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块链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技术; 服务观; 技术观; 大会计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18-03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新技术的叠代更新日益加快,对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财会领域,新技术对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每个企业对技术的反应速度不一,应用新技术的程度有差异,所以,技术更新对企业的影响是渐进式的,短期内不会出现断崖式巨变,但从一个时期看,会产生颠覆性改变。会计行业是一个知识型服务行业,在新技术背景下,其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工具、服务内容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必将引发会计的转型升级。
一、新技术对财会职业影响的层面:移动办公、智能处理、数据发掘
从当前和可能预见的未来看,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三大技术已经和正在对财会行业产生多维影响
(一)移动互联技术对财会行业的影响
首先,网上支付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款项结算突破了原来的托收承付、委托收款、支票、本票、商业汇票等传统方式,支付宝、微信支付、苹果支付等新兴支付平台和支付手段的出现,改变了结算方法和结算流程,简化了结算手续,提高了结算效率;会计核算从PC端的ERP、SAP的局域网办公环境向互联互通的平台演进,适合小微企业会计核算的平台如“芸豆会计”、“好会计”等纷纷上线,依托互联网的智能财务记账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完成了财务记账工作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颁布了《“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大大促进了在线受理、在线缴税、在线退税、网上申领查验发票、移动开票、电子发票等网上办税手段的实施,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创新与税收工作的深度融合。其次,财会工作逐渐向APP端发展,逐步实现移动办公,从固化的工作场所向移动工作方式转变,大大提高了财会工作的效率。最后,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互联”性,企业的会计核算从分散走向集中,对于设置大量分支机构、子孙公司的多层级集团公司,其会计核算从层层分设转变为建立一个会计中心,集中处理整个企业集团的会计工作;同时,企业的资金由分散使用、分散管理走向集中,成立财务共享中心,统筹整个企业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节约了资金使用成本。
(二)人工智能技术对财会行业的影响
目前企业普遍使用的是半智能化财会软件,其替代了大部分人工做账工作,会计的账、表自动生成,但全智能化新兴财会软件逐渐推出,凭证语音录入、自动扫描等新软件实现了会计证、账、表全部自动生成,可以完全替代人工做账。可以预见,超智能化财会软件将替代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因为其具有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功能,能够解决企业多样化交易事项涉及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对会计核算而且对税务、审计等财会工作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世界“四大”会计公司之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已与Kira Systems联手,将人工智能引入了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中,替代员工阅读合同和其他文件,而Smacc公司的人工智能财会软件可以将客户发票转换为机器阅读模式。这些超智能财会软件均拥有学习能力,能够追踪销售、成本、发票以及流动资产。
(三)大数据技术对财会行业的影响
首先,以电子发票为代表的电子数据为大数据在财会行业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我国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自2015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推行。作为电子数据重要载体的电子发票,便于数据的传递、收集、处理、管理,有利于企业建立大数据系统,将企业的财会数据与业务数据对接,真正实现数据创造价值的功能。其次,大数据对会计报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财务信息的呈报从事后发展到实时,信息内容从单一的财务信息发展到财务与业务结合的综合信息,信息的处理从规范的会计报表模式到XBRL格式,再到完全随机扩展模式。最后,推动审计从抽样审计向综合审计发展,解决抽样样本的缺陷,利用综合信息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发现和利用。
二、新技术推动会计适应企业转型:从“价值反映”到“价值创造”
进入21世纪,企业纷纷转型升级,企业价值创造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会计不仅要记账,更要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创造。当前,企业正在经历业务转型、管理创新、组织重构、商业模式等变化,对传统会计产生了多元化的挑战。
(一)企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基于人工成本、生产效率、管理要求等原因,许多制造业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大量引进机器人进入生产线,服务行业也逐步引进人工智能软件。机器人和智能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使产品生产和业务服务中人工成本大大降低,间接费用的分配不能再采用以人工工时为标准的传统成本分配方法;另一方面使生产过程变得简单化,分批分步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少,传统会计中成本核算的分批法、分步法不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要求,对成本核算的会计方法提出了新要求。
(二)企业销售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工商企业实行的是“生产――层层批发――零售――消费者”商业模式,现在企业转向O2O模式,即线下以专柜、直营、专卖店方式,线上是C2M方式。对会计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流通环节减少,使企业的销售成本大大减少,销售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减少;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线上个性化定制和自选模式,即批量定制和材料自选等新的销售方式。这要求会计核算由以企业整体为对象转为以单个项目为对象,以帮助业务员进行订单决策,或订单报价。
(三)企业的运营模式在改变
无论是大的集团公司、小的集团公司,还是单一组织结构的企业,集中控制的运营要求日益强烈,企业由分散经营转向材料、资金集中配送和管控,物料配送和资金流动的信息集中到集团总部。一方面不再需要子分公司进行各自封闭的会计核算,会计转为集中核算的方式,成立会计中心或会计工厂;另一方面资金的集中管理在互联网技术下变得便捷,使企业的财务由分散转为集中,成立财务共享中心,统一调配整个企业集团内部各个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资金。
(四)企业的管理手段在改变
利用新的技术工具和手段,企业管理在不断升级。一方面企业管理从人工管理转向数据管理,会计必须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多的管理数据,将大数据运用到绩效考核、成本管理等领域;另一方面大数据的运用使企业逐渐成为实时企业,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对所有企业管理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实时获取每一天生产运作过程中的生产信息、销售信息、仓储信息、财务信息等,以通过实时数据支持企业的管理决策。
(五)企业的盈利模式在改变
企业互联网化一般可总结为三大战役:卖货、聚粉、建平台[ 1 ]。先补贴吸粉、后盈利的企业(如网约车)不再适合连续盈利的传统财务评价观;免费基本业务赚取增值业务(如通信商实行手机免费通话奖励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主营业务收入观;分享经济(如影视公司)改变了传统利润形成的会计观。会计要随着服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会计变革的“服务观”。
三、新技术推动会计适应技术进步:从单纯核算到参与决策
人类社会在20世纪末从机器时代到电脑时代,在21世纪初从电脑时代过渡到网络时代,在21世纪20年代开始从网络时代迈向人工智能时代。会计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手工处理证、账、表,属于会计1.0时代;90年代开始进入2.0时代,通过财务软件自动生成账表;如今正在向会计3.0时代过渡,智能系统完全自动处理证、账、表。
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互联网与会计工作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会计工作自动化,大数据改变会计信息。不远的将来,虚拟现实、区块链技术也必将对会计产生很大影响。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日益深入,网络记账、在线财务管理咨询、云会计与云审计等服务模式已经出现,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会计将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 2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出现,使会计具有了价值创造的技术支撑。会计要随着新兴技术的应用而变化,这就是会计变革的“技术观”。
从会计1.0时代到会计2.0时代的转变,是会计核算效率的提升,从会计2.0时代到会计3.0时代的转变,是会计功能提升的契机,使会计从单纯的核算发展到服务业务、参与决策的新阶段。
四、新技术下“大会计”具有的特征:服务“大老板”、依靠大数据、参与大战略
企业对价值创造的需求成为推动当今会计转型为“大会计”的因素之一,会计对新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当今会计转型为“大会计”的因素之二。“大会计”呈现四个改变:一是工作职能扩大了,从核算扩展到分析、决策和管理;二是工作要求提高了,要将财务工作与业务要求结合起来,财务分析不仅是财务层面上的分析,更应当是面向业务的财务分析;三是工作范围扩大了,既承担了内部会计的职责,更要发挥内部会计的作用,从为外部服务到为老板服务;四是信息量扩大了,从财务信息到业务信息。
(一)“大会计”是为“大老板”服务的会计
现今会计是为外部信息使用者如工商、税务、统计等政府机关及债权人、投资人和潜在投资者服务的会计,对企业内部的预算、控制、决策和规划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小。其通过会计等专业术语表达的财务信息,企业的决策者难以理解和利用,而“大会计”是直接为企业的决策者(即大老板)服务,功能在于帮助决策者作出决策,包括支持决策方案的制定、决策过程的控制、决策行动的实施、决策结果的分析,涵盖预算、成本控制、绩效考核和管理报告等内容。
(二)“大会计”是利用“大数据”工作的会计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正在成为实时企业、共享企业、移动企业。大数据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具,也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企业对大数据的依赖日益深入。企业成本管理有赖于大数据,如收集产品的平均成本、制定标准成本、反映实际成本,进行成本预算,制定成本降低目标、项目和清单等;企业的产品定价有赖于大数据,如分析对消费者价格预期、同类产品价格的市场认可度、价格的分段调整策略等;企业的管理有赖于大数据,如财务控制、存货控制、差旅费控制等都必须利用大数据。
(三)“大会计”是参与“大战略”的会计
“大会计”必须服务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前财务工作由CFO做,“大会计”时代财务工作由CFO和CEO一起做。现时会计看的是过去,而企业看的是未来;现时会计以财务语言表达信息,“大会计”要求以业务语言说话,要求会计与商业模式结合,与企业整体战略、企业项目筹划紧密结合。
五、新技术下“大会计”将解决现今会计的缺陷: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1世纪初的全球金融危机,最后都将责任归于会计,足以表明会计方法、会计标准等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落后造成的。随着新技术的推广,长期困扰会计的一些问题将得到解决。
从会计确认上看,现今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将商誉、人力资源、数据资产等重要的、新兴的资产入账,其原因是会计核算的数据来源少,无法满足资产确认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成本能可靠计量”的条件要求。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商誉、人力资源、数据等资产的经济利益预测能力会不断增强,准确度会不断提高,其列入资产负债表将成为可能,使表内资产与实际资产的偏差越来越小。
从会计计量上看,现今会计追求形式上的精确,但精确并非准确,而不准确的精确数据不一定具有价值。会计估计是现今会计的常用方法,很多会计数据都是估计的结果,会计估计由于受条件局限,导致信息不准确的现象大量存在。估计的不准确与人为的造假难以区分,造成客观差错与主观造假的混淆,其根本原因还是估计所依据的数据来源少。随着大数据技术在会计计量上的运用,这一缺陷将得到弥补。海量数据让公允价值计量变得容易。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基于可靠性目的,公允价值则具有相关性。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更关注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建立在可靠基础上相关,没有可靠性的相关信息和没有相关性的可靠信息,均无益于投资决策。会计计量之所以谨慎使用公允价值,是因为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和不公允。当会计处理系统建立在海量数据基础上时,资产减值的计提、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将在大数据基础上变得公允。
从会计记录上看,现今会计追求账户形式上的平衡和报表关系上的勾稽,意图通过平衡和勾稽保障数据的真实可靠,而实际上会计信息存在着不真实性,“水水线”的流程式造假,以形式上的平衡和勾稽掩盖了信息的不真实。其原因是会计数据来源无约束,当今会计无法从源头上扼制会计数据的虚构。现行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原始凭证,体现为人工筛选和审核的会计源头数据,其信息含量不足,带有人工痕迹的原始数据原始性被打折扣,在审核和筛选中遗漏和差错不可避免。合成智能系统在票据完全电子化下,将会计主体发生的所有交易和事项的海量数据收集汇总,原始数据输入突破现在的局限,如资金往来和存款。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信息来源造假将变得不可能,区块链的创新会将人类带入信息的自由公证时代[ 3 ]。
从会计报告上看,会计报告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现行会计报告只能反映企业过去,无法预测未来,提供未来的数据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报表输出信息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是增强实时性。软件系统可以出具任何时点和足够短期的会计报表,使会计报表信息从“离散变量”变为“连续变量”。二是增强对比度。未来会计可以建立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对比信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对比信息等。三是增强扩展性。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报表信息具有拆分、合并、重新整合的功能,更有利于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个性化需求。
由此可见,在新技术时代,现今会计必将转型升级,进入“大会计”时代,企业需求的改变成为会计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技术更新成为会计转型升级的外在手段。与现今会计相比,“大会计”时代的会计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发生了变化,会计的功能扩展了,会计的价值提高了,会计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扬.传统企业的互联网+之路:卖货、聚粉、建平台[EB/OL].新华网,2015-03-27.
【关键词】内部审计;全面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
1引言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组合给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各有侧重、相互支撑。一方面,企业内审工作的推进可以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企业的风险管理也不断地带动内审工作的
不断进步革新。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的风险,研究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为企业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防范与管控提出优化措施,以便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2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
2.1理论基础
在我国的金融发展历史上,互联网+金融的组合实属创新之举。它的理论依据有KMRW声誉模型、互联网经济学理论、梅特卡夫定律和长尾理论等。其中,长尾理论由安德森在2004年首次提出,此理论认为在商品的需求曲线上,这些尾部的商品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尾巴模样,尽管这些尾部的商品零散,但是由于数量巨大,累计之后的份额却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超过主流市场的商品价值。这个发现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尾部客户,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争取大客户。这个思路的转变使得原本这些无人问津的商品现在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在长尾理论中,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加快,准入门槛变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得以下降,消费者开始重视这些本被人忽视的商品,进行买卖交易。
2.2主要特征
2.2.1低成本普惠金融发展的局限性是成本和收益的不一致,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弥补这一点,完善普惠金融的发展短板。互联网金融可以将中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客户揽入金融市场之内,重新进行金融资源分配,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降低相关的运营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整合,打破传统金融的束缚,从而形成规模优势,获得效益。
2.2.2高效率互联网金融不受空间地点与时间的约束,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进行运营。只需要保障相应的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正常工作即可,中间环节的减少,使得业务运转效益高效。
2.2.3重体验互联网金融使得客户在获得服务之后可以立即反馈服务的效果,实现高效沟通,互联网企业在接到反馈以后可以进行服务改进,从而实现双向互动式的沟通和交叉链接的体验。同时,客户可以通过平台购买机票、预定酒店、代交交通罚款等,方便快捷。
2.2.4多风险大数据与云计算是互联网有效运行的技术支持,这些现代通信技术在给予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信息技术风险,如黑客与木马会盗取客户的密码,造成资金安全隐患。
3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1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味着企业在获得有效信息以后可以立即反应,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保持市场灵敏度,这同时也意味着各个企业获得信息的时间差不断缩小,竞争更加的激烈。此时,内部审计在企业防范风险的作用就由于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两权分离而逐渐重要。面对各种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业务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内部审计不能再向之前仅仅提交合规性检查报告给企业的管理层或董事会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应当及时转变,适应时展,不再拘束传统的监察职能,而是审时度势,为风险管理进行服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监督、防范、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和危害,变以往的事后风险管理为主动地进行事前、事中管理,重视风险评级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应对各种风险的发生,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3.2维护个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契合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不用去银行柜台,就可以轻松在手机客户端实现基金投资、个人存款等操作。金融的互联网与互联网的金融化的交互发展,使得可以更多地服务于广大群众,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4.5%,这个数据完全可以印证前文提到的长尾理论。越来越多的网民汇聚在一起,给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然而,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分析客户的消费偏好,获得顾客的消费数据,这样客户的隐私就得以暴露。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认定其中的合理界限。因此,这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之中,有的放矢,抓大放小,在保证风险可控的情况之下,尊重消费者隐私,维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也给广大的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3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吸取2种行业的优势,取其精华,再加以利用,大大扩展了金融服务行业的职能广度,挖掘了普惠金融的深度。但是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结合了2种高风险的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也急剧增高。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亟待完善,整个行业缺乏清晰的监管标准、明确的监管分工、科学的监管方式等,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急需有效的管理条例,来实现合理与效率的平衡,主个体之间的协调,实现技术与创新的突破,实现事前、事中的引导。在此背景之下,内部审计就可以对一些合规合法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明确企业经营的边界,扫除“灰色地带”,防范各类风险,如此一来,就可以促进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发挥内部审计的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
4互联网金融企业面对的风险
4.1监管环境发生变化
互联网金融公司常常利用自身平台和大数据优势,使自己成为整个信用创造体系中的关键桥梁。相较于传统的建立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之上的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联合贷款模式之中,利用信贷分工的手段,使自己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不受监管,让银行承担金融监管职责和信贷的风险。例如,在消费信贷余额中,多数信贷由银行提供,但是银行并不能控制这部分资金的潜在风险。这种联合贷款模式巧妙地使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在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的范围之内,如此一来,便使得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受有力的监管,有监管失效的可能性。银保监会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在2020年11月公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网络小贷新规”),目的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公司小额贷款业务的监管。此次新规的,宣布了新监管时代的到来,因为其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盈利模式、经营模式等都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会使得其更加规范的运营。例如,其第二十条要求,同一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作为主要股东参股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或控股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这就明确了互联网金融公司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同时运营多个小额贷款公司,而是应当在经营管理模式上需要对自己旗下的多家小贷公司进行重组,退出之前的灰色地带,在阳光下严格按照新规当中对小贷款公司的准入条件、业务范围进行发展。
4.2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由于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业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看到互联网金融企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丰厚的利润之后,也纷纷加入。在网贷市场里,除了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先驱蚂蚁集团之外,平安、腾讯、京东、小米、美团等也纷纷加入,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追随蚂蚁进行放贷业务。另外,在长尾理论之下,尽管中小微客户资金量小,但是汇聚起来的用户数量巨大,下沉市场潜力巨大。互联网金融公司依赖中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客户,利用低净值用户的规模化来不断挖掘下沉市场,提高交易效率,获得巨大收益,长尾效应更加明显。
4.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平稳运营,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内部控制如果存在缺陷,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如业务风险、法律风险等。鉴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尽管发展势头较猛,但是发展历史较短,各个企业都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意识不强的问题。例如,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股东权利过大的问题,往往利用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来进行利益输送,同时股东权利过大,会严重削弱监事会的独立性。因为监事会的成员大多就是本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尽管监督长拥有核查权与决策权,但是由于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最终导致权利形同虚设,不具有实际效力,架空的权利与职能并不会进行有效的监督。
4.4内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结合了2种高风险的行业,其风险不言而喻。传统的审计方法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手段处理数据,找出企业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显然无法有效地应用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其所有的交易记录、用户数据等都是利用计算机及时处理,保存电子凭证、账簿等。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往往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来防范和控制风险,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庞大的交易数据面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还需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熟悉互联网金融流程,根据系统识别出的各种风险,进行数据处理,寻找隐蔽线索,找出漏洞。
5建议与启示
5.1加强风险的预测和预防
互联网金融风险复杂多变且具有隐蔽性,因此,更需要内部审计发挥在金融监管中的核心中坚力量,进行事前、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具体来说,在内部预测时,互联网金融公司应当注意内部控制结构是否合理有效,观察业务模式是否合规,检查资金流向是否健康,分析是否与社会福利相悖,应当面面俱到,考虑风险的可能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防范。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除了可以帮助企业尽快适应资本市场的监管,进行稳步发展,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树立企业形象。在外部预防中,要随时警惕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更新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运用。总而言之,应当科学利用互联网技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进行早预测、早预防,及时地控制风险会使企业更加平稳地经营发展。
5.2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业务风险的管理
尽管长尾效应显著,可以积少成多,最后累积起来庞大的用户群体,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但是,这些利用长尾理论累积起来的大量资金同时也带给企业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谨记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之中,应当将汇集的大量资金投入风险低、收益高的货币基金,遵循分散性原则,不仅要争取最大的收益,还得保证安全性,不断优化自身的资金配置。同时,还要在公司内部设立合理的准备金率,以便在经营的过程中发生挤兑事件或者遭遇基础利率变化而产生的流动性短缺,不至于让企业落入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5.3找准市场定位,回归金融科技本质
互联网金融公司往往倾向于强调其是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公司,原因之一是如果试图摆脱身上的“金融”影子,科技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拿到更高估值;另一个原因就是科技行业相比于金融行业监管较松。然而,在如今监管大环境变化的趋势之下,互联网金融公司更应当找好自己的市场地位,抛弃打擦边球的想法,认识到监管大环境的改变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限制,回归金融科技的本质,尽快适应新监管时代的到来,从而更加稳妥地进行市场活动。
5.4建设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
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精心栽培。对审计人员应当进行综合性的培训,同时学习审计、金融、法律、计算机知识等,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还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对本企业的内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开阔视野,以便帮助内审人员更好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适应节奏。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