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第1篇

一、启动运动员的自信系统功能

通过研读“寓心理素质训练于身体素质训练之中”,我对指导运动员身体运动训练结合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体现和发挥,来自于完善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利于训练水平的提高。我认为在体校进行的运动训练是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夯实基础,平时训练技术动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运动天赋较好的运动员,不仅仅是采用技术手段和办法来提高身体素质,还需要配合心理(精神与意志力培养)的素质训练,实施综合性计划和措施以求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因为,单纯地以训练的强度为手段,变化训练量的大小分配等办法来提高训练成绩是不完整的,产生的效果是:运动员非自愿地接受、完成教练员硬性规定的训练任务。内因是在外因条件刺激后出现的被动行为,虽然能体现训练的成绩,但达不到发挥潜能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鉴于此,我在训练初期首先采用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启动运动员的自信系统功能。我通过定期队会形式及个别谈话交流,深入运动队.全面了解运动员个体的情况后,对每个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评价。我抓住运动员不服输、有拼劲的心理特点,以“确定目标、树立信念、找准自我”为心理素质训练目标,制订了“没有做不到,只需用心做”以及“想了就要做,做就做成功”的心理素质训练主题,配合身体素质专项训练,从而让运动员的潜在的动力转化为显现的成功。我针对运动员实际情况设计的“确定目标、树立信念、找准自我”心理素质训练目标,三点成一线,贯穿于每一个身体训练过程,是充分调动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潜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运动员在明确了自己的训练目标,清楚地看到了“我”能行,并且自信地感觉到希望就在前方时,其自信系统便充分得以启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身体素质和专项训练,为提高运动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心理素质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有机结合的效果

实践证明,指导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指导训练的全过程中,既要避免理想化、经验化框架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又要研究系统化、科学化训练的方法和措施。准确分析并把握运动员的各个阶段容易产生的各种情况,从实际出发,根据运动员的现状及各自的特点,“寓心理素质训练于身体素质训练之中”,真正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理教师 心理素质 身心健康

地理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是必需的,教师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是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地理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自然知识,还要把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唤醒、开发,拓宽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人文感情体验,培养出具有高尚精神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但当代地理教师的心理问题较多。

一、地理教师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分析

1.地理课不被重视使地理教师产生自卑失落感。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语数外轻政史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不重视地理教育,认为学习地理将来不好找工作,使学生不能在学习地理的最佳年龄(一般是初中阶段)将基础打好;当地理教师把自己要上的地理课精心准备一番,正信心十足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下面的学生为了主课的任务,在各干各的事,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无疑会挫伤地理老师的积极性,使其消沉、失落。

2.就地理教师自身而言,专业技能不过硬使其就业时产生心理压力。师范生入学时的地理基础普遍教差,地理素质方面的基本情况是:多数学生不了解地理的分类和中外自然地理的特征,对地理学家及其研究方向更是知之甚少,地理素养较差,甚至基本的专业知识也很差,很多学生当初选的不是地理,而是被调剂过去的。

3.地位和待遇低下对教师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怎样,心理状况如何,投入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程度如何等,与他们劳动报酬的多少息息相关。我国教师收入普遍低下,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教师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这些情况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对教学产生厌恶感,许多教师将时间投入在教学以外的事情上,势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地理教师应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重

学校地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水平和地理素养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是开拓者和创新者,要求地理教师具备道德、身心、专业和其他非专业等各方面素质,而在教师具备的各项素质中应以心理素质为重。

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道德关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反映。地理教师跟其他教师一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他的职责,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影响学生,更以自己的情操、责任感等个人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正因为教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性,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术业有专攻”。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自己的教学领域里游刃有余地驰骋。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识图画图能力、地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地理教师具备这些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将这些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健康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由于职业特点,教师用脑较多,烦心伤神对身体健康不利。同时,由于现代工作竞争激烈,是一个崇尚竞争的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面临比以往更多的紧张焦虑和压抑,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复杂繁重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时,不能忽视心理素质的提高,要使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发展相协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

三、提高地理教师心理素质之有效措施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主要措施有以下四点:

1.学校实施教育的时候把地理和语数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和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地理的重要性,为学校的地理教育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保证。学校开设课程时应注意协调地理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让地理课程课时饱和,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形成尊重地理教育的良好气氛,这样教师在同学和社会眼中的地位会提高,自信心会增强。

2.高等学府对师范生的培养或学历进修要宽进严出。我国高等学校对教师培养或进修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引用宽进严出的管理方法,高等学校或进修学院要切实加强学历进修的管理工作,无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还是授课内容作业与考试等都要严格要求,凡考试成绩优秀知识技能完全达标者都给予必要的奖励,而对未达到要求的则应毫不留情地给予补考、留级乃至退学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理有压力,才能有学好专业的动力。

3.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待遇已经成为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全身心投入新课程改革积极性的当务之急,它不应该成为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到实处,教师超负荷地工作又得不到相应的物质报酬,这是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对学生形成“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你认为把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是奋力使学生从思想上、政治上到达和我们同一水平的愿望,哪里有这种爱,哪里的教师本人就是吸引集体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总之,只有教师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地理素养提高才能落到实处,学校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心理素质提高的重要期,在校期间开展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为初中生身体良好发育、心理素质良好锻造提供坚实的基石。科学表明,适当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使得压抑的心理得到有效的释放,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团结同伴、尊重观众,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一、目前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初中住校管理较常见,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形成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模式,单调、刻板,容易让学生产生苦闷、焦虑的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心理迅速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是对于复杂的问题与事情缺乏心理准备,容易气馁,情绪低落,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偏多,导致学生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意识,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缺乏意志、毅力。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1.促进沟通、交流提升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迎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自由释放自己,让压力靠边。教师可以通过阶段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慢慢从简单动作着手,再到复杂动作,再适当开展竞争对抗比赛,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找到自信。

2.能够预防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活动打破了学生整天上文化课程的程序,能够让学生远离枯燥无味的文化课程学习,思路得到更新,思维得到转变,学生也可以从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学习文化课程。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育治疗。

3.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室外获得新鲜的、充足的氧气,这也是大脑发育所需要的有利因素。体育活动增强了体魄,良好的体魄是大脑灵活运转的物质基础,促进智力发育。

4.提升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项目是需要团队意识,比如篮球、足球、排球项目等,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性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那么通过这类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及学会到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观念。

5.有利于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参与体育教学及活动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亲近,有利消除隔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摆脱消极情绪、减轻心理障碍,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打断不良人际关系与自闭人格的恶性循环。

三、措施

1.通过异性搭配联系法

通过日常经验能够发现人在异性面前或多或少会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很多平时不敢做或懒得做的事情也能够积极去做。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施展异性搭配,比如在篮球对抗中,组织异性混合队进行对抗,这样不仅能够积极的展示学生的表现能力,也可以增强合作与协调精神,也能够促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2.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

3.利用挫折法培养承受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面对失败、应对挫折走向成功的保障。“温室效应下”培养的人才,对于环境应变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的给他们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其中批评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方法,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能够看清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坎坷和困难。

4.安排科学的运动负荷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精神状况来安排适当强度的运动。

参考文献:

[1] 张萍.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林芬.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J]. 中国校外教育,2008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一、初中生当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

1.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

由于刚刚才结束小学的学习,初中生刚踏进中学的校门时多少会感觉到不适。这个时期,初中生受到父母和学校的双重压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甚至要求孩子达到不可能的目标,无形中为孩子增加了很多压力。而学校课业繁重,再加上此时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水平远赶不上生理的发展速度,使他们面临更复杂的考验以及更大的压力。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暴风雨时期。

2.当代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随着改革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导致了新一代继承人出现不能吃苦的毛病。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尤其遇到困难时,不能积极应对,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者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会失去信心,破罐破摔。

3.初中生存在着逆反心理

初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学生要经历从小学闭锁期到开放期的一个巨大转变,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还不稳定。而此刻随着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意识也在逐渐改变,逐渐脱离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能够对身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成人意识与独立意识都在迅速强化。自尊心在此时会变得尤其敏感。很多初中生在此时会变得烦躁不安,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出现不合群、意志消沉、理想泯灭以及学习被动的现象。

二、利用体育课提升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几种解决方案

1.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初中生减轻压力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为缓解初中生压力,体育课程可以合理增添体育课程,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调整教学模式。对于压力大的初中生来说,应参加一些运动量小,缓和沉稳的运动项目,比如慢跑、打太极拳等,能使心情平静下来。同样也可以引领学生参加一些以集体配合为主的运动,比如篮球、排球、毽球等,通过这些运动在集体协作、默契配合中享受愉悦快乐的心情,使心情得到排解。

2.体育课能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部分体育教学目前都是在室外,学生上体育课要经历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体育竞赛,如足球赛,篮球赛,拔河比赛等等,呈现出竞争的态势,吸引学生参与。在进行运动技能的练习时,他们要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并应用自如,同时他们也要承受肌肉酸痛以及身心疲惫的不适,无疑这也能使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吃苦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体育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比赛的过程中,努力的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并从中获取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体育竞赛从来都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它可以锻炼学生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强化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3.教师需要注意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

首先,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不能仅仅只是枯燥的练习,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来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将学生从“不练”转化为“多练、爱练”。其次,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被当众批评,所以教师的言语不能太过打击学生。最后,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质身体素质知识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制订目标。

三、关于体育教学的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体育教学在初中生阶段愈发重要。在众多文化课中,许多学生难免觉得枯燥,而体育课不仅能使学生放松身心,还能提高其他课的上课效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义务则是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我们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提升初中生心理素质的问题。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耐力,意志

一、为什么体育教学中应注意耐力、意志培养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其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都不是单纯的、孤立的,体育课也是如此。当然,体育课的教学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我们所说的“健康”,确切一点,应该是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即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这两个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才称得上“身心健康”。具备身心健康的目的,从长远上看,是为了工作,为了社会做出贡献。“身心是革命的本钱”,就是这个道理。从人生价值这个角度来看,心理素质比身体更为重要。一个人即使有健壮的体格,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是很难胜任健康工作的;反之,一个心理素质优秀的人,即使身体状况不佳,但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持久的毅力,往往能够出色地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由此可见,对学生的耐力、意志进行培养,从小抓起,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体育课教学,又恰恰是进行这些素质培养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锻炼持久耐力、培养坚强意志,自然成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一重要内容又往往被人们忽视了,所以有必要认真研究。

二、当前中小学耐力、意志素质状况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我国的教育面貌又有了新的改观,体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也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使教学工作变得更为科学、效率更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还有许多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状况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缺乏应有的锻炼,致使许多中小学生缺乏耐力、意志脆弱。这些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未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严重妨碍了他们自身的品质、智力、劳动能力、审美能力的正常发展。

当然,中小学生在各个方面还处在发展、变化阶段,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也各有不同。但是,根据有关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生和某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相比较,在体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学生的身心健康程度也远不如人家。究其原因,除了体质有差距外(当然这与饮食营养等生活条件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差距。而心理素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耐力和意志不如人家。再将我国的城市中小学生和农村中小学生相比较,在体育技巧方面,城市学生略胜一筹,而在耐力表现上,城市学生就不如农村学生了。有资料显示,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一般逊色于非独生子女。这除了表现在体育成绩外,还表现在生活治理能力、吃苦耐劳程度等方面。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属独生子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学生的比例也不断增长。如果在教育中(特别是体育教育中)不能够切实有效地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后果令人担忧。

三、怎样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耐力、意志方面的训练

耐力和意志是分开的,耐力需要意志来支持,意志需要耐力作保障,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们既是心理素质的表现,有又身体素质的根源。但是,二者又有区别。耐力主要是以身体素质的特征表现出来的。耐力的大小,与平时各项锻炼的时间、频率、强度成正比。意志主要是品质的特征表现出来的。意志的强弱,与思想品质、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意志薄弱,简单的一项任务也难以完成;意志坚强,艰巨的任务也能完成。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

根据本人的体育教学经验和初步探讨,认为在培养学生耐力意志的过程中,体育教学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体育运动能力外,还要有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是个总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心理方面、生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并使之不断巩固、发展,最后形成良好的品质习惯。其中,老师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他(她)的教学诱导、示范活动以及良好的锻炼习惯,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上好每一节课,搞好校内各项体育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主要途径。

(二)要拓宽训练范围。要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单靠上好体育课是不够的,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余锻炼相结合,将校内体育活动与校外长期锻炼相结合,将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文化课学习、劳动、娱乐活动相结合,只有这样各方配合、互相渗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注意训练的长期性。耐力和意志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这方面的锻炼要保持其连续性和长期性。特别是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方面已基本具备了强化训练的条件,而且这一阶段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不失时机地抓好各项训练。如果能利用好中学阶段六年的时间,那学生的能力和意志将得到很好的锻炼,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考虑,都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