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1篇

在试读中,学生有阅读困难,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如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问同学、查字典,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其次,有合作的形式进行对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试读的机会,课堂教学时间无法得到满足。但是,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在班级中寻找合作伙伴,两人一组进行对读。这样做不仅能节约时间,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积极作用。当学生在试读、对读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交流汇报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遇到不会读的字,通过交流,不同小组间就能解决。另一方面,在交流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学生的朗读结果得到认可,极大地激发了其阅读兴趣。当然,交流后教师的反馈也不可或缺,特别是针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解决和对长句的指导朗读等,教师不仅要给予指导,还要给予示范。最后,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力求让全体学生读到通顺,在交流反馈阶段,通过“反馈、矫正、训练、示范”是为学生的朗读清除障碍,而再次朗读则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巩固。

2熟读成诵,促进理解

熟读是理解的前提,教学中也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范读。在试读、交流中学生能将文章读通顺了,但对重点词句、长句、中心句等的阅读还需要教师进一步进行指导。特别是在节奏和速度上,教师的范读能给予学生较好的引导,因为小学低段的学生最善于模仿。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但选择中要注重保证选择的范读材料的准确性和引导性。其次,学生自读。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不看拼音的情况下能正确朗读,切在速度和节奏上要更准确。在学生自读中,我们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指名读、齐读、默读等方式,而提倡个性化阅读,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默读也好,诵读也罢,只要能有利于学生把文章读熟即可。当然,其中也可以穿插对读,特别是利用小组间的竞争来进行比赛读是不错的办法。最后,要引导学生读后进行汇报反馈。汇报反馈的内容因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和困难。谈收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彼此间进行方法学习,而说困难则是再次进行疏通,保证学生在读顺的基础上能做到准确朗读、熟读成顺,为阅读理解奠定坚实基础。

3带问阅读,整体把握

带问即带着问题去读。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方向或问题为引导,学生的读会变得空洞,不知道读后要做什么,该从哪些地方去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是问题的设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故而在问题设计上以基础性问题为主,多为通过反复阅读就能解决的问题。以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打井人》为例,问题可如“谁挖井?谁吃水?水是怎样的?怎么挖井的?为什么不忘挖井人?”也可以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提出更难的问题,如“文章讲了谁做了一件什么事?”当然,对提出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也可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来提出问题,这需要建立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其次要注重学生体验的生发。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太高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而要“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将读中所获得体验表达出来。同样是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叫”,有的学生接着说“我还知道和刘胡兰呢!”有的学生则说“葛洲坝的人喝的水好脏哟!”还有的学生则说“老师,我们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4拓展阅读,拓宽视野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个合格而又优秀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要求有扎实而完备的知识体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古诗词和文言文等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初中学生学好古代诗文是为了打好古代文化的根基,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对于文言文教学,大家的共识是减少烦琐的讲解;注重朗读、背诵;注意字词的迁移运用;培养文言语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身发展上面,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发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然而,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详述之。

一.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及存在问题

(一)观念陈旧落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佳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学习是功利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数的高低仍然是评定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思维习惯下,文言文和语文科目中的其他题型相比较来看,所占分值的比重比较小,通常只占几分,所以有的教师及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总认为在以现代文阅读为主的今天,文言文的阅读微不足道。另外,有些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的教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成为他们进行教学的唯一工具,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老师教授的重点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对古文的理解也只能局限于理解词句应付考试的表面阶段,对于文言文中包含的人生思想则完全没有领悟。

(二)教学条件制约,文言文的应用范围狭窄

初中语文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所以得不到学生和老师们的重视,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文言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除了在考试时会考到文言文阅读相关的知识以外,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很难运用到文言文的知识,大家在日常的交流中都基本不会用到文言文,文言文离我们确实有些遥远,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是很狭窄的,这也使文言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学生在文言文考试中的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三)学生学习压力巨大

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初中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体系极其庞大且相当繁琐,不仅包括古诗词背诵,也包括古文阅读和翻译等方面,刚开始接触时,由于中学生特有的对事物新鲜感的原因,他们也许是热情高涨,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他们日渐失去新鲜感,文言文的学习学习变成一件极其痛苦和枯燥乏味的事情,上课时他们难以提起兴趣,不能跟着老师的思维前进,下课后不能顺利完成作业,或者不会做或者是不愿意做。

二.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一)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点,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是不一样的,而且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学习《六则》时,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其中的名句,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两两结对,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六则》富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智慧,如果用《六则》中的话来回答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应该是哪一句啊?”,另一个学生肯定会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创设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们感悟到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减少疲惫感。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发表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鼓励他们相互讨论,且要多鼓励少打击。

(二)古诗文的默写做到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语文老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向热爱古诗文学习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切不可盲目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样只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可以先教导学生准确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理解每一段文章的中心句,然后把握文章结构,将文章划分为分段的部分进行理解并加以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习惯

随着中考试题的改革,文言文的阅读试题越来越侧重于考察学生的思考理解能力,题型设计上更加地偏重于主观试题的考察,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们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做题,使学生们觉得文言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这篇文章是讲什么主题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可以划分为几段?每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例如在学习柳宗元的经典之作《小石潭记》时,老师们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们大致读懂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来分析“小石潭”名字的由来。这样,学生们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思考,能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四)文言文阅读要多练习,进行拓展练习

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之外,老师们也要善于和适时地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积极地运用文言文的知识,比如逢年过节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文言文来编辑几条对仗工整、语义明确的短信,或者写几幅对联等等。这些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们的文言文阅读学习兴趣,还能于运用中更好的把握相关的文言文阅读知识。

总之,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从以上方法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钟先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才智[J],2011年33期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深入人心,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开始改革。原先小学语文教学重言语内容而轻言语形式,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逐渐以言语形式为核心。从以课文内容理解为主,到课文言语形式为主转变,体现当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思路。对于如何将此理论运用于实践,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例为基础,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形式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实际上就是说,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要学习言语形式。所以,现今小学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上应关注言语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具备更好的语言运用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想达成言语形式的学习,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学文本中言语形式的内容。此外还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言语模仿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使其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增强。下面,笔者就此类问题,依据教学实例,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

一、立足文本特点来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文体多样,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也不能例外。老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到言语形式上面来。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小诗,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感受诗歌诗意的语言。当老师出示小诗的第五节“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当教到这里,老师让学生先齐读,接着让学生体会“星星困得眨眼”是什么样的,这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丰富的语言魅力。然后询问学生老师的梦此刻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依据诗歌回答“又香又甜”。这里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又…又…”的造词方式,点学生起来回答很有什么别的说法,学生通过阅读这首小诗,学会相关词语的运用。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体会诗歌的隽永特点及语言特色。

又如叙事类文章,《木兰从军》来自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本。课文从木兰从军的背景开始讲述,再到木兰告别家人从军,最后木兰胜利回乡。

结尾写道“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在里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安排?作者是怎样描写花木兰的?这些是课文教学应体现的。

在教学中,老师把握课文的文本特点,帮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布局谋篇,造句用词等等,才能将学生引入言语形式的学习上。

二、立足特殊词句来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

特殊词句并不是指这些词句有多难写,实际上是指课文中表达效果独特的句子与词语。这一类词句形式新颖,效果特殊,却不是原先语文教师课堂上常教的“中心句”、“

关键词 ”等等。对这类词句的学习,应关注它们的表现手法,这正是有价值的言语形式。从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方法,到词语的妙用,再到整组词或修辞的使用,再到句子句群的写作,都体现言语形式的学习价值。

如苏教版的《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这篇课文在教学中,要学生朗读多遍,体会文章的情感。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便是拟人的手法的巧妙运用。这种表达方式,让物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大海在深夜里的寂静美丽,并显出大自然的美丽、美好与可爱。接着,老师就点学生起来改写句子,这里学生通过言语模仿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这时,让全班同学一起评析。比如某学生造句写道“鸟儿不闹了,蜂儿不笑了,深夜里,森林睡觉了”。该学生能将课文内容消化,并能学会该篇课文所要学习的言语形式,且能很好地当堂运用。因此,老师对此学生予以言语上的鼓励,从而加深了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对拟人句的学习。

然后老师让学生依照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调动自己思维的水平,在笔记本中再写几个比喻句或拟人句,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得最多。这类学习,强化了学生对拟人这种言语形式的运用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里言语形式变成教学内容后,就不只是对言语内容的体会了,还有对言语形式的技巧和效果的体验。

三、结语

重视言语形式的阅读教学,并不是指不用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其实是在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条件下,要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言语形式的形式当然是不能脱离内容理解的。反过来,言语形式能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有利。故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不仅要能理解文章还要提高语用能力,那么,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言语形式的教学。只有这样,才真正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与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谢玲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与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2.11(2):123

[2]孙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24(17):59

[3]徐国荣.以“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3.35(4):34-36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形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50-0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能否促使学会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结合本人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这两年从事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电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注重字、词、句、重要语段的教学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1.1强化课内外结合。 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资料,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

1.2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不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2.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自己截取了同名电视散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动感十足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深沉的情感震荡,这样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教学情境。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5篇

阅读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遵循“感知―理解―识记―运用”这个认识规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应着力改革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单调呆板的教学程序。采用“兴趣―认读―感悟―研讨―点化―训练―延伸”等七个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探究,共同研讨,使学生“运其才智”,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逐步增益其智能”,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七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是: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之所以出现瓶颈,就是因为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浓。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喜欢阅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阅读。

二、认读

这是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基础环节。从认识的角度考虑,是初步感知阶段。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向学生说明这一单元和这一课书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的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课文,明了大意。从学生打开课本的那一刻起,首先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培养学生检查工具书的习惯,参阅注解的习惯和圈点勾画的习惯,培养朗读、默读、泛读、速读的能力,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和概括文意的能力等等。

三、感悟

这是产生认识的阶段。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同时认真进行独立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悟”到了些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清楚有疑问?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与邻桌同学小声议论,互相答疑。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见学生提不出问题,就有意问学生:题目叫装在套子里的人,请大家思考一下,“人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这个“套子”是什么意思?“套了”谁?为什么会“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兴趣来了,马上细读课文,寻疑问,找答案。当学生问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了,课堂里的沉闷之气就一扫而净。在发问点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发挥“定向”作用。

四、研讨

这是在学生各自探究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究讨论,切磋琢磨,争议辩论。全面理解课文的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提交全班讨论的问题按一定的意图排列起来,组织讨论。有时可指导读书通过字面找出内蕴,有时组织主攻一个,解决一串。有时,把研讨的问题分组归纳,发动讨论。如教学《陈情表》一文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文中“陈”的是什么情?“表”是什么意思?作者的写作用意是什么?作者的身世和遭遇是怎样的?最终的结局是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就会自然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

五、点化

前三个环节是师生“入书”的过程,这一环节就要帮助学生“出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点化之功,把文章里“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或是文章的“关隘”之处,给学生点化出来。点出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闪光之点,点出知识和规律方面的定锤之音,点出语言艺术方面的传神之笔。如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要抓住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以及为什么和其他的草莽英雄有很大差异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对封建礼教、忠君思想等进行拓展思考。同时要求学生联系平时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的类似人物进行比较思考,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主题理解有更深的层次。

六、训练

这是认知过程的吸收运用阶段。这里作为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有别于前面各环节中的训练和练习。这是用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测定,让学生通过一些比较综合的练习,又得到一次运用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操作能力和创造发挥的才能。

历练要发动学生自己靠自己。教完每篇课文后,教师要发动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分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自行设计测验题,写到黑板上,然后发动大家对满黑板的自测题评头品足,择优选定一套进行练习。

历练可分识记巩固型、综合运用型和能力探索型等多种类型,以读(如美读、参读、比较阅读等)、练为主,读写结合,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起练。

历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教师通过学生的历练,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以后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