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心目中的智慧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下学期,我讲授荀子的《劝学》时,文中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字文中注音为cān,注解为:验、检查。一说通“叁”:多次、表概数。当时采取的是前者的音和意,理解来就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不会犯过错。在翻译理解到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质疑,她认为这个地方应是“叁”即“三”,表概数,多次之意,并有孔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为证,“日三省”应为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马上也有同学赞同了她的看法。对于这一情形,我首先是肯定并表扬了她的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行为,并和她约定课后查寻有关资料明确读音及意义。事后,我借助网络搜寻资料,明确了人教版高中教材采用的是俞樾的说法,他认为《荀子》中的“省乎”是后人根据《论语》而妄补的,那么“参”就只能读cān,检验,检查的意思。而她也在查找的资料中同意了这一说法,看着她满意的神情,我颇感欣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质疑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发现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困难,体验克服困难的愉悦,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的学习兴趣,那么,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他才会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疑问而是他们不知该怎样提出问题,或是有着其他的顾虑不敢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首先,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希望学生敢于质疑,则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韩愈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矣”。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以师为准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状态,学生没有疑问,也不需提问,长此下去,质疑从何而来呢?然而新课堂则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如 “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你能说一下你的看法吗’;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如“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并做好一个倾听者,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我在上完李白的《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时,让学生们谈谈心目中的李白,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提到了李白在诗歌史上的成就及他积极进取和达观洒脱的情怀,少数同学从其他方面涉及,有认为他恃才傲物,“李白,你别狂”的;认为他诗歌中的积极进取和消极避世思想是中国文人人格的代表,“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儒、道两家影响的……学生纷纷畅述自己的观点,我也相应的做出了点评。这堂课中,学生从多角度评判历史人物,思维的碰撞,激发出质疑的火花,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其次,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质疑,则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上,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的,也有涉及写作技巧的,还有涉及文学语言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就拿文学语言来说,古今作家都善于锤炼语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锤炼语言的妙处。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中的“扶”“失”二字,相对于“摇”“映”或“舞”“隐”二字比较鉴赏,这二字到底好在哪里?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这个“扶”字既写出了杨柳的轻盈体态,也写出了春风的情意,把景物写活了。这个“失”字,写出了梅花月色溶在一起,分不清是花色还是月色,把诗的境界烘托了出来,难怪令坡和黄庭坚托掌称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