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管理制度目的

实验室管理制度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管理制度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管理制度目的

实验室管理制度目的范文第1篇

1. 概述

1.1 施工项目管理

施工项目的管理是,项目经营者对具体的工程施工项目全方位的管理,囊括了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工程进度进度、工程成本及文明施工等等具体的、正规化和标准化管理。是建筑工程各项工作能有条不紊实施的重要保证。

成功的实施施工项目管理不仅给工程项目及施工企业带来丰实的经济效益,能使得项目和企业能够稳健地、持续地发展。大量的工程管理实践表明,施工项目管理的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建筑施工企业是施工项目管理者,负责工程的所有施工项目;2)项目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自投标开始计时到竣工验收为止为一个运作周期;3)工程变更也就是根据施工阶段具体问题及要求的改变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

1.2 施工进度控制

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是项目施工中的全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长时间以来,并没有能够引起工程相关部门的重视。而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进度管理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在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同时加强进度管理,确保质量到位的同时尽量缩短工期。建立项目管理的组织构架与先进模式,合理安排资源供应,是保证工程按期完工,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

2. 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与进度控制的统一性

施工项目组织机构管理是企业组织机构管理的一部分。其管理主要表现为遴选一位优秀的项目经理,创设一个工作高效、组织施工得力的项目经理部两个部分。

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选用一个好的项目经理,政治理论知识丰富,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过硬,能够将项目经理部高效率地运转,使得工程施工中的问题都能很快的化解,为工程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证,缩短工期成为了可能。

3. 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与进度控制的统一性

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出经济效率,并赢得社会的认可。要创造出经济效率,质量低下和工期过长都是不行的,质量低下容易造成返工,延误工期,还容易留下隐患对工程后序的经营影响很大,过多的担心质量无限制地延误工期也必然导致经济利润的低下。相反,控制了质量能满足业主或设计的要求,又很快的把产品交付给业主,必然能够得到业主及其社会的高度认可,在这一点上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与进度控制是统一的。

3.1 落实质量工作和有序施工的相关性

加强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如果在工程施工中不注重工程质量管理,轻则返工,造成工程成本的提高和工期的延长,重则影响整个工程的存废。在保证质量是工程有序开展的前提,有了质量的保证,工程才会有序地深入,最终圆满完工。

3.2 资源管理和进度控制的相关性

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这些都是项目施工的宝贵资源,加强施工项目的资源管理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进度。加强资源管理就是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应严格把关和控制资源配送进度。可以想象如果工程材料、机械设备和人员等施工资源管理不到位导致其不能按照规定时间进入现场则必然拖后了整个工程的进度。具体的应该从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来加强管理控制进度:1)对人员的管理,创设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人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思想鼓动宣传,增强工人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工人在思想上就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推动工程又好又快地施工;2)加强材料质量的把关措施,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要在用料前将材料的质量关把好了,如果等到阶段性工程实施中或结束后检测出因材料问题而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导致返工,增加了工程成本,延误了工期。同时也要意识到:材料的持续供应是工程得以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在材料的供应上,应从总体进度着眼提前做好采购计划,真正做到早计划、早落实;3)施工机械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的重要标志,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机械使用率和机械化作业程度是缩短工期的重要保证,具体的施工中应该合理配置机械设备,在设备的使用上,应采用新设备及检测仪器,节省机械化使用时间能有效缩短工期。

3.3 施工工序管理和进度控制的相关性

施工现场的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也是对施工进度影响较大的一个环节,在施工现场大的环境先要保持好,材料工件有序地堆放,道路保持畅通无阻。在施工工序管理上尽量做到“以预防为主”,即把工程质量控制从事后检查转向施工前。

工序质量的管理可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统计数据再经过分析检验,进而对整个工序的质量作出评价。其步骤是:实测――分析――判断。具体的做法:1)严格遵守整个施工工艺的流程;2)控制工序活动条件包括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和施工环境等等条件的质量;3)工序活动效果必须及时检查,综合统计其质量状况并予以分析,及时且动态地掌握质量情况,保证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始终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4)设置强化管理的质量控制点,使工序的开展始终处在优良的受控状态。

4. 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与进度控制的统一性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内容指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在工程施工中成本和进度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现在仍然有人认为是对立的、矛盾,其实则不然,两者是统一的。

4.1 强化合同功效,同时实现控制成本和工期

成本超预算和工期的延误大多是原于工程中出现太多的变更,因此在工程施工前,各相关部门就签订好工程合同,用合同来制约并督促个相关部门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工作速度,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具体上:1)设计单位的确定及设计合同的签订,包括质量设计,速度的检查、评审等等;2)施工单位的招标、评标及施工合同的签定,包含总包、分包单位的选择,材料、设备的供货合同的签订。

建立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实现质量、成本和工期同时控制。

4.2 多级管理模式控制成本和进度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工期,进而将成本控制在最低。

建立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责任制:强化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即要求所有的项目管理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都要有精打细算的成本管理意识。

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签订劳务合同,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并提出具体的工期要求。

5. 结语

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囊括了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各个方面标准化的管理,是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实施的重要保证,使得工程能够按期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政训.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系列手册:项目施工管理与进度控制(第二分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王延树.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王瑞堂,阮海华. 关于现场施工管理重要性浅析[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 (6).

实验室管理制度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内涵;创新途径

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设置的科学合理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的影响着实验的建设以及相应的投资效益的发挥,并且对于实验室的工作管理人员积极性以及管理质量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高校实验室应该对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保障实验室能够达到管理的目标。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为我国的发展做贡献。为了能够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培养创新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就需要创新,实验室需要具有创新理念的实验技术人员来进行相应的教学以及管理,以此才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高校实验室应该为实验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水平,保障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管理思想没有与时俱进

当前,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是充分的强调目标管理以及量化管理,以致于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很少关注人的需要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认为管理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没有形成相对平等的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实验室队伍不稳定现象的发生,从而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速度以及创新的整体水平。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学生时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这样也会影响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协调发展。

2.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高校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机构,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其功效,当前高校实验室重复建设严重,人员分散,投资效益比较差,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教研室和实验室相对来说是独立的,不利于实验室教学的日常管理,不能够有效的满足和适应高校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不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需要,应该建立高效的实验室工作管理模式。

3.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效实验室相应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其制约着实验室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高校落后的设备建设以及缺乏相应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能够很好的为实验室的发展做贡献。实验室缺少相应的管理新机制,对于管理人员的缺少相应的关怀,这样就会导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会影响到实验室管理的质量。

三、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有效措施

1.人员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了充分的调动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实施人性化管理,在人员少,相应的工作量大的时候,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对面临的情况有一个很深的了解,使其明白想要改变现状只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实验室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以实验室的发展作为努力的目标,大家应该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一边,将实验室未来的发展作为自身要努力的目标,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共同的将相应的工作做好。

2.实验教学队伍的创新

当前时代的实验教学只是依靠某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其需要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学队伍来共同努力,有效的配合才能够将实验室教学工作做好。所以就应该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学队伍,使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从中地到快速的发展,将实验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实验室项目建设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建设实验项目的同时,还应该组建实验室教学的团队,以此来共同的努力,促进实验室工作的良好顺利进行。

3.设备仪器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了保障实验室的一起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作用,应该对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按照实际使用的情况,建立相应的设备仪器管理统计的项目,对于设备仪器的使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提升设备仪器的使用率和完好率,以此来适应实验室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4.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

实验室工作的前提就是安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就会被忽视,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建立安全第一的责任制,明确好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应该先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让其能够了解到实验室相关的安全事项。对于实验室内的设备和仪器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检查和维护,保障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故障。

总而言之,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应该按照上级相关的规定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以此来提升管理的水平,促进学校良好的发展。

实验室管理制度目的范文第3篇

1.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对现行涉及实验室安全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如危险品类管理制度、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各类特种设备和仪器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实验实习守则、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根据需要重新拟定新办法或修订已有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及时废除,按年度将全部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并予以,逐步形成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更新机制。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设专人负责教学科研项目的审核评估,严格把关实验项目的安全环保要求,形成实验项目审核评估机制。对二级单位不好解决、职能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的重大安全隐患,可直接向主管校领导汇报,实行急事急办、大事快办,形成重大隐患直通快报机制。将实验室安全管理与教职工评聘挂钩,对安全责任范围内管理有严重问题的人员,考核一律不合格,形成一票否决的评聘机制。将实验室安全工作与人事制度挂钩,以加强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提高其自觉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2.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检查制度推行“三级三查”的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即学校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二级单位每月组织一次安全自查、实验室每日进行一次安全巡查。安全检查的内容要合理规划,安全检查的流程要精心设计,检查要做到科学性、便捷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推进实验室安全检查的多样化发展,如预约检查、突击检查、专项检查、日常巡查、全面检查、联合检查、重点检查等,防止安全检查出现“盲区”。加强对检查中发现的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整治。检查完毕后及时下达“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实验室负责人拟定整改措施报二级单位核查后,反馈给下达通知的监督单位,形成切实有效的安全隐患治理闭合回路管理,保证隐患得到及时解决。

3.强化重点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严格执行购买、领用、备案等环节的审批管理,全面推行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把锁、双本账的“五双”管理制度。另外,将采购数量及库存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坚持领用制度,严格控制领用数量。将实验室污染防治费用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制定实验室废弃物处置流程指引,鼓励实验室对危险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标准的自行排放,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对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由学校委托有资质的废弃物处置公司集中消纳。利用合适的地下场所建设危险废弃物存储库,用于及时回收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尽量减少危险废弃物在实验室的留存时间,逐步使废弃物处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轨道。加强放射辐射和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与管理人员的监管,实行“全部注册、定期检验、定期培训、持证上岗、随时淘汰”的管理措施,定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上级部门检查合格。

二、转变理念狠抓安全意识教育

1.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认真落实教育部、北京市对高校安全稳定规划中的要求,深入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实现实验室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到新生入学、新教工入职培训规划中,使其一入校就了解各项制度和要求,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养成重视实验室安全的习惯。编写《实验室安全知识读本》、《实验室事故案例分析集》、《实验室操作规程汇编》等学习资料,保证师生人手一册,避免在实验中犯常识性的错误引起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利用实验室安全网络学习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网上自学和网上考试的平台,自学考试通过后可获得学分,并作为进入实验室的必备条件;鼓励二级单位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科研要求,为学生开设特色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认定学分。结合举办讲座、观看录像、板报宣传、大屏幕播放等形式,时刻提醒,引起注意,全方位提高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

2.注重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氛围利用文化修养从观念、道德、情感和品行等方面施加影响,帮助广大师生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提高整体的安全素质和安全修养,加强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管理方式从行政命令向服务转变,切实做好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特种设备仪器管理、技术安全咨询、安全状况评估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在安全隐患治理上积极协助整改,统筹策划,深入基层实验室进行细致指导,逐步消除师生员工在制度刚性管理下被约束、被管理的消极心态。灵活处理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勤于沟通,善于征求基层意见,避免生硬的指挥手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工作尽量做细,建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安全工作观念。

三、结合实际,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

1.与时俱进,开展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建设组织人员对相关规章、法规和政策进行深入探讨,更新修订文件中与实际情况不相称的内容,从制度设计层面保障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推行,努力扭转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使准入制度紧跟实验室发展。将实验室准入制度建设纳入二级单位及实验室考核体系,加大力度推动准入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降低学术权力的影响。联合各二级单位分别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安全知识题库,以保证准入制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有效性。进入实验室的师生必须通过学习培训,考核合格并签订安全承诺书后方能上岗。将准入考核和门禁系统对接,只有通过准入考试的人员才能获得门禁系统的识别许可。

2.开拓创新,推行准入制考核手段的多样化发展以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学习与考试系统”为依托,搭建规章制度、通用安全知识、专业安全知识等分类学习与考试平台,广大师生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学习并通过考核,同时赋予二级单位、实验室在考试系统应用中更多的自主和选择权限。提倡二级单位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培训讲座、实际操作指导等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师生了解实验室基本情况、掌握安全防范、操作规程等知识技能,并达到考核要求。利用系统生成电子版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技能考核合格证”,考核合格的师生获得此证,无此证不能上岗实操。

四、加大投入规范实验室标准化建设

1.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研究以安全运行为目标,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中各项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并在管理中严格贯彻和执行,达到实验室安全运行管理的标准化。通过监督检查和持续建设,保证实验室房屋及水、电、气等管线设施规范,实验室设备完好,实验室布局合理、通道畅通、整洁卫生,安全标志醒目齐全,安全防护设施可靠,抢救设施性能良好,达到实验室安全条件的标准化。根据每个实验室的类型、用途、规模等不同特点,为教学实验活动制定适宜的操作程序和动作标准,达到实验室安全操作的标准化。

2.努力改善规范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安全与环保投入机制,把实验室安全工作经费列入常规预算支出科目,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有所调整。在实验室新建、扩建、改造过程中,以保证安全为前提,充分考虑实验室设计、建设、仪器设备安放及管线设施等方面的规范性。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防盗监控、危险废弃物集中回收点、实验室通风过滤、烟感报警、设备线路、喷淋装置等硬件保障设施的建设,切实防止危害师生的事故发生。在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上实行一票否决制,达不到安全和环保要求标准坚决不准上马。

五、提高认识,完善实验室安全应急机制

1.建立实验室预防预警系统切实做好实验室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确定危险源的种类和等级,查清危险源的空间和地域分布,根据安全法规和技术标准采取针对性强的预防措施。加强对危险源的巡视检查工作,在危险要害部位安装摄像头或检测装置,并与学校安保控制系统联网。做好应对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储备工作,确保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所需设施、设备的完好和有效。对可能引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重要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并适时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完善各级实验室安全预案体系建立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辐射设备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各类各级专项工作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成立实验室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力度,根据应急预案和现场需要,调动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根据需要调整救援抢险方案。严格落实重大节假日的巡查和值班制度,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做好事件处置和善后工作。

3.开展必要的突发事件预演活动针对类似火灾、中毒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根据制订的预案,进行预先演练,积累一些经验,使师生在遇到类似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着冷静应对。通过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突发事件的研究,结合各实验室的特点,制订符合实际的预演方案,通过演练使师生掌握逃生、自救及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

六、结束语

实验室管理制度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安全;生物废弃物;实验室管理;防护措施

随着生物、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开发、病毒研究等方面,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最近十年,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的出现,如SARS、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禽流感疫情等疾病,甚至炭疽病毒等生物恐怖事件,使到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也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不仅是实验室的局部问题,而且是涉及到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问题。

1 生物安全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指转基因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广义生物安全不仅针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它涵盖了狭义生物安全的概念并且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指人类的健康安全;②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③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2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2.1生物安全意识和自觉性有待强化,执行安全制度及安全标准不严格

由于生物安全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多、涉及面广,而且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只是从近十年里才引起重视,所以有关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自觉性不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专业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有待加强,安全设施需待完备。另外,自从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的出现后,各相关部门加快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三级实验室的建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缺乏统一的监督与管理,所以缺少建设与验收的标准,执行安全制度及安全标准不严格。

2.2.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有关生物安全的法规、政策、标准文件及规章制度,包括专门性的生物安全立法文件和相关性的生物安全立法文件。但与生物安全立法较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安全立法的法规级别较低,立法体系不够健全,远不能适应我国面临的相当严峻的生物安全问题。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除菌系统等,缺少生物废弃物的安全处理装置等,缺少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

3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成立生物安全管理组织

实验室所在单位法定代表人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最高管理者,他要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应有的资源(人、财、物等),并根据情况制定实现生物安全目标、持续改进的措施,同时制定激励措施,保证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具体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组织管理与监督实施工作。由于生物安全管理环节多,部门职能交叉,还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实验室主任应为实施生物安全具体管理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另设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门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成立生物安全管理机构的目的是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3.2 制定安全标准并健全法规和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者往往忽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因此制定安全标准并健全法规和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应制定安全标准和健全生物安全法、生物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规定生物安全管理的原则目标、基本管理制度和措施实施程序监督管理体制违法责任损害赔偿等条款等。制定和完善各类与生物安全有关的实验室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生物安全操作程序及防护措施等。

3.3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不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就是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严格进行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培训。要学习国家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对外来人员如进修人员实习的学生的管理, 全面掌握防止生物危害的知识在工作前工作中工作后都能自觉遵守实验室有关生物安全的各项规定,通过教育培训使相关人员养成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习惯。

3.4 加强生物废弃物的管理

(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执行力度;(2)由于废弃物种类不同、性质各异,为减少交叉与重叠污染以及可能的直接机械伤害,不同废弃物应该分类储存,及时回收处理;(3)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4)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岗位培训。

3.5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由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常常是隐性的,为防患于未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 如对相关人员定期体检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免疫预防措施等,使安全隐患或生物安全事故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快速反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给予解决和控制,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 全面掌握生物实验室的名称 地点等级项目安全操作程序及防护措施等各项工作并就有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统计汇总以便更好地协助专家做好各项指导工作。

5小结

鉴于上述文献复习所分析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建议从成立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组织、制定安全标准并健全法规和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生物废弃物的管理、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加强生物材料的检疫工作等几方面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实验室管理制度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实验室是科学检验和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单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实验工作的质量。如何加强实验室的管理,科学的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体质,提高实验质量,是实验管理人员需要探讨的问题。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制度建设,为实验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实验工作能否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管好、用好实验室的资料和器材,正确的管理是实验室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更是实验室开展工作的中心,是试验员发展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管理实验室能力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单位的管理能力的高低,组织能力是否过硬,更是反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观的整体表现。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我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体会。

1.科学管理,注重落实

有一套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对提高实验水平和工作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训练一支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发掘每个工作人员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许多实验室实行三级管理,一是专业划分实验室,独立管理,独立开展工作,每个实验室的设备非常齐全,直接影响了使用率不高,仪器设备过度分散,试验和研究经费投入多,造成很大的浪费。如何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队伍,建立一种统一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整合各个实验室财力、物力,加大投资回报率,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用。

1.1 优化整合多方资源。整合一些功能类似的实验室,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落实实验研究工作和科学研究,促进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科研开发,落实实验室的资源共享模式,破除陈旧的观念,交流工作经验,发挥现有设备潜力用途,促进实验水平的提高。

1.2 注重管理,提高管理。实验室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规范实验员职责明确,研究制定仪器设备保管使用制度、实验室规则、仪器损坏赔偿等制度、危险品管理、安全防护等制度,贯彻严格执行。实验室规则应挂在醒目的位置,其他分别挂于实验员办公室和准备室。实验室的管理就是对实验室的装备,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管、使用的管理,对实验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确保实验工作的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管理的方法也要随之不同,但是管理的措施却是相同的。

1.2.1 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际中的大部分仪器,尤其是专用仪器,使用的次数是有限的,主要是存放在保管室内。所以要要求实验员按照物资管理原则,做好建帐、摆放、保养、维修等各项管理工作。

1.2.2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验仪器不管是存放或使用中,要重视安全防护,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预防其他事故的发生:触电、火灾、爆炸、中毒、烧伤、失窃等。实验员要有高度警惕,确实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1.2.3 实验室的档案管理。实验室要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及结果详细的记录,完善实验室管理档案,为实验室向正规化管理创造条件。实验室管理档案:仪器设备进帐、技术资料和说明书、实验通知单、规章制度、各项管理工作记录、实验报表和工作总结等资料。

2.规范管理和运行机制。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规则和依据,是实验工作进行的重要保证。要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全面的有效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实验室安全规则》、《实验室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定期检查落实情况,以此来对实验室工作和实验人员评比、考核的依据。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第一是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以及使用者,也为实验工作开展打好基础。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有利于监督实验人员管理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正常使用,确保实验工作正常开展。

3.加强实验用品的管理,提高实验质量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实验工作的开展和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能否正常开展研究工作的的基础、注重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必须要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详细做好使用记录,严格要求使用者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要求管理人员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维修等管理工作,如有损坏及时维修,提高仪器使用性能。

4.加强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4.1 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实验仪器维护与保养,实验场所管理以及操作指导等工作。所以必须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管理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以确保地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技术人员在进行实验前期,一定要理解实验内容以及准备工作的具体要求,把实验中的难点、疑点充分了解,并记录在册;确保实验顺利开展,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准备好后,做好预实验。注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参加业务培训。

4.2 以高水平人员带低新人。以“高、中、初”三个层面的技术管理构架,充分发挥高级实验员在实验和科研中的作用,发挥他们的特长,采用重点帮扶,个别指导的方式带动实验技能比较低的实验员,加强对日常工作的初级以及中级实验员的检查、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圆满完成科研工作。

4.3 重点培训。新购置或者比较精密、大型、贵重的仪器设备,或者新实验技术,必须有针对性的配备专职人员,重点培训实验员和维护人员,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管理。

5.转变观念,重视队伍建设

必须把实验室的实验工作落实到基层,作为提高实验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实验工作是提高试验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管理者应如何应用、发挥它本身特有的作用,真正做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相互结合,找准“建设”的目的。因此,必须要应转变观念,狠抓实验室队伍建设。总之,实验室管理工作繁重、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好实验管

理体制,能够为实验体系和实验研究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此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大胆的创新,探索科学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孔祥民,郑超美.变分散为集中: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0,(3):68-71.

[2] .建设学科实验大平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124-125.

[3] 邱泽明.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中国保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