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线下教学的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思政课 启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堂思政课,以青年人的话语方式和时尚现代的呈现手段,把线上线下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是一场思想交锋的精神大餐。听后深受感染、深受启发”。这是4月2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聆听了清华大学学院副教授冯务中老师的一堂以“‘质疑改革开放’思潮之辨析”为主题的思政课之后的点评。这样一堂“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有特色的思政课能给我们的思政课,尤其是高职思政课带来哪些启示呢?
借助网络平台,高科技的优势,该课程很好地将学生自主观看网络平台的慕课视频、教师课堂讲授、师生小班讨论和学生课下作业四个环节有效的结合,将线上和线下的优势同时发挥,为高校思政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精彩的范例,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那么什么是“混合式教学”思政课又该如何更好的实施“混合式教学”呢?
一、什么是“混合式教学”
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把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康奈尔大学教学促进中心对混合式教学的解释是“将面对面学习和网上学习的精华结合在一起,“获取两个世界最好的部分”。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改进学习的形式,课堂时间因而相应缩短,从而用于更好地加强面对面的互动。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的本质就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该如何更好的应用“混合式教学”
如何才能让思政课真正使学生终生受益是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清华大学冯务中老师的课程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即在智能信息化的时代,更好的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做到“优势互补、教学联动,信息互通,形式多样”。
1、优势互补
“混合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结合,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必须反对并纠正两种错误。即(1)在互联网时代,固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对网络表现出极度推崇甚至膜拜,全盘否定传统和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时效性。要知道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的网络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需要努力探究的就是如何更好的将两种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为实效服务。
2、教学联动
教与学,永远是教学的主旋律。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混合式教学”的重点。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教师要学的不是少了,是多了,教师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和准备。加强集体备课、兄弟院校交流互访、自身知识扩展与学习、随时关注学生的关注等手段和方法都是必须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思政教师有足够的视野和业精神,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思政专业和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才是思政教师永远的信仰和不竭的动力。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为此,要积极摸索“混合式教学”的四个环节的联动,精心设计,真正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做到教学相长。
3、信息互通
借助高科技,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实现信息互通,知己知彼,有效沟通。这应该是混合式教学的一个亮点和优势。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优质的在线课程,MOOC作为一种全新的在线课程形式,以其完备的教学环节与结构设计、独特的资源呈现与功能设计、即时的学习反馈和生生互评系统、教育数据的捕捉和采集优势为混合式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MOOC应用于混合式教学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推教育公平。
冯务中老师的课程就是建立在MOOC基础之上,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无缝对接。再通过小班的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将知识与能力升华。激烈的思想交锋,热烈活跃的讨论,打破了以往思政课教学由教师单一讲授、照本宣科的传统课堂场面,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成为一种新常态。学生的思政学习,实现了从被动听讲到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华丽转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感和认同度得到极大提升。而这一切完全得益于信息的互通。
4、形式多样
教无定法,“混合式教学”绝对不存在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各个地区,本科高职,千差万别。比如:清华大学“基于慕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国人民大学“一体两翼”模式;北京师范大学“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上海市教委组织推出《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不仅牢牢抓住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还积极探索在通识课程渗入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实现同向同行。复旦已连续六年举办“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先后邀请50位市委书记、市长走进校园向学生介绍各地改革开放进程,把最前沿的实践、最鲜活的案例、最接地气的故事带入课堂,加深学生对国情和改革开放的认识。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而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改革无止境,育人无小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艰巨,道路漫长。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必须坚守阵地,改革创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雯姝.“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挑战与创新[R].“2017年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研讨会”报告.2017-6-10.
[2]艾四林.MOOC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多微驱动;混合教学;SPO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33-02
一、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类的核心平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教学最初采用传统的按章节、知识点传授的方法,学生掌握的基本都是“惰性知识”;其后开展了基于案例式教学的实践,将知识点梳理后逐步嵌入到案例中,层层推进,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一些根本性问题有待解决。本课改顺应当前在线网络化学习的趋势,提出了“多微驱动”――基于“微课程”、“微测试”、“微社交”等多种“微”手段来组织、监控、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经两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研究思路和过程
(一)研究思路
1.改变教学资源组织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的管理效率。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可以将自编教案、微课资源、习题、测验等碎片化的资源按知识点或其他需求进行整合,供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使用。例如:在预习阶段可以将前导知识关联进来,有助于提升学生自学效率,通过课前微测验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转变课堂教学的功能定位。通过SPOC混合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堂上听课堂下答疑”翻转为“线上学习堂上讨论”,将部分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堂外,释放出较多的时间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讨论。
3.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实现学习过程支持,实现分层教学。借助在线教学管理平台,教师可以洞悉学生学习的各方面状态信息(前续课程成绩、各阶段表现、个性、优缺点等),对进度落后者进行预警和帮助,并可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譬如在课堂上某些关键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主动要求部分学生做一些特殊的练习和思考。
(二)研究内容和过程
1.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POC课程资源规划和教学设计。主要从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制定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及质量。
2.SPOC课程资源开发和网站建设。微课程在混合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课堂的补充,还是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的重要学习资源,学生将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数量上有更多的主动选择权。配合其他的资源,为学生的自组织学习提供支持与服务。除了微课程外,教学资源还包括:用于评测学生掌握程度的试题库及试卷;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讨论、头脑风暴;用于获取学生学习反馈的调查问卷;用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编程能力的案例;用于课后进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作业和练习等。大多数资源均根据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学生学情通过自制或定制的方式获得。
3.SPOC课堂教学的设计。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评测手段,课堂教学过程也需要因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课题组综合采用了翻转教学、课堂测验、讨论/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力和热情,下面是针对2015级学生的一次典型的课的教学过程。
4.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无法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E-learning平台和蓝墨云班课提供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完整记录,改变原来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测验,构建系统、完整的形成性考核机制,有助于持续有效地激励学生。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程考核占50%,主要来自过程监控――考勤、各项微测试、讨论课及探究性学习表现、作业等按比例计分;结果考核占50%,主要是期末考核。
5.对开发好的SPOC课程进行实施和评测反思。本项目依托我校E-Learning教学平台进行和实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以及兴趣特点随时进行在线学习,并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进行测验反馈等。课堂教学中则使用“蓝墨云班课”APP辅助进行点名、课堂提问和课后的交流。尽管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轮教学后仍需对已实施的SPOC课程进行评测和反思。通过老师同行评测和学生调查,依据大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课程资源的优化,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
三、分析与讨论
“多微驱动”构建互动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保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的有机串联,可以将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构成一个立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空间,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本课题研究成果通过示范课进行同行评议,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往年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微课和微测验为主的课程组织,促进了学生课前的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通过翻转课堂,释放了部分原来用于基础知识讲解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探究性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交互度,有助于提高知R的内化程度;基于蓝墨云班课的课堂小测验实时地检测了课堂教学效果,可将教学时间更多地用于共性问题的讲解上,避免教学平均用力,提高教学效率;E-learning和蓝墨云班课的讨论、头脑风暴、个人笔记、作业互评等手段,构建了师生、生生间沟通、交流的学习社区,有效地充当了“脚手架”的作用,在学习者碰到困难时提供适时有效的帮助;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过程性活动记录,如到课情况、视频学习时间、视频反刍率、课前/课中微测验成绩、阶段测验成绩、讨论/课堂提问/头脑风暴等的参与度……有助于改变原来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转变成更科学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机制。
⒖嘉南祝
[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2]桑新民.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
[3]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等.“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
[4]朱永海,等.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8).
[5]王卫军.北美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5,(4).
1慕课的基本特征
慕课(MOOCs)的英文全称MassiveOpenOnlineCourses,中文意思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融合,是一种具有交互功能的开放式的在线学习方式。
大规模:即课程学习群体不受数量限制,可以是几十人,也可以是几万人、几十万人;
在线:即课程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依托网络即可进行课程学习;
开放:即课程教学资源、课程学习过程向所有学习者免费提供,并对学习者没有任何学历、年龄等附加条件要求;
交互:即在关注课程资源的同时,强调师生、生生教学互动,关注整个学习过程。
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MOOCs还具备了如下特征:
课程学习周期一般1-3个月左右时间,和校园教学是同步的;教师会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对学生学习情况非常关注,并且还能够跟踪学生学习的过程。利用计算机自动或者人工的方式,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重视人之间的交互,特别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建立学习者社区,线上线下开展讨论;由电脑自动指派任务和测验、评分,重视学生互评,使自测、计分作业与学习资源无缝衔接。
2MOOCs与传统网络课程区别
MOOCs与传统网络课程的核心区别在于在注重课程资源的同时关注整个学习过程。其次,传统网络课程主要注重提供学习资源而不组织教学过程;另外,MOOCs不仅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在免费获取优质资源的同时,还能够学习课程内容、讨论交流、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取得成绩、获得证书等。
3MOOCs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MOOCs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学习者不受上课时间、地点、环境、人数、语言、以及个人学历水平的限制;②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③MOOC课程的视频大多在10-20分钟内,学习者注意力更容易集中;④参与授课的教师平均水平更高,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高水平教师课程;⑤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不仅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也更加丰富。
4慕课对高等教育主要产生的影响4.1大学格局的改变
通过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由选择修读名校课程并取得课程证书,这意味着在传统大学教育体制下的大学围墙将被打破,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未来的大学格局必然发生重大改变。
4.2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
开放课程提供了全新的“翻转课堂”课程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带来冲击和启示,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
4.3学习方法的改变
开放课程给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供课程学习的全部环节,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进程规划,通过自主的学习、研究、互动讨论获得知识,这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开展研究式、讨论式的学习。
4.4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
依托大量的课程资源和网络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课程选择,进行课程学习方案的安排,甚至还能够获得学分,这使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开放课程对学习者的年龄、学历层次并没有特定要求,学习者可以依靠平台上持续提供的课程资源,随时进行课程学习,这使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
5慕课带来的发展与机遇
5.1开放课程是中国大学提升品牌、提高知名度的有力举措开放课程的传播范围和学习群体非常广泛。因此,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通过开放课程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播,不断的提高学校本身的国际地位,所以相关高校都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争取未来能在开放课程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大学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的开放课程,并被广泛接受和认可,这将对各校进一步巩固原有优势特色、吸引优质生源、增强服务社会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品牌和知名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2开放课程是推动中国大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
中国大学可以在建设开放课程时,将以往的课堂授课和在线教学结合在一起,帮助教师反思教学模式,根据需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交互式学习方式的建立,真正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帮助教师更好的转变其角色,从以往的授课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激励者,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翻转课能符合社会需要;最后,确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原则,教学原则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而不同的教学原则有不同的优缺点,例如以人为本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但对课时和教师水平的要求更高。
3.2提升跨文化交际相关教师的整体水平
首先,健全高校英语教师选拔招聘机制,使学校具有国外留学生活经历的教师比重得到提升;其次,对高校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培训,使教师在对其理论全面认知的基础上,掌握具体应用的手段,由此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再次,大学应加大对外教的引入力度,直接为学生提供与外教的交流机会,由此使学生对我国与英国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而且外教的国外经历相比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更加全面,这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3.3加大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研究
首先,以跨文化交际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中心组建相关的专业研究小组展开全面的研究和调查,使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体系得到较快、较完整的建设;其次,对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结合我国实情的系统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详细的归纳,为创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对我国目前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判断,并结合具体的职位需求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使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得到保证。
3.4扩大大学生参与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机会由于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一段过程,而学生的大学学习时间有限,所以在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习的主动性,这在创新型教学模式确定后仍有重要的意义,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习的主动性可,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实际质量。
5.3开放课程是解决中国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数量不足的有效手段
长期以来,中国大学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诸多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数量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这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通过开放课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习时不受到空间以及地域方面的限制,在将国外优质课程引进的同时,进行国内资源共享,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其知识水平,还能够进行师资力量的培养,对学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5.4开放课程是对多维度推进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支撑
开放课程汇聚了优质教育资源,延伸了学校教育的范围,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方式,实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良性互动。通过开放的课程平台,能够切实做好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能够给工程硕士以及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进行提供较多的途径,能够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从而多维度的对人才进行培养,不断的丰富人才培养的体系。
5.5开放课程是实现中国大学在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集约化办学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校合并等原因,中国大学纷纷呈现出多校区办学的格局,这导致了各校区间教学资源分散、教师课程等水平不均衡、交通不便、教师学生分离等客观问题的出现。而通过开放课程的方式,我们可以依托网络平台,脱离地域和时间的束缚,在各校区间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这将有利于学校在多校区运行模式下的集约化办学。
5.6开放课程是中国大学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国外的在线课程不但种类丰富、数量比较多,其价值观也具以从多角度培养,例如,通过网络等媒介,使学生对英国的文化产生更全面的认知;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相关书籍;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到外企的实习机会;学校邀请在跨文化交际培训方面较有成就的人士对学生进行定期授课等,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学生自主到英国旅游的机会相比过去明显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仍存在诸多途径,需要结合具体的学生情况进行选择。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部分大学虽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参与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作用,但受人们认识不全面、相关经验不足、实践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仍不能满足社会现阶段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标准,所以对大学英语教
参考文献:
[1] 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 孙文倩.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