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项目编号:16wsk14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8-0011-04
期的水环境治理资金不足,严重影响到水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推进,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使得政府财政支出捉襟见肘,建设投资不足制约着温州水利建设的发展。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典范,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融资模式,近年在国内风生水起。PPP 项目融资模式,可以使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到水环境治理项目中,吸收私营部门在投资和建设中更加有效率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符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方针。PPP 融资模式公私双方形成互利合作的长期目标,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据温州市发改委统计,截至2016年8月,温州共推出3批104个PPP项目,总投资达到2 300亿元。其中签约落地19个,范围涵盖市政、交通、水利、公共服务设施等多个与民生关联较强的领域。目前温州市列入国家、省PPP项目库数量居前位,2015年全市分别有8个、17个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第一批、第二批PPP项目库,入库项目数位列浙江省第一。有27个PPP项目列入省发改委第一批PPP项目库,总投资1 28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3.3%和30.5%,项目数和总投资均居全省首位。有8个项目列入省财政厅第二批PPP项目库,数量居全省第三。同时,已建立一批PPP咨询服务机构库,助力PPP项目实施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
一、水环境治理项目PPP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应用优势分析
作为公共产品的水资源原则上是由政府买单,是一项公共建设服务。但是,政府财政资金有限,水环境治理遇到资金瓶颈,而大量的社会资本又找不到投资方向。通过水环境治理建设PPP项目模式,将社会资本与水环境治理进行有效对接,显现以下优势:
1.有效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实现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水环境治理投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大、投资周期长、投资收益回报慢,加之地方政府债务高居不下,没有足够的财力保证治理投入。水环境治理公共需求强烈,为解决公共需求与资金之间的矛盾,公共部门需要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适当环节引入多元化的PPP模式,以加快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满足公共需求。通过引入私人资本进入到水环境治理领域,将私人资本天生的竞争属性带入到垄断领域,利用竞争机制给项目的设计、建设以及运营等环节带去创新的动力。利用私人资本专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提供质量更高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又能提供许多创造性的增值服务,给项目带来了更多增值收入的机会。
2.降低项目建设运营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对于私人资本而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资本的天性。水环境治理项目PPP模式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可以充分利用私人资本逐利性这一特性,将建设、运营管理的某些环节交由私人资本,赋予其极大的自主性,激励私人资本制定最有效率的建设方案、运营管理制度,降低一般建设费用,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在PPP模式下,在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私人部门为了实现投资的最大收益,维护自己的商业信誉,私人部门必定会具有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的内在动力。同时,私人资本所具有的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等优势能够为其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风险分担比较优势分析
水环境治理项目通过引入 PPP 模式,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达成协议合约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营水环境治理项目,各自发挥自身具备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能够解决水环境治理项目投资不足、风险各自承担、项目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公私合作双方能够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形成互利的共同目标,参与各方虽然不能达到自身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总收益却是最大的,在总收入最大的前提下,参与各方达到“投入-产出”的最佳比,这符合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运营的宗旨。水环境治理项目引入PPP公私合作建设运营模式,公私双方实现协同管理,项目总风险水平比公私双方单独投资有所降低。事实上,公共部门在政策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而私人部门则在降低工程造价、降低建设成本、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公私双方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各风险在公私部门间实现最优对应后,整个 PPP 项目就达到了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二、水环境治理中PPP模式的运用
(一)PPP模式在水环境治理中的运作形式
将PPP模式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其典型模式有:托管运营、BOT(建设-运营-移交)和 TOT(转让-运营-移交)三种。
1.托管运营模式。在保证水环境治理项目所有权公有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合同和服务合同形式委托私人部门参与设施的运营。管理合同可以减少政府对项目日常管理中的干预,民营企业在设施管理中更加具有自,完全把水环境治理项目运营中的权利和责任委托交给私人部门。服务合同主要是从社会资本方吸取一些成熟的技术和专业经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在管理合同模式和市场机制的保障下,民营企业是纯粹的运营主体,使得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管理合同模式中,政府在运营期间的支出和服务费相对稳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小,收益率较低。管理合同模式因为只是将项目运营管理外包给专业部门,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
2.BOT 模式。BOT,是指政府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自行筹集项目资金,按照政府意愿及要求建设合同中规定的项目。合同存续期内设施的运营和维护由投资者负责,可以通过一定的费用收取,来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水环境治理运用BOT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对政府而言,BOT项目最大的好处在于吸引社会资本,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政府通过将“特许经营权”出让给企业,让企业取得特许经营权带来的收益,政府在特许经营期内以污水处理费或者财政补贴来分期支付资金,减少了财政支出。对企业而言,由于有政府污水处理费或财政补贴做担保,降低了BOT项目的风险而且投资回报稳定,也为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增加了可靠性。表面上,BOT 项目由于民营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民营企业成本的收回及利润的取得来源于对居民和政府的收费,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总成本会增加。但由于民营企业固有的优势,能提高项目建设、运营效率,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所以说 BOT 项目实际成本增加与否是政府和私营部门两个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与其他几个模式相比,无论是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运营成本,私I企业都要比公共部门低。
3.TOT 模式。TOT模式,指的是由政府建设水环境治理设施后,聘请第三方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然后以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投资者出让特许经营权及相关资产,社会投资者在得到相关设施所有权和获得特许经营权之后,成立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经营管理。在合同期内,该公司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的权力和责任,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的利润则是通过收取污水处理费来实现。在合同期届满后,投资公司将水环境治理设施无偿地转交给政府部门,结束双方合作。从根本来讲,TOT 模式是民营企业承租水环境治理设施,一次性向政府支付租金,再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向政府和公众收取费用,在租赁期满,将设施移交给政府的一种形式。TOT 模式下,政府不仅可以全部回收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营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经营公司而言,中标接手的是已经全部建设好并且能够正常经营的项目,不存在建设期面临的风险,虽然 TOT 模式下的投资回报率会比 BOT 模式要低,但仍具有较大吸引力。TOT 模式的关键在于设施出让前的资产评估,计算出恰当的投资回报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暗地里向社会资本输送利益。
(二)水环境治理中PPP项目实施过程
一个水环境治理PPP项目自立项到合作期满往往有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整个实施过程需经历立项、招投标、谈判、履约四个阶段。
1.立项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根据水环境治理需求计划列出拟建项目清单并向社会公布。私人资本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和兴趣,向政府提出以PPP方式建设某项目的建议,并申请投标或表明承担该项目的意向。政府则依靠咨询机构进行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根据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决定采用何种方式。
2.招、投标阶段。如果项目确定为采用PPP方式建设,则首先由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招标广告,然后对报名的私人机构进行资格预审,从中选择数家私人机构作为投标人并向其发售招标文件。投标人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前向招标人呈交投标书。招标人开标、评标、排序后,选择前2―3家进行谈判。
3.谈判阶段。选定几个备选的投标人后,政府委托的招标人要依次同他们进行谈判。商讨政府和PPP项目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决定双方的风险和回报。成功则签订合同,不成功则转向下一个投标人。有时谈判需要循环进行。
4.履约阶段。这一阶段涵盖整个合同期,又可以分为建设阶段、经营A段和移交阶段。PPP项目公司是这一阶段的主角,承担履行合同的大量工作。良好的特许合约可以激励PPP项目公司认真负责地监督建设、经营的参与者,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水环境治理项目PPP模式风险分担和规避
PPP项目投资金额大,时间长,不同项目间的差异较大,常常无先例可循,所以PPP的风险也较大。风险的把控有两种途径:规避或分担。规避指通过一定的防护措施降低不利情况发生的概率;分担指事先约定不利情况发生下损失的分配方案。PPP项目中对风险的把控,是合同的重要内容,通行做法是:谁最能控制的风险,其风险便由谁承担。
(一)风险分担
风险类型及分担比例见表1。
(二)风险规避
1.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提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提高项目的针对性,采取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化解技术和资金风险。加强和完善项目招投标工作和合同管理工作,选好施工单位,化解工程风险和外部协作条件风险。实施工程监理制度,化解技术、资金和工程风险;完善工程管理制度,用严格的制度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2.利用保险等措施规避风险。社会资本方应当充分妥善利用保险应对措施分解风险。建设灵活的调价机制解决边界经营条件风险、最低需求及其他非社会资本经营可控风险。最低需求量的风险不是按预测数量直接加以考虑的,应当考虑社会资本方应当化解一定的需求下降风险,故最低需求量按预测量的70%加以计算。
四、PPP模式下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考核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中,严谨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是政府方维护公众利益、监督企业切实履行对应职责和义务的必要手段。
(一)绩效考核方案设计要点
1.明确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水环境治理绩效合同服务一般应同时对项目合作范围内的水质、水量、防洪标准、设施设备维养、水体视觉卫生,以及水域岸线管理等常规内容进行绩效考核,同时可结合项目特征和特殊需求设置其他考核项。其中,水质和水量标准应充分结合地域、时间和地方需求等个性化因素。针对每个考核项应设置详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得分标准,这是整个绩效考核方案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2.应将常规考核与临时考核相结合。考核方法上,可将常规考核与临时考核相结合,以及将技术考核与公众反馈相结合是两条应坚持的基本考核方式。此外,对于流域治理,还应考虑设置监控点与监控断面相结合以及干流考核与支流考核相结合。
3.要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绩效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依据和手段。一来绩效考核结果应当与按效付费相关联,是按效付费的依据。二来关联比例确定应体现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原则,是实现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有效手段。需注意的是:考核周期内的政府付费既可全部也可部分与绩效考核结果关联,具体应视治理客观难度确定,而不是“一刀切”。绩效指标评价将影响政府补助金额。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绩效指标考核体系见表2。
PPP是水环境治理的有效模式,能够将水环境、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也使政府转变角色,从重投资、重建设转变为重购买服务、重过程监管,不仅是“招商”,更是“招智”。尽管PPP受到了广泛的推祟,但PPP模式能否在推动环保企业去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参与到社会的投资中发挥作用,仍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X
参考文献:
[1]周正祥.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09).
[2]郑巧凤.温州市瓯江口新区土地开发PPP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8).
[3]张蓓佳.新常态下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新方向:与PPP模式的集成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6).
[4]赵宝庆.水污染防治项目PPP模式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5]王仙君.PPP模式下水务行业投资的风险及其管控[J].经营与管理,2016,(01).
――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
东莞,地处岭南水乡,依水而居,因水而兴。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沛的水资源,助力东莞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出口加工制造业为主,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与此同时,也给当地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003年以来,东莞以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东莞运河整治为重点,掀起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大幕,先后建成37家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258.5万吨/日)和1500公里的截污管网,取得了初步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的阶段成效。但全市水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明显改善。今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涉及东莞市的有6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与水环境有关,包括因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污水处理效益。
与地上污水处理厂建设相比,埋入地下、穿街过巷的截污管网特别是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堪称水环境治理的“硬骨头”,既是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痛定思痛,迎难而上。东莞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明确表示,首战要将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作为主战场,全力打好东莞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翻身仗,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率先迈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东莞市截污次支管网建设目标,到2018年年底前新建截污管网不少于1800公里,争取新建管网达到2500公里;到2020年再新建500公里以上管网,基本实现全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人民期盼,发展要求,全力治水
2016年11月11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水污染治理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2017年1月16日,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现场会召开。
2月17日,市委召开东莞市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进度约谈会。
3月3日上午,东莞市召开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推进大会,水环境治理工作被列入十大行动计划。
3月16日上午,专题调研水污染治理有关情况,听取市环保局工作汇报。
4月13日上午,赴大岭山镇现场督导水污染治理工作。
4月24日上午,东莞市召开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动员大会;下午,召开东莞市“两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现场会。
……
短短半年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亲自出席和参加的环保会议或活动,就达8次之多,而且逢会就提水污染治理,特别是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这项工作在市委书记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绿色’是一切发展的底色。当前,水污染问题是东莞市环保工作的突出短板,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生活各方面,坚决打赢全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为我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对东莞人民负责,对东莞发展历史负责,对东莞投资环境负责。”
在市委书记心中,水污染治理不仅是攻坚战,也应是歼灭战。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不推卸、不躲避、不畏难,勇于担当,正面问题,积极应对,攻坚克难,全力完成水污染治理任务。
“水环境治理是民生大事,要从截污、清淤、活源、修复等方面系统推进。重点难点是截污,截不了污,其他工作无从谈起。而突出问题就在于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进展缓慢,必须分解项目包、明确时间进度和责任人,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对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市委书记了然于胸、态度坚决。
对东莞人民负责,对东莞发展历史负责,对东莞投资环境负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成为东莞市委、市政府在调研基础上推出的首个系统性重点工作,也被纳入东莞市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其中,2017年新建成5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被确定为今年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
水污染防治工作,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2017年1月13日上午,东莞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共有19个代表团的代表分别以十人以上联名向本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做好污水治理方面的议案。
如此众多代表团对一项工作提出相同议案,这在东莞人大工作史上十分鲜见。最后,19件议案合并为1件议案――《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持续改善我市水生态环境的议案》,通过大会审议,并由市人大常委将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5月16日,一场名为“水――生命之源”的环保征文大赛,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士展开。大赛得到热烈响应,人们结合当前东莞治水行动纷纷撰文投稿,或直抒胸臆,或建言献策,表达对美好水乡的期盼、对治污治水的支持,兴起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和支持治水的热潮。
顺应时展潮流,满足人民群众期盼,东莞背水一战!
挂镇督导,定时约谈,落实责任
2月17日下午,东莞市委小会议室,一场特殊的约谈会正在进行。
约谈人是市委书记,被约谈对象则是来自道颉⑸程铩⒊ぐ病⒒平、石龙、横沥、东坑等七个镇的镇委书记(镇长),约谈的主题就是各地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进度问题。
副市通报全市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情况及被约谈镇存在的问题,七个镇街作了书面检讨发言后,市委书记讲话。
“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被约谈的镇,千万不可低估市委、市政府治理水污染的决心。”
“镇街不论有多少客观理由,都必须认识到,时间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但结果却有不同,归根到底还是重视不够、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措施不力。”
“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研究、靠前指挥、统筹推进;分管领导要明晰责任,协调推动;直接负责的同志要集中精力、高度负责,扎实抓好具体工作落实。”
……
言者情真意切、有的放矢,闻者痛定思痛、立行立改。这场约谈,既是对七个被约谈镇的鞭策,也是对所有镇街的警示。
按照要求,各镇街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进度,每十天一次内部通报,每月一次对外公布,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对排名末尾镇区,进行不同级别的约谈。
“要牢牢扭住跨镇街河流治理这个牛鼻子,做好截污和治污工作。”4月13日上午,市委书记的身影出现常平镇石马河畔。在肯定当地治水工作成效的同时,他指出常平镇在水污染治理上要快速推进截污次支管网等重点工作,做到科学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强化协同治理。市治水指挥部要优化流程,强化服务,特事特办,确保不因程序问题耽误工作进度。
“截污管网设计一定要科学,不能因为设计不合理,建成后产生新的问题。”4月6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赴大岭山镇开展水污染治理督导工作。在现场听取大岭山镇截污管网规划建设关键细节工作汇报后,他强调要坚持高水平科学引领、高质量工程建设,部门、镇街要用心研究、抓好落实,努力提升城市内涵。
“要进一步增强打赢治水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做、提前做。” 3月30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潘新潮来到横沥镇督导水污染治理工作,并在横沥镇管网穿越广深铁路段等地现场研究解决问题。
“要倒排建设时间表,做好跟踪落实;要坚持上下联动,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5月9日,市政协主席姚康在麻涌镇现场督导中心大道污水管网施工进展情况。
……
为强化治水责任落实,东莞市建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常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负责挂钩督导镇(街道、园区)水污染治理工作制度。按照每月一督的工作要求,采取实地调研和座谈协调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督导。
上下同欲者胜。市领导挂镇督导制度的实施,营造了上下共治、全民治水的良好工作氛围,有利于高效解决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一步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此外,市环保局安排6个督导组,由局领导带队分片、定期对各镇街开展督导,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有奖有惩,严格问责。“要通过这场攻坚克难工作,发现哪些干部敢于承担,冲锋在前;为打赢这场攻坚战,哪些干部披坚执锐,勇往直前,全力突破;从而去考察干部,去发现干部。” 1月16日,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现场会上,市委书记的话振奋人心。
深化推进之基――农业水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通过堵疏结合、治转并举和机制创新、示范引领,我省农业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面深化农业治水促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
生态环境“紧箍咒”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立农发展理念逐步确立。新世纪以来,因传统农业粗放式发展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日趋凸显,局部地区逼近甚至超出了生态环境容量,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削弱了农业再生产能力,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活环境与品质。因此逐渐成为城乡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日益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和检查视察的重点选题,也时常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焦点。在问题倒逼下,从各级农业干部到农业生产者、从社会共众到农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逐步觉醒并不断强化,尤其是经过“五水共治”下全面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一年多来实践的洗礼,“发展不讲生态,我们的一切努力最终都会归零,讲了并有了好生态,发展没有天花板”,已日渐成为发展农业的共识。
农业治水“组合拳”全面开打,农业面源污染势头有效遏制。一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从个体分散化的排泄物处理提升到整体区域性的过载调减和生态化治理,2014年全省共关停或搬迁养殖场户7?郾46万个,调减生猪存栏565?郾88万头,整治提升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场8089个。41个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全部动工建设、已建成运行34个。二是肥药双控减量治理,通过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应用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氮肥使用量减5?郾3%,化学农药使用量减3?郾7%。三是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推进农牧结合、生态消纳试点,推动种养殖业污染防治的互促共进,共落实沼液生态消纳地661?郾5万亩,新增沼液利用513?郾8万吨。
治水倒逼“推进器”效应日渐显现,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提速。一是加快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两区”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441个、面积571?郾8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42个、面积360万亩,“两区”已成为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建设主阵地、主抓手和主平台。二是加快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投入节约、生产清洁、循环利用、产出高效的“千斤粮万元钱”新型农作制度模式不断涌现,累计推广面积204万亩;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积极推进,设施化栽培、喂料、灌溉蓬勃兴起;“三品一标”农产品的产地面积达到1560?郾87万亩。三是加快促进经营方式转变。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48%,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壮大,促进了污染治理的外部监管要求内化为主体的自律行为和自觉追求。
转型发展“大平台”得以新兴构建,高效生态农业再启新征程。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已建成省级示范县17个、示范区88个、示范主体101个,创建了一批示范乡镇和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示范带动格局。在此基础上,2014年以“五水共治”全面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为契机,成功争取农业部将我省列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试点省,省政府与农业部签署了共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合作备忘录,在更高、更大平台上拉开了我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序幕。
深化推进之急――农业水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省农业治水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一定成效,但只是初步的阶段性成果,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和生态风险依然突出,新形势下持续推进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
认识上有松劲畏难情绪。少数地方和干部对治理存有临时性的上级行政任务的观念,认为经过大力度的关停搬迁养殖场户,治理的“重头戏”已落幕,可以歇歇气、缓缓劲了,没有充分认识到后续治理和依法监管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个别干部对农业水环境治理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同向一致性认识不足,认为治理就是关停,就是做“减法”,机械地将其与保供给、促增收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治理的生态化提升更需要做“加法”。部分干部觉得生态化治理提升财政投入大、监管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存在简单化的重关停思想。
治污上任务还十分艰巨。保留下来养殖场的生态化治理刚起步,其中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1?郾1万余家,治理的任务较前期更为艰巨;年存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生态治理也需加快推进。我省耕地资源短缺、复种指数高、经济作物和高产作物多,加上农业劳动力成本高、对化肥农药依赖性强、社会化服务培育不足,制约了肥药减量使用技术覆盖率。尽管开展了在投入品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利用试点,但可复制推广的回收处置机制尚未有效形成,随意丢弃问题还较为突出。
保障上资金技术投入显不足。资金投入上,畜禽养殖禁养区关停搬迁及生态化治理、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所需资金投入大。据估算,到2017年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投入资金118?郾5亿元。但省级未设专项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投入压力大,加上当前畜禽养殖业处于盈亏临界点,养殖主体治污投入积极性不高。技术支撑上,沼液资源化大循环利用或工业化治理投入及运行成本较高,适宜各种规模、先进适用、成本可行的治理技术模式缺乏。养殖场生态化治理技术标准、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增效核算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部分地方缺乏政策引导和服务,退养户转产转业就业不够充分,存在走老路、重新养殖的可能。
转型上倒逼态势进一步强化。当前农业发展受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倒挂、“黄箱”政策接近上限这两个“天花板”的挤压,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受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这两道“紧箍咒”的制约,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增加;受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本加速流失的影响,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这都是对包括农业治水在内的农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硬约束、新常态,亟需在治水促转型中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深化推进之要――农业治水促转型的实践要旨
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围绕加快绿色农业强省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坚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不动摇,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为主引擎,建立完善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力争到2017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继续减少,畜禽粪便与死亡动物、农作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全面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应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做到“四个统一”:
正确处理好“行政推”与“依法治”的关系,把行政强势推动与全面依法治理有机统一起来。打好农业治水攻坚战和转型发展持久战,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也离不开法治的规范与保障。要切实摒弃临时性、命令式的治理思维,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依法明确治水相关各方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加快建立健全形成法律约束、政策支撑、市场化运行有效衔接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正确处理好“转方式”与“调结构”的关系,把转变生产方式与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统一起来。农业治水促转型涉及农业各区域各产业,既需要转变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需要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以产业区域布局生态化为先导,进一步优化调整种养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依托优势农产品、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布局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生产全程清洁化,依法规范投入品使用行为与方式,强化排泄物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
正确处理好“保生态”与“促发展”的关系,把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有机统一起来。要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现有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前景,全力构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优势鲜明、集聚集群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要以农产品质量放心县建设为抓手,加快提高“三品一标”和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和到位率,全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保障有力的绿色生产体系;要加快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力构建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绿色经营体系,促进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正确处理好“小循环”与“大循环”的关系,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要立足和加强县域统筹,科学布局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体系建设,合理配置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收集处理、沼液配送利用、有机肥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实现综合配套、区域多级大循环;要谱好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的协奏曲,科学促进主体增收、产业提质、区域协调一体发展,实现钱袋子米袋子菜篮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坚持写好农业全产业链和多功能性开发融合的大文章,由单纯地在田间生产上想办法转到面向整个产业链拓路子,实现农业接二连三、产业链大循环。
深化推进之举――农业治水促转型的对策建议
“五水共治”是保生态、促转型、惠民生的总抓手,加强农业水环境治理对于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必须切实建好、用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这个大平台,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把农业治水促转型工作引向深入。
注重强化规划引领,提升战略地位。深化农业治水促转型,规划是先导。要在积极推进农业治水的同时,认真对接并谋划制定好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进一步增强治水促转型工作的前瞻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要把农业治水的任务编入全省农业“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立农、生态优先的理念作为规划编制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作为农业转型发展实践的一个重要遵循贯穿始终,各专项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该规划,确保治水促转型在战略上有地位、任务上有安排、行为有遵循、绩效上有评估。要把优化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纳入规划,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结构。
注重强化治污攻坚,解决突出问题。围绕解决畜禽排泄物污染这个突出问题,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全面完成存栏5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提升和达标验收,全面完成禁养区养殖场(户)关停搬迁扫尾工作,全面完成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并正常运营,有序组织做好散养农户污染治理,确保污染存量大幅度减少。高度重视和关心退养农户生产生活,以退养转产、转移就业、社保保障为重点,统筹抓好服务工作。围绕推进肥药减量使用这两个难点问题,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通过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和推广大配方,推进配方肥落地和减量施肥技术到位,加快有机肥料应用,扩大以缓控释肥为主的新型肥料试验推广,提升肥效;通过高效环保农药替代、绿色防控技术、统防统治措施,促进农药减量增效。围绕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这项新任务,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加强监测预警,严防河泥、工业污染等外来污染源对耕地的污染,实施一批重点区域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工程,力争到2017年基本消除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扭转农田污染加重的趋势。围绕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包装物及农膜的回收处理工作,深入实施田园清洁化行动,深化回收处理机制建设试点,加快推广成熟经验,力争到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省基本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回收处置。
注重强化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能效。深化农业治水促转型,推动发展是目的。坚定不移地抓住稳定粮食生产这项重要基础任务,大力创新和推广稻经轮作、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等“千斤粮万元钱”新型农作制度模式。坚定不移地以农业两区为主阵地,以全产业链发展为重点,加快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制定实施两区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把两区建设成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主平台和示范区。坚定不移地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生态畜牧业,深入实施湖羊、“两头乌”猪、蜜蜂等特色产业振兴计划;深化茶叶、水果等转型升级,启动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计划。充分发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功能,深入发展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坚定不移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力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效应和组织化优势,着力将污染治理的外部监管要求内化为防治污染的组织化自律行为,内化为清洁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的内生性自觉追求。
注重强化技术服务,促进生态循环。深化农业治水促转型,技术服务是支撑。一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针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瓶颈和主体需求,依托省“三农六方”科技合作平台,定向研发成本较低、适用性强的科研项目,如畜禽规模养殖排泄物工程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秸秆、废弃包装物及农膜资源化处理技术,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技术等。二是加快集成推广步伐。深入总结和集成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模式,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积极开展农业节水行动,实施百万亩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推广雨水回用、节水灌溉和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措施,合理安排耕作栽培制度。三是加强服务设施和组织建设。科学布局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开展培训、实地指导、现场观摩等形式,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新型农作制度模式。加快培育组织规范化、服务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注重强化示范创建,引领点面联动。深化农业治水促转型,示范带动是标杆。按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要求,全力抓好“十百千万”生态循环示范工程创建。一是抓好市、县(市、区)的整建制示范建设。即在湖州、衢州市和桐庐等16个县(市、区),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编制整建制推进实施方案,重点在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做出亮点,形成特点,形成常态化运行和监管机制。二是抓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集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将农牧结合、水旱轮作、废物利用模式和养分替代、肥效提升、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推广应用于示范区,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集中展示区,力争三年建成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三是抓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设。以在县域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中起支柱作用的种养配套企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畜牧业全产业链合作社(企业)等为主体,以标准化设施、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创建内容,推进主体小循环体系构筑。到2017年,建成示范主体1000个、生态牧场10000个以上。
为贯实市委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部署,做好全区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生态城区、现代成华目标,坚持发展战略,从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环境问题入手,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整治城市容貌,优化城乡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彻底消除“脏乱差”,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治水平,为全市城乡环境实现“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目标增光添彩。
三、工作重点
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狠抓重点难点,打造特色风貌,提升居民素质,建立长效机制,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
(一)完善规划体系,坚持科学施治。
按照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规划,制定8项分类规划,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以规划引领治理工作开展。
(二)深化“七乱”治理,清理盲点死角。
继续加大“七乱”治理力度,切实做到出现一处治理一处,彻底清除盲点死角。
(三)全面整治“三烂”,提升市容秩序。
⒈集中整治“三烂”现象。
⒉进一步强化环境卫生管理。以“干干净净”为环卫作业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坚持第三方测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对专业公司的监管指导,对招标作业期内综合测评成绩(按市级测评成绩60%,区级测评成绩40%的标准)排在最后两位的环卫公司严格实行淘汰制,禁止其参加下一轮招标。
⒊切实加大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道路、城市公园及城镇休闲场所等人流量大和人群聚集区域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工作力度;启动垃圾分类收运试点工作,提升城区环境卫生质量,争创“全国最洁净城市”。
⒋深入开展临街立面整治。以“清清爽爽”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容貌管理水平,落实商招店招设置管理标准,打造规范化、景观化、特色化、现代化的都市店招;进一步健全商招店招、霓虹灯管理机制,强化应急处理办法,充分利用数字化城管手段,加大管理力度;继续加大力度清除“牛皮癣”,整治不规范遮阳挡雨设施和违规户外广告,争创“立面最清爽城市”。
⒌继续加强市容秩序监管。以“整整齐齐”为工作目标,拓展数字化管理手段,加强对主次干道、过街天桥、商业集聚区、卖场、旅游景点、城郊结合部市容秩序的监管;坚决取缔违章占道烧烤摊点,查处违规焚烧垃圾行为,加大对出摊占道、游动摊贩、“鬼饮食”、乱牵乱挂等现象的执法力度;实施占道经营疏堵结合整治试点,先行在建设路街道、双水碾街道实施便民夜市试点;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争创“市容秩序最规范城市”。
⒍进一步强化城市道桥设施管理。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积极制定行业专业发展规划,提升信息化管理及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维护专业水平,进一步深化快速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城市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定期检测、日常巡查和养护维修,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加强建管对接,规范移交接收工作。加大对主次干道、快速通道和主干道骨架路网的病害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道路平整,设施齐全,排水通畅。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承载力。
(五)深入开展风貌塑造,提升城乡形象。
⒈打造特色街区。深入推进中心城区特色示范街区打造工作,对建设北路一、二、三段、双林路、双龙路、建设南路、建设巷、建业路、一环路(新鸿路口至建设北路路口段)、蜀都大道成华段、二环路成华段进行立面改造。
⒉整治违法建设。进一步强化主要出入城通道周边违法建设整治,拆除影响城市景观的违法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严格落实违法建设发现报告机制,对新增违法建设应及时发现报告,做到涉农区域违法建设自开始修(搭)建到发现报告最迟不超过48小时;背街小巷占道装修现象发现报告最迟不超过24小时;主街干道违法建设现象发现报告最迟不超过12小时。
(六)着力深化大气环境治理。
⒈切实加强扬尘整治。强化扬尘污染各环节的监管,大力实施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挡(降土)“三大工程”;积极推进运渣车监管;加快入城通道洗车场建设;严格各类建筑工地和已征待供土地的管理;大力推行科技治尘措施,有效防治扬尘污染。
⒉拓展燃煤污染整治和油烟控制。采取严格措施,加大对燃煤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深入落实责任,加强对绕城高速环线以内禁煤区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控制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强化执法和巡查工作,防止问题反弹。
⒊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行“走道式”秸秆还田、田边地角就近堆沤还田做法,同时开展秸秆禁烧区域联防联控,降低焚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
(七)切实开展水环境治理。
⒈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省、市饮用水源保护要求,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自来水二厂、五厂取水口上移工作。饮用水源地启动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作。
⒉加强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一是继续开展河道乱污治理、下河排污口治理和雨污分流工作,加大管网纠错工程和排水管网建设力度。二是依法加强企业排污监督管理及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日常监管,严格做到达标排放,使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的达到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直接排入河渠的达到地表水排放标准;居民生活污水进入市政污水管网,逐步清除现有污染源并杜绝出现新污染源。
⒊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乡水域环境管理水平,努力实现河道“水清、岸绿、景美”。
四、有关要求
(一)强化领导,履职到位。
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强化执行力,做到提高目标、再加力度、再鼓劲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区级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要充分重视治理工作,主动出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协同配合,形成工作整体合力,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二)健全机制,强化措施。
区级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要一手抓专项治理,一手抓长效机制的建设,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成效并能够长期保持;要紧密结合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积极宣传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强化检查督导工作;要着力建立经费保障和稳定投入机制,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行政和事业经费及专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三)加强宣传,注重引导。
区级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要继续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开拓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舆论宣传,营造更加浓厚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区级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每年至少举办1次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规范不文明行为,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严格督查,奖惩逗硬。
严格执行《成华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网格工作手册》,明确各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责任,以明察暗访、定期检查、集中检查等方式,切实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促检查,确保相关单位及包片人员履职尽责。通过“日巡查、周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定期对各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考核情况进行排名、年度总评。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要责令整改,进行风险预警;对行动迟缓、整改不到位和不予整改的,要严格问责;对工作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奖励,进一步促进有关单位在治理工作上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饮水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管道施工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safe drinking water among the perfec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heavy and difficult to carry out in-depth inquiry, improve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management is to ensure their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the key. Expand on this aspect of the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drinking water among the U-PVC pipe works for Analysis, aim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mprov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technologies play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Keywords: drinking water project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ipelin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为了更好的解决我国目前饮水安全质量问题,改善苦咸水、高氟水、污染水以及血吸虫病区的现状,相关的安全饮水工程将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重点,力求真正意义上全面的改善目前的情况,为所有居民都提供达到安全饮水标准的生活用水。根据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安全饮水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其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全面的落实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政策,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更加安全的用水环境,并且改善施工技术当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更好的推动其进步和发展。
管材的选择
近几年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饮水安全工程管材的制度规定,推行使用绿色环保的优质管材,保证其材质没有腐蚀性、不易生锈、没有渗漏并且不易结垢等等,而这样的举措,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施工过程当中对环境的保护性,解决了自来水管道系统当中的极为容易发生的二次污染问题。而由于新型塑料类型以及塑料复合类型管道材质极为优异的卫生性,所以诸如聚丙烯管、聚乙烯管、聚丁烯管、铝塑复合管以及U-PVC管等在最近的几年当中得到了相当迅猛的发展,在此当中尤其是U-PVC管道,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不仅重量轻、不易结构、不易生锈,内壁极为光滑,并且其水力的相关条件更是其他材质的管道所无法比拟的,不会产生管道当中常见的二次污染问题,更为重要的一点,U-PVC管道价格相对而言比较便宜,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的原因了。
水环境的治理措施
水环境的治理,不仅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制定规定条例,更需要当地的居民大力配合工作,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下文将着重的分析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
首先的一点,需要建立其水资源环境的管理组织,全面的对水环境情况进行政治和改善,尤其是针对其中的重点问题,制定相关的、有针对性的管理规划纲要,以实际的措施来加强对水资源安全的统一协调管理;第二点,加强相关部门单位对水资源环境的监测,真正意义上控制污水的排放,并且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来有效的监测河水以及地下水的水质成分变化,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针对于各个企业的排污情况,还需要严格的遵守国家关于这一方面的规定,将国家制定的降耗减排精神真正意义上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通过污水的相关净化处理,来从源头之上减少污染和有害物质的排放,给居民的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第三点,加强对人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水资源安全的意识和观念,将控制污染的思想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内心当中,并且加强其保护水资源环境健康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四点,在有相关条件和设施的地方,建立一些相关的设备,例如集涝池或者小型的池塘、塘坝等等,以这样的方式来储存地下水,进而达到逐渐的改善地下水以及河水水质的目的和效果,达到整治的最终目标。同时,这样的方法也可以使地表的水能够渐渐的向地下进行渗透,并且和地下水进行融合,导出并且置换深入到地下的一些污染物质,而再经过人工的相关技术手段的处理,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整治水环境污染的效果和目的。
U-PVC管道施工技术
根据上文针对管材的选择以及治理水环境的相关措施方案的分析探究,可以对饮水安全工程有着一个大致上的了解和掌握,接下来将针对U-PVC管材在饮水安全工程当中的施工具体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探析,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其施工当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阐述,力求加强实际当中的操作和应用。
3.1施工之前的技术准备
在正式的施工开始之前,应该对施工的实际情况有着熟悉和了解,对施工图纸的相关内容应该明晰,并且准备好施工相关的机械工具。此外,还需要按照管道的标准以及验收当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规划,一般的来讲,管道和管件因该根据施工条件的特点和实际的要求等,来进行配套的异径、等径以及三通等关键,这样才能使施工的质量得到最佳的保障。
3.2沟槽挖掘
在沟槽的挖掘当中,应该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特点,准确的掌握好供水的距离、居民的居住分散情况等,按照设计供水管的网络分布,沿着公路或者是河沟来进行建造,同时,根据地势的情况,对每一户用户来进行分布式的供水。每次沟槽挖掘长度,应视交通流量,地形及管径大小而定,一般在市区不得超过300公尺,在郊区不得超过1,000公尺,如挖至横街或住户之前,应拦置铁板或厚木板,其厚木板应能安全通过车辆、行人为准。遇到与其他埋设物交叉或接近的情况时至少应保持20cm之间距,以利施工。小型管道直径的U-PVC管道,其重量较轻,但是相对应的就是回填的质量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为了减少公路的灰土层的破坏而将沟槽挖掘的比较深的情况,不仅增加了工程的实际费用,还使其容易出现问题。在施工当中,如果没有大石块或者土层没有被扰动,就不需要进行平整,而进行直接的铺设;针对于岩石地区,管道的开挖要使用直径在20mm的混合沙土进行有效的垫平,厚度保持在150mm左右,并且还需要保证管道不被划伤。管沟挖出的土方,可堆至管沟两旁,但不得妨碍交通。在市区施工时,其废土可先行清运;如在耕地内施工,其对方宽度应力求缩小,减少农作物损失。
3.3管道安装
3.3.1.pvc管放置: pvc管下管之前,应将管沟清理完毕,如沟低凸凹不平时,亦须先于修整,如沟底仍为砾石层,石层时,应先填沙10cm厚,方可下管,下管前应先检视管件是否有损坏,无损坏即徐徐用绳索或其他起重设备,将管子放入管沟内。
3.3.2. pvc管装接施工.如需切管,则切口应与管轴垂直,不得歪斜,切断后之熊管端,应在工地削切外角,TS冷间结合为30—45度,活套施工应沿20度角度削切外角,俾利插接。
3.3.3. pvc管施工中的保护:在pvc管装接其间,须防止石块或其他坚硬物体坠入管沟,以免pvc管受到损伤。
3.3.4.工作暂停或休息时,一切管口均需用盖遮牢,以防不洁之物,渗入管内.水管装接完妥尚未试压前,应将管身部分先行覆土,以求保护。
3.4填沙、填土作业
3.4.1.配管前填沙:填沙前,沟底先予以整理平坦,不得留有凸出的石头,应予填沙前排除,而沟低填沙厚度在10cm以上,并酌予夯实.
3.4.2.配管后回填: pvc管配管后,就可予回填,如原管沟的挖方为沙或沙土,即与原挖出的沙或沙土回填,如原管沟的挖方为土石方,则管低一律填10cm的沙.另配管后,管顶亦要填沙10--30cm厚,然后上方在覆土。如以原挖出的沙或沙土回填。管顶30cm内。不得有石块或杂物.如管沟有水时。回填前应予排出。
3.4.3.砂土回填夯实:砂土夯实,包括1)沟低配管前填沙夯实;2)配管后的管子两侧夯实;3)管顶上填沙后夯实;4)覆盖良质土夯实;5)现场土方夯实覆盖等。
沟低沙层夯实,是防止管低形成空洞现象,则管子周围的夯实,须确定实行,但夯实中不的伤害管体。为求夯实效果,必要时可酌予洒水。
回填后之管沟断面,良质土回填高度,视埋设深度而定。
3.5管道试压
管道工程施工完毕后,在未回填前,应进行质量检查。质量检查包括外观检查,断面检查以及接口严密性检查三部分。外观检查是指对基础、管子、接口、节点、管道设备、附属井和其他附属构筑物等进行检查.断面检查是指对管道敷设的高程中性线和坡度等进行复测检查。接口严密性检查是指对给水管道接口进行漏水试验,即一般称为管道水压试验。
给水管道承压检查的方法,目前多采用水压试验.水压试验有压力表实验和水量试验两种.考虑到农村饮水工程规模较小,不具备这两种实验条件,故采用自然水头压力试验(正常工作水头),排气冲水24h无渗漏变形情况下,即可进行回填。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安全饮水工程施工当中的管材选择、水资源污染的治理措施以及施工的实际技术方案进行探究和阐述,旨在加强实际的施工水平,更好的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保证居民的用水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