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强电 弱电 负荷规划

中图分类 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17-01

电气方案说明如下。

1 强电部分

1.1 依据

根据建筑有关方案图纸,国家有关规范设计如下。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后简称民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2)。

1.2 设计范围

本建筑电气设计包括强弱电,其中强电包括变配电房、照明系统、动力系统、防雷接地等。弱电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电信宽带有线系统和安防监控系统等。

1.3 负荷规划

按照公司领导的要求,我设计了光谷世界城B地块供电设计方案。本大楼内部功能分为:公寓、办公楼、裙楼商业、消防安防机房、弱电机房、空调机房、生活泵房、消防泵房等。这就要求一次设计时预留供电电源,设计既要符合实际情况,又要留有发展变化的余地。

办公区按100 W/m2考虑,商业区按150 W/m2,地下车库按30 W/m2考虑,餐饮预计占商业区的30%按250 W/m2考虑,公寓按60 W/m2考虑。

1.4 10 kV供电系统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9.1.1条规定,一类高层建筑中的消防水泵、防排烟设施、消防电梯、监控机房、弱电机房、应急照明及消防用电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

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3.1条规定,建筑的客梯、排污水泵、办公区用电、商业区扶梯属二级负荷。通过传统的几种供电方案比较,选定了下面的供电方案。(1)从同一变电站的不同进线引来两路10 kV电源,10 kV系统设计为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双回路同时供电,中压侧不设母联(按供电局要求),再低压侧切换负荷确保不超过每条回路供电容量。(2)根据综合体建筑的特点,为节约能源、经济运行,本楼工程选用干式变压器(10/0.4 kV)13台。其中1600 kVA四台和1250 kVA三台向一二级负荷供电,1600 kVA4台和2000 kVA2台向空调、公寓和商业供电。

1.5 220/380V配电系统

本建筑配电电压为交流220/380 V,联结形式采用TN-S系统。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通过负荷计算,考虑到空调负荷占建筑物总负荷的30%,耗电量很大。因此设计时,选用两台1600 kVA变压器供裙楼商业中央空调用电,办公区空调有专用母线供电。在不使用空调的季节,可切断电源,达到节电效果。其他动力和商业、办公共用变压器,同时选用一台1250 kVA变压器作为动力检修时的备用设备。裙楼商业、公寓和办公按防火分区纵向采用密集型母线槽做主干线,采用树干式配电引至末端商业配电箱。末端商业配电箱是按照商业功能和面积设计分设,目的是便于管理、检修。裙楼和塔楼其它动力设备,如水泵、电梯、风机等由低压配电柜单回路放射式配电,这些重要动力负荷要求在末端配电箱设双电源自动转化装置,使供电更可靠、更安全。扶梯按规范采用单回路供电。

从空调配电房引电源至地下室机房的空调设备和屋面风冷热泵及冷却塔等均采用独立回路供电,保证了供电的可靠性。而裙楼商业的风机盘管和吊柜采用树干式配电,用预分支电缆引至楼层空调配电箱。办公楼空调采用密集母线方式。

1.6 照明设计

为了减少动力设备用电对照明线路电压波动的影响,照明用电与动力用电线路分开,本楼设有一般照明和应急照明。

1.6.1 普通照明设计

根据物业性质,塔楼和商业裙楼只装修公共部分,采用筒灯。自己的办公区选用格栅高光效荧光灯,从而限制了眩光,满足了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达到了节能效果。

地下室车库采用双管高光效荧光灯,楼梯间采用吸顶灯。

1.6.2 应急照明设置

地下室车库、电梯间、楼梯间、监控机房、弱电机房和主要出入口等场所设应急疏散指示照明及楼层指示灯,它们在正常及事故时均点燃。应急疏散、楼层指示灯均自带蓄电池。应急供电时间不少于90 min。

1.6.3 亮化照明

综合体的平时亮化和节假日亮化采用泛光照明和LED照明,设计时按估算负荷预留电源。

1.7 防雷与安全

防雷设计按二类防雷建筑物处理,利用建筑物金属构件作防雷装置。屋面敷设避雷带,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引下线,并利用混凝土基础钢筋作自然接地体。为防侧击雷,从30 m以上,每三层设均压环,所有金属门窗、建筑玻璃幕墙均应与作防雷引下线的钢筋连通。为了保证建筑物外立面的效果,所有防雷装置均采用暗装作法。

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气安全接地以及其它需要接地的设备,弱电设备采用共用接地,其接地电阻应小于1Ω。这样既保证了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也减少了由不合理接地引起的干扰。为了保证人身设备的用电安全,要求建筑物内作总等电位联结。在地下室安装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把进水管、煤气管、空调主管等所有进出建筑物的金属体及建筑物的金属构件等与电位联结端子箱连通。

2 弱电部分

2.1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在首层设消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综合体的火灾监测及消防联动控制。(2)消防报警系统采用海湾公司设备。(3)消防回路为二总线制为ZB-RVS-2X1.5,沿耐火桥架经过弱电竖井引至各层。联动控制线和消防广播线采用ZB-RVS-2X1.5,均穿KBG管暗敷。(4)探测器采用感烟探测器和感温探测器,吸顶安装,手动报警按钮暗装,距地1.5 m,消防模块吊顶下明装。(5)消防广播扬声器均为3 W,有吊顶处用嵌入式,无吊顶处明装箱式,距地2.5 m。(6)设消防电话。

2.2 电信、有线系统

(1)综合体宽带由电信公司在负一层做机房,在裙楼和塔楼的每层弱电间设置光端机,末端放光纤至住户和商户的光纤盒内。(2)综合体电缆电视前端讯号由省有线公司来引入,不设前端系统,每层弱电间布置信号分配器。(3)商户和住户内部由业主二次装修。

2.3 安防监控系统

(1)电视监控系统对街区的主次出入口及重要路口等进行24h实时监视并录像,可有效监控、记录进出人员的活动情况,为安保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可做到重点部位重点防范。当遇到紧急突发性事件时,该系统可即时便捷的用于指挥调度,进行全程实时录像,为善后提供分析依据。(2)公寓的入口有门禁和可视对讲系统,在一层、负一层和负二层的入口设置主机,服务器在安防机房,住户凭卡进入。来访者通过公寓门口主机拨叫被访者的室内分机。住户可通过室内分机看到来访者的影像。(3)车库的出入口有停车系统,集成了出入控制、收费、临时发卡、信息记录、图像摄取、车牌识别、满位显示等功能。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设计方案

海港作纽带,服务暖宾朋――以“纽带”作为方案构思的立足点。一条柔顺的纽带,连接海内外。动感、平滑,使人舒服。体现通关中心的服务意识。一座阳刚的雕塑,聚集众宾朋。现代、挺拔,矗立于广场的尽头。体现通关中心的时代气息。

一、项目概况

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服务中心项目位于宁波保税区太河以东,兴业大道以西,骆霞公路以北,保税区商务大厦(13F)以南地块。用地面积20239m2。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为30262m2,主楼十层,裙房以四层为主,地下两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其中地下二层为平站结合的人防二等人员掩蔽所。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5612m2。

二、方案构思

海港作纽带,服务暖宾朋。宁波港是响誉国内外的国际深水港。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服务中心是口岸服务的窗口,更是联系境内外客商的重要纽带。作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纽带,全面的服务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于是我们将“纽带”这一形式作为构思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来。她隐喻着我们宁波保税区海港通关服务中心永远的服务意识。

三、设计理念

1.顺应地形,就势而为。保税区大厦与商务大厦在朝向中心广场一侧,其主楼界面是一条连续的自由曲线,结合地块北侧沿河的折线型轮廓,于是,由商务大厦为起点,顺势的一笔,勾勒出了本地块建筑沿河的走势,既顺应了地形,又与原有建筑形成了延续的曲线形的城市界面。近似一条纽带。在空间形态上,对于通关中心主楼的位置,设计之初,我们进行了几个方案的对比与推敲。当把建筑放到环境当中的时候,结论便呼之欲出了。主楼置于地块的西南侧,面朝东,几乎是正对着城市广场的主轴线,更与保税区大厦及商务大厦形成了均衡的三足鼎立的空间态势,携手环抱开阔的城市广场。

2.利用“田”字型的功能布局,来诠释几大功能区块之间“分”与“合”的关系,并形成人车分流的外部空间。沿地块设置环形的机动车道(兼消防车道),环形车道内是以“田”字型布局的四个功能区块。分――田字型布局的中间一横一纵两条步行道将四个功能区块分离,各自独立的交通体系、独立的出入口避免了各个功能区块相互间的干扰。合――田字的中央,是四层的开敞平台,亦是建筑的内广场空间。这些开放的平台作为联系几个功能区块之间的纽带,将四个功能区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来随着功能的变化及发展,各层的服务大厅还可相互串联,灵活划分。人群经过步行入口通过室外的自动扶梯可直接到达2~4层各服务大厅。

3.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建筑设计中妥善处理河岸、建筑及城市广场的关系。通关中心位于广场的尽头,设计中其造型取意为“一组用纽带相连的城市现代雕塑”,建筑是广场的一部分。建筑内2~4层的开敞平台即是城市广场的延伸,形成立体的城市广场空间,人们在办事之余,在平台上东可拥抱开阔的城市广场,西可欣赏静静的太河之水。

4.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我们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到建筑设计的各个角落,以表达政府服务、口岸服务的服务意识,表达亲民、便民、利民的人本位思想,充分体现通关服务中心的纽带作用。

5.引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减排及绿色环保要求,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1)在环境上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乡土植物。在树种搭配上,做到常年有绿色。在三处屋顶平台上设有屋顶绿化;(2)屋顶设计太阳能电板,既节能,又可以丰富建筑的第五立面;(3)空调采用节能的地源热泵系统;(4)宁波是一个缺少淡水的城市,设计中将雨水进行收集与沉淀(地下二层设有雨水收集池与沉淀池),用于绿化灌溉及冲洗地面等。

四、总体规划布局

(一)功能结构

建筑呈“田”字布局。10层的主楼位于地块的西南角,裙房主体为4层,裙房东首的餐厅设计为2层的圆形建筑,与商务中心的凹弧相呼应。裙房内设计了一纵一横两条步行道。将1至4层分为4个部分,容纳了通关中心服务大厅、金融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以及行政办公的门厅。

(二)交通流线

地块沿兴业大道设计出入口。其中南侧的为步行出入口,北侧的是车行出入口,车行出入口与北侧的商务中心公用,以避免短距离内道路开口较多的弊端。地下两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其中地下二层为平站结合的人防二等人员掩蔽所,沿建筑的东侧和西侧各设一个地下汽车库出入口。地面沿环形通道设有机动车停车位,用以解决部分临时停车。在入口附近设有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停车需要。商务中心的交通流线与本地块整体考虑,共用一个车行出入口,通过入口广场分流各功能区块的人流及车流,并沿商务中心周围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满足规范要求。

五、建筑单体设计

(一)平面功能

建筑一至四层为对外的服务大厅,分别是: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综合服务区,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出入境报检报验、危险品申报区,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报关区以及行政服务中心。各服务大厅的出入口均开向步行道内,分区明确,且联系紧密。主楼的一层除了通关服务中心大厅的综合服务区外,还有金融服务中心及办公部分和档案馆的门厅。为使用方便,我们在行政服务中心旁也设计了部分金融服务,从而完善功能布局。一条通向内部的步行道(源自城市广场的轴线),将金融服务中心与行政服务中心在底层分开,进一步将城市广场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使建筑与环境互融。东北角的2层圆形建筑为餐厅,其中底层的西北侧为厨房部分,设计单独的出入口通向地块内的道路,与就餐的流线完全分开。裙房部分均通过开敞平台相连,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裙房顶层设计部分屋顶花园,再通过一条带状的折板,将所有功能大厅加以串联,使之成为联系各大功能区块的纽带。主楼五至六层为档案馆,七至十层为口岸办通关服务办公区。

(二)建筑造型

运用“纽带”做为立面基本框架,再结合体块完成建筑的造型设计。主楼的设计中,我们将建筑层层的轮廓加以错动,形似一条纽带,有韵律的迎风舞动,而串联着各服务大厅的带状折板正是这条纽带的收尾,轻摆摇曳。建筑本身极富雕塑感的体块赋予建筑刚性、力量的一面。沿着骆霞公路由西向东慢慢走进,就似一艘远航的万吨巨轮行驶在之中。通过虚实结合,刚柔并济的设计手法,将灵动的纽带与阳刚的城市现代雕塑进行结合,形成建筑的外部造型。建筑以浅灰色颇具现代感的夹芯复合金属板为主墙面,深色铝合金穿孔板加以点缀,再通过大面积玻璃的运用,使建筑即有阳刚、稳重的性格又不失动感、灵气的一面。

(三)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的处理上,将建筑尽可能的沿西侧的太河及东侧的城市广场展开,以获得景观视野的最大化,南侧通过乔木及间距来减小骆霞公路上的噪音对建筑的干扰。由于场地较小,建筑周边的环境景观主要以点状及带状分布,重点是西侧沿太河的景观带。设计中将太河驳岸做成木栈道加绿化的形式。既能看也能走。以满足人们亲水的心理。地块内部及平台的景观设计延续了建筑造型的特点。通过不同颜色的灌木在平面上用折线形相分,既丰富了形式又与建筑造型相呼应。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城市公园(Urban Parks)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的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性公园、专类型和专题性公园和花园。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总之,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素。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广场。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公园,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二、城市公园的历史发展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lmst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络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 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 (Park System),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现代公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美国公园的发展。盖伦.克兰兹(Galen Cranz)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公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游憩园(the pleasure ground)、改良公园(the reform park)、休闲设施(the recreation facility)、开放空间系统(the space system)。

游憩园流行于1850-1900年间,其发展至少部分起因于对新兴工业城市肮脏而拥挤的环境的反应。这类公园的典型样式竟是浪漫主义时期英格兰或欧洲贵族的采邑庄园。特点是将原野火田园风光理想化。游憩园通常设置在郊野,使刻意为周末郊游设计的,以大树、开阔的草地、起伏的台地、蜿蜒的步行路及自然主义的风光的水景为特征。人们希望通过工人们在这里通过户外活动保持健康,进而影响到贫民。

改良公园出现在1900年左右,是改良主义和社会工作运动的产物。像早期公园一样,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改良公园位于城市内部,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园。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近邻公园的儿童和家庭。其重要的特征是儿童游戏场。

休闲设施是193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城市和城镇中,并成为公园和社会改良目标之间的纽带。他强调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有组织的活动。随着城市的郊区化和家庭汽车的使用,新型的和更大规模的公园被建立起来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球场游泳池和活动场地。

1965年以来发展起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地块如小型公园、游戏场和城市广场等联系为一体,构成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

美国公园的发展史和欧洲田园风格的公园代表了西方公园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公园起源于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寺观园林,真正具有市民意义的城市公园是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开始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建设在各个城镇兴建开来。但是,一定要注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设计的开始,首先要对设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园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性质与其他用地的关系;公园用地历史、现状及自然资料;公园的用地内外的景观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设计任务书,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公园内应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并确定其规模大小。然后进行公园规划,确定全园的总体布局。待方案被批准后,开始进行各项详细设计。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深度、专业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总的来说以下两点是相似的:

1、规划布局形式

1)规则式布局:在全园的构图形式上强调轴线对称,多用几何形体,比较整齐、庄严、雄伟、开朗。如北京中山公园。

2)自然式布局:完全结合自然地形、建筑、树木的现状、环境条件和美观与功能的需要灵活布置。可有主题与重点,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3)混合式布局:根据公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园效果。

2、功能分区及绿化设计

1)文化娱乐区:公园中的“闹”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旱)冰场、画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园中建筑多集中于此,因此设置应接近出入口。设计时应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可利用树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离。文化娱乐设施应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投资少、效果好的景区景点。

2)安静休息区: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可根据地形分散设置,选择有大片的风景林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山、谷、河、湖、泉等)。区内园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体量不易过大,应亲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具体来说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具体可以设置两部分,即山林休闲区,将公园滑草场、烧烤乐园、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规划为山林休闲区。其次是田园休闲区,在公园建设服务建筑、景观挑台、亲水长廊等休闲配套设施。结合水生、湿生植被和生态景观驳岸,形成田园休闲区。

3)儿童活动区:公园中专供儿童游戏娱乐的区域,相对独立,不可与成人活动区混在一起,位置应尽量远离城市干道,避免汽车尾气和噪声的污染。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区内建筑、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区内应以广场、草坪、缓坡为主,不宜有容易产生危险的假山、铁丝网等伤害性景观。花草树木品种要多样化,不要带刺带毒。此外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还要设置一些桌凳、厕所等。

四、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2、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3、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4、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结语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各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国更是如此。人们将越来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因此,我国市政建设部门一定要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研究力度,不断创造更优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秦柯. 西方城市公园发展史[J]. 山西农业科学, 2008, (10) .

[2] 王绍增. 本期主题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J]. 中国园林, 2007, (02) .

[3] 刘玲,范文芳. 综述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新观念[J]. 文教资料, 2009, (23) .

[4] 姚亦锋. 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字】现代高铁火车站站前广场 景观

中图分类号:U4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代高铁火车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交通问题

交通是火车站最本质的功能,而站前广场更应该强化体现这一功能,故而广场的设计首先要解决交通的问题。问题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车行与步行的问题,在出租车等候区显得尤为突出;二是快速通行与缓冲人流的问题,在站前广场区域比较突出。景观方案设计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人们的步行问题,如何处理好空间、视觉、触觉等步行体验的问题将是场所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2、周边环境问题

在进行高铁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时一定要牢记:广场是整个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周边环境独立存在。因此,广场的景观设计一定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要力求广场的景观要给周边环境以正面的影响,给城市环境锦上添花。

3、安全问题

作为人流复杂的公共空间,对火车站站前区域所有通道、界面、空间的安全问题应该着重考虑。站前广场作为城市交通的过渡界面和景观界面,站前广场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既保证安全又保证景观的可赏、可游性,这也是该设计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场地内的夜景灯光处理将不仅体现美观问题,要更多考虑照明的安全问题。

二、现代高铁火车站站前广场设计目标

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之后,有关专家一致认为现代高铁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设计目标应包含以下内容:

(1)满足火车站人流集散的交通功能要求;(2)满足乘客及工作人员候车和休闲需求;(3)作为“城市客厅”,必须能体现城市形象;(4)作为现代城市广场,景观元素与人之间必须是和谐的,景观元素之间也必须是和谐共处的。(5)注重人的审美心理,将美学原则渗透在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人们欣赏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整体的美,因此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改建中,首先考虑到整体美,注重形体、空间、比例、色彩等整体效果,考虑美学原则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中的应用。(6)注重空间环境要素,将生态元素融于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人与环境空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关系:人在空间环境中起主导作用,同时环境又限定人。(7)注重人的价值观念的发展,将文化物化在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城市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对其要素的艺术与功能的有机整合,通过艺术与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渗透作用,提高城市环境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内蕴深厚的艺术与文化氛围,使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追求。(8)将生态元素融于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站前广场的建设应从“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出发,展现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爱,并将水体、铺地、绿化、灯光等多种构成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机组合。以上设计目标可以概括为“功能优先、展示形象、体现特色,创建和谐发展的人性场所”。

三、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

火车站站前广场最主要的功能是集散功能,设计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创造宜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充分发挥疏散人流、物流、车流的同时,满足旅客、市民休闲、游憩、交际等各方面活动的需求。

2、坚持公众性和开放性的设计原则

火车站站前广场不同于一般的广场,由于其特殊性质和特色服务要求,在设计上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其公众性和开放性,整体上要更好的发挥站前广场的服务功能,为旅客和市民创造良好的出行空间。

3、坚持以植物造景与精品园林并重的设计原则

车站站前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景观设计上要注重特色创造,建筑和园林小品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同时要力求风格新颖,赋予地方特色,同时,主要依靠植物造景与园林小品有机结合,相互映衬,要达到“景中生物物在景中、物衬景美、景映物真”的自然景观效果。

4、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

站前广场生态公园的景观要注重广场本身、环境、地方文化的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使整体景观反映时代特色,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同时坚持适地适树,优先选择地方树种,保证植物成活率和健壮生长,绿化配置无论从选材到造型都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5、坚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设计原则

为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空间,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利用比例和布局上,坚持注重整体协调性,按照上、中、下3层设计,形成空间层次感,提高规划区绿地面积,达到较高的绿地率。

四、总体布局与功能划分

1、设计以“塞上江南、美丽凤城”为主题,该主题贯穿于整个规划设计中,基于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特殊性质及现状,整个设计布局体现“水绿交融、民族特色、地方风情与现代城市”相呼应的格局。

2、根据设计的主题与各个区域的功能,总体布局分为3个功能区,分别为:站前广场区、生态公园区、道路景观绿化区。

3、站前广场为设计的重点部位,布局在规划区正中央,以主体大楼的正中为中轴线,采用南北对称的设计手法,利用现代化广场的布设、场地绿化与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雕像相结合,将整个站前广场设计成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都市广场和城市标志。

4、生态公园布局在规划区东北部,生态公园是站前广场的重要映衬与辅助。使其充分发挥站前广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点配置园林植物群落,使之与园林小品、湖岸构成江南水乡的自然生态意境。

5、道路景观绿化主要功能是保护广场,隔绝外部嘈杂,主要沿规划区道路布设。道路绿化造景使整个广场受到保护,形成相对隐蔽的空间,在园林植物配置上又与整个站前广场形成统一和谐、流畅大气的绿色景观。

在整个布局中有两点元素需要我们着重注意:

1、水体

水体在广场空间中是人们观赏的重点,它的静止、流动、喷发、跌落都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因此水体常常在闲静的广场上创造出跳动、欢乐的景象,成为生命的欢乐之源。在城市广场空间的水体可以帮助调节空气湿度,抑制粉尘的无度飞扬,缓解污染,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在广场建设过程中,有意在设计中引入了我国还较少用的旱地喷泉,一来可以用它调节空气湿度,二来它可以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广场两侧对称设置旱地喷泉,从而形成一种动态景观,既改变了广场空气湿度,又增强了环境的热烈气氛。

2、地面铺装

任何空间的围合都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不同材料的质感和纹理都对空间的塑造有影响,并且只有较近距离才能看到它,所以空间的地面也要按相应的材料及其可见度进行设计。地面也能表达某种意义,或引起人们的联想。地面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而且有助于限定空间、标定空间,增强识别性,可以通过地面的处理给人以尺度感,通过图案将地面上的人、树、设施与建筑联系起来以构成整体的美感,也可以通过地面的处理使室内外空间与实体相互渗透。在广场地面的铺设上主要是以方便人们使用为主;其次铺装设计与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在选材、造型、位置、尺度、色彩上纳入广场环境的总体加以权衡。

五、站前广场的工程意义

1、社会效益

站前广场的建成,极大的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改善了交通状况和治安状况,美化了环境,提高了服务设施的档次,同时成为附近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场所。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城市门户区域的形象,促进了城市的进步,方便了市民生活,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生态效益

旧的站前广场,往往受到建设年代和当时生活水平的影响,几乎没有绿地,甚至与湖泊近在咫尺却没有沟通。现代高铁火车站前广场的建成,极大的改变了这一状况,充分考虑到了前广场同时也是城市绿地的一个组成部分,把“生态化”的理念贯彻始终,增加了足够的绿地空间,并充分利用了湖泊这一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将站前广场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3、经济效益

站前广场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客流的吞吐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好更快捷的通道,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随着最近几年的旅游热的越演越烈和春运压力的不断加大,高铁火车站前广场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何镜堂无疑是缔造这种美妙乐章的个中好手。除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外,他还先后设计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国市长大厦、海战博物馆、纪念馆扩建工程、北京奥运羽毛球馆、北京奥运摔跤馆……这些建筑无一不受人景仰,今人赞叹。

总书记参观中国馆与他两次握手

何镜堂有很多头衔,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不过,现在几乎没人提及这些,每个人称呼他时,只会用一个“冠名词”――中国馆总设计师。

人成就了建筑,建筑同样也成就了人。特别是何镜堂,他在70多岁时,因“中国馆“而突然声名鹊起,这种热度,连他自己都笑着表示,“没想到”。

如今,屹立在浦江之滨的中国国家馆,已经不再是一件只可“远观”的艺术品,粗粗算来,数十万人走进其中欣赏“鼎盛中华”,而将它摄入镜头的,恐怕更是数不胜数。

不过,让何镜堂最难忘的,还是今年 1月15日上午,总书记考察世博会筹备工作时的情形。何镜堂回忆说:“当时我们这些园区设计、建设人员都很兴奋,在西大厅等候接见。总书记到中国馆顶层平台等地参观后,从电梯下来,逐一与我们亲切握手。他刚跟我握过手,旁边领导介绍说,这位是中国国家馆的总设计师。总书记马上又与我握了一次手。总书记说,我们刚才还在说这个馆很有中国特色。我对总书记说,希望全国人民都喜欢!中国馆体现了中国精神,我就心满意足了。”

中国元素更需要中国精神

早在2007年4月25日,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的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就向全球华人设计师发出特别邀请,希望他们为中国馆设计出一个能够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方案。

照理说年过七旬的何镜堂应该静下来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了,即便参加也是坐在评委席打打分就行了。可这位白发苍苍的建筑设计大师却披挂上阵,勇敢去面对上海世博园中国馆设计的新挑战。

作为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何镜堂深知世博会的场馆设计历来是世博会的重头戏,每一届世博会的主办国都希望通过建筑来展示当代文化与科技的最高成果,并希望这种永久性建筑能够最终代表自己国家的形象。由于年轻时我国的经济很落后,他没有遇到过设计这种大型场馆的机会,这一次机会终于来了。

何镜堂说,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是他一生设计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在“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受关注和不平凡。在谈到中国馆的设计过程时,何镜堂一直把中国元素挂在嘴边,作为一个中国本土设计师,尤其是世博会中国馆这一有着特殊意义的建筑背后,中国元素更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甚至是最关键的部分。

“什么元素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才能通过建筑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时间紧迫,不到两个月就要“交卷”,何镜堂院士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一天,何镜堂翻阅资料时,一种古代建筑构件――斗拱映入眼帘,顿时让他眼前一亮,如果将它作为中国馆的主体结构,再好不过了。

何镜堂院士确定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中国很大,怎么体现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从我们对中国的印象里,感受到中国汉字、中国京剧、中国红和中国水墨画等等,这些一看就是中国的符号。还有,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出土文物,夏商周以来中国的鼎器、冠器、陶器等造型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这些建筑是中国九宫格式的布局,木石格局和西方的建筑完全不一样,从中国的斗拱等元素中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手法提炼构成‘中国器’的造型来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特性。”何镜堂院士说。

一座仿斗拱层叠出挑的“中国器”,很快跃然纸上。

为了评选的保险起见,何镜堂院士和他的设计团队,又拿出另外两个创意方案:一个来自江南园林,另一个则来自如意图形。这3个方案都参加了评选。结果在角逐的344个设计方案中,他们选送的3个设计方案“全军覆没”,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评审专家对初选的前20个方案都不太满意,于是将所有参赛方案又重新筛选一遍。

2007年8月30日,第二轮方案评选正式进行。何镜堂院士不顾年事已高,亲自上阵陈述方案。正是这次重选,让“中国器”起死回生并脱颖而出,入选8个入围方案。

评审组又围绕“唯一性、标志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标准,进行最后一轮评审,在那场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的激烈竞逐中,何镜堂带领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交出了斗拱式“中国器”方案,吴良镛领衔的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与上海建筑设计院合作设计了“叠篆”方案,这两个方案在第二轮评选中以同票并列第一,难分伯仲。

“中国器”方案,自下而上呈华冠高崇之势,通过4组巨柱托起上部展厅,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有一种站立的感觉,透射出振奋之精神。在基本品质获得评委肯定时,许多专家也对该方案展陈的便捷性和能否在2年内施工完毕提出质疑。

同样,“叠篆”方案亦可圈可点。该方案取自兴盛于宋朝的九叠篆字体,各种建筑构件置于弯弯曲曲的笔画之间,端庄且不失华美,不足的或许是欠缺一种传达“泱泱大国站起来”的力量。两个方案,各自的长短处又恰是对方的短长处,专家团一时难以决断。

难以取舍之下,国家建设部和上海市政府提出一个大胆建议:将两套方案合二为一,穗、京、沪三地设计者组建联合设计团队。中国馆设计方案由此日臻完美,“东方之冠”诞生!

中国馆,是来自一南一北两种风格迥异的设计方案的完美融合,凝聚着一个庞大团队群策群力的智慧精华。

从2008年8月起,何镜堂和他的设计团队都在为中国馆设计一件漂亮的“大衣服”。红色是中国人心目中一种喜庆的颜色,所以何镜堂想给中国馆做一件“中国红”外衣。难题是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好,搞不好就会有飘起来的感觉。在何镜堂以前设计的众多建筑中,用“中国红”作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还是第一次。为了让中国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还是下定了决心,并请来专门研究色彩的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作指导,经过多次研讨和对比试验,最终让中国馆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红衣服”。

2009年9月,中国馆终于从设计蓝图变成了实体。“‘东方之冠’不但是一个建筑,也希望它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你可能觉得它是一个斗拱,也可能觉得它是一个粮仓,但大家都觉得它是中国的,希望它能表现中国蒸蒸日上的姿态,表现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人们感到民族自豪、自信,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奋发向上的激情。”何镜堂院士说。

45岁起步设计人生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没有高学历,我小时候受哥哥的影响也爱好画画,在学校数理化也学得不错,老师建议我当建筑师。”何镜堂报考了华南工学院(后改为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系,从那时候开始,就跟建筑结下了一辈子的缘。“我最早学习建筑时,生活在东莞小城,连抽水马桶也没有见过,还是在大学才认识到很多现代设计。时期我也经历了下放,条件异常艰苦,但是我一直想一定要搞出一些自己的设计来。”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广东省开始创办深圳特区,需要大量人才。1983年5月,在北京工作了10年的何镜堂夫妇应邀调回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在建筑学院一边任教一边开展建筑设计工作。何镜堂开始进入建筑设计事业的丰收季节。

何镜堂回母校后,正逢深圳重点文化工程之一的深圳科学馆开展设计方案竞赛,他携妻子立即报名参赛。深圳科学馆是深圳对外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当时像这样有影响的大工程并不多,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参赛的建筑设计师很多。何镜堂根据建设方提出的“建筑风格要有特色,最好让人看后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要求,他和妻子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经过20多天的日夜激战,设计出以八角形为主体、集现代化多功能于一身的《深圳科学馆建筑方案》。经专家学者评选,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由何镜堂设计的方案脱颖而出,被建设方采用。同时,这一设计方案还分别获得国家建设部和广东省建筑设计二等奖。

1984年,何镜堂主持设计的广东江门五邑大学教学主楼,利用剖面“位移”,形成各层大小不等的休息平台,供学生课间休息,底层架空,为师生提供室内外庭园活动场所,营造了一个既有时代感又具有南方水乡特色的新型校园环境。

1985年,他参与主持设计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被评为是“传译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的力作。该建筑设计构思独特,一气呵成,陈列楼、墓室和珍品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很高的文化品位和传世价值而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和建设部、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及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获U I A世界建筑大会颁发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成就奖”。

1992年,中国市长大厦及大都会广场成为何镜堂在高层建筑设计方面的又一优秀作品。这是一组超高层的48层建筑群,运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理念,构筑了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广场和综合体,两幢建筑物中间特意设计了一个马蹄形广场,创造优美的建筑空间,提供了一个休闲的活动广场,着意表达现代化大都会文化广场的内涵和气质。市长大厦获得教育部设计一等奖和国家铜奖,成为广州标志性建筑,并被评为广州市十大现代建筑。

在何镜堂的杰作中,以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居多。1997年主持设计的虎门海战馆,位于他的家乡东莞,为国家重点工程,这座建筑物的设计,凝聚了他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灵感。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总体布局与历史文脉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岭南地域特征,建筑造型以广东木棉花为意象,犹如海站炮台群,以简练的建筑形态表达军民团结抗敌和海战的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