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园林构景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范文第1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四维空间,从而对人生、物象、历史等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与领悟。意境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人对实物空间—景的欣赏、感知而在人的心底产生的超出景物之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思维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形象的立体画”之称,其具有画的构图与神韵以及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追求 “意”的优雅与“境”的深邃方面,是通过其本身的形象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景艺术手法,将感情寄托于构成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产生其意境的美感。这种意境的美感体现出人与景的情感交互,表达自然空间的境域内涵,从而给体验者无限的遐想与感触,引起共鸣。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

(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

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于自然,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三)有藏有露、有收有放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因此取得所谓“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清·沈复《浮生六记》)等的造景艺术手法。这些手法都很好的体现出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美概念。

我们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打破古代正居建筑中严格的对称性,在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上以模拟和亲近自然山水为审美取向,通过空间构景上的有收有放、有实有虚、有藏有漏、有对比等方法,使整个园林空间有畅有阻,迂回曲折,使其布局构景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引起游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由而产生了一种“意境美”。在整个苏州园林中,留园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苏州园林“收放、对比、藏露、围透、虚与实对比”的意境创造特点,留园的入口是一古朴典雅的大门,而从大门入口至园内各山池、会客区、书斋区,必经过一道50米长的走道,走道两壁都为高墙,且狭长、封闭、忽收忽放、忽明忽暗。有意识地使游人的视角受到极大的压缩和极度收敛,在走道两侧忽左忽右地出现几次收与放的对比,颇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几许”的感叹。

而花样繁多的漏窗设计,更加强了苏州园林“意境美”这一特色。例如拙政园里的漏窗,这些漏窗是通过形状和花纹样式的丰富性,再加上光线的影响,透过漏窗观看园中景色,使园林的优美意境尽在这一虚一实,一藏一露,一明一暗中彰显出来,含蓄且富于变化,有限的景色中蕴涵了无限的美的联想,使人的情感得到抒发,心情得到愉悦。

三、“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物质体现

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山石水景,是构成园林艺术的三个重要的物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也是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得以体现、升华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依次说明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一)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意境美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园林中都是通过其优美的形态和若隐若现的布局来达到造景和观景的目的。同时又结合四周环境用景题、匾额、对联的方式来表达人对景观意境的追求。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水景的意境美体现

我国古典园林在早期时是以模仿自然界的山石、水景进行构景,到了中后期时,是以写意性为主的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石,我们通称为“假山”,它源自于自然,而且又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在《园冶》中曾提到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山石造型,千变万化,从山石的造型类型上,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主要通过造型模仿一些人间存在的物象,但这种造型的模仿只是有几分形似,介乎似与不似之间,主要目的是传达一种寓意和神韵,有若中国写意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系既有旷阔之意又表达了深奥的审美意境。水能发人远思,这一文化心理积淀在园林的审美主体乃至审美客体 之中。例如:以水面为镜、倒景为图作影射景等,使人心旷神怡。在《网师园记》这本书中曾提到,“沧波渺然,一望无际”这样对水赞美的语句,在表达主体情思和审美意趣的同时,也体现出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得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体现

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园林植物是造景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植物具有优美的形象,人们通过千姿百态的园林植物单体或者群体所组成的景象进行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生动优美的园林意境,这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主观的思想情趣,使园林植物具有了优美的形象,所以人们从对景观的直觉开始,通过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优美生动的园林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园林植物之所以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以及优美生动的意境,不仅仅是靠其优美的形态,笔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1)园林植物都有一定的生命节律,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换出不同的空间、时间的意境美效果。例如:“竹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苏轼借竹与桃花意喻春意。独生幽草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借深林、青苔、幽里等这些植物构成悠然、静谧的空间意境。

(2)园林植物不仅有着各自独特的物质形态,还有着各自独有的色彩和气味,通过色彩和气味的渲染,能很好的表达出园林植物的意境美效果,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内涵。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常用的牡丹、梅花、竹子等园林植物,人们会这样形容:牡丹的“千片赤英夏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盈泛紫艳,朝阳照辉生红光。”

(3)植物的形象常被人们“人格化”,常用来表达人的性格、思想、品质等,从而表达人们感情的寄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也都被斌予了一定的人格特色,例如:梅、兰、竹、菊为“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的“四君子”。此外,还有牡丹国色天香,梅花清致雅韵,玉兰幽谷品逸,青竹高风亮节等等,突出了植物自身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一种意境美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通过造园者把思想感情融铸于自然山水之中,凭借艺术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调动观赏者丰富的联想,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她把人们带到可以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到可以在人的情感思维中起到作用的意境空间,从而创造了一种变化万千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范文第2篇

古典园林置石应用

古典园林“置石”一般选用自然石材,将这些自然石质材料独立布置成为一景,或者组合成园林中的景观。这种“置石”方式特别灵活,不仅可以表现石材个体的美,而且可以表现石材整体的的美。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一般是将它们进行组合搭配,寄托自己的人文情怀,所以常将它们模仿有寓意的图腾,人与物,名山大川等等,给予石材灵魂与生命。所以,置石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园林的艺术效果与文化的气息。布置精妙的石材不但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能够陶冶身在园中人的个人情操,赋予园中人无穷的遐想与精神享受。从自然石材本身来看,石材的形态各不相同,具备不同的雕塑美。古典园林“置石”方法是华夏文人智慧结晶,他们将石材附上民族的灵魂,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需要借鉴的。

1.石材料选择

一般情况下,置石选材按照产地形态、纹理分为太湖石、灵璧石、黄石、宣石四大类,这四类石质材料各有各的特点,他们常用在不同类型的园林,起着不同的点景作用。

“太湖石”产自太湖洞庭山,用五个字来形容他的他的形态,那就是瘦、丑、透、皱、漏,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尤其是文人园林中是常见的一种石料。“黄石”是一种砂岩,他的棱角非常分明,纹理也显得很有古韵,颜色多为黄色显得古朴大气,因此黄石多用在园林池塘边堆叠假山,很少独立成为一景。“宣石”产地在安徽宣州,宣石因为“宣州”得名,它的特点是便于就地取材,表面色彩白如玉,并且极具视觉效果。“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因产量少而名贵,石材表面褶皱多而交错,在明代大家文正亨《长物志》中也对灵璧石有很高的评价。

2.置石的方式

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置石”诀窍,古代置石的名家“山石张”的十字口诀:安、接、斗、连、挎、剑、拼、悬、卡、垂,这十个字便是古代巧匠们总结的置石精髓。古典园林多为文人造园,将石材摆放的错落有致,并且和周围的植物相互融合,以形成意境优美的精神空间。这些方式对现代园林细部设计,尤其是园林置石形态、空间、意境、美感、尺度的把握上都有很深的借鉴指导作用。对于现代园林的石景设计,园林施工人员置石经验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石景的成景效果。

现代园林置石设计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现代园林置石存在问题

现代园林“置石”设计虽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其中有一些作品,很好的传承着古典园林置石的意蕴。但大部分作品各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只学习传承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但缺乏园林造景的人文情怀与当地文化的深入挖掘,缺失了自然的神韵;二是,石材选材不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将流水线上的“作品”生搬硬套到园林中,显得十分突兀,与园林中其他元素很难融合在一起,石景不能很好的起到点景的作用。三是,人工痕迹非常明显,石材体量与园林整体空间搭配不当,显得矫揉造作,无法达到宛自天开的置石要求。

2.发展的趋势

现代园林“置石”设计,一定程度上,继承古典园林中一些经典凿山叠石理论。但我们在继承的同时,必须用批判的眼光去考察、鉴别、挑选、剔除。对于不适应新时代文化成分和审美习惯的理论与作品,应该予以批判和抛弃。现代人们审美观念改变,因此,园林“置石”设计手法也要跟着当代人的需求改变。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置石作品,置石与其它园林要素紧密地结合,这样才能做出富有生机的现代园林石景设计,创造出既有古韵又有现代感的“置石”艺术作品。

3.典型案例

苏州博物馆新馆为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的收官之作。位于博物馆中心庭院的北岸和拙政园园墙,只有一道园墙相隔离的,是一组抽象的“片石”假山,片石的纹理是用古法烧制形成,这组“片石”假山是古典园林的置石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是苏州博物馆点睛之笔。传统的苏州园林擅长用山石造景,假山常用天然的太湖石作为材料。不过在苏州博物馆,我们看到的这组假山却在选材和构景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贝大师学习宋代米芾父子画作《深山夜雨图》之精髓,吸取古代文人画作“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手法,借用中国传统的“画境”,用抽象的石材来表达江南山水意境。它集合古韵与现代设计手法于一体,浑然天成,融合古今,相得益彰。

结语

古典园林,园中之石景是古代文人巧匠的寄情之物,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先人“出世”人生态度的产物。现代园林“置石”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然后园林建设的如火如荼,大批量流水线上的“作品”从生产线上直接搬运到园林施工现场,不考虑组合搭配,石材大量浪费,忽视了石景的经济性、地域性、文化性,更加忽视了古典园林中的“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手法。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根据当地人的需求,尽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学习古典的园林石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当代园林设计任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要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置石艺术。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水画自然美意境

中国地域辽阔,人们往往因地制宜,创造出适合当地环境的园林形式,有的古朴自然,有的典雅恬静,有的雄浑壮观。从选址、布局到建造、装饰,均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其次,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深受山水画、诗词和书法的影响。这些影响都天衣无缝地体现在园林的许多细节中,山水画、诗词和书法是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独特意境的精神内涵。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中国古代山水画家把用色得当和表现出的美好境界,称为“浑化”,讲求在画面上看不到人为色彩的涂痕,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此种境界与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建筑、植物、山水等清淡雅致的色调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山水画讲求“气韵生动”。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一幅山水画作品要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凡物无气不生,山气从石内发出,以晴明时望山,其苍茫润泽之气,腾腾欲动,故画山水以气韵为先也”。那么,对于一座园林来说,追求气韵生动则要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园林的艺术美感,具体体现在对造园元素的“无法”与“有法”的处理上,其实质是如何对待园林建造的法度、规矩。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审美观一方面强调“有法”,主张园林设计要“入乎规矩之中”;另一方面又更强调“无法”,提倡“能出于规矩之外”,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性,进入主动、灵活“运法”的自由王国,“造园有法,但亦无法,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死法”。明代园林设计大师计成曾提出“构园无格”。所谓“无格”,就是不被既成章法所束缚,要不拘泥于程式,要有创造性。所以,园林中的一切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假山等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它们必须错落有致,给人一种气韵生动的审美享受。“中国山水画讲究疏密、参差、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关系。它既是画论,更是造园的理论根据”。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唐代以前,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纤,合乎山的自然形势。山上要有高林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叠石构山要有石洞,能潜行数百步,好似进入天然的石灰岩洞一般。同时又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成景。这样的园林创作,方能达到妙极自然的意境。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 朱光潜谈美》 一书中指出:“应用自然景物于艺术,似以中国为最早。”唐代诗人李白所说的“天然去雕饰”,也并非是完全否定“雕饰”,而是说“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又字的雕琢”。崇尚自然之美,并非反对艺术加工,而只是反对那种人工斧凿的过度雕琢,追求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以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技巧。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十分重视充分发掘大自然的山水之美,力求不落人工斧凿的痕迹,采用高超的结构布局和造园手法,从而达到“宛若天成”的审美境界。明代计成就曾明确提出:“园林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以自然山水作为母本构筑园林,是计成造园理论的立足点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一大特色。自然山水可“自成天然之趣”,使人从原生态的大自然中获得怡悦,以大自然之美陶冶人的情操。此外,选择自然山林造园,还可“不烦人事之工”,既省事又经济。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其总体布局都是以自然山水为源流,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最高标准,形成“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景观效果。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山水画意境的再现

中国山水画是离不开意境的,中国山水画以水墨来造型,以形写神,注重白描、散点透视、虚实相映,以有限之景寓无限之情,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和气韵生动的“境”,讲究虚实、透漏、借用、景移等。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就受此影响,“意境”是中国民族艺术所追求的美学极致,不仅体现在又学和绘画等艺术中,而且也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诗词的意境是通过语言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山水画的意境是由笔、墨和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山水、草木和建筑构成的。园林的意境与诗境、画境在美学上的共同之处,都是“境生于象外”,是要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来。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或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便给予游览者更加丰富的美的感受。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往往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来设计空间。借景,是在园林设计时把园外之景也巧妙地借到园林中,给观赏者一种园林内外景色浑然一体的感觉,以便达到从有限的空间领悟到园外无限空间的效果。计成曾经指出:“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计成认为借景是林园之最要者。借景的方法多种多样,上下、左右、内外、远近的景物均可相互借光,相得益彰。至于借景的原则,只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例如: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沧浪亭在借景应用上达到了极致,这是个面水园林,园内布局则以山为主。沧浪之水不是藏于园林之中,而是借助于园外的薪溪之水,自南园潦回曲折流自园前。所以沧浪亭门前一湾清水,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垂柳迎风,游人便犹如置身园中神驰遐想了。仰借则是通过空间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从而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如环秀山庄以假山推叠奇巧著称,有独步江南之誉。全园占地不过三亩左右,但有一亩之地的假山洞壑,以咫尺山水再现湖光山色,在苏州园林中独树一帜。环秀假山虽小,但由于叠山大师能在极有限的空间内,运用仰借的艺术手段,以少量之石叠大型之山,创造出高山深壑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哪种借景,都要突破有限的空间,扩大空间的容量,丰富美的感受,创造园林的艺术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意境的产生,是虚、实、情、景的结合。不但要有景,而且要有“声”、“影”等景外之景。月影、云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水声、鸟声… … 这种种虚景,在构成园林的艺术意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为了创造能产生听觉美感的虚景,往往在景观设计上有意制造一些“听景”环节,如溪流声、瀑布声、鸟声、雨声等。根据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有的园林还特意制造了“枯荷”景观,以让人获得“听雨”的审美享受。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等建筑物,也是为创造园林的艺术意境服务的。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物,特别是通过这些建筑物的窗户以及带有窗槛的廊台,使游览者在有限中看见无限,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正如明代计成在《 园冶》 中所说的:“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计成在这里明确指出,园林建筑的重要功能在于通过“轩楹高爽,窗户虚邻”,实现“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的审美效果。园林中的楼、台、亭、阁等建筑,都是为了使游览者通过“仰视”、“俯视”或者“远望”, “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使外界广大空间的自然景物尽收眼底,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例如亭子在创造园林的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古人曾用“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等诗句来形容亭子的这种重要作用。由于亭子的特点是“空”和“虚”,所以就有了气的流动和“吐纳云气”的意境效果。游览者登亭远眺,不但视野顿觉开阔,尽享“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的美的感受,而且心境也会豁然开朗,在精神上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有时还会在心理上激发出一种对宇宙、对人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意境的独特魅力。为了更好地创造园林的艺术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常采用中国山水画的诗、书、画相结合的构图法。人们常以山水画为造园蓝本,并且取用画题作为景观名。诗又进入中国园林的情况也很常见,例如在园内适当地方悬挂以诗又为内容的书法作品,或者在园林建筑的廊柱上悬挂楹联,在石碑上镌刻诗又等。这些诗又的内容往往与园林的自然景观或人又历史有某种内在联系,从而引发游览者无限遐想。有的园林的造园历史或总体理念,与某一诗又有着直接的联系,从而增加了园林的人又内涵,有助于创造出更加幽远的艺术意境。如沧浪亭是借《楚辞》 中的《渔父》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表达“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这种归隐违世抗俗之心情。山水画对于园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在园林的外部,它的空间、平面和线条的设计,有些是要遵循山水画理论的要求,用艺术的眼光打造一个景点、一座院落的。而在园林内部,几乎每一座建筑内部,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山水画的痕迹,无论是山水画的彩绘,还是有着立体感的各种山水画木雕,它们都是山水画艺术在园林中的直接表现。当我们看到一些斑驳脱落的画面,就会立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山水画风尚,以及山水画艺术在那个时代的园林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无论是精致的雕梁画栋,还是简单的装饰,都真切地反映了时代的审美风尚和艺术风格。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范文第4篇

留园坐落于闾门外,位于苏州古城的西北方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经清代的多次修复和扩建,占地面积达到23300平方米,是清代园林的代表。留园园林部分总体上依据建造年代与主题分为中部山水、东部庭园、北部山林、西部田园,在总体布局上还兼顾这四部分之间的相互的渗透与联系。本文将从园林构成要素及空间类型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分析其空间结构。

园林构成要素对空间的影响

建筑、植物配置、堆山和理水是限定、分割和组织空间的必要条件,这四类要素本身对空间的形成具有不同方面的作用。虽然在某些作品中,建筑占据空间结构决定地位的情况被弱化了,但是建筑依然是江南园林空间的结构性要素。

1.建筑

留园的总体建筑密度约为15%,其中大型的单体建筑主要包括厅堂、楼阁,大面积的观景场地,如涵碧山房、林泉耆硕之馆北部的临水平台等,此外多以亭、水榭等单体小型建筑作为为点状建筑。

空间定位。在整体空间中,主体建筑一般设置在全园最重要的活动中心,地位显要。留园中部景区的涵碧山房坐南朝北,为临水建筑,为便于观景,厅前设有宽敞的平台。视野开阔,以水池分隔对面空间,并于对面设置假山以形成对景。视线所及范围内,分布着许多观赏点:可亭、远翠阁、五峰仙馆、曲溪楼、绿荫等,这些建筑围绕着涵碧山房这一主体建筑,使其地位更加显然(如图1)。

分割空间。园林的非主体建筑各自有专属的名称与意义,一般廊、桥等线性建筑能够划分较大面积的空间。留园中部的池水以折桥为界,形成大小两个部分,上设濠濮亭,单檐歇山卷棚顶小亭,营造出一处清幽闲适的小空间,使得面积较大的池水层次更加丰富。

图1 留园涵碧山房与周围建筑视点分析(图片来源:自绘)

空间渗透。留园东部揖峰轩一带石林小院为院落群,组合布置六个不同的小院,每个小院各具特点、相互通透,同时为了突出景物主题,各小院中亦以湖石结合植物种植作为景观。

2.植物

留园中较大的植物群落集中结合山体进行布置,中部山体以银杏作为主题树种,夹杂搭配种植枫杨、柏、榆等乔木;西部山体则以枫林为主,配以竹与少量银杏……植物的生长形态多样,层次丰富。

限定、联系空间。较之建筑墙垣,植物对空间的限定是软质的,枝叶使光线与人的视线没有被完全遮挡,但又可以使空间得到不同的私密程度的控制。留园中的不同植物类型对空间的影响大致(如表1)所示:

作为视觉重心和空间主题。古树、名木、生长姿态独特的花木、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植物等,其自身往往就可以成为空间的焦点和重心。同时,在古典园林中植物不仅仅是植物,它被赋予各种涵义与象征意义,具有“比德之美”。 留园内的“古木交柯”,位于中部景区东南侧,紧邻住宅院墙,姿态优美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树,两树枝干交错缠绕,即构成“古木交柯”,寓意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3.山石

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留园内山石造型丰富,或连带成群,或特置成景,皆成趣味。

分割空间、丰富竖向层次。留园北部的堆山多角度的斟酌使景观丰富性和景深大大增强,同时也自然分隔了空间,营造不同的空间视角。

平衡视觉空间,路线引导。中部及西部院落中存在中型山体结构、小型叠石或独立景石,形成庭园景观主景与视觉焦点。山石能利用天光形成较暗的山体空间,同时在山体内部观察亮光就可找到出路等。

4.水体

关于江南古典园林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大面积的水对空间的影响多体现在对空间的分隔,一般多采用集中的静水,整个园以水面为中心,并面向水面环列布置建筑。留园水体分布于中部、西部、东部,以及北部苗圃灌溉用水池。

限定、联系空间格局。水的液态特征能够较之其他硬质因子产生更强的空间分割。留园中部水空间,居于主景位置,全区山体、建筑围绕其展开。池中一大一小两个岛经桥连接可进入通行。其中较大的小蓬莱与两桥连接,结合坐南朝北的濠濮亭划分出相对独立的空间,整体水面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空间。

扩充空间、丰富视景。倒影在园林审美中占据了很多的位置,微微水波让实物的形象变得模糊、柔软,引人迷恋,水中为虚,水上为实,除了虚实对比外,实体加上倒影能够在视觉上扩充空间,放大空间的宽宏感。其次,倒影空间色彩也更为丰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些只能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也丰富了边界的形态。东园中的冠云沼主要是为塑造冠云峰前庭院景观服务,衬托主体景石冠云峰。于南侧观景面观察,形成景石前横向线状水体。

留园空间结构分析

围合空间可以包括线性空间和透视空间,线性空间又可以作为围合空间的分隔。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不是单指这些空间,而是这些空间的有机组合。以下主要探讨留园中较为突出的围合空间与线性空间。

1.围合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的围合边界不那么明确,围合空间不仅仅是实体的墙与建筑的围合,而是以建筑为骨架,结合山、石、植物、水体,形成的不同形象的围合空间。

(1)向心与发散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中心”通过不同的变化方式,对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

留园的冠云沼、冠云峰、冠云楼、冠云台的整体空间中,游人的视觉中心是冠云峰,冠云峰被誉为完美的太湖石,除了集瘦、漏、透、于一身本身的特点成功外,它的成功还在于周边建筑明显的向冠云峰的聚合,所有建筑面向它,形成了以冠云峰为焦点的空间布局。也是由于冠云峰的存在而忽视了周围的景观,冠云楼与冠云峰后面的假山都成为了它的衬托和背景。

(2)分隔与联系

在分析留园的围合空间时发现,其非常注重“墙”的布局艺术,即分隔。园中除了墙之外,植物、山石都起到对视线的分割作用。自留园入口向东经曲溪楼,西楼底层去五峰仙馆的那一段空间,既曲折狭长,又暗淡封闭,本来是会使人感到单调沉闷的,但却通过不同的窗口设计,使空间丰富。

2.线性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是一种以运动为方法来认知的空间,或者说,活动。留园主要是以环形观赏路线和综合序列的观赏路线为主,使用者分为两种观赏模式,静态的由一点看环境和动态的串联景。

结语

园林空间最直观的视觉客体就是最早由童先生在《江南园林论》中明确提出的中国园林造园的四大要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这些对于园林内各个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代空间理论家布莱恩.莱森所认为:空间不是说明性的,而是描述性的。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典园林 空间构成 传统意识 设计方法

前言

苏州园林“师法自然”的营建手法集文人智慧之大成,不论是理水、叠山,还是花木造景手法,仍然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由于苏州古典园林与南方审美思想、环境特性以及南方大众的行为心理相契合,所以基于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现代景观设计必然同时具有苏州园林的某些特性和现代景观设计色彩。

1 苏州园林传统空间构成方法与现代景观空间布局的契合

崇尚自然的造园理念决定了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空间构成往往是多变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律可循。空间布局是苏州园林具有决定性的和最基本的因素。“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的,动态的流动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的广阔场地,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随着山水画的传入和流行,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追求山水画中的意境。文人士大夫对造园的认识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空间营造趋于成熟。虽然苏州古典园林在空间尺度上与现代景观存在差异性,但是其传统的空间构成原理在内向与外向、以及院落的处理中是相一致的。

1.1 内向与外向

在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和园林建筑的空间组合中,内向与外向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倾向是空间构成中较为重要的一点。追本溯源,与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含蓄”是分不开的。苏州的私家园林以内向布局形式居多,如半园、畅园、鹤园均属于这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建筑物、迥廊、亭榭等均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面向内,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在极为有限的位置内可以布置较多的建筑,且不至于造成局促的局面。

然而内向的布局方式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不适于在大型园林中采用,或者只能在大型园林的局部使用这种布局方式。这就需要将内向布局和外向布局结合起来:如苏州沧浪亭,虽处市井,但由于园外东北部临水,为求得呼应,使部分建筑、回廊取外向形式,从而兼有内、外向两种布局形式的特点。

1.2 院落的处理

苏州园林欲扬先抑的手法、“小中见大、大中有小”的空间分隔原理不仅在古典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将空间整合得富有自然意境;而且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同样适用。例如由TUP公司和Arte-夏邦杰事务所设计的上海世纪大道(图1),是一座充满中国南方私家园林韵味的现代景观步道。世纪大道的发展遵循着几条主要的空间组织原则。其中的首要原则是以大道整体形象的考量为基础而进行设计,包括以非对称手法为道路两侧创造出不同宽度的人行道空间。世纪大道将私家园林的元素整合为几个“白盒子”,在面积不一的地块中以造景的方式让南方园林的木栈道、曲水流觞成为景观步道的一部分。这种院落的处理承合了彭一刚的《古典园林分析》中“空间的对比”。院落之间有主次,有对比,同时大空间中有小的造景,小的院落之间各有特色,从而形成空间层次感。又例如在小区机动车道的设计中,为了缓解大尺度建筑带给人的压抑感,常常利用庭院围墙、院门、车库等小尺度限定元素来进行对比;现代江南公共景观的入口设计中,设计师不会将空间的完整结构开门见山地展现在游览者面前,而是运用传统的空间限定元素如建筑、植物、假山等遮挡部分视线,只能看到水体或山坡的大体走势;在步入一个新的空间后,又有景墙进行阻挡;步入围廊后,其曲折的设计难以让游览者一眼望到廊架尽头的元素——苏州古典园林的“欲扬先抑”得到体现。

2 基于苏州园林的传统意识在现代景观中的延伸

中国古代早期就已经把景观意识融入到传统风水和园林理念之中了。古代先民以自然为范本的理念也是中国哲学和美学标准的一部分。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孕育了当地基本的美学标准:得体合一、寓情于景、丰富含蓄。苏州园林是在中国传统文明中成长起来的,其物理特性和人的活动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和谐而统一。要想在地域景观规划项目中取得成功,必须理解几百年来由古典园林所延伸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地域文化特点,同时契合人在环境中感官的体验。

苏州私家园林的所有母题,源于昆仑的崇山神话和东海的三神山传说,水是大地景观的血脉,而山景全是堆出来的。不论是留园还是拙政园,均是以水景营造为主、堆砌假山为辅的典范。而从气候上讲,苏州属于温带文化,气候适宜各种植物种植,私家园林建筑以淡雅的深灰色为基调,园墙以白粉墙为主,既是对气候的适应,也是文人对园林的低调反映。苏州园林所讲究的清静雅洁、诗情画意,在苏州市区内的体现无处不在,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苏州博物馆。一方面,这是一种感性审美观的延伸,另一方面来讲,苏州园林作为苏州的标识和婉转文化的象征已经渗透到当地人的骨髓,这也是城市性格塑造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3基于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现代景观设计方法

3.1 整体性

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可谓多种多样,讲究层次、虚实、先抑后扬等等。详细来说,体现在组成景物的方式上。如:借景、对景、障景、点景等。

现代景观的设计方法更多是自由开放式的、建立在苏州园林成就的基础之上的。整体构图的情况较多,轴对称的情况则较少;分区之间设景,但各景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朗;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

3.2 因地制宜

苏州古典园林较为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例如拙政园就是利用原有水洼地建造的。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不仅体现出大自然的美,还可大大减少造园费用,为造园效果锦上添花。坡地建筑、屋顶的形式都是根据地形和设景需要选择的,不拘定式;建筑的色彩取冷色,素净淡雅,顺应自然;还重视保留古树,如白皮松、枫杨等,都是“活的文物”。

而国内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追求某种效果或配合施工材料与技术,将河湖填平、山地挖空,不仅破坏了原有地貌和生态平衡,项目费用也大大增加。其实如果借鉴古典园林利用原有地形造园的手法,同时利用当地石材、特色景观小品等,不但能够达到自然效果,而且节省运输、施工费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3 引导方法

现代中的空间引导方式有很多,除了直接的导视系统、延伸道路、铺装中图案构成的虚空间以外,还有基于苏州古典私家园林“框景”的手法,例如游览过程中如果前方没有明显的景物了,而一堵有圆形开口的景墙映入眼帘(图2),那么肉眼所能看到的景墙另一边的部分景色也是一种引导作用。

步移景异是苏州园林最重要的观赏体验之一。除了前面苏州园林营建手法一章中所提到的三种手法以外,曲折的道路也是引导视线向不同空间的手段,除此以外,曲折的道路也可以丰富空间和游览者的体验。我认为,现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减少强制导向手法的运用,而是设置不同的游览线路,提供给有不同需求的游览者,例如直接穿越和曲折穿行。设计师可以在入口处设置适当的引导,目的是让观赏者自行选择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空间的趣味性。

3.4 连续性

中国山水画轴往往是狭长的、以视点的移动而产生画面变化的连续作品。不似西方三维化的艺术发展路径,中国的水墨长卷为表达风景的连续,常常带有更多的抽象性和随意性。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山水画物化的体现,其营造方式也是二维连续的,追求意境的表达。苏州园林是一个整体的连续流动空间,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穿插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更提高了园林的流动性。

不管是古典造园还是现代景观设计我们都不能将设计思维局限于单向的、内敛的空间格局,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必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