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于1974年PauL.Zurkowski提出,后经美国图书馆学会归纳总结,确定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这个定义明确了信息素养的实现过程和能力总和,即:一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二是怎么样获取信息;三是如何评价信息的好坏;四是如何高效利用获得的信息。信息个体如果在每个环节都能准确无误地实现对应的目标,那么最终能够高效地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以上4个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探究兴趣、创造性表达、知识创新等内容,以不断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继而2015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出信息素养是所有素养的基础和源泉。信息素养教育正是以提升信息个体信息素养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目前国内外创新设计了多种模式,如以MOOC为基础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2][3][4]、竞赛信息素养教育模式[5]、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模式[6]、自媒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7]、多维信息素养教育模式[8][9]、嵌入教学信息素养教育模式[10][11]、融合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整合模式[12]等,或利用新的技术平台、或采用新的思维方法、或利用新兴的媒体方式、或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万变不离其宗,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只有了解和研究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特殊性方可保证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信息行为特征

1.1个性彰显与过分自信的矛盾

“90后”大学生处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社会转型与家庭生活水平提高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个性张扬、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存在国家和民族荣誉感;思想比较开放,能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勇于表达自我,不满足现状;追求公平与效率;但另一方面,国内外多元文化冲突造成信仰无所适从;自我价值为中心,从自身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现实功利性强,缺少长远规划。这些个性特征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的过高肯定与认同,对老师或上级存在叛逆与怀疑,做事缺少明确的标准与原则,注重短期效果,忽略大局与长远性。表现在信息行为方面则是多遵从自我认同的信息检索途径;接受同龄或网上出现的新方法,忽视或抛弃基本的信息原理和方法;注重单一问题的解决,忽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对其他人有较高的衡量标准,却将自己排除在外;喜欢解决问题的轻松性与娱乐性,但严谨性不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探索适合大学生个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2碎片阅读与高效解决问题需求的矛盾

电子出版、Internet资源的出现与推广,让喜爱便利、接受新事物和渴望交流的大学生快速进入电子化、数字化时代,课堂、食堂、寝室,甚至交通工具上随处可见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阅读。不可否认,信息爆炸、知识经济需要大学生随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拓展她们的视野范围,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也迫使大学生要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但碎片阅读在具有快捷、高效、及时等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性差、表面显性知识多、隐性知识少、知识创新不足等缺点,这对于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系统深入地解决问题是致命的缺点,且容易助长大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由此,信息素质教育模式要解决大学生碎片阅读的习惯和逻辑系统解决问题之间的矛盾。

1.3“多线程”信息行为与单一检索的矛盾

目前,各高等院校多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加之互联网、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信息环境在不断地丰富,信息检索手段和方法也在不读地扩充,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同时可以借助图书馆、专业数据库、搜素引擎、Internet资源等多种信息源,甚至通过交互方式向行业专家、学者或兴趣者等寻求帮助。甚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信息行为过程中,可能还进行打开视频、音乐等与信息目标无关的信息活动,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信息行为存在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喜欢沉浸在一种无压力的通过信息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但是,比较矛盾的现象是,80%以上的大学生仍然习惯利用搜索引擎这种单一的检索途径。

1.4信息能力与预期的矛盾

根据MahmoodK,TellaA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因性别、专业等因素存在差异。理工科如物理、计算机、软件、化学、自动化等专业的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较强,反之,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弱。结合我国实际,高等院校及其专业的学风对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水平也存在一定影响[14]。GrossM,LathamD的研究表明,信息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解决问题的程度,反之,信息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存在较高的信息预期,即会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这也说明,正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系统的信息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导致他们无法客观正确地评价自身的信息能力,造成“无知者无畏”式的盲目乐观[15]。

2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

信息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技能、能力、思维、实践综合培养螺旋上升的过程,且内在相互之间融会贯通,共同打造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如图1所示,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通过技能培养层、能力培养层、思维培养层、实践培养层4个层次,充分利用大学生个性、自信、功利、碎片、多线程等个性特征,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任务参与、交流与共享等教学方式,实现信息素养水平的整体提高。

2.1技能培养层

(Skill-building)技能培养层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的需求,分析不同信息环境的主流信息应用技巧,如文献、信息、知识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各类文献与信息的了解与使用;中外文综合性与专业性检索工具的使用;中外文参考工具书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中外主流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中外文科技文献检索工具及应用;中外主流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免费学术资源获得技术;信息资源交流与技术等。该层次的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了解搜索信息的不同途径并能熟练使用,其学习可通过学校开设的共同信息检索课程,或通过图书馆设置的游戏、竞赛、MOOC、视频课件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但须注意的是避免学生学习流于形式,单纯地掌握表面信息,可与实践能力培养层进行交互,将相关内容嵌入专业教学中,或采取独立开设任务领取(如华盛顿大学“本科生图书馆资源研究奖励计划”)[16]等方式,鼓励或调动学生将所学技能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实际体验到学习内容所带来的利益。

2.2能力培养层

(Capacity-building)能力培养层是指大学生在掌握各种相关的信息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个人的信息需求分析与确定、信息搜索、信息判断、信息理解、信息评估和信息应用等能力的过程。信息需求方面,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敏感度,以开放的视角通过广泛的专业内外信息源理解信息的放射范围和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信息搜索能力方面,强调信息搜索工具的选择、信息搜索策略的制定、信息搜索的重点与难点;信息理解、判断与评估能力方面,强调综合运用比较、演绎、归纳、聚类、判断、预测、推理等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信息与数据进行知识提升,融入个人隐性知识结构中;信息应用能力方面,强调分析、整合、内化与外化利用能力,重点分析不同信息与数据的应用情境与条件,进行推广可能的预测与分析,学会同类问题或相似问题的整合分析,内化进个人的学习系统和解决问题方案中,经过逻辑、转移、提升等处理,外化成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观点与主张。该层次可分为专项能力培养和整合能力培养两个部分,专项部分针对不同能力的重点模块进行教学与培养,如学术调研、论文筛选、主题分析报告、策划书等;整合能力培养则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对某个专业问题进行统筹计划和提出解决方案,如企划书、研发书、设计书等。

2.3思维培养层

(Thinking-cultivating)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其内容包括认知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且各种思维之间存在递进关系,依次为更高层次的思维做基础和源泉。根据美国教育机构订制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标准,其内容涵盖:分辨信息相关性;区分情感主张和理性主张;区分事实与观点;区分论据有限或是折中;发现观点缺陷;阐明分析结果;发现观点逻辑错误;发现信息与数据的关联性;处理争议信息;基于数据构建主张;选择有效数据;针对漏洞提出补充建议;承认问题多种解决方案的可能性;能够进行决策选择与权衡;行动中考虑所有可能受其影响的利益相关人;逻辑阐述个人观点;阐明论据和主张;能够避免干扰;基于说服力组织论据[17]。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依据此标准进行对应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并在实践培养层进行相应的应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结果[18]。GaboraL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除了外倾性格以外,还需要逻辑思维、系统思考以及观点整合等能力[19]。

2.4实践培养层

(Practice-training)技能、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必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检验,实践培养层需要针对具体的实践问题进行各种能力的衡量和评价。为了避免实践培养流于形式,必须严格制定实践培养计划和目标,不论是专业实践、课程写作、院校竞赛、校外实习实践等何种方式,须在实践前将其实践问题、实践目标、实践过程、实践效果评价及其要训练、考察学生的何种能力等内容确定。目前部分高校进行的实践项目有:文献调研、学科热点追踪、论文写作与投稿、基金申请与检索等[20],这些项目具有较好的专业结合性和代表性,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学校、企业、社会机构的参与,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的“创业计划”,丰富的选择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挑战意识,让他们的自信和能力的放矢。在培养的过程中,重点要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确认,学术问题、企业问题和信息问题不是直接的等价关系,需要适当的“转换”与“翻译”,哪些问题是现在信息素养能够解决的问题,都是学生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问题把握不准导致后期工作的无效与浪费,因此,对问题的“破”与“立”是大学生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刚刚进入实践,环节时,可增加学时或强度进行训练。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和效益将产生雪球效应和马太效应,引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来。

3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过程须注意的问题

3.1信息素质教育应具有系统观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学生,严格意义讲,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立体式的,向下应该延伸到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向上应该延伸到研究生和博士生,甚至包括社会上的每个人,即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全民的,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个年龄段或某个社会阶层。诚然,大学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但此种培养方法亦适用于其他社会群体。因此,我国可借鉴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制定面向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信息素养标准,以便相关的机构如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等有的放矢,更好地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水平。

3.2顺势与破势并行

信息素养教育应紧紧围绕教育对象来进行,以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为例,一方面要迎合和正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既个性又盲从、既多元又茫然、既现代又保守、既多线性又单一性、既冒险又缺乏能力,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我们信息素养教育的起点;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如挑战、冒险等,不能一味地迎合大学生的自我与功利心理,冲破大学生的个性束缚,调动个性中的积极因素,掌握顺势与破势的“度”,培养有张有弛、有知识有能力、具有大局观的新世纪人才。

3.3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95-0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里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很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人们不但应具备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应能够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功能、聊天室等与外界进行交流,这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信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想从老师那里学点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来获得新知,使自己与时代同步。因此要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教育工作者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并掌握各种信息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与交流的方法、调查和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评价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学生未来生存的基本能力;另外,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和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2 培养学生思考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传统教育重视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概念,却忽视了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的技能,才有可能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素养人应在思考方面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独立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当然不是指标准答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方法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却不禁锢学生的思维。第二、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人具有学习的能力,指的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掌握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终身学习者一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能力,主动为自己提出问题,而后独立地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跟上时展的步伐。第三、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不但是信息时代人们的高级素养,更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创新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情境等方面入手。第四、信息素养人还应具有确定目标的能力。做每件事,我们都必须先明确自己做事的目的何在。但是传统的教育是教师要求什么,学生只是照着做就可以了。因此,长期以来,学生并不会为自己的学习找目标,学习任务来的时候也只知道跟随教师的要求去行动,根本谈不上主动学习。当然,学习者能够为自己找到目标、找准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从不会到会,从不准到准逐步地掌握。

3 培养学生个人素质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第3篇

一、计算思维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

在“2016设计、计算与创新思维培养高峰论坛”中,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已经将计算思维纳入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中,作为信息技术学科需要注重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由此计算思维的培养必定是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教育的部分,其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目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属于一种信息技术的直观教学。而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其思维正处于较为活跃的时期,因此在此时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计算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实际中的更好的应用思维逻辑及科学思考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及解答,使学生在面对信息技术问题时更富有创造力,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被动式学习思维转向主动式学习,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

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如同所有人都具备是非判断、文字读写和进行算术运算一样,计算思维也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2.信息素养

根据现行的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在高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是可以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对信息活动过程可以有一定的了解,并在生活中具有解决信息技术问题及学习信息技术的及能力。并且还需要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3.两者的异同

“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具有相似之处:首先,两者均为一种人们通过学习和培养所能掌握的能力;其次,这两种能力均与计算机相关;最后,两者都重视能力的内化。同时应该注意到两者本质上的区别,“信息素养”更强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本身的能力,而“计算思维”则更注重人们如何能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

1.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地位

在高中教学中其最直接面对的就是高考的压力,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在高中课程中更重视高考考试科目的教学,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非考试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课程教学效率不高。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一种途径应在实际中开发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避免造成课程开展不理想的情况,并且对计算思维进行培养顺应了未来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加高的教育价值。

2.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不要局限于固有的教学方法,采用符合信息技术内容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并注重开发出不同教学方式中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作用,使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计算思维理念中其强调了人的思想作用,并且现今素质教育也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锻炼其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避免过多的教学干涉,保证学生可以自由的发展,拓宽其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创新环境,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参与、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3.将教学内容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高中生在校园生活中需要面对较大的课程压力,并且在校园中学生多数时间都需要投入到学业中去,为此其校园生活总体来说较为枯燥、单调,因此在信息课程中融入生活元素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丰富校园生活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更加有效的开展。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融入生活还可以拓宽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途径,并扩展其所获取的资源量,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形成计算思维。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信息素养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91-01

1 前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念。其中,语文素养就包含了信息素养,即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习惯与能力。应该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如何走入社会,并如何进行知识更新,是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基础所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让他们成为充满竞争时代的有用人才与优秀人才。

2 语文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

2.1 语文信息素养就是指传送语文信息的能力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信息就是指音信和消息。素养就是指平日的修养,即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水平体现。综合起来说,信息素养就是指平常逐步形成的使用一定符号传送一定信息的水平。应该说,这种信息传送水平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含了对消息的获取、评价和运用等几个方面。对于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美国图书馆协会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解释。把它们归纳起来,即信息素养就是指实践性与运用型的能力。那么,具体到语文学科中,语文信息素养就是指为了充实和提高语文素质而具有的获得语文信息、评价并运用语文信息的水平与能力。分解开来说,语文信息素养就是运用书刊、网络等信息工具的能力,展示和讨论语文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语文信息解答或表达的能力。

2.2 语文信息素养就是指面对语文信息的意识

任何一项行动都需要意识来进行支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首次明确提出信息素养这个词汇时,就指出了对于人类的信息要求。事实上,信息素养也有人文层面的含义,它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时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信息修养和意识。的确,人们面对相同的信息时,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反应,信息敏锐度高的人,其对信息的把握程度就高,速度也快。反之,则显得较为滞后与缓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素养还包含了信息意识。语文信息素养就是具有这个内涵,即面对语文信息的意识。实际上,这种意识更是语文信息素养的基础所在,比起语文信息素养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3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路径

3.1 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性

根据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我们知道,信息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后一层次的图式加工往往是前一层次的图式加工作为信息来源的基础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找准信息的第一层次源头,并以此作为信息的源头所在,检查其是否能够顺利生成。这里的信息生成并不是简单的环环相扣的线性教学过程,而是可以从学生已有的信息框架出发,并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对于信息源的挖掘,进而形成一个多维的教学空间。这里所谓的教学空间,不仅可以协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形式来执行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其融合其他的支点信息来接受不同的信息。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充分把握住第一层次的信息源,并以此作为基点来扩展其信息的学习活动,让他们提升自己的语文信息素养。

3.2 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

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该说,小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是一个逐步筛选的过程,只有其中那些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信息图式产生有效连接的信息才会被学生提前采纳和吸收。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提供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源,让他们能够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自由且自主的选择,给他们留出更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让他们在把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形成一种知识组块,进而产生由量变到质变。否则,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新信息无法真正进入到个人信息网络系统中去,进而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强对学生的信息刺激工作。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引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领会到信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引领学生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某些灵动和个性化的信息,从而产生语文学习中的顿悟,让接受到的信息成为有意义与价值的符号。

3.3 保持信息流的顺畅传送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语文课堂上只有拥有了流动着的信息流,才是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要让语文信息的交流成为一种起伏跌宕的流动信息,并让教师本人成为信息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的参与者,帮助并辅助学生做好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各个要素和环节,让学生对语文信息的学习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对信息交流方式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布局,切忌一说到底,或者只写不读。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为小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信息学习与探究的氛围,让他们在一种愉快且合作的环境下进行语文信息的学习与获取,让他们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感,并基于此开拓自己的语文思维。

(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披霞山小学,河北 唐山 064000)

参考文献:

[1]化得元,杨改学,俞树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薄弱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3).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第5篇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熟练掌握着各种信息技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土著”们的出现,使得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大力培养提高中等职业学生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拓展校外课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所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职业教育 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对于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

在现实中,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的主导技术,为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双刃”作用,信息技术亦存在许多消极的影响,如网络时代的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病毒、信息渗透、文化冲突、网络信息犯罪等等。

2 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提供了除教学教育之外的多种教育途径,使“受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人类崇高信条变成现实。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及手段,为中职学校的在校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万千变化、生动形象、实效快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中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了综合素质能力极强的有用人才,推动了中职学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3 信息技术带给中职教学的挑战

3.1 中职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发生变化

传统中职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充当着传播对象的角色;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本人作为信息源的优势已不再突出,即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信息源。信息技术对中职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能不能够完全或是部分的取代中职教师的工作,而是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中职教师所用,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3.2 教育对象的改变

有人说:“如果你的年龄小于20岁,你就是数字土著;如果你大于20岁而小于40岁,你是数字移民;如果你大于40岁,且拒绝使用网络和数字技术,那你就是数字恐龙。”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土著们的出现,使这个时代的教育对象发生了质的变化。

3.3 加强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好资源并不代表好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也缺乏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我们必须熟悉和研究新一代学生喜欢和需要的学习方式、学习行为,转变教学理念、培养个性化学习、强化学习活动设计;优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学习体验。即转化学生的上网观念,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4 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应用

4.1 信息技术在中职各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学校的教师在我校新课改的大潮中,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探索,已经做了不少的尝试和实践。利用多媒体技术,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为重要实现手段的建模式教学、学案式教学、反馈式教学。

4.2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职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可以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如护理技能、学前教育教学技能、汽车摸拟驾驶技能、果树栽培技能、电器维修技能、设备操作技能、虚拟导游、虚拟财务管理、虚拟物流体验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交互式三维课件、在虚拟实验室系统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场景与技能训练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反复操作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

4.3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中职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强,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这样产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比较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于教育又改变着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中职学生的创造兴趣,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愉悦中体验新知。

4.4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校外课堂

鉴于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有关信息技术学科校外课堂:①创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即利用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资源,让每个学生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在经过培训的老师以及配套的课件,就可以构成“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基本环境;②发展中职“微课”教学模式,对中职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一种可以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课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③利用博客开展中职教研教学活动,加强家长、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建设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师生互动平台,是开展网络德育和家校交流的重要载体。

5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已完全融入职业学校日常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做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要清晰的意识到国内青少年对网络利用的充分依赖以及网络社会下教育教学对网络的“摈弃”的现实,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丰富自己的课堂,寓教于乐,做技术的主人,不做技术的奴隶。

参考文献

[1]陈丽敏.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广东省汕头市飞厦中学.[D],2003.

[2]樊志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D],2007.

[3]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报,1998,5,18.

[4]孙丽君等.合理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于教学的思考[J]教育技术,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