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金会盈利模式

基金会盈利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金会盈利模式

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卓越计划 教育教学改革 定位 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19-03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委办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当年包括合肥学院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的首批61所高校被纳入“卓越计划”名单。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批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132所高校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名单。

“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针对当前我国工科院校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清,学生培养目标趋同等弊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新建院校)应该如何结合自身特点与定位,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差异化发展呢?在实施的过程有哪些模式可供参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是什么呢?

一、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分析

1.因地制宜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重在“应用”这两个字上。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方面,进入“卓越计划”的各新建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出各种培养模式来。比如安徽省应用型示范高校合肥学院,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创新构建出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的本科教学体系。合肥学院将原来单一的教学活动整合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教学模块,并且围绕入选“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授课形式。在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合肥学院首先依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并对企业所需要的学生专业能力进行细化梳理与分解,确定各种能力要素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支持点,进而将知识点以及知识应用整合成该专业的专业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将若干个专业教学模块有机搭配,构成“卓越计划”专业培养的模块化教育体系。在该模块化教育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专业能力单元进行设置,进而一项专业能力的教学培养可以由若干个有机联系的专业模块所支撑。在学分制的教学体系下,合肥学院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支持各个教学模块的学分互认和模块互换。入选“卓越计划”的各专业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块设计和选择,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合肥学院形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构建培育大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所需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教学环节是应用型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所在。为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此外,为使行业企业能够深度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建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

(1)实践教学的改革。新建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首先体现在“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实践教学课时的增加上。比如合肥学院将进入“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由以往的30%提高到40%以上,并且规定各试点专业要在企业里完成30%以上的实践教学任务,这样从时间上来保证工程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高校学生进入高校前普遍没有社会实践与企业实习经历的特点,合肥学院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之间专门增设了一个为期10~12周的企业认知实习学期。在这个学期中,组织学生们深入相关企业,亲身经历与体验企业现场生产管理,了解企业业务流程。通过身临其境的认知实习,使学生们提升专业素养,培养职业观与就业观。通过比较理论学习同企业实践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为学生们返校后下一步的专业学习进行引导和铺路。此外,合肥学院积极开展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每个专业培养过程中要包含有6~10个学分的第二课堂环节,引导学生们的兴趣与企业的专业实践相结合。

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杨爱斌成为近一个月内,继原华富基金固定收益总监曾刚、嘉实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刘熹之后,第三位离职的基金公司固定收益负责人。“这暗示着固定收益投资领域也进入了一个人才流动性较强的时期。”上述基金经理分析。

据记者了解,3位总监去处不尽相同。曾刚选择继续待在公募基金业,而杨爱斌和刘熹可能离开。

谈到离职,刘熹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未来会继续做债券投资工作,不过还没决定最终去处。”他说会先休息一段时间,想想债券投资更深层次的问题。而据接近杨爱斌的人士透露,他可能转战私募。

杨爱斌或投入私募

杨爱斌并非基金经理,所以他的离职不需公告。

资料显示,杨早期在平安保险集团从事债券投研工作。既管理过分红组合、团体退休金投资组合,还担任组合管理部副总经理,对年金等领域非常熟悉。进入华夏基金后,长期任固定收益总监和投资决策委员会(固定收益)成员,全面主持华夏的固定收益投资管理工作。

一位接近杨爱斌的人士分析:“杨爱斌是华夏固定收益投资部门的灵魂人物,他主要的贡献是对公募、社保、年金等领域债券品种大投资方向的把握上能力突出,离开后对该部门可能带来较大影响。”

杨爱斌对华夏固定收益投资部门影响较大的一次,是促成2005年5月华夏对债券基金发展的决定――“不和别人去比收益排名,要做低波动性、低风险的产品。”

当时,固定收益基金正遭遇困境,国内十多只债基多数规模都是越做越小。固定收益业务出色的美国富达基金,启发了杨爱斌,他们的主要管理手段就是保证债基的低风险、稳健风格,使其与投资者的期望相一致。

对于他可能转投私募,接近杨爱斌的人士认为:“现在债市投资机会明显,买点好些的企业债,做私募一年10%的收益还是可以做到。干个三五年不比其他私募做股票的差,也会好于在公募基金的待遇。”

三痼疾加剧人才流失

与杨爱斌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刘熹。刘熹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债券投资的专业人士,做债券相关工作约18年,做了9年债基经理。截至11月18日,由刘熹管理的嘉实稳固收益在77只二级债基中排名第6,嘉实债券在72只一级债基中排名第18。

进入嘉实前,刘熹曾在平安证券、平安保险、招商证券等公司从事债券研究。2003年2月加盟嘉实,开始任社保债券基金经理,后任公司投委会成员、固定收益部总监。

据上述基金经理分析,3位总监离开公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募基金的竞争模式可能不适应未来市场。“现在公募基金拼相对业绩会有问题,比如很多债券基金也被要求做一些风险高的投资策略,这会让债基投资的本质受到改变。”

第二个原因是在基金公司做债券并不被重视。“基金公司对债券投资的重视程度不如股票,毕竟股票在收费、盈利模式的比例上大于债券。”

第三个原因是债券人才培养周期更长,债券投资更枯燥。“股票投资中每只股票不一样,一些新诞生的行业和新的盈利模式,都会带来新鲜感,而债券就稍微枯燥一些,做了那么多年还是那个样子。”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目前愿意从事债券投资研究的人才偏少,加上资源的倾斜度也不够,债券基金经理可能会后继乏人。

债基前景或比股基乐观

在刘熹看来,未来债券基金的投资前景比股票基金更乐观。“中国资本市场环境比较恶劣,尤其是股票重融资、轻回报是不可持续的。而债券基金未来趋势相对股票基金会好些,它毕竟每年有利息收入,同时还能取得资本利得的收益。”

或许正因如此,不少专做股票投资的基金公司,最近两年都成立了固定收益投资部门,并拓展产品线。这既带来了债券投资部门地位的改变,也使得债券投资人才太少的局面暴露,加剧了基金公司的争夺。

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养老地产 融资模式 基金 投资信托

过去10年,房地产行业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高房价、秩序混乱、和大批量的地产项目建设引发了全世界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危机的恐慌。我国早已将房地产行业列为八个不鼓励扶持的行业之首,房地产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举步维艰。这使得养老地产的研究和开发与积极进行社区养老房屋建设的国策方针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普通的开发贷已经不能够满足房地产企业正常的运营和维护,引入社会资本是大势所趋。

一、私募股权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PE)是指通过私募基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权益性投资。考虑到私募股权退出机制的因素,最优化的资金融资方式并非私募股权投资,但该方案仍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融资手段。私募股权的投资可以解决部分因前期资金状况不良,但开发模式优良及前景广阔的养老地产项目。

养老地产开发商通过养老金、私募股权投资以及自有资金的整合,对养老房地产进行项目开发,开发完成后可以通过部分销售的形式回笼部分资金,同时也可以发行REITs的方式实现项目的滚动开发。自身留有的项目可以转入运营阶段,通过养老服务、分时度假、商业租赁和物业管理相结合,实现可持续经营。

二、养老产业基金

我国房地产产业基金严格来讲也是私募的,实际上是投资公司的形式,由专业的人员或专业的公司运作管理的资金。在房地产的开发、经营、销售等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及在不同的房地产公司与项目中进行投资的集合投资制度。由于我国将房地产企业列为八个不鼓励支持的行业,众多房地产企业在开发时遇到了艰难的融资困境,房地产产业基金凭借安全性、规范性、便捷性及稳定性成为了解决该项问题的首选。

根据戴德梁行的调查数据,2010年人民币房地产基金的规模急剧增长,由年初的1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1年1月份的500亿元。在我国的地产市场上已经运作着大量包括海外房地产产业基金在内的多支产品,如亚洲物业集团(SAP)、荷兰ING旗下的中国房地产基金、新加坡嘉德旗下的嘉茂基金、碧桂园地产基金和嘉实基金等。

三、房地产投资信托

房地产投资信托(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REITs),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通过发行受益凭证来募集大众投资者的资金以形成基金,由专业的投资机构经营房地产及相关业务,最后将绝大部分的投资收益定期分配给投资者的集合投资制度,是除房地产产业基金之外的第二大类型的重要投融资工具。因为是吸纳了大量的散户投资者,所以该类产品的成本利息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借款利率相比地产基金来说要高出很多,目前市场上,信托接待利率达到了15%左右。为了降低融资成本以及降低投资风险,在成熟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市场上,融资的主体更加倾向吸纳来自政府公共机构、养老金、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会和富有人群。

四、保险资金的利用

据统计,我国保险资金的资产总量已经超过万亿元,如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一样,这一庞大而低成本的资金仍然未被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利用。各国政府对保险资金的运用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不尽相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普遍注重维护市场本身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尽量减少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赋予保险公司足够的多元化资产配置空间和抉择的主动权。为了控制风险,多数国家或经济体的《保险法》对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设置了比例上限。德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设置的比例大体在10%-20%之间,这些保险资金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投资于房地产领域。

间接的投资方式如上述所提到的REITs、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MBS)、购买房地产上市企业的债权或股票等。在我国,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只允许有10%的资产总量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支配,这样的投资区间仅相当于美国投资房地产领域的投资百分比。2006年3月国家出台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来看,虽然没有将房地产列入可投资范围,但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领域已原则上获批。时过八年,虽然投资的资金总量和项目数量仍然相对偏少,但泰康保险,平安集团、中保集团以及中国人寿已近陆续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投资于房地产领域,尤其是中国人寿和泰康保险也已经实质性地进入到养老地产投资热潮中去。在整体房产企业融资吃紧的情况下,我国保险资金适度介入房地产领域是必要而又可取的选择。

五、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渐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关注催生了人们对“养老、养生地产”的热衷,无疑养老地产的市场需求是不可抑制的。但养老地产的优势与挑战是并存的,由于这一产业还属于探索阶段,养老地产的发展尚处于困境。由于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与消费对象的特殊性,融资方式显得至关重要,以上四种融资方式或将成为目前养老地产项目最热衷的手段,如何选择一种或是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将成为养老地产项目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盖国凤,丁莉,邓湘雪.中国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研究综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02).

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优势:开源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助推发展

云计算时代的开源与生俱来的优势何在?从基础架构的角度来说,云计算的优点来自于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灵活性体现在用户新应用和服务的部署方便快捷程度,大多数云基础架构都广泛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虚拟整合、虚拟分拆、虚拟迁移这些技术使得用户专注于“虚拟服务器”而不是“物理服务器”,包括虚拟服务器配置的运行能力、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灵活性,或者由多少个“物理服务器”组成“虚拟服务器”等类似的问题。在这方面,开源的灵活性给予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相对于非开源的资源,用户更容易应对复杂的硬件环境和特有的行业应用实施。

云计算的可扩展性,简单说是用户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资源需求随意配置相应设备,比如存储资源的增容等。另外,大多数应用云基础架构的宿主虚拟机服务器硬件都比典型的单一功能的服务器更为稳定,利用率也更高。架构清晰、内核透明的开源虚拟化技术或云操作系统在此起到了关键作用。

鉴于开源的这些优势,在中国云计算时展开源,将有利于推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首先,开源将促进符合用户需求的云计算基础架构的成熟;其次,由于开源的透明性和安全性,云计算相关标准更加易于形成;第三,开源将更大地发挥云计算技术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优势。

启示:国外开源的基金发展模式

纵观国际云计算领域开源的发展情况,目前OpenStack和CloudStack的发展思路和运营模式在云计算领域格外醒目。

OpenStack由网络主机服务商Rackspace和美国宇航局合作推出,是以制定一套开源软件标准为目的一个云计算项目,方便用户自己搭建灵活的云计算环境。OpenStack目前由一个独立基金运作,这一方面有利于广泛收集反馈建议、选择最合理的结构和流程、平衡项目管理,另一方面吸引更多参与者的积极性。

而Citrix旗下的CloudStack平台是一个基于Java的开源云计算软件,可以加速高伸缩性的公共云和私有云(IaaS)的部署、管理、配置。2012年4月CloudStack开源软件加入Apache软件基金会,标志着CloudStack将提升成为一个完全开源的Apache项目。CloudStack此举将打破OpenStack的垄断,在强强竞争的情况下,将会促进OpenStack和CloudStack的共同进步和协同创新,从而使得用户最终受益。

中国用户对开源产品并不陌生,在致力于IT系统的云计算改造升级中,除却成本预算和信息安全的考虑之外,中国CIO关注的是开源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弹性和延续性,同时,后期服务质量也成为CIO衡量一个产品价值的标准所在。

当前,伴随开源云产品或解决方案的服务提供商所具备的能力尚有欠缺,这成为云计算相关开源技术推广应用的障碍之一;此外,国内评定开源云产品或解决方案的标准体系缺失、组织缺乏也是一大障碍。我们期待中国云计算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基金机构,能够培育类似的开源组织,推出相应的开源产品,以弥补云计算时代国产基础软件的不足,推进中国云计算时代开源技术的发展。

云计算时代的开源发展趋势

开源软件将在移动云服务应用实现中大放异彩。随着iPad等平板电脑在市场中的风靡,移动终端的市场热度再次升温,移动终端领域的市场增长率超过40%。谷歌的开源操作系统Android在移动终端市场上独占鳌头。基于Android系统设计开发的移动云服务不断丰富,面向个人存储的移动云存储、音乐共享的移动云音乐等等应用大行其道,使得开源软件在移动互联网云服务方面的应用空间巨大。

开源软件在移动云服务应用中不仅仅只有Android,还有Chrome、LiMo、Meego等基于开源Linux的操作系统,以及像Sparkleshare这样的云服务应用,云时代的开源必然会在移动云服务应用实现中大放异彩。

产用盈利模式将驱动开源与云计算实现完美结合。开源软件吸引用户之处在于能够帮助用户实现成本的降低,而云计算将成为面向开源软件的企业实现盈利的最佳方式之一。初始阶段,传统用户犹疑开源软件的风险,而云计算技术打消了这种顾虑,将开源与云计算相互结合成为开源企业的发展之道。

开源与云计算的技术对接存在两种发展趋势:其一,在云计算SaaS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开源软件将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二,谷歌、亚马逊等云计算技术的推动者提出的开放式应用编程接口将大量应用于开源代码的研发。技术应用上的成熟将形成良好的产用盈利模式,有利于驱动开源与云计算的完美结合,虽然这还需要一段适应的过程,但开源与云计算的结合在行业中将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

危机时代的开源将助推云计算大潮并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政府用户还是企业用户,都在尽量减少IT开支以降低成本,开源软件与云计算以自身优势成为首选。

以美国为例,白宫网站目前已经采用了开源平台解决方案,美国国防部也支持利用开源进行软件开发,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将云计算系统作为政府IT采购的重点。

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已经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开始在市场闹腾,以期在股票回购中把握更好的机会;而那些尚未在美国市场着陆的企业,也开始摩拳擦掌,等待IPO的降临。

市场声音更是不绝于耳,人人网、开心网、商业社交网站LinkedIn等等,一度被塞给了即将上市的船票。

然而,坐上船,不一定能到达彼岸,SNS(社交网站)企业的路子,即便是他们自己,也想得不够清楚。

软银集团成最大赢家

继奇虎360之后,千橡集团旗下的人人网正在推进上市步伐,有报道称,人人网计划于近期向美国证监会提交IPO申请,有可能5月中旬左右在美国上市。

近年来,陈一舟作为互联网的一员老将,率领的千橡集团何时IPO一直受到业内关注。而千橡集团旗下除了以SNS模式见长的人人网之外,还有知名的猫扑网以及千橡互动游戏中心等业务,不过多年来,一直没有哪块业务进行IPO。

千橡集团一位内部人员透露,人人网IPO很可能会选择美国纳斯达克。对此,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表示:“人人网能够赴美上市,证明SNS模式和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被看好的。”

在目前的SNS模式中,Facebook无疑是老大,但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曾多次对外表示:“不急于IPO。”

此外,红杉美国基金投资的美国商业社交网站LinkedIn已于2011年1月28日证实:LinkedIn已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申请,拟出售不超过1.75亿美元股票。

人人网的定位与与Facebook类似,走的是一条综合型SNS的路子,与LinkedIn商业社交的路子完全不一样。一旦人人网上市,他将是第一个登陆美国市场的中国综合型SNS股。

回眸人人网,其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的校内网,于2006年被千橡集团收购,并与千橡旗下5Q校园网整合,成为用户规模庞大的SNS网站。

该网站背后的风投是日本软银集团的孙正义,2008年4月,千橡对外宣布,获得软银总额400亿日元约合3.84亿美元的投资,交易完成后,软银持有千橡约40%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根据协议,软银于当年4月7日向千橡注资100亿日元约合9600万美元,获得14%股份。1年后,软银可行使300亿日元约合2.88 亿美元的认股权证,将持股比例增至40%。同时孙正义进入千橡董事会,千橡创始人陈一舟仍然任董事长和CEO。

如今,人人网的用户和活跃度已经远远超过从前。易观国际数据显示,人人网目前有1.省略),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

2006年,卖掉ChinaRen的陈一舟创立千橡集团,10月收购校内网,其他SNS第一目标依然锁定校园市场。但校内网、占座网都曾宣称将进军白领市场。2007年10月,曾创建校内网和饭否网的王兴推出真实社交网络海内网,这也是最早模仿全球最大SNS服务提供商Facebook(2004年创立)的商务类SNS社区。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SNS开始快跑。

2008年5月,开心网创立,流行于白领间,游戏结合邀请模式是其快速发展的根本。同一时间,日本软银注资3.4亿美元于千橡集团,而Facebook从微软和李嘉诚基金会获得巨额融资,国际主流资本市场对于SNS关注达到顶点。

在人人网、开心网等SNS网站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偷菜”,这波热潮一度波及到大爷大妈级人物。

之后,腾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建立朋友社区,新浪设立新浪空间,网易创建梦幻人生,甚至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等圈外人也相继介入。然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SNS,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效果,只的是商业上的收益。

盈利模式寻求新路

长久以来,中国SNS以“广告+增值业务/服务付费”的模式获取盈利,但这种模式一方面依赖于网站自身的流量,另一方面依赖于广告主的认知及用户对应用的付费习惯,中国培育此类模式的土壤尚未成熟。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表示,尽管目前领先SNS企业可能获得部分收入,但是众多SNS网站仍处于生存与死亡的临界点。

清科的意思很明显:中国SNS盈利模式不容乐观,更确切地说,面对用户粘性下降以及混沌的商业模式,使得中国SNS面临着生存考验。

与此同时,中国风投们对于SNS又表现出暧昧不清的样子。

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网络社区已披露的投资事件为12起,已经披露投资总金额为1486万美元,主要集中在生活信息服务资讯社交网站方面。相比于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领域,SNS领域投资事件零星出现,且投资对象较为集中。

2009年,面对用户粘性下降及商业模式不清不楚,许多SNS开始面临发展的瓶颈,甚至那些没有资金支持的垂直类SNS退出舞台。

于此同时,SNS开始通过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找到一条另类的商业模式。2009年12月,人人网携淘宝网、京东商城、呼哈网等推出基于社区网络的“人人爱购”平台;2010年,开心网引入特价机票查询、电影票购买、团购等服务,向业内昭示了SNS与电子商务融合与自我拓展之路;2011年3月,新浪收购麦考林部分股权,拟实现微博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

SNS,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展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