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找到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指定参考书:669心理学基础:《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西方心理学史》(第二版),郭本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893心理学研究方法:科目权重:实验心理学(40%);心理测量学(30%);心理统计学(30%)。 参考书目:《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实验心理学导论》,邓铸等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 《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戴海琦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第三版),张敏强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邓铸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根据参考书、以及科目的权重指定自己的复习计划。计划要求计划分为总计划、分期计划和每天计划。从开始复习到考试之前,一共有多少时间,每本书要看多少遍,这是总计划。每本书的每一遍花多长时间看完,在什么时间段看完,这是分期计划。每天各科复习参考书要看多少页,这是每天的计划。三者缺一不可,每天的计划可以变动,但分期计划千万别完不成或者拖期,否则你会发现任务越积越多。最后你可能会郁闷的吐血而亡。
开始更具自己的指定的复习计划进行复习。备考时,强烈建议同学们从教材开始,因为心理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尤其是目前命题的趋势越来越强调知识的比较和运用,更需要大家对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做全面的了解。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
(来源:文章屋网 )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背讲义,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组织集体辩论,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酌情给学生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王文增 沈阳体育学院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
律的科学。作为一门课程,在体育院校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沈
阳体育学院已有多个专业开设《运动心理学》课程,包括运动训
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课以及应用心
理学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课。本文将针对生源为运动
员的大学生所修《运动心理学》课程教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有效
的教学模式。
一、《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大多数体育院校《运动心理学》课程的授课模式比较单
一,一般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以记笔记
看书的方式听课。有条件的学校会安排 2-3 次实验课,这些实验
课也大多是基础心理学方面的实验,与实际运动情境联系较少。
这样的授课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因此学生的听课主动性差、
参与性低,教学效果不佳。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没有考虑本课程
特点造成的,所以要提升教学效果就应当考虑以下两个特点:一
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二是本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运动心理学是其母学科心理学在运
动实践领域的运用,将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运动领域相
关情境结合到一起,具体来说包括:(1)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
运动现象;(2)运动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3)在运动中遵
循、利用心理学原理提高运动成绩。所以运动心理学与运动实践
领域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实践,只
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对象的特点。本文所谈《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对
象为参加单独考试进入体育院校学习的大学生,他们具有二级及
以上等级运动员证书。 这些运动员大学生的身份, 首先是运动员,
其次是大学生。他们参加过各级各类运动比赛,具有运动经历,
体验过运动领域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从事《运动心理学》教
学的教师并不都是运动员或体育院校出身,运动感受可能没有他
们的学生丰富。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授课具有天然的缺陷,
忽视了运动员大学生的运动经历,没有很好利用他们的专业背
景,教学很难深入到深层次运动领域。所以要想提升教学效果,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待转变。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传统《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学
生听讲,课中穿插提问或讨论,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大多
数时间被动地听讲,实质为填鸭式教学。我们认为改变这种教学
模式应从根本上入手,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把课堂一半时间还
给学生,使他们成为那部分时间的主体。相应地前半部分时间由
教师讲授相关知识和理论,学生听讲;后半部分学生走上讲台谈
对知识的理解,例举运动实践案例说明相关原理。
具体操作程序:在本课程第一次上课时将教学模式向学生进
行介绍,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责任和任务。教师将教学内容按章
节分配学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专项或兴趣点组成小组,课
余时间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形成统一观点。教学进度进行到小
组相关内容时,小组推选代表讲授小组研讨内容,同组学生可以
补充内容。其他小组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自己的观点(要求
每位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期间对其他小组提出至少三次以上的
问题或谈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二)观看比赛视频,分析运动中的心理现象
本课程教学对象运动员大学生都有参赛经历,他们对大型比
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能够体会到运动员在比赛一瞬
间的心理感受。授课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体育比赛中一些经典的
运动场景,可以引导运动员关注体育比赛中与心理学有关的现
象,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释分析运动员当时的心理状
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观看撑杆跳高女
皇伊莲娜•伊辛巴耶娃的比赛视频,她在比赛间隙干脆在场上找个
地方躺下,盖上毯子蒙头睡觉。这种场合当然是睡不着的,伊娃
实际上也就是躺在毯子里闭目养神,偶尔会站起来看看比赛的进
度,这段时间她就是场上最悠闲的人,比赛似乎与她无关。伊莲
娜•伊辛巴耶娃实际上是在进行心理训练,调整心态打好比赛,教
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她的心理训练方法等。
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收集经典的体育比赛视频,这些视频要
与授课对象的运动专项有联系。课程讲授到相关内容时,教师给
学生播放这些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视频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如
果是比赛成功的案例,请学生谈如何保持这种状态;如果是失败
的案例,请学生提出应对策略。运用头脑风暴法,每个案例不要
局限于少数学生,要尽可能地鼓励多名学生从不角度来分析。最
后由教师总结点评。
(三)现场观摩运动情境,在运动中理解心理学原理
运动员大学生的课程分两大部分,一是专项训练,二是理论
课学习。《运动心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将该课程的讲授与学生
的专项训练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有利
于学生提高训练比赛成绩。学生对运动过程的感受具有即时性,
他们在训练比赛中所体验到的运动感受非常深刻准确,一旦结束
训练比赛回到课堂时,他们的感受就会有所减少,不利于探讨和
分析。所以教师可以与专项训练课教师沟通,安排部分学时的运
动心理学课程在专项课中进行。
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专项特点,结合运动心
理学相关知识,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专项课教师。前一次
课,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下一次课,带领学生在专项课训练
结束时谈感受,谈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并请专项课教师进行点
评。
(四)邀请优秀运动员走进《运动心理学》课堂
优秀运动员有着丰富的运动比赛经验,邀请他们到课堂向学
生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学生进行有关主题的探讨,可以帮助
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独特的品质,学到一些经验性的知识技
能。
具体操作程序:任课教师在开学初联系优秀运动员,根据他
们的运动项目向他们推荐一些选题,请他们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
准备。当课程进行到相应阶段时,请他们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
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以上《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先期调整教
学进度。在开学初,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作出安排,哪
一章节采取哪一种授课模式确定下来。在一个学期的授课期间,
各种模式可以灵活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
业背景优势,促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记忆原理 记忆效果
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懂得并学会熟练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用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效果。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应当根据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与身心发展特点,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记忆规律就可以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一,要利用记忆原理中的知觉表象进行教学
利用各种感觉通道上的知觉表象,包括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和触觉、动觉的表象进行记忆指导。也就是说,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最初印象,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和大量丰富的记忆表象,使他们能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来具体感知文章提供的信息,促使记忆表象向长时记忆转化。目前,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大量运用,就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可能性。而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他们的手和脚也同时活动起来的教学方法,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短时记忆是容量有限的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可以储存7±2个信息组块。而组块是主体对信息的特殊的组织和编码,它与人的知识和经验有关。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材料的组块就不同。因此,扩大每个组块本身的信息含量,其中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将机械记忆改变为意义识记,充分理解记忆材料。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些联系进行高效率的记忆加工。
第二,利用记忆原理中的精加工策略进行教学
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在要加工的记忆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的材料记忆的学习方法。对材料加工得越深,信息保持得就越好。比如: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的意义,以促进理解和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如在回答“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描述自己在危难之中接受重任的语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一问题时,常有学生因记不清这两句的先后次序,而导致失分。为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我给他们出主意:记住“任命”一词,就不会再出错。此后,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基本不再出错。
对学生经常混淆的说明顺序和记叙顺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式,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这些知识点的联系,强化这些概念间的细微区别,扩大有关特征,促进辨别学习,不断地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让学生清楚各类概念间的不同处,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头脑中牢牢地印入这些基本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对这些信息加工得越深入,越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记得越牢固。
第三,做笔记可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研究表明,学生不但可以借助做笔记来控制自己的注意,而且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新旧知识建立联系。通过对学生笔记的检查,就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所在,及时进行强化或反馈。通过作笔记,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和适当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识记的转变过程中,此时,教会他们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教会他们理解识记材料的含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近几年来中考背诵默写的得分情况时,会发现:学生不是不会背诵,而是不会“写”,他们往往在一些关键字上失分。基于这一观点,我在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开始要求他们记下讲课要点,并在课堂上检查他们的笔记。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明白了:“明白”仅仅代表听“懂”了,而不意味着“理解”了,要想准确表达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之后的考试结果也证明了做笔记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知道新旧知识的内部联系,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是一个有效提高学生记忆效果与学习成绩的方法。
第四,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它表现为多种具体形式:有“描述策略”、“归类策略”、“表象策略”等等。对学习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比如:学完了初中阶段的全部知识后,要求学生按照文学史的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出初中课本涉及的全部古代文学知识。这样,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本内容,同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类,加深理解。比如,找出其中哪些作家的作品有相似之处,哪些地方容易混淆,如何区分等需要精加工的内容。此时能再辅以教师的强化复习和及时反馈,学生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全面。
【关键词】 英语 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63-01
学生应该养成哪些习惯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制定学习计划
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小目标,这个小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达成的,这样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 课前预学
预习即上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从而扫除听课中的“拦路虎”,减少听课的盲目性,提高记笔记的水平,增强听课效果。在本着学会学习的原则下,课前自学应改变仍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把新词在词典中的典型用法例句摘录并模仿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也是课堂中听课的重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3 专心上课
听老师讲课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要阵地和最佳途径。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不走神是听课质量的保证。心理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天才就是不断地注意。学生在课堂上让目,耳,手,脑等感官都紧随老师的思维活动进行积极思维,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4 注重听说训练
听说是英语起始教学的基础,学生要注意听说训练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清醒地意识到:在高一期间侧重听说,逐步培养读写,有助于打好语言和口语基础,才能引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读写可以巩固和加强听说,提高语言的能力。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读是吸收,是输入;说和写是产出,是输出。只有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输入得少,输出就少;输入越多,输出就越多。在我国这样缺少英语环境的条件下,要迅速大幅度地增加词汇量,要使学生产生语感,训练用英语思维,自由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就要做到从小开始、从早开始、从课堂开始。
5 轮流作值日汇报
教师可以把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固定为“Everyday English”,其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教师让全班学生轮流作简短的英语值日报告或者组织学生围绕单元话题作“English talk”。《新目标英语》每单元设计了一个中心话题,内容大都贴近中学生的生活。通过“English talk”,学生既复习了已学过的语言内容,又沉浸在课堂的英语氛围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如何使五分钟“Everyday English”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事先确定好值日生。值日生可以是一名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表演或讲故事,也可以是两三名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对话;其次,值日生报告时,教师不必指出学生叙述中出现的细小错误;第三,要控制好时间,以不超过五分钟为宜。
6 勤记笔记
对于英语这门学科而言,记忆的东西相对多一些。而我们能在课堂上记下的东西毕竟有限,就需要在课余时间多温习一下,才能记得牢固。不同的学生记笔记的方法不相同,如果你记的笔记很全面,很简要,你的复习也会很清楚,很有条理。听课时经常记笔记的学生,成绩相对好得多。这是因为,记笔记不仅有助于集中注意,活跃思维,克服头脑中记忆和存储的局限性,而且能够防止遗忘,积累资料,便于今后的巩固和复习。我们记课堂笔记最常用的方法是“提纲式”笔记法,即一边听课,一边敏捷地概括和记下重点和难点。课堂笔记要尽快整理,使要点突出,这对巩固知识十分重要。笔记的充实整理包括两点:一是把课堂上漏记或记错的内容补充上去或改正过来;二是理清纲目,突出重点、难点,用概括的语言将本节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使记笔记成为一份经过自己提炼加工的、深化的和系统化的复习材料。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 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巩固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加强记忆和提高学习能力都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十九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以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学习新知识后一定要趁大脑的记忆痕迹尚未消失时及时复习,最好做到当天所学内容当天消化,等记熟后就可以再隔长一点的时间再复习,这样可以达到尽快保持的目的。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8 建立课外活动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