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述和数学能力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影响了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应该从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积极的改进,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提升教学效率的途径是什么?本文将针对这几个问题展开探究。

一、有效课堂的内涵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投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多的学校收获,教学成果包含两方面,一个是社会教育价值的满足,一个是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满足。具体来说,教学效率可以分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其中教学效果是指实际取得的教学成绩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教学效率是指取得的教学效果与教学付出的时间或者精力的比率;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即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标准

(1)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教学的成果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学生能够完成相应阶段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即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且愿意参与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对数学问题具有深入探究的兴趣。

(3)知识构建的有效性: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能够进行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活动由针对性的执法哦,同时对知识的扩展和深入的难度要适度把握。

(4)互动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中,离不开师生积极的互动,只有通过互动老师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问题在哪里,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同时老师和同学进行积极的互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学习状态更轻松。

(5)学生个人发展的有效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拥有数学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克服数学学习中困难,具有深入探究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数学的长期学习。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只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训练,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三、中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策略

1.预设――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基石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过程也需要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追求过程的有效性。没有预设的教学,只能成为一种信马由缓的活动,是不会产生多大效果的。有效数学课堂强调教学是“以学定教”,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样学把“学生学什么”作为教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去质疑、去发现、去探究、去归纳、去判断,去把本来你要教的东西变为学生自己去探索他所应该学的东西。于是,原来你要他学的东西成了他自己要学的东西,学生的主动性就自然出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充分发挥了。

2.设计――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关键

有效设计为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尽管教师在教学预设之前认真研究了教材、了解了学生,但这种预设毕竟是带有教师主观性的设计蓝图。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都能在预设时预测的,有效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

3.反思――构建初中有效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授的主要形式,针对每堂课学生提出的数学知识的问题,老师应该进行及时的反思,研究一下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哪,是讲解不够直白还是知识构建存在漏洞,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对学生的考试卷面进行分析,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还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保证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对学习数学中的想法,进行及时改正。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反思中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构建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老师要尊重学生为教学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积极的改进,坚持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原则。同时要树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教育理念,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实现学生个人学习效率与学校总体教学成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999.

[2]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情境;活动;合作;应用;个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其内涵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无论教学改革怎么改,“有效教学”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永恒追求。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最少的时间内促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获得最大的进步,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我认为,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主要有: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活动、优化合作环境、注重实践应用、尊重个性差异。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主动参与。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知识需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时,课堂一开始,可就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让学生现场“摸奖”这一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因为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的感受,而且领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想自己探索的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去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课堂将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灵气、充满个性,数学课堂会变得丰富多彩。

二、突出数学活动,引导知识的主动建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活动的素材,我们教师应该恰当地处理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在课堂上创设具有实用性、可行性、有趣性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活动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积累丰富的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三、优化合作环境,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经历了探索过程,学生是否理解了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民主的、平等的学习环境中,才能缩短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才会无拘无束,敢想、敢说和敢问,才能激发起小组合作的欲望,积极投身到合作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优化合作环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在交流中培养能力,获得自信心。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当今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非常注重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与学生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在学生遇到问题障碍,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进行合作学习最有成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一味追求求异思维,出现问题后立即下命令开始合作,这样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容易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合作学习之前必须留出一些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促使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与思想,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当个体在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必须要有同伴的帮助,或者是小组的讨论交流能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时才适用小组的合作学习。必须用的则用,可有可无的则坚决不用,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应用实践,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教师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的过程,逐步做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以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

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是当今比较时髦的一种模式,20世纪末,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就极其推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模式。问题解决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了《折扣》这一内容后,出示了这样一题:“新华书店为了推销《现代汉语词典》,打出了这样的广告:《现代汉语词典》每本30元,购买600元以上(含600元)的给予九折优惠,购买1500元以上(含1500元)的给予八折优惠,假如我们班上40人都要购买1本,你能不能设计一种最好的购买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钱就能购买到《现代汉语词典》。”

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都能很快设计出以下的几种方案:

方案一:每人都买,各人付各人的钱,全班共要付钱:30×40=1200(元);

方案二:全班合起来买,总价超过600元,应按九折付钱,30×40×90%=1080(元);

方案三:想办法和其他班合起来买,使总价超过1500元,这样可得本班应付:30×40×80%=960(元)。

学生通过将这三种方案相比较,很快发现是第三种方案最好。这样的“应用实践”设计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应用”改革势在必行,人为的应用题已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需要。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要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如购物问题、租车中的数学问题、谷堆问题、室内粉刷问题、操场之谜等)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发展潜能,这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过去那种教师以相同的目标、同样的速度讲给学生听的教学,表面上好像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质上许多学生的聪明才智被淹没,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真可谓把聪明的学生给教笨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允许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差异的存在,鼓励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绝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

总之,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主角”观念,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民主和谐的互动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发展能力,获得智慧。

参考文献:

[1]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成尚荣,钱阳辉,谢惠良.学会数学地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夏艳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效率;情境激趣;课堂练习;深度;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20-03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小学教学中,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所有一线教师及教研工作者孜孜不倦探索追求的问题。研读现在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言简意赅、用词准确的课标中多次发现“有效”二字。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笔者作了如下一些探讨。

一、以情境教学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从而促进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用精彩的问题导入吸引学生,诱发求知欲。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和规范。而“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时,先出示了按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为一组排列的10组小球,随后告诉学生他们随便问第几个球是什么颜色,笔者就能迅速地猜出答案。四问四答后,教室里开始窃窃私语,随即抛出一个问题:知道为什么能猜得又快又准吗?这中间有什么诀窍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调动了起来,学生迫切地想知道是如何猜出小球颜色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时,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了这节课,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快速准确地判断小球的颜色了。学生自然对有余数的除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情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拓展延伸,体验实用性。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讲“概率”这一节时,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做了如下改进:模仿了一个商场的活动设置了个转盘,让学生体验中奖的可能性,还把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中翻笑脸的游戏引入课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最后,我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奖品,让学生仿照上面设计一个游戏方案,使自己尽可能地获得这份奖品,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怎么设置方案自己机会才大呢?游戏与数学概念无形中连在了一起,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深度挖掘习题,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对于数学课来说,课堂练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它担负着巩固知识、训练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等重任,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练习十四第四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1)

(2)

(3)

(4)

在学生探究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的规律后就能快速完成这道判断题。第一次教学时,仅仅只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出只有(3)不能围成三角形后,指名说说理由就草草结束了这道题目的教学。教学完成后,再次翻开教学大纲,仔细回忆时发现,这道看似普通的习题,还可以再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挖掘:①像3、4、5这样的任意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三条边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②3、4、5三条边围成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6、8、10这三条边又能围成什么三角形?③第(3)组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能想个办法让它围成吗?④第(4)组如果调换其中5厘米长的那根小棒,有几种换法?用手势比划一下,换成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分别是什么样子?⑤第(4)组如果调换其中3厘米长的那根小棒可以吗?这样的话又有几种不同的换法,你能想象出把3厘米的这根小棒分别换成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的时候三角形的形状吗?

朴素的习题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所以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知识中的潜在价值,适当拓展习题的深度和广度,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层层深入的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高度,为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铺就“绿色通道”,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总之,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建立多维目标,努力挖掘课堂练习的广度和深度,切实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

三、鼓励实践操作,形象与抽象思维紧密衔接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消化、贯通。让学生在触摸中感悟、理解、归纳、建模。

如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引导的:

1.先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1分硬币,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它,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它的厚度。

2.再请大家迅速地从右手手指中抽去这枚硬币,然后仔细观察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期间,有小学生眯起了一只眼睛)

3.教师伺机追问:老师看到刚才你的小眼睛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你为什么要眯起一只眼睛来看?

4.请你看半分钟,把这个距离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脑海中。(至此,学生已经对毫米这一单位量形成了鲜明的表象,有了独特的体验。然后老师再明确提出1毫米的概念:刚才同学们脑海中留下的一分硬币的厚度,它大约是1毫米。)

5.除了一分硬币外,在生活中哪里还有1毫米的物体。(再次结合生活提取1毫米的表象,深化巩固1毫米的“量感”)

长度单位的表象,是学生理解物体长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把表象建立与学生的感知相结合,加深对长度单位的体验,形成鲜明表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奠基。

四、改革课堂评价,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的过程中,评价不同学生学习数学行为、态度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标准不统一,充分体现“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追求人人成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被表扬所驱使,一味地为表扬而学习。因此,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1.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学生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运用自评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改进自我。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4篇

“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应做到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理进行评价等等。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教学的保障

1.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新奇度

也就是说一定要新鲜、有趣,具有吸引力。例如生动有趣的故事、精彩的录像视频等等效果都不错。

2.情境要有现实性

也就是说要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尽量使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素材。在上第二册的统计内容的第一个课时《组织比赛》,我用的是课本中提供的跳绳、踢球、踢毽子和套圈几个项目,可最后发现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后来我就把课题改成《秋游》让学生讨论去世界之窗、欢乐谷、海上田园或锦绣中华中的哪个景点,学生在观看了这些景点的部分介绍后马上兴趣高涨了。

3.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案例:《分数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

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啪”

师: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指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

生:(不由自主地)半个。

师:对,半个。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

(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师:请刚才上去写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表示方法好吗?

……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老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导入和展开所借助的情境自然流畅,所提供的材料又能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规律。

4.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上课的时候,老师拿着一捆36本的课外读物,从容地进入课堂。

同学们在猜想:老师要让我们看课外书了。

师: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说说看,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了?谁分得少了?结果分完没有?

本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开始自己去猜想、思考与尝试,各自进入了探究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同时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再经过新一轮的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合理的活动教学,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教学

1.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予以点拨、指导,绝不能放任自流、流于形式。

2.选择、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若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影响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即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有争议时、方法多样时、新旧知识比较时。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对方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达到表达过程有条理;四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五是学会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三、及时、适度、多样地评价学生,达到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深知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优越性,但在今天的农村小学教育中,用的是新课改的教材,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却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相差甚远,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求,还有应试教育中的“唯分论”。我认为,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究,下面将从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展开论述。

一、充分备好小学数学课

我认为要备好小学数学课应该从备教材和备学生两方面进行,两者缺一不可。教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一种文本体现。作为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整套教材,才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准确地把握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了解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性格特征、智力类型等方面。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将备教材与备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最优化。

二、认真呈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备教材与备学生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达到最优化的基础,认真呈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关键。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由课题导入、新课讲授、课堂评价、作业设计这四个环节组成。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导入课题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导入课题主要是要将学生由无意注意状态转移到有意注意状态中来,由于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学科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情景的创设应具有可行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在确保创设的学习情景可行的前提下,创设的学习情境要具有现实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新课程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走进生活去体验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给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有利于课题的导入。而高年级学生则对富有挑战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2.新课讲授应多元化、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转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组合。新课讲授应多元化,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探究、学生合作交流组成。教师讲授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课堂自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在师生探究活动中,既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又可以让学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对于农村教育教学而言,绝大部分教师把学生合作交流当成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摆设,使学生合作交流不能在课堂中有效的体现出来,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师应建立有效的学生合作交流方式,体现教学的民主。

3.有效的课堂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以及解题过程等一切学生学习的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肯定与指导、纠正。要达到更正学生的错误,促进学生的提高,而又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让学生有一种乐于接受的情感体验。

4.合理作业设计,提高学习的效率

作业设计分为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由于时间限制,数学课堂练习应该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态度为基础,设计一些比较基础性习题以达到一个巩固的作用。

首先,作业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其次,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多样性,考察内容全面,考察难度要递进,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