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的心理学知识

常见的心理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的心理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见的心理学知识

常见的心理学知识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从目前情况来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还不够强,一些高校把已设计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最终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道德模型”和“社会的工具”,忽视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造成知与行、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另外,教育形式比较单调也是当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谈心、讲座、座谈会等无法从根本上打动学生,党团活动创新力度又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欠佳,学生的思想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而思想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思想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严重还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办法,其中最为核心的精神在于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而这样的方法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应借鉴的。因此,应该改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心理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

(一)二者的理论渊源相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理论基础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这表明,二者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二者在内容上相关。康德说:“我们的一切认识从感性开始,进而到知性而终于理性。”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关注社会对学生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也需要关注学生基本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补充了后者,并弥补了传统教育理念的不足。

(三)二者在方法手段上互动。心理健康教育较之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方法上的优势,其通过共情,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通过排解、疏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为协助者,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理论性较强,容易出现凌驾于实际生活空泛说教的现象,使学生谈“思想政治”色变,产生抵触心理。因此,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采用润物细无声的心理疏导方法,可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措施

(一)转变教育理念。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强调对社会的服从,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在很多人眼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单纯的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和引导,社会至上是它的价值本位,而不是为了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教育理念上要进行转变,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服务于社会,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这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观念上的结合。

(二)了解学生心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压力:观念变革的压力、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同时,他们自身又存在五个方面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学好知识和提高素质的矛盾、自我发展和家长要求的矛盾、经济消费和经济能力的矛盾、性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矛盾。这些都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应了解的。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思想可塑性很强。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政治观、法制观的教育和引导,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使其从心理上产生认同和接受,并逐渐外化成行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从学生的不同个性和成长规律入手,因材施教,把育人工作真正做到每个大学生的心坎上。这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结合。

常见的心理学知识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苯那普利、倍他乐克对治疗老年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 1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停服其他降压药1周后,以初始剂量口服苯那普利5mg,qd,倍他乐克25mg,qd,根据降压疗效、心率、心律变化调整剂量,采用统计学配方法检验治疗前后血压、心脏彩超、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血压值由(188±28)/(112±20)mmHg降至(120±10)/(78±18)mmHg,心率由(96±8)次/min减为(68±7)次/min,复查心电图STT改变及房性、室性早搏、房颤等各种心律失常均有明显好转,心脏彩超复查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有明显改善,以上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在90%以上。结论 两药合用,可减少用药剂量,增强降压疗效,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可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左室舒张功能,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舒张功能减退,心律失常;苯那普利;倍他乐克

老年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律失常、其猝死率、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危及老年人生存及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不仅仅是把血压降至正常,更重要的是减轻并且能够逆转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本人用小剂量苯那普利、倍他乐克对治疗老年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律失常10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选择1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高血压2级84例,高血压3级22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倍他乐克禁忌证者)。男86例,女20例,年龄60~84岁,平均67.8岁。

1.2 方法 治疗前测血压,查血、尿常规、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心脏彩超、心电图。停服其他降压药1周,初始剂量均以苯那普利5mg每日早上空腹顿服,同时给倍他乐克25mg每日早晚饭后顿服,开始服药期间每周随访1次,测血压、心率、心律、观察临床疗效,血压稳定者,半月随访1次。测血压均采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前休息15min,坐位测血压2次,取平均值。根据血压、心率、疗效,调整苯那普利、倍他乐克剂量;其中3例男性,2例女性患者按初始剂量服用2周后,血压虽降至正常范围,但心率减慢至48~55次/min,即把倍他乐克减为6.25~12.5mg qd。苯那普利加至5mg bid后,血压心率维持正常;5例男性和3例女性患者均为高血压3级,服药2周后血压无明显下降,改为倍他乐克25~50mg bid,苯那普利5mg bid后有6例患者血压逐渐降至正常,仍有2例患者血压高于正常,且心率偏快,倍他乐克加至75mg bid后取得较好疗效。其余患者均按初始剂量治疗。所有病例6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心电图,结果见表1、表2。

1.3 统计学处理 以治疗前后自身资料,采用统计学配对方式进行检验,判断统计学差异,实验室各项指标,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血压值由(188±28)/(112±20)mmHg降至(120±10)/(78±18)mmHg,有显著性差异(P

高血压心脏病舒张功能减退,导致左室舒张期充盈压升高,舒张早期快速充盈血量减少,故VE峰充盈率降低而舒张晚期左房容量增大,左房扩展使左房代偿加强收缩导致房缩期充盈血量增多,VA峰增高,故VE/VA比值1(P

3 讨论

治老年高血压并发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律失常,往往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易引起心律失常。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退行性改变,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室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不仅是左室而且也累及左房。左房做功增加及左房不匀称扩大,左房肌应激性增强,传导和不应期不一致都是高血压易致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苯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阻止血管紧张素I(Ang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使体内AngⅡ减少,导致血管扩张、醛固酮分泌减少,使血压降低。此外,还可以抑制激肽酶Ⅱ,减少缓肽酶的降解,使PGE2和PGI的合成增加,加强血管扩张作用,更有利于降压,而且由于血管扩张作用,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射血分数,改善心脏功能。还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性改善心功能,间接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明显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源性猝死[2]。

倍他乐克是脂溶性的长效β1受体阻滞剂,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对糖代谢和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降压作用为心脏β1受体阻断后的心输出量降低,同时也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并使心率减慢,心肌耗氧量降低,不仅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而且能防治心肌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符合最新的高血压治疗原则。老年高血压,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心肌缺血,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及心动过速,以上两药合用,用药剂量减少,作用加强,有利于缺血区域心肌血流的再分布,并改善血管内血液瘀滞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对心电图STT有明显动态改善,控制心律失常,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猝死率。两药合用,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轻(本组用药因苯那普利引起剧烈咳嗽2例,脸部皮疹1例,停服苯那普利,改用吲达帕胺治疗,未统计在内,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新生.高血压病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6(23):223.

常见的心理学知识范文第3篇

摘要: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提高师范生从业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确保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教师。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常见的心理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成就动机;策略

教育心理学调查与实验表明,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注意力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可见,要使学生学好公共心理学的课程,学习动机是关键。本文从奥苏伯尔提出的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入手,分析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公共心理学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又称求成需要,被认为是人类的基本而重要的动机。在奥苏伯尔看来,学习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所组成:认知内驱力,是由好奇心或探究欲引起的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求知欲;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通过获取学业成就而获取相应的地位的需要,在这种需要中学生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认可(通常是长辈的认可,如教师、家长等)而表现出的要努力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如何激发和抓住学生的这些需要让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心理学公共课的学习当中去,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地方。

二、激发学生心理学学习动机的策略探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心理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未来教育和社会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作为体现师范院校特色的公共心理学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日趋显著。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来,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和相应理论知识做出了探讨。

1.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由好奇心或探究欲引起的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求知欲。这种内驱力是由个体天生具有的好奇心派生出来的,因而它属于内部动机。内部动机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更难激发,但一旦激发持续时间较长,效果较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由已知的感兴趣的认知引申出未知的材料,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心理学跟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已知材料可以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最近的新闻报道,名著里的人物或故事,甚至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动漫或当红电视剧中的情节。给常见的已知材料一个心理学新的视角,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例如,在讲“希波克拉底的人格气质类型理论”的时候,可以用大家熟知的名著人物举例:《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多血质人格的代表,而林黛玉则是抑郁质人格的典型;《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人格特质都偏向于胆汁质;写出著名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可以从他的作品里看出,此人拥有黏液质的人格特质。再例如,讲到“感觉后像”的知识时,将《名侦探柯南》中的“死亡之馆”的案件搬出(此案件的解决利用到了“感觉后像”的知识)让学生尝试用刚学习到的知识,破解案件中的死亡信息,既能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浓厚的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诸如此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学的知识与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生活都紧密相连的材料展现方式,在课堂上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当然,要收集与各个知识点相关的材料是需要平时的留心与积累的。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从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来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学习和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激发认知驱力的作用。据以往教授经验,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课堂小实验和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心理学知识的热情。例如,在学习遗忘的理论时,用当堂记忆随机数字的小实验来让学生体会系列位置效应的遗忘规律。再例如,在讲授心理健康这一章节的时候,在系统介绍完焦虑、抑郁、恐惧、成瘾等多种常见心理问题后,给出案例,让学生试着通过给定信息给个案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拟定解决方法。当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来看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并能参与其中体会这个过程,这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动力。

2.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通过获取学业成就而获取相应的地位的需要,在这种需要中,学生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把成就的获取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的手段,显然这是一种外部动机。虽说内部学习动机至关重要,但奥苏伯尔也告诫我们,不能够因强调内部学习动机而忽视或贬低对外部学习动机得培养。因为,几乎很少有人在长时间的学习专研中能始终表现出充分的认知内驱力,自始至终都将掌握大量教材作为学习的目标与动力,更多的时候大量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相互促进的结果。想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就要塑造相应的竞争环境。笔者主要使用的方法有:小组讨论报告,回答问题计入平时分。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考试的计分方式,强调平时分的重要性,及规定获取平时分的方式,对学生而言能形成一种激励。知道自己平时的努力能够获得怎样的回报,同时也了解这种回报在班级排名中能够给其带来怎样的优势后,部分学生表现出来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在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可以开展以寝室或座位号进行分组的课堂讨论活动,在布置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报告的效果往往较好,小组间竞争激发的集体荣誉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大大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3.如何提高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认可(通常是长辈的认可,如教师、家长等)而表现出的要努力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很明显,附属内驱力也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一种建立在“关系”之上的驱动力,只有让学生认同和尊敬的师长才可能激发这种内驱力。因此,在这种驱力中为人师表和建立权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已经证明,具有附属内驱力的学生,因有高度的从其所依附的长者方面获得赞许的意向,而能在班级里取得较好的成绩。可见附属内驱力在激励学生获取更好的成绩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附属内驱力,笔者认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必须做到的是成为一个拥有个人魅力和特点的教师,而非教书机器。要多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与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做到在师生关系中拥有真实的交流。只有当尊敬和喜爱的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才可能会由于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认同产生附属内驱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注重激发认知内驱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一方面,会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设计更多的课堂讨论与小实验;另一方面,会尽量联系学生的课余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来联系要掌握的知识。首先,更多的课堂讨论意味着更少的讲授时间,心理学公共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课本章节相对较多,讲授时间缩短容易影响课程进度。克服这一弊端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学一部分内容,然而往往存在有部分学生不去完成自学任务的现象。小班教学可以用分组报告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而公共课更多地涉及上百人的大班教学,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有,就学习内容而言,有些知识点较易联系到生动有趣的内容,而另一些较难有所联系。当最初给了学生“这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这样的印象之后,遇到相对枯燥的章节,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2.教学注重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我提高内驱力有它本身所固有的缺点,它含有较强得功利主义的倾向,这种内驱力的需求主要在于取得外来的利益。如果学生的动力主要在于在一门课程的考试中超过其他同学,那么在学生结束一门课程之后,就会很少考虑到这门课所学知识与日后的工作的关系或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从而意识到这门学科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设置心理学科目是因为在现实教学中,心理学的应用真的很重要,如果只是为了考试答题而不注重对知识应用的思考就有些买椟还珠的意味了。

3.教学注重激发附属内驱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往往会注重与学生的关系,注重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和讲课风格,建立权威感。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多人还在人格的发展时期,在完善自己的“自我同一性”,需要体验考虑了各种实际选项,做出了选择,并实践选择的过程。一味地引导学生遵从权威,而不是叩问内心容易使个体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化,遵从长辈的选择而非自己去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在认可和遵从长辈的情形下停止对同一性的探求,从而形成同一性拒斥(没有经历探求同一性的过程直接遵从了长辈的价值观)。如果学生只是一味遵从权威而缺少对自我的思考,容易形成刻板与肤浅,不会沉思,应变能力差的性格缺点。综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从成就动机的各个方面入手,取长补短,使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动机相互促进,这样才能使其拥有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和更健康的学习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何相材.师范生公共心理学成绩差异分析及教学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49-51,87.

[2]彭琼,王警可.学习动机理论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3,(5):15-17,21.

常见的心理学知识范文第5篇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不清晰。就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而言,目前就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很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些毕业生,其心理学知识却大多是毕业后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自学而来的,或在职期间参加各种培训或进修时学到的。教学理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是这门课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直接原因。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大多重认知而轻人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感觉、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讲授占了一半以上的课时,而人格部分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少第二,课程的实践性或体验性不够。现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阐述过多,而对这些概念、原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的操作性知识介绍较少;对一般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以及调控的操作性知识较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多,要求学生对一些个案进行体验和展开讨论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较少。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首先,高职公共课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理论的讲授内容过多,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不够,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我国高校中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粗糙,仅仅是电子化的教科书,内容乏味,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达到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积极参与投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在教学评价上,多采用“标准化”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由于全校参加该课程考试的学生数量较多,为“公平”起见,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内容出大多有标准答案,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自身人格状态的了解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调适,同时忽视了考查学生将这些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违背了心理学特殊的育心规律与教育价值。

二、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