化学学科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问题点,完善教研组计划。(2020.11)

3.组织理论培训,对所选的3个微能力进行分析与解读。(2020.12)

祝英华

实施阶段(2021.1-2021.04)

1.每位教师确定3个能力点并形成个人研修计划。(2021.01)

2.开启线上培训,提升学科组教师的研究力。(2020.01)

3.开展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活动案例研讨活动,以“两备两说一研一评”为主要流程推进,每位教师至少展示一次。(2021.03-2021.04)

4.在校区之间举行一次分享展示研讨会。(2021.3-2021.4)

5.注重日常收集资料,进行阶段研修成果展示。(2021.4)

辛郑丽

总结阶段(2021.05-2021.07)

1.以案例为载体开展评价培训,明确评价要求和规范。(2021.5)

2.教师按照评价要求提交研修案例。(2021.6)

3.评选的优秀等级案例进行集中展示分享(2021.7)。

4.进行经验总结,梳理提炼方法,反思存在问题,形成下一步计划。(2021.7)

郭艳玲

考核要求

面向教研组:

1.组员完成25学时的在线学习和25学时的校本实践的任务。

2.开展的常态校本教研活动5次以上,1—2次校区联盟活动。

3.组内老师的微能力认证,确定3个微能力形成案例,参加成果答辩并通过。

面向老师:

1.每位教师要完成 25 学时在线学习和 25 学时校本实践活动;每位教师认领3个微能力点,每学期至少参与3次校本教研活动。

2.每位老师每个学期提炼总结一个小策略,每学期末参加组内学习成果汇报答辩,年度内提交一份案例或执教展示课。

3.根据“微能力提交指南与评价标准”,每位教师在研修的最后一个月内要提交相应的微认证材料,并能通过微能力认证。

机制设计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范文第3篇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5~76页的内容。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安排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操场跑道的结构,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心体验,亲历知识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由于田径比赛受时间、地点以及器材的限制较少,因此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六年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不仅会关注比赛的结果,对比赛的过程、规则等也会予以关注,但是对一些比赛规则及其原因缺乏必要的思考,很少尝试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

教材提供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一些跑步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线位置是不一样的。这一情境对有过参加运动会经历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参加过运动会的学生也会有外圈距离比内圈距离长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的这一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这节课主要涉及的计算是求半圆的周长,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半圆的周长计算方法不会感到困难。除此之外,在计算内圆与外圆的周长差时,每一个圆的直径分别是多少,个别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教学中有必要给予关注。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大多数学生已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教学中只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引导。

教学片断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欣赏两场比赛。(播放博尔特荣获100米冠军和他率领牙买加国家队获得4×100米冠军的视频)注意观察博尔特100米和400米起跑的画面,从这两幅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100米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400米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师:发现了不同之处,有什么想法和什么问题吗?

生2:为什么400米的起跑线不同呢?

生3:为什么越往外,起跑线越往前呢?

生4:每一跑道依次前移多少呢?

……

师: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上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确定起跑线”。

[设计意图: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课始,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学生熟悉的田径比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跑道有一个形象的感知,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教学片断二:探索交流,简化问题

师:怎样求相邻跑道的长度差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如跑道模型、软尺、剪刀等)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分组探究)

师:谁愿意把你们找到的办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们组把三条跑道从同一个地方剪开,然后拉直,就很明显地看出每条跑道之间的差距了。

师:大家听懂了吗?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2:很快、很方便。

生3:虽然很方便,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实用。

师:这种办法很便捷,但不适用。谁来把你们的办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4:我们组用软尺分别测量出每圈跑道的长度,再相减就求出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了。

师:这组同学采用先量后算的办法,谁来评价一下?

生5: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生6:测量真正的跑道可没那么长的尺。

生7:我发现每圈跑道中的直道是相等的,所以只要测量两个弯道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谁还想来汇报一下?

生8:我们组把跑道剪开,去掉中间的直道,发现两个弯道可以拼成一个圆,测量出圆的周长后,就可以求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了。

师: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9:这个办法简单了许多。

生10:圆的周长可以用公式计算,所以我认为只要测量出圆的直径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分析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板书:相邻跑道周长差=外圆周长-内圆周长)

……

[设计意图: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自我感悟。同时,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呵护他们的创新思维,一步步引导他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只要测量出跑道的直径,就可以求出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了。]

教学片断三:探究算法,深入理解

师(课件出示内圈宽72.6米、相邻跑道间距1.25米,直道长85.92米):这是400米跑道的标准数据,每个数据表示什么意思呢?(生答略)

师:第二跑道的直径是多少米呢?怎样列式?第三跑道呢?生1:第二跑道的直径是(72.6+1.25×2)π,第三跑道的直径是(72.6+1.25×4)π。

师:求第一和第二跑道相差多少米,应该怎样计算?

生2:(72.6+1.25×2)π-72.6π=1.25×2×π。

师:那第二跑道和第三跑道、第三跑道和第四跑道的长度差分别怎么求呢?

生3:(72.6+1.25×4)π-(72.6+1.25×2)π=1.25×2×π。

生4:(72.6+1.25×6)π-(72.6+1.25×4)π=1.25×2×π。

师(出示“相邻跑道和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5:与跑道宽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师(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对,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跑一圈要400米,每一道起跑线要比前一道起跑线提前1.25×2×π=7.85(米)。

……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环节,跑道的直径是个教学难点,我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把每条跑道直径的算法详列出来,并给学生提供思维、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深入理解算法。为了便于学生发现规律及简化计算过程,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算式的变形(乘法分配律)上来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片断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手中有一个400米跑道的模型,你们能当“小小设计师”,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吗?(先测量跑道宽,再计算)

师:运动场上,有时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比赛。跑道宽1.25米,起跑线又该怎样确定呢?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范文第4篇

一、备理念目标,引领教学新思路

1.教育理念定位。

我的思考:首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标》)倡导“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其次,“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有其必要性。最后,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并解释与应用于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2.教学目标定位。

我曾经问过一位名师:“您觉得备好一节课的关键在哪里?”名师说:“抓住教学目标不放,一切教学活动为了实现目标而设计”。但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存在误区:备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某些环节设计与众不同就好,教学目标的制定参考别人同课的教学设计即可。而事实上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学目标其实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比较一下我前后制定的两个教学目标。

1.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第二个目标的制定体现了教师已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给自己的教学过程定下了“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的教学目标。这时教师就要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去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也由接受性学习为主转变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向,而教学过程反过来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二、备学生学情,沟通教与学的联系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1.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许多漂亮的动物图片卡,它跟咱们平时常见的扑克牌有些相似。在每一张图片卡上都有一个数字,下面对应着相同只数的小动物。比如这张图片卡上的数字是3,下面就会有3只可爱的小动物。

师: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抽出几张卡片。

学生积极参与,都想上台抽卡片。一位学生抽完,教师故意不让学生看卡片上的小动物,提问:你好奇吗?

师:好奇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抽到了多少只小动物?

师:你真是一个有好奇心还善于提问题的孩子。

解决学生提出的“抽到了多少只小动物”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发现“加数都相同”的情形,引入乘法的学习。

为什么要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创设与教材不一样的情境?(1)“抽卡片”的游戏同样立足于低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且活动氛围热烈。(2)“卡片上的动物有多少只?”这个问题由学生提出,用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习的需求。(3)卡片图案不断变换,将整节课的情境归于一条主线上。

2.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在执教本节课前我做了个学前调查:

调查结果:问题1,85%的学生会读;问题2,9%的学生知道;问题3,6%的学生会用加和乘两种方法。根据结果,我进行了学情分析,显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乘法,但大多不知道它的意义何在。这样的学情比事先对乘法一无所知更糟糕,部分学生知道用乘法更简便,却使用了错误的表示方法。可见,在本课备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的情境,让不同学习起点、不同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略有差异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3.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拍板者。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时,应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课堂片段2:

师:同学们,你们都很棒,分别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了这些兔子的只数。

方法一:3+3+3+3+3+3+3+3+3+3+3+3+3+3+3+3+3+

3+3+3。

方法二:20个3相加。

方法三:20×3。

师:如果一定要比较,你最喜欢哪一种?

生1:我喜欢方法二。

生2:我喜欢方法三。

当意见不统一时,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的理解,不急于在方法二和方法三中择优,换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认同他们的想法的。

师:看来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不喜欢第一种方法,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立马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下一个环节的择优中,学生认为教师和他们是同一战线上的,更能接受对方的选择。

师:如果从简洁的角度看,方法三是不是更简便清楚呢?

这时大多数同学欣然接受。

三、备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标》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课标》将原实验稿中核心概念之一的“符号感”调整为“符号意识”,同时指出:“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因而,儿童学习数学首先必须走进数学独特的符号世界,数学教育首先必须将“符号”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线上教学学情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B-Learning;《药物分析》;教学模式

 

《药物分析》作为对药品质量控制为核心内容的学科,是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以培养能够具有药品相关研究、生产、供应、临床应用、监管等多项工作的分析检验能力,并具备药品的创新研究及保证质量问题的思维能力[1]。B-Learning混合式教学,即能够实现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之上,实现在线学习模式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成本有效降低且提升整体效益的教学模式。主旨思想是实现传统教学优势及电子信息平台优势的充分结合[2],如此一来能够真正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并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的认知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在本文通过设计《药物分析》的B-Learning教学模式改革,并落实教学实践分析实际成效。

 

一、传统《药物分析》教学内容及方法问题

 

药物分析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一样,同样将教师作为课程的教学主体,在展开教学实践过程中,尽管每一个章节课程都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且学生对学习内容及要求也有所明确,但是多数教学方式均以“满堂灌”的方式为主[3],由教师至学生之间呈现单向性的课程知识流动,学生仅仅作为知识的被动式接收器,并未真正主动参与至课堂知识学习中。再加上考核方式单调平时成绩占比较低,基本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处于此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不愿意合动脑筋求解,甚至不重视日常学习过程多数时候都是死记硬背真正的“应试”。如此一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印象不深刻,更是无法充分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联系,更无法应用于实践中,因此无法达到新课标背景下的专业培养目标。

 

二、基于B-Learning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一)设计教学模式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基于传统教学结合网络信息教学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综合评价B-Learning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其中构建B-Learning《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时的主要资源包括:一是教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多媒体信息综合素养,提炼《药物分析》课程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教学目标,制作有关课程的视频、课件、多媒体资源;二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获取课程相关知识,并进行学习交流。

 

(二)实现B-Learning《药物分析》教学模式

 

1.教学计划

 

在课前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信息平台,向学生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相关资源及学习方式,能够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得到启发,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带着求解的强烈主动心情对问题了解并解决[4]。以教师的教学计划为依据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探讨中自主经过网络平台查阅教学计划,以此真正达到对疑问的有效解决,并充分掌握知识能力的目的,如此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自主自律性有效培养。设计教学计划包括了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措施[5]。

 

2.提炼课程重难点

 

教师在学生完成多媒体在线课程内容学习后,通过更加细致化讲解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从而对学生的感官进一步刺激,结合有关案例提出问题进行分析,也可课堂分组讨论以学生的表现情况为依据,给予一定平时成绩并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以此帮助学生更加快速且全面的掌握课程重难点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对《药物分析》课程面对面传授教学中,坚持“药物结构——性质——分析方法”这一教学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及学习能力[6]。譬如“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作为课程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对其结构特征、性质进行剖析讲解,之后多媒体平台教学任务,让学生可以借助数字图书馆等网络资源,对比2010、2015两个不同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差异,展开小组讨论。

 

3.归纳总结

 

在归纳总结阶段师生均作为课堂主体,学生能够对课堂讨论的相关内容自主总结,并分析自己认为难以掌握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意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课堂整体内容,由此对学生的知识记忆力进一步加深。

 

(三)B-Learning《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控制评价

 

1.控制

 

教师作为《药物分析》课堂教学的重要引导者,更作为控制B-Learning教学模式质量的关键要素。B-Learning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面对面传授教学,比较重视对课堂教学、课后在线协作的充分考虑,重视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中,从而实现才传统教学模式及B-Learning教学模式的无缝衔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B-Learning教学质量更是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制定学习任务,并确定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形成自己的学习节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B-Learning教学质量。

 

2.评价

 

B-Learning教学模式在实施中,教学评价的全方位多样化作为顺利实施《药物分析》教学变革的有力保障。一为电子学档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充分收集、搜集储备,并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学习知识。之后教师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登陆时间、次数、讨论、发言及交流、提问次数加以记录,解答他人问题次数及答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二为综合能力调查,其中包括了教学效果评价、教师评价及学生互评,学生通过采用匿名网络问卷调查打分,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并对教学内容及方式有所改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借助学生课堂实践环节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效沟通。

 

考试测评,教师经过网络教学平台自测模式,运用灵活、综合、多样化试卷,对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性测试,学生提交试卷后教师以完成情况为依据,客观评价并反馈评语,实现对基于B-Learning《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效果的综合评价。

 

三、应用实践结果

 

设定两个班级(1)班运用传统教学模式,(2)班运用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B-Learning教学模式,发现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有效提升,(2)班学生的自主学习及问题思考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两班成绩(见表1)并(2)班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B-Learning教学模式的满意认可度高达98%。

四、结语

 

在展开《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实现基于B-Learning教学模式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改变“满堂灌”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也突破时空限制更加灵活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课程教学中,此种教学模式还应用于实践,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保证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乐,姚新成,唐辉.混合式教学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以药物分析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3):59-60.

 

[2]李百裕,周君,黄艳芳.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4):53-56.

 

[3]周漩,陈晓颖,宋粉云.基于微课的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5):90-92.

 

[4]卫亚丽,汤洪敏.基于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的《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改革[J].广州化工,2015(14):234-235.

 

[5]李囡囡.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7(20):143-1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