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学中内部控制的概念

审计学中内部控制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学中内部控制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学中内部控制的概念

审计学中内部控制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研究型教学;教学衔接

作者简介:尚煜(197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劲(1988-),女,辽宁阜新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建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1205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94-02

一、内部控制及课程介绍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与程序。而内部控制学主要研究的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科学,高校内部控制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更好地运用内控框架体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优化的效果的能力。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美国先后颁布的COSO公告、SOX法案与ERM框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此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都进人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006年,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牵头,由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形成,这一变化也促使了高校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调整内部控制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扩充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部控制课程是高校管理类的专业课程,财经类的核心课程,在大学本科阶段,内部控制作为会计学或审计学的一部分章节来介绍,研究生阶段大多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内部控制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使得老师教、学生学都有难度存在。相对于大学本科的初级学习来说,研究生的学习应属于高级学习。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要有不同的侧重。内部控制教学如何更好地实现本科到研究生的过渡,从本科生阶段的通识教育上升到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型专才教育,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内部控制课程体系设计

1.本科阶段教学体系设计

本科阶段通常把内部控制教学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系统地阐释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和实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以及掌握应用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这四个部分主要指:

(1)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包括内部控制在不同时期的概念、属性、标准、地位、功能、作用、目标、原理、方法和策略。

(2)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包括内部控制的概念基础、内部控制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等。

(3)内部控制公司和业务层面的设计。公司层面包括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业务层面包括采购、销售、筹资与投资、担保、资产合同管理等管理的内部控制。

(4)内部控制设计的评价。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对不同情况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不断修正和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规避企业风险的目的。

2.研究生阶段教学衔接设计

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并传播,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因为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如果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过多,难度上也与本科差距不大,就会使他们感到教学意义不大,并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补充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将内部控制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所以教学体系设计要在本科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提高,要以本科教学内容为中心,建构完整、深刻、灵活的知识体系。

首先,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中,不仅包括内部控制的各阶段发展历程和特点,还要与内部控制体系整体框架联系起来。虽然我国的内控体系借鉴的是美国的COSO和ERM框架,但内部控制架构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COSO报告,还要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自己的内部控制的规范和体系。例如加拿大的COSO报告,英国的Turnbull报告,南非的King报告等。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中,不能仅局限于设计原则和方法,要站在一个更全面的角度,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重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定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虽不完全相同,但从概念的覆盖领域上看,存在着很大的重叠区域,可以将公司治理视为内部控制中“内部环境”要素的一部分,这样能够体现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所起的制约作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再次,内部控制公司和业务层面的设计中,保留原有项目的控制下,公司层面还应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部控制。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力求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的和谐发展。因此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内部控制设计就应该纳入教学体系中。

最后,对内部控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点播。例如企业应当重视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根据内部控制要求,结合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因素,制订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有序组织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优化管理流程,防范经营风险,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教学衔接方法探讨

在本科阶段的内控教学中,大多高校主要以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手段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多数学生只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精力主要放在机械记忆上,主要原理不能很好把握,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近年来也有学校开始注重内部控制教学要与实践相联系并取得了初步进展。例如李阳、武生均、张宇(2011)认为,组合式教学方法在四川师范大学的内部控制教学中,全面有效地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应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尉玉芬、沈春伟(2012)认为落地式服务教学体系在西南大学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提高,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与改革空间,能有效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来说,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兴趣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研究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我才能发挥。如果把研究生教学等同于本科生教学,单纯从内部控制基本知识传授或简单案例分析实践入手,要求掌握书本上所谓的系统知识,将会导致研究生思维能力的束缚,更无法满足他们科研的需要,对研究生的发展和研究复杂实际问题的帮助是甚微的。对于研究生的内部控制教学,要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研究、探讨为主要形式,以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有争议的或前沿问题为研究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方面加以强调:

1.作好内部控制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包括整个课程学习的记录。课下学生要为每次课程做好充分准备,搜集上市公司年报、商业报道、刊物以及专门设计的内部控制案例和资料;课上,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积极参与学生对内部控制学习的基础设想,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和一些真实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认真思考,运用专业知识去思索、解答这些问题。与学生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不仅可以真正地把课堂内容深入下去,还能完善学科新内容、新体系。

由于目前研究生的内部控制教学课堂时间仍然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科研能力,在同学中形成科研团队,制订科研计划。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重视团队的科研进展,而这些,都要反映在学习报告中,需及时调整和汇报。

2.融入导师研究方向

在学生具备了内部控制专业领域基础性的知识储备后,引导学生熟悉自己的近期研究,吸纳有兴趣的同学融入导师的研究步调中,获取宝贵的稀缺资源,多看多读多想多做。就内部控制理论来说,研究要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主线,全方位了解掌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操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同时以我国最新的内控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主线,不仅关注内控设计理念、原则和方法,而且着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评价。在学术上,研究生与老师是一种交流探讨的关系,在生活中,是和谐、亲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要指点学生的迷茫和困惑,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结论

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教学作为培养未来内部控制人才的主要形式来说,不论本科还是研究生教学都有些滞后于内部控制规范、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内部控制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也不多,受多方因素影响,本硕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衔接有待于摸索和改进。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享受钻研知识的过程也非常宝贵,不能把教学等同于研究,让科研取代教学。课程教学是基础,科研探讨是关键,教师应该掌握研究生的教学规律,积极引用创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尉玉芬,沈春伟.《内部控制》课程“落地服务”模式探析[J].商业会计,2012,(9).

[2]付君.内部控制学教学内容定位与教学方法设计[J].财会月刊,2007,(5).

[3]李洋,武生均,张宇.财务管理专业《内部控制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J].财务与金融,2011,(5).

[4]郭德侠.自我反思:导师的责任和义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5]段丹.规范与创新并举,确保新增硕士授权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乔慧茹.关于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科技风,2009,(4).

[7]赵蒙成.基于问题的学习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03,(4).

审计学中内部控制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财经专业;内部控制;教学改革;探讨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财经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教育部设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内部控制》的一般性决定了它有很大的适应性,对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内容及管理规律有重要作用,对解决管理实际问题以及帮助财经专业学生扩大知识面有很大帮助。同时,高等教育面对的受众体已是“90”代,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意识急剧延伸。集中表现为好胜心与自尊心极强,喜欢彰显个性,渴望别人的认可与互动式的沟通。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最新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学生在本阶段的特点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

二、《内部控制》课程的本质及在教学中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课程的本质

《内部控制》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集合科学。最初曾以财务会计中的一部分存在,至今仍与财务会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导致传统认识的一个重大误区:将内部控制看作会计的一个分支。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培养的,只能是技能更加纯熟和突出的会计人才,与真正意义上的财经管理人才相去甚远。事实上,内部控制从会计以外的其他领域吸收了众多元素:最为典型的就是采用了管理学中的大量理论与知识。所以财务会计中所涉猎的内部控制只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中的一个子系统(主要涉及资金、财务等),相当于一片森林中的一棵小树。而审计课程中所提到的内部控制,不仅对于内控原理讲述较少,而且更多偏重于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角度,涵盖内容不全面。内部控制活动涉及经济、法律、文化等领域,又受到社会模式、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管理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内部控制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也就变得非常复杂,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决策者的管理哲学及自身修养的变化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所以内部控制好比是水要看装在什么样的容器里一样。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课程是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桥梁。但对于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那些从未接触过内部控制理论的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尤其是企业管理经验。而相当部分高校的教师,也是毕业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内部控制实践教学经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另外从目前的内部控制课程教材来看,80%-90%的教材是以制造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环节为经济业务内容展开介绍的,由于学生缺乏对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的认识,使学生较难理解。同时,基于COSO的最新《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理论,从风险控制理念、公司治理等对内部控制进行了丰富和延伸,同时经济发达国家对内部控制也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些关于内部控制研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也没有完全反映在教学活动中,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是投入的课时较多,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内部控制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当创新。

三、如何实施《内部控制》的教学改革

(一)对《内部控制》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内部控制》本身就体现往复的过程性,在企业的存续中不断自我完善,恰恰需要实践和自主性,并随企业自身发展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都与研究性学习不谋而合,使这种方法具备了应用于该课程的天然条件。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策略目标有双重指向:一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学生目标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胜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掌握现代信息查询工具等;深入了解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专业知识,感受探索研究的快乐。

2.教师目标

在《内部控制》授课开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及兴趣状况,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从而使学习成为充满活力的知识自主建构过程。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加强专业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快乐学习。

(二)创新《内部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

1. 对教材选用与编著的创新

当前,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理论丛林,国内各种管理学教材也是百花齐放,数量繁多。根据统计,目前发行在外的内部控制教材种类较多,可用于财经专业本科阶段的亦有不少,这些《内部控制》教材一般呈现以下共性:一是知识体系基本相同,都是按照企业的财务会计的控制职能来进行编排,辅之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发展方面的章节。二是教材连续性不强,很少有再版,对管理学的热点问题缺少跟踪研究与持续探讨。三是教材中对于实践问题往往是辅以简单的案例,对于案例的编写也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缺少系统地设计,难以使学习者产生深度的思考与共鸣。在《内部控制》教材的选用与编著时,着眼点既要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继承与批判,又要紧跟世界管理理论的最新变化,同时又要适合财经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学习兴趣,进行系统统筹与设计。

2. 对内容结构设计的创新

对于《内部控制》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基本职能理论的演化及最新成果应做相关介绍;二是对最新的管理学理论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传统管理理论的教学时间;三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财经类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及审计学原理等的教学内容应严格区分;四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内容的设计。

(三)构建形式多样的“案例教学”模式

《内部控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案例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抛弃传统的“书本教育”,一切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出发,突出财会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构建形式多样的“案例教学”模式。第一,应从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分析入手并进行模拟实习,从中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内部控制》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资金业务内部控制的场景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的时候,又有了直观感受。第二,可以适度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内部控制课程的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实现逼真模拟,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通过多媒体的案例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容易与深刻。

(四)转变教学模式进行师生互动

《内部控制》课程中所涉及的大量理论比较抽象,比如COSO中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内部控制环境、交流与沟通”等内容,学生就不易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必须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主讲”地位,尽力创造条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多给学生一些发表见解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形成导、学互动的良好氛围。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电话、BBS、E-mail等与任课教师保持经常联系。教师可以访问学生,学生也应该拜访老师,进行个别的面对面的交流。

(五)进行分组式合作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内部控制》课程不仅是专业知识,也是一门对交流沟通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及广度,更大的作用是提高人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争辩,而这种争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力与表达力,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智慧。教师就某个热点问题或专业问题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部收集资料,了解最前沿的信息。在小组中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有的学生英语能力强,在共同合作中,相互促进,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学会筛选、分析、归纳信息资料、拓宽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协作精神和与他人合作能力、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控制好学习进程和方向,对不同小组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以免学生偏离主题太远。在教学课时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讨论课,由各小组展示或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如网页、小论文、带有图表、模型、影像的PPT等。教师对各组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通过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因为比一比的心理在所难免,所以小组间会自然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营造为小组荣誉敢于大胆发言,并相互补充,努力展现自己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在财经类专业内部控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本课程教学目标有清醒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内部控制理论及实践运用,并与财经类其它专业课程知识有效衔接,寻找一个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教学效果稳步提高的平衡点,在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互动等方面探寻内部控制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欣.基础会计课的教学方法新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 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3.

[3] 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审计学中内部控制的概念范文第3篇

    从澄清一些人对会计学的错误认识出发,笔者曾于2009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发表了《人类会计思想的历史起点》一文,通过考证,把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基础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发生的时间,确定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一点五万年以前),其基本观点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为树立“管理基础论”的观点,本文从史前人类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应用的角度,作进一步的研究。根据人类学家在考古研究中所作出的结论,从猿进化到猿人的过渡时期,相当于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至蒙昧时代中级阶段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先后经历了早期猿人与晚期猿人两个阶段。这时,尽管猿人已经开始有了人的思维方式,然而,由于受自然环境的束缚,其思维能力还极其有限,以致他们还不能通过思维活动考虑到对采集食品的筹措、储备与分配,解决人种的繁衍问题。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阶段(距今约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以前),由于人脑的容量已相当于现代人,故其思维活动出现了实质性进步。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所作出的结论,这时的人类已经在考虑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中的计量记录问题了(柴尔德,2008)。晚期智人就是现代人类(崔连仲,1997),他们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至一点五万年以前。中国山西朔县的峙峪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从考古发现的刻石、刻骨、绘图与雕塑可见,解决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与分配的计量记录行为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尤玉柱,1982)。对待上述史实,首先,我们必须以的认识论为指导进行分析。在采集经济环境影响之下,人们开始认识到越冬之前食品筹划与储备对于维持生存的重要性,故起初围绕食品越冬储备,人们的形象思维活动渐自向理性思维活动转化,其后在理性思维活动的引导下,人们考虑到筹划越冬储备食品的数量,并联系考虑到储备食品于越冬之际在血缘家族中的分配问题。随着筹划食品储备与分配关系的复杂化,部落的主事人渐自感到不胜其烦,于是便力求在脑外寻找帮助处理筹划、储备与分配事宜的载体。由此,在上述思想支配之下,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处理规则与行为便产生了。恩格斯在论及哲学上的认识论时,曾经把人类的通晓思维作为理性思维建立的基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而这种认识的基础便包括人类史前认识的源头及其在这个源头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理性认识成就。由此推论可知,当今人们会计思维活动的心理结构,正是包括人类史前的理性认识在内,或者包括史前的“心智”活动在内,并经过历史上所有理性认识积累或沉淀下来的结果。其次,史前认识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认识从产生时就总是包括两个方面,即逻辑—数学的和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认识的形式及其内容的统一。”(李景源,1989)从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人们感知到把对食品采集的筹划、储备与分配的思想、处事原理与计量记录行为统一起来,以杜绝人食人现象再发生,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从逻辑—数学的侧面来分析,智人,尤其是晚期智人之所以能动手进行计量记录,则完全是由他们的神经系统、感知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生理系统进步所决定的。进而言之,即取决于人类已经进化到他们的大脑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口语对于计算的特殊要求”(理查德?利基,1995),这时,“语言,尤其是符号,使得抽象成为可能”(理查德?利基,1995)。同时,在此阶段,“随着脑子在进化过程中的增大,它能够更完全地驾驭更多的感觉信息的渠道”(理查德?利基,1995)。由此可见,正是从逻辑—数学的侧面,从史前开始,形成了会计学与数学共生与共建的基础,并使其从今往后在这个基础上一直相关联地发展。如前述及,一方面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发展的一大支柱,它自始至终对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而另一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丰富了应用数学的内容,并通过不断开拓着应用数学的新领域,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人的思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而其中某种思想的产生则是人类理性思维进化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人类的处事原理,而这种原理又支配着行为,并在经历了实践之后,又促进了处事原理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起源之际的计量记录思想、处事原理与行为发生的过程,首先是感知思维活动的启动;然后到经历通晓思维活动过程;最后再进展到理性思维活动阶段,而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便产生了由计量记录思想支配的处事原理,最终也正是在这种处事原理的指导下,产生了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此后,会计学与会计工作便是在这个历史“原点”上发展起来的。显而易见,从史前时期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行为产生之日起,其基本格局与发展方向便体现为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活动的一体化,追根探源会计的方法技术,它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思想与处事原理而单独存在过,并且原始计量记录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应用的一体化,一开始便是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管理控制基础而存在的。据此,可以认为“会计技术论”的形成是受到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或者是受到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式支配的结果。

    针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会计发展规律,马克思作出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必要的论断,这一结论成为我们研究近、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支点。事实上单独从会计理论发展方面来研究,人类由古代社会演进至近、现代社会,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始终是遵循它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组织制度与法律制度体系,以及方法技术体系的路径发展的。它与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的发展相互关联与协同推进,具备了一门学科所应具有的特质,这种作为一门学科特质的客观性,是任何人也不可能否定或扭曲的。1.导源于经济学,或者讲以经济学作为学科建立支柱的会计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是会计学中的基本原理与各种会计理论建立的根本依据,会计学中关于会计对象、目标、原则、会计要素、会计假设,以及会计的基本指标体系与报告体系的确定、会计基本概念框架建立等,莫不严格遵循产权经济学理论,以其作为论述的根本依据。契约理论也是会计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各专业会计理论的建立,不可以脱离契约理论而存在,由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理论,不仅涉及到会计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涉及到审计学理论与财务管理学理论的建设。必须强调的是的劳动价值学说,它的颠不可破的科学原理,无论对传统会计学建设,还是对现代会计学建设都具有决定性意义。2.以管理学基本理论为依据所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管理学对会计学的直接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对丰富与拓展管理学理论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基础性的。历史上管理学对会计学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两权分离与委托理论、管理责任与会计受托责任理论、业主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管理权益理论与会计权益理论,以及企业组织理论与指挥者理论等等。上述理论直接影响到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中若干理论的发展,诸如会计环境论、职能论、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理论、权益博弈理论,以及投融资理论、效益与效率理论等。3.以法学基本理论为支持的会计理论建设。以实现产权控制为目标的会计理论建设,首先是依据基本法理,解决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问题,落实宪法中“权利法案”的根本精神,以民商法为依据,在会计方面对产权、债权与所有者权益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从收入、支出、成本与盈利方面进一步明确产权要素理论,由此通过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把会计基本原理建设的落脚点置于财务报告制度及其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实现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法学基本原理的结合。其次是在会计的概念框架构建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源于法学,法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使会计对资本、资产、负债与权益的概念得到具有科学依据的解释,而且使依据法理对若干概念的解释具有权威性。再次是处于基础层次的统一会计制度建设,这种制度的确定在法理上的依据也是法学中的重要内容,而会计学中对统一会计制度原理的研究,对法学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原理建设也体现为一种贡献。最后法学对审计理论建设也具有规定性,其相关法理也是审计学建立与发展的依据。4.数学不仅是会计方法体系建设的支柱,而且也是会计理论体系建立的支柱。如前文述及,会计学与数学的协同共进关系建立的历史起点在史前时期,此后,这种关系在发展中产生了历史性转折,其转折点在于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数理理论建设的一大支柱,其中尤其是数学原理对于会计学原理的发展在数理逻辑上存在规定性。从两者逻辑关系建立的成因上讲,一方面起源之际数学的结构与会计学的结构都源于“自然的结构”,它们在数的逻辑运作关系上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数学的数理逻辑与会计学的计量记录逻辑在描述性理论建立方面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中通过运用数理方法进行的实证检验,使会计理论的构建与理论效用的发挥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由此可知,即使会计方法体系的建设也是原理性的,是在数学原理指导之下会计学原理建设中的一部分,而非纯技术性的,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操作上它都不能作为“会计技术论”观点成立的依据。5.自工业革命以来,会计学中的成本控制理论建立与实务处理,不仅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持有关,而且与工程技术类学科在原理上的支持相关。由于多种理论形成的交叉影响,使会计学中的成本理论建设具有专门化方面的特殊性,正是由这种特殊性的引发,促使会计学新兴分支学科产生,即以公司经济为会计控制的主体,形成了主外的财务会计与主内的管理会计相对应的两方面,这为会计学研究全方位解决管理控制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产生,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会计学研究的空间,它开辟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使研究中的自主性创新进一步成为可能,这不仅把现代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引向更高层次,真正体现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而且促使会计学朝着边缘学科的方向发展。6.会计学作为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与价值的一门学科,其理论研究也得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持,这些学科促使会计学理论研究中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会计学原本是一门充满哲理的学科,离开了辩证法会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便无法得到解释。会计学者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具备唯物主义的思想范式与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由此才能正确处理好历史、现时与未来,事前、事中与事后,以及微观、中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此外,会计学中所研究的受托责任,无论是以会计为主体的责任、以审计为主体的责任,还是以公司为主体的社会责任,都与社会学的理论评价相关;市场经济下会计的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也都与伦理学、心理学相关,尤其是解决会计舞弊问题,涉及到多学科与多方位的共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故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理论研究组合,将使得会计学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7.就会计学研究而言,历史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思维方式,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规律表明,会计史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会计学有着内涵深刻而外延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所研究的问题则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史前的原始计量记录法的发明应用,不仅是会计方法技术的历史“原点”,而且更是会计思想与会计理论产生的历史“原点”,会计学正是在这个“原点”的基础上一直由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再向它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并且它们各自成一体系,形成为会计的思想理论系统与方法技术系统,最终有机结合构筑了会计学发展的实体。历史事实表明,会计学由以上要素组合而成,成

审计学中内部控制的概念范文第4篇

近年来,着眼于以企业不幸事件和会计舞弊等为背景的会计伦理研究,引起了会计研究生院中伦理教育重要程度的增加,在本科教学中会计伦理教育实践的必要性也被提了出来。据对实施伦理教育的调查(浦崎直浩,2006),对开设伦理专门课程的回答,本科和研究生院的共同特征是,讲授与企业伦理、经营伦理相关的课程的比例相当高(本科64%,研究生76.4%),而与会计职业伦理相关的课程的讲授率在本科减少了一成,在研究生院勉强超过50%。

在本科教育中企业伦理教育比率很高,而会计伦理教育却非常少,其理由是,除了审计学和企业管理学等课程已涉及伦理问题之外,对作为独立课程的伦理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人从事伦理教育,关于会计伦理的专门课程在研究生院职业伦理教育的开讲率最高,但是在分析调查时收集到的职业伦理教育的教学大纲时发现,回答其讲授内容充实程度时大都依赖于会计研究生院负责人的关心和研究经历(浦崎直浩,2006)。

现在,会计伦理教育要求的不是伦理哲学专家向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讲授伦理学,而是要在会计学课程中引入会计伦理教育,构筑作为终身学习的伦理教育的系统的实践方法。本稿的目的是立足于这一问题的意识,论述会计伦理教育的框架。

二、簿记教育的学习目标和伦理教育的意义

(一)簿记的教育目的

谈到簿记教育的目的时,将会计教育中学生学习到达程度按照句法、语义学有如下说明方法(井尻雄士,1984):

第一阶段,将会计作为“数与数的关系”来把握阶段;第二阶段,将会计作为“物与物的关系”来把握阶段;第三阶段,将会计作为“人与人的关系”来把握阶段。

第一阶段与人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一样,相当于不问其含义如何而熟练背诵阶段。以语言学的语句为中心。第二阶段是能够理解“数与数的关系”,意味着“什么的”阶段,相当于能理解会计含义的阶段。第三阶段从“物”是由“人”来处理的能够将会计理解为“人和人的关系”的阶段,知道语句的含义,相当于能理解说者和听者的人际关系的阶段,这是以用语言所说的社会学为中心。

以上说明是对应人们的语言学习阶段来说的,将会计作为商业语言来把握时不论经验也好直观也好就能明白和容易说明。就是说,现实中的会计程序是以“人物数”的关系来活动,但在学习过程中则是以相反的“数物人”的关系作为学习成长过程来说明,即在簿记教育的初步阶段,解决簿记的计算问题时,能充分理解和解答账户的含义,学习者能把数字和数字弄一致、能计算就非常快乐,是喜欢追求数字与数字的阶段,这称为初步阶段。

第二阶段,一看到数字就能看到数字背后活动的物,看见数字就能理解数字背后活动的物,这就进入了簿记的下一阶段。就是说能理解账户的含义及其所表现出的交易,换句话说,要养成分析交易事实关系的能力,能够完全翻译更好。

最后阶段,是看到数字及其背后物的活动,就能理解物背后的人(个人、组织、公司等)的经济活动的阶段。看到数字并理解与其相关经济活动有关的人的活动,就可以把握人与人的关系,簿记学习的任务就完成了。笔者从伦理教育的观点试图再加上如下一个阶段:

第四阶段,将会计作为“诚信与诚信的关系”来把握阶段。

就是说,交易之所以成立是由于人与人的诚信关系的存在,如果看数字就是看到了“诚信与诚信的关系”。企业经济活动用账户翻译成会计数据加以抽象的过程,对大学一年级初学者来说是极其费解的,在高等学校学习簿记学时更是如此。考虑到这一点,本分的学校在一年级会计学基础讲授时,作为学习动机就要强调“诚信与诚信的关系”,即促使学生理解“会计是构筑人与人诚信关系的工作”,特别是要强调解释会计是联系我们生活的经济社会的纽带这样的社会功能(职能)。

详细说明这一点,就要对企业会计是构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诚信关系的工作展开说明。企业从股东及银行募集了经营资金,雇用了员工,添置了生产设备,开始经营活动。从供货方购入了原材料,组织生产加工,将加工完成的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并获得收入,这一系列的企业活动就是股东、债权人、员工、供货方、购货方等有关利害关系者与企业进行的交易。企业活动进行顺利的企业就可以发展,企业务必要和这些利害关系者构筑诚信关系。

将这样的会计职能从社会的观点来理解,就可以促进理解复式簿记应当发挥的作用、企业会计利害关系调整功能及信息提供功能,积极理解学习复式簿记的程序及标准的意义,并激发、提高学习兴趣。

(二)伦理教育的意义

企业会计是对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财务报表中再现出来,将其传递给利害关系者的过程。企业经济活动是股份公司这样的组织为完成业务目的而经营的,这些业务活动及会计行为以计算机为基础通过信息网络予以支撑。关于企业活动的这些方面当然一直要以人们的合理判断为前提,但是,现实中在组织内部或者社会之间发生不正当行为,就成为阻碍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看一下近年来企业不幸事件就可以明白,这是企业忘记了如何守法的精神,轻视了利害关系者所致。学习会计遵守标准、遵守法律的意义,学习人们行为的诚实、公正性就是伦理教育的目的。通过人们诚实、公正的活动,就产生了社会的诚信。会计专门知识和技术由具备诚实公正判断力的人们来行使,就会对社会发挥有益的效果。学习伦理的理由有以下五点:

第一个理由是,每个人的伦理信念有时会不正确,就是说,每个人的信念在复杂的困境状况下有时不可能以单纯的方式把问题解决得恰当。关于伦理的研究是探讨对复杂问题采取何种原则是有效的,为人们解决这些复杂问题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第二个理由是,在某种状况下,由于伦理原则对立,决定应该做什么有时是困难的。这时,在对立原则之间应该怎么裁定需要洞察,某种特定程序怎么期望能通过其他程序来表示。

第三个理由是,个人具有某些不适宜的信念,并且有时对不适宜的信念很执着。信念或者价值若进行伦理性分析,可以自觉发现其不适宜,在某个时点认为是不好的但现在又认为不是不好而接受下来,或者发生相反情况。直率点说,就是在伦理教育之后关于伦理的信念自己的观点发生改变。例如,现在采用“买方风险负担原则”减少,把制造业者有责任提供有关买方潜在危险信息当然地看作是采用“卖方风险负担原则”。

第四个理由是,自身见解是否具有持续价值,并且为什么自己的见解理解为是有价值的。在人生根本的目标和价值观与职业上的责任直接对立的状况下,或者家族责任和职业上的责任对立时,伦理教育就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第五个理由是,要学习明白行为所应用的基本伦理原则是什么。伦理教育,培育决定应该完成什么的本领,为理解为什么应该完成是这些发挥作用。直接面临困难伦理状况时能够应用伦理原则,需要学习支配人们行动的伦理原则。

伦理教育具有这么多意义,本文的主题――会计伦理教育并不是来解决这些的,与其他伦理领域相关联来探讨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从经营股份公司的观点来论述时就是企业伦理,从论述股份公司会计行为就是会计伦理,说到企业信息系统时就是信息伦理或者网络伦理。

从这些观点来探讨会计伦理教育框架时,企业伦理可理解为“追求赢利,并且整个组织的方向是以伦理的价值来引导的形式,从最高层的经营判断到员工日常的业务判断都渗透着伦理的价值判断,结果是整个企业的行动都会收敛在一定伦理允许的范围内,以此组织为目的,对企业行动就是一个实践的控制方法”。按照这一定义,会计伦理,就是指赋予会计能够合理合法进行会计判断的方向性、实践性控制的方法。综合这些定义来看,伦理教育的目的,最终可归结为提高企业价值。

三、会计伦理教育的方法

(一)会计伦理教育的意义

会计行为可定义为:“企业利润赚取的物的、经济的事实关系(如购买商品进行销售这样的事实关系),通过一定的计量标准(会计处理原则、程序),以货币、经济的数量关系(会计报告书)重现出来的活动”。会计人员在这些会计程序中,通过会计环境所赋予的动机,以一定目的输入会计事实,从可选择的多种程序中选择符合该目的的最合适的程序,用该程序将会计事实转换为会计数值。

对该会计数值要求有真实性及有用性,但由于会计舞弊等,将会发生不能确保这些质量特性的情况,其中伦理问题就成了非常关注的问题,即使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也难以完全抑制这些舞弊行为。因此,对于以健全的会计判断为前提的会计人员来说,需要实施考虑该企业所处条件等伦理教育的指导,而在本科、研究生中开展会计伦理教育的实践就更不用说了。

会计伦理教育的主题是健全的会计精神的养成,实务中可以理解为以开发能够公正应用会计技术的判断能力为目的,如果为了获得信息的可信性而进行事后验证,要求会计人员要能正确地实施以下五个判断:一是关于会计环境的事实判断;二是以此为基础为实施会计行为的价值判断;三是以该价值判断进行会计事项的输入;四是为进行该处理的合理程序的选择;五是处理结果的正确表示和传递。

关于会计环境,会计人员的事实判断是构成会计行为动机的重要部分,如随着1980年到1990年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进展,企业环境从实体经济变为金融经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难以把握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广泛地应用风险管理,1999年与金融商品有关的会计准则以前,就已经明白了以内部管理为目的进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公允价值计价的风险情况。

因此,会计准则完善之前阶段,会计人员对以外部报告为目的的会计环境的事实判断应该如何进行呢?会计准则、法令虽然没有要求,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利用者的要求,对以风险管理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公允价值计价,积极揭示其损益信息的判断在伦理上是妥当吗?或者说,由于会计准则、法令没有要求,以历史成本进行会计处理,认为不需要公布企业风险管理在伦理上就是错误的吗?

关于这一点,作者以现在观点解释如下:会计人员构筑企业和利害关系者的诚信关系是职业责任和义务,并且,投资者如果依据自己责任的原则考虑对企业投资,会计准则、法令虽然没有要求,为了满足投资者要求而提供信息是会计的妥当判断,没有披露的判断在伦理上推测是错误的,其理由如前所述,会计人员所做的提高企业价值的事实判断在伦理上是正确的。

包含前述的几点,会计人员陷入伦理困境的状况是会计判断、估计过大或过小所引起的事例(稳健原则乱用、不能回收债权的估计、投资账户非临时性时价下跌的经验判断、现值计算中折现率选择的恰当性等)、会计准则允许处理的范围过大或没有准则可依、利用脆弱的内部控制、关联方交易的本质含糊等。

企业会计中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具体可解释为在这些判断中偏离了标准。因此,会计伦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按照会计原则、准则等标准必须怎样进行会计处理,提高分析不遵守会计标准会造成什么影响的能力将是重要课题,开发不存在没有可用的标准时应该怎样进行会计处理的判断能力也是伦理教育的课题。

(二)伦理教育的框架

探讨伦理教育的框架时,首先可以看一下日本职业专家团体的伦理规定。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伦理规则”的基本原则中列示应当诚实性、公正性、专门能力、守秘义务地履行职业专家的行为。日本税务师协会“税务师伦理纲领”中提倡公正独立性、秩序、信用、品位、资质提高等。公认会计师法和税务师法规定了作为职业专家的全部使命,该使命是职业专家以独立立场为公共利益诚实、公正执业,服务于社会健康发展(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伦理规则”的主要目的和精神)。

作为这方面职业专家的使命如在本稿中论述的会计教育的目的那样,说明“会计是构筑人与人诚信的工作”,这是向初学者解释职业专家使命的内容,实现这一使命的行为表现在伦理方面的基础概念就是诚实性(有时表述为廉洁性)和公正性。在伦理教育方面理解伦理行为的质的特性的这些基础概念,并以求提高在现实中加以应用的判断能力。

因此,为实现如前所述的伦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怎样实践伦理教育呢?在这里作为实践伦理教育的例子,可以列举的是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Standards Board,以下简称AESB)2006年9月的公开草案“专门价值、伦理及其形式开发与维护的方法”所提出的伦理教育的框架,并对其特征加以说明。

该公开草案列示了在继续学习过程中作为伦理教育框架的四项内容,作为伦理教育的目的假定如下:

阶段一,提高伦理教育的知识;阶段二,开发伦理教育的感悟性;阶段三,改善伦理的判断;阶段四,维持面向伦理行为的持续诺言。

阶段一和阶段二以为取得资格而学习的学生为对象,是资格取得前的教育;阶段三以学生和取得资格的职业会计人员为对象;阶段四意味着对取得资格后的职业会计师的整个生涯所进行的教育。就是说,伦理教育框架的特征是,伦理教育要从资格取得前计划初期开始,到整个职业会计师职业生涯结束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责任和义务为前提。该公开草案四个阶段所构成的伦理教育是连续学习的,各阶段要求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在该阶段的学习计划的焦点中做了记述。

1.阶段一的目的:提高伦理教育的知识

伦理教育框架中的阶段一是传授作为专门职业的价值、伦理及其姿态有关的基本知识的阶段。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传统的伦理概念及理论(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等)知识,并通过获得职业会计师业务的知识,证明阶段一的能力。一般伦理原则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伦理准则所记述的职业伦理基本原则,作为专门职业的伦理决策和行为开发是必须的。在这一阶段期望将伦理学等作为单独科目实施。

2.阶段二的目的:开发伦理的感悟性

阶段二,要将学生具有的基础伦理原则应用到与会计有关的领域。在这一阶段,伦理教育计划应当以伴随对伦理的感悟性和伦理威胁的正确认识而开发的作为专门职业的责任意识为焦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在会计学领域能够识别伦理问题及其威胁的感悟性来证明这一阶段的能力。

上述的感悟性是指,(a)伦理威胁或者认识问题的能力,

(b)引导伦理的解决策略的替代行为方针的自觉性,(c)各个替代行为方针包括对利害关系者有影响的知识。阶段二是将阶段一引入的基础伦理原则应用到会计有关职能领域(如审计、税务、财务控制)阶段。该阶段的伦理教育计划应以伴随伦理的感悟性和伦理威胁的正确理解而开发的作为专门职业的责任意识为重点,因此,期望在簿记、会计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税务会计等课程中整合实施伦理教育。

3.阶段三的目的:改善伦理判断

核心的伦理价值是作为专门职业判断的基础。以IFAC “职业会计师的伦理准则”中记述的基本原则进行选择,就需要与伦理有关的知识和伦理的感悟性。阶段三是应用阶段,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职业会计师,为了在获得合理充分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要学习如何整合运用伦理知识及伦理感悟性,他们以理解应用伦理知识和伦理感悟性为基础,通过伦理判断和决策能力证明在该领域的能力。为了能做到这一点,该阶段伦理教育计划应当以通过伦理决策技能锤炼改善专业判断为焦点。

4.阶段四的目的:维持面向伦理行为的持续诺言

职业会计师必须处理伦理准则所示的遵循基本原则的伦理威胁,并能选择行为方针。为了做到这一点,阶段四的伦理教育计划应通过CPD(持续职业研修)在专门职业生涯中开发并强化面向伦理行为的诺言为焦点。在该阶段,通过理解组织和状况,并将IFAC的伦理准则的伦理知识、感悟性及判断应用到行动中,可以证明该阶段所需的能力。

在日本的大学,关于阶段一,考虑作为一年级的教养性课程,和从事伦理学、哲学讲授的教师协商教授对应内容。阶段二、三考虑的是会计学研究者紧迫的课题。据去年调查,学院实施会计伦理教育的比率非常低,需要一般性伦理教育的系统教材。

该公开草案从2007年6月25日到27日在布拉格(捷克首都)召开的IAESB会议上,确定并全部审议了国际教育实务书(IEPS)4号“专门职业的价值、伦理及姿态的开发和维持的方法”,需要若干修正和确认,所以先行公布,到2007年9召开公益监视委员会会议上认可后再公布。

四、结束语

本文围绕在日本开展的会计伦理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结果,就今后我国应如何开展伦理教育进行了探讨,这一伦理教育框架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伦理教育调查研究的提案,可以作为全球可适用的一个标准模式来评价,但是,最重要的伦理的定义在IEPS4的最终草稿中也没有。这是因为由于国家、地区、文化、宗教等的不同,人们对伦理的理解存在差异,伦理的前提及人们的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状况下对与商业和会计有关的伦理怎么定义,如何界定具体内容笔者认为都是研究者的重要课题,如开发阶段二、三的教材是当务之急,为进行伦理教育事前要掌握学生的行为特征,如何改善学习后伦理感悟性和伦理判断能力都需要客观评价,这将是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