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校合作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201-02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变革。当今时代要求培养的新时代人才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知识的人才,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小学阶段作为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是学生的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重要奠基阶段。教育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多方教育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主导教育力量,应该就学生的教育实际达成教育共识,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以促进学生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家校双方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一、家校共育的概念界定

(一)家校共育的基本内容

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各有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复杂,广泛且细致,家庭教育的关注点是“育人”。而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是由国家制定的、系统的、连贯的、有内在科学依据的学科知识体系,主要指文化课方面的学习,其次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主要是“教书”。强调家校共育的原因在于单方面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都具有自身的片面性,家校共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认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即要求家校双方相互合作,既实现孩子学科知识学习的需要,又满足思想品德提升的需要。

(二)家校共育的优势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虽然家校双方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不尽相同,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孩子培养成才。基于这一点,学校和家庭双方都应该努力把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期盼汇成一股力量,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2.教育内容的互补性,构成家校共育整体

21世纪要求的教育,是能够促进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教育,以培养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健全的人。然而家庭及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也都涵盖涉及不到的教育层面,单靠某一方面的教育力量并不能满足这一教育要求,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相互补充原则,在充分联系和交流的基础上,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塑造一个教育共同体。

3.教育教学的及时性,达成家校共育协作

家庭教育不是系统、整块进行的,它是渗透在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的。教育教学的及时性可以认为是家长在家庭生活过程中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想当然的说教。及时性教育是建立在家长对孩子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及时性表现在不同方面,因此,要坚持及时施教原则,实现家校协作。

二、家校共育的现有问题及原因

(一)家校共育观念难成共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空前提高。学校在充分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也力求取得家庭的配合,双方形成教育合力。家长的教育意愿是认真且强烈的,对于学校的相关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大多是支持且配合的。但有时家校双方由于各自立场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会产生分歧。

1.从学校层面讲

教師对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持消极态度。一方面,教师认为大多数学校教学工作并不需要家长参与,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并不了解,给家长普及相关信息既费时又耗力,无疑是给自己的工作增加负担。另一方面,教师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纯属是添乱,他们只会指责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而不能促成相关问题的解决。

2.从家长层面讲

基于客观原因,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校教育达成实际配合,对待教育的态度也不十分端正。部分家长在潜意识里对家校教育进行了明确分工,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作为家长,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保障好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提供好的条件让孩子去接受学校的教育,让教师把孩子培养成才。这种观点既狭隘又不负责任,严重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1]。缺了哪一方面的支持,教育都难以完整。

(二)家庭学校间缺乏有效沟通

家庭学校间缺乏有效沟通,一方面是因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与学校的沟通缺乏主动性,绝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很少与学校教师就孩子的生活与学习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这种被动态度导致教师对学生在家的生活表现及学生的性格、兴趣、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不足。而家长除了成绩单上反馈的单一信息,对孩子在学校的其他表现一无所知。很容易出现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不能同步发展的情况,出现“真空教育”。

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家校双方沟通方式单一化。传统家校沟通方式可以做到将全班家长集中起来,统一通知,传达信息,高效地实现教师对家长沟通联系的单向需要,但是却很少能接收到家长的反馈。此外,这些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对于家长来说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使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有所革新,不能实现家校教育的信息互补。

(三)家校共育内容不够全面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及家长的教育内容普遍偏重于学生的文化课教育,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这导致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内容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对学生身心健康及其他方面的关心相对较少[2]。可是学习成绩并不能作为评判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的缺失或许不是真正的缺失,性格和心理上的缺失才是真正的缺失。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把学习成绩当作唯一的教育指标,而是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倾向、行为表现、品德发展、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发展。“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育”,即教给他们生活的技能,让他们学会做人。这样,学生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才能够有生活的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能坚持做人的本分。

三、家校共育的基本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平等的家校共育合作观念

家校合作,除了共同的目标、正确的角色定位,还要有积极的合作态度和意愿,合作关系才能顺利建立。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家校共育的积极意义,将家校合作看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职业技能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3]。教师与家长身份虽有不同,但二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该自居高位,当出现教育问题时,对家长颐指气使。本质上,教师与家庭是一个权责共担体,好与坏都不能归为某一方。教师与家长双方都应该尝试着将心比心地去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处境,配合对方的教育活动。

其次,家长也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理性地分析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长处与不足,充分尊重教师,理解信任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相关教育活动,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在双方的教育理念出现分歧时,家校双方都应该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平等地协商。

(二)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沟通方式

1.在真诚、尊重基础上形成良好沟通态度

首先,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抱着真诚的态度,坦诚地与对方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不论对于更好了解学生还是有效解决问题都十分有帮助。

其次,沟通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及家长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立场、思维方式,善于从对方的观点中汲取营养,也要接纳对方的不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建立多样化的家校沟通形式

一方面要创新家校沟通形式,如改革传统家长会的内容及合作形式。以往的家长会过于形式化,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说,家长在台下默默地听。教师会指出学生的问题及不足,却很少真正和家长沟通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召开家长会,家长、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沟通,更利于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且交流氛围轻松,交谈内容宽泛,有利于实现家校和谐互动。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家校沟通形式的多样化。丰富的家校合作形式有利于即时共享共育内容,促进高效的共育沟通。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媒体资源,构建多样化的家校共育网络平台。如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微信与以往的社会交往媒介不同,具有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信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信息多维传递的灵活性、信息传播社区化的优势[4]。如果充分利用微信,那么对于家校双方教育信息的互通、教育合力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三)促进家校共育内容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主体,教育目标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教育,因此在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上,双方都应该有所分工。改变以一方为主、一方为辅的状况,形成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局面[5]。

一个健康、合格、优秀的人势必是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激发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兴趣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在除文化课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家长应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细枝末节处抓起,从日常小事抓起,从自己的行为习惯抓起,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家校共育问题将是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实现家校共育要从学生出发、从学校出发、从家庭出发,将三股教育力量凝聚到一起,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网,使学生不论在小环境还是大社会里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6(3):50-53.

[2]徐玲娇.小学家校合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扬州市XX小学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8. 

[3]姚兰.舟水共促舵手强,砥砺任翱翔:浅谈促进家校合作的方法与具体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3. 

[4]段兰兰.基于微信的小学家校共育实践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8.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第2篇

〖HJ1.5mm〗

布置作业是教师推进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环节。新课改理念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对各学科作业量的精减就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途径之一,但是怎么样来正确理解这一课改理念是一个关键。新课改倡导政治学科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应该是要减少机械性重复做题的单一式作业。要求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把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作为的主要生长点。新课改要求的政治学科作业不应仅仅停留在仅仅对基本知识点的识记与巩固,而应通过作业的完成将创新理念与创新精神、情感体验与情感实践形成和培养,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和认同。

在教学实践中我就如何做好政治学科的作业设计做了一点尝试。

1.作业要人性化

让作业本成为学生谈学习、谈生活、谈情感、谈理想等倾吐心声的地方,政治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政治课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记住某观点或某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培养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主义的思想,给予学生人文主义的关怀。所以,作业的布置有系统性,不能随便布置。应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量上要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于是作业本就应该变成学生倾吐他们心声的地方,可以不限制话题,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可以给一个话题,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这种作业十分支持,他们觉得自己终于有一个可以让他们自己说话的地方,终于有人愿意听他们的意见,也有人愿意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悲伤。作业本中记录的都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作业本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心情的释放。教师在学生的心中也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真正成为了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教师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由“教”到“导”的转变。

2.作业应具有时效性

传统教育观念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甚至局限于课本要求,使学生远离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新课改政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做到"三贴近"紧贴生活常识和学生生理、心理等学生成长中实际的问题和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各种困惑。在作业设计时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时下社会的时事热点、所在地的社会现象、学校或班级的现象等布置探究式作业,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去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作业的量和难度确定完成时间并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交流总结。这些作业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由课上延续到了课下,并且同学积极投入,热情很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作业应具有实践性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中渗透了其重视实践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基本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同时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如高中政治中关于财政的作用,课后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有关农粮直补政策的可行性的访谈。在访谈中学生可以就种粮直补对农民、农村、农业的影响进行调查走访,从而真实、直观地感悟的财政的作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

4.作业追求情感性

新课程改革下强调教学目标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思想政治课要想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目标,那就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延伸到课外。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情感实践式的作业是一种不错的手段。如:在初一《生活处处有情趣》一课中,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生活中的情趣有哪些表现。课后我布置给学生一道家庭作业――“充满情趣的回家之路”,让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情趣,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结果在收上来的学生作业之中,我发现他们得到了很多出乎我意料的情趣体验,坐在公共汽车上比较各种灯箱标志的几何区别、帮助老人家过街得到的喜悦心情……在作业本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学生对情趣含义的深层体会与理解,看到了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寻找情趣的积极生活态度。类似的情感体验作业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进行适当的调节,同时又能够达到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5.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根本点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式作业、情境类作业、个性化作业、自编创作业、设计自制考题式作业等多样化的作用形式来满足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举止不同的学生个体的需求。对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6.作业的合作性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劳技课;思想品德

新课程标准下的劳技课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并结合小学生现阶段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的同时,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一、劳技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现状分析

对于现在“90、00后”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处于“421”家庭的他们,一切家务事都是家长包办,在一些家长思想里,让孩子做就是浪费时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得担心孩子会不会弄伤,使得现在小学生缺少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劳技课的价值,真正让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学校和教师的现状分析

劳技课在小学课程表中基本上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劳技课基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下,一些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劳技课的存在价值,但还是缺少劳技课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

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才能对症下药,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意识,教师和学校不够重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劳技课的价值,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劳技课的课堂中获得大幅度提高。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1.以比赛的形式缝制沙包

丢沙包游戏是一个经典的群体性游戏,所以,为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形成操作观念,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丢沙包游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观看游戏的过程产生想要玩的冲动,接着,我顺势问学生:“大家想玩沙包吗?”“想。”意料之中的答案。因为,现阶段的孩子喜欢玩是他们的天性,“但是,我们没有沙包怎么玩呢?”“我们来做一个好不好,哪位同学先做完,我们就用那个同学的沙包来玩可以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操作也有了动力,然而,一些学生为了赢得比赛,缝制的沙包刚一装上沙子就漏出来了,使得学生需要重新做,本打算取巧、节省时间,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教师要趁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投机取巧,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缝制技巧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2.以小组的形式制作风筝

劳技课教学大纲指出,劳技课中的合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独立自主研究和合作制作为前提,以劳技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制作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共同完成作品。

例如,在指导学生做风筝的时候,首先,我将学生分不同的小组,选派出小组长,由组长进行分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都要有工作做,切记出现一些学生占主导地位,其他学生像旁观者一样在一边无所事事。当一个美丽的风筝完成之后,小组的全体成员都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模仿的形式进行剪纸活动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美术形式,现代人也十分喜爱,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比较简单,所以,在进行剪纸活动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模仿中发现剪纸活动的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剪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因此,在模仿阶段,我首先引导学生先剪一些简单的、最基础的,如,小圆孔形状、柳叶形状和花瓣层次等,这些都是剪纸的基础形状,之后,引导学生剪一些简单的图案,如,喜字、简单的纸花、水果等,一步步让学生往更深层的地方学习,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艺术美,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作为小学劳技课教师,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调动起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沈益亮.劳动课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1998(06).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第4篇

要探索未来基础教育学校的变革方向,厘清学校和社区间的关系是首要问题。事实上,作为一个经典社会学概念,“社区”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内涵,教育界对此也有一致的认识。作为一个经典社会学概念,“社区”最早由滕尼斯提出。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理想概念。社区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主要用来描述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可见,社区概念的提出,“它不仅表征着一种空间的地域特征,更主要是强调它是一种由共享的价值利益和共同的道德承诺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或社群。”[3]当前,社区一词的内涵已经大大延伸。例如,“社区”的另一种译文“共同体”已经成为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作为一个强调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理解、通力合作、彼此负责的社会学概念,它为建立一种适应不断分化的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有机联结机制提供了可能。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社区是“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会”与“实践共同体”等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论前导。将“社区”抑或“共同体”的思想引入学校教育,杜威是先行者。杜威认为:“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

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结果是,它们并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4]由此,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儿童要积极地融入社区。目前,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在一项报告中,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尔 (E.Boye)r 分析了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和未来趋势。他认为,基础教育学校的未来形态是处在社区之中的,社区与学校合作是建立学习化社区的步骤之一,在未来的“学习的共同体”抑或“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中,学校和社区都是基础教育职能的承担者。[5]佐藤学认为:“作为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学校的构想,是展望 21 世纪学校未来的产物……基于这种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本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6]澄清教育学意蕴的社区概念,可为我们探索未来基础教育学校的形态特征提供理论基础。可以说,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和学校形态变革,必然涉及社区、家庭和学校等多个层面。这也意味着,封闭的基础教育学校必须走向开放,以实现学校和社区之间教育功能的整合。社区概念所具有的教育学意蕴,为我们思考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三个重要的视角。一是功能的视角。

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要建构一个功能综合体。从学校角度出发,社区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影响”。因此,无论是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还是以社区影响为主的教育,它们都作为一种互动关系体,深刻影响学生的教育生活。同时,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学校是社区的“精神寓所”。对社区居民而言,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中心,是居民精神的寄托。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学校不仅是传播正规知识体系与孕育乡村民俗文化的场所,也是社区成员凝聚的纽带与社区文化的中心,学校在社区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关系的视角。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要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已有研究者关注到了两者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要使社区,包括成员、机构、组织理解、支持和帮助学校,以便有效地实施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支持社区、面向社区,向社区开放、服务社区。形成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双向建立良好关系,常需要形成两种有效的传播渠道:即从学校到社区和从社区到学校的传播渠道”[7]。三是组织的视角。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要建设成学习共同体。学校和社区将成为一个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组织中,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彼此沟通、交流与分享,共同完成育人目的。因此,打破学校教育主宰一切的局面,实现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教育功能的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二、社区中的学校: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实践与启示

如何促进学校和社区的融合?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学校与社区联合办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办学模式还不成熟。一些主要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启动了社区与学校的相关互动研究。“阿尔伯塔学校改进计划” (Alberta Initia-tiv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AIS)I 由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于 1999 年发起,目前项目还在实施之中。AISI 项目旨在通过鼓励学校和家庭、社区间进行横向合作,共同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并由此实现学校的发展和改进。在项目实施的十几年中,阿尔伯塔省的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都参与到项目中来。根据 AISI 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衍生出 2000 多个学校和社区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实现了学校发展与改进的目标。[8]AISI 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学校与社区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在 AISI 实施的十几年间,不少学校专门从社区成员和家长队伍当中聘请学校发展与改进的协助人员,并通过他们实现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地方教育当局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将三方的合作关系制度化。

具体而言,在学校和社区互动策略方面,AISI 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措施。第一,进行教育活动利益相关者分析,寻找学校发展与改进的社区参与者。学校与多方面人员接触,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专业研究者和社区其他成员,如当地社区的官员、企业、民间组织和研究机构等,所有人员都被视为学校改进计划的利益相关者,并在利益相关者分析和协调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改进计划。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基础教育学校把社区所有成员都纳入学校改进的过程中来,并将社区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潜在资源都引入学校改进计划之中。由此,寻找社区参与者为组建学校改进的社区合作组织提供了可能。第二,建立学校改进组织,设定符合社区利益的学校发展目标。有效的学校改进是基于校长、教师、学校委员会、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学校改进活动需要建立一个优秀的合作团队,并设置合理的组织目标,评估可能的实施策略。AISI 的成功要素之一就在于它改变了学校和社区合作的传统模式,即把社区成员和家长从学校发展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局内人”。AISI 从一开始就把学校的发展和社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仅是把学校改进的目标设定在学校范围之内。第三,明确学校改进的周期性内容,确保社区成员的深度参与。学校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在每一个阶段,学校改进合作组织需要所有成员分享彼此的经验。经验的分享可以围绕若干主题展开,如社区的文化多样性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何种课程资源;社区需要参与学校教育的哪些核心项目以确保教育效果;实施哪些项目或者提供何种帮助,社区才能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和学校改进;学校在社区之中的角色定位和未来发展形态是什么;学校和社区之间资源整合的可能形式是什么;等等。通过相关主题的研讨,社区成员能够及时关注学校改进,实现真正的发展参与。第四,建立从松散性到制度化的社区参与机制。阿尔伯塔大学教授班尼 (S.L.Bonnie) 在 AISI实施的后续研究和效果评估中认为,AISI 中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模式存在松散性特征,而这种合作的松散性源于制度约束的缺失。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中,制度化的约束更多依靠社区成员的教育共识,而非组织强制性。班尼教授建议,学校应该打开校门,邀请社区成员进入学校,展现学校教育的吸引力。[9]因为“社区中的学校”体现了社区的发展利益,所以社区参与源于吸引力而非强制性。虽然 AISI 项目的实施是由阿尔伯塔省的教育状况决定的,其经验不能直接移植到我国,但AISI 项目强调社区和学校之间紧密合作的理念,为未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指引。对于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建构“社区中的学校”,阿尔伯塔省的实践至少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钢琴;课程;探索

钢琴教学是高职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钢琴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钢琴课程的改革应围绕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去着手,即高职钢琴教学使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能做什么。高职的钢琴教学课程的设置应包括:钢琴技术课程、钢琴伴奏课程、钢琴教学法课程、钢琴文献及钢琴艺术史课程等几大模块的学习内容, 结合我系实际,我认为我系的钢琴课程结构需要调整。

一、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职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职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二、制定相关教材与相关进度

在钢琴基础教学的教材分配上,有效地制定相关教材与相关进度。例如,钢琴程度深的同学应适当增加《车尔尼练习曲》的作品299、740等,《巴赫创意曲集》、《莫扎特奏鸣曲集》、《贝多芬奏鸣曲集》、《肖邦圆舞曲集》等。器乐和音乐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课重点是了解各派别作曲家的作品,他们是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典型代表作,教材内容可以采用《钢琴基础教程》、《小奏鸣曲》、《外国钢琴曲选集》等,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一些中国钢琴典型代表作品,教材可选用《中国钢琴曲选》中的《牧童短笛》、《水草舞》、《兰花花》等。使学生在三年的钢琴学习中掌握系统广泛的钢琴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演奏技能,更加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声乐、歌舞专业的钢琴基础教材多选用一些歌剧改编曲,如《卡门》、《我的太阳》、《小夜曲》、《重归苏莲托》等,由浅入深,结合《车尔尼练习曲》作品599、作品849等,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钢琴演奏技巧,同时感受到声乐作品在交响乐中的和声效果,加强对歌曲演唱风格的更加广泛的理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内容全面丰富体现专业特色

制定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全面丰富。基本内容应包括(与演奏有关的基本乐理、和声常识、曲式结构、基本技术(如连音、跳音、双音、音阶、琶音、和弦等)练习、与基本练习相配套的乐曲练习及应用(如歌曲弹唱、即兴伴奏等)练习。

除了传统的钢琴训练内容外应紧紧围绕高职音乐教育这一专业特点充分体现专业特色。首先应在教材中加进适当的流行歌曲和中小学常见歌曲,让歌曲钢琴化。如果根据钢琴教学的需要适时地把牵涉到同样训练内容的歌曲编成钢琴曲加进钢琴教材中,既可在练习歌曲的过程中达到掌握钢琴演奏技巧的目的又可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掌握歌曲的弹奏,为后面的边弹边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到歌曲钢琴化、钢琴歌曲化,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其次,为了顺利地与教学实际接轨, 弹唱与配弹部分应使用简谱。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绝大部分歌曲都还使用简谱,以往许多学生用五线谱弹钢琴可以弹到相当高的程度,但一到弹简谱的歌曲就束手无策。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就是弹简谱的歌曲。因此,简谱练习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最后应重视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即兴伴奏是学生音乐理论、钢琴弹奏技术、快速反应、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反映, 是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在实际教学和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优化钢琴课程考核方法

高职钢琴课程内容的增加,势必关系到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高职钢琴技术课程的考核,普遍采用的是表演考核,学生在学期末集中在舞台上或者教室里演奏一至两首中外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弹奏的完整性、技术性、表现力等诸方面评定成绩。这一方法沿用至今,对于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培养良好的演奏起到很好的作用。面对钢琴理论课程的考核,如:钢琴文献研究、钢琴名作赏析、钢琴艺术史类的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诸如撰写钢琴研究论文,钢琴作品分析报告等形式相结合给予考核评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两者有机结合,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钢琴技能类课程考核,如:钢琴配弹与编配等课程内容,应以实用性的考核为主,学生在声乐考核中互相伴奏、器乐演奏、考核伴奏、合唱伴奏等实践活动中,由主科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笔者认为,此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视教学需要来进行,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不能脱离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五、结语

结合我系实际,我提出了自己的粗浅看法,自认为这一体系建设能使钢琴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相关专家和学者做出斧正,对本文提出批评。

【参考文献】

[1]汤洁.高校师范专业钢琴课程改革[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