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与规划

城市设计与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与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设计与规划

城市设计与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分异;联系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ity today, and city design and planning issues concerned by the people. In the city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city has also brought many problems to the city, this is contact separating city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caused b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wo differentiation and hierarch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ity design, and to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of Chencang District of Baoji city as an example, guiding role clarity two on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differentiation; conta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两个概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也因此有些人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种说法是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等同列为两个领域。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夸大城市设计的独立性,破坏了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从而使城市设计失去根基,最终也使得城市设计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1]。本文以《宝鸡市陈仓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明晰了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其发挥的作用。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认知

2.1城市规划的认知

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地当作一门技术学科来看,但现代城市规划是为了应对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所面临的危机,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而发展起来的[2]。工业革命后,人口在急剧的增长,城市在迅速的发展,建筑被大量的建造,相应产生了一些城市问题:人口的拥挤、居住环境的恶劣、建筑的杂乱无序建造、污染严重等。让人们再度意识到城市是他们生活的基本环境,城市的环境应该是有序的、无污染的、较为宽松的、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人们需要有一种手段对城市的物质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人们创造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应运而生。

2.2城市设计的认知

城市设计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针对二三十年代的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的物质空间决定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影响下的秩序性、城市区域特色缺失等,力求从审美、社会文化的角度加以批判[3]。

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分异与统一

要想深刻的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就应该了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其层次关系,方能良好的运用规划与设计来正确指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3.1规划范围的分异

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虽然都处理城市空间问题,但是,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差异非常大。

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计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计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都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邦、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都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份”。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工作被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计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机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能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即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3.2空间塑造层面的分异

《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中“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于是很多人接受了“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

3.3设计偏重点的分异

城市规划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协调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从平面布局上入手,为城市设计所设计到的细节部分构造一个框架;而城市设计在三维空间的塑造与安排的同时,又可反馈回来对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因此,成功的城市设计必须先明确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关系。

3.4二者的统一契合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虽然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设计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4]。

在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对城市进行设计。其目的是为了彰显出城市个性,突出城市性格,来达到人文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统一,完成城市规划的任务。

4案例分析—宝鸡市陈仓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1陈仓区概况

陈仓区为宝鸡市中心城市的东部组团,是宝鸡市的东门户。作为城市重要的物流中心以及生态工业示范区,将是未来宝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陈仓物流园与科技园和其他城市建设的不断进行,城市战略地位必将不断增加,城市发展急待在有效控制下理性进行。

陈仓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共1243.08公顷,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公用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指标偏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及规模都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城市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也都存在较大的压力,交通系统有待改善。不过,通过开发强度分区建模分析,规划区范围内的除了老城和新城西侧开发强度稍高,其它地区的开发强度普遍较低,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会带来太大压力。下文着重以老城区的规划控制与城市设计来阐述规划与设计的关系。

4.2规划内容

规划将老城区管理单元编号为CC04。规划强度区划将CC04管理单元列为强度三区,其中居住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8,商业金融用地基准容积率为2.5,办公用地基准容积率为2.0,公共设施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2,工业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3。(如表1)

控规对管理单元进行总量控制。管理单元法定文件控制内容主要为五线与公共设施控制,具体内容为:确定了老城区为城市主中心的战略地位,兼顾商贸购物、行政办公和生活居住功能;对管理单元内的五线设施个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不同等级的控制,确保区内在总量上的平衡(见图1)。

指导文件控制内容主要为用地控制和设计引导(见图2),具体内容为:对管理单元内的建筑高度、后退红线,环境设计和建筑物布局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引导,对城市色彩和风貌给出了建议。城市设计应在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下进行合理的空间设计,指导城市合理建设。

表1 管理单元基准容积率

图1 控规导则法定文件

图2 控规导则指导文件

4.3城市设计内容

根据控规控制内容和指导内容,在规划城市设计层面对老城区空间进行了详细设计(见图3)。规划以“环状”片区从老城中心城区向分区,形成“四核,三轴,四片区”的功能结构,根据规划内容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见图4)。其中“四核”为老城中心、民俗文化中心、虢镇中心广场、关中文化广场。“三轴”为东西向陈仓大道轴、南北向北大街轴、南北给向权家巷轴。“四片区”从内向外依次是:中心民俗特色商业片区、关中传统院落居住片区、“绿环”片区、周边现代居住片区。

图3 老城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图4 空间结构规划图

区内道路系统承接规划内容,以高密度方格网道路与环路相结合的方式落实了规划对于红线的控制,并明确了各级道路断面;规划采用“绿核、绿廊、绿斑”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内绿地系统进行了布置,落实了规划对绿线的控制;对于各类公共设施,城市设计以合理的服务半径进行服务点的配置,落实规划内容的公共设施控制内容。

城市设计对于规划内容在空间上进行了落实,并结合陈仓区的文化特色和老城区在陈仓区的战略定位,彰显出了一定的空间特色,在三维空间层面对城市进行了详细设计,在规划过程中,因为城市设计的反馈,又进一步的完善了规划控制内容,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互为依据,达到和谐统一。

5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骨骼,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血液。城市规划指导城市设计的展开,城市设计在空间上将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落实呈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完成规划内容。所以,为了防止城市设计成为镜花水月,不能将其脱离出城市规划体系,须将城市设计融入到其中,城市规划指导城市设计内容,城市设计明确城市规划内容,并在空间上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宋雅春.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三位一体[J].大众文艺,2011(24).

[2]林燕海.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J].中国建设信息,2006(11):43-44.

城市设计与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生活环境

站在城市整体环境的角度,对整个设计进行规划才是最全面也是最到位的。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城市的整个形象以及环境变得更加完美,从而解决城市规划管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城市设计是对其进行规划管理的基础,它能够从另一个方面有效地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这个词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其实它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小到一个简单的小品,大到整座城市的全面设计。为了将独特的人文情怀以及历史文化贯穿于自然景观中,如:在建立一些公园时,可以融入一些中国历史的元素,可以让人们在观赏时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1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规划设计指的就是根据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对它的细节情况作出一系列的协调和处理,从而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它的主要工作范围就是城市的景观设计、空间发展以及大型活动的举办等等。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配置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只有将资源分配利用恰当,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对城市的规划管理。为了加快城市建设的脚步,就要加大对城市设计这个阶段的发展力度。不仅要对所在城市本身的经济状况、地理条件以及城市的历史韵味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将所有元素互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设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出更舒适的环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去,践行到实际中去。设计的好坏关乎着一座城市展现出来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

2城市设计在城市管理中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创建一个更好的城市环境。城市设计主要是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突出人的地位,站在居住者的角度来将生活环境设计得更加合理。现在许多一线城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在公共空间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它的其中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人文情怀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城市的协调成长。世界上城市的出现是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创造出来的结晶,它是为人类服务而存在的。一个好的设计可以展现出一座城市的良好风貌,带给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且设计感强的城市可以吸引许多外来人士来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更加看重。然而城市设计并不单单只是对城市景观进行了解,它还对人们的生理、心理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大型商场等比较繁华的地方多设置一些公共厕所、休息室;在超市门口可以安装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桌椅,这样既美观又方便购物者。别小看这些小小的设计,其实只有很多个点点滴滴才会汇聚成一个很好的整体设计。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离不开设计的支持。

2)增强公众和谐观念。在对城市进行宏观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两个方面的细节。第一,借鉴一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及设计灵感的取得方法。第二,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再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使得城市建设发展在不脱离世界轨道的同时,拥有本国独有的特色风格。周围环境与城市设计之间要处于一种平衡发展的状态,人工与自然和谐发展,两者相互依衬,才能更好地实现改善环境的目标。因此,加强公众对这种和谐发展观念的养成非常重要,只有当观念养成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设计的发展。

3)推动城市的开发以及经济的运行。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越注重对城市的设计。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明白城市设计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目前的支出。其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重点分析:一个方面是现在我国还是一个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国家,它在大力发展同时也增加了设计的需求,城市的开发变相成为了积累资金的一种方式和渠道;另一个方面是它能够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而建筑业又是国民经济水平的另一个支柱。城市设计发展得越成熟,表示着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地前进,从而促进经济的正常运行。虽然从表面上看,它不能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开发以及经济的运行,但是能够间接地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加强对它的重视可以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益。

4)提升城市形象,有利于社会功能的建设。形象对于城市来说就像是脸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样,它能够反映出这座城市的人们整体的气息与素质,而且突出了景观的多样化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性、连续性以及差异性,让它们看起来既不缺乏美感又能够展示出不一样的独特风格。景观的颜色搭配、历史文化的选取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被考虑在其中的。设计强调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协调性,如果两者的协调性差,很容易引起许多问题。例如:在一些大型商场的对面建立一个垃圾场,这严重违背了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而且严重失去了美感。城市设计在提升形象的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功能的建设。在对城市进行设计时,对人口、社会、经济等要素进行了全面的考虑,这就代表着当设计越成熟,社会功能也会更加完善。5)有利于政府城市建设工作者城市意识的培养,提高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城市设计要想发展得越来越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管理时,不能忽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它是作为规划管理与实际建设之间的一个中间枢纽环节,能够很好地起到一个连接作用。随着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地被运用,政府对它的认可度逐渐上升,但是目前还起不到一个权威的作用。所以,政府在这里要起到一个带头作用,加大对城市设计理念的推广,让更多的城市、人们了解它带来的各方面效益。近年来,在一些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城市,大多数都将它作为一个重大方针来实践。他们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目标的:第一,立法;第二,城市的规划管理。这些成功的实例推动了其他城市政府规划工作者对城市意识的培养,从而加大对其的实施比重。

3结语

城市设计是规划管理与实施的重要前提,它对城市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对城市的空间发展、人文情怀以及自然景观等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便捷之处。总之,为了能够对城市进行更好地规划管理以及实施,必须要加强对设计方面的重视,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现在它存在的意义还未明显地凸显出来,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设计带来的效益将会大于人们的想象。

作者:尤莉 单位:榆林市城乡建设规划局榆阳分局

参考文献:

[1]马红兰.探析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分析[J].建筑•建材•装饰,2015(14):11-13.

[2]许桂清.浅析城市建设中城市设计的作用与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4):82-84.

[3]付雄武.实现城市设计与建设管理的有效衔接———以武汉市武珞路及珞瑜路城市设计导则为例[J].中国工程咨询,2014(3):57-61.

城市设计与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引导

1. 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述

1.1 控规的涵义及产生背景。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确定的规划层次之一,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同属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发的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可以看出,在控规层面已经明确要求要对城市的空间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并做出详细的规划安排。

1.2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控规现存的主要问题。

(1)总体上,我国控规的实施状况呈现一种良好的态势,它提高了规划的弹性,初步适应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城市建设思路多元化的新形势。然而,随着控规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开始注意到控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盲目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危害。开发商一跃成为影响控规控制指标最重要的因素,城市空间环境的建设完全淹没在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求之中,“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成为了虚弱无力的口号。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北京市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指出,北京控制性详规目前的状况是:“控制的雷声大,实施的雨点小;控制的力度小,开发的力度大”。

(2)在编制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城市设计的观念是目前控规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使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的观点得到了规划界内普遍的共识。但遗憾的是,至今城市设计都没有真正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控规的控制指标在政府、开发商以至于规划师的观念中始终等价于土地开发性质及强度控制,而忽略了其对空间环境控制的另一层含义。在城市“重经济、轻环境”的开发策略下,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多年来一直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而在控规中看似强调空间美学和视觉效果的诸如轴线、均衡、秩序等大多只是流于肤浅的形式美、平面美,并没有真正关注城市设计所注重的三维城市空间品质,有时候甚至成了控规的“包装”。

2. “虚”的优化——城市空间环境控制指标

“虚”指的是城市空间环境,它是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中“空间”的因素。按照图底分析的原理,建筑组群和公共空间互为图底,这两大系统综合后形成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因此,城市空间环境包括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建筑组群空间环境三个层次。城市设计主要是从城市景观结构、城市形体结构、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的组织、空间轮廓线组织和视觉导向等几个方面来对城市空间环境做研究。控规中所采用的控制指标如,建筑密度、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绿地率等都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实”指的是建筑形体环境,是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中“实体”的因素,其主要内容是要从城市整体空间的角度,以建筑组群空间环境控制为直接依据,确定建筑的形体和外观的特征,以及标志性、或需要重点处理的建筑物的分布,确定建筑的主要轴线、景观朝向等相互组合关系,如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体量等。

2.1 容积率。

通过控制容积率的大小来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是控规最核心的任务。但是开发商总是希望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提高容积率成为获得超额利润的最有效途径,如果市场运作风险很高,提高容积率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短期高回报率。然而,容积率最大化的趋势直接导致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恶化,因此如何更有效地控制容积率,并减少由于高容积率对城市空间环境造成的破坏一直是规划控制的难点。目前只有正确认识容积率的本质,改进控制方法,并有计划的实施容积率奖励政策才是缓解矛盾最为有效的办法。

而有关城市设计的考虑,则应在容积率的相关奖励引导政策中得以体现。

(1)以容积率引导机制实施城市设计。

我们建议在制定容积率的过程中放弃对城市设计因素的过多考虑,但并不是要将城市设计的观念完全排除在容积率指标之外,因为无论是建筑体量或是建筑密度许多控制指标都必然要受到容积率的影响,可以说容积率是影响城市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而容积率引导机制的出现使我们在执行容积率控制实施的同时,能够采用引导性的手段达到城市设计的目的,可以说,容积率引导机制正是土地开发与城市设计的结合点。

(2)容积率奖励的条件和限度。

明确容积率奖励条件是保证其顺利执行的根本。即使规定了在提供公共广场的条件下,容积率可以有所提高,规划部门也应该对特定的公共广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作出判断,然后决定是否应该给予容积率奖励。其评价标准应该考虑对开发空间最根本的要求。总之,容积率奖励政策并不仅仅是由文字和数据组成的几个条例,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实施管理的过程来看待,在这一过程中,只要严格把握奖励的条件和限度,容积率不但能成为政府对房地产开发的控制手段,更能成为促进开发建设与城市设计相协调,使城市发展有序进行的管理策略。

2.2 建筑密度。

长期以来,为了避免由于城市空间过于紧密而造成空间环境质量的下降,在控制性详规中我们采用建筑密度这一指标来反映城市空间被占用的程度,但实际上,建筑密度只对建筑用地被占用的状况进行着有效的控制,并没有作用于地面以上的部分,也就是说建筑的主体部分始终处于控制之外。那么,由这些建筑组成的城市空间也就难以达到我们的规划目标,显然这项指标的控制是有失偏颇的。而要真正控制合理的建筑密度,我们应在原有建筑密度的基础上,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出发引入另一个概念——建筑空间密度,二者共同完成建筑密度控制。

2.2.1 引入建筑空间密度概念。

建筑空间密度与我们通常使用的建筑密度指标在计算原理上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二者在计算时所参考的界面不同。建筑密度是指建筑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即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用地面积。建筑密度的概念应该是由建筑基底密度和建筑空间密度共同组成。建筑基底密度反映的是城市用地环境,建筑空间密度反映的是城市空间环境,两个概念相结合才能反映三维的城市空间。

2.2.2 针对不同用地性质界定建筑密度。

(1)建筑密度与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并没有绝对的成反比的关系。我们也确实要承认土地地价差异这个事实。在一些该集中高密度开发的地区就应该高密度,高密度并不一定是不好,应该针对不同的用地性质来界定建筑密度。一些商业金融类用地,因为区位因素带来的高地价和普遍紧张的用地,为了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容积率往往高于其它性质的建筑,建筑对地面的占有率很大,因而建筑基底密度的控制常常被突破。事实上在这些地块,建筑空间密度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要远大于建筑基底面积,在规定的建筑红线内,只要满足了建筑使用所必要的外部空间面积,建筑基底密度的大小就退居其次,而那些为了满足建筑基底密度控制而加大建筑空间密度的做法,反而对城市空间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在商业金融用地中,应该严格控制建筑空间密度,放开对建筑基底密度的限定。

(2)而文化娱乐类建筑相对于其它建筑,对室外空间的关注高于对建筑开发强度的关注。一方面,适当的室外空间可以解决大量人流和车流的疏散:另一方面,室外空间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求,强化建筑本身的功能。而且,这类建筑的用地面积相对充裕,对建筑基底密度的控制便于实施。除非有特殊的景观视线要求,文化娱乐用地建筑空间密度的控制一般都可以忽略,只控制建筑基底密度就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要求。

(3)总之,建筑密度的控制应该针对用地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以建筑对室外空间的需求程度和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程度为判断的依据,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控制手段。

2.3 建筑后退和建筑间距。

(1)我们通常在考虑建筑后退和建筑间距的控制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必要的安全、消防、通风、日照等需要,却往往忽视视觉走廊、景观通道等空间上的需要,不免会造成城市空间的呆板,只成为一个“功能”的空间。

(2)建筑后退包括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和建筑后退地块界线两方面。建筑退后红线,使公共活动场地增加,并丰富街道空间。但也会带来房地产使用者的损失:比如用地的减少和视觉地位的下降。为达到鼓励退后的目的,应该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容积率或高度可在经济效益与视觉地位上与退后带来的损失相交换。

2.4 绿地率。

在控规中单纯用绿地率这项指标来说明城市的绿化水平是不够的,我们做规划是以人为本,绿地多并不意味着可供人使用、真正可休憩、可亲近的场合多。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不应是单纯的如何提高绿地率,而应是如何营造更多的宜人的绿化空间。(1)绿地率应与绿化覆盖率相结合。(2)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相结合。

3. “实”的优化——建筑形态环境控制指标

3.1 建筑高度。

3.1.1 控制地块内建筑的高度上限是目前控规中控制建筑高度最普遍的做法,其具体操作是利用建筑高度与容积率、建筑密度之间的关系。结合各地块的容积率和最小建筑密度的经验值,并参考上一层次规划对建筑高度的控制进行微调后确定

的。开发商通常都会选择高度最高的建筑方案,因为他们习惯地将建筑高度视作体现建筑形象的重要标志,“高”就意味着气派。显然,从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简单的关系式中是难以达到预想的控制效果的。

因此,建筑高度应该是独立于经济利益之外,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作为控制建筑体量的指标参与到控规编制中来。

(1)从街道空间角度界定建筑高度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建筑高度的界定应该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相关:街道尺度、视觉空间走向、街道空间轮廓线组织以及历史文物建筑街区保护的要求。其中,街道尺度是最为直观、最有可操作性的因素,我们可以在建筑高度与街道尺度之间建立关系式。因此在控制性详规阶段,我们从街道空间的角度来探讨建筑高度的控制是合理可行的。

(2)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协调控制

筑物各部分的高度与自各该部分起量至前面道路对侧红线的最小水平距离也需满足高度比的要求,以使建筑高度逐步后退,道路空间宽阔,减少压抑感,

城市景观也较为丰富。表面上建筑高度比并不能直观地反映出建筑单体的高度特征,但实际上这个控制指标的确定需要规划师对单体建筑与整条街建筑的高度关系进行细致的研究,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数值。

3.1.2 总之,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应该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两控制指标协同控制。两者协同控制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先通过分析街道和沿街建筑的性质,确定整条街两侧建筑高度比的值,然后通过对街道景观、建筑外轮廓线等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各个地块建议的建筑最佳高度,达到在控制建筑高度的同时保证街道良好的空间尺度,进而塑造良好城市空间形态的目的。

3.2 建筑体量。

3.2.1 建筑高度与建筑面宽相结合。

建筑体量控制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护城市的重要景观、重要的视廊和城市天际轮廓线以及城市的肌理不受到建筑开发的破坏。它的控制元素主要为建筑竖向尺度和建筑横向尺度(建筑外墙最大面宽和平面最大对角线尺度),以及建筑的体形处理。但这种描述并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建筑高度和建筑面宽的二维控制,因为建筑对人视觉的影响始终是全方位的,因此,建筑体量的控制应该从平面扩展到立体空间,即从体块上入手,实施建筑体块控制。

3.2.2 建筑体量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1)保证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场所有合理的日照采光对于城市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具有充足日照的城市开放空间是维持中心区活力与生气的必要条件,一个终日笼罩在建筑阴影之下的开放空间即使设计得再好,也难以吸引公众长久停留。

(2)保证沿街建筑外轮廓线的良好视觉效果。在对建筑体量进行控制时,必须考虑建筑群所形成的外轮廓线的形式,以避免对重要的视线廊道造成遮挡,为城市空间提供错落有致、明确和谐的天际线。

3.3 建筑形式与色彩。

3.3.1 建筑形式与色彩的控制作用

在城市设计日益成为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空间塑造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有关城市设计的控制因素无论是规定性的还是引导性的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引导性指标由于天生的非强制性而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建筑形式和色彩这两项引导性指标,特别是在某些特殊地段,建筑的形式和色彩甚至超过了其它规定性控制指标而成为主宰环境的关键因素。

3.3.2 建筑形式与色彩的控制原则。

(1)选定参照建筑。

对于城市建设而言控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控制到位。由于缺少制约个体建筑的照物建筑形式、色彩的引导一直缺乏依据,没有章法。所以,为保证街道的整体和景观的协调性,首要的工作是要确定参照建筑。选定参照建筑使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有了一个具象的目标,有利于控制内容的形成,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控制的盲目性。

(2)分级确定控制区域。

保证建筑形式、色彩与城市大环境的协调统一是控制的目的,但并不是控制性详规范围内的每一个地块都要进行相同内容的控制,在规划范围内进行分层次、分等级的控制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做法。

4. 结语

本论文主要是有关控规方法论层面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对控规指标的重新审视提高城市的整体空间环境品质。但面对经济、政治因素对控制性详规顺利实施的种种干扰,仅仅依靠技术层面上的更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更多的相关内容实施观念更新。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固守已久的传统观念必然要接受全新角度的分析和鉴定。不仅仅是控制指标,控制性详规甚至于整个规划体系都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 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之路[J].城市规划,2006,30(1):28~33.

[2] 付予光 孔令龙.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适应性[J].规划师,2003(8):64~67.

[3] 黄珍.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律地位的思考[J].广州建筑,2005,(4):7~10.

[4] 王卡;城市设计过程保障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吴骏莲;;《城乡规划法》背景下城市分区规划的思考[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静雯;严杰;;容积率奖励的可行性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段兆广;朱跃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经济分析框架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江;杨植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弹性控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为邦.世纪之交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1,25(1): 7~10.

[10] 陈静;杨晓莉;王丽娜;;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6年06期.

[11]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研究,徐桢敏 华中科技大学,2005.11.

城市设计与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and highly professional work, involved in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life, and other aspects,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is the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guidance control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means, in our country is relationship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global important work.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ity planning,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city planning guidance, subject to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principl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crea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作为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城市设计是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发展出来的,学科上仍属城市规划范畴,它是用建筑学的理论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建筑设计,同时也是一门涉及到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的边缘学科。是否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国内对此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它作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纽带,在我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的龙头地位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具有龙头地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的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我国已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城市规划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2.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重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故而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彼此相关而不突出个体的政策过程取向。

但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是一种有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如果人们直接以城市规划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设计, 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 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如果没有条例的约束,其间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但是这种约束又不是对具体建筑物的描述, 城市设计的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3建议与对策

设计人员在做设计时经常从主观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3.1深入结合环境

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3.2重塑造型

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3.3发挥理性

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城市设计与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

好的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如同凝固的音乐,但再好的建筑也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它不能脱离城市环境而独立存在,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方面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规划部门所遇到的障碍依然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实质上是“城市”与“建筑”之间的矛盾,如尺度大小、空间开闭、综合单纯、公共私密……“城市设计”的范围很大,大到可以是整个城市。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中介是“块域设计”,所谓“块域设计”的“块域”是由建筑设计任务引起,兼顾城市整体或局部的要求,以所设计建筑为核心的。它不等同于城市规划或设计中的“区域”、“地段”。 “块域设计”是对于同建筑单体或组群及其环境相关的体块与地域所进行的综合设计,是由建筑设计向扩展的。“块域”的范围取决于所依附建筑设计对象的重要程度或规模,是无定的。

建筑是城市的主要象征,也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快速发展中,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建筑师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不论是设计单体建筑或群体建筑。正如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符合环境的肌理的流线,虚实对比的立面,与环境格调相协调的色彩处理,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的整体轮廓。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要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建筑的进步和发展与建筑材料的创新及运用也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上,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又表现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建筑材料的发展及运用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于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设计表现手法的进步有利于对建筑材料的创新与发展。

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也受具体的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以前建筑密度、容积率之类的具体物质化指标,是建筑的控制指标,甚至也是城市设计关于建筑形体的导向性要求,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只要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也能取得好的设计效果。

总之,建筑就像是风筝,要让它自由的飞,至于如何飞,要看它在自由的天空中想飞多高,想怎么飞,那是建筑的问题,当然也是业主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重要的是牢牢抓住风筝的这根绳子,我觉得这根绳子应当是人口密度,日照间距,污染指数等,而这根绳子也可以说就是我们的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那么实际上也还是对建筑的一种控制行为,只有合理的控制才可能有自由的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