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雨水资源管理,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如果片面地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和效率,忽略对自然环境资源及其生态承载力的关注,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问题尤为敏感,如若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城市洪涝和地下水水位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目前,城市水资源问题解决方案中最为生态、可持续以及易实施的手段是对城市雨水径流进行有效的管理,其针对的是不合理的城市开发形成的大量不渗透的硬化地面,因为这些硬化地面会在雨季产生大量携带污染物质的城市雨水径流,是带来种种水资源严重问题的根本元凶。

一、城市道路是城市雨水径流的重要载体

屋面、路面和绿地是城市主要的下垫面类型,其中,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是大多数流域径流增加,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城市道路渗透率低,直接与沟道系统链接,导致失去了天然的缓洪和净化能力,雨水携带着路面上的污染物质以最快速度流进城市道路边上的雨水管道,最后直接排入城市河流流向大海,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损耗。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城市道路造成的雨水缺损问题更加严峻:大量通过道路流入下水管道的雨水白白流走,地下水无法进行补充,水循环系统失衡,造成生态系统紊乱,从而使得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形成一个无法破解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城市道路这个城市雨水径流的重要载体的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和可持续的雨水资源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提供优美的道路绿化,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缓解雨水对城市的防洪排涝压力和对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补充地下水和增加水资源,形成健康的生态水循环系统。

二、传统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缺失――仅以美化环境为目的

传统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基本上是在市政道路与管网建设结束以后,进行植物绿化、功能布置和艺术装饰等设计工作,景观设计学科中的生态和可持续理念只能体现在树种的搭配与选择上。由于学科知识的差别,市政道路设计仅以标准、安全等有法可依的原则,着重以工程化方式解决雨水排放的问题;在雨水径流的处理上,利用道路坡度直接将道路上的雨水快速引导到就近的雨水口,汇入排水管道,以此方式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忽略地面与地下土壤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工程操作程序使得景观设计工作没有机会去早期介入,只能在一个与自然过程割裂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绿化工作,难以做到和自然系统形成有机的联系。

因而,传统的道路景观设计未能够建立与市政建设的有效联系,未能将可以模拟自然过程的景观设计融入市政建设的考虑中,在城市道路均是标准的工程做法的大背景下,景观均是以美化环境,提供公共空间品质为目的。

三、可持续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雨水资源综合管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美国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市、波特兰市共同提出了基于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velopment )设计理念的一种暴雨管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正如前文提到的,道路是城市径流量最大的区域,将此理念运用到道路的系统设计上,从而得到了一个“绿色街道“的概念。其主要原理是模仿自然的方式管理和解决因为土里利用开发造成的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使降水就地入渗,尽量多地进入自然水循环,以维持区域水文生态过程平衡。主要策略包括:绿色屋顶,可渗透铺装,种植边沟,种植槽和雨水花园等。

绿色街道雨水管理主要策略

类型 应用 原理

绿色屋顶 道路边上的结构的最上层部分 由多层结构组成,最上层低矮的植物利用叶子和根吸收最多70%以上落在屋顶上的雨水

雨水花园 吸收和回用雨水用于景观灌溉 在雨季引导并收集在雨水手机设施中用于旱季时的雨水灌溉,或者建筑内非饮用水的使用

可渗透铺地 在人行道和停车区域运用可渗透的混凝土,铺地或沥青 利用铺地里的空隙将雨水渗透进土壤

生物滞留池 不同类型的容纳雨水的空间,包括种植槽、树池和隔离带等 运用工程的或者改良后的土壤,增加雨水的渗透以及利用植物产生蒸发。在土壤条件不好的地方设置溢流系统

生态草沟 引导过滤和渗透雨水 通过边沟的植物减缓水流速度和过滤污染物质

雨水花园 可渗透铺地生态草沟

这些策略最后都将结合到景观设计当中,由景观设计师进行更加具体的工程处理和植物配置,通过不同类型的组合来实现对于雨水径流的有效管理。

四、可持续城市道路雨水资源管理实践情况:

4.1 美国的发展情况

美国第一条“真正”的绿色街道位于1990年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萨默塞特居住区,然后,美国特拉华州萨塞克斯县(Sussex County, Delaware)的精明增长与自然雨水管理行动计划

、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县(San Mateo County, California)的绿色街道与停车场计划、北肯塔基州(Northern Kentucky)的社区绿色基础设施实施计划、明尼苏达州伯恩斯维尔市(Burnsville, Minnesota)的社区绿色街道项、洛杉矶奥若斯(Oros, Los Angeles

)的绿色街道项、俄勒冈州波特兰市(Portland, Oregon)的可持续性暴雨水管理计划等都涉及包括大量绿色街道设计建设的内容,其中尤其以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可持续性暴雨水管理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西南12号大街(SW 12th Avenue)和东北锡斯基尤街(NE Siskiyou)绿色街道项目更是成为“以自然方法管理街道暴雨水”的示范性工程.

4.2 国内的发展情况:

在国内,雨水收集再利用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但更多处于概念介绍及推广阶段,而且更多基于绿色建筑层面上的考虑,而缺少在区域层面上系统管理这些雨水资源。比较能代表国内发展情况主要有两个项目:上海世博上南路和深圳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的市政道路。

(一)上海世博上南路整个项目规模较小,而且收集,过滤的是人行道及其周边广场的雨水,而对于主要机动车道上携带更多污染物的径流却不在设计的范围呢,因此可以看出在目前道路绿化的更新项目上,仍然无法突破传统种植池高于路面的局面。

(二)深圳光明新区的低影响开发实践,是从2004年提出概念到2011年政府批复其作为全国低冲击开发与水综合利用示范区,才开始了在市政道路上运用低冲击开发的理念。但是仍然比较保守,保留了传统的雨水排水管道,更多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信心预判是否安全可靠。

这两个项目分别只是上海和深圳的示范型项目,大部分新建项目依然是根据传统的设计分工由市政和景观分别完成,主要原因是国家尚未出台相应的设计要求。

4.3 国内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在现行规划设计中并没有对城市地块雨水滞留,雨水净化等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作为传统规划设计的补充,政府正在政策和经济等方面大力推广规划的低炭生态性。在低碳生态规划里的指标要求里,地块的雨水渗透率被要求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落实到城市设计导则以及下一步的控规当中。因此,未来的城市开发建设就有了相应的法律依据来保证雨水资源的管理。另外,在较大尺度上,由于与市政管网协作的复杂性,政府已经开始考虑优先要求在独立的环境,洪涝较为严重的区域,例如学校等公共机构进一步推广雨水资源管理措施,然后逐步全市推广,使雨水资源管理成为今后规划的常规要求。到那时,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将会全部与雨水资源管理结合,来保证城市建设以更加生态和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五、结语

因此,在中国未来的旧城更新以及新城建设中,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雨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从过去被动地将雨水快速导入防洪排涝设施当中转化为积极主动地科学合理利用,将会得到充分的实现。希望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尽快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鼓励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进行管理,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年,胡爱兵,任心欣.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市政道路解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第06期.

[2]林选泉,刘月琴. 上海世博上南路之绿色街道[J].景观设计,2011.02.

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约650万km2,约有1/3的人口居住在山地。近年来山地城市极端降水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由于山地地形较陡,地表径流短时急流而下,加之城市硬化面积大量增加,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及多部门管理不协调等原因,城市道路易汇集大量雨水快速下泄,造成城市内涝灾害,直接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传统“以排为主”处理雨水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山地城市的发展。

2国外道路雨洪管理模式

为缓解城市化带来的雨洪问题,西方国家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了不同雨洪管理模式,并取得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包括最佳管理措施(BMP)、低影响开发(LID)、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可持续基础设施(SI)、绿色基础设施(GI)、水环境精明设计(watersmartdesign)和更优场地设计(BSD)等。

(1)最佳管理措施(BMP)。

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解决水质水量等问题的综合措施,主要强调通过收集、短时储存或引导雨水按照设计流速渗透进土壤和下游的雨水设施,就近处理雨水,从而减少雨水径流量、控制径流速度以及污染物。其主要是在法规政策支持下采用工程性(如滞留池、渗透设施、人工湿地、生物过滤和停留系统等)并辅之以非工程性(如土地使用规划、垃圾管理、街道清扫等)的措施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宾夕法尼亚州的最佳暴雨管理手册中,专门提出将BMP措施结合道路设计、建设及维护,实现径流量削减及水质提升。

(2)低影响开发(LID)。

美国马里兰州20世纪90年代提出(lowimpactdevelopment,LID)低影响开发策略),强调通过一系列源头控制措施达到对雨水的管理与利用,总体目标是实现开发前场地的水文状态,更为强调与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主要措施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罐、透水铺装、植被浅沟与过滤带、洼地、种植器、树盒、蓄水池、渗透沟、干井等,此类措施同时兼具雨水控制以及景观或使用功能,尤其适合城市新区开发以及旧城改造,广泛适用于居住区、道路、公园、商业区等场地。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雨水技术之一,著名案例美国西南十二号大街(SW12thAvenue)和东北锡斯基尤街(NESiskiyou)绿色街道项目,均为“以自然方法管理街道暴雨水”的示范性工程。

(3)绿色道路(greestreets)。

绿色道路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与低影响开发措施(LID)结合,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综合运用,从而有效控制雨水,减少径流量及污染,缓解城市内涝同时提升道路景观和生态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如俄勒冈州波特兰的绿色街道项目及芝加哥绿色小巷项目,已成为道路雨洪控制利用典范。前者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雨水花园、植物浅沟等生态雨水措施精妙地融入道路景观设计中,从而形成一个雨水收集、滞留、净化等多种综合雨洪控制功能的道路绿化系统。后者是全美迄今为止最大公共道路翻新工程,通过绿色方法对芝加哥城市内超过4000m2小巷改造,将原有硬质铺地改为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铺装,良好的渗透功能使得雨水直接下渗至地下石床,避免积水。改变了原有巷路不堪重负的地下排污系统问题。美国道路建设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全美公路里程约650万km,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约为9万km。可以看出其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路面径流非常重视,并在道路设计手册中明确体现雨洪控制技术。

3雨洪管理模式对山地道路景观设计的启示

3.1转变建设理念,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1)改变“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处理思想。

面对日趋严峻的城市内涝问题,不应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增加城市硬质排水系统,广大相关设计师亟须更新设计理念,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并本土化应用,将传统的单一排水设计与单一景观设计理念彻底扭转。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之前,充分考虑利用景观手段缓解雨水问题,营造城市排水的“软性系统”,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维护健康自然水循环。

(2)树立节约水资源的观念。

雨水资源是宝贵的城市水资源之一,由于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没有针对性地设置收集利用设施,致使雨水资源随着管道系统快速流走,大量城市缺水与内涝问题交织。如能有足够的节约水资源意识,有目的地设计合理的雨水滞留池、生物收集池、人工湿地等道路雨水收集设施,将为城市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这部分水资源还可以反过来浇灌道路绿化以及冲洗道路等,实现良性循环。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由于实践开始很早,相关配套法律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已经认识到雨洪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逐步出台相关规范,如2006年建设部颁布的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及暴雨内涝防治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及住建部《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北京、深圳等城市的雨水利用地方规范,均对城市雨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仍然缺乏系统的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法规,更缺乏城市雨洪管理技术与道路设计结合的政策支持及相关设计规范。目前急需补充雨洪技术在道路设计手册规范中的空白,促进相关领域设计工作展开有据可依。

3.2设计手法因地制宜

山地城市道路具有以下特点:地形变化大,平面布置形式较为自由,空间丰富;坡度大弯道多,各类水、旱桥涵及护坡、挡土墙、护栏等工程构筑物多;道路与山体结合较为紧密,融为独特景观。其独特性决定了仅靠修复地下管网无法满足城市雨洪安全。据此,应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条件,包括雨水排蓄系统、雨水渗蓄调控系统以及雨水污染控制系统来构建山地内涝防治及雨水利用系统;同时,针对山地城市普遍布局紧凑、用地紧张的特点,应该采用小型、分散的方式来构建自然雨水渗透系统。结合以上特点及适宜的国外雨洪管理措施,可因地制宜,在山地城市道路绿化中合理设计雨水景观。

(1)滞留带———绿地接纳雨水。

滞留带一般呈长条形,外表类似一般的绿化隔离带,主要用于处理路面径流。可替代停车场、道路及高速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达到径流输送、净化及增加下渗,缓解排水管压力的作用,同时营造较好的景观效果。滞留带沿道路纵向分段设置,每段设置溢流口,雨水口设置于绿化带内,路面高于绿地,雨水口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高程,形成接纳雨水的下凹式绿地。道路径流可进入绿地进行下渗,而多余的雨水可从雨水口排出。滞留带尺寸较灵活适于用地局限区域使用,也可与植被过滤带组合使用。

(2)渗透浅沟———雨水“跌水”景观。

渗透浅沟是兼具雨水收集与截污功能的措施,雨洪径流通过植被时,流速得到降低,污染颗粒沉淀,有效促进雨水入渗,有一定贮存调节功能,适合污染负荷不高、用地紧张地区使用。可以城市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规划为依据,在城市地块边界、道路两侧或硬质地面的周边地区设置,使其与整个区域的排水系统构成一个整体。同时,由于植物渗透沟渠可以顺着山地道路两侧天然的沟渠布置,可以依托地形高差,形成山地天然的“跌水”景观。

(3)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

生物滞留池是指在低洼区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的工程设施,主要通过填料的过滤与吸附作用,以及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净化雨水,同时通过将雨水暂时储存而后慢慢渗入周围土壤来削减地表雨水洪峰流量。可广泛用于城市道路、停车场、庭院、各类小区等场所,用于城市道路的生物滞留池通常位于道路两边,可取代传统的城市道路绿化带。道路雨水通过道牙缺口进入生物滞留池,与前述滞留带原理类似,可根据地形、汇水面积及景观等因素灵活布局。其生态功能较综合,投入维护成本较低,并且形成的雨水花园景观效果非常好。此外,在山地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还有许多措施可以综合使用,如步行道和停车场多采用透水铺装,车流量小的道路可适当采用透水沥青,滞留树池、滞留花坛等小型设施等,都比较适合用地紧缺的山地城市。

4结语

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施工

Abstract: urban roads in the city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is the city skeleton, modern city road traffic in addition to satisfying the use function outside, still must do well green construction, because the quality of road greening, level directly affect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city.

Keywords: modern urban road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道路的迅速建设,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和丰富城市景观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运用绿化手段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而植被绿化风格的规划控制将对城市生态格局及经济可行性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质地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绿地率,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1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1.1 设计原则

公路绿化工程是公路环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公路形象。如今,国家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之相关的公路绿化,特别是新建高等级公路的绿化工作应得到进一步地加强。想拥有好的生活环境,想提高生活的质量就要有建立绿色交通观念,修路要修生态路。

深圳市道路绿化工程在设计时遵循了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做到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绿化种植采用群体与单体结合,平面与竖向结合,乔木与灌木结合,乔灌木与地被结合的多种形式,结构丰富,勾勒出立体的绿化效果;功能上做到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统筹安排,并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植物种植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对不适宜绿化的土质,要求在施工时改善土壤进行绿化;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给予保护;道路绿地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城市排水系统相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1.2 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施工包括改造地形、铺装场地、构筑工程设施、绿化栽植等多项内容。道路的功能决定了在道路景观施工设计中必须将道路安全行驶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中首先要保证行车视线要求。(1)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树木不能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通透,保证行车视距;(2)在弯道外侧的树木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诱导驾驶员行车视线;(3)行车净空要求。道路设计规定在各种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为车辆运行的空间,树木不得进入该空间,具体范围应根据道路交通设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确定。在深圳市道路绿化工程中,设计师通过对不同地块的针对性设计,不仅满足了安全行车的需要,同时保证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道路绿化由于行驶车辆多、污染量大、路线长、管理较为粗放等因素的影响,要求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是抗逆性强、耐干旱、抗污水、病虫害少、便于管理;不会产生其他环境污染,不影响交通,不会成为附近农作物传播病虫害的中间媒介;树木根系良好、萌蘖性强、宜成活、耐修剪;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采用短时间能达到美化效果的苗木。

2 道路绿化施工

2.1 施工准备

(1)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和有关的设计资料,熟悉、审查设计图纸的内容;

(2)做好四通一清,认真设置消火栓,四通一清是指水通、电通、道路通畅、通信通畅和场地清理;

(3)场地清理,园林工程的平整场地与建筑施工的平整场地有一定的区别,在园林工程中的平整场地不只是简单的清掉垃圾,主要包括场地的清理,去除杂草、灌木、建筑垃圾等影响植物生长的杂物,为土山地形施工和种植施工创造条件。

2.2 道路绿化大树、草坪等景观施工

我国的道路绿化景观由于土地辽阔、地形多变,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不同气候类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的树种,容易呈现出异样而多彩的景观。种植材料和播种材料一般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病虫害、规格及形态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

道路绿化中大树移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深圳市道路绿化中,针对大规格的乔木,我们将植树时间确定在3月下旬~4月上中旬。挖掘裸根苗木时,首先保证苗木根系少受损伤(根系要保证不低于胸径的10~12倍)。对于常绿树种,移栽时必须带土球。栽植深度略高于原地坪,防止积水烂根。带土球苗木剪断草绳(若为麻绳必须取出),取出蒲包或麻袋片,边埋土边夯实。裸根树木栽植时,要求根系舒展,不得窝根,当填土至坑的1/2时,将苗木轻轻提几下,再填土、夯实。树木栽好后,做好三角支架或铅丝吊桩,支柱与树干相接部分要垫上蒲包片,以防磨伤树皮。

草坪是道路绿化的底色,直接影响整条道路的景观效果。我们经过反复比较,选择矮生百慕大套播黑麦草。套播草坪色泽好,草坪生长整洁,且基本可以达到四季常绿,比其他草种绿期长。只要养护规范,做到及时发现虫害(常见斜纹夜蛾)、侵染病害(常见叶枯病、腐霉病),并及时防治,可以保持较好的草坪效果。

2.3 微地形的营造施工

在道路绿化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园林绿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微地形模式。根据作者多年研究,根据其功能对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处理原则:(1)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自然是最好的景观,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乡土风貌和地表特征,切实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追求天趣。(2)以小见大,适当造景。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平坦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但在较小范围,可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3)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地形景观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体现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3 结语

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景观与生态。因此,城市道路绿化应该要合理组织、加强城市绿化景观的建设,实现城市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续发展的局面,形成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飞,王仰麟,李正国.两岸典型城市生态功能网络的组成与结构[J].生态学杂志,2007,26(3):399―405.

[2]张明娟,刘茂松,徐驰等.南京市区景观破碎化过程中的斑块规模结构动态[J],生态学杂志,2006,25(ll):1358―1363.

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道路景观;设计;施工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roads,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comfort and safety residents ha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function, must get full attention and specif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his paper, from the urban road landscape on the main function, combining with the working experience, of urban road greening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oint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value realization.

Key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Road landscape; Desig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工程概述

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是指利用植物及辅助材料进行合理设计和科学规划,在城市道路两侧、立交桥周边等位置创建的各种生态景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口增加导致的环境恶化、交通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人们开始认识到道路绿化建设对居民生活舒适度和安全性的保障作用。在这一背景下,道路绿化工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道路绿化景观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提高了道路建设的环境效益和生态价值。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作用主要包括:(1)净化空气、隔音降温。在交通污染严重的城市道路环境下,植物可以发挥其吸收SO2、NOX等有毒气体的功能,使附近环境得到有效净化。而阔叶乔木、灌木绿带等也都是极优质的防尘材料,能通过降低风速,将道路上的铅尘、粉尘等截留在叶面上以减少污染的扩散,对于城市的卫生防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城市交通运输产生的噪音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干扰强烈,设置合理宽度的绿带则可大大降低噪音的影响,保证了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在降低夏季阳光直射与路面温度,保持道路空间湿度等方面,植物也都真正体现出了绿色、节能的气候调节功能。(2)保护路面,疏导交通。夏季阳光的直射常会使城市道路路面温度高于气温10℃以上,高温对路面结构的影响较大,绿地内的遮阴效果使光照度降低,气温下降,有利于道路的养护管理。而绿化分隔带、安全岛绿化景观的设置,也有利于减少车流间的相互干扰,并能达到引导驾驶员视线、缓解驾驶疲劳等作用,具有一定的交通组织功能。(3)反映城市风貌。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城市的个性和品位,景观可通过植物的色彩搭配与季相变化调节周边环境氛围,丰富城市艺术形象,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

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点分析

2.1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原则

首先,道路绿化必须与交通系统相适应,规划时应根据道路的级别、性质、用地情况、以及市政工程设施的不同要求等因素确定绿化的布局形式。其次,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合理配置植物,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的植物群落,并确保气温、水分、日照等条件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配置中还应综合考虑绿化与地下管道等其他市政设施的关系。再次,景观应与道路空间尺度及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相协调,在色彩、布局、节奏等创意上提升城市的审美品位。此外,还应立足于环境的和谐,保护好建设范围内的古树名木。

2.2 设计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规划前应对绿化区域内的地形特点、气候条件进行详细勘察和科学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周边绿化现状,土壤的理化性质,空中、地下管线的位置及走向等,为道路绿化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植物的优选与配置是设计阶段的关键环节,设计中用针对不同的干道类型进行规划。如干道两侧密集分布着高层建筑的道路多面临着噪音及有害气体的污染问题,应选择雪松、桂花、夹竹桃等滞尘降噪功能显著的植物,并由乔木向灌木草坪过渡;对高速道路的绿化,则应重视中央隔离带的建设,中央隔离带一般不成行种植乔木,避免干扰司机视线。隔离带内可种植修剪整齐,具有丰富视觉韵律感的大色块模纹绿带,绿带内树种选择不宜过多,色彩搭配不宜过艳;对立交桥周边的景观应运用平面、坡面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的设计方法,通过复层混交的形式增加绿量;而针对主要用于游憩的道路,则应以林荫带的形式进行规划,突出植物群落的自然性,运用高大的女贞、香樟等乔木配以各色花草灌木,体现步道的观赏功能。

3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施工要点分析

3.1 施工准备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施工前,应充分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及相关设计资料;认真设置消火栓,确保水电、道路、通信的通畅;并做好场地清理工作,清理中不但要将杂物清除干净,还应进行场地的平整和杂草的去除,现场土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还必须针对设计图中的植物类型进行土壤理化性能的改良。

3.2 苗木的运输与栽植管理

对于常绿树种,移栽时必须带土球。土球直径为树径的8~10倍左右,土球完好、平整,用蒲包或麻绳捆绑紧。运苗时,高大苗木应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放置。为防止下部枝干折伤,应在运输车上做好支架。栽植时,栽植深度应略高于原地坪,以防止积水烂根。带土球苗木剪断草绳,取出蒲包或麻袋片,边埋土边夯实。裸根树木栽植时,要求根系舒展,不得窝根,当填土至坑的1/ 2时,将苗木轻轻提几下,再填土、夯实。树木栽好后,做好三角支架或铅丝吊桩,支柱与树干相接部分要垫上蒲包片,以防磨伤树皮。

3.3 绿地的透气铺装

城市道路两侧由于埋设有多种市政管线,因此给道路绿化留下的营养面积较小。因此,地面铺装应采用透气、渗水材质的铺装材料、嵌草铺装材料或增大树池的面积。如树池略低于路面,可建设略高于路面的池墙,以避免行人践踏对绿化造成的损害。

3.4 苗木的定向培育和新品种的引进

道路绿化施工中往往需求苗木数量、苗木规格偏大、品种较多。若使用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植物,又会影响到整体的施工质量和景观效果。因此,应鼓励科研人员有计划地开发新品种,培养多品种大规格的苗木;并使用新方法搞好苗木储存,保证反季节施工,作到四季植树。同时做好新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使新品种尽快适应城市道路绿化的新环境。

4 结语

城市道路绿化不但反映出现代城市的品位和风貌,其工程设计施工中赋予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也体现着城市整体的综合建设水平。为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应遵循城市道路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并安排好各阶段的施工工作,使绿化工程与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养护管理等工作相互配合,为市民营造和谐、健康、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 华小明. 浅谈道路绿化设计与施工中的若干问题[J]. 科技资讯, 2008, (15).

[2] 陈波, 汪莉莉. 新时期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6, (02).

[3] 曹群, 滕凯敏, 朱勇. 城市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选择原则及配置形式[J]. 现代园艺, 2012, (09).

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基于当今国内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主,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从道路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出发,结合使用者审美因素,从城市特色与景观设计相适性为重点,并通过对建筑、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多方因素的考虑,提出设计中注入具有本城市自身空间意象与人文精神的景观节点,创造具有特殊风景、历史价值、具有地方性道路的艺术道路景观,使其成为城市形象。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景观;城市形象;城市品质

一、道路景观设计的范畴

目前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解有很多种,一般认为城市景观设计是衔接城市空间设计和布局的桥梁。区别于其他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独立领域,在进行城市设计及城市道路设计的同时也相应要考虑进行城市道路设计,城市设计师应该对城市道路景观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有更好的理解,制定与城市空间设计的相应关系和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就是研究城市组织结构中城市道路和周边建筑构筑环境相互关系的那一级设计,在实践上,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能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截然分开,从成果上看,最好将它作为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确定城市道路公共空间周围的构筑形式,决定各类景观在功能形态及象征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总体上城市道路设计主要考虑城市道路周围或道路与周边构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考虑由绿化和地形所限定的三维空间。

总体上,道路景观设计可以分为三大类:一、自然的景物称为软质景观;二、人造的景物称为硬质景观;三、人与自然,通常就是指在道路上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行人的活动、车辆的流动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设计师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了解道路景观从设计到施工的程序,通过设计美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工艺学、社会学、资讯传播学等学科及其与文化及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的研究,阐释文化及道路景观设计概念策划与设计的规律、探寻资讯多元整合的规律。

二、城市道路的性质

交通性城市道路一般是指以交通疏导为主的城市主干道和城市次干道等城市主“动脉”。城市中主要体现在供交通联络的环路与放射性道路。其一般担负着城市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人流物流的运输,其交通流量大,通常路幅较宽。其景观特性除了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和适合性以及可管理性以外,还因有人的需求而需要提供方便性,如公交车停靠站、座椅、垃圾箱等。道路形式的设计上,交通性为主的人车混杂型道路首先要考虑其安全性,将机动车与自行车隔离,由于考虑通行速度,多采用直线,在道路线型上不宜产生特色。其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对道路空间、尺度的把握,推敲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比例提升其形象。

生活性城市道路区别于以交通性为主的城市道路是采取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好生活性道路的空间环境。即便人车共存,车行需要服从于人行,道路空间环境要有利于人在其中活动。在街道形式设计上,城市生活性道路是以城市生活为主,因此它的场所感较强。街道空间形式的设计首先要满足活动内容的需要,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可以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如沿街附属空间的导入,弯曲、转折,采用对景、借景等来丰富空间景观。

三、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问题

许多地方规划者,企图在短期内迅速改变面貌,盲目克隆国外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大面积“拆除”最能体现建设者们对城市景观建设热情。但势头很猛的拆除形式却也带来了对当地重要的人文一自然历史景观要素的破坏;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以上的种种现象都暴露出一个通病:缺乏中国文化的“生命线”。一个城市的特色有如一个人的个性,没有特色的城市就如没有个性的人一样,必然缺乏魅力。

四、改善城市道路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一)城市道路景观的地域差异

由于地理的自然差异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南北和东西的城市空间形态也截然各异,东南方沿海的人口密集导致城市用地的紧张,充分利用城市用地满足道路交通的同时,营造更品位和人性的城市道路景观,体现了江南的秀美。西北的城市用地相对辽阔和较南方人口密度的略微,城市道路就相对宽广,道路景观略显大气。由于地域关系,各个城市的道路景观造景的元素也有所不同,如北方高大挺拔的行道树,南方热带雨林特有的造景树和景观灌木,又如城市充分突出了它的宗教地位,城市道路景观处处呈现了一种宗教的氛围,其道路景观具备一定的引导性和宗教特色的标识性,等等。

(二)城市道路景观的地势差异

有许多山城或地形高差大的城市里,城市本身就地形而言是从属地位在城市空间布局山岚作为主体的同时,城市道路也相应依山就势地设计,道路景观融合自然环境中,利用高差创造出别具特色的道路景观空间。城市道路景观要突出当地的人文与自然风格。在空间布局方面要借助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来塑造城市道路空间环境,使其富有特色。如青岛地势的起伏,其城市道路结合高低错落的低矮房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对于城市而言,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是一种自然分割界面,尤其是在湖边、江边和海边。

五、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途径

城市道路也受建筑的形状左右,或宽或窄、或自由弯曲或适当交叉。在城市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广场是人们停下来的场所,而街道是一种线形的空间,广场是一个面,是一个相对道路属于静态的空间,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广场街道的设计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广场成为繁忙的城市道路空间的一个缓冲点,一个道路运行节奏的调节器。景观小品在设计中结合地方特色,使景观小品蕴涵着当地的人文民俗及自然风格,有声有色的喷泉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独特造景元素,在步行街的适当位置上设置喷泉可以吸引很多的行人。地面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步行道上,尤其是在街上最为让人停留的地方开辟一个场地供人们休憩和观赏,有更多的机会将人的视线引向地面。不同颜色的地面可以区分不同功能性质的道路,步行道或街区可以分段设计不同的图案,丰富道路景观设计。城市道路空间环境的好坏明显地反映在道路绿化的环境上,因为绿化是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比重和绿化的优劣程度反映了城市道路环境的质量水平。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凡是有必要满足人们生活和生态需求的空间就必须绿化起来,绿化不仅仅有其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可以在道路景观设计中,按照不同的需求营造别样的绿化景观和形态空间,改善环境,增加自然情趣等等。

六、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外延道路景观设计范畴提升城市形象,创造个性化的城市道路景观给城市增添活力,实现空间整体环境给道路使用者愉悦,归根结底,在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当中,不但要继承古代城市空间形态方面所提到的设计手法,也是要对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段进行理解并运用。结合我国古代的建筑、造园、手工艺等造物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人类视觉形象感觉感受出发,根据美学规律,从设计的视角研究出发,利用空间实体景观,创造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