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纳米制造技术及应用

微纳米制造技术及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纳米制造技术及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纳米制造技术及应用

微纳米制造技术及应用范文第1篇

高性能、低功耗,精彩尽在微小间

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45纳米只有DNA和蛋白质一半的大小。在这方寸之间玩出的花样,对芯片制造技术甚至计算机应用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英特尔资深技术专家赵军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向记者详细地介绍了英特尔公司的45纳米制程技术。

“所谓的45纳米制程(或称为制造工艺)中的45纳米是指集成电路中晶体管之间连线的宽度。半导体的工艺进步主要就体现在晶体管尺度的不断缩小和线宽的不断缩短上。线宽越小,芯片的集成度就越高,同样面积的芯片内可以容纳下的晶体管数目就越多;与之对应,晶体管自身的尺寸也相应地缩小。”那么,这种改变究竟可以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好处呢?

赵军解释道:“45纳米制程技术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芯片的集成度大大增加。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对CPU而言,为了获得更高的性能,除了不断开发创新的微体系架构外,便要增加更多运算单元或运算内核以及增大高速缓存单元。而目前CPU的内核运行在数GHz的高频率上,为了匹配这样高速的内核,只能使用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类型的存储逻辑作为一级和二级高速缓存。和用作系统内存的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相比,SRAM的每一个比特位(bit)需要占用6个晶体管,那么1MByte(1Byte=8bit)容量的二级缓存就需要占用超过5000万个晶体管,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不仅如此,随着计算机需要的缓存容量日益增大,晶体管的数目还将成倍增长,如果业界不引入新的技术,CPU芯片的尺寸将变得越来越大,无论对制造成本、散热还是提高运行速度都相当不利。”

“45纳米制程技术使储存容量增大了。如今,45纳米工艺给我们带来的是0.346平方微米的SRAM记忆胞面积(65纳米时为0.62平方微米),超过10亿个晶体管的数量和153Mbit的SRAM容量。”赵军欣喜地说道:“除此之外,对半导体芯片来说,新工艺往往可以带来运算性能和电气性能双方面的改进。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就是,同样的半导体芯片,若用先进工艺制造往往可以带来功耗的明显降低,而运行性能可以继续向上提升一个等级,可以把更多更复杂的功能部件集成到更小的芯片面积内。另一方面,低功耗可以让PC更节能,对散热设计不会带来什么压力,安静、低噪音运行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45纳米制程,针尖上的舞蹈

芯片巨头英特尔为这个即将于2007年下半年投入生产的处理器新生儿取了个代号――Penryn,它将秉承45纳米制程技术的优良血脉,将处理器家族扩展到服务器、台式机、优化版的笔记本以及备受关注的第二代四核处理器领域,让0与1在“针尖”上跳出更炫目的舞蹈。

Penryn处理器比起Core架构有更多的改进,预期2007年年中,高阶处理器频率将大幅提升至3.0GHz以上。此外,整合了新的SSE4指令的Penryn将在游戏、视频编码、3D图片、Web服务等性能上较目前处理器有一定提高。

赵军说:“SSE4指令集会在将来的Penryn处理器中推出,它将更注重针对视频方面的优化,为Clear Video高清视频技术(支持高级解码、拥有预处理和增强型3D处理能力)及UDI接口规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SSE4指令集能够有效带来系统性能上的提升,这将使其更利于多媒体应用。”在其他方面,据赵军介绍,由于基于45纳米制程技术的Penryn处理器具有超乎以往的计算性能,也使得像笔记本电脑这样的移动设备的性能大大增强,从另一角度说,相当于以前需要很大体积的电脑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通过轻薄的笔记本就能实现了,这也使诸如在本地PC上进行海量信息的快速搜索等大计算量任务变得轻而易举。

微纳米制造技术及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感器 工作原理 应用

一、前言

传感器技术目前是国内外公认的最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构成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其发展趋势可归纳为: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低功耗、无线、便携式。在国内有专家认为“传感器技术强,则自动化产业强”,由此可见其直接关系到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形势。

二、传感器简介

传感器(transducer/sensor)是将感受到的被测量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的一种检测装置,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三、传感器种类及应用拣述

四、传感器技术发展热点

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传感器信息融合又称数据融合,是对多种信息的获取、表示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处理和优化的技术,融合后的信息能够完善地、准确地反映环境的特征。具有信息冗余性、信息互补性、信息实时性、信息获取的低成本性等特征。

2.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专用传感器新技术

MEMS是指大小在毫米量级以下,构成单元尺寸在微米、纳米量级的可控制、可运动的微型机电装置,是集成微机构、微传感器、微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

3.纳米技术

纳米电子技术和纳米制造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纳米传感器的诞生,使其向微型化又迈进了一步。试想组建一支纳米级部队、利用各种纳米级武器,去执行各种特殊任务。

五、传感器应用实例简介

索尼VG30EH作为一款具有新突破的可换镜头高清摄像机,它采用APS HD CMOS大尺寸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高达1610万。Sensordrone的外观形似一块U盘,通过内置的11种传感器,可以精确地探测温度、湿度、颜色、气体、光强,甚至海拔等信息。我们所用的手机和手表内也有传感器,在我们的手表中我们会用到三重传感器,在goole nexus5手机中有多达二十几种传感器,如磁场传感器,陀螺仪,近距离传感器,光感应传感器,线性加速度传感器,旋转矢量传感器,方向传感器等。在自主移动装配机器人中,我们用到力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

六、总结

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仿造,传感器类似人五官的延生,属于现代高新技术的电五官,通过它,我们可以摄取外界信息,固利用传感器技术加快自动化的进程势在必行。

微纳米制造技术及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精度;发展趋势

精密和超精密制造技术是当前各个工业国家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各技术先进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如国防工业、集成电路、信息技术产业等)之所以一直领先,与这些国家高度重视和发展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有极其重要的关系。超精密加工当前是指被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高于0.1μm,表面粗糙度Ra小于0.025μm,以及所用机床定位精度的分辨率和重复性高于0.01μm的加工技术,亦称之为亚微米级加工技术,且正在向纳米级加工技术发展。超精密加工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些国家的超精密加工技术不仅总体成套水平高,而且商品化的程度也非常高。

美国是开展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最早的国家,也是迄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航天等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美国首先发展了金刚石刀具的超精密切削技术,称为“SPDT技术”(Single Point Diamond Turning)或“微英寸技术”(1微英寸=0.025μm),并发展了相应的空气轴承主轴的超精密机床。用于加工激光核聚变反射镜、战术导弹及载人飞船用球面非球面大型零件等等。如美国LLL实验室和Y-12工厂在美国能源部支持下,于1983年7月研制成功大型超精密金刚石车床DTM-3型,该机床可加工最大零件¢2100mm、重量4500kg的激光核聚变用的各种金属反射镜、红外装置用零件、大型天体望远镜(包括X光天体望远镜)等。该机床的加工精度可达到形状误差为28nm(半径),圆度和平面度为12.5nm,加工表面粗糙度为Ra4.2nm。

在超精密加工技术领域,英国克兰菲尔德技术学院所属的克兰菲尔德精密工程研究所(简称CUPE)享有较高声誉,它是当今世界上精密工程的研究中心之一,是英国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的独特代表。如CUPE生产的Nanocentre(纳米加工中心)既可进行超精密车削,又带有磨头,也可进行超精密磨削,加工工件的形状精度可达0.1μm,表面粗糙度Ra

日本对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研究相对于美、英来说起步较晚,但是当今世界上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日本的研究重点不同于美国,是以民品应用为主要对象。所以日本在用于声、光、图象、办公设备中的小型、超小型电子和光学零件的超精密加工技术方面,是更加先进和具有优势的,甚至超过了美国。

我国的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有了长足进步,80年代中期出现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超精密机床和部件。北京机床研究所是国内进行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研制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超精密机床、部件和相关的高精度测试仪器等,如精度达0.025μm的精密轴承、JCS-027超精密车床、JCS-031超精密铣床、JCS-035超精密车床、超精密车床数控系统、复印机感光鼓加工机床、红外大功率激光反射镜、超精密振动-位移测微仪等,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航空航天工业部三零三所在超精密主轴、花岗岩坐标测量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及产品生产。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金刚石超精密切削、金刚石刀具晶体定向和刃磨、金刚石微粉砂轮电解在线修整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清华大学在集成电路超精密加工设备、磁盘加工及检测设备、微位移工作台、超精密砂带磨削和研抛、金刚石微粉砂轮超精密磨削、非圆截面超精密切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相应产品问世。但总的来说,我国在精密、超精密加工的效率、精度可靠性,特别是规格(大尺寸)和技术配套性方面与国外比,与生产实际要求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研制开发的HCM-Ⅰ超精密加工机床,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水平。主轴精度≤50nm,径向刚度220N/μm,轴向刚度160N/μm,导轨Z向(主轴)直线度≤0.2μm/100 mm,X向(刀架)直线度≤0.2μm/100mm,加工工件精度形面精度(圆度)≤0.1μm。[1]

北京机床研究所生产的超精密机床特点是:主轴性能好,精度可以达到20-50nm,刚度可以达到350N/μm;溜板直线性≤0.1μm/200mm;加工件表面粗糙度值小,车铣表面最好可以小于1nm;运动系统分辨率高,可以达到纳米级;商品化程度高。机床类型包括:JCS―027超精密车床、NAM―800超精密车床、SQUARE300超精密铣床和SPHERE200超精密球面加工机床等。作为制造技术的主战场,作为真实产品的实际制造,必然要靠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我国要想成为制造技术的强国,必须加大投入,奋起直追,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超精密制造技术将沿着三个方向发展:(1)在尖端技术和产品的需求下,开拓新的加工机理,进入到纳米级和亚纳米级加工精度[2]。(2)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下,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如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网络、光盘、家用电器等均紧密依赖于超精密制造技术的支持。(3)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复合加工技术的特点日益突出,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不仅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而且会以更多的交叉学科形式出现,甚至形成新的学科。例如:精密特种加工技术、纳米制造技术等就包含了多种学科。超精密制造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和高技术各相关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微纳米制造技术及应用范文第4篇

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深入研究,临床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也得以提高。本文就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用于肿瘤治疗的纳米粒子作一简要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期望。

关键词:

纳米技术;肿瘤诊断;肿瘤治疗

目前,肿瘤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如何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靶向性一直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寸(1~100nm)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种高新技术,该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本文就纳米技术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简要阐述。

1纳米诊断技术在肿瘤中的应用

当前,临床上针对肿瘤的多种诊断手段都存在准确性和灵敏度低的问题,纳米技术的出现可大大改善这一局面。

1.1细胞分离技术

一直以来,从大量外周血中筛选出极少量的肿瘤细胞是一项难题,纳米细胞分离技术尤其是免疫磁性分离技术的出现有助于快速获取细胞标本,使其成为可能。目前,Wang等[1]发现基于该技术产生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s,CTCs)检测表明,在乳腺癌等领域,肿瘤患者的预后与其外周血中的CTCs计数有着明显的相关性,甚至在化疗过程中,可以反映患者对当前化疗方案是否敏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1.2纳米造影剂

将无机纳米粒子用作新型的生物造影材料,不仅可以提供较好的检测信号对比度和生物分布度,并有望将现有解剖学层面的造影技术推向分子水平从而提高诊断效率。Chen等[2]研究表明包裹金纳米棒-液态氟碳的纳米级造影剂,实现了体外超声/光声双模态增强显影。另有研究表明多功能纳米造影剂Fa-PEI-SPIO可高效负载MRI和荧光造影剂实现对肝癌细胞的高效率敏感显像,并同时实现目的基因的传输[3,4]。

1.3纳米传感器

纳米传感器可获取活细胞内多种电、化学反应的动态信息,用于监测肿瘤细胞中的异常情况,对认识肿瘤的发生及指导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都有着深远的意义。Wang等[5]已开发出一种含有嵌入金纳米颗粒的碳基传感器的装置Nano-nose,分析了呼吸气体成分,确定肺癌患者存在的气体成分。

2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存在毒副作用大的问题,纳米技术的引入能够提高化疗的靶向性,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1纳米靶向载体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药物载体即溶解或分散有药物的各种纳米颗粒,如纳米囊、纳米球、纳米脂质体等。纳米靶向载体因其表面经过生物或理化修饰后具有靶向作用,可以作为良好的肿瘤药物与基因载体,具有比表面积大、无免疫原性、在血液中有较长的循环时间等特点,大大降低了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Yao等[6]以PVP-β环糊精作为亲水嵌段,金刚烷—聚天冬氨酸为疏水嵌段构建了嵌段聚合物,其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尾静脉注1h后就能到达肿瘤部位,表现出明显的肿瘤靶向性。Gao等[7]将细菌膜包覆到30nm左右的金纳米粒表面(BM-AuNP)用于淋巴结靶向。

2.2纳米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中药是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同传统中药相比,纳米中药对一些肿瘤细胞株和动物肿瘤甚至人体晚期癌肿均显示了良好的抑制效应。Huang等[8]成功制备了粒径为97.5nm的冬凌草三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并与冬凌草甲素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冬凌草三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对小鼠H22瘤体的抑制率明显高于传统的冬凌草甲素。

2.3磁控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多项研究表明磁控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的治疗中能够达到很好的靶向效果,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3.1磁控纳米载药系统

磁控纳米载药系统具有磁特性,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抗肿瘤药物能及时、定点、定向地聚集到病灶处,既能最大程度的浓集效应分子,又能使体内磁性微粒在治疗结束后得以彻底有效的清除,以减少其在体内慢性蓄积的毒性作用。Assa等[9]的研究表明,磁性纳米药物运载系统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2.3.2磁性纳米材料对肿瘤的热疗作用

磁热疗即应用直接或静脉注射的方法将产热材料定向汇聚于肿瘤部位,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磁热效应,将肿瘤组织加热至42~48℃高温,以使肿瘤细胞死亡的新技术。Beik等[10]将磁性阳离子脂质体注射到MM46小鼠乳腺癌中,利用交变磁场使肿瘤表面温度达到45℃,经过几次重复磁热疗,所有小鼠的肿瘤均完全退化。该技术如可同时利用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将磁粒子准确输送到肿瘤组织,将能达到靶向热疗的目的。

2.3.3磁性纳米微球对肿瘤血管的磁控栓塞作用

磁性纳米微球因具有体积微小、磁控导向等特点,能够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进入并滞留在肿瘤组织的末梢血管床,部分或完全地阻断血管内的血流。惠旭辉等[11]用自制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醋磁性微球对血管内栓塞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PMMA磁性微球具有磁响应能力强、磁控栓塞效果好,在高血流速情况下仍能实现靶位栓塞等优点。

2.4纳米控释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控释系统在肿瘤药物输送方面的优越性得益于其可缓释药物、减少给药剂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等特性。Zhang等[12]利用对酸性敏感的腙键将抗癌药物阿霉素共价键连在介孔二氧化硅的表面,同样可以实现pH敏感的抗癌药物阿霉素的释放,从而有效地抑制人宫颈癌细胞的增殖。

3用于肿瘤治疗的纳米粒子

为提高肿瘤的疗效,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开发出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好、缓控释速度适中、靶向性强的纳米制剂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3.1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

3.1.1多糖类

3.1.1.1壳聚糖

壳聚糖是一类无毒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可塑性和成膜性的聚多糖,被用作靶向给药载体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Abouelmagd等[13]将低相对分子质量(低于6500)的壳聚糖通过多巴胺聚合的方法连接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上,减少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增加了酸性环境下细胞对药物的摄取。

3.1.1.2海藻酸钠

海藻酸钠具有无毒及可生物降解等优点。Guo等[14]制备了一种以甘草次酸为肝靶向因子的海藻酸钠pH响应型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表明,该纳米粒的生物利用度和半衰期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有显著提高。

3.1.1.3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又名玻尿酸,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非免疫原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主动靶向到CD44受体的作用,因此可作为靶向因子用于修饰其它载体材料,促进其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15]。

3.1.2蛋白类

3.1.2.1白蛋白

白蛋白受体(gp60、gp30、gp18等)广泛存在于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内皮的细胞膜上,故白蛋白可作为构建药物载体的优良材料。Ru-go等[16]将454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TX)组和紫杉醇注射剂(CrE-PTX)组,结果显示,nab-PTX组缓解率显著高于CrE-PTX组(33%vs.19%),并且nab-PTX治疗组无过敏反应出现,提示nab-PTX治疗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优于CrE-PTX。

3.1.2.2酪蛋白

酪蛋白毒性较低且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是理想的药物载体。有研究人员在合成的酪蛋白纳米粒子中负载了顺铂,通过近紫外活体成像技术观察到该粒子能够在肿瘤部位有效地富集,显示出了较好的肿瘤靶向作用[17]。

3.1.2.3脂蛋白

脂蛋白是一种大量存在于人体的天然脂质运输载体,作为载体材料能够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Ding等[18]将载脂蛋白apoA-I和穿膜肽(CPP)插入到脂质纳米粒表面构建了一个双功能的仿生HDL用于藤黄酸的递送,提高了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然而由于脂蛋白均来源于血浆,既难以大规模生产,又在生物安全性方面也受到质疑,因此Simonsen等[19]开发出了新型的仿HDL纳米载体颗粒(HPPS)。

3.1.2.4乳铁蛋白

Zhang等[20]制备了藤黄酸—乳铁蛋白纳米粒,用于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和抗肿瘤活性,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此外,利用乳铁蛋白受体存在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依据,可对脑部肿瘤发挥治疗作用。

3.2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聚乳酸(PLA)、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聚羟基乙酸(PGA)是乳聚酯类高分子材料,现已成为药剂学领域研究最多的载体材料之一。Kwak等[21]将紫衫醇负载在PEG-PLA纳米粒上,同时采用MT1-AF7p修饰纳米粒,实现了对胶质瘤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当前对共聚物的研究也较为常见,如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LA/PLGA-b-PEG)等[22]。

3.3不可生物降解的靶向纳米材料

3.3.1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由层状结构的石墨片卷曲而成,因其独特的中空结构和纳米管径可作为递药载体。Sajid等[23]用生物大分子对碳纳米管进行了非共价修饰,除提高其对肿瘤的亲和力外还避免了网状内皮系统对它的迅速清除,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3.3.2纳米石墨烯及其衍生物

近几年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发展迅速。GO含有大量的羧基、羟基和环氧基团,这些含氧活性基团的引入不仅使其拥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水溶性,而且可使其更易于被修饰而具有了功能化作用,其中,作为药物载体就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Chen等[24]报道了一种新颖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即通过原位还原法将银纳米粒负载于GO上,再载药,制得的递药系统可通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荧光结合光谱检测,观察到其中药物的胞内释放行为,故能用于癌细胞内的药物输送和成像。

3.3.3金纳米粒

金纳米粒(goldnanoparticles,GNPs)是一种新型的载体材料,鉴于其表面单层被修饰后可与多种药物结合的特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Favi等[25]通过巯基聚乙二醇与紫杉醇共价连接之后再与金纳米粒子偶联,制备了PTX-PEG-GNP共聚物,该共聚物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也增加了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聚集和肿瘤杀伤效果。

3.3.4介孔二氧化硅

介孔二氧化硅因其不同的孔径可以直接包埋药物,还可与其他载体材料合用,连接适当的靶向因子制成靶向纳米载体以发挥快速杀伤这些肿瘤细胞的作用。Wang等[26]首先制备了Fe3O4@SiO2核—壳纳米粒,并进一步合成Fe3O4@MgSiO3磁性介孔纳米复合材料,并将之用于在体靶向研究和抗肿瘤体外体内研究,结果显示,人肝母细胞瘤耐药细胞Hep-G2/MDR细胞对复合材料多柔比星摄取较游离多柔比星溶液有5倍的增幅。

3.3.5磁性纳米靶向载体材料

磁小体作为载体材料,其膜上存在大量的活基团,可通过氨基、羧基、巯基以及分子架桥的方式偶联药物。Deng等[27]将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成功负载于磁小体表面,所得的纳米粒径在(72.7±6.0)nm,其不仅具有长循环作用,还能改善阿糖胞苷的释药行为,解决了药物的突释现象。

4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综上所述,纳米技术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纳米颗粒的发展为现代医学进步带来了许多可能性。但是,本研究认为关于纳米技术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①研究内容多聚焦在体外研究;②趋向于评价急性毒性和死亡率,评价慢性毒副作用及致病率的研究很少[28]。此外,对于纳米技术应用于肿瘤的治疗,本研究有以下设想:①采取多学科联合攻关,将更多效果更好的纳米中药应用于肿瘤的治疗。②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类型的高分子材料组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所得的复合材料具有更多功能将会是研究靶向给药制剂的重点。③纳米粒子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上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惠旭辉,高立达,何能前.聚甲基丙烯酸甲醋磁性微球血管内栓塞实验研究[J].四川医学,2001,22(10):928-929.

微纳米制造技术及应用范文第5篇

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IDF应该被称作“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与往年一样,2010年的IDF仍旧像一场技术大集,吸引了英特尔内部、合作伙伴、最终用户几千人来“赶集”。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的IDF显得更加非比寻常。正如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在今年IDF开场白所讲的那样,一年很快过去了,全球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前不敢提的“复苏”迹象逐渐显现出来。“一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英特尔搭建的平台,能和合作伙伴一起看到更多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与其说本次IDF展现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倒不如说是昭示了英特尔对于未来的野心。

一致的用户体验

抛开著名的“摩尔定律”,英特尔给整个IT业界、甚至是这个社会带来的另一个有巨大价值的东西,就是通用的IA架构。在这个通用的架构上,英特尔构建了一个通用的价值链。对于最终用户而言,其中不但包括了通用的服务开发,还包括了通用的应用开发。

正如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英特尔架构事业部总经理浦大地所言,到2015年,联网计算用户的数量将会再增加10亿,同时也将会出现更多类型的计算设备,因此在设备间打造一致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英特尔架构将性能与能效完美结合,为所有计算设备提供基础架构,创造一个虚拟的‘互联计算’环境,实现一致的用户体验。”

当前,信息爆炸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互联网也有些廉颇老矣,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人类将面临巨大的信息冲击。更加海量的数据,带来了更多的用户和更多的计算设备。这些设备可能形态各异,小到一个MP3播放器,大到一台超级计算机,但是一旦他们互通互联之后,所产生的能力是巨大的。如何能够高效地驾驭如此巨大的计算能力,让其更有效地为整个社会服务?英特尔的答案就是,让这些设备基于相同的架构之上。

浦大地在其主题演讲中表示: “要让不同形态的产品的架构保持一致性,这样相关的应用开发人员能够在一个一致的架构当中实现软件开发,使之适用于不同的计算平台上,并且这种一致性能带来同样的服务和应用。英特尔所做的工作,就是要从基础做起,来进行这种架构的构建,同时保证IA架构在支持不同类型任务处理方面,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性能保证 。”

正是基于互联计算这样的愿景,英特尔在IDF特别介绍了其在传统电视机上实现全新类型体验的“智能电视”。在“智能电视”中,互联网将与广播电视、个性化内容及搜索功能无缝集成。浦大地认为: “这些功能的核心就是英特尔消费电子产品片上系统(SoC)――可提供CPU原动力、一流的高清视频和音频解码、以及高级图形功能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它为诸如蓝光光盘播放器、机顶盒及数字电视等消费电子设备而专门设计,其宗旨就是通过全新的方式,将个人内容、收藏的网站以及社交网络融入电视,从而实现‘智能电视’体验。”

浦大地同时也再一次强调,英特尔会继续制造工艺方面的领先优势,以保证IA架构的性能。他透露,基于研发代号为“Sandy Bridge”的英特尔微架构的下一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计划于2010年年底投产。

据悉,“Sandy Bridge”基于英特尔第二代高-K 32纳米制程技术。新处理器将首次支持英特尔高级矢量扩展(AVX)指令。英特尔AVX加速了通用应用程序(例如图像、视频和音频处理)以及工程应用程序(包括三维建模与分析、科学模拟和财务分析等)的浮点密集运算演进趋势。“Sandy Bridge”也将继续支持英特尔AES 新指令以及7个加快数据加密和解密的软件指令。除此之外,“Sandy Bridge”还将采用英特尔第6代图形内核,可加速浮点计算、视频以及媒体应用中处理器密集型软件的运行。另据英特尔高级院士马博表示,通过引入第三代高K金属栅极晶体管、III-V族材料、3D堆栈等技术,英特尔也正在按部就班地将22纳米制程技术投入生产。

嵌入式成主战场

如果互联计算只是英特尔所期望的一个美好远景,或者说是未来发展的机会。在本次IDF上,嵌入式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了英特尔今后要全力争夺的“主战场”。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嵌入式与通讯事业部总经理道格拉斯•戴维斯在其主题演讲中,甚至将一辆华泰元田 B11轿车开上了舞台。这是中国第一辆在标准前装汽车生产制造流程中采用基于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车载信息系统的轿车,有了车载信息系统,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从网上商店下载服务,以检查和提醒汽车维护更新,以及获取音乐、即时天气预报和导航等信息。

其实,大到汽车、通讯基站,小到数字广告牌、智能电表,英特尔都在努力地嵌入其中。道格拉斯•戴维斯表示: “在中国,英特尔正致力于以技术推动应用创新。我们通过与本地公司密切合作,为汽车、家庭和企业提供更智能、更好的联网计算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更快速、更灵动的互联网体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戴维斯演讲中还详细介绍了研发代号为“Tunnel Creek”的下一代英特尔嵌入式产品。这款面向如车载信息和IP媒体电话等嵌入式应用的SoC产品,将采用标准的处理器互连接口。这一高度集成的 SoC在一个芯片中集成了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内核、内存控制器中枢、图形引擎和视频引擎。

IDF感悟

英特尔的敌人是自己

两天的IDF很短暂,未必能全面而准确地展现英特尔所描绘的那些远景和机会。但是能看到的是,英特尔正雄心勃勃地玩“跨界”。跨界能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更大的机会,当然也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有人会认为,这样会直面更多的“对手”,真是这样吗?未必!

相关期刊更多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微纳电子与智能制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