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的护理关键

新生儿的护理关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的护理关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的护理关键

新生儿的护理关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生儿 护理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易感染部位,若护理不当容易引起脐部感染和出血,此处也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极易造成感染,二次剪脐的优点是缩短脱脐时间,但剪脐最佳时机和剪脐的规范方法在国内报道不一,为了促进脐部愈合,降低其感染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5年11月-2006年2月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足月、母亲无孕产期合并症、体重≥2500g,APa评分≥8分的新生儿。

1.2 方法

1.2.1 分组

随机选择2005年11~12月出生新生儿130例设为对照组,2006年1~2月出生新生儿127例为实验组。

1.2.2 二次剪脐方法

2006年1~2月出生的127例新生儿助产士,在新生儿娩出后用气门芯结扎脐带,保留脐带残端约1.5cm,剪断,挤出脐带残血,由新生儿室护士在每晨沐浴后24~72h左右进行二次剪脐。

剪脐的方法是用75%的酒精消毒脐根部及周围皮肤,先用带齿镊子夹起脐带上端,向上轻轻拉起,再用消毒手术剪逐次剪取残留脐带,右手持剪刀与腹壁呈15~30°,逐次剪去结扎脐带(气门芯结扎处及以上残端),脐带结扎处干燥剪脐效果最佳。剪毕用75%的酒精消毒创面以脐卷包扎,直到愈合为止[1]。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脐带愈合时间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新生儿脐带愈合时间比较(略)表2 24~48h剪脐脐部情况(略)

干燥组剪脐出血少,局部分泌物少,时间28~38h脐带大部分干燥,剪脐最佳。

3 讨论

通过对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效果观察,愈合的效果比传统护理方法显著,由表1可看出以往的脐带残留自然脱落时间长,大部分在7~15d不等,如因护理不当而造成脐带感染住院治疗,愈合时间会更长,往往造成医疗纠纷。改用新方法24~72h采取二次剪脐,人为干扰以缩短脐带愈合时间,减少脐带发生率,经临床观察127例二次剪脐有9例出院后愈合,临床效果显著,受到患者欢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1 二次剪脐要从脐带局部情况出发,制定剪脐的标准,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48h前剪脐,以及48~72h剪脐的潮湿与干燥程度。

3.2 通过二次剪脐观察成功经验与脐带本身粗细(含华通胶多少)及首次断脐结扎方法及残端修剪是否彻底有关。出生时正确断脐很重要,如果结扎部位太高,出血,致使断脐后留有较长残端给剪脐带来困难[2]。

3.3 脐带干燥组剪脐出血率低,脐带干燥时局部血管闭塞,残端血液供应完全阻断,此时剪脐出血明显减少。适时掌握好剪脐的时间,根据脐带结痂程度和粗细选择剪脐时间,一般在48h左右,粗大或特殊脐带(胶质脐带等)可延长剪脐时间72h。

3.4 二次剪脐在出血后28~38h大多数新生儿脐带处于干燥状态,为最佳剪脐时间,但部分新生儿则不能单纯以时间作为剪脐的唯一标准,应以局部干燥为标准。

3.5 二次剪脐时避免婴儿哭闹,因为脐孔附近的组织张力较松软,腹压高,腹壁及腹腔极易向外突起,剪脐时易伤及肠壁及腹腔脏器。

3.6 保护脐部干燥清洁,每日沐浴后除做好脐部护理外,还应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更换尿布,防止浸湿脐部。

参考文献

新生儿的护理关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程监测干预管理; 新生儿黄疸;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37-01

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改变,以人为本、系统化服务理念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临床中。根据全程护理管理模式的启发[1],借鉴国外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出新生儿黄疸全程管理流程,探索一套比较完善的新生儿黄疸筛查、监测、干预和治疗临床管理路径,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医院产科门诊建立孕期保健档案的孕妇722l例,共出生活产新生儿7199例,其中男3699例,女3500例。

1.2方法:以新生儿科为管理平台,产科、输血科、检验科多科合作,制定全程监测和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参与全程管理的工作人员按照流程实施监测干预,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新生儿科,不断修正完善新生儿黄疸全程监测干预管理流程。

2结果

全程式管理为规范医疗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程。管理以患者为中心设计出的工作流程,探索了新生儿黄疸筛查、监测、干预和治疗临床管理路径,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整合和强调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沟通,突出了各项处置活动及治疗的时间性[2]。医护人员在全程监测和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中,职责明确,各司其责,有效避免了重复性检查,实现了资源共享,确保了医疗资源的实效性。如产科主要负责孕期教育、产前检查和高危孕妇的干预治疗以及产后新生儿黄疸的监测、高胆新生儿相关资料的及时转送;输血科负责产前相关抗体检测和新生儿出生后溶血检查;儿童保健科负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这些对及早发现诱发高胆的病理因素,为临床在短时间内对新生儿黄疸程度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准确证据。全程管理模式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简化了科室之间的工作程序,杜绝了科室之间推诿现象,保证了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实施新生儿黄疸全程管理以来,72h新生儿高胆诊断率明显提高。无一例胆红素脑病发生。平均住院口由以前的5.8d缩短至3.4d,减少厂医疗资源,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全程式管理为医院提出了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模式。传统的医学学科分类切断了内在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临床治疗研究单一,不易有所突破和进一步产生合力[3]。全程管理新生儿黄疸的丁作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医院服务方式及管理方法,打破了科室之问的框架,整合了检查、检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各种处置措施。使个体的医学资料信息更加科学,完整。参与全程管理的各类人员按照流程进行各项活动及评价结果的同时,及时反馈临床实践信息,有利于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多科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医疗团队合作和组织沟通,推动了学科的优化组合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学科的整体效能水平,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程钊.美国护理实施系统的最新模式-全程护理管理[J].巾国医院管理,2000,20(5):15

新生儿的护理关键范文第3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104-03

产妇和新生儿的产后健康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临床研究人员探讨的热点,虽然优秀的围产期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可以基本保证顺利分娩,但产妇出院后至恢复正常的这段时间(产褥期)仍然存在护理空白[1]。院内进行的健康教育会在一段时间后遗忘,同时一些产妇存在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因为知识缺乏,对一些疾病先兆无意识,因此需要出院后继续护理。产后访视护理和管理是针对产褥期护理空白所设立的一种护理方法,其应用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乡自2014年11月-2016年6月分娩的产妇610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5例。观察组年龄22~34?q,平均(27.9±2.0)岁;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52例,初中78例,高中83例,大专及以上92例。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27.3±2.1)岁;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51例,初中79例,高中81例,大专及以上94例。纳入标准:自然分娩者,足月妊娠者,新生儿Apgar评分>9分者,单胎者,已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妊娠期并发症者,产后出血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围产期护理,要求产妇在产后42 d回院进行复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后访视护理和管理,为产妇建立单独的档案,记录产妇的性别、年龄、生产时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等详细资料,通过资料了解,分析产妇产后是否易发生产后并发症,给予预防措施,对产妇的休息环境、饮食等进行干预指导。在访视期间询问产妇的睡眠时间、排便时间、饮食时间、生活安排等,同时了解产妇是否有不适感,或者异常发生,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产后易出现产后抑郁,在访视期间,要倾听产妇的疑问,了解产妇的担忧,给予详细耐心的解答,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让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进入产妇的房间内,对产妇进行检查,包括产妇的血压、体温、乳腺情况、乳汁分泌情况、子宫底高度、恶露的量及颜色、会阴的恢复情况等,同时对新生儿体重、体温进行测量,观察新生儿是否发生黄疸,听诊了解新生儿心肺功能,对新生儿脐部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指导产妇如何选择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和,将访视期间了解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指导产妇了解自我护理、新生儿照顾及并发症预防等相关知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要求产妇在产后42 d复诊,对产妇自我护理、新生儿照顾、并发症预防等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定,自拟调查问卷,共25条问题,每条目4分,满分100分;优秀:95~100分;良好:80~94分;尚可:60~79分;较差:0~59分;优良率=(优秀例数+良好例数)/本组例数×100%。对产妇在产褥期发生的疾病进行记录及统计,包括产后抑郁、乳房胀痛、尿潴留、贫血、感染及便秘等;同时记录新生儿发生的疾病,包括黄疸15 d以上、臀红及感染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93.11%,对照组优良率71.48%,观察组产妇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妇的产褥期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褥期疾病发生率7.87%,对照组发生率54.10%,观察组产妇的产褥期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新生儿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疾病发生率2.62%,对照组发生率18.36%,观察组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产科是院内重要科室,以确保产妇顺利渡过围产期,保证母儿安全为主要目标,因此围产期护理方法成为了热点探讨问题,围产期优秀的护理方法无疑对产妇和新生儿存在重要影响,但产后护理容易被忽视,一般产褥期仅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但产妇容易遗忘,实际知识掌握率并不高,因此产后护理和管理也需要引起重视[2-3]。

新生儿的护理关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生儿;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儿初离母体,往往生理机能和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儿常规护理对于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策略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儿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龄

1.2 方法

(1)新生儿脐带护理: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在脐带未脱落前的沐浴注意保护,防水污染残端。(2)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3)新生儿腹泻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颜色和星状情况。(4)新生儿发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5)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应经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6)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

2 结果

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各种调节中枢和各种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较差,机体免疫力低下,并且产妇经验不足,新生儿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问题[5]。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简短后直径约有1cm,对于新生儿是较大的创伤,同时也是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途径,常可能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等疾病。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通过3%碘伏消毒,换上无菌纱布,在12-24小时去除,如果包扎时间过长,纱布很容易被新生儿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将尿布盖在脐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观察脐带有无出血、脐部清洁情况。新生儿出生后3-6d常会出现生理黄疸期,新生儿黄疸常会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进而累及胎儿。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新生儿腹泻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开始排出粪便,颜色呈现深绿色,呈现黏糊状。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现黄色或金黄色,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多是淡黄色、土黄色,糊状偏干,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大便略为黑褐色、糊状。新生儿发热,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容易失去平衡、体温易波动,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差。一般发热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发热:室温超过30℃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包裹过厚引起的,此时的体温可能达到38℃-40℃。人工喂养新生儿可能因牛奶过于稠密,水分总量较少,导致高蛋白脱水热,体温可能可能达到39℃-40℃。(2)感染性发热: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同时密切的观察新生儿临床发热症状,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泻、尿色变黄、全身有疹子、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发热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保暖、睡眠等,护理人员每次进行护理洗手消毒,从而防止手上的细菌感染患儿。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鹅口疮患儿,遵医嘱用制霉菌素对口腔进行涂抹。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喂养时注意将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锥形,手掌根部将新生儿颈背部托起,四指支撑婴儿头部。喂养母乳时将孩子抱起来进行喂养,一侧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养频率为每隔三小时喂养一次。出生两周的新生儿因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动导致溢奶,因此喂奶后应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除胃内的空气,早期吸吮练习、巩固吸吮反射,促进产妇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从而增加子宫收缩,刺激乳腺腺泡发育,促进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常规护理和注意问题,耐心的讲解新生儿可能出现发热、腹泻、感染等症状,指导家属对产妇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加强健康宣教,增加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的认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综上所述,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春玲,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医药,2006,46(14):85.

[2] 王雪丽,于宏,张英伟,小儿常见病的家庭疗法及用药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68-169.

[3] 杨杰,杨彬,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项及策略[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2.

[4] 燕爱关,谷翠珍,新生儿常规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48-1649.

[5] 徐小红,新生儿护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87.

【摘 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新生儿临床资料,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结果: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结论: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儿初离母体,往往生理机能和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儿常规护理对于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策略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儿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龄

1.2 方法

(1)新生儿脐带护理: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在脐带未脱落前的沐浴注意保护,防水污染残端。(2)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3)新生儿腹泻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颜色和星状情况。(4)新生儿发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5)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应经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6)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

2 结果

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各种调节中枢和各种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较差,机体免疫力低下,并且产妇经验不足,新生儿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问题[5]。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简短后直径约有1cm,对于新生儿是较大的创伤,同时也是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途径,常可能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等疾病。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通过3%碘伏消毒,换上无菌纱布,在12-24小时去除,如果包扎时间过长,纱布很容易被新生儿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将尿布盖在脐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观察脐带有无出血、脐部清洁情况。新生儿出生后3-6d常会出现生理黄疸期,新生儿黄疸常会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进而累及胎儿。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新生儿腹泻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开始排出粪便,颜色呈现深绿色,呈现黏糊状。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现黄色或金黄色,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多是淡黄色、土黄色,糊状偏干,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大便略为黑褐色、糊状。新生儿发热,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容易失去平衡、体温易波动,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差。一般发热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发热:室温超过30℃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包裹过厚引起的,此时的体温可能达到38℃-40℃。人工喂养新生儿可能因牛奶过于稠密,水分总量较少,导致高蛋白脱水热,体温可能可能达到39℃-40℃。(2)感染性发热: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同时密切的观察新生儿临床发热症状,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泻、尿色变黄、全身有疹子、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发热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保暖、睡眠等,护理人员每次进行护理洗手消毒,从而防止手上的细菌感染患儿。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鹅口疮患儿,遵医嘱用制霉菌素对口腔进行涂抹。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喂养时注意将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锥形,手掌根部将新生儿颈背部托起,四指支撑婴儿头部。喂养母乳时将孩子抱起来进行喂养,一侧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养频率为每隔三小时喂养一次。出生两周的新生儿因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动导致溢奶,因此喂奶后应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除胃内的空气,早期吸吮练习、巩固吸吮反射,促进产妇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从而增加子宫收缩,刺激乳腺腺泡发育,促进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常规护理和注意问题,耐心的讲解新生儿可能出现发热、腹泻、感染等症状,指导家属对产妇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加强健康宣教,增加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的认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综上所述,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春玲,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医药,2006,46(14):85.

[2] 王雪丽,于宏,张英伟,小儿常见病的家庭疗法及用药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68-169.

[3] 杨杰,杨彬,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项及策略[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2.

[4] 燕爱关,谷翠珍,新生儿常规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48-1649.

新生儿的护理关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临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51-01

新生儿窒息指的是胎儿宫内缺氧而发生窘迫或娩出过程发生的呼吸循环障碍,临床发生率约为5%-6%,这是导致新生儿死亡与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凡是影响母体和胎儿之间血液、气体交换的因素,都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缺氧或宫内窘迫,出生后无呼吸,仅有心跳,继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衰竭等。临床主要通过窒息复苏辅以正确的护理措施进行抢救,成功抢救窒息儿,不仅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还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2]。现将我科新生儿窒息复苏与护理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20例新生儿窒息病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窒息的诊断标准[3]。其中Apgar评分0-3分4例,Apgar评分4-7分16例;男性11例,女性9例;胎龄30-32周2例,32-36周3例,37-42周14例,42周以上1例;出生体重在1000-1500g之间2例,1501-2000g之间2例,2001-2499g之间2例,2500-4000g之间12例,4000g以上者2例;胎膜早破2例,剖腹产15例,阴道自然分娩3例;羊水清5例,羊水污染Ⅱ度8例,羊水污染Ⅲ度7例;妊娠高血压7例,妊娠并发心衰9例。

1.2 复苏及护理方法

1.2.1 复苏方法 复苏须护士与医生配合进行,分娩前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材及药品,新生儿娩出后迅速清除口、鼻腔及咽喉中的分泌物,触觉刺激新生儿呼吸,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和心跳情况,如果呼吸仍然不充分的立即给予气囊正压给氧,按压气囊频率40-60次分,6秒钟完成4次通气。氧流量5L分,按压与放松气囊的持续时间比为1:2;心率小于60次/分或者心跳停止者要迅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定位:新生儿胸骨下13(两连线下方),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胸外按压与正压呼吸的比例为3:1,(频率:胸外按压90次分;正压呼吸30次分),30秒完成15个循环,直至患儿建立自主呼吸,恢复心跳为止;重症患儿果断进行气管插管正压给氧,有以下指证之一者即可采取气管插管:羊水、胎粪吸入者;极低体重儿;人工呼吸后仍然胸廓不张或紫绀者;需气管内给药者;重度窒息需人工呼吸或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者。经上述处理后仍无心跳呼吸的患儿可立即给予肾上腺素脐静脉注射,酸中毒者给予碳酸氢钠脐静脉注射等药物治疗,根据病情扩充血容量,但应注意严格控制药物剂量与给药途径,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呼吸情况。标准复苏方案按A、B、C、D、E方案进行:A、建立通畅的气道;B、建立呼吸,进行正压人工通气;C、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维持循环;D、药物治疗[4]。

1.2.2 护理方法

1.2.2.1 保暖 新生儿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失热量,窒息患儿体温调节功能尤为不稳定,容易造成低体温,加重低氧血症、酸中毒及高碳酸血症,不利于复苏,因此治疗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暖,患儿娩出后迅速擦干皮肤,尽量减少散热,最好在远红外线辐射床上实施复苏,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保暖,维持患儿肛温36.5℃-37℃。

1.2.2.2 呼吸管理 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及时给予吸痰,粘稠不易吸出时给予雾化吸入,辅以胸部理疗,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掌握用氧指征,缺氧症状一旦好转即可考虑降低氧浓度或停氧,避免长期吸入高浓度氧气;呼吸机治疗的患儿,注意鼻塞或气管导管的固定,操作中避免牵拉气管导管,以免松脱或损伤气管粘膜。

1.2.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新生儿窒息会损伤多个器官功能并导致相关并发症,复苏成功后还可能发生低血糖、脑水肿、肾功能损伤、抽搐、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等并发症。护理上要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注意监护生命体征、尿量、哭声变化、皮肤颜色和有无神经系统症状等,注意喂养、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2.2.4 预防感染 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因此,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必须戴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注意做好新生儿口腔、脐部、臀部护理,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1.2.2.5 康复干预 尽早给予动作训练和感知觉刺激,早期康复干预,定期随访。

1.2.2.6 健康教育 安抚家长,耐心细致解答病情,估计预后;介绍有关医学基础知识,减轻家长焦虑、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指导家长居家照顾及早期康复干预的方法,促进患儿早日康复[5]。

2 结 果

20例窒息新生儿实施标准复苏方案复苏和正确的护理措施,除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1例(5.00%)外,其余出院后经过2年的康复治疗、随访,其中大脑发育正常16例(80.00%),大脑发育落后2例(10.00%),脑瘫1例(5.00%)。

3 讨 论

缺氧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窒息可损伤全身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新生儿复苏及临床护理是成功抢救窒息新生儿的关键[6]。首先,孕期要做好产前检查和产时监护,对于合并妊娠并发症的高危产妇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7]。其次,医院内部要加强产科、儿科的工作配合[8],对高危产妇要给予特别护理,产前做好复苏准备,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及时给予有效的抢救措施,保持呼吸道畅通,迅速清吸鼻腔、口腔分泌物,防止咽后壁受损而使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导致心律减慢、呼吸抑制[9]。本组入选窒息新生儿经过复苏抢救以及有效的护理配合后20例窒息新生儿除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1例(5.00%)外,其余出院后经过2年的康复治疗、随访,其中大脑发育正常16例(80.00%),大脑发育落后2例(10.00%),脑瘫1例(5.00%)。综上所述,及时实施正确有效的复苏手法及护理配合是成功抢救窒息新生儿的关键,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感染,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窒息新生儿的呼吸功能,降低死亡率,同时关注康复干预及健康教育,定期随访,减少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降低伤残儿的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宝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73-74.

[2] 姜敬,计承侠,董传莉.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2008,6(6):647-648.

[3]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新生儿窒息.实用新生儿学,2011,1(4):224-225.

[4]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实用新生儿学,2011,1(4):227.

[5] 肖建武.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儿科护理学,2012,6(1):166.

[6] 李敏.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操作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224-225.

[7] 朴爱善,柯元风.150例新生儿窒息早期并发症及处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83-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