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第1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可以采用很多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有趣的谜语,创意的故事,开拓思维的问题,电教手段等。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电教手段,把广为流传的桂林山水用PPT展示出来,用课件的美丽风景作为课本的补充,吸引学生们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这样才能更好的读书、研究、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此之中,教师应该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注意倾听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互相回答、讨论的活动中,提高学习的兴趣,能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增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九色鹿》一文,我设计出了一个读写点,希望通过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从一句古话就能看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就要让学生主动性的去探索知识,阅读教学大多都是教师备课,设计好了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学生想的东西就很少,这在思维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会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阅读教学要有个基本的模式: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到品读课文,让学生在最初的了解课文内容到学习重点知识段落,最后走出课文,开阔自己的视野。“读”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让学生理解地读,富有感情地读,读出文字的韵味,读出语言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学生在我的指引下读完一次课文,在他们的眼神中,我没有看到答案,看到的是他们低落的兴趣。于是我提问:“万年牢”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有分别是在哪种情况下出现的?这是个很简单容易解答的问题,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的,他们找到了答案。接着,我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理解“万年牢”在课文中的不同含义,小组内交流总结出答案,在班内汇报。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文中三次“万年牢”之前的联系,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门工具性、实践性与情感性兼具的综合学科,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和品德教育,养成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需要语文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之外,阅读教学也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阅读能力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它一般涉及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有深厚的积累和广泛的了解,对科技、艺术和文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兴趣积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去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开拓个人的视野。在初中阶段,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阶段培养阅读能力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语文课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才会进一步培养写作的技能。在与其他课程的比较中,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和政治等文科课程的学习,对其他理科课程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正确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阶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按照以下几个阶段,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进行:

1.积累阶段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初始阶段,是一个动态且连续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工作做好了,能够为下面两个阶段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而言,在积累阶段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语言材料方面,即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打牢字义、字音和字形等方面的基础,要让学生能够判断单复句的结构,掌握阅读材料的文体特征等信息;思想情感方面,即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各种语文范文和课外读物,让学生积极汲取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学常识方面,语文教师要教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有效培养起来。所以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首先,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因为判断力的培养是形成思维力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在这个方面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语句来训练学生的判断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对比句来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修改句子,以达到与课文中原句一样的意思。其次,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学生熟悉全文的基础上,指导他们给全文分段,再给段落分段,并给句子划分结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再次,语文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让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感情,与作者达到“共情”,以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

3.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是上面两个阶段的总结。在这个阶段可以检验出学生掌握阅读能力的程度,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和语言知识,合理利用想象才能客观评价文学作品。所以教师要激励学生对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举动以及作品特点做一定的评价,不在乎对错,关键是让学生说出心中所想,以此判断他们的评价能力。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语文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各科成绩的提高,不仅是文科课程,就连数理化课程也需要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学会阅读,才能进一步领会、理解课文的意思,读懂阅读材料,进而形成写作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师也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以学生为主体,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初中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胡耀鹏.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0).

[2]苗树琪,阅读教学中的感悟与学生个体生命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05.

[3]范晓倩,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刘立青,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5]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主导性、自主性、个性化对话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以教参的解读为标准,以教参的分析代替自己的思考;很多学生以教辅资料的理解为答案,缺少思考的过程,更缺少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只是被动的接受与服从。长此以往,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

随着新课改的春风,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阅读的春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一规定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堂要加强个性化阅读教学。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的伙伴,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走近文本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特性,呈现其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式、思维、体验、感悟、见解、朗读等,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

1 教师的主导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1.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观念。由于学生年纪小,阅历少,在个性化阅读中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看法,作为教师,我们应多一些尊重与交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及时的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学习《爱迪生》时,有学生认为爱迪生是个“傻帽”,在火车上做实验,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硫酸差点烧伤了他的眼睛,但他仍不放弃。这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明白爱迪生为什么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做实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1.2 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究,大胆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习课文。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让学生从不敢问到大胆问,由不会问到会问。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让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往深处想。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究问题。

2 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自主性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建筑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实际上,教学过程也就是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我们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

3 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

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张扬个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或朗读,或争论,或动手操作,或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含义,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奇特而壮观的景象,我们就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口述、朗读,或者根据桂林山水的录像资料,设置一个游览情景,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写一首稚嫩的小诗,画一幅桂林山水图等。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许多了。

4 感悟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主体性阅读 教学思考

课堂提问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摆脱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而变成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得出答案的双向互动交流学习。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就使提问教学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因此课堂提问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所谓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和推崇的。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和自主,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造欲和探究欲。要想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与激情,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也并非仅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教学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润物细无声”的点滴渗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都应学会耐心倾听,尊重同学的发言。老师不能在没有听完学生观点的情况下,就打断学生的发言,发表自己的“正确答案”。学生也不能在别人发言或表演时嘲笑、吵闹,要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教师应时刻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观点,听的时候注意想想他人的观点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自己有什么补充。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孙权劝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遍,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疏通课文的环节,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间巡回,俯身指导,然后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学生:“读过之后,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主动举手提问,教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当学生提问告一段落后,看来似乎已经解决问题了,其实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突出强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在这个时候发挥出来。老师说:“还有问题吗?没问题了?那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来帮我解答一下,怎么样?”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跃跃欲试。于是,这篇文言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样的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巧妙而自然地解决了。

二、教师必须摆正地位,巧妙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只有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以多种形式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强化语文学习效果。开展学生活动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疏导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的,又可以是由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的。问题可以是语文学科内部的问题,如“‘我’从相隔两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不感到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呢?”。又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有关问题,如:怎样从古代诗词中,看气候和季节的关系,看我国气候的变化发展?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孟子提倡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岳阳楼记》一文直接抒发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也可以是综合性的,还可以是单纯的语文问题。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要研究、探索一些适合在课堂上进行的行之有效的训练语言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短小优美的现代散文或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曾做过成功的探索。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部分早读课时间坚持教学生读诗,以涓涓诗歌甘泉渗入学生心田,每周两三首,每次一二十分钟,精心滴灌,学生兴味盎然”。再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对联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连、平仄协调。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这一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一种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即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第5篇

小学低年级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对于整个课程教学来说是大势所趋。本文对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思考进行梳理归纳,并提出大胆的思考与展望,突出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技能训练、字词教学

文章的组成是一句话,一句话的组成是字词,和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是一个道理。因此在整个阅读的教学中字词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知识,为语文阅读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是书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质感”一词的教学事例。

师:同学们知道质感是什么吗?生:是艺术通物质表达出的真实感,例如绘画、音乐等。

师:同学们是不是不太明白字典里的解释?生:是的。

师: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摸摸头发是什么感觉?生:柔软的。

师:同学们在摸摸自己的脸是什么感觉?生:有??性的。

师:同学们所述的脸有弹性、头发柔软性就是质感。

在本教学事例中,教师利用学生体验脸和头发的质感,使其不知不觉进如质感一词中,通过自己的身体深切地理解了“质感一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例如上述事例,为学生创造了动手感受“质感”一词的意思。使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也有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2 兴趣培养、精彩生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现今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会出现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或南辕北辙的曲解,或者漫无止境的阐发,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些瞬间的行为,那么就必然能柳暗花明。下面是苏教版中一句“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的朗读教学指导事例。

师:你如何朗读这句话?(一学生慢慢吞吞的朗读)

师:说说你这么朗读的想法?生:火星接近炸药了,说明还没爆炸,这样读才能体现出对火星接近炸药的恐惧。

师:这为同学你会怎么朗读?(一学生哆哆嗦嗦的朗读)

师:你也说说这样朗读的想法?生:我觉得作者本人因为害怕说话都不完整。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生:在火星接近炸药的时候谁都会想,炸药下一秒会不会爆炸,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一学生洪亮急促的朗读)

师:是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生:也许作者本人对火星接近炸药充满一种兴奋的期待,是激动的。

朗读的个性化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进入到作者设置的意境内,设身处地的接触人物的性格以及内心等。并把这些意境转化为朗读,起到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作用,使得阅读更加有情趣和有滋味。使学生能够深入的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境,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1]。

3 交换角度、互相鼓励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交换角度,相互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并且端正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应注重学生自身、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不仅要加强阅读能力训练,更要加强学生生的评价,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丰富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下面是《生命、生命》阅读教学事例。

师:同学们,请将你们认为文中最美的读出来,分享给大家,好吗?一生读到: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最美。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生: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茁壮成长领我感动。

师:同学们还有不同看法吗?一生读到:我认为“即使它仅仅只活几天”这句话最美。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生:我认为“即使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觉得换成别的词语,如哪怕、就算、纵使、虽然等都觉得不太完美,“即使”这词语用的敲到好处。

教学案例表明,应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给学生更多发言的机会和表达机会。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要进行充分的互动。在学生说出自身的阅读心得时,希望教师和同学们给予更多的鼓励,例如,使用“我也同样认为你的看法”这类言语。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感受,激励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是学门能够感受到教师、同学真心的陪伴,调动学生的参与、关注度,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彼此交流,并在交流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2]。