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园林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0.引言
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现代园林中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入手,论述了园林建筑塑造现代园林主景,观景、组织游览路线、构造空间、导向等功能作用,同时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建议应把握园林的内在规律,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游憩、娱乐等综合功能相结合,更好发挥和运用园林建筑的作用,同时对现代园林与园林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剖析。本文介绍了园林和城市森林的概念、发展及意义,现代园林和城市森林的关系,并以常德市为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为建设现代园林和城市森林作参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现代园林和城市森林简介
1.1园林的定义
对于“园林”的定义,学术界一个统一的观点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称为园林。简而言之,园林就是一个人工制造出来的、模拟自然环境的休息游玩的地方。
1.2中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园林的建成和发展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曾经对中国古典园林作出评价:“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园林发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被赋予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服务的对象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封建社会,园林只是对一些达官显贵和文人骚客开放的,并作为他们的一个平时游憩的场所。官僚人士当园林是身份的代表,当作居住的别苑,文人在园林当中尽情地舞文弄墨,纾解才情。
园林建筑也是有极大的地域文化差异的。比如,北方的园林多是黄红色彩,既显示尊贵,也是和北方的自然环境色调相一致;而在南方,园林多是一些青砖绿瓦的小桥流水建筑,透露出的是一种清新雅致的风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地吞噬着自然和生态环境,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的环境也愈发地恶劣起来。渐渐地,园林成为了城市居民寻找自然的唯一去处。人们觉得园林就是城市的生态系统当中的唯一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园林就不再只是供人游玩的场所,也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场地,而是担负起了一个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重任。人们也逐渐了解到,城市的生态不能光靠绿化草地这样一些小的范围,还需要扩大绿化的面积,将自然森林搬进城市环境当中。所以,园林的具体职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变化着。
1.3城市森林概述
1962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城市森林”这样一个概念,后来城市森林的概念迅速扩散到全世界。人们对城市森林的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对于城市森林还没有一个明确权威的定义。人们对于城市森林的概念还存在着矛盾,未达成一致的想法。不过有一个一般性的说法是:城市森林是坐落在城市当中的特殊森林,其功能是给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提供生态服务,比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比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比如改善局部的气候条件等。城市森林这一概念的出现表明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迫切的愿望,同时也表明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而植物在改善环境方面的功能是被广大学者和民众所普遍认可和推崇的。
2.现代园林和城市森林间的关系
相较与古典园林,现代园林不仅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还兼具有大众性、开放性、生态型以及节约性的特点。关于现代园林和城市森林之间的关系,说法不一,没有一个固定的表述方法。有的说城市森林是园林的一个扩展和延伸,是将园林从城市搬进了郊区;还有些人认为园林是包含在森林的概念里的,是将大自然的环境呈一定的比例缩小后的状态;还有的人虽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个明确的阐述,但是认为城市森林和现代园林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不同形态的同一种东西。在这里,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去界定和区分,重要的是将这二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为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最大的裨益。
现代园林和城市森林之间既有相同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第一,二者开始的方式不一样。园林是在古代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包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城市森林则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才提出的,是包含在森林的概念当中的;其次,二者的大小和组成的部件不一样。现代园林在大小上没有严格的限制,不管是街边一隅还是建筑物的边角,或是天台屋顶,墙面的垂直绿化,都可以划分在园林的概念当中。组成园林的除了有乔木、灌木、花草等自然植被,还有人工建造的小桥流水,假山怪石。而城市森林作为是一种特殊的森林,要符合森林的基本定义,要有一定的面积,并且当中的组成要素必须是以乔木为主的绿地;再次,二者发挥的主要功能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园林的主要作用是观赏和休憩,然后才是生态理念的要求,但是城市森林和园林则恰恰相反,城市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然后才是用于景观需要;最后,管理的方式不一样,园林的管理需要专人进行精心的照料,但是城市森林基本上不需要照料,而是以一个自然的状态生长和存在。
3.园林和城市森林建设案例分析
以常德市为例,常德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在园林建设和城市森林的建设工作上先占据的一步地利的优势。常德市创建城市园林的基本路线是:用自身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用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主题,用洞庭水乡作为特色,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呼求,再结合国际相关的要求,从高端出发,建造出一个高水平的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常德市的园林按照着一个“三山环抱”和“两线一湖”的总体建设框架,从市中心向城郊的方向延伸,形成一个多合一的城市园林,使得整个城市都是园林,园林和城市融为一体。城市森林的概念也和现代园林进行了一个较好的结合,不仅城市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也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起着一个共同承担着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目标是和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一个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的关系,人工建造模拟自然环境,用最少的投入达到一个利益最优化的效果。在工业化的脚步不断加快的时候,城市渐渐将森林绿色给取代了,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寻求与自然的亲近,呼唤绿色,呼唤自然。人和自然本就是和谐相处的,人类的发展和活动只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杨玉萍,周志翔,吴银莲,李景中. 近自然园林――现代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共同追求[J]. 生态经济,2010,07:191-195.
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渗透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不仅能够使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发扬,同时还能够使其与现代文化实现紧密结合。本文在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概念及基础的前提下,对现代景观的特点进行了综合阐述,并最终对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手段展开了分析,目的在于使现代景观环境设计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优秀理念值得借鉴,将其意境结构应用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对于设计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同时也能够使传统与现代充分结合,进而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美学体验。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的分析能够使两者的结合更加充分,无论对园林设计领域还是对人类而言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概念及基础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概念。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主要指不同的园林设计效果所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以及园林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一直以来,对意境的表达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这一[1]。传统园林的设计强调以自然美为主,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坚持自然美的同时,人文美也需要有所渗透。根据园林作用的不同,其所体现的人文美会存在很大区别。以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为例,设计过程中不仅体现了自然美的因素,同时也体现了皇家富丽堂皇的人文美因素[2]。相对而言,私家园林便会表现出另一派景象。人文美的差别是导致园林意境存在不同的主要原因,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结构即体现着时展的特点,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二)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基础。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生成基础主要包括生理基础、心理基础以及审美基础三方面内容:首先,园林意境结构的设计与符合人类生理发展的特点,这是保证其能够被人们所观赏,进而实现其功能的主要因素。其次,不同的意境结构设计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以心理基础为出发点来实现。最后,园林意境结构的设计要符合不同层次人的审美需求,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设计的一大基础。
二、现代景观环境特点
现代景观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人文以及生态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人文特点。
现代景观的人文特点体现在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坚持这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就目前的情况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建筑等各个领域当中,现代景观环境同样需要体现这一理念,这是其人文特点的主要表现。
(二)生态特点。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各行各业在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保证能够实现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节约两个目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来实现,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关注环保问题,同时还要尽最大程度避免资源的浪费,这是现代景观设计生态特点的主要体现[3]。
(三)时代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景观环境设计的要求也会有所变化,因此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一定要体现时代的特点,要使设计成果能够符合现代人们的要求,达到与时俱进的标准,才能使应用水平得到保证。对于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人员而言,认识到这一特点非常重要。
三、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
为将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渗透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使两者能够充分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
(一)吸取传统优秀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存在很多值得借鉴的设计理念,对此,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加以借鉴[4]。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对人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特点的重视便属于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必须借鉴的几方面内容。例如: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便需要注意上述三点问题。城市公园的功能主要在于为人们提供休闲与娱乐的场所,其服务人群年龄跨度较大,即包括年轻人,同时也包括老年人群,为保证景观环境设计能够与人的生理特点相符合,在对台阶等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景观环境设计效果达到更好,同时也才能体现以人文本的重要理念。
(二)体现时代文化发展特点。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不能刻板的照抄照搬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要体现时代文化的发展特点,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要加入现代的元素,同时还要体现不同城市的不同文化特点,这是保证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对西安的景观环境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体现出其古都的特点。
(三)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使其设计效果能够在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对树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为提高其成活率,进而避免树苗被浪费,需要选择与城市的环境相适应的树种,同时在树木的成长过程中过程中,还应从其特点出发,指派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培育过程,以确保其能够健康成长,从而在改善城市形象的同时,也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的要求。
结语
综上,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中对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特点均较为重视,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延续这一优秀设计理念,与此同时,为使其能够体现现代化的发展特点,还必须将时代的文化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使其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这样才能使现代景观环境设计水平得到提高。简单的说,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这是改善设计效果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俊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湘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D].湖南大学,2005.
[2]张小乔.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展览中的大体量作品,几乎都是在展望京郊的个人工作室中完成的。展览结束后的一天下午,我和朋友们去他的工作室参观,很大的院子,隐在一片庄稼地旁,矮矮的院子围墙临着新修的宽阔马路,可是低调得却很容易让人错过。
院子是展望和另两位艺术家合租的,带着远离造作的村野气息。绕过农民房,竟然看到在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孔雀,在低矮的树权间踱来踱去,院角的篱笆围得随意,野树荒草间,展望养的两只梅花鹿散漫悠然地玩戏着低垂的树叶。
工作室很大,被分隔成很多大大小小的空间,沿着贯穿的走廊一直向前,总有不经意的园子透过大窗进入视线。“我不喜欢那种修剪得一丝不苟的草坪。”展望说。从走廊的一个小门出去,可见到并不算精心挖凿的水塘里,莲花自顾自地开放着。因为天气转凉,塘里的鱼也都 簇簇地躲进角落里避寒。要是别人有这样大的院子,定会修剪得十分整齐,弄不好还会考虑造个亭台楼榭,可展望却索性放任这些花草自由地生长,更怡然于这带着野趣的自然。
“有些艺术家喜欢把院子修得像苏州园林,可我却懒于弄得那么整齐,那看着太假。我的院子看上去很荒、很随意,但也还不错,因为毕竟这里还是干活和工作的地方。非要说妙处,那就是某个角落能让我在工作的不经意间会看到一小池荷花,看到还有些活物,瞬间的惊异和小兴奋,让我觉得来这么远工作也不再那么单调。累的时候,还总能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的,做点闲事。
传统,是件时髦的事
无论是艺术界还是设计界,今年比较时髦的事应该是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传统,对此,展望认为这种意识是对的,但有时却总习惯于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所以对于园林的表面恢复,他仍感到不满意。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会关注园林?我们这代人相对来说还算是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可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学西方文化长大的,中国文化的比例很小。即便是在海外生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们也多是借用西方的语言,使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做作品。”
1995年的时候,展望发现了盆景的石头,他尝试先从石头开始,想通过这个解决中国目前的现状:希望让软性的传统文化来和移植的外来文明及巨大的工业现代化浪潮对话。”什么东西既能跟当代的浪潮对话,还能对它有所影响,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世界?于是,我从找石头开始。也许这些问题不一定非要从环保解决,从生态解决: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未解释也许是最适合中国人的。我是做视觉工作的,回到视觉上来,我认为最典型可以拿来说事的便是国画和园林。”
园林,一剂中药的药引
按照展望的观点,眼下园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有关。今天的人们多用西方的概念来建造中国的城市,可在古代城市的建造和发展却是讲究与自然的和谐,远不同于现在城市的自我膨胀。面对高楼大厦和废气污染,西方提出无烟环保的概念作为解决方式。其实,中国古代,就从园林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看待和谐的观念,以及应如何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
古代是不可能回去的,即便是古代的园林营造也多是宫廷和皇家的,私人的园林修造动机也多是在小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乌托邦。可正是这种关注自身和宇宙的态度,却是今天还能拿出来和国际最流行的概念对话的观念。在今天已经被西化成公共化社会的时期,早已没有了私家园林一说,私人生活的概念已不复存在了。经过长久的文化梳理让展望发现西方实际上是把公共生活丢给了中国,只有公园,广场,至于那些传统的园林拿到今天已是荒诞且乌托邦的,是不可实现的理想。“院子里的野趣能带来生活乐趣,我在想人类早期的园林概念也就是这样的,不会介意野趣,更不会过于修饰。”展望说。
园林是视觉的审美体现,走到极端,人便会丧失能动性,变得没落,一如旧时的皇上一但乌托邦,那离亡国也就不远了。于是园林有时只是个理想,在现实中却难有力量。我们今天所接受的西方意识,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同样可见,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个人被无限放大,浪费严重,欲望膨胀。但如果把园林只看成一个概念,注重园林的本真特点适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就能容易看到在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一切人为的努力,终是为了适应这个世界,却不是为了改变或强加给世界另外的东西。这便是用东方的老庄哲学,自然哲学,反过来影响西方文明的体现。于是在做事的时候,多少也试着能更自然些,不要再那么多过分的人为强调了。
【关键词】:生态效益;风景园林设计;能源发展;可持续发展
伴随不断强化的公众生态意识以及不断进步的相关设计理念,所有人的心中逐渐深入了生态理念,并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认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对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充分掌握生态学的设计手法,工程技术以及各专业会更多支持未来的发展中的生B设计,使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进步得到促进。
1、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1.1生物多样性原则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
生物多样性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区域、时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的总称,这种多元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为了提升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效益,必须保持一定区域内不同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实现该区域内动物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实现生物物种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生物多样性设计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模块。目前来说,园林设计界对生态位原理的说法并不同意,有的学者认为生态位原理就是生境生态位概念,生境主要指生物群体所依存的生态地理环境,生物群体的生活环境对于生物来说意义重大,在风景园林设计环节中,需要重视这种生境生态位理念,进行生物群体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生态位原理是一种功能生态位理论,这种理论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功能作用,不同的功能对于生物群体的影响不同,这些不同的说法都不同程度上诠释了生态位原理概念。在我国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模式中,生态位主要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1.2生态位理论概念复杂多变
无论是什么模式的生态位理论,其核心都包括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等概念,为了解决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需要,需要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区域全部物种的了解,这包括生物的生长周期、营养需求、生长特性等等,从而进行区域环境中物种的合理选择及种植,避免出现区域环境中生态物种结构的不均衡,避免园林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构造合理性的自然生态结构,提升风景园林的整体功能性,实现自然物种结构的分化、整合。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物种搭配的工作,进行物种生长阶段次生资源的利用,通过对次生资源的利用,实现区域环境内不同物种关系的协调,提升区域环境内物种结构的稳定性。
2、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策略
2.1分析场地特征
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很小心很认真地遵守当地的场地特征,在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地形地貌得不偿失的破坏,保留下场地的人工特征和自然特征,经过设计,予以强化。做设计遵循场地特征,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在实体与人们的关系上,以及文化层面和外形上,通过最小干预的设计手法,对相互交织的现状条件最大限度地调研、观察和综合事物的各种情况和联系,使做出来的人工环境就像场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与周围的环境共同友好生存。
2.2营造出乡土气息的植物群落
植物最主要就是生态效益作用,比如对空气、土壤以及水质进行净化,使城市中的噪音得以降低,城市之中的小气候更好的改善,减少环境的污染等。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基础是地带性植被类型,科学性和观赏性要兼顾,同时要保证种植的这些植物本身带有的生活习性要和准备栽种地区的湿度、气候等达到吻合的条件。配置的植物如果主要是具有乡土气息的,那么就要尽最大力把这个地区植物的主要特色很充分的体现出来。我们实际实施植物配置的时候,植物之间的单位是群落,结合乔、灌和草相互很合理地进行搭配,形成一个复合的群落稳定同时功能齐全的生态结构。使种间的相互补充更有利,从而达到相互协调的群落与环境、种群与种群。
2.3保护与利用水资源
对水的处理从生态因素方面来看,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一般集中在对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形成人工湿地系统,对雨水的收集过程中,再就是对水质的过滤清洁以及地表水的不断循环等方面。
2.4利用废弃材料
一些景观设计师在后工业时期提出并尝试了设计思路―对场地最小干预,在改造废弃地的过程中,生态发展的进程与场地的景观特征要尽量尊重。这些设计当中,尽可能地循环利用场地上的能量和物质,很多供市民的日常休闲城市公园是由工业废弃地到从荒野再到工业区转变而来,而景观建筑的良好材料则由场地中的破瓦残砖、工业废料、土堆矿渣、混凝土板、铁轨等组成,它们的使用最好证明了“自然界是没有‘废弃物’的”,同时很贴切场地的历史氛围。
2.5尊重自然过程
生生不息的自然系统,需要提供各种过程和条件来维持人类生存和需求。自然是具有自我设计或自组织能力的。盖亚理论表明,自然在整个地球之中无处不在,它自己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自我完善设计、生存并延续。一个很普通的水塘,常年累月没人照管也会自己形成一个由藻类、杂草以及各种生物组成的完善的自然系统,逐步形成生物链。如果经过人工以化学物质维护或用水泥护衬,则不会形成这种群落。由此可见人的设计能力与神器大自然系统的自我繁衍、完善能力差距还很大很大。具备这种自我设计能力自然系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例如在建立城市中地域性生物群落中、治理水污染以及恢复废弃物等。目前污水处理系统之中广泛应用了湿地因其对污水的净化能力。
结语
作为人类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重要反映,景观是人与自然的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现代化园林景观也在不断的加快,同时在生态学理论下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准则是园林景观设计进步的源泉,而且同样还是美化环境的选择。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必须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对园林景观行业进行全新的审视,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陶锋鹏.风景园林设计之我见[J].四川水泥,2017.
关键词:园林艺术 公共艺术 依存关系 人性化 公众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优美环境的追求是人们无时无刻的努力目标。所以,以自然美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园林艺术应运而生,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而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园林的产生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什么是园林?我们首先从园林的含义入手。
一、园林与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
关于园林的名称和内涵,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由于园林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是一个“动性”的概念;再有,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流派,不同地域之间对园林的含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所以,从“园”字的结构组成方面可以将其解释为,在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欣赏的、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就是园林。对于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当人类文明从产生到发展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人们发散性的思维将成为适应时展的必然产物,而对于自然的依赖性则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所以,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自然、技术、艺术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
那么,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什么?“公共艺术”仿佛是一个新名词,对于公共艺术一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围绕在艺术的公共性方面展开。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共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这是对公共艺术概念最直接的表述,虽然在定义上并未给人直接说明其具体形式,但有关在公共空间里公共艺术的使用,会给社会、人们带来巨大影响。
基于时代的发展,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作为为公众生活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巧妙地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地向外延伸,单纯的自然环境在不断缩小,将自然环境的精华加以提炼,从而创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现实空间,将成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主流方式。及时、有效地把握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点。
园林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提取而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它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同时它也是一门多种类学科,在园林的设计中,要巧妙地运用科学与艺术两者兼顾的手法,同时还要掌握建筑构造学、生态学、规划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文学、艺术学、园林美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所以,园林不仅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与展现场所。
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发挥在城市园林中,不但要满足游人欣赏、活动、游憩的需要,同时也能创造出美感。公共艺术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要适应所存在的空间环境、适应历史发展和适应大众所需。如果把空间环境放在首位,就是让设计出的公共艺术的形式能更加合理地存在于空间环境的这个载体之中。有些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没有考虑公共艺术与空间的整体效果,忽略了空间构成因素,出现主次关系混乱、设计零碎等一系列明显问题。
公共艺术自身对环境有着一定的依赖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门类学科互相影响,更趋向于边缘性,从而使公共艺术的概念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当今公共艺术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这样既可以让公共艺术更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为公共艺术向多样化发展指明方向。公共艺术与综合环境都会对人产生各种影响,所以,公共艺术作为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接主次、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共用的人性化设计
在园林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着3000多年历史和高深造诣的中国园林,是世界东西方两大造园体系中东方造园体系的代表,其运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和自然风格的手段进行规划、设计,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的规整式园林讲究轴线对称,着重讲究人工图案美,显示人的力量,显示人对大自然的征服。所以,东西方园林虽然从设计理念上有所不同,但人在其中所显示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对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园林的共性,促使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众所周知,宇宙中生命的存在都要经历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物种的延续一直沿用着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适应环境,另一种是改造环境。园林就是在这两种方式影响下被创造出来的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从产生到发展从未间断过对优美环境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然的态度为园林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是和生命运动有关的一种时空艺术,因而和人类自身有着深层的同一性。从这层意义上说,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人的艺术,是人设计的,由人创造、为人而造。它为不同种族、民族、阶层、时代、个体的人服务。
有人认为园林环境中的树、花、座椅和活动设施等就是人性化设计,其实不然,这只是满足了人性化的一个小方面。真正的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应是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尊重每个人,从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自然地天人合一。
公共艺术古已有之,不同时代的公共艺术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中国古代的公共艺术是伴随着当时社会的主要建筑活动发展而发展。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古代的公共艺术都是围绕官僚阶层的口味、情趣,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需要。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改善,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虽然人们周边的环境功能日趋复杂、技术愈加精巧,但对环境空间的形态要求日益增多,因此一批新的公共艺术类型相继出现。比如,有特征的人文景观、公共设施、广场的雕塑、室外的壁画、有趣的环境小品等都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公共艺术不仅便于人们行动,而且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的参照系统,一种行动、信念和信息的组织者。它可以让人很容易说出与这一环境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和想象。
公共艺术设计的环境使用功能是一个探索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它直接与人的心理要求、生理要求和行为方式有关。其设计的关注点在于研究环境的使用者与环境的使用方式。具体来说:
(1)关注公共艺术对使用者身体活动尺寸的要求;研究使用者在公共空间里活动场所空间大小等与公共艺术尺度的相互关系。
(2)关注公共艺术对使用者的生理要求,研究公共空间中的通风、采光、照明及舒适性、愉悦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3)关注公共艺术对行为方式的要求;在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中人们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方式。
所以,综合起来看,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始终会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断发展延续。
三、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共用的公众性审美
园林景观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正经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世界的思想政治、经济基础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为缓和城市人口的心理压力,园林艺术逐渐从贵族阶层转向市民阶层,公园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公园的形成使园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直接,开始把园林引向公众。人类的生存依赖自然,同时,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淡而不远的交往也总体现在城市公共景观绿地空间及在居住地附近的游乐过程之中。公众景观除了满足大众的生态及审美需求,也满足了其交往、寄情和参与的生活需要。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存在,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一是由特定的空间所决定的,通过视觉传递所产生的形象的开放性;二是由公众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决定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公众性,还要使其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连接手段,公共艺术在艺术形式、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方面要保持很高的一致性,统一为时代和公众服务。
公共艺术要适合公众的审美需求,即为广大公众提供适当的艺术形式。事实上,公共艺术就是一种公共化的艺术,公众必有其基本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人群之间有一定的互动性,它是城市与城市人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将公共艺术置身于城市整体之外,要将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大众交流、联系参与的重要手段。让公众主动参与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创造,使空间环境顺利地完成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过程。
当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大众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都在提升,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园林作为先导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再艺术地再现自然,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园林景观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相促进与发展,它们都为城市中的人服务,而行为的主体是城市,园林城市建设则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既是对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的协调,也是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同时也为城市的文明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09年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552092)
参考文献:
[1]李.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崔松涛.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
[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