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医疗的政策支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实上,我国养老的产业化虽然早在10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却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以及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通过产业及市场解决社会问题,逐渐重新得到了重视。
近年来,我国正在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并连续多年在政策上获得支持。2015年是智慧养老产业相关的政策、意见出台的爆发期,这一年多次出_了多个部门联合的指导性意见。一连串的政策的提出表明:智慧养老是一项需要汇集多方资源,多部门合力统筹发展的产业;同时,智慧养老产业涉及行业众多,且市场潜力巨大。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导向的明确将引导产业正常发展。可穿戴设备、智慧医疗、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等多个产业将纳入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中,并得到资源的充分融合和发挥。
在各地,已有不少值得推介的养老模式。宁波2015年已经逐步建成了适合江东区情和老年人需求的“家院互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养老”向“智慧养老”的转变。创新的“家院互融”服务体系被民政部评委优质服务品牌。目前,宁波江东区享受“家院互融”服务的老人共计6600余人,占比全区老年人总数超过12%。
2016年10月,“上海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标志着上海智慧养老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龄办有关负责人的介绍,自2014年开始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上海一直着力推进“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已达7000多家,机构式、社区式、居家式等多种养老服务业态日益丰富,但服务资源相对分散、信息不对称。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立后,作为各类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桥梁,可望有效地消除服务获取的障碍。
在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智慧养老项目中,北京朝阳区团结湖智慧社区采取团结湖街道发起,多种力量参与的方式,汇集医疗、技术、社会资源。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帮助街道建立了智慧养老助残中心,并在辖区范围内大力推广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使用。
智慧城市前景良好
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已经初步呈现,各方也都比较看好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产业的理论框架和产业链条已逐渐成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由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所引发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是可持续的。同时,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来了产业链价值的整体提升,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在这些新兴技术引入后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将这一发生变革的产业称之为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新兴的产业概念,它是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出现的;智慧城市产业是一个融合的产业概念,不仅包含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还融合了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持续运营,智慧城市产业将对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全局、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智慧城市应用为产业发展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城市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应用需求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截止到2011年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达40余个;到2012年底,这一数量已经达到69个,增长了72%。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已逾千亿元,未来5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还将不断增大,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大规模的建设落地以后,大规模的应用和持续的运营也将立刻被提上日程,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放大。关联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智慧城市产业注入活力。物联网、3G和4G移动宽带、云计算、超级计算、存储技术等多种新兴产业与智慧城市产业有交叉和涵盖关系。这些产业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创新性强,研究机构和新兴产业众多,国内外大企业争相布局相关业务。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大力扶持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信部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系列子规划,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住建部出台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并开始推动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申报工作,工信部制定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始征求意见,相关标准制定的工作,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
智慧城市是一场产业革命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业内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在货币政策整体平稳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拉动投资的又一突破口。
智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发挥拉动消费、扩大和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而建设智慧城市将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截至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而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41个,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与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医疗信息化、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有望获得更为确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是146.3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比2010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规模将达339.9亿元,2011至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4%。医疗信息化应用将在提高诊疗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医疗行业监管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发挥效用。
我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占据了大约1/4;用电结构中,建筑用电也占据了约1/4。今年1月,住建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目标是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执行不低于65%的建筑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95%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未来智慧城市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将促进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
智能交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改善交通拥堵的技术措施,将使交通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安全、节能和高效,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2012―2020年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提出要建成能够基本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的智能交通体系。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政策将直接驱动市场对视频、安防、监控、收费等设备的需求,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有望达1820亿元。
《白皮书》首次摸清了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底数。综合清科、WIND、IT桔子、蓝海巨浪等公开数据及投资机构定向采集数据,由课题组整理,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国人工智能企业4040家,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1070家,占比26% ;全国拿过风险投资的人工智能公司合计1237家,北京市拿过风险投资的人工智能企业431家,占比35%。从融资阶段看,北京人工智能企业一半以上仍处于初创期,在A轮之前的企业占比达56.97%,具有创新发展潜力。从企业成立时间看,北京人工智能企业2015-2016年呈现出爆发性增长,人工智能快速增长特征明显。从区域看,60.96%的人工智能企业注册在海淀区。中关村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同时,《白皮书》不仅绘制了北京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图,而且针对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零售和无人驾驶等5个特色鲜明的领域绘制了分领域产业链图。《白皮书》总结了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人才、创新、软件研发、专利等5个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原始创新、高端芯片等4个方面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大力发展核心技术、超前布局原始创新等6项策略。北京将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抓住新机遇,施展新作为,将北京打造成引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地。
本文从几个角度介绍这部白皮书:
一些关键数据: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
AI在医疗、自动驾驶、零售等重点领域与实体经济融合。
北京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还有哪些策略?
国内外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情况。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年)目录
第一章 国内外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概况
1.1 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2 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战略制高点
1.3 IT 巨头抢滩人工智能产业
1.4 人才是人工智能竞争关键要素
1.5 人工智能专利的中国机会
第二章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
2.1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概述
2.2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点
2.2.1 北京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多重政策支持
2.2.2 北京有优质学术和人才资源,研发优势明显
2.2.3 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活跃,资本推动创新
2.2.4 北京人工智能软件优势突出,位居全国先列
2.2.5 北京重视人工智能专利保护,数量列居前位
2.3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北京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重点领域介绍
3.1 智慧医疗产业
3.2 智能家居产业
3.3 智慧零售产业
3.4 无人驾驶产业
3.5 智慧城市产业
3.6 人工智能专利概况
第四章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策略
4.1 大力发展核心技术,超前布局形成原始创新重大突破
4.2 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形成高端产业集群优势
4.3 推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建设智能社会和智慧城市
4.4 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发展科技服务业
4.5 建设多层次培养体系,吸引人工智能尖端人才
4.6 构建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完善行业生态体系
附录 27
(一)北京部分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企业名单
(二)人工智能重点投资机构名单
智慧养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养老领域的一场革命,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用技术的方法替代人力,延伸和改变人的生活角度,成为我们在这个领域当中的一场革新。
养老产业是一个大市场
中国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宜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体休闲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提出,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极具活力和前途,到2020年中国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机构存位数将达到35至于40张,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850万个,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政策和制度不完善,服务和产品水平不高,市场培育和规范缺少经验,科技创新和应用比较薄弱。养老服务增加值不高,迫切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以改进和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服务业是增长潜力巨大的产业。他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大概是2.43亿,2025年会超过3亿。从家庭结构看主要是呈现倒三角形的模式,传统依靠儿女养老模式是支撑不起来的。这就意味着社会化服务需求会大量释放,养老服务产业未来增长可能是指数级增长。
在不久前召开的信息社会50人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左美云给出了一个数据,目前,中国上网的老年人有1200万人。统计数据表明,上网人数的2%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说,老年人触网、上网已经成为重要现象,但从产业的角度观察,老年人适合的信息化产品、应用发展不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左美云认为,智慧养老离不开信息化,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通过技术能够实现养老服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但信息产业应加大创新力度,以更丰富的产品和应用来为老年用户服务。
在现有的老年人信息技术与应用中,有很多网站重点提供老年人的生活信息,有的搭建了报警系统、信息化老年人公寓、信息化社区,还有不少社区在建设虚拟养老院,这些都是瞄准老年人生理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在安全需求方面,有不少机构也开始搭建老年人的健康追踪系统、开展远程医疗等等。在养老政策信息方面,也有很多相关的网站。但总体而言,企业关注得比较多的还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对老年人情感需求方面的信息服务相对较弱,比如亲友活动的信息、公益社交等等。最缺乏的是满足老年人自我尊重的需求。比如老年人的身体自我评价、精神自我评价,这方面还非常薄弱。老年痴呆症前期是有症状的,如果有提供评价的信息服务软件,子女就可以通过父辈的一些行为进行预判。
智慧养老的平台式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养老产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其创新集中于三个领域。第一,平台经济企业的重要性。平台经济有一个一揽子服务,下线的一些具体服务可能由各个企业来做,直接面向老年客户。这种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建起来。第二,需考虑PPP模式的具体实现,即公私合营,国内叫政府和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养老产业和社区、基层政权能够合作建立起这种模式非常关键。第三,考虑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个性化医疗问题。另外信息技术应用在提升养老服务业效率方面很重要,使老年人获得服务的便利性大幅度提高。目前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较大,行业也面临着用工难,靠技术提升服务的品质、降低成本,就变得非常重要。
冯飞主张,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老年养老应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即智慧养老服务。智慧城市的七大构成中,其中有一个叫智慧生活,养老服务应该归入其中。
5月4日至6日,由中国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有媒体报道,在青岛百灵智慧养老平台展会的现场,只要发送了入住申请,老年人的所有信息就会发送到院长、医务室、护理员,然后多个部门在网上对老人进行入住评估,评估过后就可以发消息给护理人员接待,还包括以后的护理记录、探访记录康复训练、请假、用药等,都可在这个平台的指挥下完成。比如老人用的智能腕表还可以检测老人心跳,脉搏,体温,位置等信息;控制中心则实时显示老人状态,心跳、脉搏、血压、体温、位置信息;异常报警则对老人离床、心跳异常、血压异常、位置脱离管理区等进行报警。 老年人还可以在家利用便携的自助健康管理设备使老人足不出户完成血压、血糖、心电、血氧等健康指标的检测,对老人进行康复训练计划的监督和跟踪,为康复数据分析提供有效反馈。
子女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查看老人从入住评估,到老人离院的所有状态,甚至“衣、食、住、行、学”等所有在院信息。医护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配备移动终端,及时响应会员的服务请求和上级指派的任务。 服务终端可以接收所属服务范围内的服务请求,在服务完成后通过指纹仪对每一次服务提供有效记录。
“有了这个平台后,老人或者家属虽然不在养老院也进行登记注册,同样享受养老院的服务。”现场工作人员对媒体谈到,护理人员可以到家里进行护理,床位分散到每个家庭中,通过智能养老平台进行管理。
“其实这个养老平台就是解决的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把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目前,青岛百灵跟青岛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已经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第一步,青岛百灵对养老院进行智能化的改造,比如:打造网络、信息化平台,提供医疗、监护、定位、点餐等服务,下一步将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家政公司、卫生机构进行整合,为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物联网下的智慧养老构想
到明年6月,南京市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将在鼓楼区覆盖5000户,让老人充分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据介绍,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人,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此前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如果正在煮的东西长时间无人问津,那么,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提醒健忘的老人;如果万一老人已经外出,也没有关系,传感器发出警报一段时间还是无人响应的话,这时煤气便会自动关闭。
“智慧养老”不仅将时刻保护老人的安全,还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如,借助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定位仪等,随时随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
目前,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在南京鼓楼区还只是在社会福利院和两个试点小区推开,300位老人从中受益。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郑世宝撰文提出,智慧养老是基于远程老人健康监护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它依托先进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和社会化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以社区为单位,为居家老人提供像托老院式的全天候健康与生活的监护服务。
智慧养老,是将传统的机构养老搬在了网上,用上了物联网时代的特征,即将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和生活监护资源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释放出来,让老人触手可及。智慧养老的核心是空中养老网和社区服务站。
他详细解释道,智慧养老的服务体系通过空中医院网、空中养老网将传统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资源通过城市光网相连,实现医疗资源、养老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及共享,提供远程的、虚拟的健康与养老服务。进一步,空中医院网、空中养老网基于三网融合网和泛在无线网连接到社区养老服务站或移动养老健康服务车等小型医疗健康、养老护理服务机构,将医疗资源转接分发到公众社区。通过社区的上门服务,打造30分钟车程应急服务和10分钟步行上门服务。最后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数字家庭物联网,实现家庭健康监护(如家庭医疗床、便携式健康监护仪和可穿戴监护服)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对接,达到全天候实时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的目的。
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作为离老人最近的服务机构,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或是紧急情况下提供快速上门服务。这种实体服务作为健康物联网所提供的虚拟服务的补充,使得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形成一种"日常健康管理的虚拟服务"与"应急快速上门的实体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健康物联网可以将传统实体医疗资源从特定的时空内取出来,进行虚拟化处理,分享到公众的身边,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它将在突发疾病时的应急响应和日常生活中的慢病管理两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与传统的实体医院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以个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质量管理。
居家养老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关爱老人电视电话系统、穿戴式健康监测服、睡眠健康保健床垫、家庭远程诊疗床、防摔倒报警器、防盗窃监控报警系统、煤气电气设备使用安全报警等等。这些系统都通过家庭物联网络和家庭网关与社会网络相连。
其中,根据老人生理特点设计的关爱电视电话系统,是一种老人智能电视系统,是居家老人的基本配置。该系统,以宽带网络电视为平台,配备无线耳麦、遥控鼠标、屏上摄像头和平板网络电视机,支持老人喜爱的电视节目、音乐节目推送、延时播放,支持老人友好操作界面(声控或盲摸)的电视电话和上网等功能。移动监护终端,作为老人随身穿戴的移动电话,采用耳麦接听,图像式拨号,还可具有无线定位、一键式报警等特殊监护服务功能。家庭远程医疗监护床是支持居家老人远程医疗和远程监护服务的最重要措施。
智慧城市需要“更智慧”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无论是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还是信息化时代,城市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智慧发明和技术应用。正是不断升级的智慧推动力,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使经济繁荣、生活改善、城市兴旺。
如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城市发展进入智慧化时代。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智慧城市将呈现生活触手可及的便捷、办事实时协同的高效和社会可感可视的安全。而这一切需要 “更智慧”的人和环境支持。
为营造智慧城市建设“更智慧”的环境气氛,传播各地创新思路、有效举措和成功范式,引导和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宣传,本刊特开设 “智慧城市”专栏,将及时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宣传 “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工程和相关企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本期推出浙江智慧城市建设专题。
何谓“一揽子”解决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句话:就是要解决城市健康发展面对的一切问题或各种问题,尤其是让城市居民更方便、更安全、更舒适地生活与工作的问题。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不只是讲解决信息化的问题,而是以网络信息手段去解决“城市”的健康发展问题,要十分注意“智慧”+“城市”的结合,要依靠“信息专家+城市专家”来进行。
“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一揽子”的含义,就是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每一个项目,它应该力争系统解决该项目面临的相关问题,就是要力求“一网打尽”,尽可能体现“智能网”、“互联网”、“物联网”的“网络”优势。
比如台州市申报的项目是“智慧水利”,我认为“智慧水务”更确切。“智慧水务”项目或业务就应该系统解决“扩大水利”、“避免水害(污水)”、“防止水患(洪水)”三方面的问题。细化起来就更复杂,它涉及到从蓄水(区域)调水供水净水配水生活用水回水(污水、废水)废水处理回用排水(区域)滞洪(区域)调水合理区域蓄水防水(洪)等系统。
再比如绍兴市的“智慧安居”的试点,就工作业务来说,应该涉及到居民保安(智能门、网络手机)、社区保安、街道保安(乡镇保安)、派出所保安、巡警保安、公安局协同保安等群专结合的“一揽子”保安。就参与对象来说,它涉及到“市民、(物业)保安公司、协警、治安警、交通警、消防警、巡特警、刑警”等多对象的保安业务与系统协调;就保安的特征来说,它涉及到市民服务体系、家居安防体系、企业(单位)安防体系、道路(空间)防控体系、城管快速服务响应体系、消防安防体系、公共安全高效应急体系、刑事案件证据获取体系和疑犯追踪体系等等的“体系统筹建设”,真正实现为民服务“一键通(一号通)、一卡通、一网通、一起防、一起保”,造就对罪犯是“天罗地网”,对百姓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致力于“一揽子”解决问题,其实质是要致力于形成“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框架(要贯彻现代化大生产大协作大协同的理念,形成大格局、大网络、大设计,为充实、完善、提升发展留下空间,切实防止小农小生产式的小儿科、小分割、小诸侯、小靴小鞋帽)。
因此,智慧城市要力求解决或防治或减轻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病”的“四大问题”:拥堵问题、安全问题、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环境问题;在更深层面上要统筹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就业与民生、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问题。
“一揽子”解决问题需要“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能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实时感受到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同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和可感可视的安全,这四大目标也是我们建设智慧城市的最高愿景”。(见《智慧城市之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编著,第87页)
要进行“一揽子”的智慧型的方案设计。体现在方方面面和投资、建设、营运的始终,主要体现在建设原则上。智慧地进行智慧城市业务的设计、建设、运营、完善、提升的原则(也可以说是智慧城市业务项目试点的原则)有三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追求更多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争取让更多市民参与、支持的原则。这是争取社会广泛支持的智慧。
服务型城市政府建设的理念:“把麻烦留给自己,把便利让给市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参与是打破业务壁垒、信息孤岛的根本性决定性的力量。
主题设计、建设方案设计、运维设计都要体现这个原则。如主题设计,“智能安居”就比“警务物联网”的服务主题更突出更鲜明。
第二,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不断拓展提升,让群众感受、享受、支持并良性发展的原则。这是良性发展的智慧。
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得益的“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安居难、供水供气供电保障难”等放在首位。
把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效,让市民得益,让市民方便,让市民安全健康舒适放在检验试点成败的位置。不图形式、不搞花架子、不搞大呼隆、不华而不实,重形式更重内容,重过程更重实绩,重落实重落地更重解决问题:让群众满足、让实践检验、让群众评判、让官员有服务市民的成就感。如智慧城管、智慧医疗等等。
因此,智慧城市的每一项业务试点都应该加强市民需求的调研,强化市民需求问题的统筹解决,深化解决问题的水平提高,切实把上述三个阶段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第三,坚持大合作、大集成、大网络、大协同,防止业务分割、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的原则。这是大合作大协同的智慧。
解决问题要靠“一揽子”设计,真正能够“一网打尽”。
一是资源的大集成,做到“一网通”。如网络探头装备建设、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后台服务中心建设等三大建设要实现一个方案设计、一体化建设、“一揽子”集成、一个系统运维,统分结合运作,共建共享,防止低水平分别重复建设。
二是各方面力量的大协同,做到专群结合、平战结合、服务与监管结合、防范与应急相结合,“一起防”。如“智慧安居”就要做到自防(民防)、社会防(志愿者队伍)、协防、警防等各种力量的大协同、大合作。
在这里涉及到智慧城市建设的两个大的特征:智能终端、系统协同。系统协同、系统合作上述已全面介绍,这里要着重介绍“智能终端”。
“智能终端”包括“全面感知”,又高于“全面感知”。
智能终端包含两种形态,直接的物联网形态:如车联网、梯联网、卡联网,可以实现“一键通”、“一卡通(如高速公路免停车收费系统ETC)”、“一号通”(拨一拨就灵81890、110等)。
智能终端还有间接的系统和方式,其特征是人机结合的系统方式,如交通的路网探头等感知装备、路网上的显示屏提示装备系统、91.8的交通无线广播服务系统、GPS驾驶员手机等信息提示警示系统,等等。
三是智慧化的业务与目标集成处理系统,同智慧。这是智慧城市三大特征中被人们忽视的最重要的特征,亦是“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演进的体现,即“智慧处理”或“智能处理”。这是应云计算的海量数据的高水平处理能力而诞生的。
为了说明“智慧处理”,我想举个例子,即一个受精的鸡蛋(必备条件),在25度到30度常温下(必备条件),经过30天左右的时间(必备条件),可以孵化出小鸡。上述三个必备条件就形成了从鸡蛋变化成小鸡的充分条件。就是说若干个必备条件(若干个,数十数百数千乃至数万个数据条件)达到充分条件,一定事物的发展结果指向亦是一定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无数个充分条件及演变过程的应对预案输入到云计算(数据后台服务中心)中,因此,云计算构成的后台服务中心就会有智能化或智慧化处理无数个问题的能力,具有人的智慧集成的处理能力,这就是“智慧处理”。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业务试点就是要开发建设这样的智慧处理能力。因此,“智慧医疗”就可以把100个名医对无数个病人(3-5年)的检查数据(充分条件)、诊疗结论(处理判断或依据)、医疗方案(处方)纳入到云计算数据后台服务中心,使之与农村社区卫生室相连,当农村居民病人到卫生室医生处检查治疗时,只要医生把所有检查数据输入后,智慧医疗后台服务中心就会提出参考诊疗结论和医疗方案,从而达到提高乡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的目的,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均衡发展水平。
商业、商务或服务模式贵在创新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动力。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四大目标,体现“智能终端”、“系统协同”、“智慧处理”三大特征,必须依赖于商业、商务或服务模式的创新、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完善提升的体制机制创新和领导与监管模式的创新。
第一,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系统集成、完善提升,一体化。要实现共建共享模式的创新,重视各自需求的满足(服务需求、数据保密的需求、成功展示的需求等等),体现各自职能的价值(统分结合、平战结合的运作模式)、可追溯的责任体系,等等。重视网络服务商的选择与培育。
服务模式创新是扩大应用、集成应用的关键。各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都管但求服务有所体现的观念,推进创新、参与创新,当创新的推动者、促进者、领导者,不当创新的“绊脚石”。
第二,强化“一体化”的业务与技术标准的建设。保证实现互相协同、互通互联,前台与后台的既分工又合作,内网与外网的隔离与协同,保障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有的还要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同网协同,如高速公路“智慧交通”体系建设。
第三,强化平时与战时(应急之时)、综合响应服务与平常专业服务的高效的领导体制的建设到位。要一个声音指挥、一个指令管理、一个责任追究体系监管。要建立相应的权威领导机构、日常指挥架构、综合的应急指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