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翻转课堂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1引言
财务管理学科的出现非常晚,长期以来财务管理学都是一门分支学科,从属于其他学科。直到二十世纪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财务管理学才逐渐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效率成为了最大的衡量因素,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让学生掌握消化更多的知识是每位老师的首要目标,特别是在财务管理学这种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广的学科,在教学模式和对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上有更多值得探索、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翻转课堂因为其开放、积极的特点成为了教学手段的首要选项。本文就微课视角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浅谈几点看法。
2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简述
微课程即微型视频课程,狭义的理解来说就是一种时间较短的包含单个知识点的教学小视频,视频一般为5到15分钟左右,针对性的聚焦于某个知识点的详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建构。例如:知识点讲解的视频,在学习风险价值这节知识点时,除了对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风险价值是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在未来待定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还要可以选择利用小视频的演示,构建内部模型向学生们展示它的计量方法和计算步骤。翻转课堂简单的理解就是老师和学生身份的呼唤,以此来进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老师分享的教学资料结合教材自主学习,了解财务管理知识点的定义和其适用范围。在课堂上学生继承老师的身份,参与和同学的互动,包括对知识点的解释、探究、提问等。在翻转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颠覆,知识的传授从课上转移到了课前,且由学生自己查询获得。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老师讲课,课后练习”的模式转变为学生和老师平等交流,学生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模式。由于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所以会督促他们在课前对不懂的地方研究钻研,这样使得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的增强,在课堂中知识得到了延伸,效率得到了提高,也拓展了学生思维。这一点和新时代的财务管理教学理念是相符合的,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需要网络环境和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支撑。随着教育行业的洗牌,教学模式的改革变得势不可挡,就财务管理学科而言,给予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在给课堂带来颠覆性的改革。根据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微型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在多个试点学校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微课程模式最大程度的解决了目前国内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局面,将优秀教师的教育内容向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输送,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应有的接受知识的机会。但由于微课程模式起步较晚,对于微课程教学方法和应用缺乏理论支持,为了保证在微课程视角下的翻转课堂发展顺利,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其应用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上。
3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财务管理是旨在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T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在财务、金融管理、科研教学方面从事工作。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同理论需要密切联系的学科,而目前国内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仍然是高校,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育手段,这就意味着财务管理的教育存在先天缺陷,因为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课堂教学对专业知识的培养可以起到基础作用,但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微乎其微,只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财务管理水平。只有在动态的金融环境和不同的财务情境中才能锻炼出学生的资金管理能力、对各种金融情况的敏感度以及资本运作能力。但是动态的财务情境在高校的环境中难以搭建,真正的实践课程应该在丰富多样的财务实践活动中完成,这也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财务管理人才。目前高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的任务中,逐渐的打开校门贴近生活,寻求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但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当大学生开始实践之时,仅仅是一个只具备书本知识的新人,这样在实践单位工作的层次和深度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的实现联合培养的目的,这样培养的结果也只是学生空有工作经验但是对专业金融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却并没有显著提高,在教育部出台的指导意见中明确的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见的协同,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教育资源共享协同、管机制协同,加强高校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财务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课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但就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高校对带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生的专业能力难以得到大幅度的强化。其次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实际的实施匹配性差,财务管理专业会受到当前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的实时影响,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但是很多时候所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却出现明显的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偏差,影响到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再者是管理机制的不足,扁平的学校机制或许以及难以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就算学校培养出了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员,但他是否有足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综合金融环境的分析能力、对于过去金融环境的总结能力和对于未来金融环境的预测能力,以及他本身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当行业出现新问题需要交叉人才时他的学习能力。这些都是衡量因素,因此,如果扁平化的实践教育体系得不到优化,那么很难适应如今的就业局势。
4微课视角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对于将微课、翻转课堂以及财务管理教学结合,首先在于创新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财务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混合型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和严密逻辑。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模式,避免在课堂中照本宣科的诵读课本,比如在学习项目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时,在老师的课堂讲解之后,学生要学会运用微课程来对知识进行扩充,观看网络微课程,进一步总结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强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其次,不单纯依靠课本知识,采用多媒体设备、借助教具、充分利用相关的财务管理实例或者进行试验等方法来辅助翻转课堂。比如在学习证券投资时,可以同计算机进行结合,通过专业模拟软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虚拟投资,熟悉证券投资的流程和环境,感受投资的风险与收益问题。之后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相互交流学习的成果,并且进行讨论,交流自己所学到的,这样可以对知识有深化的理解,并且通过不同思路的信息交流,可以让学生养成以多种角度看待金融问题的良好习惯,这在他们今后从事金融工作有裨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与生活实践相连,财务管理课程从生活中来,又将运用到生活中去,只有将生活实践和课程本身紧紧相连,这门课程才有意义。比如在学习资金管理时,可以有学生自发的联系与学校有合作的金融企业,在学校的组织下进入公司学习关于资金管理、资金运营、收益的提升以及风险的规避等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再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20-12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3-16.
[3]牛金成,许放.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之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5):83-88.
[4]吴超,杨书宏.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讲: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上)[J].劳动保护,2011(1):116-117.
[5]徐锋,张国华,朱丽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59-161.
[6]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4):10-15.
[7]魏连江,唐俊,方宗武.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41-43.
[8]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