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第1篇

一、音乐心理学及学习钢琴的状况

(一)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角度及理论意义来钻研音乐与小我之间的各类征象及之间相互关系的进修课程,它以生理学理论知识为根本,包括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相干理论知识连系而成的从生理方面举行深切明白并感知的一种进修模式。

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音乐对人的心理的刺激及产生的效果,包括对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才能和音乐创造等方面的研究,仅仅从这些方面了解和研究学习的各个方面,来解决各种问题。

(二)现代学生学习钢琴的具体状况

现在学生家长的前卫思想使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在计划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有各项才能以保证将来有好的生活,其中便有让孩子学习钢琴,钢琴本身意义上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性格,还可以陶冶情操,更有助于气质的提升,但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习钢琴及原因,家长都不得而知,而现状则是:1.学生对钢琴学习没有兴趣,认为这是一种负担。2.开始学习还不错,后来越来越不想学习,转向其他感兴趣的事物中。3.学生根本就不愿意学习,都是为了家长要求在学习,结果就是学不到心上。

二、分析音乐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有信心与乐趣学习一种事物在一定角度上说已经是学习成功的基本要素了,“乐趣是学生学习最佳的教导员”从心底发出了热爱,才能更好地在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在无形中超越自己。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而学生没有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心理上不接受,音乐心理学的课程则对这一方面有一定的方式,由于钢琴的学习本身没有造型性和语义性,在传达上要从理解、感觉方面做文章,这种无影无形的概念对于传播相当不容易,所以音乐心理学便发挥了作用,也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对钢琴产生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钢琴。

(二)音乐心理学对开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积极作用

音乐心理学能通过音符描述心里向往的事物,如“静谧的田野林间,广袤宽阔的海上奇景”,置身音乐中,可以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与激情,使学生在感受美好自然地同时迸发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景,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想要达成目的的积极性,都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但是不是学会了钢琴等乐器就能对音乐的表现的收放自如,它不仅需要正确的演奏方式,更需要表演者的心理状况,心理状态是决定并陪伴整首表演进程的重要因素,状态的好坏对作曲也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所以进行音乐心理学的学习,一方面从心理上将学生带入自己创作的冲动中,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感觉方面更加突出,感知能力更强。

(三)音乐心理学帮助因材施教

学习钢琴的过程是艰巨而复杂的,所以需要学生不断地刻苦努力、积极勤奋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得知学生成长差距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进行不同教育体制的指导。根据学生气质的不同,在心理学上有不同的划分,对于理解力强又灵活的孩子应该将学习重点放在前面修学习,应该以一些抒情性的曲子或者慢曲调让他们学习,对于磨练他们的耐性有积极作用;对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学生,要经常性对其加以鼓动,进行启发式讲学,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便是音乐心理学对学生学习的好处,它可以使老师对于不同的孩子进行有差异的教育,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使学生更加自信的面对自己钢琴的学习生涯,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自己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培养;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在应试思维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和教师将全部的目光投射到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尽最大的精力去思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初中体育教学作为本身具有锻炼和活动双重属性的课程内容,能够充分认识初中生心理状态上所呈现出的问题与弊端,从而有针对性的展开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就好像很多学生在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上不愿意发言,担心自己说错、出丑一样,很多初中生在体育课上也担心自己动作出丑、竞赛成绩不够理想,所以千方百计逃避练习、躲躲藏藏,甚至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敷衍了事。还有一类学生,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的变化),从小害怕挫折、不敢面对困难,一次不如意的结果,就会让他们产生事事落后于人的落魄心理,越缺乏自信心、越没有勇气去尝试和挑战,于是个人就开始陷入一种永远不敢开放自己、不敢去接触新事物的一种恶性循环当中。笔者认为,面对这类学生,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走出自卑失落、战胜个体心理的恐惧感。一方面,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多鼓励、多引导的方式,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待有所突破之后,再逐渐增加挑战的难度,让学生在自信心不断突破、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过程中,在轻松而没有压力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挑战自我、乐观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公平”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做好良性的引导、成为全体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榜样,同时要构建起学生群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良性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如此的教学环境当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二、对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同时,还要通过一定的逆境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性和抗压性。这种逆境主要包括体育练习过程中的障碍、竞争比赛中的对手以及测试中的标准线等,教师要在学生心理承受的范围之内,给予适度的要求和挑战,通过有效的批评和挫折教育,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和生活道路上,“鲜花与荆棘夹杂而生”的局面、“挑战无处不在、对手时时而生”的社会现实——让学生以此来摆正自己的心态,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学习,在合理竞争督促中自己不断成长、强大。当学生通过体育课堂、通过身体素质训练,逐渐体验和感知到竞争的残酷,感受到大千世界折射在真实人生中的挑战与残酷时,他们会更加清晰地认知到自我的价值所在,在感受到挫折的同时,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直面挫折,为以后的成长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生命内核,也是无数体育爱好者为其痴迷、为之拼搏奋斗的关键性所在。良性竞争贯穿体育运动的发展始终,也正是一代代人承前继后的开辟新动作领域、打破前有的记录,才让运动长久的保持生命力。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初中学习阶段是他们正式踏入社会的提前预演,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便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生存、求得发展。而所有初中学习科目当中除却文化课本身所具有的排名意识,再没有比体育运动更适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思维的内容了。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比赛规划,通过游戏赛、竞争赛、等级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形成敢闯、敢拼的心态,让学生在胜不骄、败不馁的气氛当中勇敢面对竞争、敢于接受挫折的挑战。同时再引入课堂竞争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让成绩好的学生进一步感受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刺激性和危机感,同时激励成绩稍微处于劣势的学生,能够有胆量、有勇气奋起直追、不甘落后。

四、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通过耐力跑、基础体能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承受压力、秉承耐力的过程中,意识到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有结果,从而更加刻苦、认真地去练习、去奋斗。比如让学生坚持长距离跑步,让学生在肌肉酸痛时仍然坚持跑下去,在跑到终点的那一刻,饱尝胜利的喜悦。同时,积极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只有锻炼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坚持才能有所发展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在努力付出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体力的“极限”。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是实现创新教学内容、实现传统教学与心理教育双向并举的新选择。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初中体育教师就要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心理承受力、竞争意识和意志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和策略方法,实现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积极向上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促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英浩.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黑河教育,2010(10):157.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新思考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不良的社会影响所催生的价值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在课堂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尤其是人文学科教育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及时、恰当的抓住时机进行价值观教育,打开学生思想的死结,调整学生思想的方向,生发学生思想的正能量。历史教师要善于抓住n堂上的教育节点,抓住学生的思想动点,及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用历史的眼光认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用发展的眼光辨识社会的现象与本质。

一、课堂活动的辩论――学生价值观冲突的表象

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充分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思想在语言的交锋中展现,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与交锋的状态下,反映出学生在价值观认知与选择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极大的冲突与偏颇,下面以《明朝君权的膨胀》课堂上的师生活动与对话为例简要说明。

活动一:假如你是朱元璋,你想采用哪些措施让所有的臣民俯首帖耳的听从指令呢?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而后小组代表回答:①任用自己亲近的人做官;②用强制法(即用极端方法镇压)来杀鸡儆猴;③控制人的思想;④亲信暗访;⑤掌握集权等。

学生的回答反映出的历史价值观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所谈的看法大都是封建时代的极端做法,没有体现正确的做法,没有一分为二的分析历史事件。

活动二:请同学们将八股取士的做法与现实生活相对比,谈一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其中一名学生回答:现在的学习和八股取士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考大学、走独木桥,八股取士考上就能当官,可现在考上大学将来工作还不好找,不如农村打工的自由和挣钱。

一语惊四座,这句话反映出学生受到家庭和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太大,学生在校教育和家庭、社会的教育出现了碰撞与冲突,出现了教育不一致的局面。这时历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冲突,更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进而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课堂情境的架构――学生价值观冲突的引导

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充分认识历史学科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采用灵活、新颖的方式,创设直观、灵动的教学情境,运用机智、幽默的话语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明朝君权的膨胀》的“学生活动一”中,教师就应该充分的加以启发:“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做法大都是封建时代加强君权的做法,在教材上也能够看得到,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我们当今社会惠民的政策来谈谈作为‘明君’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呢?”用此一问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比,用现实映照历史,既能客观认识历史制度,又能感受当前社会的“为民思想”,实现正确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学生活动二”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受到了家庭和周边环境的误导形成了“学习无用、知识无用的”思想观念,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纠正,否则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一是要利用课堂时机进行有效的情境分析和引导:二是要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知识的力量”资料的搜集,深刻认识知识的重要性,现代生活中处处都用到知识;同时和家长沟通,改变学生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多方面入手对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调整和纠正,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感知到“正形象”,感受到“正能量”。

三、历史教学的重任――学生价值观正确的建构

1.感知史实,直面历史的得失

作为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要用能够反映本课历史史实的图片、视频、音乐、诗歌等素材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历史原貌,让学生在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感知历史的厚重与积淀。其次要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让学生能够将具体、单一的历史事件逐步串联起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再次要将历史事件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历史学习内容为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史,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同现代生活相联系,用历史的镜子映照现实,用历史的得失明鉴是非,这更有利于养成学生的正义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

2.感悟史思,再现历史的力量

历史学习要建立在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之上,但“历史教育不是对过去的(即便是客观的过去)事实的复制,而是立足于对当今事实的把握,所以历史学习特别具有对抗的意涵――充分相信并展示个人的批判性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但要充分设置教学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对历史内容、历史人物、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思考,“以史为鉴、以古明今”,让历史的光辉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再次绽放。

3.感怀史智,传承历史的精髓

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培育他们的人文涵养,使其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等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使他们能够传承历史智慧的精髓,让传统文明和真理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让历史的智慧在学生的思考与应用中闪亮。

【参考文献】

[1] 李树青. 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反思与建设[J]. 新课程(中学),2016(10).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第4篇

初中数学学习是学生对数学学科形成具体认知的阶段,是养成自主学习模式的最佳培养时期。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模式多集中于被动接受,学生惯性于思维依赖,要靠外部引导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爆发。这样的传统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育需要以培养创新思维人才为目标,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意念,也是一种创新自我的学习习惯。创新理念的融入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断点融会贯通,流畅的思路能够让学生建立起敏捷、充足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看问题,找准学生的思维优势,摸索出学习数学的规律,诱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必定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渗透创新理念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是数学学习的直观目的,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来源于数学知识的聚集,更与创新学习理念息息相关。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主要取决于数学思维方法的主导,强调的是一种意识观念。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概念正在成形中,了解不足很可能导致他们应用性能力不强。因此,创新理念的渗透能够扩张学生的联想能力以及实际操控能力。概念到实践是数学知识从浅表到本质的跨越,这中间有无形的沟壑阻隔,然而创新理念将主动权交予学生,将学生的洞察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一串联。在面对综合应用的时候,学生能够有效地调动自己的思维仓库,不再拘泥于形式和概念的牵制,而是自由、主动地展示带有个人特征习惯的思维方法。而这一环节,教师应将学生从数学概念中抽离,培养其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

三、拓展创新理念能够助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不是简单的数学技能概括,它是一种具有专业精神的数学综合能力。从外在知识掌握到内在乐于钻研的精神发散,是一种贯穿学生整个数学学习生涯必须且有利的品质。创新理念在思维意识培养上拓展了学生惯性思维的深度,将学生由单纯地寻求破解思路导向了大胆求异、思维发散以及思维分层等方向。并且随着创新理念的深入,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越来越强,逐渐具备被称为学习灵气的直觉思维。这些独特的思维层面都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因素。另一方面,创新理念也能够促成学生的求好心理,这是数学专业精神的体现,也是数学成功者所必备的钻研精神。创新理念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热爱和求真愿望。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才能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能自由地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134-03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病理心理学不同,它强调心理学应以积极待人,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一条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崭新的发展道路。

一、积极心理学兴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

积极心理学是在当前心理学界各种日趋完善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指导下,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的新兴心理学流派[1]。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早已有之,从马斯洛到贾霍达都曾提出过这种思想。但真正把这种设想或思想付诸于实践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2]。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体系为支撑,构成了积极心理学基本的理论框架。简言之,积极心理学是以个人主观幸福感为中心,注重人的乐趣、参与和积极意义,以良好的积极的情绪参与活动,获得一种美好的积极体验的积极情感;同时,强调一个人应该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比如勇气、善良、感恩等人格力量。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可分三个层次,大到国家制度,小到每个家庭关系,主要强调培养公民的美德。[3]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们指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4],因为传统心理学更多是关注到了人类的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如精神疾病、人格变异、暴力及酗酒等问题[5],而对人类生来就具备的一些积极品质和特征,如善良、热情、勇气、感恩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就为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人类而言,生活中并不总是存在困难和不幸,心理学不应紧盯住人类遇到的苦难和问题,至少解决问题、摆脱不幸不是心理学唯一或根本的任务。心理学应该有比治疗或解决人类的问题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激发人类潜能,释放人类的正能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并非是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而是对传统心理学予以补充和完善,使传统心理学的核心主张更加充实合理,以适应于人类的心理状态。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其教育观念、个体差异认同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面,它有着传统心理学不具备的优势。就教育观念而言,积极心理学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个体能够变被动等待为主动的调节和适应,以顺应与不断发展的变化的环境,并能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而这些内在的变化与体验就是个体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会转换为个人的能力和生活态度[6]。在对待个体差异方面,积极心理学认同和承认人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思维、记忆、语言及情感等诸多方面,人类并非是千人一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是个体成为个体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个体,积极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认同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并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在培养积极品质方面,积极心理学倡导对人的积极品质、创造力及适应力的挖掘与激发,更加注重在顺境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在逆境中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获得幸福与快乐,最终使人更加幸福和快乐。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新探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相对标准的样式,包括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活动形式以及在某种理念的指导下,描述教育过程、介绍教育组织形式。在国内,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学者们认为大致可以归为四类: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模式是指在积极心理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理念的指导下,保留各种教育模式的可取之处,形成重在关注积极品质的教育方式。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切入点,一是从理论层面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深度;二是从具体实践上多种手段来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宽度。

1.理论层面:以积极品质关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和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以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要的内容[4]。积极的人格是我们人格的动力,在抵制消极人格破坏作用的同时,能够提升我们的适应能力,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构成积极人格的要素,包括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等。

2.实践层面: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第一,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开设不同的活动,在中小学可以开设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比如悄悄话信箱,心情黑板报等[7]。在高校中,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生活感悟交流会、心理剧比赛等活动,利用大学生个性十足、感受性强、探索心强的特点,自己开发活动,领悟活动的主旨,提升自身身心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二,建立积极的朋辈互助关系。很多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体更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校园内的同龄朋友是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并且朋辈互助关系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帮助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减少对咨询师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建立积极的互助关系。在互助过程中,帮助者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关注、放松、安全的氛围,并对被帮助者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互助关系也使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新的认识,接受度扩大,效果得到优化。

第三,落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前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不良事件日益增多,落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这类课程就是要避免单纯的不良案例分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享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如何获得事业的成功,感受生活的快乐。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肯定、积极的鼓励,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光芒,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对于所面对的问题、所出现的状况充满自信地、积极乐观地面对。

第四,采用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测量是能够把我们所看不到的一些心理倾向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技术,但是我们传统上使用的问卷多是测查是否存在问题的,比如精神病症状自评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评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这类量表的各个测查题目都是某种不健康心态的陈述方式,都是负面评价指标,受测者在测查过程中难免会对号入座,阅读完大量的负面情绪的量表题目后,不免感到自己存在问题,因此这类量表实属“心理不健康量表”。积极心理学主张的一些量表的应用则是真的心理健康量表,比如快乐的途径问卷、一般快乐指数问卷、乐观感测试等等,这类积极的心理测量除提供了所需的研究数据外,还能够使得受试者对自己积极品质取得认可。

第五,创设积极的外界环境。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中强调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制度,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简单理解即是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起到很大辅助作用,家庭中父母等长者的乐观性格必定对孩子起到模范作用。社会环境的影响力更是不可小视。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构筑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推进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校园文化景观的独特作用,充分利用这些蕴涵“精、气、神”的物质依托,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从被动到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价值论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在客观上拓展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其影响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中日益凸显。

1.积极心理学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明确和落实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去,融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支撑的“被动式”模式,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等为目标,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转移到大学生的潜能、需要、动机、能力、幸福中来。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基本点,既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发掘内在的力量、培养善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

2.积极心理学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强调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关于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8]。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良好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及师生关系,这是构成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与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积极心理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感受到多元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支持,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到友善和温暖的力量,化为成长的动力,优化心理生活,提升心理品质。所以,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社会支持系统的构筑,注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为达此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依赖积极的组织系统,而创造积极的组织系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是如此[9]。

3.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主,途径简单,且方法单一,效果有待提升。积极心理学兴起开辟了学校心理教育的新视野,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途径,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实现了多元化。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教育要素无处不在,不但注重现实世界的教育路径,更加注重虚拟世界的网络心育路径。课程教学、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积极心理学就是主张要多视角、多路径来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学生的美德和优势,寻找每个学生优点和美德,创设相互尊敬、相互赞美、相互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点,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从而促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走向新的未来[10]。途径得以扩展的同时,效果也会得到提升,利于更好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4.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从业素质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他们而言,其从业素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下的学生工作越来越复杂,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中必然存在相当多的压力,比如缺少同事、校方领导、学生家长的支持,必然导致工作中兴趣缺乏,不利于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关注学生的问题到积极去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从治疗学生到积极预防,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与理念发生改变,无疑会大大减轻他们的从业压力,调节自身负面情绪,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参考文献

[1] 付 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4):59-62.

[2] 任 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2-55.

[3] 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

[4] 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5] 钱 兵,杨孟莲.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眼中的积极心理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7(8):48-50.

[6] 张燕花.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教育时空,2010(2):143-144.

[7] 王小平.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238.

[8] 王希永.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2):26-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